消防水带喷头:趣谈打油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5:37:30

在我国诗歌的海洋中,有一个深受大众喜爱的诗歌流派,叫作打油诗。此类诗歌之所以经久不衰,有极强的生命力,是因为上至饱学之士,下至无知之民均无 阅读障碍,都可明了诗中蕴含的思想,并且都还能诌上几句,人人均可“打油”。然而,打油诗自问世以来,却一直未能登上大雅之堂,难望严肃、正统文学之项 背。究其原因,大概就是因为打油诗着一个“俗”字。中国是个诗歌大国,诗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但在广阔的诗歌园地,“打油”诗似乎是个空白。本文将为您 介绍打油诗的来历,带您一起去赏析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一些著名的打油诗,领悟打油诗作者幽默、豁达的精神境界。

说起打油诗的来历,背后还真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据说,唐代有一位叫张打油的人,喜欢作诗。他不过是一般的读书人,有人说他是个农民,总之是个无名小 卒。一天天下大雪,他诗兴大发,随口吟道:“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应该说这是一首写雪而没有一个雪字的好诗,对雪景刻划得 贴切,逼真;远景,动物,静物都写到了,一个“肿”更为形象。该诗遣词用字,十分贴切、生动、传神。用语俚俗,本色拙朴,风致别然。格调诙谐幽默,轻松悦 人,广为传播,无不叫绝。此诗一鸣惊人,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打油诗体,也令张打油名垂千古。除此之外,张打油还有其他的诗歌流传后世。有一次,他在一衙门的 墙上写了一首诗:“六出飘飘降九霄,衙前街后尽琼瑶。有朝一日天晴了,使扫帚的使扫帚,使锹的使锹。”县官一见大怒,立刻派人把张打油抓来,张打油说他还 可以写更好的诗。县官便以当时南阳被围为题,命其作诗,张打油随即吟道:“天兵百万下南阳,”县官一听,大喜道:“有气魄!”张打油接着吟道:“也无援救 也无粮,有朝一日城破了,哭爷的哭爷,哭娘的哭娘。” 诗的格调同前一首一样诙谐幽默。县官听了捧腹大笑,不但没有给他治罪,反而把他放走了,从此张打油也就出名了。后来人们就把像张打油写的那样通俗、诙谐、 幽默的诗叫“打油诗”。


张打油一不小心就为诗坛繁荣昌盛、百花齐放,开辟了另一新天地。到了宋、元、明清,乃至民国及其之后,打油诗不断发展,表现出活跃的生命力,如今依然盛行不衰,为广大老百姓喜闻乐见。

宋代广东有一为夫送饭的老妇,是个道地的下里巴人。但她面对苏东坡挑逗性的诗句戏弄,应对自如,反唇相讥,出口成诗,尤为得体。苏东坡诗云:“蓬发 星星两乳乌,朝朝送饭去寻夫”;老妇人一听,马上接了一句:“是非只为多开口,记否朝廷贬汝无?”,要知道,当时大名鼎鼎的苏东坡谪贬广东后,几乎家喻户 晓,无人不知。显然,老妇人这两句打油诗是针对苏东坡的人生坎坷的,它揭了苏东坡的老底、疮疤,戳到了他的痛处。清代有个新嫁娘,众宾客酒足饭饱之后,开 始大闹新房,欢声笑语,热浪阵阵,直至深夜,还逼新娘吟诗一首,表达新婚之夜的感受,这真是强人所难。新娘无奈,只好挤出一句打油诗:“谢天谢地谢诸君, 我本无才哪会吟?曾记唐人诗一句,‘春宵一刻值千金’。”可是这一吟,非同小可,立刻产生轰动效应。众宾客哗然大笑,乐不可支,都说“好,好!”有的 说:“新娘急了,时间宝贵!”说着乘欢而散。此诗妙在末句,虽为引语,但此时此地,别有新意,个中奥妙,当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当可神通而不可语达。


打油诗不是民间诗人的专利,自张打油开创这一诗体之后,因其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盛传不衰,一些文人学士、文武百官也闲不住了,甚至皇帝都开始“打油”了。 刘骥是苏洵的友人。苏洵26岁时,其妻生第二胎女儿,邀请刘骥赴宴。刘骥醉后吟了一首“弄瓦”诗:“去岁相邀因弄瓦,今年弄瓦又相邀。弄去弄来还弄瓦,令 正莫非一瓦窑?”,在这里,弄瓦是生女儿的意思。刘骥因友人之妻生第二胎女儿,就借机对其戏谑和调侃,反映了他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这是不可取的,但诗中 浓厚的生活情趣,足以博人一笑。冯彻是明代的朝廷御史,因直言劝谏,得罪了皇上,被发配至辽东。他申诉无门,便埋怨起读书来了。于是忆起北宋汪洙的一首 《劝学诗》:“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遂一反其意,做了一首剥皮打油诗:“少小休勤学,文章误了身。辽东三万里,尽是读书 人。”他把现实中荒谬的世相展示给人们,把是与非、美与丑完全翻了个,让人们在阅读中产生奇趣,由对诗中荒唐的说教感到滑稽可笑,再到有所启悟,从而认识 诗中更深层次的内涵,令人感慨官场的黑暗和皇上的昏庸。说到打油诗,还不得不提到明代的解缙,他曾写过一首《解嘲诗》:“春雨贵如油,下得满街流。跌倒解 学士,笑坏一群牛。”据说是诗人四五岁时,雨天路滑不慎跌倒,惹得周围人大笑,于是“打油”一首,回击众人以解尴尬处境。
在历史上写打油诗的大臣也并不鲜见。清代有位宰相叫张英,其老家宅前有块空地,与吴姓为邻。吴家盖房越界侵占时,家人飞书到京城,想让张英出面干预。可是 这位“宰相肚里能撑船”,写了四句打油诗寄回。诗云:“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见诗,遂拟让三尺。吴氏 感其义,亦退让三尺。留下的这六尺地,后人称之为“六尺巷”,至今犹存,传为美谈。

在人们的心目中,总以为写诗作文是文人的事,不与武人相干,其实不然,武人写打油诗者亦不少见。清代陕甘总督杨遇春,一日游卧佛寺,就吟了一首上品的打油 诗:“你倒睡得好,一睡万事了。我若陪你睡,江山谁人保。”此诗格调颇高,诗意甚好。明朝开国之君朱元璋,别看他出身贫寒,识字不多,是个老粗,但他在登 基称帝时,却心窍大开,才思奔涌,吟出一首令群臣大惊的《金鸡报晓》诗:“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两撅。三声唤出扶桑来,扫退残星与晓月。”这是一首 十分可笑而又气魄不凡的打油诗。它反映出作者对新的一天的企盼、信心和喜悦之情。清朝的康熙是一个颇有文化素养的皇帝。据说他在一次出游中,因一翰林学士 把路旁一尊名曰“翁仲”的石人像说成“仲翁”,回宫之后,就因此写了一首反语打油诗:“翁仲如何读仲翁,想必当年少夫功。从今不得为林翰,贬尔江南做判 通。”此诗妙在将错就错,以讹反讹。翰林学士把“翁仲”读作“仲翁”,他就在诗中故意把“功夫”、“翰林”、“通判”三词统统来个颠倒,用这一连串的反语 冷嘲热讽,奚落戏弄,十分辛辣,而且机智俏皮,幽默风趣,读来可笑而又感有一种含蓄之美。

打油诗到了现代,更成为许多人的拿手好戏和取乐讽刺的工具,而且在内容和题材上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反映现实生活,表现人民的思想、要求和愿望,具有鲜明 的时代特点,但打油诗的艺术风格没有改变。如1927年以后,蒋介石建立了蒋家王朝,收罗了各路诸侯,他们表面上道貌岸然,但实际上争权夺利,勾心斗角, 各怀鬼胎。于是鲁迅先生写了四句《南京民谣》打油诗:“大家去谒陵,强盗装正经;静默十分钟,各自想拳经。”揭露国民党的内部摩擦,对他们伪装正经的行为 进行辛辣的讽刺。解放战争后期,著名诗人袁水拍有一首《咏国民党纸币》的打油诗,也很有意思。诗云:“跑上茅屋去拉屎,忽然忘记带草纸,袋里掏出百万钞, 擦擦屁股满合适。”这是对国统区通货膨胀的幽默讽刺,反映国民党的经济危机和政治黑暗。语言风趣逗人,俚俗可笑。

打油诗是作者对现实社会、现实生活假丑恶的感应,当然也有对真善美的感应。任何社会、任何时代,只要有可笑可恨之事,就会有幽默风趣、冷嘲热讽的打 油诗应运而生。毛泽东13岁时上课偷看《水浒传》塾师发现后,命他到天井旁罚站,并要他以“天井”为题作诗,毛泽东即吟打油诗一首:“天井四方方,周围是 高墙。清清见卵石,小鱼围中央。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塾师见毛泽东文思敏捷,让他回到了座位。陈毅元帅,郭沫若等老诗人文坛泰斗也都有打油诗流传于 世。一代武将许世友在文革期间不满“四人帮”对邓小平的迫害,也曾吟诗:“娘们秀才莫猖狂,三起三落理应当。谁敢杀我诸葛亮,老子还他三百枪。”,还有一 首:“戴眼镜,夹皮包;会总结,会提高;论思想,一团糟;打起仗来往后跑。”在改革开放中,曾经一度有些人借考察学习之名,行公款旅游玩乐之实,于是有人 写了一首“公款歌舞”的打油诗云:“山外青山楼外楼,公款歌舞几时休?香风薰得“诸公”醉,九州处处作杭州。”讽刺那些肆意挥霍人民财富的所谓公仆们。

打油诗是典型的俗文学。也许正因为这“俗”,一些“正统”文人才把它视为旁门。但有时候,思想文艺上的旁门往往比正统更有意思,因为更有勇气和生 命,所以,许多精彩的打油诗确实比好多正统的诗歌更有意思。打油诗的魅力在于它的趣味性、知识性和故事性,还有就是通俗性。不但诗本身有趣、幽默、俚俗, 暗含讥讽,包容文史知识,体现名人的个性、爱好、轶事和思想,而且很多与诗有关的故事也很生动有趣,实在是中国文化中耐人寻味的一个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