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燃煤手抄报:老中医的养生方--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0 20:08:54
张学文 中医内科专家,自幼耳濡医道,目染家学,以治疗脑病见长。

      各种脂质、蛋白质、糖类、维生素等,都是大脑日常必需的食粮。比较好的补脑食品有核桃、黑芝麻、花生、豆制品、玉米、小米、大枣、南瓜子、蜂蜜、海藻类、鱼类、母乳等。

张教授对于中风具有多年的临床经验,中风病最关键的就在于早发现、早防治,在中风先兆阶段积极地进行干预性防治和调养。中风先兆临床表现归纳为:年龄常在40岁以上,眩晕昏视,遍身无力麻木,头麻涨痛,一过性晕厥或言塞,步态不稳,神倦嗜卧,健忘,舌紫暗,舌下淤丝淤点,脉弦滑或弦细等。其中,眩晕、偏身麻木无力、舌紫暗、舌下淤丝淤点、脉滑是其最主要特征。

张教授指出,中风先兆有一个共同的病理变化,即气血失调,血淤形成。因此,主张在防治上采用各种药物或非药物的手段,促使其经脉疏通、气机调畅,防止血淤形成。张教授创制了“清脑通络汤”,对中风先兆有奇效。

【组成】草决明30克,川芎12克,赤芍10克,山楂15克,丹参15克,磁石(先煎)30克,菊花12克,葛根15克,地龙10克,豨莶草30克,川牛膝15克,水蛭6克。

【功效】清脑降压,活血通络。

【主治】中风先兆(小中风),症见头痛头昏、眩晕、耳鸣、肢体麻木、手足逐渐不利、疲乏无力、舌质淡紫、舌下脉络淤阻、脉弦细等。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张教授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指出:毒有内外之分,外毒是自然界产生的对人体有毒害作用的致病物质,内毒是人体在病理状态下化生的有害物质。解毒主要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用针对邪毒的药物直接解除,使正气免遭损伤;二是增强或调节机体清除邪毒能力,以达到解毒的目的。

张教授的“绿豆甘草解毒汤”对于解毒效果显著:

【组成】绿豆120克,生甘草15~30克,草石斛30克,丹参30克,连翘30克,白茅根30克,大黄15克或30克(后下)。

【功效】解毒益阴,兼顾心肾。

【主治】多种食物或药物及其他中毒后,见发热,口干舌燥,恶心呕吐,甚则有神志恍惚、小便混浊等症。

【用法】上方用冷水浸泡后煎服,煎时以水淹没全药为度,文火煎煮,大剂量频服,一般昼夜各服1剂,必要时可服3~4剂。对于接触性中毒患者,则须清洗皮肤。

 

1. 细嚼慢咽排毒

在吃饭的时候,多咀嚼几次,有排毒的作用。这是因为多咀嚼能分泌较多唾液,中和各种毒性物质,引起良性连锁反应,排出更多毒素。

2. 肠胃蠕动排毒

将手掌根部搓热,先将右手置于胃部正中,顺时针按摩胃腹处。腹部右侧是升结肠,左边是降结肠,顺时针是依照排泄的流向,帮助肠胃蠕动。

关于健康饮食,张教授提出:

1. 比如羊肉性温,味甘性热,冬天吃对身体有好处,夏天吃就不适合。一定要禁食。水肿、骨蒸、疟疾、外感、牙痛及一切热性病症者也应禁食。红酒和羊肉一起食用会产生化学反应,要忌食。

2. 黑木耳、萝卜、白菜、山药、黄瓜虽然看起来普通,什么时候都是好的养生食品。

木耳味甘、性平,归胃、大肠经;有益气、润肺、补脑、轻身、凉血、止血、涩肠、活血、强志、养颜等功效;主治气虚或血热所致腹泻、崩漏、尿血、齿龈疼痛、脱肛、便血等病症。

萝卜含能诱导人体自身产生干扰素的多种微量元素,可增强机体免疫力。常吃可降低血脂、软化血管、稳定血压,预防冠心病、动脉硬化、胆石症等疾病。

白菜性味甘平,有清热除烦、解渴利尿、通利肠胃的功效,常吃可防止维生素C缺乏症(坏血病)。

山药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各种维生素和有益的微量元素、糖类,可增强人体免疫力。

黄瓜味甘、性凉、苦、无毒,入脾、胃、大肠经;有除热、利水、解毒、清热利尿的功效;主治烦渴、咽喉肿痛、火眼、烫伤。

3. 少吃刺激性、含糖多的食物,尤其是冰冻过的食物要少吃。

4. 一些属于易发散的食物,有些人也不适合吃,比如香椿芽易助火,生疮和脾气急的人要少吃。如鸡、蛋类、猪头肉等对人体而言为异体蛋白,可构成过敏源而导致人体发病;鱼、虾、蟹类含组织胺,可使血管通透性增高、微血管扩张、充血、血浆渗出、水肿、腺体分泌亢进及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等,从而导致机体变态反应,诱发皮肤病。

 

张琪   博士研究生导师

远离早衰,补肾是关键

人体在生、长、壮、老的生命过程中,必将不断消耗能量而伤及肾气,进入老年阶段而出现身体自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年过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六十,阴萎,气大衰。”

张琪教授提出肾虚是早衰的基本病理基础的观点。“肾虚与衰老密切相关,肾为人体先天之本,内寓元阴元阳,藏先天之精,为生命的物质基础。”肾气在人体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人体在生、长、壮、老的生命过程中,必将不断消耗能量而伤及肾气,进入老年阶段出现身体自衰。如果肾气消耗过快,会过早衰老。

经常头晕目眩,睡眠很少,经常感到精力不支,腰酸腿软,下肢冷,发落早衰,性欲减退,健忘,气短。这是肾阴阳两虚,封藏失职,精髓匮乏所导致的,因而开方培补肾元,固精益髓

【组成】熟地黄100克,山茱萸50克,山药50克,菟丝子30克,枸杞子30克,仙灵脾30克,仙茅30克,鹿角胶30克,人参50克,附子30克,肉桂30克,冬虫夏草20克,巴戟天20克,肉苁蓉20克,天冬20克,蛤蚧1对,龙骨30克,牡蛎30克,酸枣仁50克,甘草30克,黄芪100克。

【用法】上药碾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10克,每天服2次,每次服1丸。

 

前列腺炎,主要是与中年以及老年以后肾气虚弱,下元阳气不足的生理特点密切相关 在治疗上要时刻注意标本兼顾,消补兼施,调补肾中阴阳与清热利湿、活血化淤相辅相成。

急性前列腺炎相对比较容易治疗,口服清热解毒利湿中药,如龙胆泄肝汤加茯苓、黄檗,或八正散之类,就会收到显著疗效。常发生于中老年人的慢性前列腺炎,由于多数以增生为主,阻塞尿路,病势较为缠绵,相应的就比较难治,需要一些特殊的方子。

注意扶正与祛淤并重,临床常用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减。

【组成】附子15克,薏苡仁30克,败酱草50克,蒲公英30克,金银花25克,竹叶15克,瞿麦15克,熟地黄20克,山茱萸15克,山药15克,川楝子15克,橘核15克,茴香15克,鹿角霜20克,芦巴子15克,芡实15克,金樱子20克,丹参15克,桃仁15克,赤芍20克,甘草15克。

【用法】水煎每日1剂,早晚温服。

 

张镜人  家族世代行医

膏方 慢性病最强大的克星

膏方作为传统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比较适合慢性病或急性病的恢复期的调养,只可缓缓图功,切不可急功近利,膏方用药定以脾胃接受为度

中医将中药传统剂型分为汤、丸、膏、散、丹等五大类,其中的膏可分为内服和外敷两种。内服膏剂即是膏方,它是根据患者体质不同与病情的需要,选择多种药物组成方剂,再将中药饮片经多次煎熬、去渣,将药汁经微火浓缩,加入辅料,如饴糖、蜂蜜、阿胶、鹿角胶等收膏,形成稠厚的糊状补膏,以达到补养身体、调理疾病和祛病延年的疗效。

月膏进补,至体壮可打虎,燥时节必无苦,日无风也可过。”张镜人教授善用膏方调治慢性疾病。他认为,对于急症、重病,中医自然需用方药、针灸等各种方法治疗,对于慢性病或急性病恢复期的调养,则比较适合使用膏方。

在膏方配制上,张老主张“调补兼施,寓治于补”。“制定膏滋,选药可众,冬令季节,封藏之际,人体服用,多可收藏,故善于补气养血,填精助阳,调养脏腑,充养机体之用。对于脏气虚损,阴阳不足者颇有效验。若一味投补,补其有余,实其所实,往往会适得其反。”

膏方用药要考虑“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还应做到“损有余而补不足”,调补兼施,寓治于补。

一般来说,膏方主要用于哮喘、慢性反复发作咳嗽、鼻炎、慢性消化系统疾病、肾病、风湿病等慢性病的调治,因为这些病大部分存在免疫功能紊乱,调整其体质状态有利于疾病的临床治愈。调配这类膏方时,既要针对疾病的治疗,又要考虑发病机理给予脏腑功能调理,从而达到治本的目的。

1985年,张老接诊了一个男性患者,原本就有胃病,经过治疗虽然有所缓解,但是依然“便行不实,时或头晕面浮”。张老认为,“肾为水火之窟,水亏于下则为溲溺余沥”,脾胃失健多是肾精受损,因此为其开了一剂健脾补肾的膏方。膏方组成如下:

【组成】炒党参90克,炒白术60克,茯苓60克,炙甘草20克,炒山药60克,香扁豆60克,建莲肉(去莲心)60克,炒白芍60克,制半夏60克,炒陈皮60克,炒枳壳60克,制香附60克,佛手片60克,八月札60克,白杏仁60克,白豆蔻30克,川石斛60克,枸杞子60克,炒滁菊60克,炒知母60克,炒黄檗30克,山萸肉60克,泽泻60克,生石决60克(先煎),白蒺藜60克,女贞子60克,旱莲草60克,菟丝子60克,制狗脊60克,炒川断60克,炒杜仲60克,川萆薢60克,炒当归60克,丹参60克,炙远志20克,炒山楂60克,炒神曲60克,香谷芽60克。

【做法】上药浸一宿,武火煎取三汁,沉淀沥清,文火收膏时,加入清阿胶200克,白冰糖400克,熬至滴水成珠为度。

【用法】每日服1汤匙,温开水调送,清晨最宜。如遇感冒食滞需暂停数天。

膏方制作后,等其充分冷却后才可加盖。可以让它存放在瓷罐(锅、钵)中,也可以用搪瓷烧锅存放,但不宜用铝、铁锅作为盛器。

由于膏方用药时间较长,尽管时值冬季为多,但遇暖冬时就可能发霉。因此,一般多放在阴凉处,放在冰箱冷藏更好。如果放在阴凉处,遇暖冬气温连日回升,应让其隔水高温蒸烊,但是忌直接将膏锅放在火上烧烊,这样就会造成锅裂和底焦。在膏药蒸烊后,一定要把盖打开,直至完全冷却方可盖好。注意,千万不要让锅盖的水落在膏面上,否则过几天就会出现霉点。

脾胃不好,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甘温以除热,脾胃气阴不足而致的虚证,适应范围非常广泛。诚如赵献可所说:“后天脾土,非得先天之气不行,此气因劳而下陷于太阴,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故用升、柴以佐参、芪,是方所以补益后天中之先天也,凡脾胃不足,喜甘而恶苦,喜补而恶攻,喜温而恶寒,喜通而恶滞,喜升而恶降,喜燥而恶湿,此方得之矣。”

中医认为,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的来源一是肺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另一则是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之气。脾胃生理功能正常,元气就能得到滋养而充实。古人有“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说法,如果脾胃不好,阳气就会不足,各种疾病随之而来。

宋金时期著名医学家李东垣是“补土派”的代表人物,他以“人以脾胃中元气为本”的原则,结合当时人们由于饮食不节、起居不时、寒温失所导致的胃气亏乏,创制了调理脾胃的代表方剂补中益气汤。方药组成如下:

【组成】黄芪1.5克(病重者可加至3克),炙甘草1.5克,人参(去芦)0.9克,当归身(酒焙干或晒干)0.3克,橘皮0.6~0.9克,升麻(不去白)0.6~0.9克,柴胡0.6~0.9克,白术0.9克。

【用法】上药切碎,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时稍热服。

【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脾胃气虚,少气懒言,四肢无力,困倦少食,饮食乏味,不耐劳累,动则气短;或气虚发热,气高而喘,身热而烦,渴喜热饮,其脉洪大,按之无力,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头痛;或气虚下陷,久泻脱肛。

方中黄芪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君;人参、白术、甘草甘温益气,补益脾胃为臣;陈皮调理气机,当归补血和营为佐;升麻、柴胡协同参、芪升举清阳为使。一则补气健脾,使后天生化有源,脾胃气虚诸症自可痊愈;一则升提中气,恢复中焦升降之功能,使下脱、下垂自复其位。

另外,张老还指出,补中益气汤的适应指征为脾胃气虚,凡因脾胃气虚而导致的各类疾患,均能适用,一般作汤剂加减。使用药物的分量,也可相应提高。一般用量为:黄芪、党参、白术、当归各9克,升麻、柴胡、陈皮各5克,炙甘草3克,加生姜2片,红枣5枚,或制丸剂,缓缓图功。

 

李玉奇  博士生导师

延缓衰老 就从补脾胃开始

多年临床,体会到延缓衰老从调理脾胃入手,其效甚为可喜。脾胃为后天之本而主宗气,宗气旺盛,邪不可干。延缓衰老,延长寿命,要补之于脾,益之于胃,使之有序地化生水谷之精微,达到气血充沛,筋骨强壮,青春焕发。

李玉奇先生给出了三个前提:

一 要保护好牙齿,直接关系到食物的消化、吸收,以及唾液腺、酶的分泌,同时这种机械的运动,可使脾胃化生水谷精微的功能正常运转。

二 要经常保持轻松、乐观的情绪,这样才能使胃口大开。

三 要力戒饱食,不可多贪佳肴,以防损及脾气。

中医讲甘味入脾,最宜补益脾气,脾健又辅助于肝气。唐代百岁医家孙思邈曾说:“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意为少吃酸味、多吃甘味的食物以滋养肝脾两脏,对防病保健大有裨益。

性温味甘的食物首选谷类,如糯米、黑米、高粱、黍米、燕麦;蔬果类,如刀豆、南瓜、扁豆、红枣、龙眼、核桃、栗子;肉鱼类,如牛肉、猪肚、鲫鱼、花鲤、鲈鱼、草鱼、黄鳝等。人体从这些食物中吸取丰富营养素,可使养肝与健脾相得益彰。

很多人延缓衰老都从补肾着手,或补肾阳之衰,或补肾阴之虚。李老指出,实践证明,久补肾阴必伤脾气,致洞泄少食;久补肾阳,日久燥热损及阴液,血燔而筋萎,食少纳呆。前者损其气,后者损其血,过者反会致病。

李先生针对两型浅表性胃炎给出治疗方:

1.虚寒证

主要症状是口吐清水,胃腑胀满明显,有时难以忍受,同时还有欲呕感,大便不调顺等状况。

【组成】党参15克,白术10克,良姜10克,黄连5克,草叩15克,砂仁15克,檀香10克,当归25克,芍药25克,川楝子15克,香附子15克,白芥子10克,甘草10克。

【用法】水煎服。

【加减】若便秘加大黄10克、郁李仁5克、黑白丑10克。按此症用调气温中加泄法,可加速消除症状。若泄泻可加芡实15克、莲肉15克、山药15克。若女子更年期可酌加合欢40克、女贞子15克、麦芽20克、大枣10枚、甘草20克。

2.虚寒化热证

主要症状是胃脘时有烧灼感,吞酸欲吐不得,胃脘痈放射到背部,食欲时好时差,体重开始下降,经常倦怠,临睡时出现胃脘特别不适感,大便秘结居多。李先生给出重在清燥化热兼以理脾的二连汤。

【组成】胡黄连10克,黄连10克,连胡20克,败酱草20克,豆腥草20克,草果仁15克,陈皮15克,姜黄10克,苏子15克,苏木花15克,薏仁米20克,知母40克。

【用法】水煎服。

【加减】若胃酸过多,可加乌贼骨20克、煅瓦楞子20克、葛根15克。若胃酸减少甚而无酸,喜食酸,可加五倍子15克、马齿苋40克、焦楂20克、乌梅15克、枸杞子20克。若便秘过甚,可加桑葚子40克、二丑15克、郁李仁10~15克、当归20克、枳壳10克。

 

李济仁   新安名医世家“张一帖”的第14代传人

服药时间是大问题

人体脏腑气血阴阳的生理活动与病理变化随时处于动态之中,所以选择最适宜时间,充分发挥药性,使疾病好得更快。

李老以肝病为例,认为治疗肝病的药物最好在睡前服,或药后即卧,宜静不宜动。这是因为“人卧血归于肝”,药物有效成分吸入血中,流入肝中,肝血流量愈大,药物在肝内有效浓度相应增高,疗效也就越好。

排石方药,李老结合现代医学研究,其作用主要在于松弛、扩张结石所在的管道平滑肌,使管腔增大,利于结石下移外排的机理,提出白天服,药后宜动少静的主张,有助于药力推动结石,还可大量饮水配合排石。

除此之外,在服药时间上,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 病在上焦的(心、肺部),欲使药力停留较久,宜饭后服。

2. 病在下焦的(膀胱、肠),欲使药力迅速下达,宜饭前服。

3. 清热解毒药、润肠泻下药、滋补药空腹服(早饭前1小时或晚饭后1小时),此时胃中空虚容易吸收。

4. 特殊药物应特殊服用,如助消化药在服药前应少量进食以助药效;驱虫药应在早晨空腹服,服药前应喝点糖水,这样可以提高杀虫的效果;攻下药在大便后应立即停服;安神药、滋补药、延缓衰老的药物宜睡前服用;安眠药应在睡前2小时服用。

凡属理气类药,热则易舒,凉则增滞;活血、补血、凉血、止血类药,寒则淤滞,热则沸溢。凡解毒剂,俱宜冷服,这样可使毒物之淤滞易于排出,热服则会导致毒物扩散。凡热性病宜冷服,而寒性病宜热服,发散攻下,以助药力。行血脉通络达筋骨者宜热服,收涩固精止血之剂则宜冷服。除烦止渴祛暑之剂宜热服,解表药多属辛散之品,功能疏散肌表,宜热服;清热药和消暑药宜冷服。大热病用寒药应温服,大寒病用热药应冷服。对于不应冷服的汤剂在服用后会引起胃肠刺激,出现腹痛呕吐,可用生姜擦舌即止。

冬病夏治,让冬天不再寒冷

基本思想是:一方面借助自然界夏季阳旺阳升、人体阳气有随之欲升欲旺之趋势,体内凝寒之气易解的状态,对阳虚者用补虚助阳药,或内寒凝重者用温里祛寒药,以求更好地发挥扶阳祛寒的治疗功能。一方面为秋冬储备阳气,阳气充足,则冬季不易被严寒所伤。

“冬病”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变,主要包括过敏性哮喘、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等呼吸道慢性疾病,除此之外,还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结肠炎、冻疮、慢性腹泻、部分虚寒妇科病引起的关节痛、肾虚引起的腰痛、老年畏寒症以及属于中医脾胃虚寒类的疾病。这类疾病大多具有阳气虚损,遇寒发病的特点。“夏治”则指这些病情到夏季一般会有所缓解,阳气最旺盛的夏季三伏天,对“冬病”进行辨证施治。

推荐几种贴敷验方:

1. 哮喘患者

用白芥子、苏子、元胡各20克;甘遂、细辛各10克,研成细末。每次用1/3的药粉,加生姜汁调成膏状,分别摊在6块直径5厘米的塑料布上,贴在背部的肺腧、心腧、膈腧(即第3、5、7胸椎棘突下旁外开1.5寸),用胶布固定,约3~6小时去掉。在头伏、二伏、三伏,共贴3次。

2. “老寒腿”患者

用川乌50克,吴茱萸30克,艾叶、透骨草各9克,细辛6克,研为细末。把药末用纸包好后,外用纱布重包,用线缝好,垫在脚心上。从初伏开始使用,二伏换一料药,三伏再换一料。

3. 风湿性关节患者

用肉桂、干姜各50克,白胡椒、细辛各50克,公丁香20克,乳香30克,黑老虎50克,共研为细末,再将200克蜜熬成膏,将药末纳入蜜膏内拌匀,摊在白布上,在初伏第10日开始贴患处,每天贴6~8个小时,到三伏末日为止。

4. 肩周炎患者

可取桂枝10克,透骨草20克,清风藤、豆豉姜各30克,伸筋草、片姜黄、川芎、威灵仙各15克,羌活12克煮成药汁,再用麦麸皮300~400克放锅中炒黄,趁热加入药汁和一匙陈醋,拌后盛入纱袋内热敷肩关节痛处,每袋可用1周。从初伏起,每日1次,每次6~8小时,一直敷到三伏末。

5. 易发冻疮者

可用桂枝25克,红花、紫苏叶、附子、荆芥各10克,生姜30克,加水适量浓煎,取药液熏洗冻疮好发部位,每天1剂,连用10天为1疗程。

 

利用时差疗法预防心血管病发作

心血管病变多在夜间发作,如心肌梗死、脑血栓形成等。研究发现,晚餐进食量过多、油腻物过重是本病诱发因素之一。针对这种情况,晚餐时间提前在下午4~5时进食,结合量少、油腻物少,可预防或减少心脑血管病变发作。

根据子午流注,十二时辰与十二经络及脏腑的对应关系为:

1. 卯时(5点至7点)大肠经旺,有利于排泄。

2. 辰时(7点至9点)胃经旺,有利于消化。

3. 巳时(9点至11点)脾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生血。

4. 午时(11点至13点)心经旺,有利于周身血液循环。

5. 未时(13点至15点)小肠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

6. 申时(15点至17点)膀胱经旺,有利于人体排泄水液,泻火排毒。

7. 酉时(17点至19点)肾经旺,有利于贮藏一日的脏腑之精华。

8. 戌时(19点至21点)心包经旺,增强心的力量。

9. 亥时(21点至23点)三焦经旺,通行气血。

10. 子时(23点至凌晨1点)胆经旺,胆汁需要新陈代谢。

11. 丑时(1点至3点)肝经旺,有利于养血。

12. 寅时(3点至5点)肺经最旺,将肝贮藏解毒的新鲜血液输送到百脉。

 

养心

(1)每天晚上临睡前经常按摩手上的劳宫穴和脚上的涌泉穴,可以起到心肾相交、改善睡眠的作用。

(2)食物补养方面,常用西洋参泡水喝,常吃桂圆、莲子、百合、黑木耳等,以益心气养心阴。

(3)重视中午的休息。心在午时活动最为活跃,这时也是阴阳交合的时候,休息能保住心气。

调肝

(1)人卧则血归于肝。定时上床休息既能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又能养肝。

(2)饮食清淡,尽量少吃或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以防损伤肝气。

养肺

(1)早晨起床后经常做深呼吸,速度放慢,一呼一吸尽量达到6.4秒,可以养肺。

(2)运用闭气法,有助于增强肺功能。先闭气,闭住以后停止,尽量停止到不能忍受时,再呼出来,反复18次。

(3)有助于养肺的水果,如玉米、黄瓜、西红柿、梨等。

健脾

(1)平时多做一些运动按摩,以帮助“脾气”活动,增强其运化功能。起床和睡前做摩腹功,即仰卧于床,以脐为中心,先顺时针用手掌按摩,然后用手拍打和按摩膻中穴120下和丹田穴100下。

(2)吃七八分饱。多吃利脾胃、助消化的,如山楂、山药等,夏天可常吃一些香菜、海带、冬瓜等养脾开胃之品。

补肾

(1)经常用一只手在前按摩下丹田、关元穴,同时一只手在后按摩命门穴、腰阳关,有助于养肾。

(2)常吃核桃、枸杞、黑豆、芝麻可以保肾。

(3)排小便时尽量前脚趾用力着地并咬住牙齿,可以助保肾气。

李老指出,养生关键在于坚持,特别是要根据自己的健康状况选择适当的运动方式,逐步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和习惯,才能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李振华  国医大师

顺应“风寒暑湿燥火”,与大自然齐步走

李教授认为,寿命与饮食有极大关系,吃太多油腻的食物,会导致许多心脑血管疾病,寿命自然不会长久。多吃素食,对养生保健有极大的帮助。

提倡素食,并不是放弃所有动物性食品,放弃油脂,每天用蔬菜和水果代替所有的食品,而是要在食物多样化的前提下,控制脂肪的摄入量:主食以谷类为主;多吃蔬菜水果;经常吃奶类、豆类和适量的鱼、禽、蛋、瘦肉。

脾宜健,肝宜疏,胃宜和

1. 脾宜健

健脾可以从按摩足三里、中脘、血海三个穴位开始,最好每天一次。同时,在饮食上要注意少吃辣和油炸食品,多吃山药和云苓、白术、党参等。一定要注意不能随便吃大补之品。另外,还要注意运动,劳逸结合,不生气,多运动。

2. 肝宜疏

疏泄是肝的主要生理功能之一,肝的功能不畅,人体内部的气机得不到疏泄,就会形成“气闭”,从而引起很多病理变化,如水肿、淤血、女子闭经等。

(1)注意饮食

多吃蛋类、瘦肉、鱼类、豆制品、牛奶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不但能够补充肝脏所需的营养,而且能够减少有毒物质对肝脏的损伤,帮助肝细胞的再生和修复。

(2)不要过度疲劳

《黄帝内经》提到“肝为罢极之本”,就是说肝是主管疲劳的,或者说是耐受疲劳的。肝气足,就能耐受疲劳;肝气不足,就容易觉得疲劳。疲劳会损害肝脏。

(3)按摩太冲穴

太冲穴是肝经上最重要的穴位之一,是治疗各种肝病的特效穴位,在脚背上大脚趾和第二趾结合的地方,足背最高点前的凹陷处。平时脾气比较暴躁的人应重视这个穴位,每天坚持用手指按摩2分钟,直到产生明显的酸胀感,很快就能感觉体质有明显好转。

3. 胃宜和

胃为后天之本,也是气血生化之源,是制造精血的源头。同时,胃还是六腑之海。养胃,从以下做起:

(1)一日三餐要定时定量。少吃多餐,食物以软、松为主,汤最好饭前喝。

(2)戒烟、酒、咖啡、浓茶、碳酸性饮品(汽水)、酸辣等刺激性食物,宜多吃馒头、生花生。

(3)有胃病的人饭后不宜运动,最好休息一下等胃部的食物消化得差不多了再运动。

(4)长期吃药会有副作用,尽量少吃,建议看中医,中医的良方对于养胃特别有效。

 

李辅仁   遍读中医古籍 施今墨的嫡传弟子

人到老年,脾胃功能日渐衰退,抵抗力比较差,因此在饮食上要特别注意,饮食要规律,要有所宜忌。

1.宜广。老年人不可偏食,荤素搭配,精粗粮兼备,保持营养均衡。

2.宜温。食物不能太热,否则会灼伤食管及胃,但过冷易损伤脾胃,影响消化吸收。

3.宜软烂。老年人消化功能差,牙齿也会渐渐脱落,软、烂,老年人才能消化。

4.宜清淡。老年人少吃盐,多吃清淡食物,尤其是高血压患者更宜少吃盐,少吃或不吃油炸食物。

5.宜新鲜清洁。不吃隔夜食物。

6.宜少吃多餐。三餐之间加少量滋补食品,如银耳羹、蛋白羹、莲子羹等。

7.宜细嚼慢咽。细嚼慢咽可使唾液多分泌,有助于消化,减轻胃肠功能负担,还能杀菌。

8.宜早。老年人三餐均宜早。尤其晚餐,不可多吃,应吃些易消化的东西,如粥、羹之类。

9.宜静。老年进餐环境要安静,以影响肠胃蠕动和消化。

10.宜有所忌。例如胃热病人、生疮疖病人禁食辛辣食物,如生葱、生蒜、辣椒等;高血脂病人应禁食动物内脏、动物脂肪,少食肥肉;胃寒病人宜禁食生冷油腻;肾病宜限制蛋白质摄入量;糖尿病宜禁忌糖,少吃甜食等。

 

1.春季:老年人的饮食要偏凉而酸,可多食小米、大麦、青鱼、黄花菜、芹菜、萝卜和蜂蜜等。

2.夏季:老年人饮食要以健胃、消暑、化湿为主,吃绿豆、豆腐、鲫鱼、藕、西瓜、苦瓜等,少吃甜、油食品。

3.秋季:气候转凉且干燥,老年人饮食宜偏干、酸,可多吃粳米、大麦、扁豆、鸡蛋、百合、甲鱼、海蜇、蜂蜜等,忌辛辣食物。

4.冬季:老年人多阴精亏损、阴气不足、四肢不温,这时老年人应选择补心气、固肾精的食物,如糯米、黄豆、羊肉、羊肾、青鱼、龙眼肉、韭菜、黑芝麻等。

 

老年人常出现津液不足现象,如便秘、小便减少、皮肤干燥、失眠心烦、口舌发干,或舌红少津等。常因为老年人不爱喝水,或因年老记忆力差,或患脑病疾患等忘记饮水,所以老年人要每天保持多次少饮的习惯。

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说:“水为万化之源,水去则营竭。”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也说:“水为命脉也。”水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含量占人体总重量的70%左右,是人体生理代谢的必需物质。

人体内食物的消化、吸收、血液循环以及废物排泄等都离不开水。因此建议老人要多饮水,这样才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能减少便秘及皮肤干燥、瘙痒、神经衰弱、口干等症状的出现,并使小便通畅,新陈代谢正常。

同时,水还能预防一些老年常见病,例如缺血性脑梗死所致的中风,这种病占急性脑血管病的半数以上,尤以老年人为多,且常发生于夜间。由于动脉粥样硬化,管腔狭窄,夜间迷走神经功能亢进,血流减慢,血液变稠,极易发生缺血性脑梗死。不常饮水及夜尿增多的老人若能在睡前及半夜各饮一杯开水,可降低血黏度,在很大程度上预防或减少缺血性中风。

古语有“朝朝盐水,暮暮蜜糖”的说法。按照中医理论,咸属水,归肾经,早上喝一杯淡盐水,可以保持一天的精神。傍晚一杯蜂蜜喝,这样可以濡养脾胃,促进健康。

“李氏低度保健药酒”,是李老几十年临床实践经验中的有效保健药酒,此酒以传统古方为基础,经李老临证经验配制而成。

1. 首乌益寿酒

【处方】何首乌10克,黑芝麻10克,黄精10克,当归10克,枸杞子10克,杭白芍10克,黄芪10克等。

【配法】将上药共煎成浓汁,过滤去渣,兑入25度500毫升高粱白酒内。

【服法】每日2次,每次20~50毫升。

【主治】鬓发早白、肾虚腰酸、腿软乏力、气虚血弱,久服无副作用。

2. 丹参酒

【处方】丹参10克,檀香5克,木香5克,砂仁5克,赤芍10克,党参10克等。

【配法】将上药共捣成粗末,加入25度白酒500毫升,浸泡2周,澄清去渣,以不见杂质为佳。

【服法】每日3次,每次20毫升。

【主治】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等,有活血化淤、益气强心作用。

3. 养血安神酒

【处方】茯神10克,炒枣仁10克,五味子5克,夜交藤5克,秫米5克,杭白芍5克,琥珀粉5克,桑葚5克。

【配法】将上药共研细末,兑入25度白酒500毫升,浸泡2周,再过滤去渣。

【服法】每晚服30~50毫升。

【主治】长期失眠,入睡难,醒得早,多惊恐梦,日久体弱,记忆力差,神疲乏力等症。

4. 玉屏风酒

【处方】黄芪15克,防风10克,白术15克,柴胡10克等。

【配法】将上药共研细末,兑入低度白酒500毫升,澄清后,去掉沉渣。

【服法】每日3次,每次20~30毫升。

【主治】体弱畏风或气候变化时易感冒者,有补气扶正、抗风寒、防感冒之功效。

5. 枸杞子酒

【处方】枸杞子60克,桑葚子20克,百合20克,莲子10克等。

【配法】将上药兑入500毫升低度白酒内,浸泡2周,澄清去渣,不去掉原药亦可。

【服法】每次日2次,每次20~30毫升。

【主治】补肾益精、安神滋阴,治水肿胀满、腰背酸痛等症。

6. 生脉酒

【处方】党参10克,麦冬10克,五味子5克,龙眼肉20克等。

【配法】将上药浓煎去渣,兑入低度白酒500毫升。

【服法】每日3次,每次15毫升。

【主治】为强心复脉剂。可补气敛汗,对气短、口渴、脉虚弱等症有疗效。

中医认为久患疾病必将导致正气亏虚、脉络淤阻,因此各种慢性虚损疾病常常存在不同程度的气血不畅、经脉滞涩的问题。药酒中含有补血益气、滋阴温阳的滋补强身之物,加上酒本身辛散温通的功效,有利于各种慢性虚损性疾患的防治,同时还能抗衰老,延年益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