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压蒸汽压力:风湿病概述与治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8 18:49:38
   风湿病是一种因A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而引起的,反复发作的急性或慢性全身结缔组织炎症。病变主要损害关节、心脏,其次为皮肤、血管浆膜和脑组织等。以发热,游走、对称及多发性大关节炎,环形红斑,皮下结节,不同程度的心脏炎(即慢性风湿性心脏病,详见心血管系统),舞蹈病为主要临床特征。
     急性风湿热常侵犯儿童及青少年,初次发作多在5~15岁,3岁以内婴幼儿极为少见,男女罹病机会大致相等。复发多在初发后3~5年内。发作季节以寒冬、早春居多,寒冷和潮湿是本病的重要诱发因素。
     急性风湿热患者年龄越小,其复发率越高。急性发病期伴有明显心脏增大,心力衰竭或全心炎表现者,预后不良。风湿病属中医的“温热病”、“痹证”、“心痹”等范畴。
【病因病理】
     风湿病的病因有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内因为幼年阳盛,或素体虚弱;外因为风寒湿等邪杂至,由表入里,郁于经络,阻遏气血,痹而成病。
     病理变化为年少阳盛,内有蕴热,复感风寒湿邪,里热为外邪所郁,流注关节、肌肉,气血不利,发为风热痹。或素体气虚,卫表不固,风夹寒邪或湿邪,侵虚袭入,留于关节,郁于筋脉,气血凝滞,而致风寒痹或风湿痹。邪郁日久,则由表及里,由浅及深,由经络而脏腑。如邪郁肌肤筋脉测见皮下结节。侵入营血,损伤络脉,则见皮下红斑。痹阻心脉,则见心痹。
     此外,邪郁化热,耗气伤阴,每致气阴两虚之候。
【诊断要点】
     1.游走性、多发性及对称性大关节酸痛或疼痛,可伴局部红、肿、热、痛及活动受限。关节外表现为发热,环形红斑,皮下结节,心脏炎,舞蹈症等。
     2.抗链球菌抗体(ASO)增高,血沉增快,黏蛋白增高,白细胞计数增高。
【辩证分型】
     1.风热痹症状:高热,咽痛,烦渴,关节红、肿、热及游走性疼痛,皮肤环形红斑。舌红,苔黄,脉滑数。本型常见于急性风湿热。
     证候分析:年少阳盛,疾病初起,正气尚未虚弱,邪气亢盛,正邪交争,邪热嚣张,肺胃津伤,则高热,咽痛及烦渴等症;风寒湿邪为热所郁,速从热化,闭阻经脉,流注关节测关节红、肿、热及游走性疼痛;邪入营血,损伤经脉,则见皮肤环形红斑;舌红,苔黄,脉滑数,均为邪热亢盛,正邪交争之象。
     2.风寒痹症状:不发热或低热,关节不温无红,但痛如刀割,遇寒尤剧。面色白,皮下结节。舌谈黯,苔薄白或白腻,脉弦紧。本型常见于慢性风湿性关节炎。
     证候分析:风寒偏盛,则不发热或低热;寒客经络,气血凝滞,则关节不温无红,但痛如刀割,遇寒尤剧;寒盛阳虚,则面色白;寒凝血瘀,则为皮下结节;舌淡黯、苔薄白或白腻,脉浮弦紧,均为风寒偏盛之象。
     3.风湿痹症状:关节肿胀,麻木疼痛,或伴关节冷痛。舌苔白腻,脉沉濡。或伴身热不扬,关节热痛,口渴不欲饮,多汗。舌苔黄腻,脉濡数。本型见于慢性风湿性关节炎。
     证候分析:风挟湿邪,郁留经络关节,气血运行不利,则关节肿胀,麻木疼痛;如挟寒邪,则关节冷痛,舌苔白腻,脉沉濡;如温郁化热,湿热蕴蒸坝u身热不扬,关节热痛,口渴不欲饮,多汗,舌苔黄腻,脉濡数。
     4.邪痹心脉症状:关节疼痛微肿,或伴咽痛,胸闷或痛,气短,自汗,或心悸少寐。舌胖,色红或黯红,脉细数或结代。本型见于风湿病累及心脏,出现心脏瓣膜病变者。
     证候分析:风寒湿邪,郁而化热,由表入里,由经络而脏腑。袭于表则咽痛;滞留经络则关节肿痛;痹于心脉,心血失运,则胸闷或痛;邪稽日久,伤阴耗气,气阴两伤,心神失守,则气短,自汗,心悸,少寐;舌胖、色红或黯红,脉细数或结代,均为邪痹心脉,气阴两虚之象。
【分型治疗】
     1.风热痹治则:祛风清热,通络除痹。
     方药:白虎加桂枝汤加减。
     生石膏30(先煎)、知母12、桂枝9、赤芍15、生地IS、桑枝20、秦艽9、忍冬藤20克
     随症加减:咽痛者,加金银花、连翘各15克,以清热解毒;瘀热入血,皮下环形红斑明显者,加丹皮12克、制大黄12克,以清热凉血化瘀;热毒化火,壮热剧痛者,加水牛角30克(先煎)、羚羊角粉0.6克(兑服)、制乳香、制没药各6克,以清热凉血,通络止痛。
     2.风寒痹治则:疏风散寒,通络止痛。
     方药:大乌头煎加味。
     制川乌9克(先煎)、麻黄9、桂枝9、甘草3、白芍12、威灵仙12、独活9、蜂蜜12克(兑服)
     随症加减:畏冷,四肢不温者,加当归9克、细辛3克,以活血通经;皮下结节者,加桃仁9克、白芥子6克,以温通活血散结;兼关节肿胀者,加防己12克、薏苡仁30克,以祛风湿。
     3.风湿痹治法:祛风胜湿,通络除痹。
     方药:蠲痹汤加减。
     羌活9、独活9、桂枝9、秦艽9、威灵仙12、桑枝20、当归9、制乳香6、制没药6克
     随症加减:如关节冷痛兼夹寒邪者,加麻黄9克、制川乌9克(先煎),以助温散通经;关节热痛,身热不扬属湿郁化热,湿热蕴蒸者,加黄柏10克、苍术10克、薏苡仁30克、防己12克,以清化湿热。
     4.邪痹心脉治则:益气养阴,祛邪通脉。
     方药:生脉饮加味。
     太子参15、麦冬15、五味子6、丹参15、当归10、赤芍15、防己10、木瓜10、秦艽10、海桐皮10克
     随症加减:咽痛者,加金银花、连翘各12克,以清热解毒;气短、自汗者,加黄芪30克、浮小麦15克,以益气敛汗;心悸少寐者,加酸枣仁12克、柏子仁12克、龙骨30克(先煎),以养心宁神。
【中成药】
     1.小活络丸   每次3克,每日2次。
     2.冂桐丸   每次5克,每日3次。
【简便方】
     1.老鹳草、稀苍草各30克,水煎服,每日1剂。 适用于风湿病的风寒湿痹。
     2.鹿衔草、薏苡仁各30克,水煎服,每日1剂。 适用于风湿病的慢性期,体质虚弱、关节缓痛者。
痹症
  【概念】
  痹证是由风、寒、湿、热等引起的以肢体关节及肌肉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症的一类病证。古代痹证的概念比较广泛,包括内脏痹和肢体痹,本节主要讨论肢体的痹证,包括西医学的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等。
  【病因病机】
  本病与外感风寒湿热之邪和人体正气不足有关。风寒湿等邪气,在人体卫气虚弱时容易侵入人体而致病。汗出当风、坐卧湿地、涉水冒雨等,均可使风寒湿等邪气侵入机体经络,留于关节,导致经脉气血闭阻不同,不通则痛,正如《素问·痹论》所说: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根据感受邪气的相对轻重,常分为行痹(风痹)、痛痹(寒痹)、着痹(湿痹)。若素体阳盛或阴虚火旺,复感风寒湿邪,邪从热化,或感受热邪,留注关节,则为热痹。总之,风寒湿热之邪侵入机体,痹阻关节肌肉筋络,导致气血闭阻不通,产生本病。
  【辨证】
  主症 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
  若疼痛游走,痛无定处,时见恶风发热,舌淡苔薄白,脉浮,为行痹(风痹);疼痛较剧,痛有定处,遇寒痛增,得热痛减,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苔薄白,脉弦紧,为痛痹 (寒痹);若肢体关节酸痛重着不移,或有肿胀,肌肤麻木不仁,阴雨天加重或发作,苔白腻,脉濡缓,为着痹(湿痹);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关节活动不利,可累及多个关节,伴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苔黄燥,脉滑数,为热痹。
  一、 风寒湿痹 症状:肌肉筋骨关节疼痛、肿胀,肢体麻木,展伸不利,恶风畏寒,得热痛减,遇冷痛增。舌苔薄白或白腻。风寒湿痹又有行痹、痛痹及着痹之分。行痹以感受风邪为主,肢体关节多呈窜痛,痛处游走不定;痛痹以感受寒邪为主,肢体关节痛剧,痛有定处,喜热怕冷;着痹以感受湿邪为主,肢体关节肿胀,痛处固定,肌肤麻木、沉重。
       治则:散寒、祛风、除湿、通经活络。
       中成药:风寒湿痹冲剂、风湿关节炎片、追风透骨丸、疏风定痛丸、小活络丹、宝光风湿液、风湿骨痛丸、祖师麻片、麝香风湿片、老鹳草膏、史国公药酒、冯了性药酒、骨刺消痛液、护骨酒、木瓜酒。 外用药:骨友灵擦剂、麝香壮骨膏、天麻追风膏、狗皮膏。
  二、 风湿热痹 症状:肌肉筋骨关节疼痛,局部红肿、灼热,甚者痛不可及,得冷稍舒,或伴发热、恶风、口渴、烦闷等全身表现,舌质红,舌苔黄或黄腻。
       治则:清热、祛风、除湿、通经活络。
       中成药:湿热痹冲剂、二妙丸、四妙丸、痹隆清安片等。
  三、 其他证型
    症状一:若病人肌肉筋骨关节肿痛,而无局部冷热与皮色异常,亦无喜暖或怕冷等全身症状,则多属感受风湿之邪。 
       治则:以散风除湿为主。
       中成药:散风活络丸、舒筋活血片、活络丹、天麻丸、风湿关节炎片、昆明山海棠片、雷公藤片、正清风痛宁等,并可外用追风膏、伤湿止痛膏。
    症状二:若病人肌肉筋骨关节肿痛,怕冷亦怕热,关节局部喜暖亦喜凉,多为寒热错杂淤血阻络。
       治则:散寒清热、通经活络。
       中成药:通络开痹片。
     症状三:若风寒湿痹病人兼有气血两虚,可见面色萎黄、乏力气短、自汗心悸、食少便溏。
       治则:益气养血。
       中成药:大活络丹、活血通脉片等。
    症状四:若风寒湿痹病人兼有肝肾亏虚,可见腰膝酸软、神疲乏力、健忘尿频、关节强直畸形或女子月经不调、男子阳痿遗精;偏阴虚者,头晕耳鸣、五心烦热、咽干盗汗;偏阳虚者,形寒肢冷。
       治则:补养肝肾、强壮筋骨。
       中成药:健步壮骨丸、益肾蠲痹丸、壮骨关节炎丸、灵效丹系列等。
 【针灸治疗】   1.基本治疗
  治法 通痹止痛。以病痛局部穴为主,结合循经及辨证选穴。
  主穴 阿是穴 局部经穴
  配穴 行痹者,加膈俞、血海;痛痹者,加肾俞、关元;着痹者,加阴陵泉、足三里;热痹者,加大椎、曲池;另可根据部位循经配穴。
  操作 毫针泻法或平补平泻法。寒痹、湿痹可加灸法。大椎、曲池可点刺出血。局部穴位可加拔罐法。
  方义 病痛局部循经选穴,可疏通经络气血,使营卫调和而风寒湿热等邪无所依附,痹痛遂解。风邪偏盛为行痹,取膈俞、血海以活血,遵“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义。寒邪偏盛为痛痹,取肾俞、关元,益火之源,振奋阳气而祛寒邪。湿邪偏盛为着痹,取阴陵泉、足三里健脾除湿。热痹者,加大椎、曲池可泻热疏风、利气消肿。
  2.其他治疗
  (1)刺络拔罐法 用皮肤针重叩背脊两侧和关节病痛部位,使出血少许,加拔火罐。
  (2)穴位注射法 采用当归、丹皮酚、威灵仙等注射液,在病痛部位选穴,每穴注入0.5~1毫升,注意勿注入关节腔内。每隔1—3日注射1次。
  (3)电针法 选择上述处方穴位,针刺得气后,通电针机,先用连续波5分钟,后改疏密波,通电10-20分钟。
  【按语】
  1.针刺治疗痹证有较好的效果,尤其对风湿性关节炎。由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病情缠绵反复,属于顽痹范畴,非一时能获效。
  2.在风湿热的急性期要应用西药迅速控制病情,以免心脏出现严重的损伤。
  3.本病应注意排除骨结核、骨肿瘤,以免延误病情。
  4.患者平时应注意关节的保暖,避免风寒湿邪的侵袭。
风湿痹症效方
       消痹丸组成:血竭、天麻、红花各450g,秦艽、防风各400g,伸筋草、狗脊各350g,制南星、川乌、川芎、独活、羌活、地龙各250g,牛膝、甘草、当归各200g.研细末,过100目筛,制成6g蜜丸,备用.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通经活络,活血养血,消肿止痛.主治风寒湿痹,肢体疼痛,重着肿胀,麻木,屈伸不利等. 方解:方中以天麻、血竭、红花为主药,天麻具有通络止痛、平肝熄风之功,血竭、红花活血祛瘀,防风是治风之要药,秦艽是风中润药,与其它祛风通络药独活、羌活、川乌、川芎、制南星联用,加强了祛风胜湿的功效.伸筋草温经散寒,消肿止痛,狗脊补肾阳壮筋骨,蠲痹通络,两药同用,益气养血,扶正祛邪.当归、甘草为方中平和之药,具调理作用,兼养血之功.地龙属虫类药,可祛风湿、通血脉、利关节、消瘀滞、疗痹痛.诸药合用,共奏活血祛瘀,消肿止痛之功.
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医科   莫通主任医师 谈痹症
     痹症的三大主证:1、疼痛,2、肿胀,3、僵直拘挛。那我现在先讲一讲疼痛,疼痛里面分五个方面:
1、风痛特点是痛无定处,游走不定。
2、寒痛:痛剧烈,关节屈伸不利,遇寒疼痛加重,这种寒痛在我们南方是比较多见的。
3、湿痛:就是人体的肢体重着,肌肤麻木,这就是湿痛。在粤西沿海地区,湿痛也是比
较多见的。
4、热痛:这种痹症在急性发作期,比如现在医学里风湿病,发作期间,比较多,邪郁化热者,关节红肿热痛,热痹的特点是关节红、肿、热。
5、瘀痛:就是关节僵硬或者畸形,功能障碍。这种瘀痛由于长久治疗效果不好,变成这瘀痛。
对于痹症治疗,首先要解决疼痛,必须要缓解病人的痛苦。在治疗疼痛里中医辨证用药,如果是风性偏重,着重用驱风药物,如桂枝、蜈蚣、全虫、之类药物。如果是寒性偏重,温经散寒。药用附子、川乌、草乌、细辛大温大热药品。如果是湿性偏重,健脾化湿,兼用温阳之品:生白术、苍术、薏苡仁、制附子、千年健、五加皮、桑枝之类。如果是热性偏重,清热利湿,在南方来讲,热性人比较多见,要用白虎桂枝汤。如热偏重,用寒水石、黄苓、龙胆草;湿重者重用苍术、蚕砂;疼痛比较重的加乳香、延胡、没药,止痛药。我在这里谈一谈寒水石 寒水石味是咸的 它是入肾走窍,消肿效果非常好的,并且在中西医结合里它有降血沉,抗链“0”效果比较好。在临床上对病人检查的结果血沉比较快了 抗“0”比较高了 那我就用寒水石是很有效的 关于瘀痛,瘀痛要用透骨搜络、涤痰化淤。这种方法来治疗它 临床上常用药:蜈蚣、全蝎、水蛭、僵蚕、地鳖、天南星、白芥子等这类药物。对治疗瘀痛效果是比较好的
     中医讲“湿胜则肿”这类关节肿胀形成主要原因。湿、痰、淤三者胶结在一起,附于骨致关节肿胀畸形。对肿胀的治疗在铁打伤科来讲,重在化淤;但是痹症治肿重在祛湿,这两者同时并用,效果很好,提高的疗效也是较满意的,这是肿胀的治疗。
     对于僵直拘挛这是痹症晚期症状,不仅疼痛加剧,而且功能严重障碍,生活不能自理,病人是十分痛苦的。我们中国有位名医朱良春称它为“顽痹”,我非常赞同他的意见,对治疗这种僵直拘挛的痹症呢。在清热解毒的同时,必须加用豁痰破淤、虫蚁搜剔之品,可以奏效的。如在临床上穿山甲,山羊角、地龙、蜂房、蜣螂虫、水蛭、川足(蜈蚣)、山慈姑等,严重者可加用白花蛇。对于顽痹之证长期服用激素者,现在临床上很多人自己买药及时止痛,但要注意无论是寒证、热证,后期必须用补肾之品,方可提高疗效,根据我的经验,对于长期用激素的人,必须要用:熟地、仙灵脾、川足(蜈蚣)、全虫、白花蛇、僵蚕、鸡血藤、土鳖虫、当归等。这些药物对长期用激素的人效果是比较好的对阴虚者可以加生地、麦冬、石斛。阳虚者着加阳和汤、川乌之类。建议不可妄用激素。本人常用风湿散就可解决大问题。
西医常用的治疗方法:
  风湿病常常侵犯关节、肌肉、骨骼以及软组织,疼痛、肿胀、关节功能障碍、发热这些症状比较突出,解热镇痛消炎,缓解症状是治疗这组疾病的首要目的,因?往往选用非甾体抗炎药,如扶他林、莫比可、乐松、天新利德、西乐葆、万洛等,而且新型的非甾体类抗炎药作用好、疗效高,使得副作用明显减少。新药物不断发现,用于临床,如骁息、爱诺华、帕夫林,小剂量强的松、氯喹等。
【其它疗法】
     祛瘀残手术;取足三里.犊鼻穴.内阴穴.环跳穴等,也可为阿是穴。取瘀残不可太多,因地至宜 。
     针灸疗法:针刺曲池、尺泽、阳陵泉、犊鼻等穴,也可为阿是穴(即疼痛部位)。风热痹加大椎,风寒痹加肾俞、关元,风湿痹加足三里、商丘等。根据辨证选择补泻手法,或拔罐法。
     磁疗法:取穴同针灸法,用500~3000高斯的磁片,每次选2~4个穴,敷贴一周后更换穴位。
     食疗法:黄芪15克、太子参10克、麦冬15克、薏苡仁30克、红枣15克,与猪心1只同炖,放清淡调料,熟后喝汤,吃猪心。适用于体质虚弱、风湿热反复发作而累及心脏者。
【注意事项】
     1.风湿病具有反复发作倾向,易累及心脏而致风湿性心瓣膜病,故应在急性风湿热发作时及时治疗。
     2.生活作息应避免感受风寒及长居潮湿阴冷之所。
     3.积极锻炼身体,加强饮食调养,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功能。
风湿病患者禁忌以下行为!
  患病以后,一定要到正规医院积极治疗,切忌以下几种行为的发生:
  一、早期不在乎,认为自己会好。有的人早期只有一个手指、足趾或腰、背、髋关节疼痛,但却不在乎,等到病重了才去医院,结果容易失去最佳治疗时机。
  二、未经医生诊断,自己乱吃药,导致各种不良后果(包括激素引起的骨坏死、骨质疏松等;抗炎止痛类引起的胃部不适、溃疡、出血、肝肾损害等)。
  三、为图省钱或方便,看街头小广告到非正规诊疗机构吃所谓的“验方”。由于不知道“验方”中含有的药物成分,吃药后症状看似缓解了,病人就认为有“疗效”,其实往往会掩盖病情。要正规系统中医中药治疗,选用灵效丹系列、骨神康系列治疗。效果佳。
  四、见好就收,不彻底治疗。有的病人治疗效果很好,但是一见病痛减轻,就停止治疗,等再犯病时再治疗,结果使病情不断发展,越来越重。
  风湿骨病类疾病易反复,一定要引起大家的高度关注,要做到“三早”(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和“十二字方针”(早期、及时、有效、系统、足程、足量)平时注意防寒保暖,劳逸结合,加强饮食。定期随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