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道流速:亭台楼阁之“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5:08:33

亭台楼阁之亭

天下好山水,必有楼台收。山水与楼台,又须文字留。 

1、子云亭 

在我国文化史上,身世清楚,一生以创作为主要事业,其作品又有专集行世的著名作家,一般都认为以汉代的司马相如和扬雄为最早。司马相如和扬雄是汉代文学创作中成就最高的两位作家,也是巴蜀文化史上最著名的人物,可以说是汉代文学的双子星座;而成都也因此有扬马名都之称。  

相传,扬雄早年赴京游学,途径绵阳西山,停留于此,教授学业,同时攻读辞章。子云亭、读书台便是因此而建。  

大诗人刘禹锡有千古名篇《陋室铭》,开头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结尾举出有名、有灵的具体例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把诸葛亮的草庐与扬子云的读书亭并列,可见早在唐代,扬雄子云亭就已成为人们所尊崇的形陋而实不陋的形迹了。  

据史载,扬雄家贫好学,为人简易佚荡,不慕富贵。同司马相如一样,患着口吃的毛病。一生历事成、哀、平、莽四朝,郁郁不得志。 王莽篡权之后,诛杀甄丰父子,放逐刘秀。因刘秀曾向扬雄学习古文奇字,有一些来往,于是就株连到扬雄。当时扬雄还在天禄阁中校勘古籍。司法官员前来抓他,他拒不受辱,乃从天禄阁上跳下,以自杀相抗议。可是,扬雄并未能摔死,被救得治。后来,王莽宣布免去加在扬雄身上的罪名,又给予了大夫的官职。但扬雄仍过着家素贫人稀至其门的生活,只有不多的学生来向他学《太玄》与《法言》。公元18年,他病逝于长安,享年71  

2、爱晚亭 

湖南长沙是历史文化名城,自古有屈贾之乡湘潇洙泗的美称。长沙岳麓山,因为南岳之足,故以麓名。岳麓山因古代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而名重天下,所谓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在岳麓山的山腰,清风峡台地上首,有亭翼然,便是中国四大名亭之一的爱晚亭。  

爱晚亭为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岳麓书院山长罗典所建。五十年代后,爱晚亭又两度重修,现亭额爱晚亭三字为毛泽东手书。亭四周枫树成林,秋时枫红如火,景色尤佳,故爱晚亭又名红叶亭爱枫亭。爱晚亭之著名,很大程度上得力于这个好名字。亭以名传,言不虚也。由红叶爱枫改名爱晚亭,历来传说与诗人袁枚有关。  

袁枚,字子才,为江南著名才子。有一年秋天来到长沙,许多人慕名前往拜会,独罗典不予理睬。他不赞赏袁枚提倡的性灵说和为文做诗的标新立异,对袁枚招收女弟子更是看不惯。为防袁枚来访,于书院牌楼贴不为子路何由也,非是文公请退之一联。子路姓仲名由,孔子门徒;韩愈字退之,谥文公。此联的确合乎罗典身份性情,可见与袁枚之为文为人大异其趣:意为你袁枚不似子路、韩愈一流人物,我罗典不想见你。两天后,袁枚见此联,摇头一笑,递上拜帖。罗典称病不见。袁枚走后,罗典叫人泼水冲洗院前台阶,说是清除异端邪气。袁枚独自游岳麓山,对各处胜景皆有吟咏。独红叶亭下只录杜牧绝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且将第三句抄脱爱、晚二字。罗典闻知此事,连云惭愧,惭愧!”并亲笔题写爱晚亭新匾。此名沿袭至今。  

亭以名传,名以人传,正是相得益彰。近代以来,爱晚亭畔留下过不少伟人的足迹,毛泽东亲书亭名,也是其来有自。 

3、秋风亭 

­在湖北巴东县,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古亭--秋风亭。  

­巴东与四川接壤,位于长江三峡中段险要处,万山磅礴,大江建瓴而下,整个县城依山筑构、屋宇层叠,远看像悬挂在峭壁上的一幅画,凌空突兀。一般游客多是在一片惊叹声中随着江轮匆匆而过,故而秋风亭不太为世人所知,然而此亭所承载一千多年的历史,却不同凡响。  

­秋风亭与一代名臣寇准紧相联,它为寇准所建。  

­寇准(961--1023),字平仲,陕西渭南人。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进士,曾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真宗时官至宰相,封莱国公,人称寇莱公。他自幼聪明过人,才识出众,少年时期便抱负非凡:十几岁上书言事,二十岁即为巴东令。宋辽战时,身为宰相的寇准力主抗战,反对南迁,几经罢相、复相。寇准一生为官清正,颇得民心,是民间传说中的著名清官之一,时人亲切地称之为寇巴东  

­巴东地处深山峡谷之中,地旷人稀,偏僻落后,农业生产方式原始。宋朝巴东山民依然在依山为田,刀耕火种。初入仕途的寇准,在巴东任县令六年,在这期间,寇准大力推行平原地区的先进农耕技术,改进生产工具,加强田间管理,并设立了劝农亭,由专职人员在此推广农耕技术,不厌其烦地向每个前来求教的人员传授经验。劝农亭的作用好似现代的农科所。这些有力的举措,使巴东在不太长的时间内,无旷土、无游民,一片太平景象。第一次获得了温饱的巴东人对父母官寇准感恩之情可想而知。在巴东通往恩施的公路边,至今还可看到当年寇准所建劝农亭的遗址。它与秋风亭或毁或存,都是寇公的珍贵遗迹。  

­据记载,秋风亭建于公元978年。原亭建在离县城上游约20里的旧城,寇准在亭落成后,还在亭旁种了一棵柏树,人们称之为莱公柏。与秋风亭同时建的还有座白云亭,惜已无存。  

­宋孝宗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陆游从山阴(今浙江绍兴)赴夔州(今属四川省)通判,途经巴东,登秋风亭、白云亭,咏诗一首:寇公壮岁落巴蛮,得意孤亭缥缈间。常倚曲栏贪看水,不安四壁怕遮山。遗民虽尽犹能说,老令初来亦爱闲。正使官清贫至骨,未防留客听潺潺。  

­此诗文距寇准知巴东约100年,文不雕琢,不夸饰,朴实无华地再现了巴东胜景秋风亭、白云亭及其莱公柏。文中还写出了巴东的荒凉贫穷,当年年轻的寇准就在这个使人怅然,始有流落天涯之叹阙令动辄二三年无肯补的地方,做得有声有色,建起流传至今的千古名亭,由此也可见他超凡的才能以及对生活高度的热情。  

由于老百姓对清官的渴求,关于寇准和秋风亭的逸闻轶事越传越神。文人则纷纷为亭赋诗、立碑,以至后来,每届的巴东县令,在授印之前,都要先居于此亭,接受传统教育,等原知县办好移交手续后,才去县衙上任。秋风亭已经有了几分神圣色彩。  

­宋朝文学家苏辙,途经巴东时写了《秋风亭》一诗,这是有据可查的最早题咏秋风亭的记录:人知公惠在巴东,不如三朝社稷功。平日孤舟己何处,江亭依旧傍春风。  

­诗中溢满对寇准的缅怀尊崇之情。寇准在巴东则惠在巴东,在朝廷则功在社稷,先后经历太宗、真宗、仁宗三朝,仅澶渊之盟的杰出表现,就够名列青史。  

据《宋史》本传和欧阳修《归田录》载:寇准向来豪华奢侈,司马光甚至说他豪侈冠一时。即便如此,他一生爱国抗战的大节、他为老百姓切切实实做的好事,还是颇得民心的,秋风亭的历近千年而不废,正是一座无言的丰碑。  

­清袁枚在其《随园诗话》中比较唐宋四大家,云:人有以诗重者,亦有诗以人重者。李、杜、韩、苏,俱以诗名千古。然李杜无功业,不得不以诗传。韩、苏有功业,虽无诗,其人亦传之,而况有诗乎?”­寇准的功业较韩愈、苏轼有过之而无不及,而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寇准也占有一席之地。  

­寇准不仅有《巴东集》传世,而且他的诗词风格淡雅委婉,如《踏莎行》: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青梅小,画堂人静雨蒙蒙,屏山半掩余香袅。密约沉沉,离情杳杳,菱花尘满慵将照。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暗淡连芳草。  

­上片句句写景,景中含情;下片抒情,情思逼真感人。沉郁多情,婉丽凄恻。正如况周颐《蕙风词话续编》所言:词有淡远取神,只描取景物,而神致自在言外,此为高手。寇准确也拥有深厚的文学修养。国家大事,他风云际会,纵横捭阖,而于情于感,又如此深沉婉丽,这是构成他非凡的人格魅力的一个因素,这也许是秋风亭历经千年而至今魅力犹存的关键所在吧。  

­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给巴东人民带来巨大的变迁,整个巴东县城移址山上,秋风亭亦将列入搬迁之列。当人们告别世代居住的故居里巷,搬到规划整齐、设施齐全、环境幽美的新居时,秋风亭定落址在风景幽静之处。届时,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将是一个拭去历史尘埃的秋风亭,古亭换新貌。  

4、酹江亭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东坡的绝世妙文《念奴娇·赤壁怀古》,写于湖北古城黄州。  

­黄州有座古酹江亭就是以苏东坡这首词的末句一樽还酹江月命名,以纪念这位千年说不尽的伟大诗人和在此地诞生的伟大诗词。  

­东坡赤壁又名黄州赤壁。据《黄州府志》记载:岩石屹立如壁,其色赤,亦称赤壁。  

因其形象如一只赤色的鼻子伸入江面,所以又有赤鼻矶之称。矶头赤壁当天倚,下有山根插江底,明代诗人李东阳的诗句,很形象地刻画出这处自然景色。  

­苏东坡,名轼,字子瞻,长于诗、词、散文、绘画、书法,是我国文学史上少有的全才。他才华横溢,性格豪放,智慧而幽默,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他的胸襟有海般广阔,他的诗如奔腾的万马,快意雄风,九天长啸。千百年间,投影在巨大历史屏幕上的是一代雄姿英发的高士形象。  

­但苏东坡一生多磨难。由于他生性开朗,好辩、天真、直言无隐,不顾后果,遇有邪恶,则如蝇在食,吐之方快,被一群拥在皇帝身边的小人所嫉恨,常被卷入政治漩涡之中。  

中晚年时,更时时被诬指多托文学讥斥先朝。北宋元丰二年(公元1079),因乌台诗案,苏东坡遭受第一次人生重创,被打入死牢。次年他侥幸逃过死难,被发配至黄州,削官任团练副使,并规定不得签署公文,不准擅离该地区。  

­当年的黄州是一个经济不太发达的穷困小镇,但其风景优美,历来有江山如画之美称。长江在这儿竟似大海一样宽阔,洪波奔涌,远水连天。沿江一带丘陵起伏、林木茂盛,两岸的青山,耸立于湖溪交错的平原上。  

­东坡初到黄州,由于太守的礼遇,一家人住在临皋儿亭。此处原本是驿亭,建在江边,官员走水路时,经此可以在此小住。东坡对这座临江的简陋的小房子情有独钟,他给一个朋友写道:寓所去江无十步,风涛烟雨,晓夕百变。江南诸山在几席,此幸未始有也。”­苏东坡刚到这儿,没有了俸禄,他限定每日生活费,绝不敢超支。但他喜欢结交朋友,用他的话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苏东坡能见到、感到别人即便在天堂也见不到感不到的美与安逸。无限的闲暇、美好的风景,诗人敏感的想像、对月夜的倾心、对美酒的迷恋,还有一群像他一样身上金钱不多、空闲不少的朋友,随遇而安的东坡知足了。而且这位天纵大才,不管身在何处,总是把稍纵即逝的诗的感受,赋予不朽的艺术形式,而使之长留人间。  

他在这四年流放的日子里,给后世上留下了三篇他笔下最精的作品:一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以开篇一句大江东去著称;两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赋》。在这种境地,苏东坡能写出这等绝世妙文,也是令那些因羡生嫉的仇家始料不及的。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东坡词的代表作,也是宋词的代表作,是我国文学史上久负盛名的作品,是飘荡在酹江亭上的千古绝唱。  

­他以凌厉无比的词笔,描绘江涛,壮美无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他那雄健的笔法,不仅描绘了祖国壮丽山川的画卷,也成功地为我们塑造了雄姿英发、潇洒从容的少年英雄周瑜的形象。这首词,渗透着他对如画江山的热爱,对古代英雄的景仰,对理想的追求。人们无法不景仰这位挺立赤壁矶头,放声高歌大江东去的豪放派的创始人。  

­元丰七年(公元1084),正当苏东坡感到一切都安定下来,愿在黄州过个随心如意的隐居式的快乐生活时,皇帝却又后悔对他的惩处过重,亲书一道旨意,把苏东坡的谪居地由黄州调到离京城较近的汝州。在一次邻人和朋友为他送行的宴席上,苏东坡写了苍凉凄恻而又达观温馨的《满庭芳》词一首: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鱼蓑。  

­苏东坡这一离去,再也没能回到这片他已十分熟悉热爱的土地。黄州人民十分怀念这位天才诗人、学者,他们收集他的书简题跋墨宝精心保存,将他经常游览的赤壁更是修葺一新。  

5、琵琶亭 

九江市长江边上的琵琶亭,是为了纪念白居易在此地夜听琵琶并作名篇《琵琶行》而建。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祖籍山西太原,迁居陕西渭南。唐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为唐代三大杰出诗人之一。他的诗通俗易懂、声调优美、富于形象性。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他敢于揭露弊政、指斥朝中权贵和地方官吏,写作了大量讽谕诗。元和十年(815),因上书议政,得罪权贵,由太子左赞善大夫贬为江州(今九江市)司马。  

­白居易对贬谪后的心境和生活在《自诲》中作了很清楚的表述:“……人生百岁七十稀,设使与汝七十期,汝今年已四十四,却后廾六能几时?……而今而后,汝宜饥而食,渴而饮,昼而兴,夜而寝;无浪喜,无妄忧,病则卧,死则休……乐天乐天归去来。元和十一年(816)秋夜,白居易在浔阳江口船中设筵送客。恰当醉不成欢惨将别时,忽闻水上琵琶声,这真如空谷足音,使主人忘归客不发。而且这音乐对谪居江州的诗人来讲,更显得不同凡响的亲切: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于是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在亲切的千呼万唤中,琵琶女终于犹抱琵琶半遮面地出来。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么》。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白居易在此表现出士大夫生活中的世俗人情一面。《琵琶行》与《卖炭翁》、《新丰折臂翁》一样,写的都是凡人俗事、寻常百姓,然而却倾注了深深的同情和尊重。与此同时,白居易也借助琵琶女,抒发出了自己无端遭贬的苦闷与不平。行文质直顺畅,通俗近白;形容琵琶一节,诗人用新颖精妙比喻,将这种最具颗粒感的器乐演奏呈现出来,令人有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感受,它无疑是迄今描述琵琶演奏最为成功的诗作。  

­《琵琶行》问世后,深受世人喜爱,不胫而走,传遍天下。白居易死后,唐宣宗李忱吊白居易的诗中有这样的句子: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由此可见此诗当时广为传诵的情况。  

­后人为张其事,在江边建亭,名为琵琶亭,但具体建亭年代,却没有交待。本地还有一种说法,即江边本有一亭,名为送客亭,当《琵琶行》问世后,人们出于对诗人的景仰,便把此亭更名为琵琶亭。此说较为可靠。  

­《琵琶行》感动了历代文人,许多人到此寻踪怀古,在琵琶亭作诗、题咏。  

­宋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革新政治,也因为越职言事得罪权贵而被贬到夷陵(今宜昌),路过江州,登亭赋诗,其《琵琶亭》诗曰:乐天曾谪此江边,已叹天涯涕泫然。 今日始知予罪大,夷陵此去更三千。叹山高水远,叹沦落天涯,其凄苦心境与不满牢骚较白居易更甚宋人梅挚的《琵琶亭》诗,联想到在此附近的古人陶渊明而发出了自己不同的感慨:陶令归来为逸赋,乐天谪宦起悲歌。有弦应被无弦笑,何况临弦泣更多!”他赞陶渊明性情旷达、退隐归田、酒后常弹无弦琴以自娱,他认为陶渊明较白居易之伤感要超脱多了。  

­伍尘海《题琵琶亭》的立意更为高远:琵琶一曲断肠声,触发当朝谪宦情。为语江州白司马,留得泪眼哭苍生。琵琶亭原址在湓浦口江畔浔阳驿站旁,自唐以后,游人沓至,到宋代已成为饮酒的酒楼,观景的绝佳去处。《水浒传》中有一节关于琵琶亭的描述:“……宋江纵目观江景时,端的景色非常,但见云外遥山耸翠,江边远水翻银,隐隐沙汀,飞起几行鸥鹭;悠悠小蒲,撑回数只渔舟。  

翻翻白浪拍长空,拂拂凉风吹水面,紫霄峰上接穹苍,琵琶亭半临江岸。四面空阔,八面玲珑。栏杆影浸玻璃,窗外光浮玉壁,昔日乐天声价重,当年司马泪痕多。”­《水浒》虽非信史,然而由此也可略见一斑。  

­对琵琶亭的描写,王渔洋(世贞)之题诗与众不同地写了其隆冬景象:­雪重江天合,寒深鸟不飞,­炊烟何处是,知是瘦楼矶。  

­现在亭中留有白居易一首《江夜舟行》诗,它与《琵琶行》一样,反映出诗人江州之贬后独善其身淡泊消极的人生心态:­烟淡月蒙蒙,舟行夜色中。江铺满槽水,帆展半樯风。叫曙嗷嗷雁,鸣秋唧唧虫。只应催北客,早作白须翁。 

6、孺子亭 

孺子亭又名高士亭、徐亭,在南昌市西湖南岸,为纪念东汉高士徐稚所建。  

­徐稚,字孺子,豫章北沥村人。自幼家贫而苦读不辍,博学多才,加之其人品德高洁,遂在年轻时就成为国人景仰的高士。这么一位德才兼备、名声远播,乃至皇上备礼征之的高士却终身不仕,以清贫自乐,淡泊自守。他既不肯与腐败朝廷同流合污,也不愿苟且于世,随波逐流。世人盛赞其高风亮节,尊称之为孺子先生  

­王勃的《滕王阁序》中有人杰地灵,徐稚下陈蕃之榻句,这人杰就是指徐稚。  

汉代名士陈蕃做豫章太守时,不接待宾客,唯独对徐稚是个例外。以重礼接待徐稚,引为知己,长谈不止,还为他在家中特设一榻,此榻平时高悬,徐稚来了便放下,以示尊敬。故日后便有贵宾光临曰下榻之说。陈蕃太守还对徐孺子说:盼先生常常光临舍下,陈蕃天天扫榻以待。后来,用徐稚以比拟品行高洁之士,常作咏处士、咏南昌的典故。如:礼加徐孺子,诗接谢宣城。(杜甫《陪裴使君登岳阳楼》这里杜甫以徐孺子自喻,自谓受到裴使君的礼遇。再如:“南昌一榻延徐孺,楚国千钟逼老莱。(杜荀鹤《和友人见题山居水阁八咏》)。他用徐稚和陈蕃的故事作比,自谓受到地方长官的礼遇。  

­就在徐孺子谢世不久,人们为了纪念这位节操高尚的布衣之士,在他读书垂钓之处立亭纪念,据载,此亭始建于三国吴永安年间,原名思贤亭,后又更名聘君亭高士亭孺子亭等。  

­据传说徐稚自幼喜爱弹琴,琴声感动万物,引来西山凤凰、湖底玉龙。有一年中秋,他想到朝政黑暗,陈蕃等贤人竟被杀害,琴声大悲,使玉龙流泪,东湖水猛涨三尺,待他发现后,乃将琴弦扯断,发誓再不弹琴,但琴声已溶入山风和湖水之中。传说,每当中秋月白风清之夜,在孺子亭还可以隐约听到这优美的琴声。  

­孺子亭以徐稚高尚的人品吸引众多的文人墨客,亦留下不少诗文,其中,有一楹联和一首诗《徐亭烟树》很恰如其分的评述了孺子先生所处历史时代与他虚怀若谷的胸襟:党狱甚坑儒,老子犹龙,不与群公同死节;湖亭自怀古,其人如玉,愿从空谷荐生刍。”“东湖老树拂晴云,树里空亭识聘君。莺啭绿阴初过雨,鸦啼凉影半斜曛。谁悬木榻延高士,空致生刍吊古坟。千载高风遗像在,令人怀仰挹清芬。” 

7、醉翁亭 

醉翁亭在琅琊山中。琅琊山古称摩陀岭,位于安徽滁州市西南五公里处。琅琊山历来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它险峻秀丽,山峰耸然特立,幽谷窈然深藏,九洞十一泉处处引人入胜,正是峰峦密郁泉声上,楼殿参差树色中,故而有蓬莱之后无别山的美誉。琅琊山还有众多的名胜古迹。据史书记载,琅琊名胜是唐大历年间刺史李幼卿开始开发的。他在南山凿石引泉,酾其流以为溪,这就是琅琊溪;又在溪岸与山僧法琛建造宝应寺,这就是迄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历史的古琅琊寺。其后,唐宋著名文士相继出守滁州,进一步开发山川名胜,尤其是宋代欧阳修谪知滁州,修建了醉翁亭、丰乐亭、醒心亭等,且写下名篇《醉翁亭记》、《丰乐亭记》,滁之山水得欧公之文而愈光。正是文以山丽、山以文传,而使琅琊山声名日隆,游人不绝。  

­醉翁亭为琅琊山开化寺主持智仙所建。当年欧阳修常游此山,智仙同情他的境遇,钦佩他的文才,特在山腰佳胜处筑了此亭供太守歇脚、饮酒。醉翁亭初建时只有一个亭子,至明代则蔚为大观。可惜后来屡遭毁坏,清光绪七年(1881)全椒观察使薛时雨主持重修,才得以恢复旧观。  

­如今的醉翁亭,已经历代扩建成为九院七亭,又称作醉翁九景,都是根据《醉翁亭记》中的境界拓展兴建。有楣上题着山水之间有亭翼然的小院,还有名以为主体的亭院:醒园、解醒阁等。院内正中的,是那座享誉古今的醉翁亭,虽历经沧桑,犹像当年那样端端正正,四四方方。那翻卷的檐牙仍如飞鸟展翅,它挑坊出檐,亭柱纤细,侧脚明显,亭侧的巨石刻着醉翁亭三大篆书,碑石斜卧,宛如醉态。亭内的醉翁亭匾额,苍劲有力,乃系苏东坡所书。亭后为二贤堂,纪念着欧阳修和苏轼;其西侧为宝宋斋,为明代所建平屋,屋内二块青石碑,正反刻着苏轼所书《醉翁亭记》全文,此即稀世珍宝欧文苏字。据说,当年欧阳修曾亲自运笔,将《醉翁亭》书写在石上,请工勒刻。碑成后立于醉翁亭旁,观者、拓者日众。滁人见欧阳修刻笔字画偏浅,担心它不能久传,便欲改刻为大字。元佑六年(1091),滁州知府王诏特地拜请在颖州的苏东坡重书,作为欧阳修的学生的苏东坡欣然从命,很快写成,刻在石碑正反两面。即成此欧文苏字碑。碑高236公分,宽90公分,共401个字,每个字约10公分见方,端庄敦厚,豪气奔放。该碑原立于亭西空地,明代天启二年(公元1622)南京太仆寺少卿冯若愚建宝宋斋,专收藏宋代珍宝,将其庇护,直至本世纪六十年代中期被毁,碑上字模糊不清。现又建六角亭仿碑亭一座,另立复制碑石,然较之原件,逊色多了。  

­徘徊在醉翁亭前,每走一步,都会牵动许多并不轻松的历史记忆。  

­欧阳修(1007-1072),北宋前期最早升起的一颗文化巨星。他领导了宋代的古文运动,奠定了宋代散文的群体风格;他不仅与著名的诗人梅尧臣、苏舜钦一起,开创宋代诗歌的新面貌,他还与晏殊组成晏欧词派居宋初词坛的主导地位;他又主持了《新唐书》的编撰,并独立完成《新五代史》,即使在众多专职的史学家中,成就也卓尔不群;他还开创了务明大义,疑古辨伪的宋学,又是金石考古学的开拓者和我国第一部诗话著作的作者。  

­这样一位视野开阔、通古博今、占领了一个又一个文化领域巅峰的让后人景仰不已的散文家、诗人、词家、历史学家、经学家、考古学家、诗歌评论家,人生历程却非常的坎坷。四岁丧父,孤贫的欧阳修凭着聪颖与刻苦,沿着学而优则仕的传统道路,及第进士,出任西京留守推官。宋仁宗庆历年间朝政腐败、权贵当道。在朝中做官的欧阳修主张革新朝政,他经常直言抨击奸佞之臣,得罪了左丞相夏竦等人,遭受诬陷,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被贬谪滁州。  

­欧阳修曾历任三朝(仁宗、英宗、神宗),备位二府(枢府、政府)”,也可谓宦位显赫了。尽管如此,摆在他面前的仍只有两条路,要么投靠某一政治集团,要么保持人格的独立,正道直行,而成为非我族类异己。一直锐志改革时弊的欧阳修,所作的自然是后一种选择,他也就无可幸免地屡遭贬谪之苦。才四十岁便第二次被贬外任,从此自号醉翁,可见欧阳修当时的苦闷心情。  

­欧阳修来到滁州,很难说清究竟是蔚然深秀的琅琊景色激活了欧阳修的诗情还是欧阳修的诗情使得琅琊景色更形娇媚,反正一篇士林盛誉的《醉翁亭记》在与民同乐的沉沉醉意中,在一颗生气勃勃的天地诗心中,自自然然地诞生了。  

­也许是那些歌于途休于树的百姓们,太使欧阳修乐其乐了,他在文意中一连用了十多个字和二十一个字,这二十一个陈述句语气各别,运作又多转折,形成一唱三叹的吟咏调。文中竟然忘了自己春秋几何,以致述其文时仍出现了如下的醉笔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太守不过年臻不惑,何来苍颜白发”­­介于之间的这种近于游戏的创作心态,也许是《醉翁亭记》能够垂范千古、万世生辉的款要所在。作为逐臣,欧阳修远离了倾轧、斗争,远离了名缰利锁,远离了心为形役、言不由衷,此时的他不造作,不虚伪,不奉承,完全是一派天机,任性而发,只是称其心言之所欲言,而以唱叹出之,以天籁出之。他这一,竟出了一座声名赫赫的文化名亭,并在醉翁亭记中定格为令一代又一代文人追慕不已的迷人风度。  

­历代文人墨客都常来此寻古探幽,明嘉靖进士刑部尚书王世贞游醉翁亭后,曾感叹道:­”古往今来知几年,醉翁耿耿姓名传,我欲亭下渔且田,日卧醉翁文字边。”­那位清代主持大修醉翁亭的全椒观察使薛时雨也写了一联:­“踞石而饮,扣磐而歌,最难得梅边清福;环山不孤,酿泉不冷,何须恋湖上风光­”­醉翁亭还流传下几副楹联,其中一副道:­“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的确,“亭影不孤”,欧阳修在滁州二年半,任期内他至少还修了两座亭,这就是丰乐亭和醒心亭。 

8、赏心亭 

说说凤凰名在故台空现象,在古城金陵还真不少。可能处在六朝古都,胜景佳迹随处是,城内人久居芝兰之室而不闻其香,名胜湮灭而不甚惜;城外人却不免幽然神往的。比如赏心亭,熟悉稼轩词的人很自然要想到它,但也只能从故纸堆里找到它的遗址。《景定建康志》卷二十二记载:赏心亭,宋丁谓创建,在建康下水城上,下临秦淮河,与白鹭洲隔江相望,为当地重要游览胜地。陆游有《登赏心亭》诗曰:蜀栈秦关岁月遒,今年乘兴却东游。全家稳下黄牛峡,半醉来寻白鹭洲。黯黯江云瓜步雨,萧萧木叶石城秋。孤臣老抱忧时意,欲请迁都涕已流。诗人在四川、陕西经历了一段艰苦岁月,生活于栈道与关塞之间,此次奉召回临安,乘兴游金陵,登赏心亭,但见云雨暗瓜步,落叶满石城,如此萧索惨淡之景又如何赏心”­想到宋孝宗隆兴元年,与金议和,诗人上疏,建议从临安迁都至建康,以利攻守,可是朝廷不予采纳。如今重到金陵,想起前事,不觉涕泪交流。  

­赏心亭上忆,最忆是稼轩。爱国诗人辛弃疾几度在建康为官,在赏心亭留下三首著名的词,其一、《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柳外斜阳,水边归鸟,陇上吹乔木。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却忆安石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宝镜难寻,碧云降暮,谁劝杯中绿­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  

­诗人目睹斜阳归鸟,耳闻江上笛声,触发出对南宋偏安局面的忧虑。  

­其二、《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其三、《水龙呤·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英雄泪­辛弃疾南归以来,长期不被重用,眼看江河日下,国事日非,内心郁积了无限悲愤。赏心亭上三首词无不充满英雄失意、壮志难伸的孤独、悲慨之感。尤其《水龙吟》一首,与他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可称稼轩词之双璧,可以说是宋人登临怀古之作中不可多得的神品。文字总是比砖石木头更耐久,赏心亭亦如凤凰台一样,凤凰名在故台空了。 

9、北固亭 

多景楼之东,北固山最高处有一方亭,名曰凌云亭,又名摩天亭。相传,当年孙夫人被骗回娘家,再未返蜀。后吴蜀交恶,刘备兵败,于白帝城忧郁而死。孙夫人闻讯后,登此亭祭拜丈夫,然后投江自尽。因此,又称祭江亭。在祭江亭遗址,后人又建北固亭,《读史方舆纪要》载:北固山在镇江城北一里,下临长江,三面滨水,回岭斗绝,势最险固。  

晋蔡谟起楼其上,以贮军实,谢安复营葺之,即所谓北固楼,亦曰北固亭。大同十年,武帝改名北顾。南宋嘉泰三年(1203)春,主战派首领韩胄执掌朝政,起用一批坚决抗金的老臣,其中有闲居二十年的辛弃疾,但他年事已高,仅被任命为镇江知府。嘉泰四年三月,辛弃疾到任。他登临北固亭,写下了千古名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在北固亭上追述孙权固守江东和刘裕(小名寄奴)北伐中原的故事,表达对古代抗敌人物的崇敬;同时引宋文帝因冒然出兵而致导失败的历史实事,隐约表现了自己不同意韩胄目下正在积极准备的草率北伐;最后以自己的处境和古代的廉颇相比,突出了对南宋统治者的无比愤慨。此词苍劲悲凉,豪视一世,用典多而切合时地。明代杨慎曾说: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同年同地,辛弃疾又写了一篇《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首南乡子与前面的永遇乐词意近似,对恢复中原的渴望,对古代英雄的缅怀,慷慨激昂而又沉郁苍凉;只是这一首的态度语气更沉痛、更决绝,对于奉行投降政策的统治者几乎是指着鼻子喝骂了。曹操曾对左右称赞孙权曰: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儿子,豚犬耳!”辛弃疾此词结句,正是无声胜有声。  

­多景楼曾经龙凤呈祥,游人亦然趋之若鹜;祭江亭曾被康有为改名为江山第一亭,可是终究敌不过世俗的力量,仍旧还原为祭江亭。唯有北固亭和建康赏心亭一样短命,湮没无闻,人们来北固山登临览胜,抚今追昔,只好寄情于稼轩词。 

10、放鹤亭 

­江苏省徐州市南郊云龙山上,有放鹤亭。古书记载:云龙山山有云气,蜿蜒如龙,因而名之为云龙山。 

­云龙山有九节山头,长达3公里,山势蜿蜒,又有九节龙之称。第一节山头为古建筑集中地。山上巨石嶙峋,林壑幽美,松柏葱郁,楼台掩映。从北麓往左登达山顶,便来到门额题为张山人故址的庭院,庭院东侧便是放鹤亭。亭飞檐丹楹,别致精美。旁有饮鹤泉,南10多米处还有一座招鹤亭  

­张山人,即北宋隐士张天骥,字圣涂,自号云龙山人。好读书、花木及音乐,崇信道家哲学。张天骥隐居于云龙山,躬耕于山西黄茅冈上。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张天骥建放鹤亭,驯养了两只仙鹤,清晨日出时登亭放鹤,黄昏日落时在亭招鹤,颇得隐居之乐。苏轼任徐州知州时,与张天骥十分投洽,曾写下《游张山人园》、《访张山人得山中字二首》等诗。更有《放鹤亭记》述其事:­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亻素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垢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  

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这是一曲隐逸生活的赞歌,真是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当年,苏轼常常带着宾客、同僚乃至歌伎到放鹤亭来饮酒,张山人也惯作酒伴。苏轼每每大醉而归。有一天,他与众多好友登上黄茅冈,由于饮酒过量,苏轼醉眼朦胧,眼前满冈的乱石似乎成了一群群白羊。后来他实在支持不住,就在冈头一块大石上躺卧下来,路人见之则大笑。苏轼醒后因留下《登云龙山》一首:醉中走上黄茅冈,满山乱石如群羊。冈头醉倒石作床。仰看白云天茫茫,歌声落谷秋风长,路人举首东南望,拍手大笑使君狂。诗只七句,不拘格式,醉态可玩,狂放不羁,很能体现东坡风貌。苏轼醉卧的石床实际是一座天然长方形石台,高175米,长33米,宽13米,其右角镌石床二字,以记东坡当年之醉卧放歌。  

­苏轼《放鹤亭记》使云龙山和放鹤亭名播海内。北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的同乡张师厚到京城开封殿试应考,路过徐州,苏轼陪同好友游览云龙山之后,便在放鹤亭为同乡饯行,并写下了《送蜀人张师厚赴殿试》诗:云龙山下试春衣,放鹤亭前送落晖。一色杏花三十里,新郎君去马如飞。  

­1751年到1784年,清朝乾隆皇帝曾六次南巡,其中有四次来到徐州,当时迎接圣驾的行宫便建在云龙山北侧。这位风流天子对放鹤亭也是情有独钟,不仅亲笔书写了苏轼的《放鹤亭记》,还作了一首《放鹤亭歌》,有青山绿水古徐州,黄河之水东南流之句。放鹤亭曾多次重建,1979年又加整修,并将原来悬挂的乾隆所书放鹤亭匾额改用苏轼笔迹重制。放鹤亭因张天骥而建,因苏轼作记而名,其清远闲放之趣,本来与所谓天子巡幸之荣不相干,改过来是正理,况且东坡之书比乾隆的字更好些。  

­云龙山因其山势蜿蜒,云气缭绕而名。历代真龙天子们喜欢那个字;放鹤亭里的隐士们也喜欢那个字。夫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曹操以龙比世之英雄。圣人曰: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天子是用不着隐的,士而至于,说明社会有问题。放鹤亭,是社会有问题的标识,也是文人独善其身的蜗居。  

11、沧浪亭 

­沧浪亭为苏州现存最古老的园林。园林而以名,是很少有的,这是因为园林中有沧浪亭的缘故。亭以园而增胜,园以亭而名世。  

­沧浪亭在苏州城南盘门内三元坊现人民路东巷。一说原为五代吴越广陵王钱元池馆;一说是钱氏近戚吴越中吴军节度使孙承佑的别墅。北宋庆历年间,诗人苏舜钦弃官流寓苏州,买此旧园,有感于《孟子·离娄》孺子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之意,傍水建沧浪亭,并赋《沧浪亭记》题写园景,自号沧浪翁,寓居园中。后几易其主,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曾扩建居住园中,时称韩园。元、明二代为妙隐庵、大云庵所在。明嘉靖苏州知府胡缵宗为纪念韩世忠,改庵为韩蕲王祠,文瑛和尚于庵旁重建沧浪亭。韩蕲王祠后名苏公祠,五百名贤祠。  

­明代著名散文家归有光有《沧浪亭记》一文,记叙了沧浪亭的古今之变,朝市改易。其文曰:浮图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美沧浪亭地也。亟求余作沧浪亭记。曰:苏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余曰:昔吴越有国时,广陵王镇吴中,治园于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孙承佑,亦治园于其偏,迨淮南纳士,此园不废。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居之,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  

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夫古今之变,朝市改易。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庵与亭何为哉。虽然,钱缪因乱据窃,保有吴越,国富兵强,垂及四世,诸子姻戚,乘时奢僭,宫馆苑囿,极一时之盛,而子美之亭,乃为释子之所钦重如此。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不与澌然而,则有在矣。文瑛读书喜诗,与吾徒游,呼之为沧浪僧云。  

­一会是沧浪亭,一会是大云庵,这多少透露出江南楼台登临之胜与庙宇道观相沿相替的渊源关系;而能够传下来的还是沧浪亭,以后还会不会变­当然也难说。  

­在这个文人吟咏流连之所,历代流传着不少有关苏舜钦的美谈。苏舜钦(1008-1048),字子美,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东南)人。随父居开封,由范仲淹荐为集贤校理、监进奏院。因其岳父杜衍与范仲淹等人欲行新政被弹劾,便连坐放废后寓居苏州,修建沧浪亭,发愤读书,与民交好。其诗豪放,揭露时弊,著有《苏学士文集》。沧浪亭之名是与苏舜钦的名字连在一起的。  

­传说宋庆历年间一日,苏舜钦在苏州南园散步时向一老渔翁打探,得知残破荒园为五代广陵王庄园,便用四万铜钿买下作宅。他经老翁指点,请人从东池挖出太湖石砌成假山,筑亭于上,取名沧浪亭。并修书一封,邀欧阳修为亭作联。子美欣赏欧阳修所题清风明月本无价的上联并悬于亭柱,而将可惜只卖四万钱的下联掷于案头。前来鉴赏续联的人络绎不绝,但一直没有佳对。几年后的一个夏日,子美久病初愈,请那老渔翁前来观亭饮酒,品尝门生好友送来的鱼鲜果品。子美感慨万端,吟出东山盘门刮眼明,萧萧疏雨更阴晴。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佳句。渔翁听罢拍案叫绝:相公,这亭联的补白已被你言中。苏子美眉头一蹙忽又舒展:唔,我这病体多亏乡邻父老惦念照料,真乃'近水远山皆有情!”遂挥毫将补书下联之意写与欧阳修。从滁州赶来续补下联的欧阳修望着沧浪亭挂的手书联对,叹曰:子美虽少了一顶乌纱,却多了泱泱好友,可幸可贵。”­另说,欧阳修曾作《沧浪亭》诗与苏子美《过苏州》诗唱和。欧诗清风明月本无价与苏诗近水远(一作”)山皆有情,两句并成珠联璧合的亭联。论理,应以此说为是。  

可惜只卖四万钱可以是一句好诗,但与清风月明本无价实难配成一联,欧阳公恐怕不会犯这等低级错误。然而,笔墨官司,有比无好。沧浪亭为园林增胜,欧、苏楹联又为沧浪亭添彩。这与黄鹤楼的崔颢题诗太白搁笔的传说,意趣近之。  

12、放鹤亭 

­西湖三面环山,层峦叠嶂;中涵绿水,波平如镜,全湖面积约五点六平方公里。站在宝石山上放眼四望,孤山峙立,像是水面上的绿色花冠;苏堤、白堤宛若两条绿色缎带,飘逸于湛湛碧水之上;三潭印月、湖心亭、阮公墩三个小岛,如同神话中海上三座仙山一样鼎立湖心。沿湖四周,繁花似锦,缀成一个彩色缤纷的巨大的花环。在绿荫丛中,隐现着数不清的楼台亭阁:放鹤亭、慕才亭、湖心亭、风雨亭、翠微亭……­西湖众多的亭台楼阁不仅擅山水之胜,林壑之美,更因众多的历史人物而生色。我国历史上著名民族英雄岳飞、革命家秋瑾埋骨西子湖畔。他们的英名和浩然正气,长留在西湖的青山绿水之间。自唐宋以来,西湖更是与诗人、画家、名人雅士结下不解之缘。许多优美的诗、画和故事传说凝结在画栋飞檐之中。  

­兀立于西湖之中的孤山,碧波环绕,胜绝诸山。孤山以梅花著名。来孤山,几乎人人都不能不想到孤山处士林和靖和他的放鹤亭。正如明人词曰:雪晴闲览瘦筇扶,过西湖,访林逋。一语道明了放鹤亭在古往今来人们心目中的份量。  

­林和靖(967-1028),名逋,字君复,北宋初年杭州人。少孤力学,恬淡高古,隐居二十年,足不及城市。­林和靖非常爱梅,隐居孤山后,遍种雪梅。所题咏梅诗句亦甚丰,其中最为人颂扬的为《山园小梅》: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还有一些佳句,如:雪后园林才半树,水边篱落忽横枝湖水倒窥疏影动,屋檐斜插一枝低横隔片烟争向静,半粘残雪不胜清等,亦把梅花的风姿情志摹写殆尽。林逋的诗,世称清高逸迈,含蕴自然。  

­在林和靖的精心栽培下,梅树日增月累,孤山的风景也迥殊往昔。慕名前来赏梅者骤增,林和靖并不深拒,只在门板上告示:休教折损,尽许人看。不迎不送,恕我痴顽。林和靖常隐迹山水之阴,为应酬来客,便养了两只鹤,称此犹吾子也。并曾题诗云:春静棋边窥野客,雨寒廊底梦沧州。林和靖遨游湖山,竟日不归,殊无定迹。但有客访,则先由家童接待入室,然后放一鹤于空中。风鹤升空,林和靖便知有客,即掉棹还家。他与客人饮酒吟诗,鹤鸣声起舞。  

­林和靖高卧孤山,好事者谓其以梅为妻,以鹤为子,后世遂有梅妻鹤子的佳话。林和靖曾有诗明志:未许尘埃来几席,不妨贫病是湖山。文章自问难追古,光景无多肯负闲。”­当时,诗人梅尧臣曾说:和靖之学,谈道则孔孟,语文则韩柳,趣向博远,直寄适于诗尔。使之立朝,定有可观。而林和靖每每听到劝其当仕之语,只付之一笑。晚年,为坚定归老孤山的志向,便自造一墓庐。临终自题:湖上青山对结庐,坟前修竹亦萧疏。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林和靖墓在孤山之间。元胡僧杨琏真伽发其墓,惟端砚一枚,玉簪一枝。  

­林和靖生前,其诗稿随写随丢,人曰:诗风雅物也。抒写怀抱,使得流传,诗人之荣也。奈何等闲轻视之­”和靖笑曰:情景有会,不能自已,聊托诗以发之,原非为人也。况吾方晦迹,转欲以诗传名,岂不大相矛盾乎­”所以其诗流传下来的仅三百余篇。  

­范仲淹当年曾诗咏林和靖,以表钦赞之意:­  

­萧索绕家云,清歌独隐沦,巢由不愿仕,尧舜岂遗人。一水无涯静,群峰一眼春。何当伴闲逸,尝酒过诸邻。  

­林和靖以不仕而自豪,宋真宗赵恒竟也敬重这位孤高自标的处士,赐号和靖处士  

林和靖死后三百多年,有位宋朝君主也羡和靖气节,咏诗怀念,却因此而丢掉性命,这便是赵少帝(又称幼帝、恭帝)  

­1276年,元军攻入临安城,七岁的少帝沦为阶下囚。忽必烈为招徕南宋文臣武将,封他为瀛国公。后又令他到土蕃(今西藏)的萨迦大寺,学习佛法。他伴着青灯黄卷、晨钟暮鼓,度过了几十年的岁月。他学会了藏文藏语,翻译了深奥的佛教逻辑专著《因明入正理论》,并曾任总持,改名为合尊法宝。1323年,年过半百的少帝在寺中题诗:寄语林和靖,梅花几度开­­黄金台下客,应是不归来。元人认为,此诗咏林和靖,是在借题发挥,怀恋故国,煽动人心。这位昔日君临天下的帝王,终于有口难辩,被赐死在河西(今甘肃河西走廊)  

­明代名士袁宏道《西湖记述》云:孤山处士,妻梅子鹤,是世间第一种便宜人。我辈只为有了妻子,便惹许多闲事,撇之不得,傍之可厌,如衣败絮行荆棘中,步步牵挂……”读之不觉莞尔。  

­近代的禁烟英雄林则徐留下两联:世无遗草真能隐,山有梅花转不孤。”“我已家风赏梅鹤,天教处士领湖山。”­直到元代,一位名陈子安的杭州人氏慕林和靖高洁情怀,在孤山之北林和靖放鹤处造了一座放鹤亭。几圯几兴,现在的放鹤亭为1915年重建。亭内石刻《舞鹤赋》为南北朝鲍照的作品,亭壁有清代康熙皇帝临摹董其昌书法的手迹。放鹤亭至今仍为西湖赏梅胜地,亭左右山坡一大片梅林一直延伸到西泠桥。每到寒冬,这儿梅花怒放,清香四溢,成为一片香雪海  

­放鹤亭西面临湖处有空谷传声,立此一喊,回音悠悠。  

13、湖心亭 

三潭印月北面有一座柳丝飞翠的小岛,这就是全国四大名亭之一湖心亭所在。  

­湖心亭从前称振鹭亭,始建于明代嘉靖三十一年(公元一五五二年),据说这里就是当年苏东坡所筑三塔的旧址。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一六○○)改称清喜阁。当时清喜阁雕梁画栋,四面临水,花柳相映,景色极佳。明代张岱在《西湖梦寻》中写道:游人望之如海市蜃楼,烟云吞吐,恐滕王阁、岳阳楼俱无其伟观也。”­张岱可谓写西湖之专家。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绍兴人。明亡后,深抱亡国之痛,遁迹山居,从事著述。所作《西湖梦寻》,为晚明小品文之神品,他取公安、竟陵两派之长,将晚明的小品文发展到了精美纯熟的境地。张岱迷恋西湖,不仅是在春秋和夏日流连忘返,就是在大雪三日的严冬,他也去,并留下了一则极美的小品文《湖心亭看雪》:­……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沅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唯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张岱用湖上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的影子反衬冰雪满天一片白茫茫的景象,创造出一个晶莹、洁白、气象浑沌的艺术境界。酷似画界的水墨写意,勾勒出一幅空灵、淡雅别致的西湖雪夜图。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在此寥寥数语中展露得风神俱足。  

­张岱超拔高远的宇宙意识与静穆旷达的人生态度相融相化,深邃玄远,令人过目不忘。  

­湖心亭与阮公墩、三潭印月三岛组成字,为湖心三岛。在此观西湖,方能深味晴好雨奇,浓妆淡抹永恒的魅力。  

­清代的许承祖在湖心亭留有一首诗:百遍清游未以还,孤亭好在水云间,停阑四面空明里,一面城头三面山。郑烨留下的是一副对联:亭立湖心,俨西子载扁舟,雅称雨奇晴好;­席开水面,恍东坡游赤壁,偏宜月白风清。”­ 

14、风雨亭 

西泠桥西侧有一座朱红翘角的八角亭,这就是为纪念民主革命烈士秋瑾而建造的风雨亭。亭名取自秋瑾临刑时书壁:秋风秋雨愁煞人  

­秋瑾,字睿卿,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浙江绍兴人。生于清代光绪三年(公元一八七七年,一说为一八七九年),就义于光绪三十三年(公元一九七年),才活了三十一岁。她就是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妇女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第一人。  

­秋瑾是在探索革命真理的长途中,从一个越东女儿逐渐成长为民族民主革命的前驱者的。她生于官僚地主之家,少时熟读诗书,雅擅诗词,又能骑马击剑。由于亲历了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庚子之乱,她深为悲愤;又震惊于清朝廷跟帝国主义签订丧权辱国的城下之盟,从此,为了拯救祖国,她就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一九四年夏,她赴日本留学;同年秋,在东京创办《白话报》,鼓吹民族革命,提倡男女平权。冬,回国筹措学费,经徐锡麟介绍,参加了光复会。一九五年春,她再度去日本。  

­同年农历七月孙中山来东京组织革命团体--同盟会,她与孙中山晤谈后,当即参加,并被推为浙江省主盟人。回国后,她曾在上海创办《中国女报》,明确地宣布:吾今欲结二万万大团体于一致--使我女子生机活泼,精神奋飞,绝尘而奔,以速进于大光明世界。”(《中国女报发刊词》)她在妇女解放运动方面,做了呕心沥血的启蒙工作。  

­当徐锡麟去安徽策划武装斗争时,秋瑾返回绍兴,主持革命的秘密联络机关--大通学堂,一九七年七月六日,徐锡麟起义失败被害。秋瑾悲愤异常,决定在浙江继续策划起义。七月十三日,清兵包围了大通学堂,秋瑾在格斗中被捕。在清政府酷刑逼供之下,秋瑾横眉冷对。说:革命党的事,不必多问了!”于七月十五日(农历六月初六)在绍兴县城轩亭口慷慨就义。一九八年秋瑾生前友人徐自华等葬秋瑾骸骨于西泠桥畔,后一度移葬湖南,辛亥革命后又由湖南迁葬西湖之滨。  

­秋瑾是革命志士,也是晚清诗坛上一个风格卓异的诗人。秋瑾在世留有诗词:万里乘风去复来,只身东海挟春雷。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  

­一度相逢一度思,最多情处最情痴。孤山林下三千树,耐得寒霜是此枝。冰姿不怕雪霜侵,羞傍琼楼傍古岑。­标格原因独立好,肯教富贵负初心­ ­--(二章)  

­恨煞回天无力,只学子规啼血。愁恨感千端,拍危栏。枉把栏干拍遍,难诉一腔幽怨。残雨一声声,不堪听。 《昭君怨》 

秋瑾曾在诗中发出铿锵的誓词:危局如斯敢惜身,愿将生命作牺牲!”即使咏梅也不忘以诗言志:孤山林下三千树,耐得寒霜是此枝。但在词里她却委婉道来,道的是同一种刻骨铭心的爱国深情。她后来是用自己的一腔热血实现誓言。拜读之后,会更加深切领会到文如其人一说是何等确切秋瑾身为中国妇女献身革命第一人,就义后,其绝笔秋风秋雨愁煞人迅速传遍大江南北,甚至比满城风雨近重阳、比留取丹心照汗青流传得还要普遍。秋瑾壮烈成仁的事迹,深为后人敬仰。风雨亭楹联曰:秋气塞天地,春社开湖山。  

­一九三九年,周恩来同志在绍兴题字:勿忘鉴湖女侠之遗风,望为我越东女儿争光。郭沫若同志也说过:秋瑾不仅为民族解放运动,并为妇女解放运动,树立了一个先觉者的典型。抗日名将冯玉祥将军挥笔留诗一首:轩亭碧血足千古,岳麓青嶙恨一邱。丹心应结平权果,碧血常开革命花。秋风亭后有秋祠,祠中供秋侠遗照,桐乡张长题联:  

­秋风秋雨,六月六日。著字不多,意味深长。秋瑾留名千古,与日月同不朽。  

­15、冷泉亭 

泉自几时冷起­飞来峰与灵隐寺之间有一山溪,溪水粹冷柔滑,可涤眼耳之尘,心舌之垢,因此称冷泉。唐代最先发现冷泉,并为之建造了一亭,名冷泉亭。  

­白居易《冷泉亭记》载:东南山水,余杭郡为最;就郡言,灵隐寺为尤;由寺观,冷泉亭为甲。”“亭在山下水中央,寺西南隅,高不倍寻,广不累丈。”“山树为幄,岩石为屏,云从栋生,水与阶平,会而观之者,可濯足于床下,卧而狎之者,可垂钓于枕上。芳香的花草、茂盛的树木、澄清的泉水、凉爽的和风,确实是解忧去烦的好去处。冷泉亭高不倍寻,广不累丈”,但在山树、岩石、云彩的烘托下,包罗了杭州所有的佳境,从而小的外形拥有大的内涵。白居易还记载了冷泉亭的建造者和其建造背景:右侍郎中河南元萸,在前四任郡守分别建造一座亭子之后,最后建造了冷泉亭。五亭相望,如指之列,可谓佳境殚矣。白居易作为后来者虽有敏心巧目,无所加焉,故吾继之,述而不作。”.白居易著《冷泉亭记》正处在钱塘剌史之位,笔力滋润,风神俊爽,宛若笔下的冷泉亭。  

­建于水之中的冷泉亭突出特点还是一个冷字,有宋潘阆《忆余杭》词五之四作证:长忆西山,灵隐寺前三竺后,冷泉亭上几行游,三伏似清秋。冷泉亭后毁于山洪。  

­明万历年间在岸上重建。亭内原有一匾额,冷泉二字为白居易手书,字为苏轼续写。此匾现已不存。另尚有对联:雷不惊人,在壑原非真霹雳;泉能择物,出山要有热心肠。关于冷泉和飞来峰,曾有一场妙趣横生的笔墨论争。先因明代书画家董其昌的一联引起: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此后,应答者不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泉水澹无心,冷暖惟主人翁自觉;峰峦青未了,去来非佛弟子能言。”(金安清)“泉在山中,自是清流甘冷落;峰高世外,孰从飞去悟来因­”(升泰)一代名将左宗棠也有自己的答案:在山本清,泉自源头冷起;入世皆幻,峰从天外飞来。应答者中,还有俞樾一家人。  

­《春在堂随笔》载,一天,晚清著名学者俞樾携夫人游灵隐,在冷泉亭小憩,见到亭上的对联,顿发兴致。俞樾先作泉自有时冷起,峰从无处飞来。其妻则道不如竟作:泉自冷时冷起;峰从飞处飞来  

­于是相与大笑。数日后,其女返家,谈起冷泉亭觅联之事,女沉思良久,也笑道:泉自禹时冷起;峰从项处飞来。俞樾惊问字出处,答:不是项羽将此山拔起,安得飞来­”正在啜茗的俞樾不觉大笑,不禁襟袖之淋漓也  

­看来,诚如明人林丹山诗歌所云,冷泉之水流入人心,即成热流,不然何以激起如此热烈的兴会­一泓清可沁诗脾,冷暖年来只自知。流出西湖载歌舞,回头不似在山时。  

16、慕才亭 

从栖霞岭麓到孤山之间的柳荫深处,横跨着一座环洞拱桥--西泠桥,这儿曾有一座慕才亭。传说中的苏小小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苏小小家先世曾为东晋官,从江南姑苏流落到钱塘后靠祖产经营,成了当地较为殷实的商人,她的父母只有她这么个女儿,十分宠爱,因她长的娇小,所以叫小小。苏小小十五岁时,父母谢世,于是变卖家产,带着乳母贾姨移居到城西的西泠桥畔。她们住在松柏林中的小楼里,每日靠积蓄生活,尽情享受于山水之间。因她玲珑秀美,气韵非常,在她的车后总有许多风流倜傥的少年。没有父母的管束,苏小小也乐得和文人雅士们来往,常在她的小楼里以诗会友,她的门前总是车来车往,苏小小成了钱塘一带有名的诗妓。 

有一天苏小小在游玩之时碰到了一位俊美的公子――阮郁。两人一见倾心,阮郁到苏小小家拜访,受到美人的礼遇,晚上便同榻而眠。苏小小从此与阮郁形影不离,每日共同游山玩水。可是阮郁的父亲听说他在钱塘整日与妓混在一起,非常生气,把他逼回了(今南京)。苏小小整日企盼,却不见情人回来,终于病倒了。妾乘油壁车,郎骑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泠松柏下。 

幸好她还不是爱钻牛角尖的人,一些可心的文雅公子进屋来,陪苏小小聊天,她渐渐恢复了车马盈门的往日生活。 

在一个晴朗的秋天,在湖滨她见到一位模样酷似阮郁的人,却衣着俭朴,神情沮丧,闻讯后才知此人叫鲍仁,因盘缠不够而无法赶考。她觉得此人气宇不凡,必能高中,于是主动提出为提供钱物上的帮助。鲍仁感激不尽,满怀抱负地奔赴考场。 

当时的上江观察使孟浪因公事来到钱塘,身为官员不好登苏小小之门,于是派人请她来府中,没想到苏小小架子很大,催了几次方来,孟浪决定难为她一下,于是指着庭外一株梅花让她做诗,苏小小从容不迫地信口吟出:梅花虽傲骨,怎敢敌春寒?若更分红白,还须青眼看!孟浪赞佩不已。 

佳人薄命,苏小小在第二年春天因病而逝。这时鲍仁已金榜题名,出任滑州刺史,赴任时顺道经过苏小小家,却赶上她的葬礼,鲍仁抚棺大哭,在她墓前立碑曰:钱塘苏小小之墓。 

有诗云:湖山此地曾埋玉,花月其人可铸金。墓上覆六角攒尖顶亭,叫慕才亭,据说是苏小小资助过的书生鲍仁所建。  

­这首诗在古乐府里流传了下来,写出了一个弱女子对爱情和幸福的渴望和追求。这一则爱情故事也已成为千古佳话。白居易为之诗云:若解多情寻小小,绿杨深处是苏家”“苏家小女旧知名,杨柳风前别有情张祜也题诗曰:夜月人何待,春风鸟为吟,不知谁共穴,徒愿结同心。苏小小还成诗词常用的典故:吴郡陆机称地主,钱塘苏小是乡亲(韩《送王少府归家乡杭州》)欲寻苏小小,何处觅钱塘。(柳中庸《幽院早春》)钱塘苏小小,更值一年秋(李贺《七夕》)­他们或用苏小小作杭州的历史人物点明家乡;或以苏小小喻作者心中理想的女子、自己思念的女子。有意思的是清著名文学家袁枚经历的一个小故事:袁枚是钱塘人,出于对自己老乡苏小的景仰,刻一私印,用唐人钱塘苏小是乡亲之句。一尚书向他要诗集,他一时大意用了此印,尚书大加诃责。他开始还作抱歉之语,当尚书责之不休,袁枚就很严肃地说:您以为这个印不好吧?在今天看来当然是您为一品官,苏小小低贱。但百年之后,人们只知道苏小小,而不知您。(见袁枚《随园诗话》卷一)真是一言中的,现谁也记不准历史上多如牛毛的达官贵人中的某一位,但天意怜幽草,可爱的苏小小流传至今。  

­后人在她的墓上建造了一座慕才亭,记载着这则动人的故事。亭上题有千载芳名留古迹,六朝韵事著西泠等楹联。  

­苏小小19岁时死神来访,在重病即将夺去她生命时,她仍恬然适然,她认为是上天对她最好的成全。这位美丽聪慧而又不幸的少女内心有多少悲凉!苏小小后来与那位阮郎究竟如何­没有下文,不得而知,但可想见,定是不了了之。古来娼优之辈,颇多情痴情种,然身贱位卑,心高命薄;处于情埸中而多无情遭际,不忘于情而多被无情所弃.故文人亦多借其遗事而咏情怀,依其情绪而发人生失意之叹。现代学者曹聚仁先生评论苏小小是茶花女式的唯美主义者。  

­现在墓、亭已废。知道这个故事的仍在这儿留连、叹喟,真可谓此处无亭胜有亭啊。 

17、翠微亭 

翠微亭在杭州西子湖畔飞来峰半山腰,岳飞被奸臣秦桧陷害后,抗金名将韩世忠和夫人梁红玉,为了给岳飞伸冤昭雪,在西子湖畔的飞来峰半山腰建了翠微亭。他们在建亭过程中,受到秦桧奸党们的阻挠和破坏,而韩世忠克服阻力,撵走孙知府,赶跑了万御史,撕了秦桧的手谕,在众工匠的努力下,终于将亭子建立起来。从而表达了人民对奸党的愤懑和仇恨,也表达了人们对英雄的哀思,赞美和怀念。韩世忠夫妇因为岳飞曾经在游览池州翠微亭时写下诗篇,所以便将此亭也命名为翠微亭。 

岳飞《池州翠微亭》: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好水好山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 

18、曝书亭 

­曝书亭在嘉兴市王店镇,为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著名学者朱彝尊所建。朱彝尊(1629-1709),字锡鬯,号竹宅,晚称小长芦钓鱼师,浙江嘉兴人。少而聪慧绝人书过眼复诵,不遗一字。少年时肆力于古文,博览群书。家境贫寒,常常断炊,但他依然安坐书房读书。客游南北,每见废墟冢墓之文、祠堂佛刹之记,无不搜剔考证。由于他治学严谨,根底坚实,终成一代大学者。五十岁时,以布衣身份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入选,任翰林院检讨,参与修撰《明史》。朱彝尊通经史,能诗词古文,为浙西词派的创始人。与王士同为文坛领袖,显称为南朱北王。著有《经义考》、《日下旧闻》、《曝书亭集》,编有《明诗综》、《词综》等。  

­朱彝尊的藏书总计八万余卷,大多为手抄本,此事为当时读书界传为美谈。他曾因偷抄史馆藏书被人告发而遭贬。但他并无悔意,作书椟铭曰:夺侬七品官,写我万卷书,或默或语,孰智孰愚。时人誉之,称为美贬。朱彝尊奉命典试江左之日,为一睹绛云楼脉望馆的手抄秘书,专设一酒宴款待江左名士。当脉望馆主人钱赴宴之际,朱以黄金、青鼠裘为礼,厚赠钱之用人,使启书室一观。并招藩署书史数十人入密室,连夜抄录。爱书之情如此,时人亦不以为过,称之为雅赚  

­朱彝尊六十四岁时,引疾乞归,定居故里,专意著述。  

­曝书亭即归里后第四年所建。关于此藏书楼名字的来源也有一段趣话。  

­古时,春秋晴朗的日子,人们常常要爆晒书籍,以消毒杀菌。清时,有晒经法令便是爆晒经典的活动。也有以晒书炫示自己学识的。《世说新语》载,有个叫郝隆的人,见富贵人翻晒衣锦,便仰卧于地晒太阳。人问其故,答曰:吾晒腹中书耳。相传,朱彝尊也有袒腹晒书之举。康熙微服南巡,路经五店镇,见一老者袒腹露肚在荷花池边晒太阳,便动问原委,此人叹道:没法子,我一肚皮书派不上用场,快发霉了,晒晒太阳,免得霉烂。康熙回京后即召其进京面试,果然满腹经论,遂当场封作翰林院检讨。此人即是朱彝尊。  

­十年磨剑,五陵结客,把平生涕泪都飘尽。老去填词,一半是空中传恨。几曾围,燕钗蝉鬓?不师秦七,不师黄九,倚新声,玉田差近。落拓江湖,且分付,歌筵红粉。料封侯,白头无分!(《解令--自题词集》)这是朱彝尊晚年之作,又是以词论词的一篇词论,自论其词真切而又有特色。上片写壮志难酬,下片揭示词学宗旨及艺术风格的倾向。自知封侯无望,朱彝尊置身于富贵浮云之外。  

人既清空,词更清空。  

­朱彝尊有一首单词小令《桂殿秋》,27个字,看去平平淡淡,却引起历来词论家的注目,推崇备至:思往事,渡江干,青蛾低映越山看。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五说:或问国朝词人,当以谁氏为冠?再三审度,举金风亭长(朱彝尊号)。问佳构奚若?举《桂殿秋》。更有词论家指出: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二句抵得上一本《风怀二百韵》。  

­朱彝尊的才华由此可见一斑。  

19、兰亭(文人友谊、文人聚会) 

­山阴兰亭在绍兴市西南14公里的兰渚山下,它得益于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撰书的《兰亭集序》:书圣王羲之以千年叹为观止的书法记载永和九年(353年)他与友好在此修禊的盛况。为兰亭创造了辉煌历史的是王羲之,使王羲之留下千古名篇的是兰亭。正如柳宗元论兰亭所言: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没于空山矣。王羲之(321-379,一说303-361),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移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会稽内史、右将军。人称王右军。他生活在书学兴盛的时代,经一番勤学苦练,王羲之开拓了一个新的书法时代。他的字笔法多变,风流蕴藉,内含筋骨。梁武帝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评其字说:字势雄强,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唐太宗李世民甚至认为他的字已达到了尽善尽美的程度.王羲之对后世产生过并仍然在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他的代表作就是《兰亭集序》。  

­兰亭应是古驿亭之亭,它曾是越王勾践种兰的地方,后到汉代成了驿亭。历来变化颇大。现存园林建筑是明嘉靖27年(1548年)移此重建的,1980年全面整修。这里要考证兰亭的古今沿革。  

兰亭原是一极异常的驿亭,但地以人传,人以书传。我国书法一千多年来研究法帖的(南帖与北碑,风格迥别),当然首奉王羲之为第一人。粱武帝在《书评》中说:王羲之书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是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李煜对唐代各大书家学习王羲之,作过一番评述,他也在《书评》中说:善书法者,各得右军之一体。若虞世南得其美韵,而失其俊迈;欧阳询得其力,而失其温秀;褚遂良得其意,而失其变化;薛稷得其清,而失于拘窘;颜真卿得其筋,而失于粗鲁;柳公权得其骨,而失于生犷;徐浩得其肉,而失于俗;李邕得其气,而失于体格;张旭得其法,而失于狂……”用赵孟­一句话概括:右将军王羲之,总百家之功,极众体之妙。无怪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都要到此发思古之幽情了。  

­东晋永和九年,王羲之任会稽内史来到绍兴,因爱慕稽山鉴水之胜,便在此定居下来。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初三,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三十二岁的会稽内史王羲之邀友在兰亭聚会。他们列坐于水边,行修禊之礼。羽觞斟上美酒,从曲水上游顺流而下,漂到谁处停下,就得赋诗一首,作不出者罚酒一觞。他们共作了三十七首诗。王羲之为之作序,诗序全文三百二十四字,辞采清亮,文思幽远,字体遒媚劲健。其中字二十多个,各具风采。据说此序是王羲之乘着酒兴方酣之际,用蚕茧纸、鼠须笔写就的。翌日酒醒神清,再将前一天写的《兰亭集序》反复观赏,十分得意。趁兴又挥毫数篇,但皆觉逊色,便统统撕掉。  

­王羲之极珍爱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在他辞世后,《兰亭集序》更是成了传家之宝。传到七世孙智永时,因智永出家无子,再传于弟子辨才。据说酷爱王羲之书法的唐太宗得悉此珍品之所在,巧取而去。辨才失去珍品,痛不欲生,不久竟含恨而死。  

太宗得到王羲之真迹后,观摩终日,直到弥留之际,仍爱不释手,嘱人将其殉葬于昭陵之中。天下第一行书的真迹从此在人间消逝,此后流传的都是唐人的临摹本。宋代书法家米芾为之感叹不已:翰墨风流冠古今,鹅池谁不爱山阴。此书虽向昭陵朽,刻石尤能易万金。”  

­王羲之曾悉心学习过卫夫人的书法,明曹臣《舌华录》记下一小故事:卫夫人见王羲之小时书,便有老成之气,流涕曰:此子必蔽吾名。王羲之后来又追慕钟繇和张芝,还揣摩过其它许多秦汉以来的碑迹。他自称隶书胜过钟繇而草书逊于张芝,他终于融汇贯通而攀上万世瞩目的书学峰颠。溶汇百家而了无痕迹  

他的书法融秦汉篆隶于正行草体,创圆转流利之风格,被奉为书圣。他所书《兰亭集序》、《奉桔》、《丧乱》、《孔侍中》、《初目帖》、《十七帖》等作品流传至今,其故宅的遗迹也成为人们瞻仰的胜景。  

­兰亭有鹅池、流觞亭、小兰亭、御碑亭和右军祠等。鹅池旁有鹅字碑亭,相传碑上字为王羲之亲书。据说他刚写好字,忽闻圣旨到,忙搁笔接旨,其子王献之顺手续写下字。一碑二字,父子合璧,成千古佳话。  

­流觞亭在曲水左旋右绕之间,亭的四周是回廊。亭内高悬曲水邀欢处的匾额,亭的南侧是碑亭,也叫小兰亭。流觞亭的西侧,有御碑亭,正面刻着康熙临摹《兰亭集序》全文。背面为乾隆《兰亭即事诗》:向慕山阴镜里行,清游得胜惬平生。风华自昔称佳地,觞咏于今纪盛名。竹在春烟偏澹荡,花迟禊日尚敷荣。临池留得龙跳法,聚讼千秋不易评。右军祠内有一水池,称墨池,据说当年王羲之用这池中水蘸笔习字,染黑了一池水。当然仅是传说而已,一池水染黑谈何容易?但是王羲之曾在致友人书中说过: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他敬佩张芝刻苦精神。现全国的墨池还不只这一处,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著名散文家曾巩《墨池记》中曰:“……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荀伯子曾任临川(今属江西省)内史,著《临川记》六卷,其中记临川城东新城山上有王羲之的墨池。曾巩则根据王羲之的书法到了老年才登峰造极这一事实,联系他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指出王羲之的成就,是精力自致而不是天成的,鼓励后人勤学苦练。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文章首先记述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与会人物,言简意赅。接着描绘兰亭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周围景物,语言简洁而层次井然。描写景物,从大处落笔,由远及近,转而由近及远,推向无限。先写崇山峻岭,渐写清流激湍,再顺流而下转写人物活动及其情态,动静结合。然后再补写自然物色,由晴朗的碧空和轻扬的春风,自然地推向寥廓的宇宙及大千世界中的万物。意境清丽淡雅,情调欢快畅达。兰亭宴集,真可谓四美俱,二难并 

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有聚合必有别离,所谓兴尽悲来当是人们常有的心绪,尽管人们取舍不同,性情各异。刚刚对自己所向往且终于获致的东西感到无比欢欣时,但刹那之间,已为陈迹。人的生命也无例外,所谓不知老之将至”(孔子语)老冉冉其将至兮”(屈原语)人生天地间,奄忽若飙尘”(《古诗十九首》),这不能不引起人的感慨。每当想到人的寿命不论长短,最终归于寂灭时,更加使人感到无比凄凉和悲哀。如果说前一段是叙事写景,那么这一段就是议论和抒情。作者在表现人生苦短、生命不居的感叹中,流露着一腔对生命的向往和执着的热情。 

魏晋时期,玄学清谈盛行一时,士族文人多以庄子的齐物论为口实,故作放旷而不屑事功。王羲之也是一个颇具辩才的清谈文人,但在政治思想和人生理想上,王羲之与一般谈玄文人不同。他曾说过:虚谈废务,浮文妨要”(《世说新语·言语篇》)在这篇序中,王羲之也明确地指斥一死生齐彭殇是一种虚妄的人生观,这就明确地肯定了生命的价值。 

这篇文章具有清新朴实、不事雕饰的风格。语言流畅,清丽动人,与魏晋时期模山范水之作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文心雕龙·明诗篇》)迥然不同。句式整齐而富于变化,以短句为主,在散句中参以偶句,韵律和谐,乐耳动听。 

在结构和章法上以情感为线索,叙中有情,以情说理。第一段在清丽的境界中,着重写一字,由乐而转入沉思,引出第二段的字,在经过一番痛苦的思考后,不觉感到无限的悲哀,最后以一字作结。情感色彩迥乎不同,前后过渡却妥帖自然。 

­一千年以来,兰亭留下许多诗文。南宋理学家朱熹造访王羲之故居后写下了《右军宅》:因山盛启浮屠舍,遗像仍留内史祠。笔冢近应为塔冢,墨池今已化莲池。书楼观在人随远,兰渚亭存世几移。数纸黄庭谁不重,退之犹笑博鹅时。兰亭修禊让历代文人仰慕不已,兰亭会成了历代诗词广为运用的典故。唐李适曾于贞元六年率百僚于曲江亭宴集,他作诗一首《三日书怀因事百僚》,以王羲之等人的兰亭会相比拟:流觞想兰亭,捧剑得金人。晚唐李商隐又以此百僚曲江游的故事,用兰亭会喻指中第者:不因醉本兰亭在,兼忘当年旧永和。(《寄在朝郑曹独孤李四同年》)他在提醒当年同榜中第者不要忘记援助自己。兰亭修禊之友、兰亭会成了文人理想的友谊、理想的聚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