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世壁挂炉水压高:你是自己最好的医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8:47:02

人体中有一条神秘的河流——经络。疏通它,你就能告别疾病,常保健康;忽视它,你可能会因此百病缠身,伤痛不断。中国针灸泰斗第三代传人程凯博士,首次以图书的方式将家传医学中经络养生的秘密逐一揭示。程凯博士是中医药大学副教授,同时创立时尚中医连锁机构大诚中医,有非常丰富的临床经验。作者兼有家学的传统、学者的严谨和医者的讲求实效。通过这本书,你将能够了解身体里经络的运行,学习自我保健和疏通经络的方法。更重要的是,你将能够在疾病来临的时候,对自己的身体和病痛有自己的判断;在与医生交流的时候,能更准确地描述自己的情况,也能更理性地遵从医生的诊断。这本书会让你相信,你就是自己最好的医生!

 

作者简介:程凯:出版时间:2009-02-01 |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 市场价:¥29.00

 

序言

如果我们以体检报告中各项指标正常为标准来判定健康的话,当然会以某些显著改变并具有临床诊断意义的指标来作为衡量疾病的标准。事实上,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正是这样做的。

但如果我们把从健康到疾病比喻成由量变到质变的话,那么,在健康与疾病之间就留下了一段未知的过程,可能漫长,也可能短暂。而无论长与短,似乎都没有什么好的办法能够帮助我们预知它。所以,每当我们不得不躺在一大堆冷冰冰的仪器中间做体检时,唯一能做的就是祈祷,祈祷我们身体上这样或那样的不舒服,还没有发展为疾病。当然,祈祷的同时也会许愿,希望在质变发生之前,掌握养生防病的秘技。

世人真有神奇的秘技吗?

自幼,我看多了祖父、父亲用几根银针、一把草药治病救人的场景,也不觉得有何神奇。

长大,我走进了北京中医药大学这唯一一所教育部直属高等中医院校的大门,书读得越多,却越感觉到中医的深奥。

看似简单的方法,可以缓解症状,可以治疗疾病,可以延年益寿,可以防患于未然,其中必然蕴含着大道理。

悟其道,而明其理。知其法,故取其效。

养生之道,健康之法,其实就在我们自己的身上,那就是通畅身体里与生俱来的母亲河——经络。

程凯  戊子年四月

 

第一章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黄帝内经》是外星人写的?

下课走出教室,经常听到身后的学生发出这样的感慨:“《黄帝内经》是外星人写的吧……”

说出这种话的常常都是刚刚接触中医的同学,惊叹于古代先辈对人体如此系统的认识,惊叹于如此神奇的治疗方法,惊叹于如此奇妙的医学道理。这样的表达并不罕见,其实不只是他们,甚至现在的我,还偶尔会这样感叹。

 感叹那个时代的人在没有现代文明的情况下能够建立如此完善的认识人体的理论体系:以心、肝、脾、肺、肾五脏为中心,以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腑相配合,以气、血、精、津液为物质基础,通过运行气血的通道——经络,使内而脏腑,外而五官九窍、四肢百骸,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与外界环境相统一。

如果把这个世界上所有可以认知的事物用黑色代表,不夸张地说,现代科学所涉及的范围,就好像在茫茫黑暗中画出了一条白色的细线,清晰却有限。而从上古时期,“迷信”和“宗教”就统治着人们的思想,人们习惯将解释不清楚或者无法理解的事物依附于“天地神明”身上,这似乎注定中医从诞生之始就披上了神秘的外衣。“求仙问药”、“神医”、“医圣”、“药王”……很多文献中,都形容那些著名医家经过了“仙人”的“指点”和“提拔”。那么,难道真如学生的想法一样,《黄帝内经》是外星人写来治病的?

相传黄帝时期出现了三位名医,除了岐伯和雷公两人外,名气最大的是俞跗(fù),他的医道非常高明,特别是在外科手术方面很有经验。据说,他治病一般不用汤药,而是诊断清楚病因后,按不同的病因尽量采用针灸、按摩等对人体损害较小、起效更迅速的方法治疗。

在俞跗晚年的时候,黄帝派仓颉、雷公、岐伯三人,用了很长时间,把俞跗的医术整理出来,纂成《黄帝内经》和《黄帝外经》两部,然而,还没有来得及公布于众,仓颉就去世了。后来,俞跗的儿子把这部书带回来交给父亲修订。不幸俞家遭遇了大火,房屋、医书和俞跗全家人,一起化为灰烬——这也许就是《黄帝外经》失传,至今没有找到的原因吧!

翻开《黄帝内经》原文,“黄帝”、“岐伯”、“雷公”等几个名字跃然纸上,你不难发现,其实黄帝就如同一个对疾病一无所知的患者,在不断地向自己的主治医生——岐伯(或者雷公等)提出心里的问题:人为什么会生病?人体的各个部位、大小关节之间的联系是什么?为什么身体会痛?诸如此类,繁复而冗杂,他将这些问题毫无保留地提出,期待自己的主治医生解惑、释疑。

而岐伯,恰恰扮演了这样一个好医生的角色。正常状态的人体是什么样的?病态的人体又表现出什么?到底怎么样才能做好预防保健工作,不生病,少生病?疾病的起因,发生发展,如何治疗,治疗以后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状况……他逐一细致地为黄帝解答——我不得不佩服岐伯的认真负责,试想,如果是在现代,当患者向主治医生提出自己的疑问时,又有几位医生肯予以细致解答呢?

《汉书R26;艺文志》记载了经方十一家,如今却仅存《黄帝内经》一部,就是这部中医经典,经历了千年的风霜,当中所记载的理论、方法,至今还适用于现代人们的生活。现代的中医学家们,仍然在孜孜不倦地研究着它。

有人说,在古代中原大地上,祖先们的意识突破了时间和空间,发生了至今仍不可思议的飞跃:他们发现了人类生命的真相,找出了生命的源流;他们认识人体,认识疾病,甚至认识整个世界的方法和观念,已经达到了一个现代科学都无法逾越的高度,而《黄帝内经》就是他们智慧的证明。

也有人说,黄帝、雷公、岐伯都是杜撰出来的人物,并不现实存在。证据就是《黄帝内经》中蕴藏的大智慧:它包含了天文地理、哲学辩证,以及伦理、天象、历算、星占等方面的知识,这绝非仅凭一个人或者几个人能完成的著作,只有拥有大智慧的物种才能写出,它应该是“外星人”的杰作。

更有持反对意见的人,认为《黄帝内经》不过是巫术,是迷信,是将原本莫须有的东西描述出来,牵强附会,根本毫无科学意义——这种观点在面对大量医学实践的时候便不攻自破。

《黄帝内经》既非一时之作,亦非出自一人之手,而是战国以前的许许多多的医学著作的总结。其内容分为上卷《素问》、下卷《灵枢》各八十一篇,其中引用了大量战国之前的古文献,同时《素问》、《灵枢》间的互引、各篇章间的互引等现象也足以证明《黄帝内经》是一部集那个年代之大成的经典之作。

了解中医,学习中医,不可不研读《黄帝内经》,其中蕴含的大智慧和丰富的多学科知识,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追随者。而以此书为基础逐渐发展丰富起来的中医学,更因其神奇的疗效,不仅博得了普通民众的喜爱,更在世界医药史上留下了不朽的印记。

当茶余饭后,人们谈及中医,阴阳、五行、五脏、六腑等耳熟能详的名词马上会脱口而出;而如果提及中医的治疗方法,汤药方剂则立刻会映入脑海。然而,当你与外国友人聊到中医时,你会惊奇地发现,在他们眼中,针灸这种绿色、自然的治疗方法竟然是中医的代名词!经络,更是玄之又玄的神秘医学之门!

其实早在《黄帝内经》时期,最受重视的治疗方法并非汤药方剂,而是建立在经络理论上的针灸疗法。

《黄帝内经》的上卷《素问》主要讲授了阴阳、五行、藏象等内容,对传统医学理论进行了详尽而统一的讲述。

《内经》所说的五脏,实际上是指以肝心脾肺肾为核心的五大系统。以心为例:“心居胸中,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主神明,主血脉,心合小肠,生血、荣色,其华在面,藏脉、舍神、开窍于舌、在志为喜。”所以医家在谈心的生理、病理时,必须要从以上诸方面系统地加以考虑。

而下卷《灵枢》,则对针灸这种治疗方法进行了全面的阐释,包括人体经络的循行分布、穴位的名称定位、针刺的操作手法以及针对不同病症的针灸处方等。《灵枢》中对这些具体治疗方法的描述细致至极,单针刺补泻手法就有呼吸补泻、方员补泻、深浅补泻、徐疾补泻、轻重补泻等,而这些内容实际上也是对上古时期疾病诊疗方法的系统总结。

《素问》用大部分篇幅讲授了传统医学理论,其中介绍的治疗方法不过十三方,大量的以针灸为主的具体治疗方法却集中于《灵枢》,所以《灵枢》亦称为《针经》。

读懂中医,不可不读《素问》;使用中医,不可不读《针经》。

在《素问》、《灵枢》哪一个为先,哪一个为后的问题上,学术界素有争议,甚至有素灵学派与灵素学派之分,我的祖父程莘农院士就颇推崇《灵枢》。而提到针灸,不能不讲讲他的传奇经历和故事,因为在国内外的中医针灸界,没有人不知道他。

祖父11岁便随父习读中医典籍,16岁拜温病大师陆慕寒为师,在温病、内科、妇科杂病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939年即独立挂牌行医,1948年获民国考试院证书。1955年,他以苏北地区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中国成立最早的中医药高等学府——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即南京中医药大学前身)的本科班,成为全国首批中医进修本科生。

那时正值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期间,国家要培养一批有较高理论水平的中医师成为中医各学科的带头人,于是祖父服从国家分配,成为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教研组组长,从内科转行到了针灸,从此开始他长达五六十年的针灸生涯,与针灸结下了不解之缘。

这段经历,现在他还经常提及。他说那时还沉醉于内科、方药的他一开始看不起针灸,认为针灸医生是不入流的医生,虽然服从了分配,但一直心存顾虑。直到得到时任江苏中医进修学校校长、我国著名针灸学家承淡安先生的点拨,并且亲眼目睹了针灸的神奇疗效后,他才一门心思搞起了针灸研究。结果发现,针灸疗法一点也不逊于内科方剂,而且起效更快、更简便经济,没有任何毒副作用。于是祖父开始在临床中尽量使用针灸进行治疗,能不用中药就不用,几十年来诊治患者达数十万人次,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祖父不仅致力于针灸临床工作,更注重针灸的理论研究,曾多次主持国家级、部级重点科研课题。20世纪80年代后期,他主持完成了“针刺镇痛和针刺麻醉”等重大科研攻关项目。他是国内最先对经络现象进行研究的人,曾任“国家攀登计划经络研究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其中由他主持的“循经感传和可见经络现象的研究”获世界文化理事会“阿尔伯特R26;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

在针灸的对外推广中,祖父更是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他就带着自己的针灸技艺走出国门,行经17个国家的60多个城市。他主编的《中国针灸学》不仅成为国内针灸医生学习的经典教材,更被翻译成多国文字,成为我国针灸学科第一本完整的对外教学用书,至今,它仍是包括美国在内的众多国外针灸医师资格考试的依据。在他的大力宣传下,针灸作为一种没有手术创伤和药物毒副作用的自然疗法,备受追求自然健康的人们的青睐。

在中国,他任主任的北京国际针灸培训中心每年要培养500多名外国学员,其中以来自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家的最多。

在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历时5年对570名关节炎患者进行临床治疗后得出结论,针灸能缓解疼痛,改善膝关节功能。这是针灸首次通过西医的考验,因此被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称为“一次标志性的研究”。目前,针灸已被美国卫生行政部门批准为公众的合法医疗保健手段,已有40多个州承认了针灸的合法地位。

在德国,保险公司用于针灸治疗的支出每年约为1.5亿~3亿欧元。

中医针灸的兴旺发展,让祖父颇感欣慰,然而更令他欣慰的应该是他的事业后继有人。继我父亲从事针灸临床工作四十年后,我又迈入了这个神圣的殿堂。

在法国,针灸疗法被承认是一种医疗行为,中医学教育也已纳入高等医学院校课程。

我的祖父程莘农院士用毕生心血将中医针灸推广至世界,与之相比,我又该如何付出更多的努力和精力,让更多的人了解经络、穴位,接受针灸这种简、便、验、廉的治疗方法,享受和感受到绿色、自然的针灸疗法在预防疾病、养生保健中的神奇功效和巨大魅力呢?

也许,这才是我写这本书的初衷吧。

 

是药三分毒?

如果说《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的中医学专著,那么《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应该是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了,被誉为中药学的经典著作。

“学中医,读本草”——至今,《本经》都是医生和药师的必读书,这不仅是因为书中对于药物性质的定位和对其功能主治的描述十分准确,更因为它规定了大部分药物学理论和配伍,这些理论和规则到今天仍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理论支柱。而对于普通人来说,最熟悉的莫过于“神农尝百草”的故事了。

关于“神农尝百草”的记载,最早的文献资料出于《史记R26;补三皇本纪》:“神农氏作蜡祭,以赭鞭鞭草木,尝百草,始有医药。”而大家耳熟能详的“神农尝百草之滋味,

一日而遇七十毒”,则记载于《淮南子R26;修务训》中。

仔细思考一下,如果真的如《淮南子》所说:“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那么,神农氏一生能患上多少种病?一天之内遇“毒”七十次,平均每二十分钟就中毒一次,他还能辨别这些草是否可以治病、能治疗什么病吗?我以为他还能记得吃的是什么东西就已经很不错了,若再能指出哪些草可以食用就更是大功一件了。

其实所谓神农尝百草的说法,到目前来讲都只停留在“传说”的阶段,不足为信。姑且不提是不是神农氏一个人尝百草,仅仅是“毒”的含义也与现代汉语的解释大相径庭。

现代汉语词典把“毒”解释为:有害的性质或有害的东西。

而早在《周礼》时期,毒药则指“药之辛苦者,药之物恒多毒”。《黄帝内经》也论及“毒药”概念,《素问R26;汤液醪澧论》云:“帝曰:今之世不必已,何也?岐伯曰:当今之世,必齐毒药攻其中,镵石、针艾治其外也。”究其原文旨意,上述“毒药”系泛指所有药物而言,即指“当今之世,人们患病以后,必须用汤药来治疗他们的内部病症,用砭石、针灸治疗他们的外部病症,这样才能使他们恢复健康”。所以,《本经》时代对毒药形成较为清晰的认识也是很自然的:即有毒药物在治疗疾病过程中除治疗作用外会产生对人体有害的毒副作用,甚至危及生命,不可久服。正如张介宾所言:“毒药者,总括药饵而言。凡能除病者,皆可称为毒药。”

张介宾,字会卿,号景岳,明代浙江绍兴人。青年时代,拜当时的名医金英(字梦石)为师,尽得其传。中年时代,又曾从戎幕府,到过华北大部分地区,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至五十余岁才全力研究岐黄之术。他不仅在中医理论方面很有研究,且在临床治疗方面亦颇有造诣,成为明代一大医家。

其所著《类经》,综核百家,剖析微义,凡数十万言,历四十年而后成。被后人称为“海内奇书”。张介宾十分重视温补真阴真阳,后世称其为温补派的代表。又由于其创立左右归丸、左右归饮诸方剂,方中喜用熟地,后世又称其“张熟地”。

也正因为此,对是药三分毒,就有了更深刻的解释,而我以为,还有另外一种含义。

2007年11月8日,是二十四节气的立冬,之所以记得这天,是因为这天,我接诊了一位特殊的女患者。

在诊室中看到她,皮肤白皙、面色红润、步履稳健,着实不像有病的样子。

“您哪里不舒服吗?”我问她。

“没有,我身体好得很。今天不是立冬嘛,家里人都说要补补,结果按他们说的,我在药店买了这一大堆药材,可是也不知道到底用哪些煲汤才合适。我就在这楼里办公,想起您这个诊所,于是挂个号来找您问问,您帮我看看这些药,吃哪些比较合适?”

枸杞、茯苓、山药、人参、黄芪、阿胶、何首乌、当归……她拿出来的中药还真不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冬季进补的各种食品中,“药”的因素越来越多了。炖只鸡,放点“黄芪、当归”;炖个排骨,放点“山药、首乌”;就是炖个萝卜也要放点“红花”等。

我帮她把药材装了回去:“既然身体很健康,那么为什么要吃药呢?药材,不管是放在菜肴里,还是用在汤药中,始终是药材呀!”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遇到这样的事情不是第一次了,不仅有患者向我咨询,就连我的一些好友,也都经常会拿着某些药材问我有没有什么使用注意事项。

每每这时,我都是建议他们:“进补的食品中,有针对性地使用一些中药,是合理的,但什么病都没有,单纯习惯性地进补药膳,或是在食物中盲目加入药材,可就不妥了。”

虽说食药同源,但只要是药材就有药性,就有使用不当造成的药之偏性,就有使人体中“毒”的可能,因此素有“用药如用兵”之说。

药没有不同,而用的人却多有差异,这就是“是药三分毒”的另一种含义吧。

记得2000年看过一则报道:

居住广州的一位60岁老太太,感觉身体虚弱,加上入冬以来气温下降,她听别人说用中药附子煲汤喝可以补虚去寒,就用附子煲汤喝了几次。几天后,她就出现严重的心律失常,处于危险状态,急救车把老太太接到医院后,她已停止呼吸,心脏停止跳动达三分多钟,连血压也测不到。急救中心医护人员一起采取抢救措施,进行胸外按摩、打针等紧急处理,抢救两个多小时病情才得以控制。

“中药吃不坏”这种错误的理解,使得人们不对症下药,盲目乱吃中药,动辄就在饮食中增加中药材,命名为“药膳”,结果却适得其反。

古语说“不为名仕,即为名医”,很多人就因此认为,只要认得字,看得懂医书,甚至只要读得懂药物说明书,就能自己给自己看病了。如果真的是这样,医学院的学生5年寒窗,岂不是在浪费光阴?(况且就算读了5年大学本科,学的还是基础的东西。)

同仁堂的“牛黄清心丸”、“牛黄清胃丸”、“牛黄上清丸”等“牛黄系列”的丸药,通用功能都有一条“清热泻火”,许多人就此不管三七二十一,只要觉得“上火”了,拿起来就吃。姑且不论这些不同名称的药的主治到底是什么,你知道不知道凡“清热泻火”药,都有寒凉之性呢?你知道不知道这种“寒凉之性”可以伤“胃气”呢?你知道不知道人“得胃气者昌,失胃气者亡”呢?

像龙胆泄肝丸、排石颗粒、排石冲剂等中药,长期盲目滥用,反而会引起肾病。

上古圣人保全人民生计的方法,是把谷物作为主食,果品作为副食,牲畜作为滋补品,菜蔬作为供养物,用药物攻治病邪,所以即使甘草、人参这些平和的药物,错误地使用也会造成危害。喜爱服食丹药的古人,必然产生重病,这就好像贪求作战逞胜的人,一定招致大祸一样。因此设置军队是用来除害的,但也要等到不得已才动用;陈设药物用来治病,也是不得已然后才使用。它们的道理是相同的。

中药从种植、采摘到炮制、加工,都有一套系统而相对完善的理论体系,所以经营中药的老字号——同仁堂有古训“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位虽贵必不敢省物力”;成药及饮片的适用范围、注意事项、禁忌症,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预后,疾病的辨证分型,都是药物的使用者——医生,一生在孜孜不倦学习的事情。如果一张简单的不过百字的药品说明书上就把这些事情了解得清晰透彻,不是太荒谬了吗?

近年来,各大媒体报道中药中毒的事件从未停歇,使得近百年来就争论不休的是否“废弃中医”之战愈演愈烈。其实,这种因服用药物而导致的药源性疾病,从古至今皆有,引起的后果严重程度也不尽相同。

《本经》记载下品药(药有上中下三品之分)125种,多有毒。既然说有毒性的药对人体危害这么大,为什么流传了几千年,人们仍在使用它们呢?

有人说,害人的药,就是毒药,因此应当废止,不予使用。可最简单的道理:虽然药有毒,如果人不吃,又怎么会危害到人类呢?

又有人说,药之害在医。因为使用药物治疗疾病的是医生。病人和医药,病人和病因,病因和医药,这是在治疗疾病过程中,三种影响疾病治疗、预后的关系。医生掌握医药诊疗手段,病人是医生的研究对象和服务对象。疾病转化的根据存于病人身上,医生的诊断应当正确反映它。药是用来治疗疾病的,医生的治疗应当依据病人所患疾病的规律,合理使用医药,使患者康复。之所以导致中药的药害或者是由于医者辨证错误,或者对药物不了解而错误使用的结果。

听起来颇有道理。

但是真的是这样吗?

问及使用药膳时不慎药物中毒的患者,他们会很确定地告诉你:“我在大药店买的中药,绝对不是假冒伪劣,不会吃坏的。”

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众除要求高质量的治疗药物外,不少人还追求服用抗老防衰、强身益寿的保健药。国内医药市场因此出现了中药保健品热。中药的保健品、功能食品、化妆品的品种、数量猛增,但是真正既了解药品的治疗作用和保健作用,又对其引起的毒副反应清楚,做到心中有数的人,能有几个呢?

也许,一种能够取代甚至超越药物的效果,没有任何毒副作用,又不需要掌握太精深的医学道理就可以用于日常养生保健,甚至疾病治疗的绿色、自然的方法,正是我们所期待的。

那么,为什么不去研读一下《针经》呢?

或许,本书带给你的关于经络、穴位的知识,带给你的这些人体上固有的健康良方,会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起来。

 

医家还是兵家?

提起中国兵法,也许你马上会想起《鬼谷子》、《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等一系列古代名著,但今天我要说的,并非是那些在兵荒马乱的古代社会中,军事家们驰骋沙场所用的“兵法”,而是即使太平盛世也不得不倚仗的,上至皇亲国戚,下至平民百姓,人人皆需要的“兵法”,而这个“兵法”的使用者,就是背着药箱的医生。

中医的辨证论治思想,与《道德经》中的辩证思想殊途同归。即人体各脏腑之间,人体与外界环境既对立又统一,它们在不断地产生着矛盾,同时也在不断地解决矛盾——在这种产生与解决中,维持着生命的动态平衡。当达到这样的平衡时,身体就处于“健康”状态了。而生病,恰恰是这种平衡因为某种原因遭到了破坏。中医学认为,无论外感六淫,还是内伤七情、饮食劳逸,在正气旺盛、生理功能正常的情况下,不会导致人体发病。只有在正气虚弱、人体功能活动不能适应诸因素的变化时,才会使人发病。

拿着药箱、掌握着医理的医生如同掌握着患者的生命,要使患者身体恢复平衡,恢复健康,就如同将军要带兵收回失去的国土一样,兵法用得准确到位,士兵勇猛杀敌,才可以恢复主权。如果兵法用得不好、用错兵法,或者兵卒们消极怠战,不仅收不回失地,还可能导致更大的损失,甚至领土尽失,人也就会因为病重而死亡了。

疾病给人体造成的伤害,小患能耗散正气,大祸则危及生命,这严重得好比面对一个敌对的国家一样。如果利用药物的功效、特性,来攻治祸及脏腑的疾病,则必须既了解疾病,又掌握药性,综合使用多种方法制服病邪,才不会有丧失性命的忧虑。

在方法上,对于沿着六经顺序依次传变的病邪,要预先估计它将要侵袭而尚未侵袭的部位,加以保护,防患于未然,这就好比切断了敌军必经之道。

对来势迅猛的病邪,要赶快守护那尚未致病的脏腑经络,这如同坚守我方险要疆土一般。

对挟带积食而造成的疾病,首先消除积食,这好比烧毁敌方的辎重粮草,断其补给。

对与陈疾旧病一起发作的疾病,一定要防止新旧病邪会合,就好比切断敌方的内应一样。

辨明经络虚实而不随便使用药物,这好比安排预先侦察的部队侦察敌之虚实。

依据寒热不同却使用相反的治疗方法,这好比使用分化离间的策略。

将一种疾病进行分割治疗,则用少量药物就可以战胜众多的病邪,使之前后不能互相救援,那么病势自然衰退。

面对几种病如果要同时治疗它们,就应该集中药力摧毁主要病邪,使病邪分散、得不到统领,那么众多病邪也将完全溃退。

病势正在进展的时候,不宜趁病邪猖獗而攻治,应坚守正气,可使敌军疲怠。

病势开始衰退的关键时刻,就要沿着病邪退去的方向穷追不舍,再增加精练勇锐的药物,直捣敌人巢穴。

对正气已衰而邪气已入者,攻治不可迅猛,应以性味平和的药物为主,以性味猛烈的药物为辅,这好比国力衰弱之时,不能用尽所有民力。

而对邪气伤及而正气尚实的人,攻治却不可轻缓,应以性味猛烈的药物为主,而以性味平和的药物调和,这好比富有强盛的国家,可以武力扬威。

虽然这样,还要注意选材一定要恰当,器具必须要精良,限定日期,不得延误,排列阵势,要有规律,这些又是数不胜数的。《孙子兵法》一书一十三篇章,治病的方法全都包括在里面了。

故病之为患也,小则耗精,大则伤命,隐然一敌国也。以草木之偏性,攻藏府之偏胜,必能知彼知己,多方以制之,而后无丧身殒命之忧。是故傅经之邪,而先夺其未至,则所以断敌之要道也;横暴之疾,而急保其未病,则所以守我之岩疆也。挟宿食而病者,先除其食,则敌之资粮已焚;合旧疾而发者,必防其并,则敌之内应既绝。辨经络而无泛用之药,此之谓向尊之师;因寒热而有反用之方,此之谓行间之术。一病而分治之,则用忧可以胜众,使前后不相救,而势自衰;数病而合治之,则并力捣其中坚,使离散无所统,而众悉溃。病方进,则不治其太甚,固守元气,所以老其师;病方衰,则必穷其所之,更益精锐,所以捣其穴。

若夫虚邪之体,攻不可过,本和平之药,而以峻药补之;衰敝之日,不可穷民力也。实邪之伤,攻不可缓,用峻厉之药,而以常药和之;富强之国,可以振武也。然而,选材必当,器械必良,克期不愆,布阵有方,此又可更仆数也。孙武子十三篇,治病之法尽之矣。

——《医学源流论》

这是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中对于“用药如用兵”的精彩阐释。这篇论述中的很多论点,直到今天仍然对医生的治疗方法、方式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中医非常讲究因人施药,“攻不可过”,“攻不可缓”,逢事不可过,用药如此,用兵自然也是如此。也只有如此,才可能让病人得到恰当的治疗,才可能保证立于不败之地。

对医家来说,药材为兵,经络、穴位亦为兵。

记得祖父程莘农院士经常用中药比喻穴位来教导我们:人体上的关元穴好比中药人参,可以大补元气,而气海好比黄芪,足三里好比山药,太冲、合谷好比香附,血海、三阴交好比当归,等等。

我们可以形象地把经络、穴位理解为我们身上与生俱来的中药、方剂,不仅不用炮制蒸煮,而且简便易行,安全没有毒副作用,具备智能调节的功效,也称之为双向良性调节作用。例如前臂内侧靠近腕关节处的内关穴,既可以升压也可以降压;又如腹部脐旁的天枢穴,既可以止泻又可以治疗便秘。

表1-1

 

穴与药功效主治

中药人参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安神体虚欲脱,肢冷脉微,脾虚食少,肺虚喘咳,津伤口渴,内热消渴,久病虚羸,惊悸失眠,阳痿宫冷

穴位关元培补元气,导赤通淋少腹疼痛,霍乱吐泻,疝气,遗精,阳痿,早泄,白浊,尿闭,尿频,黄白带下,痛经,中风脱症,虚痨冷惫,羸瘦无力,眩晕,下消

中药黄芪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痿黄,内热消渴

穴位气海升发阳气,补气固脱绕脐腹痛,水肿鼓胀,脘腹胀满,水谷不化,大便不通,泄痢不禁,癃淋,遗尿,遗精,阳痿,疝气,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阴挺,产后恶露不止,胞衣不下,脏气虚惫,形体羸瘦,四肢乏力

中药香附理气解郁,调经止痛用于肝郁气滞,胸、胁、脘腹胀痛,消化不良,月经不调,经闭痛经,寒疝腹痛,乳房胀痛

穴位太冲疏肝理气头痛,眩晕,失眠,癫痫,目赤肿痛,胁肋胀痛,黄疸,疝气,遗溺,尿闭,遗精,崩漏,闭经,滞产,小儿惊风,脚软无力

 

穴与药功效主治

中药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血虚萎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虚寒腹痛,肠燥便秘,风湿痹痛,跌扑损伤,痈疽疮疡

穴位血海活血化瘀止痒月经不调,经闭,暴崩,漏下恶血,两腿内侧生疮痒痛或红肿有脓,气逆腹胀,肾藏风,痃癖,阴疮,五淋

我们身体上的这些神奇的穴位,能补能泻,能寒能热,各有所长,可谓全能型士兵,使用得当,功效不逊于方药。

兵家用兵,要先了解兵将的技能特长;医家用药,也要明晰药物的药性配伍;而用穴者,则不可不识经络走形分布,不可不明穴位位置主治,而后或刺或灸、或按或推、或补或泻、或寒或热,方收攻城略地、保家卫国之功。

 

柳枝接骨道法自然

自然与人是和谐的,这是上千年来中医一直坚持的理论。由这一理论指导着中医治疗,经络学说、阴阳学说、中草药的运用等无一例外,都来自于对大自然的感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例子,莫过于“柳枝接骨”。

在傅青主《金针度世》一书中就有关于柳枝接骨的记载:把剥去了皮的柳枝整成骨形,柳枝中间打通成骨腔状,然后放在两段碎骨头的切面中间,代替被切除的骨头,在安放时,木棒的两端和骨头的两个切面都要涂上热的生鸡血,再把一种能生长肌肉的“石青散”撒在肌肉上,把肌肉缝好,在接合部位敷上接血膏,夹上木板以固定骨位,便大功告成。

据说,植入骨中的柳枝,会渐渐钙化,成为骨骼。

直接把自然界的与人不相干的物种拿来嫁接到断裂的人体上,让现代人理解古人的这一想法确实有些困难,真有这样的事吗?如果确有其事,那么自然的植物将成为人体生命的延伸,这未免与现代生物学、基因学等先进学科有所冲突。

虽然对现代人来说,柳枝接骨不可能实际运用了,但中医的接骨、正骨技术却在不断发展。“天人合一”、“内外相通”的思想还深深地根植于正骨技术之中。

在北京的近郊,有一位百岁老人罗有明,略微上了年纪的北京人几乎没有不知道的。老人是有三百年历史的罗氏正骨法的第五代传人。在医学界,她是公认的中医正骨专家;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她则是捏骨神医。在她的行医生涯中,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百姓,经她亲手治愈的患者就有数万人。在骨折、骨关节脱臼、颈椎综合征、椎间盘脱出、软组织损伤、各种腰痛疾病的治疗上,显效快、治愈率高,深得海内外患者们的信任。“罗有明这个名字还是周总理给取的呢!”每每提起这段往事,老人仍然记忆犹新。

手法正骨,体现了传统医学由外治内、内外相通的整体思想,这使得我们不由得又想起一部曾经风靡海内外的影片——《刮痧》。

《刮痧》这部电影讲的是一个发生在美国密西西比河畔圣路易斯城的故事,主人公许大同五岁的儿子丹尼斯闹肚子发烧,孩子的祖父因为看不懂药品上的英文说明,便以中国民间流传的刮痧疗法给小孩治病,而背部刮痧出现的瘀痕恰恰成了许大同虐待孩子的证据,接连不断的灾难噩梦般地降临,原来美好幸福的家庭转眼间变得支离破碎,从天而降的官司彻底粉碎了这一家人的美国梦……

电影《刮痧》“刮”出的不仅是中国人和美国人、传统医学和西方医学的差异,更“刮”出了文化层次、思维方式的差异。对待丹尼斯闹肚子发烧,西方人要用内治法,中国人则用外治法。

刮痧也好、手法正骨也罢,都是传统医学的重要治疗方法,都是自然疗法。与内服药物相比,这些外治法以经络学说作为指导,通过疏通经络,打通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使体内“邪气”向外排泄,邪气祛除之后,“正气”自然就加强了,“正气”运行于身体之中,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护卫人体,身体也就健康了。

我的祖父程莘农院士则用一根银针救人无数,但他至今忘不了一个特殊的病例:有一次,他们送医下乡,并进行病例调查,在山西省稷山县,他三天治愈了一个得摇头症的小女孩。

那时候医疗工作组下乡支农,每天都是轮流在村里的农户家吃派饭。这天祖父到了吃饭的人家,见是一个女同志,擀面条好像擀得心不在焉,就问她:“今天有什么事吗?”她说:“我告诉你吧,我心焦,我有一个女儿,一天到晚地老摇头,到学校里她也摇头,女孩子老摇头不像话,治也治不好,所以我担心她。”祖父找来小姑娘,在她头上的百会穴和背后的大椎穴各扎了一针,然后说:“你坐一会儿吧,等我吃过饭,再给你起针。”结果第二天,祖父到下一家吃派饭的时候,看见这个女同志带着她的小姑娘早早到了这家,正等着呢!说自从昨天扎过后,头一直没摇。于是又扎了一次。结果第三天,她又带着孩子等在了下一家门口。

祖父连着三天给女孩针灸,直到祖父离开那个镇子,女孩的“摇头”病,都没再犯过。祖父回忆说,这个病例是督脉的问题,与经脉经气的活动不正常有关,吃药起效慢,针灸起效快,而且治疗很简单。他用这个病案告诫我:很多疾病其实都与经脉有关,不要小看了针灸这种简单的治疗方法,其实经络理论很高深复杂。

在中医发展的过程中,有相当长的时期,针灸都是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因此针灸学在不断的使用中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有许多经典案例;现代医学发展起来后,不少患者,甚至中医师自己,都对针灸认识得很局限。其实除了对头痛、腰腿痛、肩周炎、网球肘、颈椎病、落枕、神经衰弱、面瘫、三叉神经痛、中风后遗症等一些疼痛或者功能性疾病有效外,针灸对鼻炎、咽炎、咳嗽、胃胀、胃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习惯性便秘、慢性盆腔炎、肥胖、产后尿潴留、尿失禁、前列腺增生、痤疮、斑秃、慢性荨麻疹、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耳聋、耳鸣等病症皆有很好的效果。治疗起来操作简单,痛苦小,疗效高,无毒副作用。

中医有一句名言:“有诸内必形诸外。”内在的疾病一定会反映在外表,所以通过外在表现可以揣测内在的病理变化,这叫做“司外揣内”;同理,通过外在的治疗也可以达到内在治疗的效果。外治法不用服用药物,没有药物毒副作用,更绿色、自然,也更符合现代人对健康的需要。

20世纪中后期,由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及医疗卫生条件的极大改善,生物性因素导致的疾病明显减少,人口逐渐呈现出老龄化趋势,非生物性因素导致的病症明显增多,如心因性疾病、慢性退行性病症、功能失调性病症及肿瘤等。随着疾病谱的改变,以生物医学为主体的医学模式(又称正统的、常规的、主流的、科学的医学模式,或主流医学)已逐渐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

主流医学虽然开发了许多手段用于诊治非生物因素所致的病症,但疗效并不确切,而且费用昂贵,医疗保健的费用急剧上升。从1965年至1975年十年间,美国国家医疗保健开支增长了三倍多,从仅仅高于410亿美元增加到近1300亿美元。在此期间,虽然企业主和政府支付了部分增长的医疗费用,公众自身用于医疗的开销仍旧增加了一倍多。此后,医疗费用不断上升,美国国家医疗保健开支在2000年超过12万亿美元,预计到2010年这些费用将超过26万亿美元。

由于慢性病发病率和医疗保健费用逐渐上升,多元化的医疗保健形式重新在美国出现。人们重新开始关注那些传统医疗保健方法,并将它们作为主流医学的补充、替代或作为综合治疗的一部分。

因此,这些方法又被称为替代疗法、补充疗法或补充替代疗法(或称为补充替代医学,即CAM)。

在种类繁多的补充替代疗法之中,传统中医药学占有相当的比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以针灸为例,大多数美国人是通过1971年《纽约时报》记者James Reston报道他在中国协和医院接受阑尾切除术及采用针灸解除术后疼痛和不适的情况才第一次接触到中国传统针灸疗法的。然而,仅仅30年之后,针灸疗法已成为五种使用最广泛的补充替代疗法之一,有几十所民间针灸院校,许多主流医学院校也将针灸列为必修课或选修课,大多数州为针灸医生颁发许可证或予以注册登记,许多保险公司也已经或正在考虑将针灸治疗纳入到医疗保险覆盖范围。1997年,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还专门举行针灸疗法听证会,最后得出结论:除治疗多种疼痛性病症外,针灸疗法对成人术后及化疗后引起的恶心呕吐、戒毒、中风康复、哮喘等许多病症都有一定作用,推荐将针灸作为治疗这些病症的辅助手段、替代疗法或作为综合治疗的一部分,并且建议对针灸的机理进行深入研究。

——引自《补充替代医学在美国的历史与现状及前景

——白宫补充替代医学政策委员会总结报告》

基于经络、穴位的“非药物疗法”或“自然疗法”已经逐渐被西方社会所接受,被美国白宫所承认,成为现代主流医学的重要补充。

 

TIPS:杨柳依依好治病

柳树是春天的标志,它除了给人以春天的信息、美的享受外,还可净化空气,维护人体健康。在中药里,柳树也可入药哦。

柳絮:亦名柳子,性凉柔软,做枕芯有安神催眠之功。若将柳絮研细,可治疗黄疸、咯血、吐血、便血及女子闭经等,外用尚可治牙痛。

柳叶:含有丰富的鞣质,有清热解毒、利湿消肿之功。水煎服可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膀胱炎、腮腺炎、咽喉炎。捣烂外敷,可治疗足跟疼痛。

柳枝:“柳枝接骨”并不是古人的空穴来风,柳枝是中医传统的接骨妙药。水煎服,可治疗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尿路感染、烧烫伤等,水煎熏洗,对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有明显疗效。

柳根:能祛风利湿、消肿止痛,可治疗乳痈、牙痛、中耳炎、黄疸等疾病,酒煮饮服,其祛风、消肿、止痛作用更佳。

柳皮:能除痰明目、清热祛风,水煎熏洗尚可治疗疥癣顽疾。

柳屑:是柳树虫蛀孔中的蛀屑,煎水洗浴或炒热布包温熨,可治疗痒疹、皮炎。

 

第二章 象显于外道藏于内

实习医生VS针灸狂热者

那一年,我刚刚开始实习,碰到的第一个病人,却是个中医狂热者。

“您能给我讲讲中医吗?”刚刚查完房,他就追出来问我。

我奇怪地看着他,难道他在考察我的水平?

“中医?”

“是呀!”他的嗓音高了起来,“我这个膝盖真是老毛病了,看了很多西医,打封闭,怎么也不好。结果上个星期陪朋友来这里看病,主任知道后,给我膝盖也扎了一次针,感觉就好很多,我才决心开始在这里治疗的。”他笑笑,“以前上学的时候,学过鲁迅的文章,我便再也不相信中医能治病了。”

我点头表示理解:“那么您想知道什么呢?”

“我想知道什么叫脏腑,什么叫阴阳,什么叫经络。”他收起笑容,严肃地看着我,“我想知道究竟是什么治好了我的腿。”

脏腑是人体五脏(心、肺、脾、肝、肾)、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和奇恒之府(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的总称。其主要是人体内视之可见、触之可及的实体脏器,它是在古代的历史条件下,运用解剖学的方法,实际观察、测量而来的。

我脑海中,脏腑的概念清晰可见:“脏腑,就是指人的五脏六腑啊,肝、心、脾、肺、肾五脏,胆、胃、大小肠、膀胱、三焦六腑。”我决定省略奇恒之府——虽然这是极其不合适的,但涉及奇恒之府时,问题通常就会变得很奇怪,我怕我难以驾驭。

“三焦是什么?”他思考了一会儿又问,“你说的其他我都知道在哪,三焦是什么?”

三焦,是脏象学说中的一个特有名称。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为六腑之一,属脏腑中最大的腑,又称外腑、孤脏。主升降诸气和通行水液,在五行属火,其阴阳属性为阳。对三焦解剖形态的认识,历史上有“有名无形”和“有名有形”之争,至今尚无统一看法。但对三焦生理功能的认识,基本上还是一致的:作为六腑之一,一般认为三焦是分布于胸腹腔的一个大腑。正如张景岳所说:“三焦者,确有一腑,盖脏腑之外,躯壳之内,包罗诸脏,一腔之大腑也。”(《类经R26;脏象类》)

关于三焦的形态,因为脏腑概念与解剖学的脏器概念不同,中医学将三焦单独列为一腑,并非仅仅是根据解剖,更重要的是根据生理病理现象的联系而建立起来的一个功能系统。

总观三焦,横膈以上为上焦,包括心与肺;横膈以下到脐为中焦,包括脾与胃;脐以下至二阴为下焦,包括肝、肾、大小肠、膀胱、女子胞等。其中肝脏,

按其部位来说,应划归中焦,但因它与肾关系密切,故将肝和肾一同划归下焦。三焦的功能实际上是五脏六腑全部功能的总体。

三焦是我在开始学习中医时费了很多时间才弄清楚的概念,书本对它的描述,我背得滚瓜烂熟,但是这样转述给他,他又能得到什么呢?思索再三,我决定化繁为简:“三焦是中医学的特有名称,简单说呢,它就是分布在胸腹腔里的一个大腑……”

“也就是说,我肚子里除了肝、心、脾、肺、肾、胆、胃、大小肠和膀胱之外,都称作三焦?”他疑惑地看着我,“那胆是三焦里的?我肚子里的肌肉、神经,还有骨骼都算三焦?”

我顿时觉得这个问题不能这么简单地讨论了,如果上学的时候老师都这样讲课,我恐怕一生都无法入中医的门了。更何况我发现他已经拿出了笔和本子,似乎准备记笔记了。

做了一次深呼吸,我示意他坐回病床上,自己也拉了一个凳子坐在他的床前——虽然我知道这对医生来讲是不允许的,但是我们将要讨论的问题,可能不止花一二十分钟就能解决。

“把刚才我告诉你的都忘掉吧,”我抱歉地说,“刚才是我想得简单了。”

他看看我,笑了。“没关系,我也问过前几天来的实习医生,他们都和你说的一样,”他叹气,“但是我知道中医没有这么简单,他们只是敷衍我一个外行人罢了。除了主任,你是第一个用这样坚定的眼神跟我谈论中医的针灸师。”

此刻,我仿佛觉得自己是一个投机取巧被人发现的小孩子,正在接受长辈的劝慰,而这样的认知让我更加惭愧。

“中医学的脏腑和西医学说的脏腑不是一个概念。”我清清嗓子,开始把我对脏腑的认识一一道出。

“中医学说的脏腑,其实是一个功能的概念,并不是从解剖学的脏腑实体器官出发的,就像如果我说我在写字,你马上会知道我拿着一支笔,中医不分这支笔是签字笔还是圆珠笔,只要它具备笔的基本特征,它能写字,那就可以称之为笔。同理,脏腑是一个形态与功能的综合概念,不仅具有解剖学意义,更重要的是描述了功能。

“我们在讲脏腑概念的时候,有一个沿用了几千年的词,叫‘藏象’,请注意,不是脏腑的‘脏’,而是收藏的‘藏’,读‘脏’音。这个‘藏’的意思,就是隐藏在体内的脏器。而‘象’呢?它一是指脏腑的形态——这与现代解剖学一样都指的外形,更为重要的是它也指脏腑的生理病理功能表现在外的征象。而这一征象,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症状’。因此,藏象的本来含义是人体内脏腑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反映于外的征象。

“根据人体内脏器的不同生理功能特点,分为五脏、六腑及奇恒之腑三类。心、肝、脾、肺、肾合称五脏。从形象上看,五脏属于实体性器官。从功能上看,五脏是主‘藏精气’的,可以化生和贮藏人体的精微物质,正常情况下,五脏的精气是充盈的。但因为它贮藏的是精气,不是实体的物质,所以也称五脏‘满而不能实’。”

看他低头记录,并没提出疑问,我又继续说道:“六腑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腑’有仓库的意思。从形象上看,六腑是管腔性器官。它在功能上对饮食物质起消化、吸收、输送、排泄的作用,与五脏恰恰相反,通过六腑的都是实体的物质,物质接续不断地通过,所以说六腑‘实而不能满’。脑、髓、骨、脉、胆、子宫合称奇恒之府。奇恒之府,从外形上讲和六腑相似,是中空的脏器,但是功能却与腑相近,内藏精气,似脏非脏,似腑非腑,所以叫‘奇恒之府’。”

“现在你明白什么是中医讲的脏腑了吗?”我问他,“至于你刚才问的三焦在哪,现在如果我不说三焦具体的解剖概念,只说三焦是关系到饮食消化吸收与排泄的脏腑,是通行元气、运行物质的通道,你能确认它的存在吗?”

“我想可以,三焦就是身体物质传输的一种通道,对吗?”他看着自己的记录,“其实中医的脏腑和西医的是完全不同的,西医所说的就是解剖形态,而中医更注重描述功能,对吧?”得到我的肯定后,他又问:“我明白一些了。可是中医有好几千年的历史,西医只有几百年,现在医学这么发达还没有研究明白人体,为什么中医在几千年前就能断定这些脏腑的功能呢?”

“因为中医学是以古代自然哲学作为理论支持的呀。古代医务工作者用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将医疗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的材料加工整理,形成概念理论,然后再把这些理论应用于实践,以验证这些理论是否正确。如此反复,正确的概念和判断方法就被留了下来,逐步上升为医学理论。这其实和现代医学的研究手法是一样的,都是先从实践建立假设,然后再去验证这个假设是否正确,正确的就被留下来,错误的就被遗弃;只不过,中医的‘实验品’——这么说有点残忍,但却是事实——是活生生的病人,几千年来的患者及医生对患者的治疗都是中医理论形成的坚实实践基础。”

“所以说,中医也是科学,”他的表情有些不自然,“以前总听说蜂巢啦、水蛭啦,甚至黄土都是中药,我觉得太荒谬了,这样的东西怎么能治病呢?所以一直认为中医和封建迷信没什么两样,却忘记了几千年来它存在就是因为它是真实有效的。”

我笑笑:“实践出真知嘛!”

著名的哈雷彗星,中国从春秋到清末完整的记录共有31次之多,相对于几百年的现代文明史,这些实践性的观察记录无疑具有非常珍贵的科学价值,而大量的实践观察记录则有助于认识现象之后的规律。几千年的医学实践,从千变万化的疾病表象中总结出来的人体健康的大道理,能说是不科学的吗?

 

阴阳是什么?

“什么是阴阳呢?”那位中医狂热者提出新的问题。

“我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太阳就是阳,月亮就是阴;冷就是阴,热就是阳?那么什么叫肾阴虚呢?肾又怎么分阴阳呢?”

我答道:“其实,自然界任何相互关联的事物都可以概括为阴和阳两类,而任何一种事物内部又可分为阴和阳两个方面,每一事物中的阴或阳的任何一方,还可以再分阴阳。比如,人类分阴阳,男为阳女为阴。具体到个人呢?中医学认为背为阳腹为阴。具体到五脏六腑呢?心是阳,肺是阴。再具体点,心又分心阴心阳……事物这种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现象,在自然界中是无穷无尽的。因为阴阳本身就是哲学概念。”

阴阳,是我国古代用以认识和分析事物的思想方法。它是一种哲学概念,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它既可以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也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阴阳这个词,最初的意思只是指阳光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

至春秋战国时期,阴阳概念的运用已深入到各门学科,《素问R26;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就是说,阴阳是自然界中事物变化的根本,自然界一切变化都可用阴阳来分析。

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通过对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观察,认识到自然界许多事物和现象都是由对立的两个方面所构成,如天与地、昼与夜、明与暗、动与静、上与下、热与寒等。因此,就用阴阳这两个不同属性的名词为代表,借以概括它们对立着的两个方面。

《素问R26;阴阳应象大论》说:“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说明水火是一对极为明显的矛盾双方。

根据水火这对矛盾的特性,就可以把自然界的事物或现象划分出阴、阳两大类,凡类似“火”性的,如热的、动的、明亮的、向上的、向外的、兴奋的、强壮的等现象,均属于阳的范畴;凡类似“水”性的,如寒的、静的、晦暗的、向下的、向内的、抑制的、衰弱的等现象,均属于阴的范畴。

根据阴阳所代表的不同功能和属性,医学上常把人体具有推动温煦作用的气称为“阳”,而把对人体有营养、滋润作用的气称为“阴”。

事物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这种事物的相对性,一方面表现为在一定的条件下,阴阳可以相互转化,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如热与温比较,热为阳,温为阴;温与凉比较,温为阳,凉为阴;凉与寒比较,凉为阳,寒为阴。对立一方的条件改变,它们的阴阳属性可随之改变。

另一方面则体现于事物无穷的可分性,如一天之中,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这种事物既相互对立而又相互联系的现象,在自然界里是无穷无尽的。

阴阳是抽象的属性概念而不是具体事物的实体概念,也是一对关系范畴,它表示各种物质特性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所以说,“阴阳者,有名而无形”(《灵枢R26;阴阳系日月》)。阴阳的对立统一是宇宙的总规律:阴阳不仅贯穿于中国古代哲学,而且与天文、历算、医学、农学等具体学科相结合,并成为各门具体学科的理论基础,促进了各门具体学科的发展。阴阳的对立、互根、消长和转化构成了阴阳的矛盾运动,成为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他突然翻到笔记本的后面,纸上赫然画着一个大大的阴阳鱼:“能给我解释一下太极图吗?”

“当然,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从太极图的形象上,大体可说明其主要意义。太极图中白色代表阳,黑色代表阴,两方面既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中间用一条曲线隔开来,表示二者之间互为消长,阴阳两方各有一个白点和黑点,表示阴阳可向对方转化和阴阳之中又有阴阳。而不断旋转的阴阳鱼则说明事物现象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和发展变化的。

“具体到中医学中,比如说,你有耳鸣的现象,中医师会问你,是如雷声般轰隆隆的声音呢,还是细小的如蚊子叫一样的声音?轰隆隆的雷声类似比较有张力的声音,就被划分到‘阳’的概念里,而细小的声音,往往属于‘阴’的概念。如果你的耳鸣声是代表‘阳’的声音,就说明你‘阳’亢了。因为健康的人,阴阳是平衡的,一旦‘阳’亢,势必会表现为‘阴’不足,就如同两根一样长短的棍子,如果你把其中一根加长,另外一根势必就显得短了,于是就形成阴虚阳亢的症状了。但是这种症状还需要细分,到底‘阳’亢是因为‘阳’那根棍子长了,还是因为‘阴’的那根被你锯短了呢?这就需要中医大夫根据你身体的其他情况做判断了。”

“原来是这样啊!”他一拍大腿,感叹到,“去年我夫人胃痛去看中医,大夫说她阳盛,我一看开的药写着滋阴,我还说阳盛干吗滋阴啊,降阳不就完了,再把阴养上去弄成阴也盛了可怎么办。”

……
  和他的谈话让我觉得非常新鲜,给一个“外行”讲中医,比我想象的要难得多:不仅需要熟练的知识掌握,更需要用简单形象的比喻让他明白复杂的中医理论,没有一些实践的积累,没有对基础知识深刻的认识,要做到深入浅出地描述,实在太难了。

而当我做了多年针灸老师,并再次跟随祖父出诊之后,我不得不佩服他总是能够用精炼而浅显的语言,让患者明白得病的原因和治疗的重点,也不得不佩服他有如此的耐性,不厌其烦地解答。也许让患者明白健康的道理比仅仅只给予他治疗更有意义吧。

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脏之相使,贵贱何如?

岐伯对曰:悉乎哉问也。请遂言之!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脾胃者,食廪之官,五味出焉。

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

这段文字出自《素问R26;灵兰秘典论》,为什么叫《灵兰秘典论》呢?据说,“灵兰”在这里分别指的是灵台和兰室,是传说中黄帝藏珍贵书籍的地方。

在这样的地方放的“秘典”究竟记载了怎样的内容呢?

在本篇中,黄帝说:“我想听听十二脏的相互作用,(在地位上的)贵贱是怎么样的?”而岐伯回答时,将十二脏的功能和地位讲述了一遍。这里的“脏”,是泛指人胸腹腔内部的器官,依次为心、肺、肝、胆、膻中、脾胃、大肠、小肠、肾、三焦和膀胱。

可以说,这篇关于“十二脏相使”内容的论述,是中医对人体脏腑功能和关系的总括。每一脏都以脏腑的实际功能为基础加以概括,冠以官名,既形象生动,又带有浓厚的古代“帝制”色彩,从写作方法上也是一项创举。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现代医学的肝,是指解剖意义上的一个器官——两片约重达15公斤,没有神经。默默工作的肝脏,是人体唯一可以再生的器官。

中医的“肝”,则不只是肝脏而已,还包括与“肝”相关的各种表现。

肝被称为“将军之官”,中医理论认为,肝是将军,是统帅,负责谋虑、思考,管理身体各部门运作(这话说出来可能又要遭受很多“科学家”的抨击,但是我还是选择写在这里,向大家还原中医学的肝的“本来面目”),有点类似西医学中的自主神经系统,像眩晕、中风等,在中医里都被归类成肝系疾病。

下面这个病例我想能说明一二吧!

还记得是几年前一个冬天,一个20岁左右的小伙子走进诊室,旁边陪伴着一位年长的女性——这是他的母亲。患者本人眼神木讷,我问他问题也不回答。一时间问诊很难进行下去,他的母亲于是开始介绍病情:患者一年前到国外自费留学,学习电子专业。今年初,在打工时因与当地青年发生争执,受到恐吓,被迫跪地求饶。事情过去后,他觉得深受屈辱,心情压抑,逐渐不愿见人,失眠,常常恐惧外界事物,食欲不振,对任何事情都没兴趣,看到棍棒一类的长条状物体时,就会激动,甚至全身颤抖,病情上午重,不能继续学习。于是家人将他接回北京治疗,西医建议去精神科就诊,为孩子前途考虑,家人不愿意,于是带来中医门诊就医。自回国至今,患者已不再失眠,反而嗜睡多梦,行为懒散,仍不愿出门,整日呆坐于家中。

听罢,我对他说:“你年纪轻轻,还有很多机会。何苦为一两件事情钻牛角尖呢?”

他“哇”的一声哭了出来,边哭边说道:“我就是不知道我现在的状况还能不能回去念书,那些人和我是一个学院的,我怕见他们,我的专业还能继续下去吗?我女朋友还在那里,她说我这个样子人不人鬼不鬼,不想和我继续交往了,可我给她租房,假期打工赚钱给她买衣服,陪她到处游玩,我不想和她断绝关系啊!您说我是不是要再回去追她?要是真的断了,那我为她花的那些钱、租的房子,能不能要回来?”

小伙子求助地看着我,情绪已然比刚才激动了许多,我趁势问了问他现在身体有什么不适,大体与他的母亲说的一致,脉象弦,舌苔薄黄腻,大便三日一行。

“肝主谋虑,胆主决断”是肝、胆的正常生理,本例中,患者先是受到了屈辱,心情必不畅快,肝气郁郁,而后又为学业问题,与女友之间的关系而犹豫不决,惶惶不可终日,这就是明显的“日久生病”了。

在中医理论中,肝主要负责藏血和疏泄。藏血是储存身体的养分,疏泄则是指身体的疏通调节(新陈代谢)功能。我们可以把肝理解为一个物流系统的控制管理中心,负责管理身体各种物质的流通及运输。既然负责流通和运输,大家也就不难理解肝喜顺畅了,试想,如果你是一个搞物流、运输的人,你会喜欢每天路上都堵车吗?而情绪、睡眠、饮食及药物等,均会影响肝的疏泄功能,特别是当抑郁情绪出现时,肝受的影响尤其之大。

所以,辨证为肝胆气郁,痰浊内阻。治以疏肝理气,利胆化痰为主。对这位患者,我采取了下面的穴位处方进行针灸:

主穴:合谷太冲

配穴:膻中期门蠡沟阳陵泉丰隆百会

双手虎口处的合谷穴与双脚对应位置上的太冲穴,合称四关穴。这四个位置是人体气机通畅的关键位置,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太冲为足厥阴肝经的原穴,均是脏腑原气留止的部位,原有本原之义,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阳明多气多血,故合谷擅理气活血。肝主疏泄喜顺畅,则太冲可疏肝理气。

《灵枢R26;九针十二原》曰:“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金元时期窦汉卿在《标幽赋》中提出:“寒热痛痹,开四关而已之。”明代徐凤在《针灸大全》注:“十二原出于四关,太冲、合谷是也。”自金元时期窦汉卿提出四关穴之名至今,跨越数个历史时期,因其在针灸临床上的适应证广且疗效好,而为历代针灸医家及学者所推崇,被视为调畅气机的经典组穴处方。

在临床上,针刺双侧的合谷、太冲被统称为“开四关”。我以此为主穴,旨在调畅全身气机。

为了加强疗效,我又配合了其他的几个穴位。

两乳之间、胸部正中线上的膻中穴,又称为气会,是人体宗气会聚的地方。宗者,总也,也就是说膻中是人体各种各样的气所会聚的特殊部位,此处当然必须通畅起来才行。

乳头直下,第六肋间的期门穴,正位于胸胁交界之处,是肝之募穴,肝的脏腑之气结聚于此,针之以助肝的疏泄作用。

蠡沟,位于小腿内侧胫骨面的中央,为足厥阴肝经的络穴,可将肝经与胆经相互沟通。

阳陵泉为胆经合穴,是胆经的经气深入,进而合会于脏腑的特殊部位,配合肝经穴位,以收疏肝利胆之功。

丰隆,小腿外侧中间,足阳明胃经的穴位,为人体上非常重要的一个化痰的穴位,除了化可以咳唾而出的、传统意义上的有形之痰外,还可以清理人体多余的营养或代谢后产生的废物垃圾,堵塞、流滞于经脉之中而形成的无形之痰,保证人体经脉的通畅。

最后配以百会,以安其神明,收其情志。

除此以外,我还在他背部第七胸椎至第十胸椎两侧做了刮痧治疗,这里分布着膈俞、肝俞、胆俞几个背俞穴,都是与人体气机调畅、与肝之疏泄功能密切相关的穴位。

针刺进行了大约一个月后,患者再未来诊,他的母亲特意过来说他的症状基本痊愈,已经赶回学校继续读书了。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当你左右为难、情绪激动的时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肝火旺盛、肝阳上亢,这就是肝的疏泄功能过度亢奋的表现。“肝火”顺着联络着肝的经脉一路蔓延:头晕、失眠、口干、耳鸣、眼睛干涩、头痛,甚至肝炎及更严重的病变就一一出现了。

所以中医所谓保肝养肝,从根本上讲,就是改善身体内环境,使肝这个“将军之官”能够保持正常的疏通调节功能,以增强肌体对抗疾病的能力。“减轻肝脏负担”这一中心思想,是现代中医学和西医学共同认可的保肝养肝原理,要做好这一点,中医比之西医,更为擅长。

 

TIPS:特定穴

前面介绍的针灸处方中所用穴位,多为特定穴,它们有特殊的治疗作用,并按特定称号来归类,包括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八脉交会穴、下合穴;在胸腹、背腰部的背俞穴、募穴;在四肢躯干的八会穴以及全身经脉上的交会穴,一共有十类之多。

特定穴不仅在数量上占有相当的比例,而且临床应用也因为使用频繁、作用广泛而备受重视。对一个穴位养生爱好者来说,熟练掌握几十个重要特定穴的取法和功用主治,就足以处理许多常见症状了。

 

中医教你绿色安全呵护肝脏

第一,保证情绪平稳

“怒则伤肝”,情绪起伏过大,很容易影响到肝。

五行理论中,肝属木,木喜调达。实际上,我们确实可以把肝想象成一棵树,树木喜欢自由、无拘无束,因此,养肝首重情绪调节、心情愉快;平稳的情绪和生活,开朗的个性,不太重的得失心,都是保肝养肝的重要手段。

第二,睡眠不可少

肝主藏血,《素问》提到:“人卧则血归于肝。”肝脏的保养需要足够的睡眠为基础。如果睡眠不足,特别是晚上11点至凌晨3点这段血液流经肝胆的时间,身体不能得到完全的休息(处于睡着的状态),不仅影响肝的健康,人的体力也会受到影响无法恢复,第二天甚至会觉得头脑都不灵活了。

我们的身体其实是很敏感的,“累了就要休息”不仅适用于肝脏保健,对于身体其他部分的保养也很重要。

第三,保护肝脏,切忌嗜酒

酒为百药之长,很多人都习惯小酌一杯以祛疲劳,养生保健。但过节期间及较特殊的日子里,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往往对饮酒量不加控制,这是非常不好的。

这种时候人的情绪本来就无法稳定、放松,身体和心灵极易劳累,过量饮酒更可引起食欲减退,造成蛋白质及维生素B缺乏,甚至发生酒精中毒,导致酒精肝、肝硬化,急性中毒还可引起死亡。

第四,民以食为天

有了足够的睡眠、放松的心情,你的“火气”还如以往那么大吗?在考虑服药之前,不妨先用一些简单的食物来降降火吧!

绿豆、薏仁、芦笋、西瓜可以清热;红豆、冬瓜,可除湿热。这些都是对肝乃至整个身体有益的食物,食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精髓,不妨多试试吧!

中国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具体到脏腑也是如此。

肝脏本身必需的蛋白质和糖类需要从饮食中获得,因此,适当摄入糖类和易消化的高蛋白食物,如鱼、蛋、奶制品、动物肝脏、豆制品等,都对肝脏的保健有好处;肝脏对于维生素K、A、C的需要量比较大,因此天然新鲜的绿色蔬菜和水果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的摄取是必要的,这些食物不会增加肝脏负担,又富含抗氧化物,对肝细胞的修补有很大帮助。

辛辣、刺激的食物是引起肝火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可过量食用,比如烧烤食品、油炸食品、含咖啡因的食品等,饮茶也要适量。

除了注意“吃什么”外,还有一方面也很重要,就是拥有良好的肠胃功能。只有肠胃功能强,食物中的营养才能充分被吸收,对肝有利的各种元素才能被摄取,饮食清淡可以减少肠胃的负担,因此人们应该注意自己平时的饮食,若是今天吃得油腻了(比如出外应酬或者过节时),明天就有意识地吃些清淡的食物,或者多吃点水果,平衡一下身体,达到“均衡”饮食。

第五,易怒抑郁,就开四关

还记得前面的病例吗?主穴是四关穴。其实,症状轻者不用针刺,自己按揉就有效果。

记得2007年遇到了这样一个病例:

一天下午快下班时,一位接近40岁的中年女性走进诊室,只见她面有青色,两颊痤疮明显,一副气鼓鼓的样子,自述近期烦躁、失眠、易怒、口苦,两胁胀气。仔细询问后得知她是一名调解员,专门负责专利纠纷的法庭调解,每天下午两点是她固定的调解时间,听完甲方吵又听乙方吵,每次怎么也要两三个小时。自从接受了这项工作后,经量逐渐减少,颜色变暗,血块也越来越多,情绪愈发不稳定,每到下午一两点时,就会莫名烦躁起来,甚至会与当事人、同事、家人吵起架来,难以控制。

我号了号脉,其脉象弦细而略快,又看了看舌苔,舌两侧明显泛着青紫色,苔也偏黄。于是告诉她现在的症状主要由情志不舒引起,属于肝郁气滞,郁滞日久导致肝火过旺,一遇小事就过激地表现出来,并给她开了一组针灸处方,建议她连续两周隔日一次治疗。

但由于每天上班时间固定,她无法按时就诊治疗。于是我就把开四关的按摩方法教给了她:用拇指指尖用力点在合谷、太冲穴上,此时食指放在手或足内侧的对应位置上,相对用力,以加强点按力道,使穴区出现明显的酸胀感,甚至向四周放散。每穴点半分钟,然后改为揉法一分钟,揉时力道稍减轻,但也要保持一定向下点压的力量。四穴交替操作至情绪缓和为止。

我还叮嘱她:点揉太冲穴不方便时,仅点揉合谷穴亦可缓解症状。不是每天下午两点开庭调解吗?那你就提前十五分钟到庭,然后放松心情,点揉合谷穴,左手点完点右手,两手交替,甲方乙方来了也不要停,在他们开吵的时候你继续就可以了,坚持一周后来复诊,同时忌食辛辣。另外又留了一项功课,就是周末不工作时找一天带孩子去植物园散步游玩去。

一周后,她没有来。

两周左右,不仅她来了,还带来了他的先生。原来她坚持这样自我治疗,结果大有成效,脸上痤疮逐渐平复,情绪也逐渐稳定,笑容又重新回到了脸上,惹得她先生一再追问,听说这是肝的问题,就一起来咨询脂肪肝的养生方法了。

图2-1

别小看了这小小穴位,按对了可以解决大问题啊。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别小看这只有六个穴位的处方,仅仅经过祖父的三次针灸后,患者的咳嗽就不再发作了。

可能有人看到这里还是觉得很难理解,这么奇怪的咳嗽,是如何治疗的呢?

人们常常认为咳嗽是由于肺病引发的,其实不然。中医理论中,肺朝百脉,主一身之气,虽然在呼吸这项功能上,中医说的肺与西医所认识的肺颇为近似。但中医还认为,肺统管人身的“宗气”,有所谓“肺开窍于鼻,其华在毛,上连于喉”,也就是说中医的肺除了口、鼻、气管、肺等呼吸道之外,还包括了皮肤和毛发。

肺有宣发和肃降的作用:所谓“宣发”,就是向上向外,通过肺气而宣达散布气血津液以滋养全身,内而五脏六腑,外至肌肉皮毛,故中医形容肺的作用“若雾露之溉”;“肃降”,就是清肃下降的意思,说明肺气宣清宜降,如肺气不能肃降时,则可能发生咳嗽、气喘等症候。因此,当外界因素影响了肺气的宣发肃降时,咳嗽、气喘就会发生了。

当然,也正因为“肺朝百脉,主一身之气”,所以实际上,五脏六腑、各条经脉的问题都会影响到肺,使肺气的宣发肃降受到影响,由此发生咳嗽喘息的症状。正如上文中提到的古怪咳嗽一样,其实这个咳嗽并非由肺引发,其病应在脾。

凌晨两点,用传统计时方法为丑时,从时辰与五脏的配属关系来看,丑时应肝,加上舌边尖红,而患者易怒,胁肋隐隐作痛,脉象弦,考虑为肝胆火旺、肝失疏泄而导致脾热咳喘,病根儿在肝、脾,所以处方上就要选择能够直接调节肝、脾功能的穴位。

还记得前面我们提到的特定穴吧,在胸腹、背腰部有募穴和背俞穴。

募穴,是脏腑之所结聚在胸腹部的特殊穴位,五脏六腑各有一募穴,部位都接近其脏腑所在。例如脾的募穴章门在胁部肋弓的下缘十一肋端处,肝的募穴期门在乳头直下第六肋间隙内(对大多数人来说,乳头应位于第四肋间隙内,而肋间隙即指两肋之间的缝隙,约有一指宽)。

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在背腰部的特殊穴位,五脏六腑也各自对应着一个背俞穴,并以相应的脏腑命名,位置亦与脏腑相应。例如肝的背俞穴肝俞位于第九胸椎旁开两指处,脾的背俞穴脾俞位于第十一胸椎旁开两指处(两指宽指食、中指并拢后的宽度,要用自己手的宽度来量哟)。

《素问R26;阴阳应象大论》中说“阴病治阳,阳病治阴”,意思是说背俞穴擅长治疗五脏病症,募穴擅长治疗六腑病症。元代医家滑伯仁所著《难经本义》中说“阴阳经络,气相交贯,脏腑腹背,气相通应”,说明脏腑之气与俞募穴相互贯通,既然如此,如果在脏腑相应的募穴和背俞穴同时治疗,应可加强对脏腑之气的调节作用。所以在临床中,经常把同一脏或腑的背俞穴与募穴组方使用,以加强疗效,这种方法被称为“俞募配穴法”。而又因为募穴在胸腹、背俞穴在背腰,两穴都相近于所应脏腑,如果从人体的两侧看去,两穴一前一后,所以又称为“前后配穴法”。

本例咳嗽,病之标在肺之宣肃失常,病之本却在肝之疏泄与脾之有热,所以处方中选择了肝、脾两脏的俞募穴:脾俞配章门、肝俞配期门。因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五脏皆秉气于脾,所以章门又为八会穴里的脏会,对肝、心、脾、肺、肾这五脏都有调节作用,使肺所朝的“百脉”均得到疏通。

中医讲究标本同治。由于咳嗽的症状不能完全离开肺脏,所以在治本的同时,还选取肺的俞募穴:位于第三胸椎旁开两指宽的肺俞穴和胸外上方近锁骨下窝的中府穴,以宣肺理气,止咳平喘。

更有意思的是,中府不仅是肺经由身体内出于体表的第一个穴位,更恰恰是脾经与肺经的交会穴。作为经脉的首穴,往往既可以较为明显地调节所连属的脏腑的生理功能,又可以调节整条经脉的气血运行,而所谓交会穴是指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经脉交叉处的穴位。既然通于两经,中府穴就既可以调节肺经的气血运行状态,又可以调节脾经的气血运行状态,正所谓一穴通两经的作用。

但我们可不要简单地理解为两线交叉出现一个交点,如果是那样的话,经脉当中的气血流经于这样的十字路口时,又该往哪个方向行进呢?

相信大家对地铁换乘并不陌生,两条地铁线分别位于上下两层,乘客通过特定的联络通道在两条线路间换乘,但两条地铁线却并不真正地交叉在一起。经脉也是这样,而交会穴就是中转站,正确刺激交会穴可以打开相近经脉间的气血通道,就像打开了一个特殊的闸门一样,从而起到调节两条经脉的作用。

本例中肺为病之标脏,而脾为病之本脏,通过中府这个特殊的中转站,可以沟通肺经与脾经经气,调节肺与脾的脏腑功能,起到标本同治的神奇效果。

而说到肺,不得不说说皮肤的问题。前面也提到了,中医的肺不同于解剖可见的肺脏,而是包括了以呼吸为核心的一系列功能表现。“肺开窍于鼻,其华在毛,上连于喉”,皮肤问题我们往往从肺的功能来考虑。

 

肺为娇脏外邪易伤

中医认为肺乃“娇脏”,其位在上,只要外在环境产生变化:或燥、或湿、或热、或寒等,就可能会受到影响,是外邪首先侵袭的脏腑,需要特别呵护。

再举一个例子吧,这是一个亲身体会。

记得刚上大学的时候,学校突然要求每天早上晨练,围着学校跑圈,跑一圈拿一张卡,一个学期下来,拿够卡数的同学体育课可以达标。为了达标,许多同学都“自觉”地早起跑步,我也不例外。当时正值初春,经历了懒散的春节假期,很久没有早起晨练了,还真是不适应,特别是刚刚从暖和的被窝里出来,突然接触到冷冷的空气,精神不由得为之一振。没跑几步,前臂上忽觉刺痒起来,低头一看,只见前臂、上臂出现了几块风疹团,每块都有拇指甲盖儿大小,高出皮肤,颜色发白,有些刺痒。由于心中想着跑步拿卡,所以也没在意。不知不觉跑完了一大圈,遍身微汗,再低头一看,风疹块都奇怪地消失了。

奇怪的现象让我心中疑惑,正巧上午第一节课就是中医基础理论课程,询问老师才知道原来问题出在了肺。肺“其华在毛”,皮毛,包括皮肤、汗腺、汗毛等,为一身之表,依赖于肺气的温养和润泽,并成为人体抵御外邪的第一道屏障。而肺又管理着人体的宗气,其功能不仅“走息道以行呼吸”,还要“贯心脉以行气血”,气血的运行、肢体的寒温和活动能力、视听的感觉能力等,都与宗气的盛衰有关。寒假中我没有坚持早起,肺气失去锻炼,肺的宣肃功能失于治理和调节,当突遇冷空气时,肺气受抑,保护人体、抵御外邪的功能下降,使风邪夹寒邪乘虚侵袭人体,出现肺经及相表里的大肠经循行经过的前臂、上臂部风疹发作。

在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致病的邪气中,寒为阴邪,在寒冷的冬季尤其容易侵犯人体。上文所述的事情发生的时候刚好为初春,加上清晨更添凉意,寒邪透过单薄的衣衫、裸露的上肢皮肤而侵入人的体内,就会让人损失阳气。大家都知道用“滴水成冰”形容天气寒冷,确实,“寒”可以造成凝结,但不仅仅是自然界的水汽,中医认为,寒也能使人体气血凝滞,阻碍运行;寒性又主收引,受到寒邪影响的经脉、筋脉会收缩从而容易引发四肢挛急——这也是为什么老人在冬季最容易“抽筋”的原因,像上文中我出现了风疹团簇、色白微痒的现象也是由经脉收缩拘挛所致。风邪为春季主气,多自侵袭人体皮毛肌肤而入,且有“善行而数变”的特点,即风邪致病多变幻无常、发病迅速,因此我的风疹块才会转瞬出现,分布没有规律。而风邪又为百病之长,其他病邪多依附于风而侵犯人体,所以这次的现象实为风邪与寒邪同时伤于肌肤引起。

而运动之后,肺气得宣,卫气渐旺,肌体抵御外邪的能力增强,加上我身体健康、年轻力壮、正气充盈,故得以快速驱邪外出,遍身出汗而风疹转瞬消失。

遇到这种情况,还可以即刻点按大肠经的合谷、曲池(屈肘,约在肘部横纹的外侧末端)两穴,合谷是大肠经的原穴,曲池是大肠经的合穴,都是大肠经经气旺盛的地方。而大肠经与肺经互为表里经脉,点按这两个穴位可以通过调节大肠经气进而调节肺经经气,激发肺之宣发肃降功能。

图2-2

也许你会问,那为什么不点按肺经的穴位呢?

当然可以,不过教给大家大肠经的这两个穴位,主要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是因为大肠经属阳明,多气又多血,其循行要到达人的面部,皮肤问题又以面部尤为重要,人人都要面子嘛,合谷、曲池两穴又被戏称为美容穴,经常点按还可以帮助驱斑、战痘、美白哟。

前面我们说了,肺为“娇脏”,太娇气了,谁都可以欺负它,于是风邪啦、寒邪啦、湿邪啦,都容易影响肺正常的生理功能,而在这些邪气中,我们特别要注意燥邪。燥为秋之当令邪气,而肺五行属金,金以应秋,所以秋季当令的燥邪就特别容易伤肺,防秋燥以养肺也就成了季节养生的一个重要内容了。具体怎么做呢?写一首顺口溜吧,把养生的原则和方法包含在里面,便于记忆:

秋风肃杀天转凉

调畅情志免悲伤

早睡早起立秋好

秋分运动保健康

处暑时节防秋燥

滋润生津水果香

月饼甜腻碍脾胃

螃蟹鲜肥性偏凉

解渴生津秋茶饮

健脾益气小吃尝

白露防寒身不露

寒露薄衣养娇脏

秋风肃杀天转凉调畅情志免悲伤

秋风肃杀,万物萧瑟。随着天气转凉变寒,人们的心缩得越来越紧,伤秋悲秋成为人们普遍的心理表现,悲忧伤肺相信大家已经不陌生了,所以秋季养肺首先要注意调畅情志。

方法一:辩证思维乐而忘悲

秋天来了,人们看到了事物发展由兴盛而衰败的过程,很容易和自身的命运联系起来,产生悲愁的心理。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其实,秋季芳草枯萎、百花凋谢、叶黄凋落是自然界的正常现象,待到春天一到,又是一番万紫千红的美丽景象,又何苦在秋季触景生情呢?

而且,秋季本是万物成熟的季节,稻谷黄了,高粱红了,苹果熟了,到处硕果累累,一派丰收的景象,此时应找上几个朋友,或赏菊、或登高、或打球、或歌舞,怡神养志,御病防疾。

方法二:户外运动享受阳光

秋冬季节多阴雨天气,天空中缺少明亮的光线,而人体的松果腺体对太阳光非常敏感。当阳光不足时,松果腺体会分泌出较多的松果激素,使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的分泌受到抑制,细胞就会“偷懒”,人也就会显得无精打采。

阳光是治疗抑郁症的良药,在秋高气爽的晴朗日子,尽可能多地到户外活动,尽情享受属于你的阳光吧!

方法三:敛阴护肝少辛增酸

五味之中辛味入肺,但多食辛味食物,却容易导致肺气太过。肺属金,肝属木,肺金克肝木,肺气太过则易伤肝,使肝气郁滞,心生悲愁。另外,辛味食多有温阳发汗的作用,如椒、葱、蒜、姜等,不利于人体阴液的保养,而秋天多食酸味食物,可以增强肝脏功能,防止肺气太过伤肝。同时,酸味食物如广柑、山楂、新鲜蔬菜等,有益于滋养、收敛人体的阴液。

 

早睡早起立秋好秋分运动保健康

立秋,在每年阳历8月7日或8日。在中国,习惯将立秋作为秋季的开始。

这个时候,虽然白天气温仍高,但早晚气温比夏天要低一点,并且此时自然界阳气转衰,阴气日上,故善养生者宜早睡早起。医学研究认为,人在秋天一般需要七八个小时的睡眠时间,并应当早卧早起。早卧以顺应阳气之收,防止阴精外泄;早起使肺气得以舒展,情志得以畅达。

此外在睡觉前,应坚持热水洗脚并搓热脚心,使阴阳沟通,经脉通畅,还可以在前额、两颊、鼻梁两侧、两侧太阳穴等处做轻轻按揉,可增加头部血液循环,缓解疲劳,有益睡眠。

早起后,可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早锻炼,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可以消除睡眠后大脑的抑制状态,使身体各器官活动灵活起来,精力更充沛,头脑更机敏!但要注意晨练不宜过早,应在太阳升起之后;出汗后应用干毛巾擦干,或及时洗澡换衣服,以防感冒。

现代医学认为,要消除体力活动不足的危害,保持身体健康和高效率的工作能力,最好的办法就是系统地、合理地进行体育锻炼,而秋天正是锻炼的大好时机!

在繁花似锦、秋风送爽的秋日里,你可以选择下面的娱乐健身方式:登山、滑翔伞、山地车、荡秋千、放风筝、散步、爬楼梯,全家外出郊游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要注意运动适量。

 

处暑时节防秋燥滋润生津水果香

处暑,在每年阳历8月23日或24日。此时燥气开始生成,易伤人津液,劫损肺阴,而见口干咽燥、干咳少痰、声嘶胸痛、大便燥结、皮肤枯槁等症状。此时养生贵在滋阴敛阳,饮食宜多进滋阴养血、清燥润肺之品。

 

滋阴润燥粥食

介绍两款粥食吧,为什么用粥与药同食呢?

清代医家黄宫绣在《本草求真》中,对药粥的医理做了详细的阐述:“米虽常食之物,服之不甚有益。而参以药投,则其力甚巨,未可等为泛常而忽视也。”——粥能养胃益气、滋润脏腑,是理想的自然食品。

大米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和胃的作用,用来熬粥后,上面浮着一层细腻、黏稠、形如膏油的物质,这种物质在中医里叫做“米油”,俗称粥油。很多人对它不以为然,其实,它富含人体需要的维生素和矿物质,营养丰富,体弱的人,尤其是因病胃口不好的人,多饮用很有益处。民间有“米油赛参汤”的说法,这当然有些夸张,但是旧时用米油代替母乳哺育婴儿,是确有其事的。

粥中再配伍一些预防秋季多发病的对症药物,就能有针对性地提高粥的防病治病功能,从而预防或减少秋病带来的烦恼。

生地粥:取鲜生地黄25克、大米100克。生地黄细切后,用适量清水在火上熬沸约半小时,滤汁,依前法再熬一次后去渣,与前药汁合并,再浓缩为50~100毫升备用。将煮好的白粥趁热掺入生地汁搅匀,可佐适量调味品矫味。可用于阴虚燥热、口渴心烦、肺燥所致的久咳难愈、少痰咯血等症。

菊花粥:取菊花10~15克,粳米100克。采菊花去蒂,晒干碾成细粉备用,粳米100克煮粥,待粥煮熟时调入菊花,再熬一二沸即可。可用于秋季风热感冒、鼻塞流涕、咽喉干燥、目赤肿痛等症,或用于秋季日常防燥。

 

养阴生津水果

预防秋燥,应多吃甘寒汁多的水果,如生梨、荸荠、甘蔗、柑橘、柚子等,这里把秋季当令的水果都介绍一下吧,排在前面的生津润肺的作用更明显些,可根据个体情况灵活选用。

生梨:可以清热生津润燥、化痰止咳,是秋令颇受欢迎的“百果之宗”,对慢性咳嗽有独到的疗效。

柑橘:有止咳化痰、理气健胃的作用。

柿子:有清热除烦、生津润肺、涩肠止泻的作用,对痔疮、咳嗽有较好的疗效。

荸荠:荸荠自古有地下雪梨之美誉,北方人视之为江南人参。它是寒性食物,可以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利尿通便、化湿祛痰、消食除胀。既可清热生津,又可补充营养,特别适合发烧病人。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荸荠中含有的磷是根茎蔬菜中最高的,能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维持生理功能,对肺部、食道和乳腺的癌肿以及麻疹、流行性脑膜炎等急性传染病有防治作用。

柚子:果肉可以止咳平喘、清热化痰、健脾消食、解酒除烦;柚皮又名橘红,有理气化痰、健脾消食、散寒燥湿的作用;柚子对咳喘、气郁胸闷、腹冷痛、食滞、疝气等疾病均有治疗效果;此外,还可以降血糖、降血脂、减肥、美肤养容,促进伤口愈合,降低血液的黏滞度,减少血栓的形成,对脑血栓、中风等脑血管疾病也有较好的预防作用。一般来说吃柚子没有什么禁忌,但是脾胃虚弱的人不可多吃。

苹果:苹果汁可止泻,空腹吃可治便秘,饭后吃能助消化。但苹果富含糖类,糖尿病患者切忌多食。

香蕉:含有多种维生素,其中维生素P有利于维持血管的弹性,维生素E能增加细胞分裂次数,可延年益寿。此外香蕉还有润肠、降压等作用,痔疮、习惯性便秘及高血压患者酌情食用,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菠萝:能够利尿,对肾炎、高血压患者有益。

龙眼肉:有滋补强壮、安神补血的作用,对夜间睡眠不好的老人尤其适宜。

葡萄:可以预防疲劳,有补气血、强筋骨、利尿等功效,但便秘者不可多吃。

山楂:味酸带甜,可生食,有健胃消食、延缓衰老的作用。

猕猴桃:含有丰富的糖分、维生素C、钠、钾、磷等。每百克鲜果中含有的维生素C量,比柑橘类高5~8倍,比苹果高18~80倍,比梨高30~130倍,号称“维生素之王”。

橄榄:茶余酒后食之可开胃气,酒后嚼之能解酒毒,对咽喉肿痛、声嘶音哑、津液缺乏等病症更为适用。

月饼甜腻碍脾胃螃蟹鲜肥性偏凉

虽然秋季生津宜食甘寒之品,但过甜也有问题,比如月饼吧,虽然营养丰富,味美可口,老少喜爱,但吃多了会引起消化不良,导致腹痛、腹泻,尤其老人和小孩,更要有所节制。月饼中含有大量的油脂和糖分,对高血脂症、肥胖症、糖尿病、胆囊炎、胆结石、溃疡病等患者非常不利。此外,月饼易发霉变质,应随做随吃,存放时间不宜过长。

金秋季节,螃蟹正肥,它富含维生素A、B1、B2和烟酸以及十几种氨基酸,其蛋白质含量比猪肉、鱼肉高出几倍。但螃蟹只宜食用鲜活者。平素脾胃虚寒、腹痛便溏者,以及正值感冒、咳嗽、咯痰、发热者不宜食用,冠心病、高血压患者应尽量少食富含胆固醇的蟹黄。此外,螃蟹不宜与柿子同食。

 

解渴生津秋茶饮健脾益气小吃尝

那这个季节适合吃什么呢?喝茶是个不错的选择,邀一二好友,或登山之后,或赏花之余,再配二三点心,想想都觉得令人神往。

藕梨茶:藕去节,生梨去皮和核,各等量榨汁,每次取20毫升,加凉开水冲服,每日服4次。

洋参茶:取西洋参3克,青橄榄2个,沸水冲泡,加盖焖10分钟,代茶饮。

金银花茶:茶叶2克,金银花1克,用沸水冲泡,饭后饮服。

拌双笋:将250克莴苣洗净削皮切块,放入沸水中焯一下捞出,再将500克鲜竹笋洗净切块焯透,共放碗内,加入精盐、料酒、味精、白糖等调料拌匀,淋上麻油即成。

核桃怀山羹:将15克核桃仁与20克怀山药共研成细粉,加冰糖少许在沸水中共溶成汁,不断搅拌,待成糨糊状即成。

 

白露防寒身不露寒露薄衣养娇脏

白露,在每年阳历9月7日或8日。

此时中国大部分地区气候转凉,偏于干燥,正是风湿病、高血压病容易复发的季节,夜晚睡觉时要注意盖薄被,不要再赤膊贪凉,以免引发旧疾,或感染新恙。

寒露,在每年阳历10月8日或9日。

寒露时节,中国大部分地区天气转寒,小儿、老人尤要随时留意,免受风寒。但又要注意适当“秋冻”,即中国传统保健方法之“薄衣法”。“薄衣法”就是在气候开始转凉时,慢慢增加衣服来逐渐锻炼肌体抗寒能力的一种方法。秋季的气温是逐渐降低的,人们增加穿衣的速度应当慢于天气的变化。“薄衣法”并非要求人去挨冻,其原则是以穿衣不出汗为度,随气温的高低和运动的强度,及时更换衣服,避免汗孔大开,而引风邪寒气入内。

 

你的喜悦伤害了谁?人为什么会生病?

回顾走过的岁月,不难发现,我们一直在健康与疾病间徘徊着。我们不断面对新的问题,而又不断解决这些问题,从而维持着体内各脏腑组织之间、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相对的动态平衡。平衡了,就获得健康;失衡了,就引发疾病。而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而引起疾病的原因就是病因。

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六淫、七情、饮食、劳倦是我们现代人生病过程中较为主要的因素。

还记得上一节中晨起感受风寒而引发风疹的例子吧。风、寒、暑、湿、燥、火,在正常情况下,称为“六气”,是指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正常的“六气”不易于使人致病。《素问R26;宝命全形论》中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是说人依靠天地之间的大气和水谷之气而生存,亦循四时生长收藏的规律而成长发育。人们在生活实践中逐渐认识了它们的变化特点,产生了一定的适应能力,时下流行的四时养生、季节养生或节气养生的理念就是告诉我们:人体要注意与自然界的变化相适应。

而当气候变化过于急骤或异常,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该出现某种气候却不出现,不该出现的却反常出现时,例如秋天天气应逐渐转凉,却持续温暖、气温不降,又例如春天天气应该逐渐回暖,却持续低温,此时的六气就被称为“六淫”。而淫,则有太过之意,六气也就成为不正之气、邪气了。如果此时恰逢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人体就会生病。

在顺应四时、养生保健方面,现代人似乎“退化了”,面对本来正常的气候变化,却人为地制造了许多“六淫”邪气。

夏天,本是气候炎热的季节,而我们却天天关在空调房里,与自然隔绝,虽然舒服凉快,可一旦走到室外就会非常不适应,本来身体可以承受的温度却引发了越来越多的中暑等病症,空调病也应运而生。

冬天,本是注意保暖的季节,而很多女孩子却“要风度不要温度”,低腰裤、露脐装依然我行我素,又怎能不感受寒凉,引起痛经、腹泻症状呢?

相对于六淫致病的外因而言,人体的情志活动异常、饮食不节、过度劳累或安逸,则是导致肌体抵抗力下降、正气不充足的内在因素。

肌体正常的精神状态和情志表达有七种,称为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与六气相同,在正常情况下是不会使人得病的。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疾病。由于它是造成人体内伤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所以又称为“内伤七情”,而六淫致病,则也可以称为“外感六淫”。

《素问R26;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又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忧伤肺、惊恐伤肾。前面的病例解释让我们熟悉了“过怒伤肝、怒则气上”的道理,现在就来看看七情致病的其他方面。

记得一次配合北京交通台《心理时间》做节目,主持人提及她的一个朋友,在父亲去世后体质突然变得很弱,一年多的时间里经常感冒生病,让我帮助分析一下原因。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经常外感,是人体卫外功能下降的表现,其病在肺,什么原因导致肺的功能出现问题呢?肺“在志为忧,悲则气消”,父亲去世使她过度悲忧,才是问题的根本。

我们再来看看惊恐伤肾的例子。古代有这样一则小故事,一个孩子淘气,在村里的神庙里玩耍,拔下了神像的胡须。回家后妈妈看到就训斥孩子说:“你对神明不敬,晚上就会有鬼怪来抓。”孩子害怕鬼怪,于是开始每晚尿床不止。其实这是一种“恐则气下”的表现,就是惊恐、紧张这样一种情绪会使肾主水液的功能出现障碍,考试前许多学生紧张得要上厕所就属于这种情况。

其实要治疗这样的病症不是很难,村里的医生问清缘由后告诉孩子:“没关系,不会有鬼怪来抓你的,不信我也拔一根给你看。”于是他出门到猪圈里拔了一根猪鬃回来拿给孩子看,并陪他度过了一个夜晚,孩子看到的确没有鬼怪出现,也就不害怕了,惊恐消除了,尿床也就自然好了。

脾,在志为思,过思则气结,即思虑过度会影响脾的运化功能,气结于中焦而影响了脾的升清,出现腹部胀满不适、没有食欲、困倦疲劳、头晕目眩、怕冷便溏等脾虚症状。现代都市人工作压力过大、思虑过度的生活状态,使得我们不得不与脾虚引起的疲劳综合征做伴,而高考复习阶段许多学生泻肚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最后,让我们说说心吧。为什么最后提及呢?是因为心在五脏中的地位十分独特。《灵枢R26;口问》说:“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说明各种情志刺激都与心有关。

心,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脏,主血脉,藏神志,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生命之主宰。心与四时之夏相通应。

藏象学说中的心,有血肉之心和神明之心之别。血肉之心,即指实质性的心脏;神明之心是指脑接受和反映外界事物,进行意识、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动的功能。中医学把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归属于心,所以也有神明之心的说法。

有血肉之心,形如未开莲花,居肺下肝上是也。有神明之心……主宰万事万物,虚灵不昧是也。

——《医学入门R26;脏腑》

心主血脉,指心有主管血脉和推动血液循行于脉中的作用,这点同现代医学理论相似,这里就不赘述啦。

除了主血脉外,中医认为心还藏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主思维、意识、精神。在正常情况下,接受和反映外界客观事物,进行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主宰生命活动。《灵枢R26;邪客》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

有人说你这简直是胡说八道,人人都知道精神是脑的功能,心是循环的器官罢了,怎么能说心主思维、意识、精神呢?

中医确实认识到了脑的作用,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属于大脑的生理功能,是大脑对外界事物的反映。这些在中医文献中早已有明确的论述。但藏象理论中,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主要归属于心的生理功能,这是因为就像之前向大家介绍肝一样,藏象理论中的心,虽然包含着若干解剖学成分,实际上仍谈及一个系统而非一个简单的脏腑,是人体的整体功能模型。

中医学将思维活动归之于心,是依据心血充盈与否与精神健旺程度有密切关系而提出来的。气、血、津液、精等是人体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没有气、血、津液的濡润,再高明的脑也无法完成“思维”,而心脏运送血液以营养全身,也包括为自身提供生命活动必要的物质,大家仔细想想,当心主血脉的功能异常,比如发生心肌梗塞、供血不足等疾病时,一个人的神志还完全正常吗?

接着说说喜伤心吧。

过节的时候,常常是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大家都好久没见了,相聚时就会很高兴。在开心的同时,你意识到过度的开心也有伤害吗?别误会,没有伤害别人,只是伤害了你自己。

中医讲喜则气缓,气缓不只是气变得缓慢了,而是心气弛缓之意,包括缓和紧张情绪和心气涣散两个方面。正常情况时,喜能缓和紧张情绪,使心情舒畅,气血和缓,表现为健康的状态。还记得前面那个因失去父亲过度悲伤而伤及肺脏,体质下降而经常罹患感冒的女士吧,如果给她开一个处方的话,就开一个让她快乐的处方,听郭德纲的相声也好,看周星驰的喜剧也罢,只要能让她喜悦起来就可以了。因为心在志为喜属火,肺在志为悲属金,而火克金,这就不难理解喜悦这味对抗悲伤情绪的灵丹妙药了。

但是喜乐无极,超过正常限度,就可导致心的病变,暴喜伤心,出现乏力、懈怠、注意力不集中,乃至心悸、失神等症状。范进中举的例子我们都很熟悉,再来讲一个类似的小故事。

古代有一个木匠,他在帮别人盖房子挖土的时候发现了一箱金子,看到金子后,他大喜过望,哈哈笑了几声,就神志不清了,患了狂躁症。为了让他恢复正常,他的家人请来一位医生,医生来后,拿起金子看了看突然说:“这不是金子,只是一堆铜而已。”听了这话后,木匠大惊:“不是金子吗?”一下就苏醒过来了。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过度的喜悦、过度的高兴是可以伤及人心的,也告诉我们肾在志为惊恐属水,水能克火,而惊恐的情绪可以缓解过喜对心的伤害。

关于五行生克的道理,后面会有更详细的介绍。还是让我们了解一下暴饮暴食对心的伤害吧。

除了开心以外,聚会难免吃喝,大量的美食放在你的面前,你能把住自己的嘴吗?如果暴喜加上暴饮暴食,那么你可要注意了,心脏也有不能承受之美食呀!

太高兴让心气涣散,又吃了这么多东西,会怎么样呢?

这就会出现中医里“子盗母气”的状况了。

子盗母气:在这里子指脾胃,母指心,脾胃五行属土,心五行属火,火生土,故火为母而土为子,子盗母气在这里就是脾胃气不足而借调心之气来消化食物。

如果本来就有心脏病,太高兴心气已经涣散了,这个时候又要暴饮暴食,脾胃的负担超负荷了,只好“借用”心气来消化这些食物,心气必然更加亏虚,因此心脏病患者(特别是老年人)在这个时候往往会突然发生心脏病,这就是乐极生悲了。

TIPS:何为“子”“母”?

五行(木火土金水)的生克制化规律是五行结构系统在正常情况下的自动调节机制。

其中,相生即指五行之间互相滋生和促进的关系。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在相生关系中,任何一行都有“生我”、“我生”两方面的关系,《难经》把它比喻为“母”与“子”的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所以五行相生关系又称“母子关系”。以火为例,“生我”者木,木能生火,则木为火之母;“我生”者土,火能生土,则土为火之子。以此类推。

 

饿瘦减瘦不如

减肥、瘦身,似乎已经成为人们永恒的话题。

大多数的肥胖,约占肥胖者的95%吧,都属于单纯性肥胖。当人体进食热量多于消耗热量时,多余热量以脂肪形式储存于体内,其量超过正常生理需要量,且达一定值时遂演变为肥胖症。当然,这是书本上的解释。如果我们简单来说,肥胖就是吃得太多,消耗得太少。

吃得太多,就少吃点嘛。进而有了饥饿减肥法、半饥饿减肥法或者变相饥饿减肥法,于是有了关于吃什么、什么时候吃、怎么吃、吃了以后怎么办等与减肥相关的知识与观点。可是,我们不知道到底应该听谁的,按哪一派的方式去做。更头疼的是我们不知道怎样才能坚持下去,面对商家变着花样制作出来的各色美食,面对频繁的应酬,你能坚持一天,能坚持一周,能坚持一月,能坚持更久吗?即使你有毅力,可你有没有听过“喝凉水都长肉”这句话呢?

那一定是我们消耗得太少了,加大运动量吧!于是各类有氧运动层出不穷,大为盛行。车子的后备箱中全套泳装、网球拍、高尔夫球袋,款款必备,钱包里季卡、年卡、体验卡,卡卡不缺。可是,一味追求时尚的我们另外一方面的确是太懒了,除了花钱在运动场上汗如雨下外,日常生活中能得到的锻炼机会却想尽办法偷懒,开车上下班、上楼用电梯、电脑前一坐一天、家务劳动让别人代劳……结果运动只累坏了腰、扭伤了腿,却没减多少肥,疲劳感反倒越来越明显了。

那一定是摄入与消耗之间的中间环节出了问题,这个中间环节在中医里就是脾。

脾最主要的一个生理作用就是主运化。

运,即转运输送;化,即消化吸收。脾主运化,指当饮食水谷入于胃中后,脾具有把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我们可以形象地理解为传送带,或是身体里面的物流系统。

既然称为水谷,水指液态的物质,谷指固态的物质,按所指不同,脾主运化的功能可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指对固态饮食物的运化,即对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饮食入胃后,对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实际上是在胃和小肠内进行的。但必须依赖于脾的运化功能,才能将水谷化为精微。同样,也有赖于脾的转输和散精的功能,才能把水谷精微“灌溉四旁”和布散至全身。也就是说,营养物质是否能化生精、气、血、津液,是否能被人体所利用,全赖于脾的转输和散精功能。脾的运化功能旺盛,才能使脏腑、经络、四肢百骸,以及筋肉皮毛等组织得到充分的营养。

第二个方面是指对水液的运化,也称为“运化水湿”,是指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作用,是脾主运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就是对吸收的水谷精微中多余水分,能及时地转输至肺和肾,通过肺、肾的气化功能,化为汗和尿排出体外。

脾的运化功能失常,就意味着我们身体里的物流中心工作效率大大下降,传送带失灵了,本来需要运送到全身各处去的营养物质运不出去,就堆积储存起来,不仅占据了宝贵的空间,阻塞了交通,而且营养不及时加以利用,时间一久就变成了垃圾,变成了对人体有害的东西。另一方面,身体需要营养能量的地方却得不到充足的供应,疲劳感与日俱增,特别典型的一个症状就是餐后困倦,吃完午餐后一定要睡一会,不然整个下午都没有精神。面色也由红润变得萎黄,脾五行属土,五色为黄,脾虚气血不足则面色呈现不润泽、无血色的土黄色,人也显得萎靡不振。

脾的运化功能失常,也意味着水液在体内停滞,产生湿邪。湿性重浊粘腻,使身体愈发困重,懒得运动。日久则聚湿生痰,这里的痰不是我们平时咳唾而出的痰,而是指阻滞于人体经脉内的痰邪,它使水谷精微物质的输布更加失常,更加加重了堆积、积聚的现象,于是浮肿、肥胖就相继出现了。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吃得很少也会长胖,所谓喝凉水都长肉的原因。

喝凉水都长肉,还有另外一层含义。脾的运化功能喜温恶凉,得温则运,遇凉而伤,经常进食生冷食物,易伤脾阳。阳指的就是脾的运化功能,运化功能下降,自然导致营养、水液运输与分布障碍,导致消耗减少,引发肥胖。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不仅仅是肥胖,“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养生防病,以健护脾胃为先。脾在志为思,除了生冷伤脾外,思虑过度,亦可伤脾。所以,吃暖食,喝温水,慎思虑,不失为重要的健脾护脾养生方法。

脾的运化功能健康正常,在中医里称为“脾之健运”,而让脾的运化功能变得更加健康正常,则称为“健脾或补脾”,只有让这个摄入与消耗的中间关键环节健康正常了,人体才能保持正常的体形。脾气充足、功能健运,可使人面部除去水肿而轮廓清晰,肤色白里透红,全身赘肉逐渐消失。所以肥不一定能饿出来,却一定要“健”出来、“补”出来。

 

除了肥胖外,脾的功能健运还可以解决许多美的问题。

其一,打造鲜活“可人儿”

脾主肌肉四肢,脾气足则肌肉丰润,能打造鲜活“可人儿”。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全身肌肉,都需要依靠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微来营养。有的人并不漂亮,但仍然可人,这是因为脾气足,人体肌肉中的气血是通畅的,故肌肉丰润而富有弹性。而脾气虚者,面部肌肉呆板,严重者萎缩,全身肌肉酸懒乏力。

其二,唇红齿白不是梦

涂抹口红遮盖暗淡缺乏光泽红润的嘴唇,这已是现代美女必备的技术之一啦,其实只要调好了脾,就可以使嘴唇自然红润。这是因为“脾开窍于口,其荣在唇;脾气通于口,脾足能知五谷”——脾气足者嘴唇红润,呼出的气无异味,吃五谷杂粮能品出其中的香味。怎么样?远离化学美容品吧,健脾美容才健康自然。

其三,对抗浮肿消眼袋

脾的运化功能失常,是许多人眼袋越来越明显,用什么化妆品也解决不了问题的根本原因,因为出现眼袋的下眼睑这个部位正好是足阳明胃经起始的部位,脾的运化功能一下降,胃中的水液就开始停滞于此了。

其四,皮肤光洁经血调

脾主统血。统,是统摄、控制的意思,即脾有统摄血在经脉之中流行,防止逸出脉外的功能,这个作用靠的就是气的固摄作用。脾的运化功能健旺,则气血充盈,气的固摄作用也较健全。脾虚时,气血生化无源,气血亏虚,气的固摄功能减退,会出现脾不统血的症状,轻者皮下出血形成淤斑,影响皮肤的美观,而重者则出现鼻出血、便血、尿血、月经不调、功能性子宫出血等问题。

 

TIPS:疲劳理大包

脾失健运,人易疲劳,振奋脾气,当理大包。

大包穴是足太阴脾经的终止穴位,又称脾之大络,在腋窝直下约两拳的位置上,位于我们身体的侧面。

理大包时,将两手握拳,拳头正面顶在腋窝下大包穴上,轻轻用力在穴位及穴区附近旋转按揉,同时吸气挺胸、向后收缩两肩,并尽量向后仰头。操作十几秒钟后,放松几秒钟,再重复操作约5~8次,可以迅速缓解疲劳,解除困倦,餐后犯困的人不妨试试。

图2-3

 

智能乌鸡白凤丸

提到月经的问题,不能不提一个治疗女性月经病的知名方剂——乌鸡白凤丸。

上了一定岁数的女人,对乌鸡白凤丸都不陌生。它是女人用来调理、治病的“圣药”,一代又一代的女人都这么说:肚子不舒服了,吃几丸乌鸡白凤丸;白带多了、月经不调了,也吃上它一两盒;甚至现在有人告诫爱美的女人说,别瞎花钱买什么美容品,每天吃两丸乌鸡白凤丸,价格不贵,效果比什么都明显。至于服后管不管事,那不要紧,终归是中药嘛,能有啥副作用?吃点总比不吃好。

其实,乌鸡白凤丸并非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比如,对于月经不调这种症状,有的女人吃了,确实解决问题;而有的女人吃了,则越调越乱。

那么,乌鸡白凤丸究竟是怎样一种药?它的适用范围有多广呢?

乌鸡白凤丸是古书《济阴纲目》中大小乌鸡丸的加减方,估计已有百年历史。过去乌鸡很珍贵,故只用于宫廷,如今人工饲养的乌鸡随手拈来,这药才降低了身价,在百姓中广为使用。因为是国家药典规定的成方,不论哪个厂家生产,其用药种类和剂量都是固定的。它由乌鸡、人参、黄芪、丹参、当归、白芍、川芎、生地、熟地、甘草、制香附、鹿角胶、银柴胡、牡蛎、芡实、山药等二十余味中药制成,是补气、养血、调经、止带、阴阳双补的成药,使用范围很广,而恰恰因为如此,乌鸡白凤丸在治疗疾病方面针对性又不强。

图2-4

例如,我诊治过的女性患者70%都有月经不调的问题,虽然她们并不是全部因为这个问题而就诊,但有几位患者在我问及病史时就提到,曾经坚持不懈地吃乌鸡白凤丸,时间长达一年,可是似乎也并未起到作用,因近年来关于中药的毒副作用的报道层出不穷,所以才不继续服用。

月经不调虽是女性的常见病,症状相似,但起因却五花八门,它既可以由气虚、阴虚内热引起,也可以由肝热等因素导致。例如肥胖的女性因体内“痰湿”聚集而出现月经不调,服乌鸡白凤丸补气补血后会加重痰湿,使病情更加严重。又例如由湿热引起的慢性盆腔炎,白带异味,颜色发黄,此时服用乌鸡白凤丸会助湿生热,加重病情。

而实际上,中医对于这些各自病因不同的月经不调,皆有专门的方剂治疗,没有一个采用了乌鸡白凤丸,也就是说,它并非妇科特效药。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适合吃乌鸡白凤丸,有的人吃了则没用的原因。

也许你并不知道,我们的身体上自备了没有任何毒副作用、适用于各种情况的智能型乌鸡白凤丸,这就是足太阴脾经在小腿部的循行线。通畅脾经,不仅可以促进运化,补益气血,以发挥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的重要作用,还可以清除痰湿,清运垃圾,加强对气血的调节和统摄作用,从而调经止带,呵护女性生殖健康。

通脾经时,先找到内踝尖,沿内踝尖向上推按,可以摸到胫骨的后缘,这里就是足太阴脾经在小腿部的循行线。

内踝尖向上约一掌(四指并拢为一掌)处为三阴交穴,这个穴位是脾、肝、肾三条经脉交会之处,重点点揉此穴可以通畅三经,而脾统血、肝藏血、肾藏精主生殖,均与女性生殖密切相关,故通脾经自点揉此穴开始。

自三阴交起,沿胫骨后缘向上依次点按,直至近膝关节的阴陵泉穴止,反复治疗10次后换另外一条腿,继续点按。有月经不调、盆腔炎症等妇科疾病时,点按时多出现明显酸痛或刺痛感,遇此位置要停留片刻,改点按为先点后揉,即用力点下10~15秒后,稍放松力量揉1分钟,然后再继续沿经脉向上点按。

 

TIPS:你脾虚了吗——脾虚证的快速自我判断

脾虚时,脾的运化功能失常,多出现以下问题:

A.腹胀,没有食欲。

B.倦怠、疲劳,典型的表现是餐后困倦,午餐后一定要小睡一下,不然整个下午都没有精神的人不在少数,特别是办公室工作、缺少运动者。

C.便溏(大便稀)、怕冷、面色萎黄,这都是肌体得不到气血濡润的表现。

D.月经不调、肥胖、浮肿等。

除了以上的症状外,还有一个更简单直接的判断脾虚的方法,就是望舌:对着镜子,把舌头伸出来,如果舌体显得比较胖,舌两边有明显的被牙齿压出来的齿痕,而舌苔又比较白厚粘腻,就是典型的脾虚了。

 

先天之本与后天之本

脾主运化水湿,输布体内水分。脾虚失职,则导致水肿。

也许你会有一个疑问,肾不是主水吗,水肿是不是与肾虚更有关系呢?

水液是体内正常液体的总称。肾主水液,不仅是指肾为水脏,也是指肾具有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功能。

传统医学认为人体的水液代谢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将水谷精微中具有濡养滋润脏腑组织作用的津液输布周身;二是将各脏腑组织代谢利用后的浊液排出体外。

在正常情况下,水饮入胃,由脾的运化和转输而上输于肺,肺的宣发和肃降而通调水道:清者(有用的津液)以三焦为通道而输送到全身,发挥其生理作用;浊者(代谢后的津液)则化为汗液、尿液和气等分别从皮肤汗孔、呼吸道、尿道排出体外,从而维持体内水液代谢的相对平衡。在这一代谢过程中,肾的蒸腾气化使肺、脾、膀胱等脏腑在水液代谢中发挥各自的生理作用。被脏腑组织利用后的水液(清中之浊者)从三焦下行而归于肾,经肾的气化作用分为清浊两部分。清者,再通过三焦上升,归于肺而布散于周身;浊者变成尿液,下输膀胱,从尿道排出体外,如此循环往复,以维持人体水液代谢的平衡。

因此肾病发生时,就会引起水液代谢障碍,尿多、尿少或尿频、水肿等病理现象就发生了。

告诉大家一个辨别脾虚水肿和肾虚水肿的窍门吧,脾主运化水湿,肾主水,因此脾虚和肾虚皆可引起水肿。很多人发现早晨起来自己眼睛是肿的,于是就怀疑自己得了肾病,这是没道理的,其实,肾虚引起的水肿一般都在腿脚,脾虚则在面部及全身引发水肿。

脾与肾,的确经常相提并论。脾为后天之本,肾则为先天之本。让我们来看看中医是如何认识肾的吧。

中医认为肾是人体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又称为先天之本;五行属水,为阴中之阳,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水、主纳气,与膀胱、骨髓、脑、发、耳等构成肾系统,在四时与冬季相应。肾最重要的一个生理功能就是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

《素问R26;上古天真论》说: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

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

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白。

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

八八,则齿发去。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这里描述的就是肾作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源,依赖秉受于父母之先天精气,调控人体生长、发育、生殖的功能。简单说来,从幼年开始,肾的精气逐渐充盛,发育到青春时期,随着肾精的不断充盛,便产生了一种促进生殖功能成熟的物质,称为天癸。于是,男子就能产生精液,女性则月经按时来潮,性功能逐渐成熟,具备了生殖能力。以后,随着人从中年进入老年,肾精也由充盛而逐渐趋向亏虚,天癸的生成亦随之而减少,甚至逐渐耗竭,生殖能力亦随之而下降,以至消失。

精,又称精气,是中国古代哲学气一元论的重要范畴。精气论者以精、精气释气,即精、精气就是气。在中医学中,气与精虽同属于生命物质系统范畴,但精是除气之外的精微物质的总称,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具有多层含义的概念。一般而言,精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之精是构成人体的维持人体生长发育、生殖和脏腑功能活动的有形的精微物质的统称。狭义之精是禀受于父母而贮藏于肾的具生殖繁衍作用的精微物质,又称生殖之精。

我们把人从出生经过发育、成长、成熟、衰老以至死亡前机体生存的时间,称为寿命,通常以年龄作为衡量寿命长短的尺度。中医学称寿命为天年、天寿,即先天赋予的寿命限度。健康长寿是人类有史以来一直为之奋斗的目标。

然而,寿命的长短与后天养生密切相关,后天失养、生活方式不健康,导致早衰、早逝的例子已不在少数。而且,活得长,也不只是我们追求的唯一目标,在健康的基础上活得长才是终极梦想。

于是,对抗衰老、延缓衰老、防止过早衰老逐渐成为实现终极梦想的关键问题。也许我们永远无法改变人从出生、发育、成长、成熟直到衰老、死亡的规律,但我们却可以让这一过程平稳、和谐。这就依赖于对先天之本——肾的养护,让其在各个年龄阶段都充分发挥其主生长、发育、生殖的生理作用。

人体脏腑和精气的盛衰,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出由盛而衰而竭的规律性变化,在整个生命过程中,由于肾中精气的盛衰变化,而呈现出生、长、壮、老、死的不同生理状态。人从幼年开始,肾精逐渐充盛,则有齿更发长等生理现象。到了青壮年,肾精进一步充盛,乃至达到极点,肌体也随之发育到壮盛期,则真牙生,体壮实,筋骨强健。待到老年,肾精衰退,形体也逐渐衰老,全身筋骨运动不灵活,齿摇发脱,呈现出老态龙钟之象。由此可见,肾精决定着肌体的生长发育,为人体生长发育之根。如果肾精亏少,影响到人体的生长发育,会出现生长发育障碍,如五迟和五软。五迟是立迟、行迟、发迟、齿迟、语迟;五软是头软、颈软、口软、手软、足软。成年则现未老先衰,齿摇发落等。补肾填精不仅可以纠正小儿的生长发育障碍,又是延缓衰老和治疗老年性疾病的重要手段,在中医学历代文献中延缓衰老的方剂,以补肾者为多。

 

先天之本与后天之本,孰重孰轻?

现在大家知道了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那么脾与肾,哪个更重要呢?套用一句哲学家常用的话吧,后天与先天是相互资助、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有先天作用才会有后天,有后天的作用先天才能更好地发展。

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化生气血,为后天之本;脾的运化,必须得肾阳的温煦蒸化,才能正常健康地发挥作用。肾精虽然贵为先天之本,可是又赖脾运化水谷精微的不断补充,才能充盛。

所以,《傅青主女科》说:“脾为后天,肾为先天,脾非先天之气不能化,肾非后天之气不能生。”

TIPS:你认识这些生理性浮肿吗?

浮肿常常是某些疾病的信号。心脏病、肝病、肾病、内分泌疾病及某些营养不良性疾病等,都可能出现浮肿症状,一般情况下应该到医院去就诊。但有些浮肿是一种生理反应,因此,拿到检查无异常的化验报告单,也不要惊讶,这些都是生理性浮肿跟你开的玩笑。

1.早晨起床后,忽然发现自己的脸胖了一圈,特别是在眼睑部位、下肢皮肤有凹陷性水肿或紧绷感。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轻消退。

遇到这样的浮肿不要惊慌,脸部浮肿现象经常发生在血液循环代谢能力差的人身上,女性比男性多见。这个族群包括了习惯在睡前大量喝水的人、经常久坐不动的人、平常饮食习惯口味重的人、经常熬夜的人以及天生体质代谢差的人。影响所致便是血液循环系统效果变差,来不及将体内多余的废水排出去,水分滞留在微血管内,甚至回渗到皮肤中,便产生了膨胀浮肿现象。这种浮肿在起床活动一会儿后,就会慢慢自动消退。

2.长时间站立、行走、下蹲或坐位时,会发现下肢或双脚“发紧”,女人逛商店是最有体会的了,若稍事休息或改变体位后一段时间,浮肿可自行减轻、消失。

研究发现,人在直立体位时,体内醛固酮分泌增加,可造成暂时性水钠潴留,因此引起水肿。一些工作上须长时间站或坐的人,如学校的老师、手术室的主刀医师,因重力的关系,血液和水分因回流速度减慢而容易在膝部以下部位出现浮肿。

3.有些“口重”的人,常常出现下肢浮肿。

口重是什么?北方话,口重就是喜欢菜里放很多盐。我们一直在强调“低盐”饮食,可有些人就是不注意,饮食中盐分过多,而又缺乏某些矿物质时,就容易造成营养失调性浮肿。如果你还有什么慢性病,那造成的麻烦就更大了。

4.夏天,身体较胖又不爱活动的人,受环境温差的影响,常莫名其妙地发生下肢浮肿,夏天过后,就会自行消退。

这种情况极易出现在胖人身上,这种浮肿是由于夏季的炎热高温引起体表血管扩张,动脉血流量增加;浅静脉的扩张,使毛细血管滤过压增高;再加上站立或久坐,体液在皮下疏松结缔组织的间隙中渗聚,回流缓慢,从而引发的。

对上述浮肿不必乱用药,生活中保持乐观情绪,保证良好的睡眠,起居有规律;长期坚持适当锻炼,增强体质;芹菜、萝卜、菠菜、西红柿、大豆、蘑菇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及无机盐,还有低脂肪、低胆固醇、少糖、少盐的食物可多吃些。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上述浮肿多属生理性浮肿,不必忧心忡忡,但是发生浮肿,还是要严肃对待的,建议先去医院做一些常规检查,如果是由于疾病所致,则应积极治疗原发病。

 

肾阴肾阳明白补

提到肾,不能不提另外一个名词——命门。

武侠小说里经常会提到这个词,这对于那些仗剑江湖的侠客而言,可谓“生命之重”,是要害。医学中,命门一词,始见于《内经》,谓“命门者,目也”(《灵枢R26;根结》)。

命门究竟在哪里呢?

关于命门的部位和生理功能,至今尚有争议,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其一,左肾右命门说

肾有二枚,左肾为肾,右肾为命门之说,始自《难经》。“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难经R26;三十六难》)。自此以后,晋代王叔和《脉经》,宋代陈无择《三因方》、严用和《济生方》,明代李梃《医学入门》等均遵此说。

其二,两肾总号命门说

明代虞抟否定左为肾右为命门之说,明确指出“两肾总号为命门”,谓:“夫两肾固为真元之根本,性命之所关,虽为水脏,而实为相火寓乎其中,愚意当以两肾总号命门。”(《医学正传》)明代张景岳认为:“肾两者,坎外之偶也;命门一者,坎中之奇也。以一统两,两而包一。是命门总乎两肾,而两肾皆属于命门。故命门者,为水火之府,为阴阳之宅,为精气之海,为死生之窦。”(《类经附翼R26;求正录》)这一学说认为两肾俱为命门,并非在肾之外另有一个命门。

其三,两肾之间为命门说

以命门独立于两肾之外,位于两肾之间,实以明代赵献可为首倡。他根据《素问R26;刺禁论》“七节之旁,中有小心”,认为:“此处两肾所寄,左边一肾属阴水,右边一肾属阳水,各开一寸五分,中间是命门所居之官,其右旁即相火也,其左旁即天一之真水也。”(《医贯》)这种论点一直影响到清代,如陈修园《医学三字经》、林佩琴《类证治裁》、张路玉《本经逢原》、黄宫绣《本草求真》等均宗此说。

其四,命门为肾间动气说

此说虽然认为两肾中间为命门,但其间非水非火,而只是存在一种原气发动之机,同时又认为命门并不是具有形质的脏器。倡此说者首推明代孙一奎,他认为:“命门乃两肾中间之动气,非水非火,乃造化之枢纽,阴阳之根蒂,即先天之太极,五行以此而生,脏腑以继而生。若谓属水、属火、属脏、属腑,乃是有形之物,则外当有经络动脉而形于诊,《灵》《素》亦必著之于经也。”(《医旨绪余》)

以上各家对命门的认识,各有不同的见解,从形态上讲,有有形与无形之论;从部位上看,有右肾与两肾之辩;从功能上说,有主火与非火之争。但他们对命门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没有分歧的,对于命门的生理功能与肾息息相通也是没有分歧的。肾为五脏之本,内寓真阴真阳,人体五脏六腑之阴都由肾阴来滋助,五脏六腑之阳又都由肾阳为温养。肾阳即命门之火,是指肾之推动、温煦功能,肾阴即张景岳所谓的“命门之水”,是指肾中所藏滋养、濡润的物质。肾阴肾阳,即不同文献里提到的真阴、真阳和元阴、元阳,古代医家所以称之为命门,无非是强调肾中阴阳的重要性而已,强调二者是肌体各脏阴阳的根本,二者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维护着各脏阴阳的相对平衡。

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肾虚一词,或生长发育迟缓、或过早衰老、或视物昏花、或耳鸣脱发、或浮肿遗尿、或遗精阳痿,都与肾中精气不足有关,而补肾也就成为养生首选。却不知,虽然肾中阴阳是各脏阴阳的根本,决定和影响着各脏腑的功能盛衰,但先天之本还要依赖于后天之本的呵护与滋养,依赖于其他脏腑的共同平衡。因此,不能抛开脾胃而单纯补肾,也不能抛开肝、心、肺等其他脏腑的协调平衡而单纯补肾,更要分清情况,不要盲目补肾。

现在大街小巷充斥着补肾壮阳的保健品,补肾就是壮阳吗?其实在临床上,肾阴虚较阳虚更为常见。

肾阳虚的表现是面色苍白或黧黑,腰膝酸冷,四肢发凉,精神疲倦,浑身乏力;男人阳痿早泄,女人不孕,性欲减退;便不成形或尿频、清长,夜尿多,舌淡苔白,五更泻等。

肾阴虚的表现是面色发红,腰膝酸软而痛,眩晕耳鸣,齿松发脱;男子遗精、早泄,女子经少或闭经;失眠健忘,口咽干燥,烦躁,动则汗出,午后颧红,形体消瘦,小便黄少,舌红少苔或无苔。

 

一定要辨证清楚,切不可胡乱服用补药哟!

经常有患者问我:“我觉得自己肾虚,吃点金匮肾气丸可以吗?我好几个朋友都在吃,可是也有人推荐我吃六味地黄丸,这两个到底哪个好呢?”

翻开药品目录,六味地黄丸、麦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杞菊地黄丸、明目地黄丸、金匮肾气丸……补益类的中成药如此繁多,全为不同的疾病证候所制,因此要想正确使用这一“家族”的药物,除了正确辨证以外,必须要先明确各位家族成员的主要作用。

肾阴虚类:

表2-1

身体信号(可同时出现也可只出现一两种)

肾阴虚

基础症状特殊表现中成药作用、效果注意事项

面色发红,眩晕耳鸣,腰膝酸软而痛,水肿,齿松发脱,眼圈发黑,潮热盗汗,失眠健忘,口咽干燥,烦躁,动则汗出,午后颧红,形体消瘦,小便黄少,男子遗精、早泄,女子经少或闭经,舌红少苔或无苔。

六味地黄丸滋补肝肾之阴服后无腹胀便溏为适

咳嗽、气喘、潮热、盗汗麦味地黄丸养阴生津,敛肺纳肾

口干咽痛、遗精、小便短赤知柏地黄丸清热泻火,生津润燥大便稀溏者须慎用

视物疲劳、视物昏花、羞明畏光杞菊地黄丸滋肾补肝高血压有阴虚阳亢时常用

目涩畏光、视物模糊、迎风流泪等眼目病症明目地黄丸滋阴养血眼病的专用方药

午后潮热、腰腿酸疼、脚跟疼痛、妇女崩漏归芍地黄丸滋肝肾,补阴血,清虚热用于肝肾阴虚之月经不调

虚劳咳嗽、骨蒸潮热、盗汗遗精、腰膝酸软河车大造丸滋阴清热,补肾益肺补力较麦味地黄丸强

 

肾阳虚类:

表2-2

身体信号(可同时出现也可只出现一两种)

肾阳虚

基础症状特殊表现中成药作用、效果注意事项

面色苍白或黧黑,腰膝酸冷,四肢发凉,下半身常有冷感,精神疲倦,浑身乏力;男人阳痿早泄,女人不孕,性欲减退;便不成形或尿频,清长,夜尿多,水肿,舌淡苔白;可能伴有脚气、痰软、消渴。

金匮肾气丸温补肾阳服后无口干、大便干结者为合适

腹痛、小便清长、大便稀烂桂附地黄丸温补肾阳,阴阳双治

水肿,痰软喘咳,小便不利济生肾气丸温肾化气,补水消肿大便稀溏者慎用

年老或久病气衰神疲,畏寒肢冷,阳衰无子,饮食减少,大便不实,小便自遗右归丸温补肾阳,填精补血高血压患者慎用

五更泄泻或便溏腹痛,腰酸肢冷四神丸温肾暖脾,涩肠止泻五更泄泻名方,以凌晨即泻为特点

肾虚腰痛,起坐不利,膝软乏力加味青娥丸补肾强腰针对肾亏而偏阳虚的腰痛病人

肾虚腰痛,尿后余沥,遗精早泄,阳痿不育,腰膝酸软,肾虚脱发,尿频五子衍宗丸补肾益精治疗肾阳虚的代表方剂之一

自行服药除了必须按药品说明书中的注意事项服用外,还要注意:

一是忌食辛辣食物,防止加重阴虚症状;

二是滋补类型的中药,不宜在感冒期间服用;

三是现代研究表明:地黄丸不能与抗结核的药物利福平同时服用,虽然六味地黄丸对结核病的骨蒸潮热、盗汗、口干等阴虚火旺症状也有较好的疗效,但其中的山萸肉可分析出大量的有机酸,能增加肾脏对利福平的重吸收,加重利福平对肾脏的毒性。

其实,我们只关注了补肾养生,却忽略了平时不小心却泄了肾中精气。要知道,肾藏精,精宜藏而不宜泄,具有蛰伏闭藏的特性。

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勿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极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这段话出自《黄帝内经R26;四气调神大论》,白话翻译过来的意思是:冬天是阳气闭藏的季节。(草木凋谢,种子埋藏在冰雪之下,动物冬眠,地面的一切生机都看不到了,水面也结冰了,这就是“藏”(cáng)。)人要早点睡觉,晚点起来,比如等到太阳升起来了才起来,人的意志也要像冬眠那样,好像伏匿起来,注意保温,不要外露皮肤,把阳气泻出去。这是顺应冬天,养“藏”之道。逆此道就会伤肾(肾水伤则肝木失其所主,肝主筋,肝木不长,筋失其养),春天手足则容易痿弱,阳气的生长会受到影响。

 

金木水火土

 刚上大学没多久,去看祖父,走到楼下的时候,看到有两个小孩子在做游戏,口中唱着“一二三四五,金木水火土”,一瞬间仿佛回到了自己的童年……

十几年前的一天,我在祖父家哼唱着这样的童谣,恰巧他从书房出来,招手把我叫了过去。我很好奇,因为记忆里我在家里玩闹时,祖父从来都在书房里,除了三餐外,几乎一整天都不出来。

“小凯啊,再唱一遍刚才的歌谣。”他慈祥地笑着,拉着我的手坐到书桌前。

“一二三四五,金木水火土。”我依言重复了歌谣,疑惑地看着他。

他用笔在纸上画了一个圆圈,又在圆圈周围写上了“木火土金水”五个字,写罢指着对我说:“你按这个顺序读一遍。”

“木火土金水”。我觉得这样读有点拗口,而且歌谣里明明写的是金木水火土嘛,念起来很舒服。

他拍拍我的头:“好孩子,以后记住了,要这样读才对:一二三四五,木火土金水。
  ……

他好像还说了其他的话,但是我已然记不清了。

想到这里,我自己也觉得奇怪,这样的陈年往事,怎么偏偏在此刻又浮现在我的脑海里?上楼走到门前,我按了按门铃,开门的就是祖父。

“小凯啊,”他见到是我,很开心,“今天怎么有空过来,在学校生活得还愉快吗?”

看到老人一切如常,我拍拍肩上的书包,轻快地进了屋。

他把我带到书房,我发现屋里早就坐着一位女病人。

“这是我的孙子。”爷爷拉出一把椅子叫我坐下,自己又坐回了书桌前,他和那个人的位置就像医院里医生和患者的位置。“我们继续吧,”他没有再理会我,径自对那人说道,“后来呢?和儿媳妇吵架以后是不是觉得更不舒服了?”

“对啊,程老,吵架完了我就觉得肋岔子(肋骨下方)不舒服,我想可能是气过头了,心想歇两天就好,结果这几天非但没有好,反而这里也觉得不舒服了。”她用手指着自己的左胸,愤愤地说,“以前只是偶尔觉得有点闷,现在可好,程老,您不知道,现在我又新添了个毛病,半夜睡不着不说,一有个风吹草动就醒,这不,刚才您孙子按门铃,那门铃声就弄得我这心呐‘怦怦’地跳,又出了一头汗!”

我心中平添了几分不悦,不就是吵个架嘛,还添这么多毛病,这个人真是太夸张了。于是不再听他们的谈话,而是翻出一本书,自己慢慢读了起来,过了不知道多久,终于听到送她出门的声音,我才抬起头,有点好笑地对祖父说:“爷爷,那个人太夸张了吧,不就是吵个架嘛,还能添这么多毛病,真是小题大做!”

“这你可就说错了。”祖父坐到书桌前,示意我坐到刚才患者坐的位置,“你说,为什么她会吵架完了肋下不舒服呢?”

“因为肝主疏泄啊,肝气要保持柔和舒畅、升发条达的特性,才能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她和儿媳妇吵架,肝气自然不顺,不通则痛,吵完了当然肋下不舒服了。”

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疏通、舒畅、条达以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肝主疏泄是保证机体多种生理功能正常发挥的重要条件。肝为风木之脏,肝气升发,喜条达而恶抑郁。肝气宜保持柔和舒畅、升发条达的特性,才能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宛如春天的树木生长那样条达舒畅,充满生机。肝属木,自然界中的树木,生长之势都是舒展、畅达的,既不受压抑又不阻遏,任其自然生长,所以说“木性条达”;故条达亦为肝之性。肝喜条达是指肝性喜舒展、条畅、畅达,实即肝之气机性喜舒畅、调畅。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肝气升发、柔和、舒畅,既非抑郁,也不亢奋,以冲和条达为顺。若肝气升发不及,郁结不舒,就会出现胸胁满闷、胁肋胀痛、抑郁不乐等症状。如肝气升发太过,则见急躁易怒、头晕目眩、头痛头胀等症状。肝的这种特性与肝主疏泄的生理功能有密切关系。

“肝有病,只会肋下不舒服吗?”他继续问我。

“当然不是啊,还会少腹胀痛、窜痛,情志活动异常,头晕胀痛,手足抽搐,肢体震颤,以及目痰、月经不调、睾丸胀痛什么的。”我熟练地背诵出肝病的主要临床表现,竟有些骄傲了。

祖父笑了起来,拍拍我的肩膀:“基础理论背得很熟嘛,可是光背基础理论怎么能做一个好医生呢?理论要和实际相结合哦!”他止住笑,正色道:“你小的时候我就已经教过你了,还记得吗?一二三四五,木火土金水。”

记忆一下子再次回到童年。

“好孩子,以后记住了,要这样读才对:一二三四五,木火土金水。你看,春天来了,小树长成了大树,很久以前,人们想要取暖就要用刀斧砍树来当柴烧,柴烧完了就化成了土,然后千百年后,我们从这些土中挖出了很多金属物质,比如黄金、白银,金属虽然很硬,但是加热后就变成液态,像水一样流动,而只有水的滋养,小树才能在春天长成大树……”

祖父的话,此刻全部映在我的头脑中,记忆的残片一下子由一条线串联成了一幕幕真实的场面,那个时候祖父在纸上写的木火土金水,以及后来围绕着那五个字画了树、火、土、金子还有潺潺的流水……

“想起来了吗?”老人慈祥地看着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运用了五行相克的道理,为什么肝病就不能及心呢?沈金鳌在《杂病源流犀烛》中说肝‘体柔而刚,直而升,以应乎春,其用条达而不可郁,其气偏急而激暴易怒,故其为病也,多逆’。若肝气不条达,则容易恣横欺凌,延及他脏,乘脾、犯胃、冲心、侮肺、及肾都有可能,所以也称肝为五脏之‘贼’。”

“我记得了,”我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刚才没有想到五行关系,也没想到脏腑之间疾病传变的关系。其实刚才那个患者是因为肝气太盛,影响了心,木行影响到火行,母病及子的原因,才导致心悸、失眠、多梦等一系列心病的征象。”

祖父这才点头:“一二三四五,木火土金水,相生相克,子母相及,相乘相侮,胜复规律,基础理论要记牢啊。”

祖父告诉我的那段话,看似不着边际,却是最浅显、最简单的五行相生记忆方法。是记忆模糊的我,从不曾刻意记忆的方法。木火土金水,这个顺序我当然记得,然而我却没想到这五个字的顺序蕴藏着如此重要的问题。

一个复杂而基本的问题——五行。

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范畴之一,是中国上古原始的科学思想。“五”,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行”,四通八达,流行和行用之谓,是行动、运动的古义,即运动变化、运行不息的意思。五行,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归于木火土金水这五种物质,并由此形成复杂的运动和变化。切不可将五行看做是静态的,而应看做是五种动态的相互作用。五行不仅是物质和运动,不即不离,亦即亦离,也是五种物、五种性、五种能力,故称五德。

五行学说和阴阳学说一样,从一开始就着眼于事物的矛盾作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五行的概念,不是表示五种特殊的物质形态,而是代表五种功能属性,“是五种强大的力量不停地循环运动而不是消极无动性的基本(主要的)物质”〔(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是自然界客观事物内部阴阳运动变化过程中五种状态的抽象,属于抽象的概念,也是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的重要范畴。

五行学说是传统医学理论很重要的构成之一,是每一个中医医生、学者,甚至医家,所必须掌握并熟练运用的理论之一。因为它是中医学认识世界和生命运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医认为木火土金水乃至自然界的各种事物都是阴阳的矛盾运动所产生;中医学的五行不仅仅是指五类事物及其属性,更重要的是它包含了五类事物内部的阴阳矛盾运动。

TIPS:五行的特性

木曰曲直

木具有生发、条达的特性,古人以树干曲曲直直地向上、向外伸长舒展的生发姿态,来形容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特性的事物及现象。凡具有这类特性的事物或现象,都可归属于“木”。

火曰炎上

火具有炎热、向上的特性,凡具有温热、升腾、昌茂、繁盛作用或特性的事物或现象,均可归属于“火”。

土曰稼穑

稼穑,是指土有播种和收获农作物的作用,引申为土具有生化万物的特性,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或特性的事物或现象,均可归属于“土”。

金曰从革

从革就是变革的意思,引申为金具有肃杀、清静的特性,凡具有肃杀、潜降、收敛、清洁作用或特性的事物或现象,皆可归属于“金”。

水曰润下

水具有滋润、寒冷、向下的特性,凡具有寒凉、滋润、向下、静藏等特性和作用的事物或现象,均可归属于“水”。

五味入五脏

“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这是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最新定义。

中医学远在秦汉时期(大约2000年前)便明确指出:“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素问R26;调经论》)“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脉口、人迎应四时也,上下相应而俱来也,六经之脉不结动也,本末之寒温之相守也,形肉血气必相称也,是谓平人。”(《灵枢R26;终始》)平人即健康者。健康意味着肌体内部以及肌体与外界环境的阴阳平衡,脏腑经络功能正常,气血和调,精神内守,形神合一。

为了追求这种和谐统一的健康状态,自然的方法、身边的养生、健康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受到关注,这从媒体的采访内容上就可以明显地看出来。在写本书的过程中,我接受了这样一则采访:一家媒体让我评论一个人的日常饮食习惯,同期接受采访的还有一位美食专家和一位营养专家,他们站在美味和营养的角度上观察,我则是以中医养生的视角来审视,于是有了下面的思考与分析。

小y(代名)是典型的80后,大学毕业之后到伦敦留学,回国后,做过媒体的记者,现在从事文化活动的策划。用她自己的话说,挺喜欢折腾的,不喜欢安分守己的工作,喜欢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两年前结婚,老公从事与艺术相关的工作。因为自己从事活动的策划和执行工作,加班是经常的事情,所以每天都要凌晨两三点才能休息,早上8点40分才起床。这样的作息时间也导致了她不良的饮食习惯,她戏称,自己可以成为健康杂志的反面教材了。

从大学时期开始,小y就不吃早餐了,这样的习惯已经有十年的时间了,但是不吃早餐的习惯至今没有给她带来胃肠疾病。而且,早上小y还要空腹喝一杯咖啡,她自己也知道这样不健康,但是习惯了,要是不喝,一上午就没有精神,属于典型的咖啡依赖症。到了单位就喝水,也会喝一些补血的冲剂,上午的时间,就基本以喝水为主。中午的时候是早餐的开始,清炒苦瓜、西红柿鸡蛋、洋葱炒肉片是小y喜欢的。晚上的时候都在外面吃,会去西餐店喝咖啡吃沙拉。小y特别喜欢喝咖啡,家里面有很多研磨和煮咖啡的器具,晚餐的时候也一定要喝杯咖啡。虽然喜欢吃西餐,但是不喜欢吃甜点、巧克力。到了夜里11点的时候,就到了小y的夜宵时间了,基本以水果和酸奶为主,她喜欢樱桃、梨、西瓜等水分比较多的水果。她爱吃绿叶菜和茄子,自己最拿手的是糖醋小排。

虽然晚上也睡得晚,也吃水果,但是小y是属于那种吃什么都不胖的人。对于自己这样的饮食习惯,她也曾咨询过中医专家,专家的意见是,人体本身是一个循环,有自己的生物钟,人体有一个的平衡功能,能够让自己这个循环平衡就可以了。

从营养和饮食习惯的角度来看,也许小y的饮食习惯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但以中医养生的角度来分析,却有一些道理,也正因为这些道理才使得她的身体形成并适应了这种平衡。

这个道理是什么呢?

肝、心、脾、肺、肾,为人体的五脏,对应着木、火、土、金、水这五行,五行既然是对自然界一切事物的归类划分,那么属于同一五行属性的事物,也就存在着相关的联系,如下表所示。

表2-3

五行五脏五味

木肝酸

火心苦

土脾甘

金肺辛

水肾咸

现在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小y的饮食习惯吧。

分析一:小y每天凌晨两三点才入睡的反时差生活习惯,打破了人体脏腑正常的生物节律。正常情况下,晚上11点为肝主时,此时肝的作用旺盛,适时入睡休息,可使肝气得养,充分发挥其促进代谢、调畅气机的生理作用。但恰恰小y的晚餐是诸如糖醋小排之类的,夜宵食用酸奶,酸味入肝,可旺肝气,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晚睡对肝的损害,短期内不失为补救之法。

分析二:不食早餐、空腹喝咖啡,在我看来,生活习惯而已,因个体适应性不同而异,不必盲目批驳。但咖啡也好,苦瓜也罢,均以苦味而入心,考虑到小y的工作以策划为主,必思虑过多,易耗伤心气,故喜食苦性食物,可补心气以养心。

分析三:小y不喜甜食,应该是不过食甜食或不食过甜食物,这种习惯非常好。但同时,她喜食沙拉、水果,这些都是味甘入脾之品,可健脾助运,缓解不吃早餐或工作造成饮食不规律对脾胃的伤害。

分析四:洋葱是个好东西,营养学家一定这么说,那我就不多说它的功效了。而我要说的是,洋葱味辛,其性走窜,可宣肺,可通经,振奋卫气,开泄腠理,增强人体抵御外邪的能力,使小y可以轻松应对频繁的加班和不小的工作压力。

分析五:相信咸味在每餐中都会存在,因此小y的食谱可以说是五味俱全,各利于相应脏气,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相互补充,从而形成了她自己特有的饮食习惯和食谱搭配。

当然,以五行理论为指导,小y的饮食习惯还可以变得更加健康,更加有道理,但关键还要自己喜欢,自己觉得适合才好。另外,在五味入五脏的实际运用中,要根据春、夏、秋、冬四时和五脏之气的偏盛偏衰等具体情况,各随其所宜而用之,不可拘泥死板。

《素问R26;阴阳应象大论》说“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就是说方位的东和自然界的风、木以及酸味的物质都与肝相关。

事物以五行的特性来分析、归类和推演络绎,把自然界的千变万化事物,归结为木、火、土、金、水的五行系统。对人体来说,是将人体的各种组织和功能,归结为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如下表所示。

表2-4

自然界

五音

五味

五色

五化

五气

五方

五季

五行

人体

五脏六腑

五官形体情志

五声变动

角酸青生风东春木肝胆目筋怒呼握徵苦赤长暑南夏火心小肠舌脉喜笑忧宫甘黄化湿中长夏土脾胃口肉思歌哕商辛白收燥西秋金肺大肠鼻皮毛悲哭咳羽咸黑藏寒北冬水肾膀胱耳骨恐呻栗

TIPS:五行的生克乘侮

1.相生

指一事物对另外一事物具有促进、助长和滋生的作用。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图2-5

2.相克

指一事物对另外一事物的生长和功能具有制约的作用。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3.相乘

指五行中某一行对被克制的一行克制太过,包括本身过于强盛,因而造成对被克制的一行克制太过,也包括被克制的一行太过虚弱引起的相对过克。例如,正常克制关系里木应克土,而木过强盛,或土过虚弱,形成木过多地克制了土,就称为木乘土。

4.相侮

侮,这里指“反侮”。是指五行中某一行过于强盛,对原来克制它的一行进行反克制。例如木本受金克,但木特别强盛,不仅不受金的克制,反而对金进行反侮,称为木侮金。
  相生和相克,是五行间正常的生克制化关系,而相乘和相侮,是五行正常生克制化遭到破坏后出现的不正常相克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