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代网生产厂家:犹太复国秘史(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9:39:40

犹太复国秘史(下)

(2009-04-23 16:48:06)

    犹太复国,只靠自己谈何容易!恐怕再忙活上百年,也难成事。只有得到超级大国的支持,犹太人的复国才能最终成功。

(1948年5月14日下午4时,身高1.6米的“以色列建国之父”本·吉里安宣布《以色列国独立宣言》,正式宣布以色列建国。本·吉里安就任以色列第一人总理。照片中中间站立的就是本·吉里安)

 

犹太复国的幕后推手

    说到犹太复国,就不能不从英国谈起。没有英国的支持,犹太人的复国梦想就无法真正实施。

英国:“知恩图报”

    第一次世界大战打响后,英、法军队受德、土军队攻击下,失败惨重,英国急切地需要炸药。依靠海上力量,英国从智利弄到了硝石,但是有了硝石并不等于一切问题都解决了。时代发展了,黑色火药已经不适应时代潮流,用有机硝酸盐制成的杜瓦无烟火药成了主流炸药。可是,这种有机硝酸盐必须用合成法才能大量生产,这种方法,英国人不会。

    就在英国政府愁眉不展的时候,一个来自曼彻斯特大学的化学教授魏兹曼站了出来。魏兹曼几年前从俄国移民到英国,他掌握了一种方法:利用一种特殊的菌种,在谷物发酵过程中合成化合物丙酮,而丙酮在无烟火药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魏兹曼的发明使英军大大改进了炸药的效力,英法联军利用此种炸药制造的新型火炮,一举击溃德国百万雄师,从而改变了战场上的力量对比。

    由于为英国获胜做出了巨大贡献,英国政府要对魏兹曼进行奖励,魏兹曼拒绝了一切物质方面的报酬,只向英国政府要了一份承诺,建立一个国家的承诺。因为魏兹曼除了是一个化学教授,还是一个虔诚且性格急躁的犹太复国主义者。在英国皇室对他授奖时,他说:“我个人毫无所求,唯愿大英帝国助我同胞返回巴勒斯坦。”

    魏兹曼还曾对英国保证说:“如果巴勒斯坦进入英国的势力范围,并且英国此后鼓励在那里安置犹太人的话,那么在以后50年中,将有可能引进100万或更多的犹太人,他们将形成苏伊士运河的一支强大的卫队”。依靠自己在英国特殊的功勋地位,再加上出色的口才,魏兹曼说服了英国政府做出了一项重大决定,为以色列人返回巴勒斯坦铺路,尽力而为。

    其实,一个大国的外交策略不可能听信一个化学教授的一面之辞,英国本来就对控制巴勒斯坦有很大的兴趣。1882年,英国占领埃及后,就一直想从奥斯曼帝国手中得到巴勒斯坦,并以巴勒斯坦作为向中东腹地扩张的跳板,作为他控制的苏伊士运河的东面屏障。

    英国想去控制巴勒斯坦,犹太复国主义也想去此处复国,英国的侵略野心与犹太复国主义的复国计划相吻合,这使他们合作有了可能。于是,一场“以色列建国”的好戏正式开锣。

    1917年11月2日,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给犹太财阀罗思柴尔德写了封简短的信,信中正式宣布:“英王陛下政府赞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人的民族之家”,这就是著名的“贝尔富宣言”。一个月后,英军赶走土耳其人,占领巴勒斯坦全境。

    《贝尔福宣言》给犹太人回到巴勒斯坦带来了现实的可能,同时也埋下了日后半个世纪巴以两个民族流血冲突的种子。此后大量的犹太人涌入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与犹太人之间的冲突亦日趋剧烈。在双方的压力下,英国几届政府都扮演了两面派的角色,一会儿支持前者打击后者,一会扶助后者迫害前者,结果是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最终,犹太人把复国的希望交托给了美国。

美国:犹太人帮犹太人

    以色列的建立,除了犹太人不懈的努力外,自然少不了强大的后盾。当年的犹太建国协会得到这个后盾资金和军火上的鼎力相助,这个后盾就是美国。那时的以色列没有一门大炮、一辆坦克。他们清醒地认识到: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来购买重型武器,组建军队,才能保证以色列的安全。

    1948年1月,犹太建国协会的梅厄夫人主动承担了筹钱的重任,她带着15块美金来到美国筹集军费。梅厄把筹集地选在了芝加哥的犹太联盟福利基金理事会,在筹集会上,这位女政治家慷慨陈词,动员所有的美国犹太人在两个星期内,筹到2500万到3000万美金。结果,美国犹太人在一个多月就筹集了5000万美元的现金。后来的以色列总理本·古里安这样称赞梅厄,“有一天要写历史时,将写上一位犹太妇女,是梅厄这位犹太妇女弄到了使国家能存在的钱,使以色列得以诞生。”

    不光给钱,还给军火。价值几千万美元的军火制造机器,仅以100万美元的低价就卖给了犹太复国主义组织。

    犹太人需要的不仅仅是民间赞助。在政治上,以色列建国也需要得到美国的认同。1948年3月,魏兹曼前往美国与美国总统杜鲁门举行秘密会谈。当时会谈的详情,连美国国务院都不知道。在会谈中,魏兹曼同杜鲁门之间达成了充分的谅解。为了美国在中东的石油和战略利益,美国政府同意了魏兹曼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犹太国家的建议,并给犹太人一亿美元的贷款。靠美国犹太人的支持,以色列才屡屡渡过难关,至今以色列每年从美国获得至少50亿美元。

    在以色列与美国的合作中,与其说是美国支持以色列,不如说是美国的犹太人帮助了以色列的犹太人。有一种说法,美国人控制着世界,而犹太人控制着美国。更直接的说法是:美国的以色列政策不是在白宫制定的,而是在耶路撒冷制定的。

    1654年9月7日,首批23位犹太人抵达美国。当时谁都不会意识到,它的意义不亚于4000年前犹太人从伊拉克两河流域移居巴勒斯坦。最初,这些犹太人只被准许从事小本买卖和手工糊口,不得建办事处和祈祷场所,只能在私人宅地举行犹太教仪式。直至1730年,他们才在曼哈顿一个旧磨坊地基上,建起北美第一个犹太教堂。

    到20世纪初,因在欧洲被迫害而移民美国的犹太人已达到300多万,并且很快成为美国各行业的精英。他们掌控着美国的钱袋,操纵着美国的传媒,支撑着美国的科技发展,进而控制着美国的政治决策。有了这些美籍犹太人在背后的支持,美国力挺以色列建国不足为奇。

苏联:“利”字当先

    沙皇俄国时代对犹太人的厌恶,明显遗留给了后来的苏联。

    早在1903年列宁就指出:“犹太人的民族思想有明显反动的性质”,斯大林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苏联成立后,这种反对犹太复国的态度并没改变,“在巴勒斯坦成立犹太人民族之家的思想被认为是倒退的,是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运动背道而驰的。”正因为如此,苏联在阿犹冲突中,一直站在阿拉伯人一边。对于联合国讨论的以巴分治提案,也坚决表示反对。

    让人没想到的是,在1947年4月,联合国召开巴勒斯坦特别会议时,苏联的立场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表示支持以巴分治。苏联驻联合国的代表葛罗米柯在联合国作了长篇发言,对犹太人在战时“遭到非常不幸和苦难”寄予同情。因此,不能无视犹太人建立自己国家的愿望。他代表苏联政府建议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独立的、二元的、民主的和同样性质的阿拉伯—犹太国。”如果这一方案不能得到实施,就应考虑“把巴勒斯坦分成两个独立的自治国家,一个是犹太国,一个是阿拉伯国”。他说,拒绝考虑或否定犹太人有实现这一愿望的要求和权利“将是不公平的”。

    在分治巴勒斯坦的建议上,苏联对美国完全没异议,而且大力欢迎。这可不是“顺水人情”,而是有好处的。一是能把英国赶出中东,借机把自己的手伸向中东,二是能减轻自身压力,让苏联和东欧的犹太人有地方可去。于是,现实的苏联毅然“倒戈”。

    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巴勒斯坦分治计划,也就是181号决议。反对的有全部10个穆斯林国家及印度、古巴、希腊。美国和苏联、东欧(南斯拉夫除外)等33个国家国家都投了赞成票。1948年5月15日,当本·古里安在特拉维夫宣布成立以色列后不久,苏联即予以承认,并于5月26日在以色列设立了大使馆。第二年5月,又是在苏美的共同支持下,以色列被联合国正式接纳为成员国,合法的犹太国正式出现在巴勒斯坦的版图上。

 

(在这幅简图中,绿色部分为巴勒斯坦所控制的领土范围)

   

    极端分子的目标是寻求一片“没有原住民的土地”,从而埋下了激烈斗争的阴影,也让以色列的复国路上,面临更多的苦难……

难以控制的极端势力

    1995年前后,在以色列的特拉维夫,出现了一批神神秘秘的人。他们经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到一座公墓里宣誓:“为了建立从海边到约旦河的大以色列,我愿做出一切牺牲。”

    这群人,就是犹太复国主义的极端分子。他们的目标,按照历史学家伊兰·佩佩的说法,就是争取一片“没有原住民的土地”,把巴勒斯坦人彻底赶出去。

    宣誓的时候,他们脸上蒙着黑布,肩上披着白条长巾,右手拿着《圣经》,左手拎着手枪,一副慷慨就义的样子。宣誓之后,他们就成了所谓“上帝的武士”。

    一天,一个学生模样的年轻人也来这里宣誓。宣誓后,他右手按着《圣经》,发誓要消灭拉宾——当时以色列的总理。这个年轻的杀手,就是后来刺杀拉宾的凶手伊加勒·阿米尔。被抓到后,伊加勒始终盛气凌人,坚持说是上帝命令他干的。

    据刺杀同伙供认,在行刺拉宾之前,他们考虑过汽车炸弹、霰弹枪等多种方式,也到多个地方踩点,可谓处心积虑,准备充分。

    与之相比,拉宾在被刺杀之前,却是很轻松。当时他参加一个10万群众的集会,主题是和平。保安小队曾建议拉宾穿上防弹背心,但被拉宾拒绝了。拉宾表示:“我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为和平而献身,就死得其所。”

    演讲完毕,当拉宾走进自己的凯迪拉克轿车的时候,凶手开了三枪。

    拉宾得罪的,正是极端分子。因为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拉宾正在寻求与巴勒斯坦人和解。

    拉宾也曾经是一个激进派。在他担任以色列参谋长的时候,与国防部长达扬一起策划了1967年的第三次中东战争,占领了耶路撒冷、西岸、加沙、戈兰、西奈,把以色列的版图扩大了4倍。并且在占领区发展以色列移民,力求永远驱赶阿拉伯人。一度时间,他成为以色列的“民族英雄”。

    出任美国大使的时候,拉宾也曾宣称,要“用铁拳砸碎被占领领土巴勒斯坦人的骨头”。后来,他在担任国防部长时曾严厉镇压过巴勒斯坦人民的起义。

    不过,拉宾是一个理智的领导者。渐渐地,他认识到,“靠战争和流血,是不能构筑保卫家园的坚固堡垒的”。他放弃了以前的“鹰派”作风,毅然坐到了谈判桌前,和阿拉伯世界沟通、谈判。拉宾首先接受了巴勒斯坦人“以土地换和平”的原则,并与巴勒斯坦在美国白宫签署了第一个和平协议——“加沙-杰里科自治原则宣言”。

   拉宾和阿拉法特握手言和了,他还推动以色列与约旦签署和平条约,签署了扩大巴勒斯坦自治范围的“塔巴协议”。

    在一些爱好和平的以色列人来看,拉宾在另一个战场成为他们的“民族英雄”。不过,对极端分子来说,拉宾就是“叛徒”、“卖国贼”。

    随着拉宾和阿拉法特的握手,和平似乎触手可及。然而,极端分子的枪声,终结了这一切。

    拉宾的继承人佩雷斯沉痛地说,拉宾被刺是“犹太史上最可怕的事件”。他回忆:“我们谁也不会相信犹太人会杀死以色列国的总理,不仅情报部门不会相信,我本人也不相信,就是事先告诉拉宾,他也未必相信。我们觉得这种事情绝不会发生,但拉宾被杀的事实证明我们都错了。”

    以色列此后一直处于极端分子的阴影下。即使是推行强硬政策的总理沙龙,也受到死亡威胁。一些极端分子张贴海报,声称拉宾和沙龙已故的妻子“正等着沙龙”。

    确实,不仅仅以色列存在着极端分子,巴勒斯坦也同样存在,这些极端分子成为不稳定的力量,为和平设置了更多的障碍。但由于激进分子更多采取暗中行动,无形中也增加了不可控性。

 

    在争夺巴勒斯坦地区时,犹太人不肯停下脚步,但他的对手巴勒斯坦人,却丢失了若干次机会。在一些重要的转折点,他们的选择,甚至加重了他们的灾难。

老“站错队”的巴勒斯坦

    当犹太人在积极筹备复国的时候,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没有想到过建立一个国家。

    从1919年到1928年间,阿拉伯人一共召开了七次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大会,却从来没有提出过独立的要求。

    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没有独立充当巴勒斯坦人的意识,他们依然认为自己是阿拉伯世界的一员。对于巴勒斯坦地区的主权,也认为是整个阿拉伯世界的事情,而不单单是自己的事情。

    正如宗教研究者吕大宗所评论的:“它(伊斯兰教) 先用一神信仰的宗教形式去结束彼此排斥的氏族———部落的原始多神教统一阿拉伯民族的宗教信仰,逐渐培育起了统一的民族感情和民族意识。”

    对巴勒斯坦人,阿拉伯人的认同要超过巴勒斯坦人的认同。

    遗憾的是,站在阿拉伯阵营的巴勒斯坦人最终错过了争取独立建国的机会。直到1936至1939年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起义前夕,民族主义党派才提出了建立民族独立政府的要求。

    联合国大会上,巴勒斯坦还是没有争取到外交胜利。依据联合国的决议,巴勒斯坦地区被划分为若干块,以色列占领了一块,而加沙地带由埃及控制,约旦河西岸由约旦接管。

这样一来,巴勒斯坦在地理上已不是一个整体。原来生活在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巴勒斯坦难民)想要夺回自己的领土的话,必须和以色列、埃及、约旦争夺,而后两者,都是自己的阿拉伯兄弟。

正是这种微妙的关系,使巴勒斯坦地区在1948到1967年的十年之间,基本趋于缓和。

    巴勒斯坦人有点不知道自己该排在什么地方的感觉。其实,他们站错队也不只是这一次。

    早在“二战”期间,巴勒斯坦选择了“轴心国”,而犹太人在欧洲遭到了“纳粹”的疯狂屠杀。这样一来,在战后联合国主宰的“分治”中,巴勒斯坦就已经吃了亏,犹太人则得到了美、英等国的同情和支持。

在“冷战”期间,巴勒斯坦选择了苏联,成为苏联插手中东的重要跳板,但无形中也让以色列与美国的关系更接近。

    海湾战争中,巴勒斯坦选择的是萨达姆。

    对阿拉伯阵营而言,海湾战争起到了巨大的分裂作用。此前,尽管阿拉伯阵营内有争斗,但大多还是不伤和气,而且,也有一些联盟的性质存在。

    在联盟里,“为安拉(真主) 而战”是阿拉伯世界的法定准则,也确实有以“圣战”名义征讨和扩张的先例。不过,科威特和伊拉克大规模的兵戎相见后,就彻底分裂了阿拉伯世界。

    海湾战争之前,科威特、沙特以及其他海湾国家,曾经是巴勒斯坦的最坚定支持者。经历战争之后,这些国家也不那么积极地反对以色列,甚至背后里和以色列交易。

尽管巴勒斯坦人的民族意识慢慢增强,但他们已经浪费了太多时间,他们的领土,他们的话语权,也在渐渐丧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