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水泥浆喷涂机:[第09期·广州史记篇]怀圣寺始建唐朝光塔虽斜但无恙 古寺铭刻圣人言 高塔千年保真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10:43:11
2005-09-23 11:21:06   来源:南方都市报  

怀圣寺中的光塔已经屹立千年,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光辉岁月,仿佛是伊斯兰文明在广州的一支火炬。它的倾斜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


  怀圣寺大殿。


    怀圣寺大殿室内场景。



  大事记
  唐朝设市舶使始置“蕃坊”
  唐高宗显庆六年(661年),创设市舶使于广州,总管海路邦交外贸,派专官充任。市舶使的职责主要是:向前来贸易的船舶征收关税,代表宫廷采购舶来品,管理商人向皇帝进贡的物品,对市舶贸易进行监督和管理。
  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在广州城西设置供外国人(主要是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侨居的社区——“蕃坊”,并设“蕃坊司”和蕃长进行管理。史载当时有外国侨民12万~20万人。到宋代,在“蕃坊”内还设有“蕃市”和“蕃学”。“蕃市”供侨居的外商交易。“蕃学”是应蕃人要求,由地方政府兴办的学校,诸蕃子弟均可入学,学习中国文化。
  寻访手记
  广州的奇迹
  怀圣寺的悠久和古朴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一个不大的地方,竟然集中了唐、宋、元、明、清各个时期的历史遗迹。尤其是光塔,简直就是个奇迹。从唐朝至今,经历了多少战乱纷争、火灾水患、城市变迁,却保存完好。试问广州城内还有多少保存完好的唐朝古建筑?而且它并非像某些古迹能保存下来是因为处于人烟罕至的荒山僻野,从一开始,它就处于人群熙攘、贸易频繁的闹市中。一千三百多年的存在,它见证的何止是海上丝绸之路商船往来的兴衰?所以,在采访中,有人说它是广州城市变迁的“活化石”;有人称它为“国宝”;广州市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易卜拉欣·保延忠在说到它时更是用了唐朝“真身”这样两个充满宗教意味的字眼,珍惜和爱护之情溢于言表。
  到现在,光塔又出现了有惊无大险的情况——塔身西斜,再次引来众多的关注,而如何修复的方案也在积极地商讨和落实中。从目前的方案看,这次的修复将不仅是为其疗伤还将为其添色——塔下一个类似北京路这样的千年古道正在考古专家们的期待中。
  同样,怀圣寺头门门额上那块阿拉伯文碑所记载的“中国第一座清真寺”的字句也让我有点震惊。虽然关于怀圣寺到底是唐朝建还是宋朝建历史上曾经产生过争议,但怀圣寺肯定够资格说是中国最古老的清真寺之一。所以,越多地了解怀圣寺和光塔,就越能排斥“广州无文化”这样的论调,它们是广州历史文化兼容并蓄的力证。


  前世之历史
  “中国第一座清真寺”

  穆罕默德的大弟子艾比·宛葛素建怀圣寺

  怀圣寺及光塔都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遗址。早在隋唐时期,就有大食、波斯人沿着海上丝绸之路,不远万里来到广州,一度形成繁华的中外贸易区。唐玄宗时,两度下诏禁止互市,封锁交通,断绝与西域的经济往来,陆上丝绸之路受到限制。于是,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往来变得频繁起来,阿拉伯、波斯商人由海路前来,聚集在广州与中国商人交易货物,广州成为唐朝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来自波斯湾的商船不计其数,蕃商多达数十万,其中许多大食和波斯商人常住广州。随着贸易往来,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公元622年—628年之间,穆罕默德的大弟子艾比·宛葛素奉穆圣之命来华传教,在穆斯林聚集之地建了这座怀圣寺,所谓“怀圣”,是为怀念圣人穆罕默德,故取名。而艾比·宛葛素归真后,葬在了广州,墓地在现在越秀公园对面的先贤古墓。
  建怀圣寺又建光塔,据说有两个功用:一是用作宣礼塔。寺内要聚礼祈祷时,选弟子中高音声美者,登于塔顶,按照唤礼词呼唤,以让寺周围甚至船上的穆斯林都能听见;二是做导航的灯塔。唐时的怀圣寺建在城西,濒临珠江,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阿拉伯船,远远就能眺望到耸立于城中高处的光塔,如见到东方航路的终点,由此有了方向和目标感。历史上,怀圣寺在元代因被火灾光顾而损毁,仅有光塔躲过火灾,在千百年的风雨洗礼及历史战乱中依然保存基本完整至今。广州历朝历代文献中关于这一古塔的记载不少,如被后代引用较多的岳飞之孙南宋岳珂《桯史》中就有这样的描述:“式度不比它塔,环以甓(即“砖”)”、“外圆而加灰饰,望之如银笔”、“拾级以上,由其中而圜转焉,如螺旋,外不复见”、“绝顶有金鸡甚巨,以代相轮”。
  今生之遗址
  风采依然,虔诚依旧
  光塔主塔仍是唐代“真身”
  怀圣寺临街的头门并不大,可如果懂阿拉伯文,就会发现门上那块碑记载的事实非常了得。这块据说是清朝时立下的碑上用阿拉伯文写着这样一些字句:“这是中国第一座清真寺,是先贤宛葛素来中国传教时所建的”。
  在二门的墙壁上清楚地写着进出怀圣寺所要遵守的穿戴整齐等规定。再往里进入三门,门额书写“教崇西域”匾,是清光绪帝所赐,上盖皇帝之宝御印,四字据说出自慈禧之手,意思是伊斯兰教是从西方传播而来的。过了这三道门,就是看月楼,看月楼在伊斯兰教用于望月以确定封斋与开斋时辰之用。现在的看月楼还保留着明代重修时的红砂岩遗迹及清朝康熙时的屋顶,繁复的四层插拱结构及经文都可以看出当时建造时的讲究与庄重。
  看月楼连着木结构的回廊,围出一个古朴的小庭院,小庭院内有不少古树,龙眼树凤眼树,还有鸡蛋花树。过了小庭院就来到大殿,它与三道门、看月楼及其后的藏经阁位于怀圣寺的主轴线上。大殿是穆斯林进行礼拜祈祷的地方。阔大的礼拜殿刚装饰一新。记者去时,正逢每周五下午都会举行的“主麻”小聚礼,虽然聚礼下午一点半才开始,但在上午11点多时,虔诚的穆斯林已经陆续来到寺中。据考证,大殿台基是明代的遗物,大殿围栏上至今还能看到元朝时代普遍使用的“鸭屎石”图案。虽是伊斯兰教建筑,但融入中国传统建筑的装饰,中西文化交流的特质由此可见一斑。
  一路看来,这座面积不大(3000多平方米)的怀圣寺可谓古迹遍布,而尤其难得的是位于寺西南角的光塔了。其主塔仍是唐代真身。经过回廊的一个圆形门,来到一小片花圃,高达36.3米的光塔近在眼前。36.3米在现在也许不算什么高大的建筑,但在唐朝,它算是广州城的制高点之一。塔身呈圆筒状,向上收分,分主塔与小塔两个部分。外墙白色没有任何的装饰,有说法认为这也是此塔叫光塔的原因之一。今天光塔仍保留了古时的大致模样,但塔身已经向西倾斜,小塔上的金鸡不见了,据说在雷击中被损毁的。走近一些,发现光塔竟然是建在地面下,塔有围栏护着,有楼梯通到近2米的地面下,下楼梯才能找到两扇塔门。为防雨水都积在塔底而没法排出,在离地面两米的高处搭了圈小雨篷防水。
  寻访之路
  保存在地名中的蕃坊
  蕃坊曾是在广州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的聚集地
  从海上丝绸之路来到广州的阿拉伯商人聚集一地,称为“蕃坊”,并设有礼拜寺和墓地。到唐末,广州蕃坊发展成为独立的穆斯林社区。对外商贸,几乎被穆斯林商人所控制,据一些资料记载,当时居住在蕃坊内的穆斯林达十余万之多。据已故广州市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马逢达先生研究,唐宋“蕃坊”呈长方形,以今天的光塔路怀圣寺为中心,南达当时的珠江之滨(即现在的惠福西路),北到今中山六路,东以米市路朝天路为界,西至今天的人民路。
  从怀圣寺出来到光塔路。光塔路原名大食巷,是当时大食(今阿拉伯地区)人聚集之地。怀圣寺对面的小巷叫仙邻巷,“仙邻”是阿拉伯语“中国”的音译,巷口有间清真食品店,小巷安静却也没有太多阳光,几百米走到巷子尽头连着惠福西路,当年惠福西路是古珠江河道所在。在惠福西路上往东走几分钟就见到甜水巷,“甜水”即阿拉伯语“中国山冈之意”,原来古时这里确有山冈的,甜水巷东侧有坡山巷地名及坡山古渡遗址可以作证,而坡山古渡遗址记者在光塔路上的公车站地图上还都能找到,可惜的是它们都只存在地图上了,现实中已经消失了。
  从人群熙攘、街坊小生意众多的甜水巷出来,转到街对面玛瑙巷,一听街名就知道以波斯人经营的珍珠玛瑙得名,这条算是比较宽阔的小巷还保存着玛瑙一巷到五巷的小横巷名,走到玛瑙巷尽头到中山六路,向西转到擢甲巷,“擢甲”即阿拉伯语“小巷”之意。走出擢甲巷即转入海珠中路,其南段原来叫“鲜洋”街,即阿拉伯语“送别”之意,鲜洋街当时也紧邻古珠江,唐朝曾要求广东地方官府对离港回国的外国商人一律举行宴会饯行,可以想象当时是在此处饯行,送船只踏上漫漫海上丝绸之路的回程。从鲜洋街经惠福西路进入了诗书路,“诗书”被认为是“狮子”的谐译,狮子国即现在的斯里兰卡。诗书路口西侧有人民路上的高架桥通入,高架桥两侧现如今都是民居,那片地图上保留着的蓬莱北的地名如今找不到了。因附近并无小岛,此蓬莱北并非“蓬莱仙岛”之意,而是伊斯兰教做礼拜之前的唤礼词中“真主至大”的音译。
  专家论道
  2002年,光塔的倾斜曾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广州多家媒体报道“光塔倾斜可能会倒”引起轩然大波。在采访中,广州市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易卜拉欣·保延忠告诉记者,目前他们请了广州市鲁班建筑防水补强有限公司、广州大学工程防震研究中心、广州市设计院三家有古建修复资质的单位,对光塔进行了全面彻底的检测,得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数据,并提出了修复方案。光塔到底有无险情,记者就此采访了参与此次检测的广州设计院高级工程师方引晴。
  光塔虽斜但无恙
  南方都市报:光塔倾斜是否会导致危险情况发生?
  方引晴:根据目前的测试,主塔不会有什么危险的,主要是小塔,小塔与主塔的连接不够紧密,一般情况下也比较正常,遇到大的台风或地震就很危险。 
  南方都市报:根据你们的检测,光塔为何会倾斜呢?
  方引晴:从建筑角度来说,光塔能立一千三百多年,经历数不清的台风、地震的洗礼而岿然不动,说明当时建得的确非常的牢固,在建筑上堪称奇迹。从另一个角度看,其倾斜也是个正常现象,就像一个人,时间长了,年龄大时,也会弯腰驼背,脊柱变倾斜,可以说光塔发生倾斜是个自然现象。第二个原因与地基有关。塔身很重,千百年来压迫地基,发生不均匀沉降,根据我们的测试,地基西北一边的淤泥深、厚,而东南一面则相对薄,在承受同样力时,淤泥厚的一边压缩度会比较大,沉降得大一些,另一边则相反,所以现在光塔是朝西边倾斜。
  南方都市报:据说你们这次检测出光塔塔身共有48处裂痕,光塔真是饱经风霜。
  方引晴:对于一座千年古塔来说这是不可避免的,光塔是砖石结构,与现在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不同,有裂痕并不是说它就会出现危险。
  南方都市报:据说你们对光塔还设计了一个修复方案,会怎样修复呢?
  方引晴:主要是加固,一部分是塔身,主塔和小塔都必须加固,尤其是小塔。还有一部分是地基加固,塔的倾斜主要是地基有问题。但我们对此很慎重,因为根据古建筑的修复原则,地基不到万一得已不要动。就算要动及地基,也必须是在塔身加固好的基础上才能动的。
  南方都市报:光塔有个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建在目前的地面以下,若要进塔,得先下楼梯然后才能找到塔门。这是怎么回事,古人难道把塔建在地面下?
  方引晴:古人是不会把塔建在地面下。唐朝时光塔在珠江边,塔是建在水边高地的,但一千三百多年来,珠江不断被填埋退后,地面也不断抬升,现在的地面就比唐朝的地面高,这在北京路上的千年古道上看得非常明显(记者注:根据测量北京路一带现代地面约高出唐朝地面两米),所以唐朝的光塔今天看来像是建在地面下。我们目前的修复方案中建议,把光塔周围地面也降低,这样一来可以排水,解决现在因低于地面雨水都积在塔底的问题,二来说不定也可以挖出个剖面来,找到一个像北京路那样的千年古道。
  学术争议
  唐建说和宋建说
  怀圣寺是中国最古老的清真寺之一,在怀圣寺头门门额上阿拉伯文书写着“这是中国第一座清真寺,是先贤宛葛素士来中国传教时所建的”,如果此说没有错误,那怀圣寺建于唐朝无疑。但关于怀圣寺的建立年代,学术界历来还是有不同见解,这一问题直接涉及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年代,关系到中国伊斯兰教史的开端年代,象陈垣、白寿彝等学者对此都做过研究,历史上主要分为唐建说和宋建说。
  怀圣寺及光塔建于唐朝最早见于宋代方信孺的《南海百咏》,元代也有记载,明清志书多引唐建。到了民国,才有学者提出是宋建之说。有的根据文献资料记载认为怀圣寺是唐朝建光塔是宋朝建,有日本学者考究光塔的形制不应早于宋,而现代的众多学者则以唐建说为主。
  中大历史系教授曾昭璇则从不同角度考察这点:他认为唐朝蕃坊已存在,清真寺是穆斯林聚礼祷告的必需场所,塔则是蕃坊的标志;曾昭璇指出,怀圣寺内的建筑物上也明确记载是唐代所建,如清康熙三十四年重修“怀圣光塔寺”石匾上有汉文书写的“贞观元年岁次丁亥秋鼎建”,看月楼正梁上也有同样字样,这都是怀圣寺是唐贞观年间所建的物证。
  华南工学院古建筑学家龙非了撰文认为,看月楼、门廊及民国时重建的礼拜堂都保留了唐风遗影。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的王永平、马建共同撰文写到:“在公元758年前后,唐王朝得到大食兵帮助,平定安史之乱,之后,大食、波斯兵围广州,从海上回国。居住在广州的大食与波斯人还驱走刺史韦见利。可以想象,当时客居广州的阿拉伯人势力之庞大,他们若欲修建一座清真寺,相信唐王朝是不会反对的,穆斯林的宗教信仰使其需要一座清真寺来朝拜,而强大的经济实力确保了修建的顺利。”
  有的学者还从建光塔的砖、光塔周围的文化堆积层等各方面考证怀圣寺和光塔是唐朝时建。
  同类建筑
  广州目前现存四座清真寺,除怀圣寺外,还有濠畔寺、东营寺和艾比·宛葛素先贤古墓。其中怀圣寺光塔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怀圣寺、先贤古墓和濠畔寺分别是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先贤古墓
  相传是艾比·宛葛素归真后埋葬之墓,位于广州解放北路越秀公园正门对面,千百年来,国内外穆斯林来拜谒者络绎不绝。先贤古墓位于广州交易会旧会址附近,近年来,每逢交易会期间,总有不少来广州参加交易会的西亚、中东的穆斯林专程来此拜谒。现在每周五“主麻”聚礼均有3000多名中外穆斯林在此礼拜。
  2、濠畔寺
  建于明代(公元1465年),至今已有五百三十多年的历史。它位于天成路濠畔街378号,占地面积1491平方米,是广州市较为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历史上,穆斯林学者们曾在该寺创办过回文大学;出版过许多伊斯兰教刊物。
  3、东营寺
  建于明代,由外省的回族军士所建,与濠畔寺一样,至今已有五百三十多年历史,位于越华路小东营1号。
  广州史记专题由南方都市报与广东省中山图书馆联合编写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 陈樱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 方谦华
  下期预告
  惠能,佛教禅宗六祖,开创了极具中国特色的佛教禅宗,对传统佛教做出了重大改革和创新。与孔子、老子被称为“东方三大圣人”,欧洲则将他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其塑像被陈列于英国大不列颠图书馆广场。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