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环保加温设备:唐朝对外战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6:38:05
1    大唐屠灭印度之战——被尘封千年的一场战争
[对外战争
  话说初唐年间,在葱岭南有国名天竺,今名印度,乃佛陀诞生之地,举国崇尚佛法。时分东西南北中五大天竺国。
  贞观年间,有唐僧玄奘,俗家姓陈,为求西天佛法,历尽坚苦,往天竺求佛经。至中天竺见得天竺国王尸罗逸多。那中天竺国王尸罗逸多,又称摩迦陀王,武功过人,颇有勇略,东征西讨,象不弛鞍,转战多年,征服另四天竺国。待得见大唐高僧,喜不自禁,与唐僧语曰:“偿闻汝国有圣人出世,汝能为我说明圣迹否?”唐僧乃与摩迦陀王略述太宗皇帝生平神武,中原平乱、降服四夷等功绩,使得番夷诸国尊誉曰-----天可汗。摩迦陀王闻之大为仰慕:“如汝所言,吾当东行面圣,朝觑汝王。”  唐僧在天竺游历十数年,采集经论六百五十余部,带回中土。摩迦陀王多亦派使臣偕唐僧东来,谒见太宗皇帝。太宗亦喜,命云骑怀儆,持节往抚天竺。摩迦陀王召国人大臣曰:“东土有天朝,名摩诃震旦,从古至今从未与我天竺往来,今摩诃震旦有圣人遣使到此,理当拜迎。”乃出朝恭迎唐使,膜拜受诏。复亦遣使大唐,献火珠郁金菩提树,谒见太宗。两国遂建交往来。  贞观二十二年,摩迦陀王尸罗多逸逝世,国内陷入大乱,叛臣阿罗顺那自立为主,僭夺天竺宝器,伪立为王。因地遥天远,唐廷居然未闻。  ……  ……文成公主怔怔地盯着香帕,上面提着一首诗。那是她在嫁到吐蕃前的一天,她偷偷地召王玄策入了大明宫,那时她正沐浴出来,犹如一只散着清香的出水芙蓉,正梳着头,王玄策贴在她的身后,嗅着她的发香,随口占了诗一首:  “娥皇垂髻发如云,轻丝拂面疑似柳。 想要问花花含羞, 馨香飘过柳枝头。”  那时节她只想着哪天王玄策立了大功,便可向父皇提亲。但她没有想到那是她和王玄策在大唐的土地上最后一次相会,随后王玄策就被调攻打高昌,为她的父皇建那千秋霸业。等他凯旋归来时,父皇已把自已嫁给了松赞干布,这,也是为了大唐的千秋霸业。更没有想到的是,她还能和他在这吐蕃国再次相会。此时的王玄策已是大唐右卫长史,奉诣出使天竺,途经此地,顺便拜会了吐蕃王庭。如今二人再次面时已人事全非,昔日的公主已是母仪天下的吐蕃王后,而昔日年轻风流的王玄策,如今已是名蜚海内的大英雄了……  ……  王玄策是自愿请诣接这出使天竺的苦差事的,不然行这万里不毛之地,风餐露宿,受那荒野大漠风号沙砾之苦,没有皇帝点名是没人愿意来的。不过王玄策却自已报了名,为了什么他自已非常清楚。太宗甚喜,接连给了许多赏赐,临行前还让他抓了蒋师仁做殿背当他的副史,带走了唐僧的师弟辩机和尚做翻译。从骑五十余,从长安出发,一行人不知行了多少个月,总算进了天竺的境内。  薄颉蝥是个和尚,倒还好说话,蒋师仁却从出长安起,一路上就没有停止过埋怨,一直唠唠叨叨到了天竺。他们没有想到运气更不好的事情:摩迦陀王已死,阿罗顺那篡位,一听说大唐使节入境,竟派了二千兵将伏击。  总算玄策、师仁及五十从骑都是久经沙场,虽慌不乱,排成雁行阵把辩机夹在阵中,奋力杀出丛围,直逃入吐蕃境内,松赞干布闻讯带了千骑往援,结果只救脱了玄策、师仁、辩机三人,从骑尽皆战死,全队覆没。  玄策大怒之余,檄召邻近各部军府节度使,及近处各大唐番属国,集兵马万余,自为总管,蒋师仁为先锋,一仗击溃天竺数万先头象骑,直取茶鎛和罗城。阿罗顺那大惊,守城不出。玄策一心报仇,拿出唐军攻城的各种技量,云梯、石车、火攻,狠攻三月余,终攻得茶鎛和罗城兵溃城破。玄策一路追来,斩杀天竺兵将三千,另大半赶入恒河中溺死。  玄策以师仁为先锋,自为后应,趁势攻入中天竺,发誓要尽灭天竺。而天竺兵将与唐军逋一接仗便溃不成军,阿罗顺那无奈只好弃国投奔东天竺,求助东天竺王尸鸠摩的援兵,接着再收集些散兵残将,欲反攻唐军。玄策、师仁欺天竺人不通兵法,只知蛮斗,设了分兵伏杀计引阿罗顺那上钩,一举全歼阿罗顺那残部。活捉了阿罗顺那,余众尽皆坑杀。阿罗顺那的妻子尚拥兵数万,据险坚守朝乾陀卫,也被师仁击破,逃的逃,降的降。至此远近城邑望风而降,中天竺遂灭,共收得土地五百八十余所。  因东天竺援兵阿罗顺那,玄策欲顺势再亡东天竺,东天竺王尸鸠摩吓得魂飞魄散,忙送牛马三万头、弓刀缨络财宝若干,向唐师谢罪,以示臣服大唐,玄策方才罢兵回朝。执阿罗顺那及一干降臣,绑俘长安,太宗皇帝大喜过望,下诏封赏玄策,授朝散大夫。2   怛罗斯战役:两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的军事对抗
天宝十年的怛罗斯战役,以唐军的失败而告终。怛罗斯战役的一个直接后果是,推动唐代中国高度发达的文明在西方世界的传播。怛(da)罗斯战役----八世纪两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的军事对抗  怛罗斯战役之前,唐与大食还有过两次小规模的军事冲突,一次发生在开元三年(7 15年),一次发生在开元五年(717年),这两次事件还与吐蕃有关。其格局是,以大食为主 ,联合吐蕃,同唐朝对抗,谋取唐在中亚的属国,排挤唐朝势力。因为唐朝势力在中亚的兴衰,直接地影响着伊斯兰教在该地区的传播。十分有趣的是:另一次所谓“渡泸之役"也是吐蕃与大食联军为一方同唐军对阵的。所不同的只是后一次战役以吐蕃为主力而已。对此,后面再去叙述。开元三年之战,其导因是吐蕃与大食共立阿了达为拔汗那国傀儡发兵攻略该国。拔汗那王兵败奔安西求救。拔汗那是唐的属国,“内附岁久",唐理应出正义之师。  这两次战争,大食都是主动进攻的一方。  然打了败仗,但并未受到重创。两年后又同吐蕃等一起兴兵犯境。第二次战争唐廷好像没有派遣本部人马,胜负不明。但四镇未入大食手中,是无疑问的。对于大食,第一次战争其目的是为了谋取唐的属国,而第二次战争其目的就更进了一步,是为了侵夺唐朝本土了。唐、吐蕃、大食三种势力在中亚一带的角逐天宝年间渐趋严重,以至酿成了一场大规模的武装冲突。这就是怛罗斯战役。  怛罗斯战役发生于唐玄宗天宝十年(751年)。怛罗斯在前苏联境内江布尔城附近。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因石国“无番臣礼”率兵征讨。石国王约降,高仙芝允诺和好。旋即高仙芝爽约,将兵袭破石国,俘虏其国王,献于阙下斩之。“杀其老弱,虏其丁壮,取金宝瑟瑟驼笃等”。石国王子逃走,向大食及其他邻国求援。各国对高仙芝的欺诱贪暴,甚为愤怒 ,计划共同袭击唐西域四镇。高仙芝得知这个消息后,想要先发制人,将兵进攻大食。参加唐朝联军的有葛逻禄部及拔汗那国兵,据说共有番汉兵三万,其中汉兵两万,番兵一万, 深入七百余里,在怛罗斯城与大食军队遭遇。  一场具有重大意义的战争打响了。这次战争相持五日。由于葛逻禄部反叛,同大食一起夹击唐军,高仙芝败绩,士卒大部死亡,只有数千人逃脱。势危之时,副将李嗣业劝高仙芝弃军逃跑,别将段秀实责备李嗣业说:“惮敌而奔,非勇也;免己陷众,非仁也。"李嗣业甚感惭愧,与段秀实一起,集拢散卒向安西退守。恰值此时,拔汗那兵也退了下来,辎饷塞道。李嗣业怕敌人追及,手持大棒击毙拔汗那兵马百余号,道路始开。高仙芝等遂率残兵还至安西。  这场战争唐军失败了。这与唐朝联军方面的总指挥高仙芝的轻敌,进而孤军深入,有很大关系。造成这一战术性失误也可能同三年前的一次战斗有关。那次战斗,高仙芝比较轻易地取胜了。  天宝七年,安西都知兵马使高仙芝奉诏总兵步骑一万余,出讨勃律,擒其王及吐蕃公主 ,以兵戍守。于是大食等七十二国“皆震恐,威归附"。这一“皆"一“威"的看法显然是错误地估计了当时中亚力量的对比。其时,阿巴斯人正在帝国东部领地一一波斯呼罗珊掀起反抗伍麦叶人统治的斗争,国内战事频仍,无暇东顾,高仙芝遂得以顺利地征服勃律国。这一经验肯定影响了三年后他指挥的怛罗斯战役。  关于怛罗斯战役的后果及其影响,史学家们还有不同的评价。沙畹认为,“由怛罗斯河之败,中国国势遂绝迹于西方,‘。白寿彝认为,怛罗斯战后,安西的实力仍是不可低估。而封常清讨大勃律一役,尤可见唐在西方之势力仍然存在,决不像沙氏所说。唐朝势力退出中亚决不是因为恒罗斯战役。它是由唐朝国内形势决定的,可以说是安史之乱的直接后果。夸大怛罗斯战役对唐朝国势及本国形势的影响无疑是不正确的。这是因为安史之乱与怛罗斯战役这两个历史事件时间相距太近的缘故。确实,安史之乱以后,唐在中亚的存在,正如我们在前面讲过的,已非往日炙手可热,仅剩其影响而已。  天宝十年的怛罗斯战役,以唐军的失败而告终。四年以后,安史之乱暴发。唐廷由于内争遮起,不仅无力经略西域,而且安西、朔方等以御外为主的边防部队也调入内地,镇压叛乱的蕃镇。此外,还借用了回绝、中亚一些小国及大食等的军队。西部边疆力量空虚。吐蕃乘机夺取西域四镇。不仅葱岭以西,即使西北数州也菇毛左枉。在中亚,唐朝的各属国,此后也相继臣服大食,并开始了伊斯兰化历程。看一看《全唐文》或《册府元龟》所载中亚各国求唐援兵共击大食之表文,就可以明白这些中亚小国早已按照两个大国力量此消彼长的形势,按照两个大国对待他们的不同态度,而摇摆于唐和大食之间。向唐朝求援共击大食的邻国和属国有:波斯,南天竺、东曹国、安国、康国、石国等诸胡九国,吐火罗国,俱密国等。这些国家,即使其中的唐朝属国,对唐的态度也不那么坚决。而唐廷对于这些求援也均未答应,非不为也,力不及也。从世界史整体去观察,大食帝国向中亚的发展, 采取进攻态势,是主动的、积极变化的一方。.而唐朝在中亚则居守势,是被动的、消极应变的一方。后来,唐朝失掉西域。唐朝势力退出中亚,大食军队完全控制了这一地区。作为军事征服的直接后果,中亚和南亚部分地区被伊斯兰化。尽管后来大食帝国分崩离析, 在这里形成一些民族王朝。但是,一个无可否认的事实是,伊斯兰教留在了那里,并且世代地流传下来。伊斯兰教在中亚的胜利大大有利于它向中国的推进。后来,伊斯兰教的东方屏障实际上已移到关中一带。
  怛罗斯战役的一个直接后果是,推动唐代中国高度发达的文明在西方世界的传播。这大概是战争发动者始料所不及的。在这次战役中,唐军士兵大约不下万余人被俘,其中就有许多能工巧匠,如造纸匠、纺织匠、画匠等等。《通典》作者杜佑族子杜环作为高仙芝部队的一个随军书记官也成了大食的俘虏。杜环曾在大食居住十年之久。他在大食时就曾见过中国工匠在当地工作,其中有“汉匠起作画者,京兆人樊淑、刘批;织络者,河东人乐陵、吕礼,‘。这些人把唐代高超的手工技艺,教授给阿拉伯人,进而传到欧洲,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特别值得提出的是中国造纸术的西传。据说撒马尔罕在八世纪后期所建立的西方世界第一座造纸作坊,就是由中国工匠充任师傅的。这些人既可能是作为文化交流使者于怛罗斯战役之前到达中亚的,也可能是这次战争的俘虏,而或许更有可能的是两者兼而有之。“如《胡杜德·阿勒·阿拉姆》一书中就讲到,撒马尔罕生产纸,输出到全世界各地。十二世纪前期的阿拉伯作者马卫集(约卒于1120年〉说,中亚撒马尔罕一带原属中国。穆斯林占领其地后,中国人大都徙回。唯制造精美纸张的技术尚留在撒马尔罕。卡特讲的更具体,他引用《旅程和王国》这部阿拉伯文地理著作告诉我们:‘纸是由俘虏自中国引人撒马尔罕的。这些俘虏为济雅德(按:即战胜高仙芝的阿布· 穆悉林手下大将)所有,其中有些是纸工。造纸工业发展以后,产品不仅可以供应本地的需要,也成为撒马尔罕人民的一种重要的贸易品。由此它得以供应世界各国的需要‘"。中国造纸术的西传对西方文明的迅速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其契机,恰恰就是这次怛罗斯战役。3   帝国的碰撞:大唐与阿拉伯帝国之战 :下接唐朝对外战争2——唐太宗灭东突厥汗国唐太宗(627-649)是中国在东亚的威势的真正建立者。他灭了东突厥汗国,促使西突厥的瓦解——后来太宗之子又完成了对西突厥人的征服——并把塔里木盆地的印欧族诸王国置于其保护之下。太宗即位之年,东突厥颉利可汗再次发动骑兵远征,直抵长安城下。626年9月 23日,他的十万人马出现在长安城北门外的便桥前。颉利可汗在城下以攻城相威胁,提出横蛮无理的纳贡要求。太宗似乎只有很少人马,他采取了大胆的行动。他召集了所有可用的人,把他们置于各城门前,而他亲自率领小部分骑兵沿着渭水向敌军行进。突厥诸首领见其勇皆惊,下马便拜。“俄而众军至,旗铠光明”,太宗纵马到突厥营前,训斥其可汗及众首领背信弃义,破坏休战之约。颉利可汗羞愧。次日,太宗与颉利按传统习俗刑白马设盟,言归于好。为削弱颉利的权力,太宗支持两个持不同意见的部落,即铁勒和薛延陀部的反叛。铁勒部(以后的回绝)分布在塔尔巴哈台;薛延陀部在科布多(627-628年)附近。同时,在东蒙古,太宗支持反可汗的突利可汗脱离颉利,突利已经起来反抗颉利了(628年)。伟大的唐太宗在颉利的周围布下了敌对的包围圈之后,于630年派出由李靖和李世绩率领的唐军猛攻颉利。中国的将军们在山西以北的内蒙古地区与颉利相遇,他们对他的营帐发起了突然攻击,击溃其部落。颉利本人被俘。在大约50年中(630-682年),东突厥汗国臣属于中国。和硕·柴达木的突厥碑文上记道:“贵族子弟,陷为唐奴,其清白女子,降作唐婢。突厥之匐,弃其突厥名称(或官衔),承用唐官之唐名(或衔),遂服从唐皇,臣事之者五十年。为之东征向日出之方,西征远至铁门。彼等之克国除暴,皆为唐皇。出力也。” 太宗在粉碎了蒙古的突厥人之后,以这些人为辅助军,在以后的20年中,使突厥斯坦的突厥人和戈壁上印欧种人的绿洲都纳入自己的统治之下。一个受到震惊的亚洲从他身上看到了一个陌生的、史诗般的中国。决不向蛮族求和,也不以重金去收买他们撤兵,太宗扭转形势,战胜他们,使他们害怕中国。在突厥-蒙古族入侵的3个世纪里,中国人民已经把胜利的游牧民同化。由于吸收了这些新鲜血液而坚强起来,现在中国人对这些草原牧民们翻脸,他们曾经从这些牧民中吸取力量,并把这种力量注入那种历史悠久的文明的巨大优越性之中
3 帝国的碰撞:大唐与阿拉伯帝国之战 中国人在历史上从来就没有扩张、侵略性。所有的所谓的“扩张”都是因为被那些“夷族”骚扰得火冒三丈才不得已出兵灭掉以绝后患。唐朝也是如此。唐朝经营西域,也是因为不堪突厥骚扰而愤起还击。   在贞观四年(630年),惊才绝艳的名将李靖,仅仅以三千之众,奇迹般使得突厥主力土崩瓦解,而后与另一位大唐名将李世绩的配合之下,一举将东突厥彻底消灭。东突厥汗国纳入中国版图。唐朝利用投降的突厥军队作为先锋,开始经营西域。   在伊吾(哈密)、鄯善等国臣服于唐朝之后,唐朝又于贞观十四年攻灭了西域上的绊脚石?高昌国,建立了西州和安西都护府。此后唐朝连续剿灭了焉耆、龟兹、疏勒、于阗等二十几个不听话的西域小国,建立了以安西四镇为核心的西域统治体系。当时的安西四镇为龟兹(今新疆库车)、疏勒(今新疆喀什)、于阗(今新疆和田西南)、焉耆(今新疆焉耆西南),安西都护府则座落在龟兹镇。随着大唐帝国的兴起,同时代也有两个强国正在悄悄崛起,一个就是青藏高原上有史以来最强大的帝国?吐蕃帝国,还有就是中东崛起的阿拉伯帝国。这两个国家同唐帝国成为了这段时期西域历史的主角。   先由吐蕃谈起,安西四镇的兴旺很快就引起了吐蕃的觊觎,吐蕃于公元670年唐高宗咸享元年对安西都护府发动了第一次攻击,拉开了两国争夺西域的序幕。此后唐朝与吐蕃在四镇几番争夺,四镇数度易手,终于唐朝在公元692年武周长寿元年,由唐武威军总管王孝杰与武卫大将军阿史那忠节联兵攻破吐蕃,安西四镇的争夺战终于暂时告了一个段落。从唐高宗到武则天这62年间,唐朝在西域与吐蕃进行了连续不断的拉锯战,终于将太宗皇帝所打下的基业维持住了。   时间流逝,终于到了玄宗皇帝的时代,唐朝的国力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在玄宗皇帝时期达到了顶点,而玄宗皇帝也是一个有远大志向的皇帝,他并不满足于只是作一个守成的君主。于是在他的领导下,唐朝开始了大规模的对外用兵。   此时的阿拉伯帝国也已经加入了争夺西域的行列,并且在开元三年(公元715年)和唐朝有了第一次冲突,西域终于变成三个大国之间的角逐。   由于国力的强盛,在西域方面优势开始向唐朝一边倾斜,吐蕃在西域的扩张受到连续挫败,甚至与阿拉伯帝国联盟也不能占得丝毫的便宜。首先在开元三年(公元715年),吐蕃与大食共同立了阿了达为王,发兵攻打唐朝属国拔汗那国。监察御史张孝嵩与安西都护吕休率旁侧戎落兵万余人,击败吐蕃大食联军,夺得中亚重要的属国拔汉那,威振西域。   然后是开元五年(公元717 年),突骑施联合吐蕃和大食(阿拉伯)攻打四镇,被唐朝再次击败。接着是开元十年(公元722年),吐蕃大军攻打唐朝属国小勃律,北庭节度使张孝嵩率疏勒副使张思礼以步骑四千救援,大败吐蕃军。   而阿拉伯方面,首先在被阿拉伯人称为“列王之父”的阿卜杜勒。麦立克(685 ?705年在位)的任命之下,哈查只。伊本。优素福被任命为掌管东方的最高权利者,在他的领导下,阿拉伯的疆域向东方获得了极大的扩张,由于垂涎中国的富庶,他应许他的两个大将之一,穆罕默德和古太白,谁首先踏上中国的领土,就任命谁做中国的长官。于是古太白。本。穆斯林。巴西里征服了塔立甘、舒曼、塔哈斯坦、布哈拉等大片中亚地区,而穆罕默德。伊本。卡西木征服了印度的边疆地区,但是他俩都没有能跨过中国的国界。   在开元三年和开元五年阿拉伯对中国的战争均遭到失败之后,阿拉伯仍旧执着地向中亚进行扩张。由于地理上的巨大优势,更因为唐军这个时期在青海和吐蕃进行大规模的战争而无暇顾及西域,阿拉伯的影响力慢慢的体现出来,军事加上宗教的影响使得唐朝原本在西域的属国栗特诸国纷纷倒向了阿拉伯一边。为了对抗阿拉伯在西域扩张,唐朝利用突骑施给了阿拉伯相当沉重的打击。(突骑施是一个突厥族的部落,可汗名叫苏禄,在中国很有名。中国以前拍过一个电影。这突骑施受了唐朝的安抚,一心一意为唐朝打了好多仗)   开元六年(718年)大食将加拉赫统兵北征,于“河中北部得胜,并己准备侵入中国领土,但是被突厥人包围,经过偿付赎金,才好不容易得救。   开元十?年(723 年)大食呼罗珊已易将穆斯棱,往任之初即兴兵攻东拔汗那,突骑施奉诏出征,大破之。   开元十二年(724年)叶齐德二世殁,希沙木继为哈利发,再遣穆斯林攻东拔汗那,围其都渴塞城,爆发渴水日之战,大食军大败,后卫主将战死,导致原已叛附大食的康、石诸国复归于唐,这一挫折使阿拉伯向东的扩张中止了约50年。   从724 至727 年,突骑施深深地渗入粟特国境,远至康国(撒马尔罕)本土。726年,突骑施为防卫骨咄(帕米尔以西)而与阿拉伯人交战。这一段时间,突骑施在中亚是作为唐朝的代言人的身份出现的。突骑施败亡之后,大名鼎鼎的高仙芝终于在此时登场了。   高仙芝本是高丽人,出身于将门之家。二十余岁时即拜为将军(跟他爹的官职一样大(班秩相同))到了开元末,即升任安西副都护、四镇都知兵马使。   首先吐蕃以武力迫使小勃律(今巴基斯坦吉尔吉特)与之联姻,由于小勃律地处西域要冲,小勃律的转向使得西域诸国向唐朝进贡的通道被堵死,于是“西北二十余国皆臣吐蕃”,由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加上吐蕃重兵驻扎于此,当时的四镇节度使田仁琬曾3次讨伐均未成功(“安西都护三讨之无功”)。于是在天宝六载(747),唐玄宗任命高仙芝为行营节度使,率步骑一万进行长途远征。高仙芝行军百余日,从安西出发,经过拨换城(今新疆阿克苏)进入握瑟德(今新疆巴楚东北),再经过疏勒(今新疆喀什),翻过葱岭(今帕米尔),过播密川,抵达小勃律特勒满川,最后会师于吐蕃连云堡(小勃律西北部今阿富汗东北的萨尔哈德)。连云堡南面依山,北临婆勒川。此时吐蕃连云堡有万人吐蕃兵防守,在激烈的攻防战中,唐军,斩五千人,活捉千人,获得战马千余匹,衣资器甲数以万计。编辑:> 吐蕃在小勃律的屏障被高仙芝拔除了。由于监军边令诚畏惧而不肯行。仙芝只好留下三千兵,让边令诚领着守城,自己率兵继续深入,进逼坦驹岭。坦驹岭山口,海拔4688米,是兴都库什山著名的险峻山口之一。登临山口,必须沿冰川而上,别无其它蹊径。最后终于以千余人大破小勃律,活捉小勃律国王及吐蕃公主。   天宝八载(749 )十一月,吐火罗(在今阿富汗北部)叶护失里伽罗(来自梵文)上表唐廷说,?师国(在今巴基斯坦北部奇特拉尔)王亲附吐蕃,此王切断了小勃律与克什米尔之间的交通,所以失里伽罗欲发兵击破师国,请求唐朝调发安西兵助战,来年正月至小勃律,六月进至大勃律。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奉命出军,遂于翌年二月击破?师国,俘虏其国王勃特没。   这两次艰难的远征使得高仙芝在西域获得了极大的声誉,被吐蕃和大食誉为山地之王。高仙芝的胜利也标志着唐朝中国在中亚的扩张达到了顶点。此时,中国已经成为塔里木地区、伊犁河流域和伊塞克湖地区的占有人和塔什干的宗主,她控制了帕米尔山谷地区,成了吐火罗地区,喀布尔和克什米尔的保护者。高仙芝在库车驻地上,其行为俨然是中国在中亚的总督。   就在高仙芝忙于对付吐蕃的时候,阿拉伯的国内发生革命,在750 年4月26日攻陷首都大马士革,阿拔斯王朝(中国称之为黑衣大食)建立了。在初步解决了吐蕃方面的问题之后,高仙芝开始采取手段对抗阿拉伯的势力,   前文已经提到,在阿拉伯帝国的压迫之下,中亚诸国均臣服于阿拉伯,虽然有突骑施曾经和阿拉伯对抗过一阵子,但是突骑施败亡之后,阿拉伯迅速的恢复了在中亚的统治地位。为了打破阿拉伯的统治,高仙芝以石国(昭武九姓之一)无蕃臣礼节为由,发动了对石国的战争,其实这场战争的实质是为了打击阿拉伯在中亚的势力.   攻其国实乃同大食重新争夺河中。志在利用这一大食易代,河中叛乱的干载难逢良机。剪除大食羽翼。逐步规复唐朝在岭外地区的政治主权。天宝十载(751)正月,“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入朝,献所擒突骑施可汗,突厥酋长、石国王、师王,加仙芝开府仪同三司。可见高仙芝主持的西域反攻确已取得了初期的胜利。   高仙芝旨在恢复唐朝在河中地区势力的行动自然会遭到阿拉伯帝国的反击,怛罗斯(今哈萨克江布尔城附近)战役终于在天宝10年(公元751年)爆发。这是一场迟早要打的战役,唐朝要恢复在中亚的霸权就必须击败阿拉伯,而阿拉伯要完全控制中亚则必须击败唐朝。   二战役前的实力对比   唐朝方面,主将是高仙芝,副将为李嗣业,别将为段秀实,兵力为安西都护府二万汉军,盟军拔汗那以及葛逻禄部一万人。高仙芝时代“凡镇兵四十九万,安西节度兵二万四千”怛罗斯之战居然出动安西都护府八成以上的兵马,说明这次高仙芝是下了血本的,也是对即将和阿拉伯的大战有心里准备的。唐军虽说是马步混合部队,但是唐军的步兵均有马匹,平时以马代步,作战的时候才下马作战,战斗力极为强大。阿拉伯方面的主将是阿拉伯的呼罗珊总督阿布。穆斯林,手下大将为齐雅德。伊本。萨里,兵力为呼罗珊本部宗教战士四万人,加上已经被阿拉伯控制的阿姆河与锡尔河流域的几乎所有属国的兵力十余万,总兵力当在十五万至二十万之间。在兵力方面,阿拉伯联军是占据了绝对的优势的。在素质方面,呼罗珊是是阿拉伯历代经营的军事重镇,又是阿拔斯王朝起家的地方,呼罗珊骑兵的素质在阿拉伯帝国中当属翘楚,都是精锐。   三地理方面   地理方面,观察地图以及结合史书我们可以看出。高仙芝翻越葱岭(帕米尔高原),“深入七百馀里”,其实已经在阿拉伯的地盘上作战,阿拉伯在补给,情报等方面占了绝对的优势。   四兵器方面   唐军步兵均用陌刀,威力极大,列阵而出则“如墙而进”,肉搏时候威力不减,史载李嗣业用陌刀肉搏“当嗣业刀者,人马俱碎”。骑兵方面则是轻重骑兵结合,一般使用马槊,在近身肉搏时候则是用横刀,也就是现在所称的“唐样大刀”。横刀的锻造技术在当时世界上是极为先进的,锻造出来的刀锋锐无比,而且步骑两用,制造横刀的技术后来被日本学去,成就了日本刀后世的声名。唐军的铠甲抛弃了魏晋的具装铠,演变为以明光铠为代表的唐十三铠,重量更加轻,但是防御力却大大的提升。唐朝军队在武器上最大的优势是拥有成熟的弩,唐军一般使用四种弩,伏远弩射程三百步(450米),擘张弩射程二百三十步(345米),角弓弩射程二百步(300 米),单弓弩射程百六十步(240米)在不同范围均可以形成威胁。阿拉伯军队在这方面显然逊色不少。由于高仙芝在与阿拉伯大军对战之前曾经围攻怛逻斯城,我们有理由推测高仙芝还使用了车弩,也就是后世所称的床弩。   马匹方面阿拉伯人占了绝对的优势,阿拉伯马是世界上最好的马种,这是唐军所不能相比的。   五战役过程   高仙芝消灭石国之后,中国在中亚的势力有所恢复,为了对抗高仙芝的进攻活动,阿拉伯联合河中所有属国准备进行反击,高仙芝得到这个情报之后于天宝10年四月(公元751年),从安西出发,准备先发制人。在翻过帕米尔高原(葱岭),越过沙漠,经过了三个月的长途跋涉之后,高仙芝在七月份到达了阿拉伯人控制下的怛逻斯,并且开始围攻怛逻斯城。由于阿拉伯人早就在准备对安西四镇的攻击,在接到高仙芝进攻的消息之后立即组织了十余万的大军赶往怛罗斯城,双方在怛逻斯河两岸、今天的奥李-阿塔(今江布尔)附近展开了决战。在高仙芝的指挥之下中国人是极其善战的,靠着步兵的强弓硬弩,高仙芝曾经占有很大的优势,中国骑兵一度完全压制了阿拉伯骑兵,但是由于阿拉伯联军数量极多,高仙芝无法取得最后的胜利。战斗进行到第五天,形势突变,中国军队战斗到傍晚之后,葛逻禄雇佣兵突然叛变,他们从背后包围了中国步兵并且断绝了他们与骑兵的联系。而阿拉伯联军乘中国军队由于葛逻禄雇佣兵突然叛变而暂时混乱的机会,出动重骑兵突击中国军队的中心,于是高仙芝终于溃败,两万人的安西精锐部队,只剩下数千人逃出生天。在收拢残兵之后骁勇的高仙芝并不甘心,依然想进行一次反击,但是在副将李嗣业的劝说之下终于放弃。由于对中国军队在怛罗斯战役中表现的惊人的战斗力印象深刻,阿拉伯人并没有乘胜追击,只是巩固了他们在中亚的霸权而已。再后来因为阿拉伯军的主将阿布。穆斯林功高震主而被谋杀,手下大将齐雅德。伊本.萨里也被处死,其余部于是叛乱,呼罗珊陷入混乱,阿拉伯忙于平乱,对于遥远的中国已经是有心无力了。而中国方面由于安史之乱,国力大损,也只能放弃在中亚与阿拉伯的争夺。   六总结   怛罗斯中葛逻禄部族是极其关键的角色,他们的叛变成为了怛罗斯之战的转折点,关于葛逻禄部反叛的原因,我认为这是和阿拉伯人交易的后果,葛逻禄人帮助阿拉伯人打败唐朝军队,而阿拉伯则默许葛逻禄人在两河流域附近的扩张。   安西都护府在怛罗斯之战后损失惨重,精锐损失殆尽,但是盛唐时期的恢复能力是惊人的,仅仅过了两年,升任安西节度使的封常清于天宝十二年(753年)进攻受吐蕃控制的大勃律(今克什米尔西北的巴勒提斯坦),“大破之,受降而还。”这说明安西都护府的实力已经大体恢复,如若不是安史之乱,安西都护府是有能力再次和阿拉伯人一较长短的。   怛罗斯之战的后果是阿拉伯帝国完全控制了中亚,中亚开始了整体伊斯兰化的过程。另外一个众所周知的后果就是中国的造纸术由是西传,撒马尔罕成为了阿拉伯帝国的造纸中心,西方文明也因此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关于唐朝最后退出中亚的争夺,个人比较同意白寿彝先生的看法,即是唐朝的退出不是因为怛罗斯之战,而是因为安史之乱,因为安史之乱,即使是怛罗斯之战获胜,唐朝依然会退出中亚,这是必然的结果。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禄山叛反于范阳,天下大乱,唐朝在西域的辉煌也随着盛唐的崩溃而随风消逝,只留下那些不朽的诗篇还在被后人传唱… 4 唐朝大军的一场令国人自豪的战争:大唐铁骑VS阿拉泊游骑军 高仙芝(??755 年)本是高丽人。出身于将门之家。父名舍鸡,起初在河 西军做事,后立军功,官至四镇十将、诸卫将军。仙芝姿容俊美,善于骑射,骁 勇果敢。少年时随父至安西,因父有功授游击将军。到了二十余岁时即拜为将军, 并与父班秩相同。他先在节度使田仁琬、盖加运手下任职,未受到重用。后夫蒙 灵?发现了他的才干,一再提拔重用。到了开元末,即升任安西副都护、四镇都 知兵马使。   (在这里对高仙芝的身份作一下说明" 朝鲜" 这个名称含义很复杂,若表示 古地名、古国名如檀君朝鲜、箕子朝鲜、卫氏朝鲜等,则其境皆大部位於今日中 国之域内,且其时代与唐相距甚远;若表示近现代的地名、国名,则与唐代更扯 不到一块去。   高仙芝是高句丽人,在他所处的时代,朝鲜一词没有任何现实的意义,高句 丽则一直是中原王朝属下的一个地方政权,在它被唐朝收复之前,其地位与五胡、 十六国、南北朝时期的许许多多割据政权并没有什么两样,只是它偏居一隅,残 存较久而已,隋之所以要征伐高丽,正是要将南北的大一统进行到底,而并非对 外扩张。高句丽是中国历史上的古国,其来源是夫余之一部及东北夷中之几支, 除了在地域上稍有重叠外,它与古代的朝鲜并没有什么继承关系,与现代的朝鲜 在关系上就相离更远了。据通鉴记载,唐灭高句丽後,其国民大部被迁入内地, 只有极少数留在或进入今朝鲜境内,因此从人民的继承上来说,今天朝鲜与古代 高句丽的关系也是微乎其微的。仅仅因为英文"Korea" 来自" 高丽" 之名,就轻 易地在朝鲜和高丽之间划上等号,这种态度是不可取的,至於新罗、後高丽之後 的朝鲜已逐渐走上独立於中原王朝之外的道路,那又是另外一回事,在此不作详 论。总之,把唐朝大将高仙芝称作朝鲜人无论如何是不正确的。如果是外国人, 他们写书或读书时容易受到"Korean"一词的迷惑,那是可以理解的;如果是朝鲜 人和中国的朝鲜族人,出於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那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 历史的真实,则是不能抹杀的。)   首先吐蕃以武力迫使小勃律(今巴基斯坦吉尔吉特)与之联姻,由于小勃律 地处西域要冲,小勃律的转向使得西域诸国向唐朝进贡的通道被堵死,于是“西 北二十余国皆臣吐蕃”,由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加上吐蕃重兵驻扎于此,当 时的四镇节度使田仁琬曾3 次讨伐均未成功(“安西都护三讨之无功”)。于是 在天宝六载(747 ),唐玄宗任命高仙芝为行营节度使,率步骑一万进行长途远 征。高仙芝行军百余日,从安西出发,经过拨换城(今新疆阿克苏)进入握瑟德 (今新疆巴楚东北),再经过疏勒(今新疆喀什),翻过葱岭(今帕米尔),过 播密川,抵达小勃律特勒满川,最后会师于吐蕃连云堡(小勃律西北部今阿富汗 东北的萨尔哈德),。连云堡南面依山,北临婆勒川。此时吐蕃连云堡有万人吐 蕃兵防守,在激烈的攻防战中,唐军,斩五千人,活捉千人,获得战马千余匹, 衣资器甲数以万计。吐蕃在小勃律的屏障被高仙芝拔除了。由于监军边令诚畏惧 而不肯行。仙芝只好留下三千兵,让边令诚领着守城,自己率兵继续深入,进逼 坦驹岭。坦驹岭山口,海拔4688米,是兴都库什山著名的险峻山口之一。登临山 口,必须沿冰川而上,别无其它蹊径。这里有两条冰川,东面的一条叫雪瓦苏尔 冰川,西面的一条叫达科特冰川,冰川的源头就是坦驹岭山口。这两条冰川长度 都在10千米在以上,而且冰川上冰丘起伏,冰塔林立,冰崖似墙,裂缝如网,稍 不注意,就会滑坠深渊,或者掉进冰川裂缝里丧生。1913年,英国探险家斯坦因 勘察了一千年前高仙芝先生行军路线后,评论曰:“数目不少的军队,行经帕米 尔和兴都库什,在历史上以此为第一次,高山插天,又缺乏给养,不知道当时如 何维持军队的供应?即令现代的参谋本部,亦将束手无策。”又叹曰:“中国这 一位勇敢的将军,行军所经,惊险困难,比起欧洲名将,从汉尼拔,到拿破仑, 到苏沃洛夫,他们之越阿尔卑斯山,真不知超过若干倍。”最后终于以千余人大 破小勃律,活捉小勃律国王及吐蕃公主。史载“拂?、大食诸胡七十二国皆震慑 降服”,这个皆震慑降服有夸张的成分,但是帕米尔诸国又重新臣属于唐朝这是 不争的事实。   天宝八载(749 )十一月,吐火罗(在今阿富汗北部)叶护失里伽罗(来自 梵文Sri Man- gala )上表唐廷说,?师国(在今巴基斯坦北部奇特拉尔)王亲 附吐蕃,此王切断了小勃律与克什米尔之间的交通,所以失里伽罗欲发兵击破? 师国,请求唐朝调发安西兵助战,来年正月至小勃律,六月进至大勃律。安西四 镇节度使高仙芝奉命出军,遂于翌年二月击破?师国,俘虏其国王勃特没。   这两次艰难的远征使得高仙芝在西域获得了极大的声誉,被吐蕃和大食誉为 山地之王。高仙芝的胜利也标志着唐朝中国在中亚的扩张达到了顶点。此时,中 国已经成为塔里木地区、伊犁河流域和伊塞克湖地区的占有人和塔什干的宗主, 她控制了帕米尔山谷地区,成了吐火罗地区,喀布尔和克什米尔的保护者。高仙 芝在库车驻地上,其行为俨然是中国在中亚的总督。   就在高仙芝忙于对付吐蕃的时候,阿拉伯的国内发生革命,747 年6 月9 日, 阿拔斯人在呼罗珊开始了对伍麦叶王朝(中国称之为白衣大食)的战争,艾卜勒。 阿拔斯(Abu al Abbas)以呼罗珊(Khurasan)为基地,在内战中节节胜利,终 于在750 年4 月26日攻陷首都大马士革,阿拔斯王朝(中国称之为黑衣大食)建 立了。   在初步解决了吐蕃方面的问题之后,高仙芝开始采取手段对抗阿拉伯的势力, 前文已经提到,在阿拉伯帝国的压迫之下,中亚诸国均臣服于阿拉伯,虽然有突 骑施曾经和阿拉伯对抗过一阵子,但是突骑施败亡之后,阿拉伯迅速的恢复了在 中亚的统治地位。为了打破阿拉伯的统治,高仙芝以石国(昭武九姓之一)无蕃 臣礼节为由,发动了对石国的战争,其实这场战争的实质是为了打击阿拉伯在中 亚的势力,高仙芝打击的也不是亲唐的石国国王伊捺吐屯,而是阿拉伯后来册立 的车鼻施特勤,细加考之,除天宝元载(742 )一次属正月贺正外,余皆使来月 份无定,并非真正意义的朝贡,不过是普通商贸来往而已,攻其国实乃同大食重 新争夺河中。志在利用这一大食易代,河中叛乱的干载难逢良机。剪除大食羽翼。 逐步规复唐朝在岭外地区的政治主权。天宝十载(751 )正月,“安西节度使高 仙芝入朝,献所擒突骑施可汗,突厥酋长、石国王、师王,加仙芝开府仪同三司。 可见高仙芝主持的西域反攻确已取得了初期的胜利。   在攻打石国的过程中,世人对高仙芝多有指责,如高仙芝没有信义,搞屠杀, 贪财。其实细细分析,这些对高仙芝的指责其实都没有什么道理,首先是说高仙 芝没有信义,根据是已经和石国国王和谈,却用偷袭。中国兵法向来是兵不厌诈, 李靖夜袭阴山,也是凭借和谈麻痹突厥,而后一举成功,世人多称赞这个壮举, 为何高仙芝用这个办法就是没有信义?,《资治通鉴》中记载“伪与石国约和, 引兵袭之”,明显是高仙芝为了麻痹石国而用的谋略。然后是说高仙芝搞屠杀, 其实这是当时战争的常用手段,比如说开元3 年之役,“孝嵩自擐甲,督士卒急 传,自已至酉,屠其三城,俘斩千余级。阿了达与数骑逃入山谷。孝嵩传檄诸国, 威震西域,大食、康居、大宛、、、等八国皆遣使请降。”为何这个时候没有 “诸胡怒,连兵攻四镇”呢?其实所谓的“诸胡怒,连兵攻四镇”只不过是中亚 河中地区的西域国家在阿拉伯的控制之下联合进行的一次反攻活动,和高仙芝是 不是屠城关系并不大。最后是说高仙芝贪财,这一点最为冤枉,兵法有云:“使 贪使愚”高仙芝正是完美的应用了这条兵法,所以他的军队才可以保持如此高的 战斗力。大唐名将李靖击灭突厥之后,被人弹劾说“治军无法,突厥珍物,掳掠 俱尽”,其实也是同样的道理。史书记载高仙芝“颇能散施,人有所求,言无不 应”可以明显的看出他并不是一个很贪财的人。   高仙芝旨在恢复唐朝在河中地区势力的行动自然会遭到阿拉伯帝国的反击, 怛罗斯(今哈萨克江布尔城附近)战役终于在天宝10年(公元751 年)爆发。这 是一场迟早要打的战役,唐朝要恢复在中亚的霸权就必须击败阿拉伯,而阿拉伯 要完全控制中亚则必须击败唐朝。   关于这场战役,我首先罗列一下双方的实力对比。   唐朝方面,主将是高仙芝,副将为李嗣业,别将为段秀实,兵力为安西都护 府二万汉军,盟军拔汗那以及葛逻禄部一万人。高仙芝时代“凡镇兵四十九万, 安西节度兵二万四千”怛罗斯之战居然出动安西都护府八成以上的兵马,说明这 次高仙芝是下了血本的,也是对即将和阿拉伯的大战有心里准备的。唐军虽说是 马步混合部队,但是唐军的步兵均有马匹,平时以马代步,作战的时候才下马作 战,战斗力极为强大。阿拉伯方面的主将是阿拉伯的呼罗珊总督阿布。穆斯林 (Abu Muslim),手下大将为齐雅德。伊本。萨里(Ziyad ibn Salih ),兵力 为呼罗珊本部宗教战士(ghazi )四万人,加上已经被阿拉伯控制的阿姆河与锡 尔河流域的几乎所有属国的兵力十余万,总兵力当在十五万至二十万之间。在兵 力方面,阿拉伯联军是占据了绝对的优势的。在素质方面,呼罗珊是是阿拉伯历 代经营的军事重镇,又是阿拔斯王朝起家的地方,呼罗珊骑兵的素质在阿拉伯帝 国中当属翘楚,都是精锐。   地理方面,观察地图以及结合史书我们可以看出。高仙芝翻越葱岭(帕米尔 高原),“深入七百馀里”,其实已经在阿拉伯的地盘上作战,阿拉伯在补给, 情报等方面占了绝对的优势。   兵器方面,唐军步兵均用陌刀,威力极大,列阵而出则“如墙而进”,肉搏 时候威力不减,史载李嗣业用陌刀肉搏“当嗣业刀者,人马俱碎”。骑兵方面则 是轻重骑兵结合,一般使用马槊,在近身肉搏时候则是用横刀,也就是现在所称 的“唐样大刀”。横刀的锻造技术在当时世界上是极为先进的,锻造出来的刀锋 锐无比,而且步骑两用,制造横刀的技术后来被日本学去,成就了日本刀后世的 声名。唐军的铠甲抛弃了魏晋的具装铠,演变为以明光铠为代表的唐十三铠,重 量更加轻,但是防御力却大大的提升。唐朝军队在武器上最大的优势是拥有成熟 的弩,唐军一般使用四种弩,伏远弩射程三百步(450 米),擘张弩射程二百三 十步( 345米),角弓弩射程二百步(300 米),单弓弩射程百六十步(240 米) 在不同范围均可以形成威胁。阿拉伯军队在这方面显然逊色不少。由于高仙芝在 与阿拉伯大军对战之前曾经围攻怛逻斯城,我们有理由推测高仙芝还使用了车弩, 也就是后世所称的床弩。史载车弩“十二石”强弩,以轴转车(即绞车)张弦开 弓,弩臂上有七条矢道,居中的矢道搁一枝巨箭,“长三尺五寸”,“粗五寸”, 以铁叶为翎,左右各放三枝略小的箭矢,诸箭一发齐起,“所中城垒无不摧毁, 楼橹亦颠坠”(见李筌《太白阴经》卷四)。   阿拉伯步兵列阵之时用长矛配盾牌,是传统的装备。阿拉伯的大马士革刀在 世界上享有盛誉,步骑两用的阿拉伯弯刀锋锐无比,在唐代就享有盛名,唐杜甫 就在《荆南兵马使太常卿赵公大食刀歌》里面称赞阿拉伯刀“吁嗟光禄英雄弭, 大食宝刀聊可比。”阿拉伯骑兵的装备也是长矛加盾牌,并且装备弓箭。关于阿 拉伯人的盔甲由于资料不足,没有详细的资料。 马匹方面阿拉伯人占了绝对的优势,阿拉伯马是世界上最好的马种,这是唐 军所不能相比的。   接下来则是战斗的具体过程,由于这方面中国文献具体资料比较少,所以大 多参考国外的资料进行描述。高仙芝消灭石国之后,中国在中亚的势力有所恢复, 为了对抗高仙芝的进攻活动,阿拉伯联合河中所有属国准备进行反击,高仙芝得 到这个情报之后于天宝10年四月(公元751 年),从安西出发,准备先发制人。 在翻过帕米尔高原(葱岭),越过沙漠,经过了三个月的长途跋涉之后,高仙芝 在七月份到达了阿拉伯人控制下的怛逻斯,并且开始围攻怛逻斯城。由于阿拉伯 人早就在准备对安西四镇的攻击,在接到高仙芝进攻的消息之后立即组织了十余 万的大军赶往怛罗斯城,双方在怛逻斯河两岸、今天的奥李- 阿塔(Aulie-Ata 今江布尔)附近展开了决战。在高仙芝的指挥之下中国人是极其善战的,靠着步 兵的强弓硬弩,高仙芝曾经占有很大的优势,中国骑兵一度完全压制了阿拉伯骑 兵,但是由于阿拉伯联军数量极多,高仙芝无法取得最后的胜利。战斗进行到第 五天,形势突变,中国军队战斗到傍晚之后,葛逻禄(Qarluq)雇佣兵突然叛变, 他们从背后包围了中国步兵并且断绝了他们与骑兵的联系。而阿拉伯联军乘中国 军队由于葛逻禄雇佣兵突然叛变而暂时混乱的机会,出动重骑兵突击中国军队的 中心,于是高仙芝终于溃败,两万人的安西精锐部队,只剩下数千人逃出生天。 在收拢残兵之后骁勇的高仙芝并不甘心,依然想进行一次反击,但是在副将李嗣 业的劝说之下终于放弃。由于对中国军队在怛罗斯战役中表现的惊人的战斗力印 象深刻,阿拉伯人并没有乘胜追击,只是巩固了他们在中亚的霸权而已。再后来 因为阿拉伯军的主将阿布。穆斯林功高震主而被谋杀,手下大将齐雅德。伊本。 萨里也被处死,其余部于是叛乱,呼罗珊陷入混乱,阿拉伯忙于平乱,对于遥远 的中国已经是有心无力了。而中国方面由于安史之乱,国力大损,也只能放弃在 中亚与阿拉伯的争夺。   怛罗斯中葛逻禄部族是极其关键的角色,他们的叛变成为了怛罗斯之战的转 折点,关于葛逻禄部反叛的原因,我认为这是和阿拉伯人交易的后果,葛逻禄人 帮助阿拉伯人打败唐朝军队,而阿拉伯则默许葛逻禄人在两河流域附近的扩张。 这一点从葛逻禄部原本的领地是塔尔巴哈台和乌陇古河畔,从巴尔喀什湖东端一 直延伸到额尔齐斯河。而怛罗斯之战获胜之后其领土已经扩展到巴尔喀什湖以南 和伊塞克湖以北的整个伊犁河流域。原西突厥汗庭几处驻地都处于葛逻禄人的统 治之下。这样在阿拉伯人鼻子底下的大规模扩张阿拉伯人却不闻不问,显然是怛 罗斯之战交易的结果。   安西都护府在怛罗斯之战后损失惨重,精锐损失殆尽,但是盛唐时期的恢复 能力是惊人的,仅仅过了两年,升任安西节度使的封常清于天宝十二年(753 年) 进攻受吐蕃控制的大勃律(今克什米尔西北的巴勒提斯坦),“大破之,受降而 还。”这说明安西都护府的实力已经大体恢复,如若不是安史之乱,安西都护府 是有能力再次和阿拉伯人一较长短的。   怛罗斯之战的后果是阿拉伯帝国完全控制了中亚,中亚开始了整体伊斯兰化 的过程。另外一个众所周知的后果就是中国的造纸术由是西传,撒马尔罕成为了 阿拉伯帝国的造纸中心,西方文明也因此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关于唐朝最后退出 中亚的争夺,个人比较同意白寿彝先生的看法,即是唐朝的退出不是因为怛罗斯 之战,而是因为安史之乱,因为安史之乱,即使是怛罗斯之战获胜,唐朝依然会 退出中亚,这是必然的结果。 天宝十四年(755 年)十一月,安禄山叛反于范阳,天下大乱,唐朝在西域 的辉煌也随着盛唐的崩溃而随风消逝,只留下那些不朽的诗篇还在被后人传唱… … 5 唐朝和新兴阿拉伯的数次交锋从穆罕穆德622年在麦加传教开始,至公元700,正是大食国最风光的时候,国力和疆域都达致鼎盛。除了家门口的拜占庭君士坦丁堡由于有险可守没有拿下,帝国往西吞并伊拉克、叙利亚、北非、埃及,往东651年吞并波斯,与大唐属国接壤,往北于713年渡海灭亡西哥特王国,占领欧洲比利牛斯半岛除北部山区以外的全部地区,建立起对西班牙人的统治。大食王许下了他的著名诺言,“谁先踏上中国本土,谁就做中国的总督!”可惜往后的几场与大唐的接触战,使得野心勃勃的大食人觉得要到中国做总督的理想越来越没有底。   开元三年(公元715 年),吐蕃与大食共同立了阿了达为王,发兵攻打唐朝属国拔汗那国。监察御史张孝嵩与安西都护吕休璟率旁侧戎落兵万馀人,击败吐蕃大食联军,夺得中亚重要的属国拔汉那,威振西域。   开元五年(公元717 年),突骑施(西突厥被唐帝国灭亡后在中亚重新崛起的一支突厥人)联合吐蕃和大食(阿拉伯)攻打唐安西四镇,三打一被唐朝再次击败。   在开元三年和开元五年阿拉伯对中国的战争均遭到失败之后,阿拉伯仍旧执着地向中亚进行扩张。   开元六年(718 年)大食将加拉赫统兵北征,于“河中北部得胜,并己准备侵入中国领土,但是被这时已经彻底臣服唐朝的突骑施包围,经过偿付赎金,才好不容易得救。   开元十—年(723 年)大食呼罗珊已易将穆斯棱,往任之初即兴兵攻东拔汗那,突骑施奉诏出征(奉唐皇的诏),大破之。   开元十二年(724 年)叶齐德二世殁,希沙木继为哈利发,再遣穆/斯/林攻东拔汗那,围其都渴塞城,爆发渴水日之战,大食军大败,后卫主将战死,导致原已叛附大食的康、石诸国复归于唐,这一挫折使阿拉伯向东的扩张中止了约50年。   从724 至727 年,突骑施深深地渗入粟特国境,远至康国(撒马尔罕)本土。726 年,突骑施为防卫骨咄(葱岭以西)而与阿拉伯人交战。这一段时间,突骑施在中亚是作为唐朝的代言人的身份出现的。     此后二十多年,相安无事。   天宝五年(公元747)小勃律之战,1万唐军,千里行军,翻冰川过草地,拔连云堡,斩敌五千,擒获一千,押解吐蕃公主进京。   天宝九年(公元751)年,唐朝将高仙芝(高丽人)私自作主贸然出击,爆⒘酥 拟蚵匏怪 邸S捎谔凭 蔷惩庾髡剑 蕉汲跃】嗤罚 胶螅 频酃 谋呔诚卟⒚挥刑 蟊浠 钡?55年唐朝安史之乱发生,大唐陷于内乱,抽兵出中亚,唐在葱岭以西的军事存在才从此结束,本想再报一箭之仇的高仙芝也被调回长安,被玄宗冤斩。不过葱岭以东的数千安西四镇唐军,居然孤军坚守四十年,最后才被回鹘所吞实为奇迹。   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春,“渡泸之役”唐俘获吐蕃、大食联军二万余人6   唐与南诏的战争  唐天宝年间至唐末(750一875年),唐廷与南诏政权之间的多次互相攻战。   唐初,在洱海地区分布着六个较大的部落,史称“六诏”。“六诏”之一“蒙舍诏”(因其在其他五诏之南,又称“南诏”)。在唐廷支持下,逐渐吞并另外五诏,统一了洱海地区。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唐廷封蒙舍诏主皮逻阁为云南王、越国公、赐名蒙归义。史学界一般都将这一年作为南诏国建立时间。唐廷扶植南诏的目的是联合南诏与吐蕃抗衡,以确保唐帝国西南疆的安全。   而南诏羽翼丰满后,开始东进,约在天宝五载(746年)占据滇池地区,实力大增,引起唐王朝不满,但为共同对付吐蕃,双方表面上仍维持和平友好的局面。七载,皮罗阁死,其子阁逻凤继位。时唐玄宗沉缅声色,不理朝政,杨国忠专权,朝政腐败。直接管理南诏事务的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骄横暴躁,其部属云南太守张虔陀贪财好色,导致阁逻凤于九载起兵叛乱,杀张虔陀,攻陷羁縻州30余个。   唐廷早对南诏占据滇池不满,现阁逻凤杀死朝廷命官,唐决定兴师讨伐南诏,于十载派鲜于仲通率8万大军进击。鲜于仲通自恃兵多将广,数次拒绝南诏的求和,迫使南诏被迫向吐蕃求援。四月,在诏、蕃联军的夹击下,唐军兵败西洱河(即洱海),“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战后,南诏转而投靠吐蕃,十一载正月初一,吐蕃正式册封阁逻凤为“赞普钟南国大诏”,意即吐蕃赞普之弟,云南国王。从此,南诏与吐蕃结盟,共同反对唐廷。   天宝十三载(754年)六月,唐诗御史剑南留后李宓率7万大军再次进讨南诏。南诏采用诱敌深入、坚壁不战的策略,使唐军兵疲粮尽,瘟疫流行,在还军途中被南诏军全歼,李宓被擒(一说沉江而死)。次年,“安史之乱”爆发(参见唐平安史之乱的战争),唐再也无力顾及西南,阁逻凤趁机统一了云南。   大历十四年(779年),阁逻凤去世,因其子凤伽异已先亡,其孙异牟寻即位。十月,南诏、吐蕃联兵20万分三路进犯西川,企图夺取成都。此时,中原内乱早已结束多年,唐德宗李适派名将李晟率5000精兵南下,与驻川唐军配合,大败异牟寻众,斩首6000级,并一鼓作气,把诏、蕃联军赶过大渡河。战后,南诏元气大伤,吐蕃却将惨败的罪责归咎于南诏,改封异牟寻为日东王,取消了双方兄弟之国的关系,置南诏于臣属藩邦的地位。从此,吐蕃年年向南诏征收重税,还占据了南诏的险要之地,设立营堡,调遣南诏军队出兵助防,使南诏疲惫不堪,异牟寻对吐蕃强烈不满,在其清平官郑回的建议下,开始寻找机会重新归附唐廷。   贞元九年(793年),异牟寻派遣三批使者分别取道今四川、贵州和越南,前往内地,向唐王朝表示归附。这三批使者都安全到达了成都。十月,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派节度巡官崔佐时携带唐德宗诏书,出使南诏。十年正月初五,异牟寻与崔佐时在点苍山神祠会盟,结束了唐与南诏对峙隔绝40余年的局面。   点苍山会盟后,异牟寻派人先杀吐蕃在南诏的使者,然后乘吐蕃征调南诏军助其攻打回鹘之机,突然袭击,大破吐蕃于神川(今云南中甸塔城),捣毁了金沙江上游的铁索桥,溺死蕃兵以万计。南诏收复了铁桥以东城堡16座,俘吐蕃10余万人,擒其王5人,与唐南北策应,使吐蕃处于钳形包围中,既不敢东犯河湟,又不能南侵云南,扭转了唐王朝在西南、西北边疆的被动局面(参见神川之战)。   元和三年(808年),异牟寻去世,其子寻阁劝继立一年后也死去,子劝龙晟继位。十一年,南诏弄栋节度使王嵯巅杀劝龙晟,立其弟劝利晟为王,独揽大权。太和三年(829年),王嵯巅背盟毁约,起兵叛唐,南诏军很快攻入成都外城,虏掠成千上万能工巧匠和无数金银财宝而回。四年末,南诏遣使入朝谢罪,与唐廷继续保持臣属关系。   大中十三年(859年),南诏王丰祜卒,子世隆(酋龙)继位,因其名犯太宗、玄宗之讳,唐遂未加册封。这种礼仪之争导致了唐与南诏关系的破裂。世隆自称皇帝,国号大礼,改元建极,不再使用唐朝历法、奉唐正朔,继而开始派兵侵扰唐边。咸通元年(860年)十二月,安南当地土蛮引南诏兵3万余人攻陷交趾(今越南河内)。次年春,唐军收复安南。此后,唐与南诏在安南进行了数次交锋,至咸通七年,唐终于将南诏军击败,全部驱逐出去,巩固了唐在安南的统治(参见交趾之战)。与此同时,南诏军还多次派兵骚扰西川,并于十年和乾符元年(874年)两次大规模入侵西川,围攻成都。乾符二年,唐天平节度使高骈在大渡河击败南诏军,擒其酋长数十人,修复了邛崃关(即今四川荥径西南大关)和大渡河诸城栅,派兵戍守,南诏自此不再寇扰西川。天复二年(902年),南诏灭亡。7 唐攻东突厥之战 “后发制人,一举可灭”    唐攻东突厥之战,是唐朝前期中原李唐王朝与北方突厥族奴隶主贵族之间进行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从高祖武德七年(624年)唐朝集议攻打突厥开始,到高宗永徽元年(650年)设置管辖突厥的单于、瀚海二都护府结束,前后经过了26年战争,唐朝取得了反击突厥入侵的胜利。    隋朝初年,突厥分裂为东西两部,阿波可汗居住在都斤山(今新疆境内阿尔泰山)以西,称西突厥;沙钵略可汗居住在都斤山以东,称东突厥。隋朝末年,中原混战不休,人民纷纷到突厥避乱。东突厥始毕可汗在位时,部族逐渐强盛,不断分兵南下。中原封建地主阶级各集团为消灭异已势力,纷纷向突厥请兵,引兵入寇,如李渊借突厥兵兴唐,刘武周、梁师都借突厥兵进攻李唐。唐朝建立以后,突厥居功自傲,经常南下劫掠。高祖武德二年(619年)闰二月,突厥始毕可汗率兵渡过黄河进攻夏州(今宁夏银川市)。八月,突厥入侵延州(今陕西延安市)。次年九月,突厥莫贺咄设入侵凉州(今甘肃武威市),劫掠男女数千人。始毕死后,其子什钵苾号突利可汗,而突厥人立隋时归顺中原的启民可汗之子莫贺咄设为颉利可汗。颉利天资雄武,兵马强壮,常有南下中原之意。    武德四年(621年),颉利出兵入侵汾阴(今山西万荣县)、石州(今山西离石县)、雁门(今山西代县北)、并州(今山西太原市)、代州(今山西代县)、原州(今宁夏固原县)、恒(今河北正定县)、定(今河北定州市)、幽(今北京市)、易(今河北易县),他州也屡遭侵扰。武德五年(622年),突厥攻打代州,杀唐朝总管定襄王李大恩,八月,颉利率兵侵廉州(今内蒙古境内),精兵数十万,漫山遍野,绵延数百里。    唐朝由于中原没有平定,一方面卑词厚礼,贿赂颉利,答应和亲请求;一方面派太子李建成出豳州道,秦王李世民出泰州道抵御突厥。    武德七年(624年),唐朝平定各地割据势力统一全国以后,立即布署反击突厥的战争。这年七月,朝廷中有人向李渊建议迁都,躲避突厥侵略,李建成、李元吉和裴寂都赞成。    李世民表示反对,他说:“北方部族侵扰中原由来已久,大唐精兵百万,怎么能因为突厥扰边就迁都避敌,这样做岂不让后人耻笑?如果给我几年时间,一定能俘虏颉利可汗,献捷长安,假如做不到,再迁都也不晚。”李渊同意李世民的意见,命令李世民、李元吉率兵出豳州道抵御突厥。突厥颉利、突利二可汗率全部兵力南下攻唐,在豳州(今陕西彬县)与李世民交战。突厥兵1万余骑突然冲到城西,唐军吓得面无人色,李元吉惊惧不敢出城作战。李世民率兵到两军阵前,先与突利可汗交谈,然后指责颉利可汗负盟背约,颉利可汗以为突利可汗与李世民合谋,才稍稍引兵后退。当时连日阴雨,突厥兵弓箭因受潮不能使用,唐军夜间偷袭,冒雨进兵,突厥兵非常惊慌。颉利可汗准备与唐军交战,突利可汗反对。李世民又对突利晓以利害,突利可汗与李世民结为兄弟,拜盟而回。颉利孤军无助,只好撤兵。    武德八年(625年),唐朝设置十二军,准备大举反攻突厥,派遣燕郡王李艺屯兵华亭,安州大都督李靖出潞州道,行军总管任环屯兵太行山,秦王李世民屯兵蒲州(今山西永济县),防备突厥。八月,颉利可汗率兵10万大掠朔州,唐将张瑾全军覆没。突厥兵在灵州(今宁夏灵武县)被任城王李宗道击败,颉利请和回兵。武德九年(626年),突厥又进犯原州、灵州、泾州(今甘肃泾川县北)、秦州(今甘肃天水市)、陇州(今陕西陇县)、渭州(今甘肃陇西县西南)。四月,唐将李靖与颉利可汗在灵州激战,突厥兵退走。七月,霍公柴绍又在秦州大破突厥兵,斩特勒1人,杀士卒1000余人,突厥遣使请和。八月,颉利、突利合兵10万犯泾州,进兵到武功,唐京城戒严。唐将尉迟敬德在泾阳打败突厥,斩首1000余级,捉获突厥俟斤阿史那乌没啜。颉利可汗在渭水北面列阵,李世民率高士廉、房玄龄等六骑隔渭水责备颉利负盟。突厥兵见状非常惊讶,纷纷下马跪拜。颉利见唐军旌旗蔽日,颇有惧色,愿意讲和。李世民与颉利在渭水便桥结盟,突厥兵撤归。    公元627年,唐太宗即位,于是在殿廷教阅军马,奖赏士卒,为反击突厥做战争准备。颉利可汗信任汉人赵德言,变更突厥国俗,政令烦苛,突厥各部不满。颉利挥霍用度无限,对各部加重赋敛,部族大多叛去。由于连年征战,财困民贫,又遇大雪,牲畜很多被冻死,连年饥谨,部众冻馁,突厥势力渐弱。贞观二年(628年),突利可汗部下奚、霫、契丹等部族投降唐朝,受到颉利可汗的责备。突利可汗征讨薛延陀、回纥时兵败,被颉利可汗囚禁。因此,两人结怨相攻,势力进一步衰弱。    贞观三年(629年)秋,唐代州都督张公瑾上疏,列举六条可以攻打突厥的理由。太宗命李世勣为通漠道行军总管,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柴绍为金河道行军总管,薛万徹为畅武道行军总管,统兵10万,由李靖指挥,分道出击突厥。贞观四年(630年)正月,李靖率骑兵趁黑夜攻下定襄,李世勣在白道(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北)大破突厥。颉利既败,卑词请降作缓兵之计,在铁山休兵息马,准备进入漠北。李靖与李世勣会师白道,合谋进兵。唐军乘夜出兵,李靖在前,李世勣在后。在阴山俘获突厥1000余帐。当时唐朝派遣的议和使臣唐俭正在突厥营中,颉利可汗毫无战争准备。唐将苏定方为前锋,李靖率大军随后进发,唐军奋击,突厥兵溃散,被杀死1万余人,俘虏10余万人,缴获牲畜数10万头,颉利可汗乘千里马逃跑。李世勣堵截突厥归路,颉利无法北归,各部酋长纷纷率众投降,李世勣俘虏5万余人。阴山之战,唐朝大败东突厥。颉利兵败后逃到小可汗苏尼失的居地灵州,苏尼失把颉利执送唐军,率众投降,突利可汗等纷纷降唐,突厥部落或北附薛延陀,或者投奔西突厥,漠南之地遂空,东突厥灭亡。唐朝把东突厥降民安置在幽州至灵州一线,分突利可汗之地置顺、祐、化、长千州都督府,以突利为顺州都督统其部众;又分颉利可汗之地为6州,置定襄、云中二都督府,任命阿史   那思摩为北开州都督,统辖颉利旧部,阿史那苏尼失为北宁州都督。    颉利可汗被俘后,突厥余部共推小可汗斛勃为主,打败薛延陀,在金山(阿尔泰山)之北建立牙帐,自称乙注车鼻可汗,收笼突厥散族,有兵3万人,势力复强。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太宗派高侃率回纥、仆骨兵攻打车鼻可汗,突厥各部纷纷投降。唐朝在其地设置新黎等12州,分隶云中、定襄二都督府。高宗永徽元年(650年),高侃率兵出击,突厥诸部不服车鼻可汗调遣,车鼻遁逃,在金山被唐军捉获,其部众被安置在郁督军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抗爱山北),设置狼山都督府统辖。唐朝在此基础上设置单于、瀚海二都护府,统领各都督府,有效地管辖这一地区。   唐攻东突厥之战,采取了正确的战略策略。唐初突厥强盛,唐朝处于战略防御地位,采用和亲、贿赂等手段避免直接战争,又离间突厥各部,同时派兵积极防御,一步步求得战略形势的根本改观。太宗谈到唐朝策略时说:“啖以金帛,彼既得所欲,固当自退,志意骄堕,不复设备,然后养威俟爨,一举可灭也。”正是在充分战争准备和战略布署基础上,才取得了反击突厥的决定性胜利。突厥颉利可汗因胜而骄,内外叛离,兵势渐微,导致了战争失败。 8 回纥天山之战
唐龙朔二年(662年)三月,唐左武卫大将军郑仁泰率军在漠北天山(今蒙古杭爱山)地区,击败铁勒比粟毒军的作战。   铁勒(亦称回纥)为唐时北方游牧民族。在唐军击灭东突厥颉利可汗后(参见唐灭东突厥之战),势力强盛起来。贞观年间归附于唐朝。唐太宗李世民在其领地分置6个都督府、7个州,并委任其各部落首领为都督、刺史等职,均隶属于燕然都护府(治今内蒙古乌拉特中后联合旗南)统管。龙朔中,徙燕然都护府于回纥本部,改为瀚海都护府(治今蒙古和尔和林西北)。时回纥酋长婆闰死,其侄比粟毒代领其众。龙朔元年十月,比粟毒与同罗、仆骨(均为其属下部落)连兵进犯唐边。唐高宗李治为安定北边,即命左武卫大将军郑仁泰为铁勒道行军大总管,燕然都护刘审礼、左武卫将军薛仁贵为副大总管;鸿胪卿肖嗣业为仙萼道行军大总管,右屯卫将军孙仁师为副大总管;左骁卫大将军阿史那忠为长岑道行军大总管,各自率军北伐比粟毒。次年二月,铁勒九姓(九部落)得知唐军将至,便聚兵10余万人,凭借天山(即郁都军山)有利地形,以阻唐军。三月初一,唐军与铁勒交战于天山。铁勒选骁骑数十人挑战。薛仁贵先发三箭,杀3人。其余均下马请降。薛仁贵为防后患,将其全部坑杀。接着,挥军追击至漠北,俘叶护兄弟3人而还。军中歌颂曰“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引日唐书》卷83)。思结、多滥葛等部落闻唐军来攻,纷纷投降。郑仁泰竟纵兵杀掠,用抢劫其家产奖赏唐军,迫使他们竟相远逃。将军杨志率部追击,被击败。郑仁泰又据侯骑(侦察兵)报告铁勒辎重在附近,遂率轻骑兵14000人,昼夜北进,越过大沙漠,至仙萼河(即仙娥河,今蒙古色楞格河),不见铁勒兵,粮尽而还。时遇大雪,士卒饥冻,只得丢弃铠甲兵器,杀马充饥,甚至人自相食。待回到边塞,只剩士卒800人。随后,唐廷又命右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为铁勒道安抚使,左卫将军姜恪为副使,前往安抚其余众。契苾何力选精骑500人进入铁勒九姓中,晓谕他们:罪责在酋长,胁从者无罪。于是各部落共抓获叶护、设及特勒等官吏200余人,契苾何力列举其罪状后,将其处斩,铁勒九姓遂定。从此铁勒由盛转衰。 9苏定方攻西突厥之战中国唐朝显庆二年(657),右屯卫将军苏定方率军进攻西突厥沙钵罗可□部的一次战争。   唐贞观年间,西突厥内讧,互相攻战。叶护阿史那贺鲁兵败后归附唐朝,受命招讨尚未服唐的西突厥各部。永徽二年 (651),他击破宿敌乙毗射匮可□,西突厥十姓诸部(即咄陆五啜、弩失毕五俟斤)皆来归附,遂拥兵数十万,自号沙钵罗可□,建牙帐于双河(今新疆温泉境)、千泉(今苏联吉尔吉斯加盟共和国托克马克以西)。他与乙毗咄陆可□连兵,西域许多小国也往依附。七月,进攻唐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陷金岭城与蒲类县(今新疆奇台东南)。唐曾数次派兵进击,均未获全胜。   显庆二年闰正月二十一,唐以右屯卫将军苏定方为伊丽道行军总管,率燕然都护任雅相、副都护萧嗣业,发唐兵与回纥骑兵万余人,自北道攻西突厥沙钵罗可□;又遣右卫大将军阿史那弥射及左屯卫大将军阿史那步真为流沙安抚大使,自南道招集西突厥旧众。十二月,苏定方率军在金山(今阿尔泰山)北,击破处木昆部,其俟斤□独禄等率万余帐来降。   唐朝采纳右领军郎将薛仁贵建议,争取泥孰部(弩失毕五俟斤之一)共袭沙钵罗。至曳□河(今新疆额尔齐斯河)西,苏定方率部万余人为沙钵罗率领10万之众所包围。他命步兵持矛环据南原,自率骑兵列阵于北原。沙钵罗军三冲南原未逞,苏定方率骑兵乘势反击,大败沙钵罗军,追击30里,斩获数万人。次日,唐军继续进击,胡禄屋等五弩失毕举部归降,沙钵罗与处木昆屈律啜数百骑西遁。五咄陆部落闻沙钵罗兵败,也归附阿史那步真率领的南路唐军。苏定方命萧嗣业与回纥婆闰率骑兵向邪罗斯川(伊丽河西)方向追击,自与任雅相率新附之众继后。时遇大雪,深约二尺,诸将建议待天晴再行。苏定方说服部众,利用沙钵罗军以为唐军必然休兵的侥幸心理,昼夜兼程,继续追歼。进至双河与南路军会师,又长驱 200里,直抵金牙山沙钵罗牙帐,乘其将去打猎而无戒备之际,突然发起攻击,斩获数万人。沙钵罗与其子□运、婿阎啜等逃往石国(今苏联塔什干一带)西北之苏咄城。苏定方息兵,令西突厥诸部各归所居,修复道路,设置邮驿,划定部落地界,恢复生产,访问疾苦。并将沙钵罗掳掠的财物、牲畜等,全部归还原主。命萧嗣业率兵继续追击,自引军还。不久,石国人诱擒沙钵罗,送交萧嗣业。后唐朝分别置□陵、□池二都护府于西突厥故地,以阿史那弥射与阿史那步真为都护,分统其十姓各部。   此战,苏定方对西突厥实行分化和重点打击相结合的方略,攻守兼施,及时反击,穷追猛打,连续作战,终获大胜。
10 大唐与朝鲜的关系
  新罗统一朝鲜   唐初,朝鲜半岛上仍然是高丽、百济和新罗三国的鼎立局面,他们都遣使和唐朝往来。唐太宗在平定东突厥和高昌后,以高丽联合百济进攻新罗为借口,于644年(贞观十八年)出水、陆十万大军进攻高丽,第二年败回。唐高宗时,继续对高丽用兵。   660年(显庆五年),唐先灭百济。666年(乾封元年),唐又派兵攻高丽,两年后攻下平壤,灭高丽。唐朝在高丽设置了都督府、州、县等行政机构。以后由于新罗的反抗,唐朝的势力退出朝鲜,新罗于675年(上元二年)统一了朝鲜半岛。   中朝友好关系   新罗统一以后,和唐朝的友好关系继续发展。新罗商人来唐贸易的很多,北起登州、莱州(山东掖县),南到楚州、扬州,都有他们的足迹。新罗商人给唐朝带来了各种土特产品,从唐朝贩回丝绸、瓷器、茶叶、书籍等物品。   新罗还经常派大批留学生到长安学习。在唐朝的外国留学生中,以新罗人为最多。840年(开成五年),学成归国的新罗学生一次就达百余人。新罗留学生不少人参加过唐朝的进士科举考试,有人进士及第后,还留在唐朝做官。   唐朝文化对新罗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和巨大的。675年,新罗开始采用唐朝的历法。639年至749年,新罗相继设立了医学、天文和漏刻博士,来研究唐朝的医学、天文和历法。8世纪中叶,新罗仿效唐朝的政治制度改建其行政组织,788年,新罗也采用科举制来选拔官吏。朝鲜原来没有文字,7世纪末,新罗学者薛聪创造了“吏读”法,用汉字作为音符来标记朝鲜语的助词、助动词等,帮助阅读汉文,对文化的普及起了推动作用。当时,新罗使臣把茶种带回国,从此朝鲜开始种茶。唐末五代时,雕板印刷术也传到了朝鲜。   在长期的友好往来中,朝鲜文化对唐朝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高丽乐继续受到唐人的欢迎。在长安居住着不少朝鲜音乐家,他们对中朝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当时,在唐朝进口的货物中,以新罗的数量最大,这都丰富了中国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