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水器一般保修几年:对联的分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1:41:06

  我国对联浩繁,至今还不断产生难以数计的对联。如何分类,众说纷坛,莫衷一是。

  

  清代学者、楹联家梁章钜的《楹联丛话》,将联语分为十类:故事,应制,庙祀,廨宇,胜迹,格言,佳话,挽词,集句,杂缀。

  

  近代吴恭亨的《楹联话》分为五类:道署,庆贺,哀挽,谐谑,杂缀。

  

  顾平旦、常江、曾保泉主编的《中国对联大辞典》(1991年第一版,2000年修订再版)将对联分为九类:名胜,题赠(格言),喜庆,哀挽,谐讽(巧妙),文学艺术,行业,集句,海外。

  

  谷向阳主编的《中国对联大典》(2000年第一版)用不同的标推分类,(1)按用途分:春联,行业联,婚联,寿联,挽联,胜迹联,居室联,题赠联,谐趣联,杂题联;(2)按内容分:写景状物联,叙事述史联,抒怀勉志联,格言哲理联,讽刺谐谑联;(3)按联文长短分:短联,中联,长联;(4)按创作方式分:创作联,改制联,集引联,征募联等。

  

  为了便于实际运用,繁简适度,本书参酌上述分类,主要根据对联的内容和用途,观照古今情况,划分为九类:节日联、喜庆联、挽联、行业联、胜迹联、宅室联、题赠联、谐讽联、杂题联。

  

   

  

  一 节日联

   1.春联

  用于春节,农历新年。如:

  

  飞雪迎春到,红梅争艳;

  心潮逐浪高,万象更新。

  

  除了通用的春联以外,有结合各行业特点的许多春联。农村使用春联最广,结合农业的最多,如:

  

  春种满田碧玉;

  秋收遍野黄金。

  

  五谷丰登,好过小康日;

  万民欢庆,喜迎大有年。

  

  理发店春联:

  

  不教白发催人老;

  更喜春风满面生。

  

  旧金山酒家上海楼春联:

  

  上国观光,门迎珠履;

  海楼得月,醉赏春宵。

  

   2.其他传统节日联

  包括元宵、端阳、七夕、中秋、重阳、冬至节联等。如元宵节联:

  

  远景近景,良宵美景;

  灯花礼花,火树银花。

  

  中秋节联:

  

  银汉流光,水天一色;

  金商玉律,风月双清。

  

   3.现代节日联

  包括元旦、“三八”国际妇女节、“五一”国际劳动节、“六一”国际儿童节、“七一”中国共产党成立纪念日、“八一”建军节、“九十”中国教师节、“十一”国庆节、双十节(辛亥革命纪念日)联等。如“三八”国际妇女节联:

  

  为妇女增光添彩:

  与男儿并驾齐驱。

  

   “六一”国际儿童节联:

  

  一代英雄从小育;

  满国花朵向阳开。

  

   

  

  二 喜庆联

   1.婚联

  又称喜联。贺人结婚,包括嫁女、入赘、娶儿媳妇、再婚、复婚等,如贺友人春日新婚联:

  

  彩凤双飞,莺歌燕舞;

  名花并蒂,柳绿桃红。

  

   2.寿联

  祝贺人生日用联。按性别分,有男寿、女寿、双寿联。按关系分,有祖父寿、祖母寿、外祖父寿、外祖母寿、父寿、母寿、伯叔寿、岳父寿、岳母寿、师寿、朋友寿联等。按年龄分,有五十寿、六十寿、七十寿、八十寿、九十寿联等。如祝岳父寿联:

  

  仰丈人峰,名高北斗;

  修半子礼,颂献南山。

  

  周恩来、董必武、邓颖超撰贺马寅初寿联:

  

  桃李增华,坐帐无鹤;

  琴书作伴,支床有龟。

  

  马寅初,著名的经济学家、人口学家、教育家,因不满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反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于1940年12月被逮捕监禁。次年3月,为营救出狱,社会各界在重庆大学礼堂举行遥祝他六十寿辰的大会。周、董、邓代表中共驻重庆办事处送了这副贺寿联。此联赞扬马寅初的高尚品格,善于为国培育英才,不当隐士,不入俗流,一派学者风度,祝愿他长寿;并暗示有群众的支持,他必将获释归来。

  

  贺别人寿的称他寿联,另外有自寿联。自寿联是自己给自己祝寿,抒怀言志。如康有为五十生辰自寿联:

  

  天平百亿万千劫;

  丘也东西南北人。

  

  康有为眼看国家多难,民族危机日深,上书变法图强,戊戌政变后逃亡日本。他以“今之孔子”自居,此时还在海外漂流,所以下联有此感叹。

  

   3.其他个人贺联

  包括贺人建房、迁新居、得子女、毕业、升职、升学、获奖等。如贺新房奠基联:

  

  起屋开基,百年大计;

  兴家立业,五世其昌。

  

   4.团体活动贺联

  这是现在使用较多的喜庆联。包括祝贺工程竣工、通车、开业、开学、组织成立、会议开幕、展览、颁奖、校庆、厂庆等。还有一时重大的喜庆活动,如庆祝港澳回归,祝贺悉尼奥运会我代表团获得优异成绩,这些对联也属此类。如易仲威贺长沙老年大学十周年校庆联(嵌校名):

  

  长风破浪,老气横空,大有作为勤锻炼;

  沙水延龄,年华似锦,学无止境细钻研。

  

  廖奇才贺岳阳首届国际龙舟节联:

  

  挠鼓动高吟,唱中华历史五千年,忧患情深怀圣哲;

  手旗催奋进,看天下洞庭八百里,苍茫水阔走蛟龙。

  

  王俨思喜迎港澳回归祖国联:

  

  日暖香江,欣见云天飘汉帜;

  珠还合浦,喜从樽俎复尧封。

  

   

  

  三 挽联

  挽联是对逝者表示悼念、缅怀,安慰其家属,激励生者,用于祭奠、逝世××周年纪念。冥寿联也可属于此类。根据对象,挽联可分三种:

  

   1.挽伟人、名人、烈士等

  如杨度挽孙中山联:

  

  英雄作事无他,只坚忍一心,能成世界能成我;

  自古成功有几?正疮痍满目,半哭苍生半哭公。

  

  费新我挽“文革”中被杀害的张志新烈士联:

  

  挺起铁肩担道义;

  不辞热血荐轩辕。

  

   2.挽亲友

  包括挽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父、母、岳父、岳母、伯、叔、舅、姨、夫、妇、兄、弟、姐、妹、子、女、老师、朋友、学生等,分挽长辈、挽平辈、挽下(幼)辈。如毛泽东挽母联:

  

  春风南岸留晖远;

  秋雨韶山洒泪多。

  

  何香凝挽廖仲恺联:

  

  夫妻恩,今世未全来世再;

  儿女债,两人共负一人完。

  

  某挽学生联:

  

  一见即知心,况绛帐追随,视我师生如父子;

  多才原薄命,倘红尘再到,愿君愚鲁莫聪明。

  

   3.自挽

  如清代文学家纪昀自挽联:

  

  浮沉宦海为鸥鸟;

  生死书丛似蠹鱼。

  

   

  

  四 行业联

  旧时行业联很盛,所谓三百六十行,各行业都有体现其特点的对联,它们大多是有关食、衣、住、行、用、玩等生活和商业方面的。近现代各种产业事业不断增加,日益繁多,如邮电、银行、保险、水陆空交通运输、机器仪表、工厂矿山、科技、外贸、新闻传媒等,行业数不胜数,行业联的内容更为丰富。

  

  工作无贵贱之分,各行业人员应当包括公务员在内。党政机关、群众团体联,可以归属于行业联。

  

  行业联是一个庞大的系统,仅举数例。如政法机关联:

  

  风正气清,人民康乐;

  法严纪肃,国家太平。

  

  部队联:

  

  祖国健儿卫祖国;

  人民子弟爱人民。

  

  新闻出版业联:

  

  心联四化业:

  笔绘九州春。

  

  矿业公司联:

  

  大地无私,开怀献宝;

  科学有术,点石成金。

  

  百货商店联:

  

  文明经商,四季货流不息;

  礼貌待客,八方宾至如归。

  

  照相馆联:

  

  岁月峥嵘,应留纪念;

  神采焕发,莫负春光。

  

   

  

  五 胜迹联

  胜迹联又称名胜联,描述的对象很多,包括山岭、川流、桥渡、湖潭、崖洞、井泉、塔碑、关隘、园林、亭台、楼阁、馆室、宫殿、城寨、衙署、寺观、祠庙、故居、纪念馆及其他。古今名作也很多。内容不外写景状物、叙事述史、议论抒怀。例如衡山南天门联:

  

  门可通天,仰观碧落星辰近;

  路承绝顶,俯瞰翠微峦屿低。

  

  玉门关联:

  

  无边睛雪天山出;

  不断风云地极来。

  

  上二联是写景状物。写衡山南天门的高峻,玉门关的高旷,前者势雄,后者气豪。

  

  又如清邹福保撰苏州寒山寺联:

  

  尘劫历一千余年,重复旧观,幸有名贤来作主;

  诗人题二十八字,长留胜迹,可知佳句不须多。

  

  寒山寺建于南朝梁天监年间,屡毁屡建,历时一千余年,清光绪时苏州知府集资重建。唐张继《枫桥夜泊》成为咏寒山寺的绝唱,使胜迹长留人间,长留世人心里。此联述史叙事,并作了诗评。

  

  李五湖题司马迁祠联:

  

  万言何限帝王篇,谈滑稽,叙游侠,论货殖,述民生,非作官箴,非传圣旨;

  一史足成天下范,达舆情,伸抑屈,贬奸邪,扶正气,不为曲笔,不辱斯文。

  

  此联对司马迁及其巨著《史记》作了全面、深刻、公允的评价,既概括了《史记》的思想内容,又盛赞太史公的史笔和伟大人格。

  

   

  

  六 宅室联

  宅室联常年用于住宅大门、厅堂、书房、卧室、厨房等处,用以装饰美化宅室,同时表现主家的地位、气度、家风和主人的理想、情操、志趣,多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勉励性。这类联语,切人、切物、切事,一般感情真挚深厚,坦率中见蕴含,平淡中见波澜,不求险奇而自有韵味。这类联语表现的主体,包括官宦家、士人家、农家、渔家,以及集体宿台、同乡会馆、养老院等。如明李东阳题曲阜衍圣公府大门联:

  

  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

  偕天不老,文章礼乐圣人家。

  

  孔子后代封衍圣公,世世受朝廷殊遇,与皇朝一同兴旺,所以联说“与国咸休,安富尊荣”。

  

  孔府书室联:

  

  天下文官祖;

  古代帝王师。

  

  与上二联风格迥然不同的是清郑燮自题住宅联:

  

  室雅何须大;

  花香不在多。

  

  今人刘炳森题住宅联:

  

  民主自由新世界;

  读书劳动好人家。

  

  宋陆游书斋联:

  

  万卷古今消永昼;

  一窗昏晓送流年。

  

  清左宗棠书斋联:

  

  身无半文,心忧天下;

  书破万卷,神交古人。

  

  上海鞠国栋书斋联:

  

  荷菊梅兰,四时佳境;

  诗词书画,一世良朋。

  

  内室联如:

  

  半窗月落梅无影;

  三径风来竹有声。

  

   

  

  七 题赠联

   1.赠 人

  或称颂其德业,品评其作品,或勉励其上进,或表示自己的情怀,互相关心、鼓舞。赠人联可以加深彼此的情谊。如鲁迅赠瞿秋白联: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此是清人何溱的集字联,鲁迅录下以赠他的文友兼战友、中共早期领导人之一的瞿秋白,把瞿看作是人生知己,真正的同志。

  

   1940年黄桥决战胜利后,陈毅几度会见前江苏省省长、爱国人士韩国钧,题赠一联:

  

  杖国抗敌,古之遗直;

  乡间问政,华夏有人。

  

  韩国钧老人对陈毅的文韬武略、团结抗战非常敬佩,回赠一联:

  

  注述六家胸有甲;

  立功万里胆包身。

  

  此联道出了陈毅智勇双全的儒将本色。

  

   1938年,革命前辈徐特立赠湘潭青年店员王汉秋联:

  

  有关家国书常读;

  无益身心事莫为。

  

   1963年,吴玉章题赠侄孙联:

  

  荆树有花兄弟乐;

  书田无税子孙耕。

  

  上二联都是劝勉青年人的。

  

   2.自题

  勉励自己,抒怀言志。如清孙寄圃联:

  

  甘守清贫,力行克己;

  厌观流俗,奋勉修身。

  

  林则徐卸任两广总督后,闲居自题联:

  

  坐卧一楼间,因病得闲,如此散材天或恕;

  结交千载上,过时为学,庶几秉烛老犹明。

  

  朝廷升迁贬黜不当,禁烟大业不成,无力回天,只能独处小楼,利用余年读书。林联虽然自我宽解,仍不免惆怅。

  

  题赠联和宅室联中一部分言志勉人的对联,可称为“格言联”。

  

   

  

  八 谐讽联

  包括两类:

  

   1.讽刺联

  讽刺对象是反动势力和一切假恶丑现象,大至政治社会事件,小至个人落后习性。如西湖岳坟前秦桧夫妇的跪像,有人摹拟夫妇二人相互埋怨和对骂的口吻,撰一讽刺联:

  

  唉!仆本丧心,有贤妻何至若是?

  啐!妇虽长舌,非老赋不到今朝!

  

  慈禧太后只顾享乐,丧权辱国,是历史上一大罪人,七十寿辰,还大搞庆祝。大学者章太炎撰联讽刺:

  

  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日再到古长安?叹黎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

  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湾,而今又割东三省,痛赤县邦圻益蹙,每逢万寿祝疆无!

  

   190O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时,慈禧曾狼狈地逃往西安。“何日再到古长安”,警告她再如此骄奢腐化,京城沦陷的悲剧还会重演。每祝一次寿,国土损失一部分,真成了“万寿无疆(土)”。联语掷地有声,讽刺辛辣。

  

  有佚名所撰嘲安徽霍山县令祝寿联:

  

  大老爷做生,银也要,钱也要,红白兼收,何分南北;

  小百姓该死,麦未熟,稻未熟,青黄不接,有甚东西。

  

  两相对比,讽刺深刻有力。

  

   2.谐谑联

  谐谑联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人们彼此之间的玩笑游戏;一种是对仗奇巧,带有谐趣。不少时候二者兼而有之。

  

  如中国科学院1953年组团出国考察,钱三强任团长,团员有华罗庚、赵九章等多人。途中无事,华罗庚出上联征对,座中无人对出,还是华自己作对。联是:

  

  三强韩赵魏;

  九章勾股弦。

  

  三强,战国时韩、赵、魏三国,这里谐音钱三强,又是人名。对仗有相当难度。我国古代数学名著有《九章算术》,书中首次记载了我国数学家所发现的勾股定理。九章,这里既指著作,又谐音指座中的大气物理学家赵九章。数词相对,专有名词相对,“韩、赵、魏”对“勾、股、弦”,又是三个并列的名词,天然工巧,引得众人兴趣盎然,欢笑不绝。

  

  相传唐寅一次外出游玩,见一村妇一面打扫乱柴,一面呼唤小叔子把柴捆好,触景生情,喜得上联。苦于难配下联。后来见一少妇挑水,摔破了水桶,忙拿去叫小姑子箍好,于是才对出下联。全联是:

  

  嫂扫乱柴呼叔束;

  姨移破桶令姑箍。

  

  上联的“嫂、扫”、“叔、束”音同义异,下联的“姨、移”、“姑、箍”也音同义异,对仗自然而工稳,富有情趣。

  

   1932年清华大学新生入学考试,史学家陈寅恪为国文科出的一道试题是对对子,出句是“孙行者”,不少考生的题交白卷。考生刘子钦对以“胡适之”。胡适之即胡适,著名文学家、教授,以提倡白话文运动闻名全国。两者相对,内容上就给人以滑稽之感,似风马牛不相及。不过孙行者善变,胡适也会变,曾以“新文学家”的身份而“应召入宫”,呼溥仪为“皇上”,这里含有那么一点小幽默,也是与胡适之开一个玩笑。与“孙行者”相对的,还有周祖谟所对的“祖冲之”。

  

   

  

  九 杂题联

  不属于以上八类的对联,统归入杂题联。如文艺联、某些集句联以及其他。

  

  文艺联,指文学作品、图画、报刊、影视中出现的对联,包括文首的标题和文中的联语。如《水浒》第二十三回题目:

  

  横海郡柴进留宾;

  景阳岗武松打虎。

  

  《红楼梦》第一回文中太虚幻境联:

  

  假作真时真亦假;

  无为有处有还无。

  

  集句联,是集前人或今人诗、词、曲、赋、文、碑帖等里面的语句而成联。(如是集其中文字为句而成联,称集字联。)集句联,根据其内容和用途,用于祝寿的,可归入寿联:用于哀挽的,可归入挽联;用于名胜古迹的,可归入胜迹联,如此等等。不能归入以上诸类的,则归入杂题联。集句联要让人们知道出处。如何仲贤联:

  

  曾经沧海难为水; (元 稹)

  错勘贤愚枉作天。 (关汉卿)

  

  以上分类,仍是就大体而言,不算精确。除挽联界限比较确定以外,其他联类彼此之间没有绝对不可逾越的界线。有的对联可以入甲类,也可以入乙类,视其主要倾向而定。同一对联,根据使用的时间、地点和使用人的不同,可以归入不同联类。如:

  

  立马风云世界;

  扬帆浩荡中流。

  

  既可以是航运部门的行业联,又可以是表示劝勉或述怀的题赠联,还可以作为春联,或赞颂别人的寿联。

  第三讲 对联的格律

  

  先说两件事。

  

  第一件,2000年2月18日,北京一家大报第三版一篇文章中说,黄山有这样一副楹联:

  

  人间有石皆奴仆;

  天下无石可兄弟。

  

  显然,文中引用的这副挽联有误,两处明显违律:(1)上下联第四字,“石”对“石”,同字对;(2)联脚“仆”、“弟”,同为仄声,下联脚应是平声字才行。如果编辑同志稍有一点对联格律常识,就会生疑,一查对原稿或资料,就不难改正过来,原联是:

  

  人间有石皆奴仆;

  天下无山可弟兄。

  

  只因为不懂得一点对联格律常识,编辑们就让谬误流传,贻笑大方了。

  

  第二件,江南名园××园重修后,风光旖旎,古色古香,遗憾的是新制的几处楹联,都是病联、劣联,正如华丽衣装上有了破洞,让人吃佳肴美馔而吃到苍蝇。例如其梅花厅联:

  

  池馆请幽多奇趣;

  梅花冷处得香遍。

  

   “清幽多奇趣”与“冷处得香遍”,词性、语法结构不相对应,联脚又是仄声对仄声,大误。经联友指出,据说园林主管者不理不睬,继续自己破坏风景。类似的事例多的是。

  

  可见,对联格律,不仅撰写对联的人要学,就是不撰写对联的人,书法家、报刊编辑、园林管理者,以及文化宣传部门的人,特别是那些把关者,都应当学,都应当懂得一点对联格律常识。

  

   

  

  一 对仗的要求

  诗词有格律,骈文有规矩。对联是从骈文、诗词衍变而来,所以对联也有格律。对联的格律,就是要对仗。所谓对仗,就是严格的对偶,像古代仪仗队排列两行,手持仪仗,两两相对。对联对仗的格律要求有如下六项:

  

   1.字数相等

  对联可短可长。不管长短,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上联(出句)是多少字,下联(对句)也应当是多少字。如果字数不相等,除极特殊情况,便不成为对联。这是对联最起码的一条要求,也是最容易做到的一条要求。

  

   2.句式一致

  这里所说句式,指句子节奏形式。上下联相对的句子,节奏形式应当相同。

  

  节奏本是音乐术语,指各种音响有一定规律的长短强弱的交替组合,在对联中,可以表示为音义的停顿。相同字数的句子,可以有不同的节奏形式。如五言联的节奏形式就不只一种:

  

   “二三”式 欲知|千古事;

  须读|五车书。

  

   “二一二”式 挥毫|列|锦绣;

   落纸|若|云烟。

  

   “二一一一”式 三强|韩|赵|魏;

  九章|勾|股|弦。

  

   “一四”式 养|天地正气;

  法|古今完人。

  

  稍长的对联,半联不只一句,上下联句子字数和节奏形式都必须一致。如爱新觉罗·玄烨即康熙帝题避暑山庄锤峰落照联:

  

  岚气湿青屏,天际遥看烟树色;

  水光浮素练,风中时听石泉声。

  

  上下联都是“二一二,二二三”式。

  

  清赵藩题成都武侯祠联: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上下联都是“一二,一四,四三”式。(细分“一四”可作“一二二”,“四三”可作“二二一二”。)

  

  几十字、数百上千字的长联,都应当做到上下联句式一致。(有时自对例外。)

  

   3.词性相当

  词性,或说词类,在上下联对应位置,应当相同或相近。

  

  在现代汉语中,词可分为十一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以上属实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以上属虚词。对仗要求,原则上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以此类推。

  

  传统对仗习惯,有更严格的要求,又有宽松的地方。更严格的要求是,名词还分若干小类:天文、地理、宫室、器物、草木、鸟兽、形体、人事、人伦等等(详见第七讲),一般要求小类相同或相近的词相对。宽松的是,不要求连词对连词,介词对介词,基本上把现在的副、连、介、助叹等虚词看作一类,可以彼此相对。古代划分的“实字”、“虚字”,跟现在的实词、虚词不尽相同。如古代把某些动词和某些形容词归入虚字,所以某些动词与某些形容词相对也是可以的。

  

  对仗有工对和宽对之分。工对,原则上相对的词要词性和词的小类相同,宽对,原则上也要词性相同。

  

  上下联词性完全相同的对联不少。如清杨昌浚题西湖湖心亭联:

  

   新 水 影 摇 双 槛 碧;

  形容词  名词名词动词数词名词  形容词

  

   旧 山 光 映 四 围 青。

  形容词  名词名词动词数词名词  形容词

  

  上下联词类大体相同,虽有不同但是相当,这样的对联很多。如林则徐赠湖南某知县联:

  

   一县好 山留客 住;

   数词 名词 形容词  名词 动词 名词动词

  

   五溪秋 水为君 清

   数词 名词 名词名词 介词 代词  形容词

  

  这副七言联,有三处是同类词相对,即数词“一”与“五”,名词“县”与“溪”,名词“山”与“水”;其余四处相对的词,词性就不相同,“好”与“秋”,“客”与“君”,“住”与“清”只是词性相当,而动词“留”与介词“为”相离较远。可是我们读来,仍然感觉这副对联不错,对仗好,因为它还合乎对仗的其他要求。

  

   4.结构相应

  这是说上下联在语法结构上互相照应,彼此对称。

  

  词和词组构成的方式多种多样,有联合结构、偏正结构、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动补结构、介宾结构等(详见第四讲)。上下联相对的词或词组,最好是联合结构对联合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依此类推。如不能做到结构相同,也要做到结构相近,如联合结构对偏正结构。对应,至少要求词或词组字数相等,二字结构对二字结构,三字结构对三字结构。

  

  句子的成分,有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结构相应,还要求主语对主语,谓语对谓语,宾语对宾语,依此类推。

  

  仍以林则徐赠湖南某知县联为例,看其语法结构,大致情况如下:

  

  一 县好 山留客住;

   └─┬─┘└─┬─┘└──┬──┘

   偏正结构 偏正结构动宾结构

   └────┬────┘└──┬──┘

     主语部分 谓语部分

  

  五 溪秋 水为君清。

   └─┬─┘└─┬─┘└──┬──┘

   偏正结构 偏正结构介宾结构

   └────┬────┘└──┬──┘

     主语部分 谓语部分

  

   “好”与“秋”虽然词性不同,但是“好山”与“秋水”都是偏正结构,同类结构相对。“留客住”与“为君清”虽然结构类别不同,但是大致对应。上下联是主语“好山”对主语“秋水”,定语“一县”对定语“五溪”,主语部分对主语部分,谓语部分对谓语部分。

  

  又如于右任赠蒋经国联:

  

  计 利当 计天下利;

   └─┬─┘└─┬─┘└──┬──┘

   动宾结构 偏正结构偏正结构

   └─┬─┘└─┬─┘└──┬──┘

    主语 谓语宾语

  

  求 名应 求万世名。

   └─┬─┘└─┬─┘└──┬──┘

   动宾结构 偏正结构偏正结构

   └─┬─┘└─┬─┘└──┬──┘

    主语 谓语宾语

  

  此联上下联语法结构完全相同,自然是结构相应的。

  

   5.平仄相对

  这是对字音声调的要求,使对联念来有抑扬顿挫之感,具有一种音乐美。

  

  汉字有四个声调,分为平声、仄声两类。仄,通“侧”,就是不平的意思。古代四声,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后三声是仄声。普通话四声,是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前二声是平声,后二声是仄声。(详见第五讲。)

  

  诗词和对联,讲究声调的和谐铿锵,在语句里就要讲究平仄声的适当搭配。如果一长串的平声字或仄声字,声调像敲木鱼似的,势必显得单调乏味。对仗,上下联相对应的字,如果平仄声完全相同,平对平,仄对仄,也会显得单调乏味,因此要求平声对仄声,仄声对平声。不重要或次要处的字,平仄可以不拘,重要处(如节奏点所在和句末停顿处)平仄要合乎规定,基本上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详见第六讲。)

  

  有些对联,平仄完全相对。如清顾鼎臣题联:

  

  柳线莺梭,织就江南三月景;

  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云笺雁字,传来塞北九秋书。

  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不少对联,平仄基本相对,少数或个别字平仄不对。如福建永定县高陂桥联:

  

  一道飞虹,人在青云路上;

  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仄

  半轮明月,家藏丹桂宫中。

  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平平

  

  两句都是一、三字平仄未对,其余平仄完全相对。

  

  对联关于平仄的格律,最重要的是,上联末尾字即上联脚必须仄声,下联脚必须平声。这是对联的铁则,不得违反。(个别对联上联脚平声,下联脚仄声,不是正格。)这样,一开一合,一抑一扬,从声韵上使对联达到完整的境地,成为一个从内容到形式都很完美的对立统一体,让读者读完感到有长长的余音余味。这是千百年来积淀成的审美惯性。如果违反,上联脚平声而下联脚仄声,人们看来一般总会觉得别扭或者压抑;如果两联脚同是仄声或是平声,除了极特殊情况以外,人们会觉得不完整,像散文中的两句,而不像对联,给人以颇大的遗憾。

  

  随着时代的前进,语言的发展,现代双音词、多音词的增多,反映现实生活的对联,要求句中的字像格律诗词那样,处处讲究平仄,有时已不可能,但是联脚的字,上仄下平,应该做到。半联几个分句,句尾字,也应力求做到平仄相对。如果能够在句中、句末、联脚都能做到平仄相对,合乎规定,当然最好。

  

   6.内容相关

  对联的上下联,内容要密切关联,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表达一个主题。除“无情对”以外,上下联决不能风马牛不相及,或者彼此孤立,各自为政;也不能一重一轻,相差悬殊,那样,内容的关联就不密切了。

  

  内容相关有三种情况:

  

   (1)内容相近,相互配合。如吉林龙潭山公园联:

  

  龙峰疏柳笼烟暖;

  潭水劲松锁月寒。

  

   “峰”与“水”,“柳”与“松”,上昼景,下夜色,相互配合,共同表现龙潭公园的特色。

  

   (2)内容相反,对比映衬。如张焜自题修身联:

  

  酒常知节狂言少;

  心不能清乱梦多。

  

   “狂言少”与“乱梦多”正相反,两相对比,更说明节酒、清心的重要。

  

   (3)意思连贯而下,不可中断。如集句联:

  

  弃燕雀之小志;

  慕鸿鹄以高翔。

  

  上联语意不完整,直贯下联,显出题旨,表明立大志。

  

  对联内容不相关,短联如:

  

  新年台上演戏;

  暑假水边钓鱼。

  

  此联只能说是对偶句,上下联内容不相干。

  

  中联如:

  

  焦点,热点,重点,点点皆关国计民生;

  足球,篮球,排球,球球都赛水平风格。

  

  此联上下联内容虽有一点关联,但是相距较远。

  

  又如某省的重奖征联(出句征对):

  

  东迎华岳,西接昆仑,南望祁连,北通大漠。越丝绸古道,溯汉武雄风。襟欧亚,射天狼,到此何妨同斟御酒。

  尧法昊天,舜承禅让,禹治水患,汤撤鸟罗。显燮理嘉猷,施庙堂铁腕。念台澎,除硕鼠,清时正好共品龙芽。

  

  下联虽然立意严正,措词典雅,但是内容与上联相距远,与征联主旨无涉,被拔为获奖者第一名值得商榷。

  

  上下联内容如果轻重悬殊,即使词语能对仗,也不合乎对联的要求。如:

  

  万仞高峰惊日月;

  一株柔柳伴花枝。

  

  一雄伟,一柔弱,严重失调,不能相对。

  二 对仗的避忌

  对仗上述六项要求,须要避免严重违反。另外,有三项避忌:

  

   1.合掌

  合掌就是上下联词义雷同,内容重复,好像左右手掌相对相合。它是对联的大忌。

  

  对联本是以最精炼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思想内容,如果合掌,全联不过是半联的意思,岂不是浪费笔墨,浪费了另一半联,浪费读者的时间精力?上下联完全合掌,固然应当反对;基本合掌,部分合掌,也要注意避免。

  

  合掌往往是一味追求工对的结果。如以“岁”对“年”,“四海”对“五湖”,“英雄”对“豪杰”’“华夏”对“神州”等。另外,是由于作者思路不开,只从一个方向、一个方面着想,没有从另一个方向、多侧面着想,即单向思维,缺乏逆向思维、发散思维。

  

  对联合掌并不罕见。如:

  

  九州千古秀;

  四海万年春。

  

  只“秀”、“春”略有一点分别,其余完全同义。

  

  大棚长年绿;

  温室四季青。

  

   “大棚”就是“温室”,完全合掌。

  

  奇勋传百世;

  功绩耀千秋。

  

   “传”必“耀”,“耀”必“传”,也是全部合掌。

  

  群贤争谱箴时调;

  诸彦齐讴警世声。

  

   “群贤”与“诸彦”同义,“箴时调”与“警世声”同义,只“争”与“齐”略有分别,仍是全部合掌。

  

   2.同位和不规则重字

  对联忌用同字相对,如“石”对“石”,“百”对“百”,应当避免。

  

  由于对联一个来源是骈文,骈文中有“之”、“于”、“而”等虚字同字相对,对联中也可以有“之”、“于”、“而”等少数几个虚词同字相对。此外,一般不得同字相对。

  

  上联用过的字,一般下联不宜再用。如果错位重用,上下联彼此相对的字应当相同。如李桂梓讽刺送礼风的对联:

  

  小情尚可大包送;

   △ △

  大礼须从小处来。

   △ △

  

   “小处”,指礼物越送体积越小、越珍贵。上联已用了“小”,下联对以“大”;下联再用“小”,上联必对以“大”。此联是对得好的。

  

  上联在某几处重复使用了某字,下联在相应位置也要重复使用另一字,与某字相对。如明顾宪成所撰的著名的东林书院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 △ △△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 △ △△

  

  上联五处用了“声”,下联就五处用“事”与它相对,非常工稳。

  

  上述两例是有规则地使用重字,可以增强对联的表现力,是写作对联的需要。但是,不合规则地使用重字,却是对联一病。具体表现有三种:

  

   (1)同字相对。如:

  

  国泰民安,一岁强一岁;

   △△

  年丰人寿,一年胜一年。

   △△

  

  看似有规则,其实不合规则。此联后半又合掌。

  

   (2)重字无对。如:

  

  年复年,年年花香鸟语;

   △ △ △△▲

  岁增岁,岁岁人寿年丰。

   △ △ △△▲

  

  下联重复使用了上联的“年”,应对“岁”,却对的是“鸟”。

  

   (3)重字漏对。如:

  

  铁路畅行,快速通行通富路;

   △ △ △△△ △

  列车直达,准时到达到新城。

   ▲ △ △△△ ▲

  

  上联两次使用“行”、“通”,下联两次对以“达”、“到”,不错。上联两次使用“路”,下联对以“车”、“城”,不合,实际是未对。

  

  写作中长联,容易犯重字无对或漏对,联家有时疏忽,也难避免。如杨度挽孙中山联,下联重复使用了上联的“成”,某省重奖征联的首选联,重复使用了上联的“天”,它们都无适合对应的字。

  

   3.语言生涩

  好的对联,应当用流畅清新的语言,表达有意义的内容,构成动人的境界。语言至关重要。可是实际写作中,由于对仗有字数、语法结构、平仄声等诸种要求和限制,驾驭语言能力不强的人,作品中往往削足适履,出现苟简、杂糅、填塞、牵强、生造、晦涩、歧义等病句。如某诗社征联的获奖联:

  

  陆台隔一水,台北架金桥,中国河山归一统;

  民共破重山,共方开宝岛,大华民族定重圆。

  

  上联意思含混,“中国河山归一统”归谁统,不明白。台北集团正谋台湾从祖国分裂出去,他们能架什么“金桥”呢?用词很不恰当。下联意思也有含混不清之处。“民共”,想系国民党、共产党的合称,如此苟简,令读者难以接受。“共方”,让人听来不入耳。“大华民族”,是典型的生造词。

  

  词语生涩常见,出句征联的对句中尤多。如为了对“铁路畅行”,就有“新国大建”、“华邦大设”、“宏图顺现”等;为了对“商潮滚滚”,就有“民气腾腾”、“学海腾腾”、“富水滔滔”等。用词不准确,搭配不当,也令人感到生涩、别扭。而读者一感到语言生涩、别扭,就难以明白和接受其思想内容,对联的美感也就荡然无存了。

  

  第四讲 词、词组的结构和句子成分

  一 词和词组的结构

  写作对联,对仗时要做到句式一致、结构相应,必须理解、掌握词和词组的结构方式。要做到对仗工整,必须正确运用词和词组,让相同的结构相对。(这里讲的词,是语法上的词,不是文学体裁诗词的词。)

  

  根据现代汉语语法,字和词有联系,又有区别。字,是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词,是最小的、能够自由运用的语言单位。汉字一字一音,有意义,多半可以独立运用,常常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过去称词为字,所谓“实字、虚字”,实即现代汉语的“实词、虚词”。

  

  词的种类,按不同的标准划分,有不同的名称:

  

   1.单音词·双音词·多音词 这是按音节的多少划分。单音词,就是一个音节构成的词,在书面形式上用一个汉字表示,如“天”、“一”、“走”、“红”。双音词,就是由两个音节构成的词,在书面上是两个汉字,如“国家”、“对联”、“勇敢、“我们”。多音词,就是由三个和三个以上的音节构成的词,在书面上是三个和三个以上的汉字,如“收音机”、“高层建筑”、“英汉大辞典”。古代汉语常用单音词,现代汉语多将单音词扩展为双音词,如“美→美丽”,“民→人民”,“师→老师”。对联常使用古代汉语(文言),单音词多,所以要特别注意掌握单音词。

  

   2.单纯词·合成词 这是按词的意义成分来划分。单纯词,只包含一个有意义的成分(词素),如“人”、 “海”、“大”。合成词,包含两个和两个以上有意义的成分,如“人民”、“伟大”、“大众化”。所有的单音词都是单纯词。单纯词不一定就是单音词,如“枇杷”是双音词,但它是单纯词,因为它是两个字合起来才成为一个有意义的成分。音译外来词,如“沙发”、“法兰西”、“富兰克林”,虽是双音或多音词,但每个字只表示一个音,不表示意义,所以仍是单纯词。

  

  词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组合起来的语言单位。它大于词,小于句子。两个单音词组成的词组和两个词素组成的合成词,在对联写作中经常使用,需注意掌握其结构方式。

  

  合成词和词组的结构方式,常见的是联合式、偏正式、主谓式、动宾式、动补式、介宾式。

  

   (1)联合式

  又称并列式,是由同义(包括近义)或反义的词素或词所构成。

  

   ①同义联合

  

  名词+名词 如:人民 土地 门户 干戈 肝胆 杨柳 莺燕 山岭

  动词+动词 如:吟哦 撰写 修建 学习 寄寓 降落 攻击 叱咤

  形容词+形容词 如:富裕 贫穷 丰富 善良 美丽 温暖 深厚

  

   ②反义联合

  

  名词+名词 如:天地 水火 春秋 日夜 功过 恩怨 上下 东西

  动词+动词 如:升降 起伏 兴亡 成败 悲喜 褒贬 有无 沉浮

  形容词+形容词 如:高低 大小 深浅 难易 盛衰 冷暖 优劣

  

   (2)偏正式

  前一个词素或词修饰后一个词素或词。前是偏义,后是正义;前者像枝叶,后者像树的根干。

  

   ①形容词或名词、动词、数量词、代词+名词 如:大江 清江 三江 精心 苦心 灰心 二心 小园 家园 田园 此园 大门 寒门 佛门 蓬门 我国 强国 前程 鹏程 归程 历程 征程

  

   ②形容词或副词、动词+动词 如:快走 徐行 疾驰 奋进 挺进 新进 并进 畅想 猜想 浮想 还想 休想 大打 扑打 痛打 高飞 纷飞 腾飞 起飞 悲鸣 轰鸣 争鸣

  

   (3)主谓式

  前边词素或词如同主语,后边词素或词如同谓语;前者是被陈述的对象,后者是陈述部分。

  

   ①名词+动词 如:沙飞 水流 花开 叶落 蝉鸣 犬吠 虎啸 龙腾 心喜 客来

  

   ②名词+形容词 如:心急 胆怯 年轻 情深 意切 味长 词美 国强 官清

  

  有些偏正式的合成词或词组,一经颠倒,即成主谓式的合成词或词组。如:大树→树大 狂风→风狂 好心→心好 贪官→官贪 强国→国强

  

   (4)动宾式

  又称支配式。前后词素或词间有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前者表示动作或行为,后者表示动作或行为所支配的对象;前者如动词谓语,后者如宾语。

  

  格式 动词+名词或代词 如:举重 滑冰 放心 签名 知己 爱人 恨谁 治国 读书 补课 过年 开花 防沙

  

  有些主谓式的合成词或词组,一经颠倒,就成动宾式的合成词或词组。如:花开→开花 沙飞→飞沙 客来→来客 国治→治国 天翻→翻天

  

   (5)动补式

  又称补充式。前后词素或词间有补充与被补充、说明与被说明的关系,经常以后者来补充说明前者,在整个词义上,以前者为主;前者如动词谓语,后者如补语。

  

  格式 动词+形容词或动词、副词 如:说明 说尽 改正 改好 提高 提前 抓紧 抓住 戳穿 赶跑 打痛 吃饱 穿暖 看清 望远 登高 美甚

  

  有些动补式的词或词组,中间可以插进“得”,以表示可能;插进“不”,表示不可能。如“吃得饱”、“望得远”、“提不高”、“看不清”。

  

   (6)介宾式

  介词把它所带的宾语介绍给主语,介词在前、宾语在后。介宾式可以短到两个字,长到好几个字。

  

  格式 介词+名词或代词 如:于此 以君之力 向前方 从南边 自海上

    △△△ △ △

  在山水间 为人民 对祖国 把亲朋好友(△为介词)

   △△ △ △

  

  以上,“式”即“结构”,联合式即联合结构,偏正式即偏正结构,以此类推。

  

  词、词组结构方式对照表

  结构各类

  例词

  联合结构 国家 泥沙 良好 日月 东西

  偏正结构 大家 白沙 好花 明月 东海

  主谓结构 家大 沙飞 花开 月明 海啸

  动宾结构 爱国 飞沙 卖花 看月 观海

  动补结构 爱得深 飞起 卖完 看清 观遍

  介宾结构 为国 向沙漠 在花前 对月 自海上

  

   

  

  二 句子成分

  句子是语言运用的单位。一个句子可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在说话和朗读中,句子有一定的语调,句子与句子中间有一个较大的停顿。

  

  对仗,必须词组对词组,句子对句子。为了做好对仗,除了理解、掌提词和词组的结构以外,需要再了解有关句子的知识。

  

  构成一个句子的主要成分是主语和谓语。句子可以有四种次要成分:定语,状语,宾语,补语。

  

   1.主语和谓语

  主语是谓语的陈述对象,表示谓语说的是“谁”或者“什么”。谓语对主语加以陈述,表示主语“怎么样”或者“是什么”。主语一般在前,谓语一般在后。用作主语的常是名词、代词。用作谓语的常是动词(包括“是”、“有”)、形容词。下例春联,名词作主语:

  

  山河壮丽;

   △△

  岁月峥嵘。

   △△

  

  下例春联,形容词作谓语:

  

  国家昌盛;

   △△

  人民安康。

   △△

  

   2.宾语

  宾语是动词的连带成分,一般在动词的后边,也可借助介词“把”、“对”等用在动词前边,表示行为的对象、成果、工具、处所或存在的事物等,常用名词、代词充任。如潘力生题人民大会堂联,名词作宾语:

  

  一柱擎东亚;

   △△

  群星拱北辰。

   △△

  

   3.定语

  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的成分。被修饰或限制的词是中心词。定语指出中心词的属性、形状、数量及所属的人、地方、时间、范围等。定语用形容词、数量词、名词、代词充任,在中心词的前边。如张广建题甘肃崆峒山联,数量词作定语:(黑三角表示中心词)

  

  俯瞰河流,百尺楼台九曲水;

   △△▲▲△△▲

  凭临城郭,万家烟火四围山。

   △△▲▲△△▲

  

   4.状语

  状语是修饰动词或形容词的成分。被修饰的动词或形容词是中心词。状语用形容词、副词、数量词(动量)、表示处所或时间的名词和介宾结构充任,一般在中心词的前边。如台湾剑潭古寺联,形容词作状语:

  

  古迹重修,成观光地;

   △▲

  寺名长播,结香火缘。

   △▲

  

   5.补语

  补语是动词或形容词的补充成分。被补充的动词或形容词是中心词。补语表示行为的结果、数量,或性状的程度。补语由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动量)充任,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边;有时要借助“得”来表示(如“美得很”)。如陕西药王山药王庙联,形容词作补语:

  

  医隐山林托迹远;

   ▲ △

  仁昭今古惠民深。

   ▲ △

  

  词组的功用大。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都可由有关词组充任。

  

   

  

  三 句子种类

   1.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

  句子的种类,按内容意思和语气划分,陈述事情的,叫陈述句,句末用句号;提出问题的,叫疑问句,句末用问号;要求听话人做或不做某种事情的,叫祈使句,句末用句号或感叹号;抒发某种强烈情感的,叫感叹句,句末用感叹号。

  

   2.完全句和不完全句

  按照句子成分来划分,有完全句和不完全句。

  

  完全句又称双部句,主语部分、谓语部分齐备,意思完整。如隆中三顾堂联:

  

  两 表酬 三 顾;

  一 对足 千 秋。

   └─┬─┘└─┬─┘

   主语部分 谓语部分

  

  不完全句又称单部句,可分三种:

  

   (1)无主句 只有谓语部分,没有主语部分;说不出主语,或无需说出主语。一般由动宾词组造成。有的祈使句就是无主句。如周恩来青年时代自勉联:

  

  ( ) 与有肝胆人共事;

  ( ) 从无字句处读书。

   └─┬─┘ └──┬──┘

   主语部分 谓语部分

  

   (2)省略句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对话,上下文)里,句子中某些成分可以不说。对联里,常省略主语“我”、“我们”,有时承前省,有时照后省,有时全联多处全省。如彭玉麟题黄鹤楼联,两处省“我”:

  

  我从千里而来,( )看江上梅花,直开到红羊劫后;

  谁云一去不返,( )听楼中玉笛,又唤回黄鹤飞高。

  

   (3)独词句 由单独一个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省略的成分多而难以确定,意思比较含蓄。如“九一八”事变后,沈阳出现了这样一副极短的对联:

  

  死;

  生。 (倒写)

  

  含义异常丰富:在日本侵略军的占领下,生离死别,生不如死;宁肯站着死,也不倒着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又如董必武挽谢觉哉联:

  

  长征老战士;

  文革病诗人。

  

  谢觉哉,参加过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代表,后曾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对无法无天的“文革”毫无办法,只能做个“病诗人”,意余言外。

  

   3.单句和复句

  按照句子的个数来划分,有单句和复句。

  

  单句 又叫简单句。常由一个主谓词组构成,也可由一个词或其他词组构成。单句可以是完全句或不完全句。单句不一定文字都简短,单句可以因主要成分加上次要成分而复杂化,因而文字较长。

  

  复句 是意思有密切联系的小句子组成的大句子。复句中的每个小句子叫分句。(在对联书籍中,为讲述方便,一般将逗号断开的词组都称作分句,和语法上的分句有所不同。)复句中各分句之间有联合关系、偏正关系。如李甲秾自勉联:

  

  吃苦是良图,作苦事,用苦心,费苦劲,苦境终成乐境;

  偷闲非善策,说闲话,好闲游,做闲事,闲人就是废人。

  

  上下联各由五个分句组成一个复句。中三个分句是联合关系,与最后那七个字的分句是偏正关系(因果);后四句与开头一句又是偏正关系(因果,倒装)。

  

  分辨单句、复句,要着眼于句子成分和结构,成分有省略的要加以补充(独词句、无主句除外)。如陶行知题联: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人),孰为夫子?

  小疑必问,大事必闻(的人),才算学生。

  

  上下联的主语,都是省略了的“人“。半联是单句。

  

  蔡元培挽鲁迅联:

  

  著作最谨严,(著作)非徒中国小说史;

  遗言太沉痛,(遗言)莫作空头文学家。

  

  上下联两句各有主谓语,下句主语是承前省略。半联是复句。

  

   

  

  四 成语结构辨析

  成语言简意赅,表现力强,写作中常用。了解成语结构,有助于对仗工整。

  

  成语绝大多数由四字组成。它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主谓语齐全,如“青出于蓝”、“胸有成竹”、“骄兵必败”、“蚍蜉撼树”等。它可以是一个省略主语或谓语的不完全句,如“想入非非”、“与众不同”、“为民请命”、“喜怒哀乐”等。

  

  成语,前两字和后两字的关系可以有种种不同。主谓关系如“玉石俱焚”、“人才辈出”。动宾关系如“煞费苦心”、“一改故辙”。偏正关系如“十万火急”、“娓娓动听”、“从宽发落”。

  

  成语,前两字和后两字是联合关系的最多。联合关系的成语,前两字、后两字各自彼此又有种种不同关系。

  

   1.联合+联合 如:

  

  繁荣昌盛 富贵荣华 冠冕堂皇 多快好省 谦虚谨慎 古今中外

  温良恭俭 激昂慷慨 麟凤龟龙 魑魅魍魉 酒色财气 风云月露

  成败利钝 喜怒哀乐 轻重缓急 青红皂白 悲欢离合

  

   2.偏正+偏正 如:

  

  三心二意 三坟五典 五洲四海 千方百计 万紫千红 山珍海味

  凤毛麟角 火树银花 火海刀山 花朝月夕 光风霁月 名缰利锁

  舌剑唇枪 冰天雪地 枪林弹雨 良辰美景 良师益友 青梅竹马

  明眸皓齿 国色天香 和风细雨 赤县神州 赤胆忠心 志士仁人

  坚甲利兵 严刑峻法 社鼠城狐 陈规陋习

  

   (以上偏正是“定语+中心词名词”)

  

  三令五申 七拼八凑 千变万化 千锤百炼 并驾齐驱 坐言起行

  条分缕析 高瞻远瞩 旁征博引 兼收并蓄 精打细算 潜移默化

  先忧后乐 露宿风餐 旁敲侧击 明争暗斗 冷嘲热讽 倒行逆施

  横征暴敛 阳奉阴违 道听途说 左顾右盼 长吁短叹 浅斟低唱

  

   (以上偏正是“状语+中心词动词”)

  

   3.主谓+主谓 如:

  

  龙吟虎啸 龙骧虎步 龙盘虎踞 凤鸣鸾舞 风驰电掣 鸟语花香

  心驰神往 耳闻目睹 眉开眼笑 功成名遂 珠联璧合 纲举目张

  家喻户晓 豕突狼奔 狼吞虎咽 蚕食鲸吞 手忙脚乱 风吹雨打

  众叛亲离 兰摧玉折

  

   (以上主谓是“名词+动词”)

  

  人寿年丰 民康物阜 民富国强 地大物博 地老天荒 年高德劭

  日新月异 花好月圆 心旷神怡 珠圆王润 冰清玉洁 顽廉懦立

  事半功倍 才疏学浅 口燥唇干 山穷水尽 脑满肠肥 羊狠狼贪

  灯红酒绿 凶多吉少

  

   (以上主谓是“名词+形容词”)

  

   4.动宾+动宾

  

  引经据典 求同存异 励精图治 披荆斩棘 披星戴月 披肝沥胆

  呼风唤雨 改天换地 废寝忘食 扶危济困 正本清源 厉兵秣马

  扬眉吐气 回肠荡气 抛砖引玉 沽名钓誉 见微知著 买椟还珠

  坐并观天 玩物丧志 贪赃枉法 弄虚作假 吞云吐雾 折戟沉沙

  

  前后是联合关系的成语,其中许多可以前后颠倒使用,如:

  

  激昂慷慨→慷慨激昂 万水千山→千山万水

  龙吟虎啸→虎啸龙吟 花好月圆→月圆花好

  

  前后虽是联合关系,如果是前后两个行为有先后承接关系,一般不能颠倒,如“见缝插针”、“弄巧成拙”。

  第五讲 怎样分辨平仄声

  一 古今平仄概况

  分辨平仄,先要分辨四声。古今四声,都分平仄两类。如第三讲中所说,古代四声,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后三声为仄声;现代普通话四声(简称今四声,下同),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前二者是平声,后二者是仄声。

  

  由于语音是发展的,古四声和今四声有相同处,又有不同处。相同处,是古平声,在今四声里仍然是平声,只是分为阴平声、阳平声;古上声,在今四声里,一部分仍然是上声,一部分转入去声;古去声,在今四声里仍然是去声。基本情况如此,个别的有例外。变化大的是古入声。随着语音的发展变化,古入声分别转入平、上、去三声,即所谓“入派三声”,入声消失在普通话阴、阳、上、去四声之中。

  

  古今平仄四声对应状况如下表:

  

  

  

  学习对联,要了解古今两种平仄,并且熟练掌握其中一种,两种都能熟练掌握当然更好。如果只懂得古平仄,仍旧按古平仄写对联,其作品如今诵读播讲,有时会令人感到别扭不顺,失去其平仄交互所应有的美感;如果只懂得古平仄,若身为对联编辑、评委,处理用今平仄写的对联就非常尴尬、困难,甚至会错到颠倒是非的程度。如果只懂得今平仄,就难以欣赏干百年来按古平仄所写对联的声律美,难以理解和掌握我国对联的格律;若身为对联编辑、评委,对用古平仄写的作品同样难于处理,甚至错到颠倒是非的程度。

  

  普通话是我国各民族的共同语言,宪法规定国家推广普通话,以求逐步达到祖国语言的统一,以利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以利国际交往。对联创作,使用平仄,现在是古今两制并存,以古为主。但使用今平仄,是大势所趋,是对联大众化、现代化的需要,也是对联振兴、发展的要求,不久的将来,势必以今平仄为主。

  

   

  

  二 今四声

  各声调发音,在高低、升降、曲直、长短上有所不同。其实际发音状况称调值。普通话四声调值如图:

  

  

  

  四声发音状况举例说明如下:

  

  阴平 高平调。发音时,前后一样高而平,不升不降,相当于55。调号是“-”。例字:春(chūn)、天(tiān)、花(huā)、开(kāi)。

  

  阳平 中升调。发音时,由中度上扬,升到高处,相当于35。调号是“ˊ”。例字:提(tí)前(qián)、完(wán)、成(chéng)。

  

  上声 降升调。发音时,起音半低(比阳平起音低),先降低,再往上升到半高(比阳平升得低),相当于214。调号是“ˇ”。例字:永(yǒng)、远(yuǎn)、美(měi)、好(hǎo)。

  

  去声 全降调,或称高降调。发音时,由高一直降到低,相当于51。调号是“`”。例字:大(dà)、干(gàn)、快(kuài)、上(shàng)。

  

  学习今四声,现在有若干便利条件,广播、电视、讲座、磁带,到处有师(包括小学生)。自学,可反复念读下面依序排列的字,仔细体会四个声调的各自特点:阴yīn

  妈mā

  衣yī

  施shī

  耶yē

  哀āi

  飞fēi

  滔tāo

  温wēn

  乡xiāng

  通tōng

  

  中zhōng

  山shān

  风fēng

  深shēn

  非fēi

  高gāo

  心xīn

  生shēng

  英yīng

  中zhōng 阳yáng

  麻má

  移yí

  时shí

  爷yé

  癌ái

  肥féi

  桃táo

  文wén

  翔xiáng

  同tóng

  

  华huá

  河hé

  调tiáo

  谋móu

  常cháng

  朋péng

  明míng

  财cái

  雄xióng

  流liú 上shàng

  马mǎ

  以yǐ

  始shǐ

  也yě

  矮ǎi

  匪fěi

  讨tǎo

  稳wěn

  想xiǎng

  桶tǒng

  

  伟wěi

  美měi

  雨yǚ

  远yuǎn

  感gǎn

  满mǎn

  眼yǎn

  有yǒu

  好hǎo

  砥dǐ 去qù

  骂mà

  异yì

  试shì

  夜yè

  爱ài

  费fèi

  套tào

  问wèn

  向xiàng

  痛tòng

  

  大dà

  丽lì

  顺shùn

  虑lǜ

  谢xiè

  座zùo

  亮liàng

  道dào

  汉hàn

  柱zhù

  

  

  先横向念,品味每个字音调的高低、升降、曲直、长短,领会四种声调的区别和各自特点。然后可以纵向念,如“妈、衣、施、耶……”“麻、移、时、爷……”“马、以、始、也……”、“骂、异、试、夜……”进一步领会每种声调的各自特点。

  

  能学会今四声,从而掌握普通话,自然很好。如果念不好今四声,说不好普通话,那也不要紧。只要在学习过程中,能逐步分辨出哪些字属于平声,哪些字属于仄声,能运用于对联的写作中,那就算取得很好的成绩,达到了能写作对联目的。

  

  讲方言的人,不妨用方言念上边排列的例字,品味自己方言中念阴平、阳平、上、去四声,在高低、升降、曲直、长短诸方面的特点.领悟出自己方言中,像“妈”、“麻”那两类声调的字就是平声,像“马”、“骂”那两类声调的字就是仄声。这就是找到了自己方言与普通话在声调和调值上的对应规律。这样,举一反三,依此类推,就可以解决一大批字的平仄问题。要做到这一点,不是不可能,也不是很容易,可以阅读《x x(地方)人学普通话》这种书,可以向懂得自己方言与普通话对应规律的人求教。

  

   

  

  三 古四声

  古代平仄四声发吉状况,由于没有原声留下,现在难以确知。前人有描述。清代学者顾炎武说:“平声轻迟,上去入之声重疾。”江永说:“平声音长,仄声音短;平声音空,仄声音实;平声如击钟鼓,仄声如击土木石。”《康熙字典》载有一首歌诀《分四声法》: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意思大致是:平声随口平读,声音不高不低,尾音自然延长;上声向上高读,声音亢而响亮,并无尾音;去声向下重读,声音哀而且远,尾音较短;入声向直急读,声音木而且实。如下表:声别 读 法 发 声 尾 音

  平 随口平读 声和平 尾音长

  上 向上高读 声响亮 尾音无

  去 向下重读 声哀远 尾音短

  入 向直急读 声木实 尾音无

  

  

  近人有用击鼓发声来区分四声:用木逨轻击鼓的中心,声音为“东”,是平声;再击鼓面四周,声音为“董”,是上声;若在鼓的中心以木逨重击,声音为“冻”,是去声;若用一手技鼓面,一手重击,声音为“笃”,就是入声。

  

  下边的字,按平、上、去、入四声的顺序排列,可作试读练习。

  

  平 上 去 入孤 古 故 割

  东 董 冻 笃真 轸 震 质

  空 孔 控 哭巴 把 霸 伯

  江 讲 绎 觉坚 茧 见 洁

  微 尾 未 物阳 养 漾 药

  

  平 上 去 入先 本 后 末

  风 洒 露 沐河 海 静 谧

  民 喜 岁 熟泾 以 渭 浊

  为 善 最 乐杯 酒 自 适

  乡 里 叹 服情 好 甚 笃

  

  读的方式,同练习今四声一样,先横向读,然后可以纵向读。由于平、上、去三声古今基本相同,所以试读练习重点要放在古有今无的入声上。要注意入声一行的字的读音,按照入声短促木实的特点去读。

  

  现代南方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地,北方山西、内蒙、陕北等一些地方,还保存着入声。湖南也保存着入声,只是不短促。上述地方的人辨别入声很容易。

  

  北方大部分和西南大部分地区口语里,入声已经消失。北方的入声字,大部分变为普通话的去声,其次是变为阳平,再次是变为阴平,变为上声的最少。从湖北到四川、云南、贵州的西南方言里,入声字一律变成了阳平。这些地方的人,辩识入声字比较困难。

  

   

  

  四 识别入声字

   1.辨识入声字的方法

  辨识入声字,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排除法 以n、ng为韵尾的韵母(an、ian、uan、üan、en、in、un、ün、ang、iang、uang、eng、ing、ueng、ong、iong)的字,没有入声字。这就大大缩小了入声字的范围。

  

   (2)重点注意法 入声字多属以a、o、e、ie、üe、i、-i、u、ü为韵母的字。如:答(dá)、郭(guō)、涉(shè)、碣(jié)、尺(chí)、瀑(pù)。

  

   (3)偏旁类推法 某些偏旁相同的字。如已知其一字是入声,则相同偏旁的字多半是入声。如:

  

  白 帛、百、伯、泊、柏、拍、近、柏、箔

  各 阁、胳、搁、洛、落、烙、骆、络

  复 腹、馥、覆、蝮

  

  此法基本可靠,但有例外字需记住。

  

   (4)记诵名作法  诗词中有押入声韵的作品。因为入声韵独立使用,不与上、去、平声韵通押,所以认识一个韵脚字是入声,一般可以推知这首作品的其他韵脚字也是入声。背诵入声韵的名作,同时记下了它韵脚的入声字。如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入声字是“歇、烈、月、切、雪、灭、缺、血、阙”;毛泽东的《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入声字是“壁、泣、易、镝、急、迫、夕、激、敌”。

  

   (5)勤查典籍法 《辞源》字条下注有平、上、去、入四声,《诗韵合璧》、《诗韵新编》等许多韵书,有入声韵部或入声字单独列出,都可翻查。在阅读和写作过程中,通过多次翻查,就会记住和掌握一些常用入声字。识别许多入声字。

  

  诸法中,牢记是掌握入声字最好的办法。

  

  辨识入声字,并不需要识别所有入声字。对联用字只须分辨平仄。入声转入今上声、去声的字,仍然是仄声,可以丢开不管。我们只要知道入声转成阴平、阳平,作平声使用的那些字,这就可以了。

  

  《诗词写作指导》附录“新韵”,在今平声中的古入声字下加有符号,清晰易辨,一目了然。对于只知今平仄而不知古平仄,或只知古平仄而不知今平仄的人,都很有用处。现按原书分部,摘录如下表。

  

   2.今平声中的古入声字表

   (字以声母表的声母为序。“/”前为阴平,后为阳平。)

  

  一齐(i) 一揖/ b 遇/鼻 p 劈/ d 滴/笛迪涤敌嫡镝狄荻 t 踢/ j 积·芨绩激击唧屐缉/即急亟殛疾嫉瘠吉棘集及汲岌级圾笈极楫辑藉籍缉 q 七戚漆/ x 昔惜析淅晳锡吸夕汐息熄悉膝/习席袭檄隰

  

  二支(-i) zh 汁织/直植·殖执挚职侄跖 ch 吃/ sh 失湿虱/十什拾蚀食石实识

  

  四姑(u) 屋/ p/仆璞 f /伏袱福幅蝠辐匐弗拂佛·(仿~)绋服菔绂 d  督/独毒渎读椟牍犊 t 秃突/ k 哭窟/ h 忽惚/核斛鹄鹘觳 zh /竹竺逐烛躅蹋 ch 出/ sh 叔淑菽/孰熟塾赎秫 z /足卒族镞 s /俗

  

  五鱼(ü) j 掬鞠鞫/菊局橘 q 曲(弯~)屈/ x 戌/

  

  六麻(a) b 八叭扒/拔跋魅 p /扒 f 发(~展)/伐筏阀乏罚 d 答搭哒/答瘩达怛 t 塌/ l 拉/ zh 吒扎/扎札轧(~钢)测闸 ch 插插/察 sh 杀铩/ z 匝咂/砸杂 c 擦/ s 撒(~娇)/(ia) 压押鸭/ j 夹挟/夹荚颊铗戛 q 掐裕/ x 呷瞎/侠狭峡匣狎柙黠辖(ua) 挖/ g 刮聒鸹/ h /滑猾 sh 刷/

  

  七波(o) 喔 b 饽拨钵剥/勃渤博搏膊薄(轻~)礴伯泊箔舶帛驳踣· p 泊泼/ f /佛(~法) (uo) d 咄掇裰/度(揣~)踱夺铎 t 托脱/橐 l 捋/ g 郭聒蝈/国帼 h 豁/活 zh 拙捉卓桌/灼酌浊镯着啄琢诼斫濯茁缴(弓~) ch 戳/ sh 说(解~)/ z 作/昨 c 撮(~合)/ s 缩/

  

  八歌(e) /额 d /得德 g 割鸽/阁格骼革葛(~布)隔 k 榼磕/壳 h 喝/合盒核劾阂涸貉阖翮 zh 螫/折哲蜇蛰摺谪辙磔 sh /舌 z /泽择则责啧帻箦

  

  九耶(ie) 噎/ b 憋鳖/别 p 瞥/ d 跌/叠迭瓞喋堞谍蝶碟牒垤耋 t 贴帖/ n 捏/ j 秸结接揭疖/洁诘拮结颉桀节杰劫讦竭碣捷睫截 x 歇蝎楔/协胁挟(üe) 曰约/ j 撅屩|觉(~悟)决诀抉玦鴂孓绝倔掘崛角(主~)桷厥橛獗蹶蕨噱攫爵嚼谲 q 缺阙/ x 薛削/学穴噱

  

  十开(ai) b /白 p 拍/ zh 摘/宅 ch 拆/ s 塞(堵~)/(uai) sh 摔/

  

  十一微(ei) h 黑/ z /贼

  

  十二豪(ao) b 薄剥雹/ zh 着/着 sh /勺芍 z /凿 x 削/

  

  十三尤(ou) zh 粥/轴

  

  注:

  

   ①字后加“·”,表示此字古有入声和非入两读,意义不变

   ②重出的字,表示读音不同,或音同而声调不同。

   ③表中仅收常用字,今平声中的古入声字未全收入。

  

   

  五 平仄两读的字

  平仄两读的字,古代比现代多。大致分为两类:

  

   1.古代平仄两读而意义不变

  这类字,如今多半只有一种读音。如:叹、看、望、忘、醒、漫、患、跳、莹……

  

   2.古代平仄两读而意义不同

  这类字,至今不少仍保持平仄两读。

  

  有容易分辨的,如:中(~央,击~)、为、长、传、担、和(~平、~泥)、冠(鸡~,~军)、将、相、荷(~花,负~)、调、称(~呼,~心)、扇、监(~察,太~)、弹、难、强、铺、缝、磨……

  

  有些字今人已不容易分辨,举例说明于下:(以字的笔画多少为序):

  

  王 平声,名词,~侯。仄动词,称~。

  从 平声,动词,随~。仄去声,名词,随~的人。今俱平声。

  分 平声,动词,~开。仄去声,名词,名~;又动词,料想。

  不 平声(读fóu),疑问,同“否”。仄声,副词,表示否定。

  占 平声,~卜。仄声,~据。

  令 平声,动词,使。仄去声,名词,命~,县~。今俱仄声。

  过 平声,经~。仄声,~过,~失。今俱仄声。

  华 平声,~美。仄去声,~山。

  行 平声,动词,~走,~为。仄去声,名词,~行。今俱平声。

  创 平声,名词,~伤。仄去声,动词,开~。

  任 平声,堪。仄去声,听~,~务。今俱仄声。(姓、地名“~丘”平声。)

  当 平声,应~,值。仄去声,恰~,心以为。

  衣 平声,~服。仄去声,动词,穿~。

  论 平声,动词,讨~。仄去声,名词,言~。今俱仄声。

  污 平声,~秽。仄去声,动词,~染。今俱平声。

  兴 平声,动词,形容词,~起,~盛。仄去声,名词,~致。

  观 平声,~察。仄去声,名词,寺~。

  更 平声,三~,~改。仄去声,~加。

  吹 平声,口~;仄去声,名词,鼓~。今俱平声。

  间 平声,中~。仄去声,~隔,离~。

  纵 平声,~横。仄去声,放纵。今俱仄声。

  和 平声,形容词,动词,连词,~谐,~好,与。仄去声,动词,唱~。

  治 平声,动词,~理。仄去声,形容词,国~。今俱仄声。

  胜 平声,能承受,~任。仄去声,超过。今俱仄声。

  重 平声,~叠。仄上声,轻~;仄去声,更为。

  便 平声,安静,善辩。仄去声,方~。

  施 平声,~行。仄去声,~舍。今俱平声。

  闻 平声,动词,听。仄去声,名词,名誉。今俱平声。

  扁 平声,名词,~舟。仄上声,形容词,不圆。

  炮 平声,动词,~制。仄去声,名词,~弹。

  乘 平声,名词,史~;动词,~便;驾。仄去声,名词,车~。

  殷 平声,形容词,富。仄上声,形容词,雷声。今俱平声。

  浪 平声,水名,沧~。仄去声,波~。

  教 平声,动词,传授,使令(今仄声)。仄去声,名词,~养。

  颇 平声,形容词,偏~;人名,廉~。仄上声,副词,略,很。今俱平声。

  旋 平声,动词,回~。仄去声,副词,短时间。

  骑 平声,动词,~马。仄去声,名词,~者。今俱平声。

  量 平声,动词,思~,~力(今仄声)。仄去声,名词,器~。

  禁 平声,~受。仄去声,宫~,~令。

  誉 平声,动词,称赞。仄去声,名词,名~。今俱仄声。

  雍 平声,和谐。仄上声,古州名。

  翰 平声,羽~。仄去声,~墨。今俱仄声。

  燕 平声,地名,幽~。仄声,鸟名。

  操 平声,体操。仄去声,节~。今俱平声。

  

  另外,有个别字古平今仄,如:俱、纫。

  

  有个别字古仄今平,如:抒、拥、茗、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