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vc塑料弯头接法强:李雅轩太极拳论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5 22:58:14

 

一、
(一) 在初练功时,架子是宜下的大点,如功夫久了,就不宜太大太伸展,如架子太伸展了,要点紧凑含虚收藏才行。

(二) 在练功时,不要一定要架子多么大,多么低下,主要仍还是练 出手上的拳意来,有了灵感为第一,进一步要这种灵感练的充实起来,养这种灵感主要的练法,是在稳静上练功,如不稳不静,那就绝对练不出灵感来,如手上身上脑筋里没有灵感,那就不能算太极挚的功夫。(六五年四月一日悟)

(三) 练太极挚,心里要平静舒适泰然,把气息调的舒舒服服的去练,不要满身带劲,满脸的神气,只是身心放松放稳放静就行了,如是满身带劲;满脸的神气,这是练外功拳的形态。练太极拳的人,看来只是平淡无奇,就是对的,如是满脸神气,满身劲头,这就错了,如这样就一辈子也找不着拳意,挚意不上手,是一辈子瞎糊闹。

(四) 练太极拳主要是找拳意,如找着拳意就算人了门了,拳意如何找?在松软稳静上去找,放清醒,放灵感,放舒适去找,稳稳的,静静的,日子久了,拳意自会到了手上,如满身带劲的去硬找,必致愈找离拳意愈远,这句话很要紧,要好好相信,如

不相信这句话 ,那就练不好拳了。 (六五年四月五日)

(五) 功夫有了基础之后,应在藏神养气上用功,不宜专在肉体上苦求,如崔某之拳,专在柔劲上苦下功夫,发劲上死找,这证明他不是高手,李某某是崔的老师,这证明李崔皆不是好手也。

(六) 有人练太极拳如其它门拳一样,弄些着法招法,想些用法,这是大错特错的,因为练太极拳的,胸中是混然一气的,是无所为的,是泰然的,不能专想某一手一势的作用。如一想每手每势的作用,那就用意不均匀了,那拳意也就始终不会上手了,不会发现了,拳意不上手,灵感没有,将来在用的时候,就不能听劲,听不了劲,也就取不了胜。 (六五年八月九日悟)


( 七) 按我今日之练法,是松净的运动,心想内部,心里才感觉有些 意思,如往日练功,多在表面上用功,未往内心里去体会,那是不对的o

(八) 在初练功时,一定要按规矩,每练必须顶起头来,拔起背来,蹋下肩去,垂下肘去,周身布满意思,五指贯上意思,气势充满布匀,日子久了,就可打下基础,李香远就这样练出来的。第二步的练法,是注意周身关节的放松放软,无论是腰膝或肩肘,甚至指节,腕节。脊骨的每一节部,都要以思想之力慢慢的将其松开了来,这步功夫不易作到,但如日子久了,以思想力慢慢灌输,是绝对可以作到的。

(九) 每练功务要以腰脊为轴,带领着四肢而动,如感觉两臂、两手松软软沈甸甸的,才是练对了,在这个时候,两脚两腿是很柔弹的,很扎实的蹋在地面上,这样子才对 o

(十) 在练时要随时体会腰脊上的源动力,它是如何的劲带动,挑动着两臂两手而动转的。是柔劲,还要有弹力。

(十一) 杨师打串,推手练功的一切神气动态细微的味道,要平时多多 的想想,多多的悟会,功夫就会大大进步。 (六六年七月二十四日)

(十二) 练功夫第一要紧是提起虚灵的神气来,一身的神气要充满,但又要收藏在内心不使外露锋芒,又要以灵机灌注,不能呆板,神气极稳,浑身是意,这才是好的练法o (六六年七月二十六 日)

(十三) 一定要在大松大软上,两臂如在掉下来一样沈甸甸重砣砣的一 手一势去练,否则就练不出好的身势来。

在练时 ,气宜鼓荡,神宜内敛,舒舒畅畅的去用功,如长江大

河之水滔滔的不绝之势,如不如此 ,练不出好身法来,此道理要好好想想。

(十四) 最上乘的练法,是练神,练意,练气,练虚无,不能死死的 练筋骨肌肉为主也o


(十五) 如发劲不入内,这是未放松的关系。如在对手时拳不管用,这是动作无变化的关系。

(十六) 在练功时,要时常想当先老先生是如何一个练拳的神气,今多久不想这些事,所以练拳不进步。

杨师练拳时,其全身及两臂是如何松沈的样子 ,要时常多想想。他是如何的又稳又静又松又沈,又软又弹,又灵动的样子,要时常多想o

(十七) 在老先生与人推手时,对方感觉寻 ” 常恐惧,时时有惊心动魄之感 ,这是如何一回事,要时常想想,如此功夫久了,就会大进步的。(六五年五月十八日晚)

(十八) 无论练拳或推手,总要以脚下松沈稳固踏实为第一,否则一切全谈不到。千要紧,万要紧,是身势松软,脚下有根为最要紧。

(十九) 太极拳也要有些基本的力量,但这种力量是柔的力量,而不是僵的硬力。有了基本上的力量,再有柔软,再有松沈,再有灵巧再有轻妙,这才够完全,如是脚下浮漂的,那就练不出实用的功夫来。

有了基本上的力量,然后注意练灵感,一步一步的把灵感充实起来 ,然后在推手时才能作到蝇虫不落,寸草不粘的地步。

(二十) 太极挚的功夫,还不能死死的在沈劲上下功夫,因为有沈劲,只可是用于友谊的推手沾粘,如是用之于对付比斗,是非有蝇虫不落、寸草不粘,轻妙绝伦、变化神奇的功夫才行。所以说太极拳总要在轻灵变化,神气灵感等方面下功夫才对。

(二十一) 练柔是初步的功夫,然这种初步的功夫的练法很要紧,因为柔是练筋骨上的力量的,这是根本上的东西,有了这种东西,然后才能练大松大软,以达到轻灵虚无等上层的功夫。

(二十二) 如是再深进一步的练法,是找紧要,不宜在大伸大展找了,因为紧凑才能含蓄,才有收藏,才长内劲。松是紧凑的松,不是以放大、放长、放伸、放远叫松,切记。

(二十三) 每练功一定要把劲沈在丹田,如能丹田沈下劲去,人的气度一切就要改变,如沈不下去,那一切的神态气度都是浮的,所以练功须练到气沈丹田这一步。

(二十四) 无论如何说,练拳的功夫是在松软沉重,舒适大方上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势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的练法上下功夫才行。

(二十五) 练功夫必须刻刻留意在腰隙,也要刻刻留心是在用意不用力,如到了最上乘的功夫,是要纯以神行。

(二十六) 练功以松沈软弹为对,每练时要细细的思悟这个味道。


  李某某的练法,我认为沉着有余而软弹不够 ,他是柔而不灵的功夫。以这种功夫练出来的手,只可对付初步或中乘的功夫人,而不是以对付高手上乘功夫的人,因为上乘功夫的人,其动作是用神,用神的动作才来的快,才能打人于不知不觉之中,灵机的动作,是用神意修练出来的,如只是用气用柔,就练不出轻快灵机的功夫来。

(二十七)在练功时,全身各部如松的均匀舒适了 ,便会感到掌心指肚之间发泡发胀,泡松松、胀鼓鼓的感觉,灵觉无比,清醒无比。如此天天用功 ,把这种灵感清醒充实起来,以后在推手打手之中,它这种灵感就会发挥极好极妙的作用。

(二十八)当然老论上所说的主宰于腰,形于手指,这是练太极拳功夫的至理名言 ,不过要参加上每练功细细的体会掌心指肚之间的这种松泡泡 ,胀鼓鼓的灵感味道,其功夫的进步当更迅速些。

以上这些道理 ,是要静下心来练功,才体会得到,如粗心浮气的着手是体会不到的。

(二十九)练太极拳其最重要的 ,是要稳静在静极默笃之后,才能体会到很多的道理,如粗心浮气,多动妄动,那就错了,怎样才能作到静?一要身桩中正,二要呼吸舒适,三要心性放稳,四要一身松净,松匀。如能长久持此思想,就能一点一点的作到真的稳静了。

太极拳是内功,什么是内 ?筋骨肌肉统统是外,人的性灵才是内,人稳静着练拳,就是为了培养这个性能,如忙练,快练多动妄动是不能培养人的性灵的。人的性灵培养好了,就一切修身致用皆有之。

(三十) 练挚要空空的摸。空空的摸,才容易捉着拳意,万不可在手法上去找,盖太极拳是个虚无的,是灵通的,是个玄妙的,须空

空的去找 ,不可以手法去找也。

其妙处全在虚无 ,如用实质手法去找,必致愈找离太极拳愈远也。

有形的功夫不是高手,无形无踪的功夫才是上乘。 (六四年六月四日星期四悟 )

(三十一)虚灵顶劲往上担 ,松沈稳固座下盘,脚下沈稳,是以气沈于丹田,注力于两脚两腿,达于地下,如地下有电吸着于两脚两腿,使脚腿地三者成为一个整体也。就在练拳的时候,头脑里思想中也要常想着这个问题,使头脑神意虚灵上顶于空中,与空中电子分子合为一体,使脚腿注于下层,透于地宫,同地球黏成一体,如这样子才能叫整个的一身体在宇宙之间。

  总之 ,是气意要往下沈,神意要往上顶,一身完整,这才是练太极拳的味道。又须有含藏,有收敛,不能用明劲,不能太敞大放散,此太极拳之所以很难也。

(三十二)杨澄甫先师每练拳推手时是个什么样子,要时常想想进步才快 ,每练时,稳静方面是如何,沉着方面是如何,丢松方面是如何 ,是如何的沈甸甸的,是如何软弹弹的,掌心是如何的松泡泡的,指肚方面是如何的鼓胀的 ,是如何神意顾到全身,是如何的灵机含藏,杨师在推手时,其气势是如何虚无的,如何巧妙的,如何有灵机的。在找劲方面,他虽是轻轻的一摸,我就感觉抵抗不行,不抵抗不行,使大劲不行,使小劲不行,动不行,不动也不行,如这点奥妙究竟是如何有的,我平时要多用脑筋思悟思悟,在攻击人时,令人不能躲掉,其冷快绝伦处,人如放电样崩出,令人惊心动魄,以上这种精形,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以后要时常想想。修练功夫,最要紧是在静上多多用功。如能作到静极默笃的时候,好象是头脑中有一种灵感,这种灵气好象是要出离躯壳,起于空中,与宇宙万物合体,未来未见之事,若有所知,恍然若明,如这种情形,不知是什么道理,是人的灵机充实了之后,自然而产生的吗?是以已往情形事迹而推断出来的吗?不得而知,我说不出它的所以然:然而,我既有这种感觉,今也大瞻的写下来,以便将来证明其是对还是不对。每练功意念要想到腹下丹田的部位,意思要使灵机出现在手上o

( 三十五 ) 立志要把太极拳练好 , 不能以现在的成就为满足,一定要练出神妙的粘粘手法来,如只是一般的功夫,那就称不起什么专家。要有一与对方接触就使其跑不了 , 在几跟几随之中 , 内劲一鼓 , 则透进彼身,使其外面不见什么情形,而内里已熟烂矣。要想达到如此境界的就必须天天思想老师当先练功的情形。

(三十六)太极拳稳静松软着练功,可以练成五种功夫。

1. 稳静松软着练拳,可以长灵机,练到蚊虫不能落,寸草不能粘。

2. 松软着练拳,可以练成一身柔软,百折若无骨,无论对方如何来,我都能毫不抵抗的随机应变的给走化过去,干干净净地将其化掉,绝不拖泥带。

3. 松着劲练挚,可以使脚下松沈稳固,腰腿上有弹性的力量,无论对方用多大的劲冲来,我可以柔动之力给其化掉,我的两脚是有根的,绝不会被冲动。

4. 松软着练拳,可以有丹田的沉着之劲,可以无论在任何形势之下,我的气意始终是沉着的,绝不会使气意浮起。

5. 松沉着劲练功,可以使胆力充实,无论在任何情形之下,我的心胆是坚强有力的,无论对方多么凶恶,我总有办法将其降伏的。我有沉着之心劲,有冷狠快准,入里透内之心劲,一定可以将其打服,将其摧毁。

(三十七)如真的沈下心气练功夫 ,其身势就特殊的庄严伟大,其五官面目就显见一种非常庄严的气派,正大的神气,有令人感到神圣不可侵犯之威势,此所以自古以来,练武的人士多有忠直侠义之风也。假如说功夫到了上乘是讲究轻灵虚妙,如沉着劲稳重去练功,这不是矛盾吗 ?不,因为轻灵虚妙的功夫,是稳重沉着的功夫,中出来的自然轻灵虚妙,而不是初练时就找轻灵虚妙的。如是沉着稳重的功夫尚未练到成功就找轻灵,那就成了浮漂而不是真正的轻灵了。

(三十八)老论云,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这就是说在不发劲时是百无所有,也就是极柔软也,在发劲时 ,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集中所有之劲打来,这就是所向无敌,极其坚刚也。

(三十九)练太极拳的功夫,如能每早晚静坐一下以养虚灵,是最好的,在练功时,一定要摒除杂念 ,松腰坐胯,沈气顶头,塌肩垂肘,动以腰带领,这虽是初步的规矩,然无论功夫进步到如何阶段,也是要刻刻注意的。

(四十) 太极拳修练歌:心要清 慧要澄 良知良能藏胸中 身心悟觉如明镜 体察事物有智明 神清骨爽无限美 修身致用妙无世人不知其中乐 道在有为无为中。

(四十一)每练功,一手一势要作到好处,要作到优美,这样子就进步快,如偷工减料的练法,是自欺欺人也。如能练到优美,别人看见也感觉一身舒适 ,精神愉快可爱,否则看的人也感觉不舒服,感觉讨厌。

(四十二)初学时 ,其呼吸是要舒适自然,不必注重配合动作,否则必致周身不安,甚至胸部痛,气受拘束,久之面黄肌瘦。

在初学时,只是身放松软,心放稳静 ,呼吸任其自然足矣。以俟架子找顺打熟,其呼吸自然就会自己找配合了去,如以水泼在地上,水自然的就会低处流去也。斯时若不自然的呼吸配合动作开合,就不舒适不自然,不顺劲,故不要去注意。

呼吸配上了动作是一个甚多情形呢 ?在姿势的放大开展伸长时,是呼出气的时候,在姿势的收回缩小时,是气吸入的时候。

说沉气,不是用压制的办法,将气压到丹田去,而是将身势放松,使气自然而然的自己落下去到丹田的。不但如此,就算是精神意思也要安定于丹田,盖腹部全身的发力源动处 ,所有各种的发动全赖于腹部的气的鼓荡,如腹部丹田的源动力不鼓动,身上便无力量发出也。然而注意是注意,又不可以拘束,否则,一身动作不灵。

总之 ,将精神放在丹田,又要由丹田发布于全身各部,不过以丹田为主宰也。   二、 太极拳练习到真正松了的阶段,全身都有气布满,前后左右都撑满抱圆,太极拳的练习好比伞的撑开。伞不用时收起来,放松了;用时撑开,此时伞面是绷起来的。不是硬也不是懈,是整个铺开的。整个伞面是完整的,伞面上的每点都处于整体中,张力是均匀的。太极拳练习松软的情况与此类似。”
太极拳的练习要保持纯正的风格,这个风格是在大松大软中落实的。松软不是身体的哪一部分,而是整体,提起一件衣服,不管你提它的前襟、后摆、袖子,都提不顺。只有提领子才顺,一提领子其他部分都被很顺地提起来了。这衣服是垂下、松软的,也是整体的。太极拳的练习也是一样。”

“揣思摩像”,我当先也常有之,要想起杨老师打拳推手的神气,便觉功夫有进步,如长久不见老师了,练拳就找不到味道了。近有人竟不知思念教者的意思,肯定是不对的。对太极拳的体会:松腰塌胯、虚实分明,一吐随起,一纳即伏,手领神到,意气布满,一动全身随,真气内鼓盈,身如轻舟走,脚与地面通等等皆对。不过在练架子时,身势应如载重之船行于江河之中,是又有动荡之形势;又是非常的沉稳。起,不离水的托力,下沉,不能触到河底,船身始终是由水的浮力托着的,亦就是说人练拳的身体,是在脚腿上之弹动力托着的,既不能浮起,又不能生到硬根上。如只说如轻舟走,怕是不懂悟解的入,把意思错解,将身体气势练浮起来,胯以下应以气使其下沉,腰以上、背项、顶部分应是以神往上提起的,往下去的是全身重量落于脚底,与地面过电打通。如这样子一沉一拔,、将胯以上拉成一个整体,再与脚腿通,然后以神领动,并且以气鼓荡着、来使身体作拳势的一些动作,这叫作用神、用意不用力。如专用筋骨肌肉有形之体做动作,那就恐怕忽略了神、意与气势在练拳上的作用,只是一个肉体在涌动,那有什么味道之可言呢?关于这点要注意,切切。
  
  在练拳时,身体如火车的车箱,脚腿如火车箱下之大盘丝簧,车厢是托在盘簧上的,不使车厢上起离开盘簧,也不使车厢下触着硬地铁轮,如这样我以为才对;功夫之锻炼因个人之身心性格不同,所以所找的道理也不一样。
  
  我练功夫的方向,是找大松大软,是找虚无的气势,是找神明的感应;是找莫测的变化,不停留于筋骨肌肉的初步锻炼过程中。我以为,这种大松大软、神明感应、莫测变化妙处无穷,我不以为它大松大软了就不能敌抗对方之来手 .

找上下相随,是初步之练法。找轻灵绵软,是中乘之功夫。找虚无所有,才是最后的研究。盖轻灵仍有物也,如到虚无则无物也,则一切无不从心所欲,以达通玄通妙之境界。太极拳之虚无气势,在技击方面,其变化作用,其妙无穷。如遇刚劲来犯,可以使其捕风捉影;遇柔劲来犯,可以化之于无形,使对方找不着实地,摸不着重心,英雄无用武之地。

  太极拳在前清咸丰时代,有些人称它为神拳。余以为这个名称很有道理。称神拳者,并非指神怪之神,而是神经之神,神气之神。一者是因在练功时不是用力,而是用意,用神用气;二者是在对手时,其动不是专靠肌肉的伸缩为主,而是以神经之动为主,其变化运用巧妙神奇,有令人不可测度之处,故称之为神拳。每练功夫,要细细的体会功夫中的精微奥妙。这种精微奥妙,是在思想之内心而不在手势之外面,所乙太极拳的功夫,只靠操练还不行,需要用悟。用悟就必须缓慢,必须稳静,如不缓慢稳静,就悟不出去,悟不进去,就找不着太极拳的味道。学者须特别注意。

  澄甫先师每作推手发劲时,只见其眼神一看,对方便觉惊心动魄,有顷刻生死之感,此乃体态与精神合一,能在极短之时,将全身之力量集中而发,能起在突然之间,迅雷不及掩耳,令人不可抵御,亦无从抵御故耳。平时练功所以稳静缓慢者,正为蓄养此精气神,即内外各部配合之妙用也。如练时太快,非但不能蓄神养气,即内外各部之配合亦必难作到恰到好处,故发劲不充实,气势亦不惊人。 周身松开,上下完整,是太极拳必须之条件。我过去练功夫的经验,只要周身松开了,气自会沉下去,日久则内劲自生,脚下也会沉稳,如动作不整,整而不松,或只两肩松而腰腹胯背不知如何为松,或肘腕指节等处不知如何为松,或练后掌心无鼓胀之意。此皆因无正宗老师传授,内劲则永远不会有,愈练愈离太极拳远矣。


  太极拳的功夫是走轻灵虚无、稳静松软的劲,其它拳门多是讲神气活现、刚柔相济的劲,太极拳是神意内敛,外家拳是精神外露,内外功之区别也就在于此。
  
  “刚柔相济”并不是说他不对,而是要看他怎么一个刚柔相济法,太极拳之刚柔相济是说在技击中有忽刚忽柔,要轻则百无所有,要重则可以无坚不摧,这是虚实变化、刚柔轻重互化的意思。
  
  吾辈练拳,以全心全意地去想松而尚不能将身势松得干净。如在练功时,心中先存着一个刚柔相济的思想,哪还能将身势松得干净,而没有一点拘滞别扭之力呢?如这样子的刚柔相济的练法,我相信一辈子也将身体松不纯粹了。如这样又刚又柔的刚柔相济的练法,日子久了,会将身体练成为一种僵肉力,在筋骨肌肉之间也起了一种僵肉的”胚胎”,有了这种“胚胎”,就一辈子去不掉了。有了这种情形,他的神经感应也必然非常迟钝。练大极拳全凭神经感应灵敏,如灵机性少了,那太极拳还练什么!灵机是出于神经,神经的灵敏是人身上之至宝,所以太极拳练法在未出势之前,预备式中就先要松身心、静思想,以养神经上的虚灵为第一要着。
  
  练拳应本王宗岳拳论用功,又要本着我教你们的情形去思悟,就不会走错了路,如心下时常思想些他们的功夫,违背太极拳的原理,那与功夫是有很大的影响的。
  
  要联络些有真太极拳功夫的人为友,互相切磋,对提高功夫很有益处,否则是不会进步的。在过去把太极拳称为“神拳”,意义有二:其一是太极拳在练时是用神用意,于藏而不露之中,其主要是用神,所以称为神拳;其二是大极拳在对手时变化神奇,冷快绝伦,能打人于不知不觉之中,有时神气一动对方就惊心动魄不知所措,所以称之为神拳。早先,杨禄禅称神拳“杨无敌”,就是这个道理。一般学术家多在筋骨肌肉上练些刚柔伸缩的动作,而不是以神、以气、以意为主。如练太极拳只是用这种筋骨伸缩动作为主,那功夫就练不好。如定要兼练些其他的功夫,那势必将身体弄成混浊僵肉的劲道,那在轻重虚实变化上就感应不灵了。练太极拳亦如学习马列主义差不多,要时时刻刻保持它的纯洁性,如不注意就会变成太极拳的修正主义,此不可不慎也极门中拳、刀;枪、剑皆有,可以健身,亦可以有技击上的作用,将太极拳的东西练好就不容易了,如再兼练他门的功夫,难免艺多了不精。太极拳是聪明人练的拳,一要有真功的太极拳老师传授,又要舍得下苦功学习,尤须是要有聪明智慧,不然就成不了好手,王宗岳拳论云:非有夙慧不能悟也。又云:先师不肯妄传,非独择人,亦恐枉费功夫耳,有练太极拳的天才,正好以求,但必须专门研究太极拳的道理,如兼练些杂门的东西那就练不好了。

在练功时,要以神走,以气化,以腰领,以意去,内外一体,心神合一,神气贯串,上下一致,久而久之,便会养出非常的灵觉来,以这种灵觉用之于推手,体会对方之来劲,是百无一疾的,既已知道对方之来劲,便可顺其来势,随其方向,而作跟随沾粘之动作,他身上之缺点,便会自然的发现出来,我趁势击之,则自无不中之理也。练体以固精,练精以化气,练气以化神,练神以还虚,这是太极拳的四步功夫。学者宜本此方向细细体会,才能练到妙处。 人身之灵机,最为宝贵。凡一切处事接物,皆全赖于此,不独打拳推手也。但灵机是出于大脑神经,所乙太极拳的功夫,首要在稳静的基础上练功,以养其大脑中枢神经。但所谓稳静者,是心神泰然之后,自然之中出来的真稳静,而不是强制着不动作出来的表面上的稳静,这种强制着身体不动,表面上是稳静,而心性方面仍是不静的。如果这样,就不是真静,不是真静,就不能养大脑中枢神经,也就出不来特殊的灵感,此理又不可不知。

  练太极拳的功夫,在预备势时,就一定要使身心稳静下来,真稳静下来之后再行出动。尤须注意的,是在动的时候,更要保持其稳静,不要将稳静的情形分散了,这更是最重要的一回事。切记切记。

  在动时,要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以腰脊率领,牵动四肢,绵绵软软,松松沉沉,势如行云流水,抽丝挂线,绵绵不断,又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的。将一趟太极拳形容出来,不是四肢局部之动,练后有甜液生于口中,便是练之得法处,身心已感泰然。如此可坚持日日按时练功,不要间断,以后就会有显著的进步。假如练后口中没有甜液发现,这便是练之不得法,心神未静下来,在这种情形下,就不必按时练功了,当速请太极拳明师指正了,否则毛病暗出,则更不易改正。

  在呼吸方面,务须深长,使呼吸趁着缓和的动作鼓荡,又要使缓和的动作,趁着呼吸的鼓荡开合,并须要作得自然而顺随,这才是正确的练法。稳静安舒可以蓄神,呼吸深长可以养气,久而久之,则神气自能充实,身体健康也自然增进。太极拳所讲的柔软,是指的周身均匀,配合一致合度。在生理上、在健康上、在技击上所需要的柔软,而不是脚翘得特别高,腰折得特别弯,这样失掉了灵感性,不合生理的局部的特殊的柔软。因为这些不合生理的柔软,只是好看而已,但在技击和健身方面,都没有什么好处的。

  在太极拳的功夫方面,只是有些软活柔动还是不够的,需要在这些软活柔动中作到均匀有沉着的心劲和雄伟的气势才够味。以上这情况,是要在练拳日子久了,功夫有了基础之后,再经老师详细的口传面授,说些比喻,作些示范,形容其气势,慢慢地悟会才会有的,而不是一言两语可以了事的,也非笔墨所能描绘。这种雄伟的气势及沉拳的心劲,是在身势气魄之内含而不露的,不是摆在外面的。以上这些情况,要有真的太极拳传授而又有功夫的人,才能鉴别出来的,如哪些毛手毛脚的太极拳家,是看不出来的。如他们看了,反以为是不好,或出些反对的言语,如说什么太慢了,或说架子太大了,或说太神化,太迷信了云云。所以说,凡是对某一项学识设有研究的人,就会发言不当。

  练刚柔不如练柔劲,练柔劲不如练松软,练松软不如练轻灵,练轻灵又不如虚无。虚无的气势,才是太极拳最上层的功夫。其主要的练法,是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以意贯指,日积月累,内劲自通,拳意主能上手。四肢是外梢,不可自动,胯为底盘,务须中正,以思想命令于腰脊,以腰脊领动于四肢,尚须以神气相配,上下相随,完整一气,否则非太极拳功夫。松软沉稳的形势,如载重之船,沉沉稳稳地荡于江河之中,既有沉重而又有软弹之力。

  凡是一举一动,是以意为主使,以气来牵引,无论伸缩开合,或收放来去,吞吐含化,皆是由意气的牵引为主动,由腰脊来领动,此是太极拳与他种拳不同之处。如一势之开,不但四肢开,而心意胸脊必先为之开;如一势之合,不但四肢合,而心意胸部必先为之合,凡一切动作必须由内达外,所以称为内功。


一、信仰师承——临摹老师打拳的精神味道。

二、层次分明——各级劲道及推手散手不同。

三、大松大软——将笨力拙力一点一点松净。

四、虚灵无为——追求无为无不为感应之道。   三、 李雅轩宗师:"在呼吸方面,务须深长,使呼吸趁着缓和的动作鼓荡,又要使缓和的动作,趁着呼吸的鼓荡开合,并须要作得自然而顺随,这才是正确的练法。
       稳静安舒可以蓄神,呼吸深长可以养气,久而久之,则神气自能充实,身体健康也自然增进。

       太极拳所讲的柔软,是指的周身均匀,配合一致合度。在生理上、在健康上、在技击上所需要的柔软,而不是脚翘得特别高,腰折得特别弯,这样失掉了灵感性,不合生理的局部的特殊的柔软。因为这些不合生理的柔软,只是好看而已,但在技击和健身方面,都没有什么好处的."

太极拳是一种柔软缓和的运动,是以无论男女老幼无不适宜。以表面看来虽是无什么精彩好看的地方,可是它对健康身体确有很好的效果。体育运动贵在上下相随,发育平均,如果只图有局部的奇特好看,那就不能得到平均的运动,使发育不够全面。     

        太极拳在练习的身势方面,是周身俱要柔软松开,这种柔软松开的好处,可以使呼吸自然地深长,气血流行自然地畅通,所以有祛病健身的功效。 其动是在稳静上作出发点,动是静中之动,虽动仍保持其静,所以每练之后感觉心身舒适,非常愉快。这种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强筋壮骨,并且有稳静神经、修养脑力、消除疲劳、增长灵慧的效能。练后无面青气喘,血气闭塞之害,所以对身体有百益而无一害,殊非外功专从事于筋肉的锻炼运动所可同日而语也。  

        其动作是一致的、是整个的,先由思想发动腰脊,由腰脊达于肩胯,带动四肢,这样有系统有先后的整个的运动。每动时,一动全身没有不动,要静时全身没有不静。全身各部位没有哪一部分自动,没有哪一部分不动,或者妄动、迟动、早动之敝。势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又如抽丝挂线、行云流水绵绵不断。无凸凹处,无断续处,稳静安舒、慢而无间、缓缓而行,故可使神经命脉各得其所,得着适合的修养,使身上的细胞血球等自然发挥它的健身功能。

        其气的出入是随着缓和的动作而运行的,所以能呼吸深长直达腹部,所以非常顺随。其动作是趁着呼吸而伸缩鼓荡的,所以非常的协调。这叫做动作与呼吸互相为用,身体与心神内外兼修。   

        太极拳是稳静柔软和缓而又有弹性的一种运动,如练之得法可以强筋壮骨,增长气力。又可以使呼吸深长,无疑对人身各部、血液循环有很大的帮助。又可修养心性、调剂脑力、增长智慧,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练之可消除疲倦,如身体多病之人练之可以转弱为强,所以它在医疗体育上有很高的评价。如经常练习可以养中气,使之充实,可以转变气色使之红润,可以头智清醒,使思想锐敏,气血舒畅,精神饱满。故不练力而有力,不练快而能快。盖从未见气血衰弱、精神不振而能有力而灵快者也。               

           太极拳对身体之好处


(一)如伏案办公用脑过度、以致神志不清,精神倦怠,日久必得神经衰弱失眠等症,如经常练太极拳者可免。

(二)如劳动太过疲倦不堪,日久必大受亏损,如经常练太极拳者可免。

(三)思虑过多,忧郁填胸,久必成病,如经常练习太极拳者可免。

(四)性情粗暴,举动狂妄,久必违法乱纪之人,如经常练习太极拳者可免。盖太极拳有陶冶性情之功效也。

(五)事务烦多,应接不暇,心神忙乱不得安定,久之必精神恍惚,如经常练习太极拳者可免。

(六)先天不足,身体瘦弱,每办事精力不支,久则恐成劳疾,如经常练习太极拳者可免。

(七)气血不和,血压过高,或充血、或贫身等症,久恐发生危症,如经常练习太极拳者可免。

(八)血管硬化,有中风之危险,关节硬化,步履维艰,久必不堪行动,如经常练习太极拳者可免。

        然以上所言,是指由真太极拳传授的人的所教导方可收效,如是由练硬功夫的人指导,则无益矣。



练太极拳功夫有五忌:  

(一)择师不慎,误入杂门外道,养成习惯,日后虽遇真传,亦难改正。

(二)对老师信仰不坚,不本老师所教之道理用功,自作聪明,东想西想,参入其它道理。以致心神杂乱,暗病百出,若藏若露,此毛病不易改正的。

(三)有不良嗜好,如烟、赌、色等,将人身三宝精气神耗费枯竭,昏头胀脑,不能悟道矣。

(四)平素曾练外家硬功太过,如吞气努力,咬牙瞪目,鼓肚子打肚以及排打周身,油槌贯顶等等,已将身体最宝贵之神经练死,麻木状态,毫无灵感,不能操太极功夫。

(五)人道未深,离师太早,即想在人前显能,致被外门功夫引诱歧途而无法纠正。

以上五者,皆不能悟道。   


太极拳的功夫是走轻灵虚无、稳静松软的劲,其它拳门多是讲神气活现、刚柔相济的劲,太极拳是神意内敛,外家拳是精神外露,内外功之区别也就在于此

        “刚柔相济”并不是说他不对,而是要看他怎么一个刚柔相济法,太极拳之刚柔相济是说在技击中有忽刚忽柔,要轻则百无所有,要重则可以无坚不摧,这是虚实变化、刚柔轻重互化的意思。

        吾辈练拳,以全心全意地去想松而尚不能将身势松得干净。如在练功时,心中先存着一个刚柔相济的思想,哪还能将身势松得干净,而没有一点拘滞别扭之力呢?如这样子的刚柔相济的练法,我相信一辈子也将身体松不纯粹了。如这样又刚又柔的刚柔相济的练法,日子久了,会将身体练成为一种僵肉力,在筋骨肌肉之间也起了一种僵肉的”胚胎”,有了这种“胚胎”,就一辈子去不掉了。有了这种情形,他的神经感应也必然非常迟钝。练大极拳全凭神经感应灵敏,如灵机性少了,那太极拳还练什么!灵机是出于神经,神经的灵敏是人身上之至宝,所以太极拳练法在未出势之前,预备式中就先要松身心、静思想,以养神经上的虚灵为第一要着。

        练拳应本王宗岳拳论用功,又要本着我教你们的情形去思悟,就不会走错了路,如心下时常思想些他们的功夫,违背太极拳的原理,那与功夫是有很大的影响的。

        要联络些有真太极拳功夫的人为友,互相切磋,对提高功夫很有益处,否则是不会进步的。在过去把太极拳称为“神拳”,意义有二:其一是太极拳在练时是用神用意,于藏而不露之中,其主要是用神,所以称为神拳;其二是大极拳在对手时变化神奇,冷快绝伦,能打人于不知不觉之中,有时神气一动对方就惊心动魄不知所措,所以称之为神拳。早先,杨禄禅称神拳“杨无敌”,就是这个道理。一般学术家多在筋骨肌肉上练些刚柔伸缩的动作,而不是以神、以气、以意为主。如练太极拳只是用这种筋骨伸缩动作为主,那功夫就练不好。如定要兼练些其他的功夫,那势必将身体弄成混浊僵肉的劲道,那在轻重虚实变化上就感应不灵了。练太极拳亦如学习马列主义差不多,要时时刻刻保持它的纯洁性,如不注意就会变成太极拳的修正主义,此不可不慎也。

        太极门中拳、刀;枪、剑皆有,可以健身,亦可以有技击上的作用,将太极拳的东西练好就不容易了,如再兼练他门的功夫,难免艺多了不精。太极拳是聪明人练的拳,一要有真功的太极拳老师传授,又要舍得下苦功学习,尤须是要有聪明智慧,不然就成不了好手,王宗岳拳论云:非有夙慧不能悟也。又云:先师不肯妄传,非独择人,亦恐枉费功夫耳,有练太极拳的天才,正好以求,但必须专门研究太极拳的道理,如兼练些杂门的东西那就练不好了。

       “ 揣思摩像”,我当先也常有之,要想起杨老师打拳推手的神气,便觉功夫有进步,如长久不见老师了,练拳就找不到味道了。近有人竟不知思念教者的意思,肯定是不对的。对太极拳的体会:松腰塌胯、虚实分明,一吐随起,一纳即伏,手领神到,意气布满,一动全身随,真气内鼓盈,身如轻舟走,脚与地面通等等皆对。不过在练架子时,身势应如载重之船行于江河之中,是又有动荡之形势;又是非常的沉稳。起,不离水的托力,下沉,不能触到河底,船身始终是由水的浮力托着的,亦就是说人练拳的身体,是在脚腿上之弹动力托着的,既不能浮起,又不能生到硬根上。如只说如轻舟走,怕是不懂悟解的入,把意思错解,将身体气势练浮起来,胯以下应以气使其下沉,腰以上、背项、顶部分应是以神往上提起的,往下去的是全身重量落于脚底,与地面过电打通。如这样子一沉一拔,、将胯以上拉成一个整体,再与脚腿通,然后以神领动,并且以气鼓荡着、来使身体作拳势的一些动作,这叫作用神、用意不用力。如专用筋骨肌肉有形之体做动作,那就恐怕忽略了神、意与气势在练拳上的作用,只是一个肉体在涌动,那有什么味道之可言呢?关于这点要注意,切切。

        在练拳时,身体如火车的车箱,脚腿如火车箱下之大盘丝簧,车厢是托在盘簧上的,不使车厢上起离开盘簧,也不使车厢下触着硬地铁轮,如这样我以为才对;功夫之锻炼因个人之身心性格不同,所以所找的道理也不一样。

        我练功夫的方向,是找大松大软,是找虚无的气势,是找神明的感应;是找莫测的变化,不停留于筋骨肌肉的初步锻炼过程中。我以为,这种大松大软、神明感应、莫测变化妙处无穷,我不以为它大松大软了就不能敌抗对方之来手。

凡做任何事,一切都要有魄力,有力量,则一切事才能迎刃而解,这是个千古不易的道理。然而练太极拳为什么要说不用力,其理安在哉?

        太极拳说不用力者,是说不用明力,如用明力被对方早知,使对方有备,我去攻击则无效矣。

        明力则是以筋骨肌肉之力为之,这种力虽大而变化不快,在打斗方面不够巧妙。

        说太极拳不用力,是不用这种以筋骨为主的明力。然而是要用以气、以神为主的内力,来去变化极快,可以打人于不知不觉之中。

        练这种以神为主的力量须将筋骨肌肉上的力放松,如不松就练不出这种以神为主的力量来。

        所以说练太极拳不用力就是这个道理。

        练太极拳不用力,但要用意,用意就是神的意思,就是说练太极拳要用意用神的力,有了这种力,凡事可以迎刃而解了。这与老论是不违背的。

用意不用力是存在的,实际上是叫人不用后天的僵劲。僵劲是后天的生活习惯,要把它丢掉、丢干净。如果不丢干净,让它老是呆在身体里,就阻碍气血运行,阻碍练习的进境。正如人一辈子要同自己的毛病作斗争,克服自己的毛病一样,练习太极拳的人也要一辈子与自己身上的僵劲作斗争,做到大松大软。比如揉面,将面揉得越软越透,面筋才能拉出来,太极拳是极柔软才能做到极坚刚。


所谓一松百松,松得周身毫无拘滞之力,松得两臂如绳儿吊着重物一样,经常有沉甸甸重砣砣的感觉.身势松得软弱无骨的样子,但是这种大松大软,不是软得软塌塌,不是松懈懈,不是松得软得如一滩稀泥.死塌塌的软,而是以神气将身势鼓动起来,使它动荡起来,有强大而又灵敏的柔弹力.此为真正的放松.

要想功夫成熟,还是要在大松大软的舒适稳静中练功夫,久之方可。如不按我的话,再有十年也成熟不了。每练拳要照我练拳的神气,要按照我练拳的样子,如把这个丢在思想以外,而自己东想西想,那就达不到这个目的。


李雅轩宗师书信摘录
        练功夫第一要紧是要听话。如凭自己的想法,练不好。所以成千上万的练太极拳功夫的人,大多走错了路也。

                                                                                     (摘自1975年正月初七日信)


        我们要知道,某家的功夫,还是有形的东西,筋骨肌肉上的力气也。杨家拳是无形的东西,是神气意思上的功夫,也是玲珑透体的功夫,这才是最上乘。不过一般人无此智慧,学不到手。

        我以为大松大软,神明感应、莫测变化、妙用无穷。我不认为大松大软了,就不能对付对方之来手。

                                                                                          (摘自1965年3月16日信)
        吾弟功夫锻炼上,当本老谱,大松大软,以神领、以气化、以意走,决不会走错了路。以俟将来见面时,略加指点,就会贯通了。关于这一点,可不必犹疑。

                                                                                            (摘自1965年9月7日信)

        太极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内中是真有奥妙。要有悟性、有恒心、不怕苦,才能悟出道理来,不然是得不着的。

        我自1964年动了手术,到1967年体力才增加了。推手的功夫超过了以前,在拳的巧妙上,我觉得比以前还好些。可见太极拳功夫不比其他拳术,人老了体力虽差,但在智慧悟性上,并不比青年壮年时差也。

        他们说我是一代宗师、拳王,功夫已到化境云云,这还不敢当。不过我觉着我的功夫,是已入了门了。但恨我人已老了。但愿老天多假我一些岁月,我再深刻地下一番功夫,或可以找到一些奥妙,未可知也。但是年已到古稀,肾脏又少了一个,还能有多大的寿数吗?

        太极拳是拳,也是功。只练拳,不懂功,练不精细;只练功,不讲拳,不知使用,不知动的方向用意。否则神经虽灵感了,机敏了,感觉对方来手了,要知如何制敌,如何进,如何退,才能我顺人背粘着人。这种我顺人背粘着人,就是法,就是拳也。不过要想用这种法,非养出灵机来不可。养灵机,这就是功。所以说,太极拳与其他拳只有拳着数,不讲功之不同也。

        操拳是外形的操着,功是内里的悟觉。所以说太极拳是动静相配的,身心兼修的。而不是只讲身不讲心,心者是修内的,身者是练外的。修心须要静,修身须要动,动静参半,身心兼修,这比和尚道士只是静坐要好得多,这比其他硬拳只知操练筋骨肌肉要好得多,此太极拳所以贵重也。  

        有些拳架,不但不能去模仿,说真的,看也不宜看,如看了就对我们的功夫起坏影响。这些拳中毫无一点太极拳的气息。某某以为别人的东西,就一定是好的。不要以为我们得来时容易,就一定没有人家的好,这就错了。舍去自己的而模仿别人的不伦不类的东西,那是太不智也。

                                                                                            (摘自1968年2月8日信)
发劲的功夫,等于水到渠成。不宜单单地求这一技能。今吾弟专心向学,但须缓缓为之,太急了未必好也。

      我自信我的功夫,是经常思想前辈先贤练功的神气而进行的,可能未走错路。而不是像近代有些拳师,拳味还未找到,就独出心裁地做些花样,画蛇添足,弄些其他拳规矩,当作太极拳要诀。自误误人,莫此为甚也。如这样的功夫,虽然不值得懂拳的人之一顾,但外行人看了,反觉好看。如这样的拳师,十之八九皆是。直弄得野草比嘉禾还高还多,鱼目混珠,殊可叹也。

      练功夫要能轻,轻到空无所有;要能重,重如山岳。进之则令人难觉,退时则使其莫知。能打人于不知不觉之中,变化神奇、鬼神难测,这才算高手,否则就不可能斗大力士、蛮干汉也。

                           (摘自1968年12月1日信)

      我追随澄甫老师,十有余年,从未听见说过太极拳非与其他硬拳交手锻炼,而后方可对付外家拳术,只听说如太极拳功夫好了,无论任何奇形怪状拳术,都能对付。如功夫不好的话,那是另一回事了。

                            (摘自1972年8月4日信)


     你说你的身体不壮,力不大,怕练不好功夫云云,以我看不然。当年杨露禅先生,身小力微,于咸丰年间,在北京竟成一代太极拳名师,号杨无敌。由此看来,太极拳之功夫,不在气力大小也。如不会用,不巧妙,虽力大也未必有用。

      用功的要点是依规矩练架子,从中慢慢体会。架子有了体会,一切推手发劲等等,稍加指点,就可了解。否则一切都是白费。一切篡等越级冒进的想法,都是徒劳的。架子是本,要松软舒适地练架子,最为要紧。

      我不主张配合呼吸,而是主张自然呼吸。练拳自然了,呼吸会去配合上。切记。配合上了,一定会很自然了。若专在配合上注意,反而配合不好,且往往练出病来。太极拳是气功,不错,但讲的是顺气、养气、自然之气。不是讲的怒气、憋气、滞气、不自然之气。如一碗水,泼在地上,它自然的会往低处流去。不要有主张地想水要往哪里流。太极拳是气功,更是自然之功。如有主张地叫水往哪里流,那就成了太不自然了。

                            (摘自1973年7月30日信)


       练功夫有句俗话:“师傅领进门,修炼在个人。”可见功夫是由苦修苦练中得来,不是多看些人,学几个手法,找几个窍门,就可以提高功夫的。

      只要按规矩松开劲练架子,日子久了,脚下一稳固,腰中一活动,手上一有灵感,和我见上几次面,在推手上稍一指点,就会好起来。如在盘架子上未有功夫,虽经指点也不行。如想走捷路,到处推手,学几个手法,以为就长了功夫,那是大错。此不只是不能长功夫,甚至将自己的几年功夫赔进去,愈学愈坏,以致于让教的人也校不正了。

       我是天天愿望你们功夫提高,推手提高。这是练功夫的人第一件大事。

                            (摘自1973年7月24日信)


       关于练功,脚下要稳,是松沉下去了,自然的稳,不是用固劲的稳。腰部要活,是要因有力来触,自然的活,而不是无故自己转动几下的活。手上的灵,是在松软稳静着长期练功、养出来的灵,不是故意动几下的灵。

                             (摘自1973练太极拳全凭神经感应灵敏,如灵机性少了,那太极拳还练什么?灵机是出于神经,神经的灵敏是人身上之至宝。所以太极拳练法,在未出势之前的预备式,就先要松身心,静思想,以养神经上之虚灵为第一要着。

      有些人练了其他家拳的功夫,后又练太极拳,多年不大进步,这就是他将身上宝贵的神经灵敏给练死了。所以我劝你们也不要兼练他家的功夫。有的人以为多练几种拳,会的多,总会有好处。其实,这是错误的思想。

      在过去把太极拳称为神拳,意思有二:

      其一,练太极拳时是用神;其二,在对手时,太极拳变化神奇,冷快绝伦,能打人于不知不觉之中,只要神气一动,对方就惊心动魄,不知所措。所以称之为神拳。当年杨露禅称神拳杨无敌,就是这个道理。

      一般的拳术家,多是在筋骨肌肉上练些刚柔伸缩的动作。而不是以神气以意为主。如练太极拳,只是这种筋骨肌肉伸缩动作为主,那功夫就练不好。如定要兼些其他功夫,那势必将身体练成了混浊僵死的劲道,在轻重虚实变化上,就感应不灵了。练太极拳要时时刻刻保持它的纯洁性。如稍不注意,就会误入歧途。此不可不慎也。

      太极拳门中,拳、刀、枪、剑皆有,可以健身,也有技击的作用。只要将太极拳的东西练好了,就够了,不要兼练其他的功夫,以免艺多不精。

     太极拳是聪明人练的拳,如无练拳的天才,就练不好。一要有真的太极拳老师的传授,再要舍得下苦功夫练习,尤须要有聪明智慧,不然就成不了妙手。王宗岳拳论云:“非有夙慧,不能悟也。”又云:“先师不肯妄传,非徒择人,亦恐枉费功夫耳。”

      如专用筋骨肌肉有形之体来练拳,那就恐忽略了神意与气势在练拳上的作用,只是一个肉体在蛹动,那还有什么味道之可言呢!

                            (摘自1964年12月18日信)
年9月5日信) 含胸拔背这句话,老论上没有。这是形意拳、八卦掌上的规矩。因为陈微明早先跟孙禄堂练过一段时间的形意拳,后来才跟杨老师学太极拳。陈著的太极拳书上,有太极拳十要,把老论上的些话,反正地说了一些,又添了这句含胸拔背。以后练太极拳的人,以为这句话与太极拳也无妨碍,作书的也将这话沿用了,从此就成了练太极拳的规矩了。其实,不是那回事,所以我今告诉你们,对这句话不要过分地强调,如强调了,就脱离了自然。太极拳是以端正为主要的基础。在这种基础上,胸腰脊背为了动作的需要,是有时含、有时挺、有时凸、有时凹。这是身势动态,不能抓着这个含字,就说一定非含不可,成了规矩。

       按太极拳之发劲有几十种之说,我以为不对。我以为只有一个懂劲和不懂劲的问题。如不懂劲,会一百个发劲,也等于零。如懂了劲,虽变一百个、一千个也是一个道理。干变万化,想如何打,就可以如何打,又岂止是几十个哉?

      练功夫,本有神似、形似之别,如过去杨家几辈人练拳的外形都不大一样,这是各人个性不同,随性情发展,不必强求外形一样。但功夫有基础,他们的神气、用劲都是一样的。所以在发劲上都很好,这谓之神似。有的人是求外表一样,但神气上不对,故打不出人去。此谓之形似。

       太极拳功夫,是稳静松软中,求轻灵虚无。其他拳术多是讲神气活现、刚柔相济的劲。太极拳是神意内敛,他家拳是精神外露。内外功之区别,也就在于此也。

      并不是说刚柔相济不对,而是要看他是怎样刚柔相济法。太极拳之刚柔相济,是说在技击中,有忽刚忽柔,要轻则一无所有,要重则可以无坚不摧。这是虚实变化、刚柔轻重互用的意思。而他们之刚柔相济,多是说的他们的身体又刚又柔,是刚柔合组的一种僵劲。

                            (摘自1964年11月20日信)
太极拳是个无为无不为的东西,以无为应万变。如有为,则挂一漏万,顾此失彼矣。太极拳是灵珑透体,只轻轻妙妙的一沾,就察觉了对方的来意、方向、劲道和作用,无所不知。所以有玲珑透体的虚无感觉,就可以虚灵应万变,这种变,不只是十三手、十三势,是千万手,千万势不止也。全看对方之来意来劲之情形如何也。此种变化之多,如五味之不可尽尝,如五色之不可尽观,如五音之不可尽听。它岂是只有一手之揉扭劲捉着、压着,抢上手、争主动,两劲相抵,就可以了事哉!

      吾们练拳,应本老论(指太极拳论),行动心解,塌肩垂肘,顶头拔背,绷开了,沉下气去,稳稳静静地松开劲去练,决不会错。

                            (摘自1964年3月2日信)


   我练功夫时,为了审身上的劲道,有时也停顿,不如此,不能体会出身上的劲道、重心来。重心劲道如保证审察得清楚,自然是不停的好。如是劲断意不断地停,也算不错。

                            (摘自1964年8月28日信)


两腿如车箱下之大盘簧,要有很大的松弹力;又如载重之船舟,漂浮于江面,沉重而又有动荡的样子。所谓动荡,不是自动,而是因水涛之动而动。我这样说,你们当可明白了吧?太极拳就是要练出腿上的这种弹力功夫来。

       两臂要松掤,不是硬掤,如秤杆之挑着秤锤然,要有灵机感觉,听得出极小的轻重感应来。此所谓立如平准,所谓蝇虫不能落也。

      以意导气,是意与气打成两橛,有主从先后之别。以心行气,则心与气浑融一致。严格说来,心、气、身三者俱是浑为一体的。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静非死静,身如天平,谓之清醒。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动非妄动,神光周烛,气充全身,如长江大河,滔滔不断,而又从容安闲,动中仍寓静意。

                            (摘自1963年11月18日信)

  太极拳呼吸之道,主要是气沉丹田,鼓荡丹田内息,以与连绵不断之动作相应。因内息之鼓荡不停,亦自能抽动外面呼吸之气往来不辍,且细匀深长,如胶似漆。但我们并不去注意它,须让它自然出入,出则势开而放,入则势合而收,且身势开放收合到极点,或转换时,更往往与呼吸首尾相应。详言之,如身势由合而开,气即随之由吸转呼。当开到极点时,则为一呼之尾,亦可能为一吸之首。当身势由开而合时,气即随之由呼转吸,当合至极点时,则为一吸之尾,亦可能为一呼之首。

  但有些姿式亦可能有开反气息吸入,合反气息呼出。又还有一开之中,可能不止一呼,须加一吸(即一开势呼起吸止),或须再加一呼(即一开势之中,两头呼,中间吸);一合之中,可能不止一吸,须加一呼,或须再加一吸。总而言之,动作不断,呼吸亦不断,动与息应,息与动连,如是而已。若必固定某一动作配合吸,某一动作配合呼,则必机械呆板,恐非太极拳行气之道也。

                             (摘自1963年11月25日信)
太极拳用法,应是在推手或打斗之动作中随机应变,顺势而用。不宜以主观的手法强干。否则就变化不灵,在动作中作不出神舒体泰的味道来,其姿势态度,也就不够俊美。

      太极拳的发劲机会,应是在打手中赶现成的,送到手上来的,这样子打的才干脆。而不是把发劲的机会硬做出来的。否则打不出人去,就算是凭自己的力大,勉强把人打出,也必拖泥带水。

       练功夫似乎有缘分,而不是谁想练,谁就练得好,如无缘分,虽碰见好的老师,而不知好,也要错过机会。如遇见杂门外道的老师,本来不好,但他反而以为很好。有的有老师,信仰不坚,半途而废了。或是东看西想,添了些旁门左道的东西,将功夫弄错了。有的是没有机会和老师在一起,自己随便练,将太极拳味道练跑了。有的是基础不稳就分手了。如以上这些情形,怎能把功夫练好呢?

      练拳,意气要沉下去,臀部收进垂直座正了,胯部以下,往下沉着,胯部以上,是往上拔着,肩垂肘坠,不要丢掉了拳意,就是眼神、思想、毛发、皮肤,也无一处不挂拳意。不是瞪着眼睛看哪一部分,而是藏而不露、神意内含的意思,所谓观内反听是也。

你可每练时,心里想着吾从前教你的情形,默想吾打拳的精神味道。当大有意义。

      你要想要如何才有虚灵顶劲?如何身势动态若长江大河滔滔不断?如何含神养气、使心意沉着?如何有松沉软弹的力量?如何反听观内?如何养心养气?如何使周身一体,四肢百骸各得其位,各得其所,顶天立地,舒舒适适立于天地之间?又如何若有为、若无作?如何才算无所为,才能无所不为?如何为有所为?有所为,则顾此失彼,挂一漏万,不均不匀;无所为,则气势均匀、普照全身。

      如何利用气之呼吸,使动作开合收放?如何利用动作开合收放,使气之吐纳,沉到丹田深处?如何才能使身心泰然,口中生出甜液来?如何使体态自若,修心养性,以达到却病延年健身之目的?

      以上这些道理,要多多思悟。

      近来之练太极拳功夫者,百分之九十九弄不对。所以有太极十年不出门之说。漫说十年,如无真传,就算一辈子,也是瞎捣鬼,就不止十年而已。以上是我天理良心之话,非是故意深玄其说耳。

      无论如何,太极拳当是往健康身体、疗养疾病这一方面发展;在技击这一方面,应是在技术巧妙,以柔克刚一方面发展。因为太极拳是疗养疾病的体育,也是拳术。如只在疗养疾病这一方面作想,而不钻研它的技击方面的作用,那就名不符实,无武术之可言,脱离了根本了。

      我们所说的这种技击的研究,是为了引起广大群众的爱好和练习的兴趣,而不是为了好勇斗狠。关于这点,大家要知道才对。

      太极拳是静功、是内功、是气功。要松,要静,要稳。如多动、妄动,就必然影响静的功夫。所以万不可图添花样,这是那些改造拳家所不明白的。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也有说“右重右渺”的,它的意思是一样。譬如推手,搭上手时,我的左边感觉的压力大了,就放虚了,叫他压不着实地;又如我右边感觉对方来的力大了,我就将右边放的渺无所有,也叫他摸不着实地。这和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是一样的道理。假如他来劲重了,我要以劲架着他,那就顶了,万万要不得。

      扔劲与冷劲的区别:扔劲是扔出去、摔出去、掷出去的意思。练枪的手法常用扔;练拳的手法,用扔的地方不多,只有野马分鬃和按劲。将对方拿着、再将他掷出、扔出,也叫扔劲。至于冷劲,则来得特殊的快,能使对方冷不防,就已经打上了,这就谓之冷劲。也就是劲起于陡然之间,能打人于不知不觉之中的意思。要和外功拳比手,就非会发此种劲不可,如只是揉揉扭扭地周转几手,就不足以敌高手也。

      在练拳时有口水,才证明是已身心泰然了。如未出口水,尚是身心未到泰然之境也。   四、 “宁循理以求精,莫越理以争胜。”太极拳本不过是通过放松的训练,来研究省力而又取得最佳效果的学问。
  拳架的作用,仅在于将身体练好和将全身完整练松柔而已。太极拳以练思想为主,旧称意为主帅。意到气到,劲亦随之,只要在身体上任何一部分与对方接触,都可以化劲、发劲。其攻防之方法仍为全身之柔化与软弹力而已。不过这种软弹力一般人没有,它不是从某一局部产生,而是全身完整一气,协调动作产生的。这是太极拳的精妙所在。

  太极拳研究的,主要就是粘劲。如何才能使粘劲达到高水平,乃是我们终生奋斗的目标。粘劲是太极拳的一大法宝。松的好才能粘,能粘才能充分发挥触觉的灵敏度。灵敏度从松、静中来。不轻也决不能松,都是从拳架中练出来的功夫。不丢不顶就成了通向成就的独木桥。重在谈松柔、说轻灵、讲完整,只有这样,才可能训练出灵敏的高质量的粘劲来。

  推手的原则,是在粘连中引进落空,舍己从人,不丢不顶。推手要全面研究的正是粘的灵活运用的妙法。说来只一个“粘”字,它实是一整套太极拳拳理正确贯彻的结果,与松柔、完整关系尤为密切。因而想在技术上探索的人,就非得走松柔的道路不可,这是太极拳以柔克刚的正路。

从外形上看,发劲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实质上只有长劲和短劲两种。发劲是运用从拳架中培养出来的软弹力。发长劲,这是全身完整的合力,发粘劲,只要身势一沉,既可产生强大的爆发力。

  如果出手比对方松柔,就容易听对方的劲,只有松柔才能神经反应灵敏。听劲真正灵敏的时候,常常是在无意之间,在注意力集中到腰胯一带的时候,手上灵敏地探知了对方的弱点,在若干分之一秒内,身势一沉,顺势发出完整而冷脆的劲来。可以说会不会腰胯是分别太极拳真假的一条重要标准。

  粘劲、化劲、拿劲、发劲四个过程,是隐藏在八法中的实战内容,是太极拳的精髓。殊不知,对于太极拳来说,松柔就是功夫,轻灵就是功夫,圆匀、完整就是功夫。能贯穿,才能完整,能完整才是高手。

                          太极拳架
  太极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内中是真有奥妙。要有悟性、有恒心、不怕苦、才能悟出道理来,不然是得不着的。

太极拳是拳,也是功。只练拳,不懂功,练不精细。只练功,不讲拳不知使用,不知动的方向用意。否则神经虽灵敏了、机敏了、感觉对方来手了,要知如何制敌、如何进、如何退、才能我顺人背粘着人。这种我顺人背粘着人,就是法,就是拳也。不过要想用这种法,非养出灵机来不可,养灵机,这就是功。所以说,太极拳与其他拳只有拳着数,不讲功之不同也。
  拳是外形的操着,功是内里的悟觉。所以说,太极拳是动静相配的,身心兼修的,而不是只讲身不讲心。心者是修内的,身者是练外的,修心需要静,修身需要动,动静参半,身心兼修。这比和尚道士只是静要好得多,这比其他硬拳只操练筋骨肌肉要好得多,此太极拳所以贵”也。

  太极拳看似具体,其实抽象,是一种特殊的软功,是专门研究省力的学问。

  太极拳是以端正为主要基础。虽也注意姿势的正确,但更要深入到抽象的内容里去研究,是遍体的松柔、内劲的虚实、触觉的灵敏、全身的完整。

  太极拳动作缓慢,呼吸自然深长,是自然的气功。动中求静,是静功。内劲节节贯串,是导引。注重虚实是阴阳学说。对敌无定法,因人为法。反对主观制敌,符合唯物辩证法和孙子兵法。

  太极拳功夫,其最高者,是找虚无的气势,有了虚无的气势,才能感应灵敏,才能容化万物,如果没有虚无的气势,就感应不灵,应付不当,非早即迟,顶顶碰碰,胡拨拉撞,没有太极拳味道,所以首要在稳静安舒着手,以养其虚灵也。但练虚无气势的功夫,初步先找柔软,再找轻灵,有了轻灵之后,才可以找虚无。久而久之,便可有出手包罗万象的气势,如老子所谓无为无不为。即不专注意某一手、某一式、某一动,是要处处有照应,处处有感应的将神智烛照周身。不是硬功夫之出手,专注意一手一式之作用也。

  学习太极拳的进程,是由硬到软,由重到轻,最后到空无所有;是从丢掉大力硬力到学会只用最小的软力的过程。只有逐渐丢掉硬力,柔软的程度才会日渐增加。柔软之后的发展方向必然是轻灵、虚无。这才符合小力胜大力和以柔克刚的原则。

  太极拳拳架姿势注重松,松这个要领,本是太极拳中常见,一般人均未真松,未松到家,所以十年八年找不到太极拳味来。练拳时,“当以沉劲为主,不可着意前推。”不仅要松、要软,而且要大松大软;要松得完整。松的均匀、松的一致。这样子,才能出好的散手。
大松大软,才符合“极柔软,然后极坚刚”的道理,练拳极柔软,发劲才可能极坚刚。这也是我们对“刚柔相济的解释。”

太极拳以练到柔若无骨,丢尽一切硬力,舍己从人为目的。太极拳的松柔为法,以虚无为最高境界。
  学习太极拳功夫的次序,分为三步:即先练体、次练气、后练神。其实也就是拳谱上说的“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级神明”这三个阶段。

  练体,通过每天的盘架子,从慢、匀、轻、节节贯串,去获得自身松柔程度的不断增加。其中“慢”较轻易,“匀”极难,细心的学者,大约都能对这两项加以重视。唯有“轻”(指用力小)与节节贯串两项,与生活中用力的习惯,矛盾很大,最易被人忽视。须知轻是松柔的前因,不轻就永远没有走向松柔的可能,而松柔正是太极拳的灵魂。节节贯串必须从中脉开始,是依先后次序打通各个关节的极为重要的有效措施。轻与节节贯串是渡到松柔那个彼岸的渡船。练全身完整的具体措施,即为“上下相随,内外相合。”

  练气,也就是练呼吸,只要拳架的规格正确了,动作熟练了,练气是自然的事。如此水往低处流一样自然。不论练体、练气、以及以后的练神(动中求静)都是通过盘架子来达到的。
  至于练神,则是更高的阶段了。到此阶段,体要柔,气已充,大多只注重精神的涵养,静境的追求了。体力的消耗更少、精力的积聚更多,身体更健康,只在追求技击功夫上的虚无变化了。技击功夫已成高手,推手则已到化劲人不知,发劲人不觉的神妙境界。

  初学拳时,就要揣摩一手一式是否正确,是不是立身中正了。上下相随了,松肩坠肘了?等等。进一步就要揣摩是不是松、稳、慢、匀、圆了?内外相合了等等。这就涉及太极拳的全部内容,懂得一手一式的用法,有助于我们练拳时姿势的正确,但思想千万不可执著。拳架的作用,仅在于将身体练好和将全身练松柔而已。

                        太极推手(劲法)
  推手功夫的次序,也分三步:即先以身变手,次以气变手,后以意(神)变手。“妙处全在能借力。”能运用并发挥我们的灵敏的触觉,去控制对方的劲道,以小力胜大力,以柔弱胜刚强,从而达到刚柔相济。这才是我们学习太极拳的人努力的方向。

  太极拳研究的,主要就是粘劲。如何才能使粘劲达到高水平,乃是我们终身奋斗的目标。
其他各种名目繁多的劲,都只是粘劲的不同用法。

  粘劲是松柔了,触觉灵敏了的结果。如胶粘物,如邮票贴在信封上,使自己与对方相贴,在不丢不顶中听劲,这就是粘的实质。


粘劲是掌握敌情的重要手段。松得好才能粘得好。能粘,才能充分发挥触觉的灵敏度。灵敏从松、静中来。不轻也决不松,都是从太极拳架中练出来的功夫。
  粘是双方接触的感觉。功夫有深浅,内劲有大小,质量有软硬,粘味不尽相同。“不丢不顶”就成了通向成就的独木桥。

  细察拳谱,其中绝大部分,是在谈松柔、说轻灵、讲完整,因为只有这样,才可能训练出灵敏的高质量的粘劲来。

  粘劲是太极拳的一大法宝。高手只要轻轻一粘,即可完全控制对方,使对方东倒西歪,站不稳,如醉汉一般,令人堂目结舌,有大祸临头,命如悬丝之感。哪是什么“内劲越沉,推手时威胁对方力量越大呢?”

  推手中的棚、捋、挤、按,大捋中的采、挒、肘、靠,普遍被称为八种劲,它们在形式上有明显的不同,其实质是粘劲的八种用法。把它们称为太极拳八法还比较恰当。

  太极拳运用柔劲,绝非硬劲;是内劲,绝非明劲。内劲是看不见的。硬劲、明劲显而易见,严格说,是硬力,不能称为劲了。掤、捋等八法在运用的时候,多是粘劲、掤劲、沉劲的组合,实际上是混合劲。并非各劲单独的使用。

  推手的原则,是在粘连中引进落空、舍己从人,不丢不顶。推手只能用柔劲。双方都用柔劲,又谁克谁?相比之下,谁的粘劲质量高,听劲能力强,松柔得完整,就一定是胜利者。自然的化劲,不过是全身松柔的巧妙运用。精彩的发劲,也全从柔软转化而来。拳谱上不是告诉我们“极柔软然后极坚刚”吗!

  从外形上看,发劲的方式多种多样,但实质上只有长劲和短劲两种。长、短是指力量在对方身上起作用的时间而言。

  初学发劲、或没有得到沉劲的,都只会发长劲。水平较高、或懂得沉劲的,才会发长、短两种劲。真正精彩惊人的发劲,是在明劲彻底丢掉之后的神经上极快、极灵的反应。要功夫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才可能产生。

  长劲是以后脚向下踩、向前蹬为主要动力,依节节贯串,由下而上,顺势涌出的劲(全身完整的合力)。

  短劲是快速的弹力,与压缩之弹簧突然弹出之原理相同。(只要身势下沉,既可产生强大的爆发力。)

  冷劲,冷是冷不防的意思,是更为精彩的短劲。

  截劲是按对方来力而转换方向发劲,或对方的劲还未发足,我以更快的劲将其堵回去。这要功夫较深的,才做得到。

至于硬劲,僵柔劲、松柔劲、轻灵劲、虚无劲是按学习太极拳的历程分出的五种劲道。推手是学习懂劲的妙法,也是从学会拳架到学习散手的阶梯。
  学习推手的次序,先学粘劲、化劲,能粘化之后,再进一步学习拿劲和发劲。即:先学化劲,通过两手接触中的不丢不顶,学习粘连,学习懂劲。也可以说,真正能化劲时,发劲也就在其中了。触觉越灵敏,懂劲的水平就越高,取胜的把握就越大。不论练拳架与推手,在运用腰胯这一点上,要求一致。因之,会不会用腰胯,可以说也是分别太极拳真假的一条重要的标准。对腰胯善巧利用的程度,可以判断一个人的拳艺水平的高低。推手要领研究的,正是粘的灵活运用的妙法。

              
  太极拳在技术上,一律以灵敏的听劲为前导,以借力作为攻击和防守的手段,不是依靠某一个固定不变的姿势来保护自身的,而是在运动过程中,来达到攻击对方与保护自身的目的。
太极拳在技术上的胜利,主要是唯物辩证法的胜利。是智慧的胜利。但是要学到那一份智慧,必须舍去主观主义和后天的拙力。

  在竞技中,太极拳强调柔化,很欢迎对方送上门来,并不主张盲目地抢先进攻。前辈们创造了从应敌到取得胜利的一整套完整的训练方法。即粘劲、化劲、拿劲、发劲四个过程。这是隐藏在八法形式中的实战内容,是太极拳中的精髓。内劲不柔的,大多只得到了形式,无法进一步地去取得高度成就。

  太极拳在技术的应用上,舍己从人是一条主要原则。也可以说是学习太极拳的人,所长期追求的目标。能舍己,才能从人,舍是因,从是果。能舍才能引进落空;能舍才能不犯主观主义,不盲目进攻;能舍才能因人为法、避实击虚。倘真能舍己从人,定是一位太极高手了。
舍己从人,从练体上说,必须在周身松柔之后,才可能做到。于拳理上讲,也必须圆融贯通,见地明彻才行。

  推手是学习从人的重要手段,舍己从人是学习推手必须遵守的方法,两者互为因果,互相促进。舍己从人,引伸开去,还有一层意义。就是不论练拳推手,都要听老师的话,不可自作主张。舍己从人,才是终南捷径。   五、 未随出势,先将脑筋静下来,摒除杂念,身心放松,去掉拘束,如这样子才能恢复人在未被事物缠绕之前的自然稳静及天生具有的灵感。稳静之后而后出动,并要在动时仍保持其稳静,不可因动将身心的稳静分散了,这是需要注意的。按人身体,本有天然赋予的健康功能,所以未能人人健康者,是因未能锻炼身体,以培养这种天生的健康,而且被些事物的缠绕,将这些自然健康功能给摧毁了,所以不能人人身体健康,今要达到健康,就必须先将身心放松,静下脑筋来,以恢复身心的自然,恢复自然之后,也自然会有天生的健康功能,不能只是一味的操练身体的外形,也不能像和尚道士之只修炼内部静坐养神,必须动静参半,身心兼修、内外并练而后可。太极拳的练法,其最重要的是身势放松,稳静心性,修养脑力,清醒智慧,深长呼吸,气沉丹田等。这些规矩,每练时要想着这些,日久才能起到健康身体和治养疾病的作用。假如练时动作散慢,气意上浮,那就对身体无甚补益,所以太极拳的功夫,对气沉丹田这一规则是很重要的。然而太极之气沉丹田怎样可以作到呢?那就必须先松心,后松身,心身俱松之后,其意气便可自然的沉到丹田了,而不是使硬力将气意压到丹田去的。如是用硬力将气意压下去,那就会弄得周身不舒服,甚至身体发生疾病,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学者应当多加注意。
  
  此外,尚须平时注意精神上的修养,以作功夫的辅助则更好。 在练时,先将全身放松,尤其是两臂,要松得如绳拴在肩上的一样,不可稍有拘束之力。如此当稍待,以俟身心稳静下来而后出动。出动时,仍用一点点思想上的意思松松的将两臂棚挑起来,以腰脊之力牵动两臂,稳静地出动,将一趟拳演变出来,非四肢之自动也。每见练者,不知本此意思用功,混身扭扭娜娜,零零断断,浮浮漂漂的局部乱动,以为这是太极拳。这是大错,以致长时间练不出一点太极拳味来,未免可惜。练拳时当细细体会,找它的要领。找着要领之后,经常练习,不数月便用两臂有松沉的感觉,两肩有些酸痛的情形,这到是很自然的,以后拳意就会达到手上来了。如再有明师指点,对太极拳的道理也就会一点一点的领悟,身上的灵觉也将会慢慢地充实,如此则不但在修身方面有显著的功效,即在应用方面也会有巧妙的动作,这全是由于在松软的基础上着手练功作出来的。如果只是散漫飘浮的练法是不行的。
  
  太极拳在初练时,是感觉不出什么味道来的。但是只要有耐心,有恒心,细细地体会,时间久了,便会感觉趣味浓厚,使人百练不厌,愈研究愈有味道,愈体会愈有兴趣甚至形成一种癖好,一辈子离不开它,其终身健康也就在不知不觉之中得到了。为了功夫的增进,要经常不断的思悟其中的道理。每练功进,如何虚无的气势,如何才有松软沉稳的情形,如何才有丹田之沉劲,如何才能有绵绵不断的味道,如何用意不用力,如何身势经常保持中正,如何有满身轻利顶头悬的意思,如何才有入里透内之劲道,如何打松净之劲,如何以心意之去,如何以神经之动,如何能来之不知,去之不觉,打人于不知不觉之中,如这样练下去,以后就有好的进步了。平时要在出动时,心里应如何作想,如何形态,如何神气,如何出手若无所为而又有包罗万象无所不为之气势,这也是很要紧的。假若是出手有所为,心里先有一个主观的定见,那就恐顾此失彼,挂一漏万,流于外功之明劲,成了多着多法之硬功拳的情形了,此理不可不知。在练时,稳静安舒,心神泰然,反听观内以审身心之合,这才是练太极拳功夫的态度,否则虽表面似太极拳,实则非太极拳功夫也。 太极拳功夫,不外乎是动静开合而已,但一切要在稳静的基础上作,不可有慌张冒失的现象。它虽是静,但静中藏动机。虽是动,但动中存静意,一动一静,互为其根,此太极拳之道理也。其健身方面,全凭呼吸深长,气血畅通,头脑安闲,心神稳静。其应用方面,全凭虚无的气势,沾粘跟随,在几跟几随之中,我之身势早已吃进彼身,一切的机会自送上手来,在这个时候,我的神气一动,早已如触电样将其打出矣。

  在练功时,要以神走,以气化,以腰领,以意去,内外一体,心神合一,神气贯串,上下一致,久而久之,便会养出非常的灵觉来,以这种灵觉用之于推手,体会对方之来劲,是百无一疾的,既已知道对方之来劲,便可顺其来势,随其方向,而作跟随沾粘之动作,他身上之缺点,便会自然的发现出来,我趁势击之,则自无不中之理也。练体以固精,练精以化气,练气以化神,练神以还虚,这是太极拳的四步功夫。学者宜本此方向细细体会,才能练到妙处。 人身之灵机,最为宝贵。凡一切处事接物,皆全赖于此,不独打拳推手也。但灵机是出于大脑神经,所乙太极拳的功夫,首要在稳静的基础上练功,以养其大脑中枢神经。但所谓稳静者,是心神泰然之后,自然之中出来的真稳静,而不是强制着不动作出来的表面上的稳静,这种强制着身体不动,表面上是稳静,而心性方面仍是不静的。如果这样,就不是真静,不是真静,就不能养大脑中枢神经,也就出不来特殊的灵感,此理又不可不知。
  
  练太极拳的功夫,在预备势时,就一定要使身心稳静下来,真稳静下来之后再行出动。尤须注意的,是在动的时候,更要保持其稳静,不要将稳静的情形分散了,这更是最重要的一回事。切记切记。
  
  在动时,要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以腰脊率领,牵动四肢,绵绵软软,松松沉沉,势如行云流水,抽丝挂线,绵绵不断,又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的。将一趟太极拳形容出来,不是四肢局部之动,练后有甜液生于口中,便是练之得法处,身心已感泰然。如此可坚持日日按时练功,不要间断,以后就会有显著的进步。假如练后口中没有甜液发现,这便是练之不得法,心神未静下来,在这种情形下,就不必按时练功了,当速请太极拳明师指正了,否则毛病暗出,则更不易改正。
  
  在呼吸方面,务须深长,使呼吸趁着缓和的动作鼓荡,又要使缓和的动作,趁着呼吸的鼓荡开合,并须要作得自然而顺随,这才是正确的练法。稳静安舒可以蓄神,呼吸深长可以养气,久而久之,则神气自能充实,身体健康也自然增进。太极拳所讲的柔软,是指的周身均匀,配合一致合度。在生理上、在健康上、在技击上所需要的柔软,而不是脚翘得特别高,腰折得特别弯,这样失掉了灵感性,不合生理的局部的特殊的柔软。因为这些不合生理的柔软,只是好看而已,但在技击和健身方面,都没有什么好处的。
  
  在太极拳的功夫方面,只是有些软活柔动还是不够的,需要在这些软活柔动中作到均匀有沉着的心劲和雄伟的气势才够味。以上这情况,是要在练拳日子久了,功夫有了基础之后,再经老师详细的口传面授,说些比喻,作些示范,形容其气势,慢慢地悟会才会有的,而不是一言两语可以了事的,也非笔墨所能描绘。这种雄伟的气势及沉拳的心劲,是在身势气魄之内含而不露的,不是摆在外面的。以上这些情况,要有真的太极拳传授而又有功夫的人,才能鉴别出来的,如哪些毛手毛脚的太极拳家,是看不出来的。如他们看了,反以为是不好,或出些反对的言语,如说什么太慢了,或说架子太大了,或说太神化,太迷信了云云。所以说,凡是对某一项学识设有研究的人,就会发言不当。
  
  练刚柔不如练柔劲,练柔劲不如练松软,练松软不如练轻灵,练轻灵又不如虚无。虚无的气势,才是太极拳最上层的功夫。其主要的练法,是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以意贯指,日积月累,内劲自通,拳意主能上手。四肢是外梢,不可自动,胯为底盘,务须中正,以思想命令于腰脊,以腰脊领动于四肢,尚须以神气相配,上下相随,完整一气,否则非太极拳功夫。松软沉稳的形势,如载重之船,沉沉稳稳地荡于江河之中,既有沉重而又有软弹之力。
  
  凡是一举一动,是以意为主使,以气来牵引,无论伸缩开合,或收放来去,吞吐含化,皆是由意气的牵引为主动,由腰脊来领动,此是太极拳与他种拳不同之处。如一势之开,不但四肢开,而心意胸脊必先为之开;如一势之合,不但四肢合,而心意胸部必先为之合,凡一切动作必须由内达外,所以称为内功。
  
  找上下相随,是初步之练法。找轻灵绵软,是中乘之功夫。找虚无所有,才是最后的研究。盖轻灵仍有物也,如到虚无则无物也,则一切无不从心所欲,以达通玄通妙之境界。太极拳之虚无气势,在技击方面,其变化作用,其妙无穷。如遇刚劲来犯,可以使其捕风捉影;遇柔劲来犯,可以化之于无形,使对方找不着实地,摸不着重心,英雄无用武之地。
  
  太极拳在前清咸丰时代,有些人称它为神拳。余以为这个名称很有道理。称神拳者,并非指神怪之神,而是神经之神,神气之神。一者是因在练功时不是用力,而是用意,用神用气;二者是在对手时,其动不是专靠肌肉的伸缩为主,而是以神经之动为主,其变化运用巧妙神奇,有令人不可测度之处,故称之为神拳。每练功夫,要细细的体会功夫中的精微奥妙。这种精微奥妙,是在思想之内心而不在手势之外面,所乙太极拳的功夫,只靠操练还不行,需要用悟。用悟就必须缓慢,必须稳静,如不缓慢稳静,就悟不出去,悟不进去,就找不着太极拳的味道。学者须特别注意。
 
   澄甫先师每作推手发劲时,只见其眼神一看,对方便觉惊心动魄,有顷刻生死之感,此乃体态与精神合一,能在极短之时,将全身之力量集中而发,能起在突然之间,迅雷不及掩耳,令人不可抵御,亦无从抵御故耳。平时练功所以稳静缓慢者,正为蓄养此精气神,即内外各部配合之妙用也。如练时太快,非但不能蓄神养气,即内外各部之配合亦必难作到恰到好处,故发劲不充实,气势亦不惊人。 周身松开,上下完整,是太极拳必须之条件。我过去练功夫的经验,只要周身松开了,气自会沉下去,日久则内劲自生,脚下也会沉稳,如动作不整,整而不松,或只两肩松而腰腹胯背不知如何为松,或肘腕指节等处不知如何为松,或练后掌心无鼓胀之意。此皆因无正宗老师传授,内劲则永远不会有,愈练愈离太极拳远矣。
  
  太极拳的功夫是走轻灵虚无、稳静松软的劲,其它拳门多是讲神气活现、刚柔相济的劲,太极拳是神意内敛,外家拳是精神外露,内外功之区别也就在于此。
  
  
  “刚柔相济”并不是说他不对,而是要看他怎么一个刚柔相济法,太极拳之刚柔相济是说在技击中有忽刚忽柔,要轻则百无所有,要重则可以无坚不摧,这是虚实变化、刚柔轻重互化的意思。
  
  吾辈练拳,以全心全意地去想松而尚不能将身势松得干净。如在练功时,心中先存着一个刚柔相济的思想,哪还能将身势松得干净,而没有一点拘滞别扭之力呢?如这样子的刚柔相济的练法,我相信一辈子也将身体松不纯粹了。如这样又刚又柔的刚柔相济的练法,日子久了,会将身体练成为一种僵肉力,在筋骨肌肉之间也起了一种僵肉的”胚胎”,有了这种“胚胎”,就一辈子去不掉了。有了这种情形,他的神经感应也必然非常迟钝。练大极拳全凭神经感应灵敏,如灵机性少了,那太极拳还练什么!灵机是出于神经,神经的灵敏是人身上之至宝,所以太极拳练法在未出势之前,预备式中就先要松身心、静思想,以养神经上的虚灵为第一要着。
  
  练拳应本王宗岳拳论用功,又要本着我教你们的情形去思悟,就不会走错了路,如心下时常思想些他们的功夫,违背太极拳的原理,那与功夫是有很大的影响的。
  
  要联络些有真太极拳功夫的人为友,互相切磋,对提高功夫很有益处,否则是不会进步的。在过去把太极拳称为“神拳”,意义有二:其一是太极拳在练时是用神用意,于藏而不露之中,其主要是用神,所以称为神拳;其二是大极拳在对手时变化神奇,冷快绝伦,能打人于不知不觉之中,有时神气一动对方就惊心动魄不知所措,所以称之为神拳。早先,杨禄禅称神拳“杨无敌”,就是这个道理。一般学术家多在筋骨肌肉上练些刚柔伸缩的动作,而不是以神、以气、以意为主。如练太极拳只是用这种筋骨伸缩动作为主,那功夫就练不好。如定要兼练些其他的功夫,那势必将身体弄成混浊僵肉的劲道,那在轻重虚实变化上就感应不灵了。练太极拳亦如学习马列主义差不多,要时时刻刻保持它的纯洁性,如不注意就会变成太极拳的修正主义,此不可不慎也极门中拳、刀;枪、剑皆有,可以健身,亦可以有技击上的作用,将太极拳的东西练好就不容易了,如再兼练他门的功夫,难免艺多了不精。太极拳是聪明人练的拳,一要有真功的太极拳老师传授,又要舍得下苦功学习,尤须是要有聪明智慧,不然就成不了好手,王宗岳拳论云:非有夙慧不能悟也。又云:先师不肯妄传,非独择人,亦恐枉费功夫耳,有练太极拳的天才,正好以求,但必须专门研究太极拳的道理,如兼练些杂门的东西那就练不好了。
  
  “揣思摩像”,我当先也常有之,要想起杨老师打拳推手的神气,便觉功夫有进步,如长久不见老师了,练拳就找不到味道了。近有人竟不知思念教者的意思,肯定是不对的。对太极拳的体会:松腰塌胯、虚实分明,一吐随起,一纳即伏,手领神到,意气布满,一动全身随,真气内鼓盈,身如轻舟走,脚与地面通等等皆对。不过在练架子时,身势应如载重之船行于江河之中,是又有动荡之形势;又是非常的沉稳。起,不离水的托力,下沉,不能触到河底,船身始终是由水的浮力托着的,亦就是说人练拳的身体,是在脚腿上之弹动力托着的,既不能浮起,又不能生到硬根上。如只说如轻舟走,怕是不懂悟解的入,把意思错解,将身体气势练浮起来,胯以下应以气使其下沉,腰以上、背项、顶部分应是以神往上提起的,往下去的是全身重量落于脚底,与地面过电打通。如这样子一沉一拔,、将胯以上拉成一个整体,再与脚腿通,然后以神领动,并且以气鼓荡着、来使身体作拳势的一些动作,这叫作用神、用意不用力。如专用筋骨肌肉有形之体做动作,那就恐怕忽略了神、意与气势在练拳上的作用,只是一个肉体在涌动,那有什么味道之可言呢?关于这点要注意,切切。
 
  在练拳时,身体如火车的车箱,脚腿如火车箱下之大盘丝簧,车厢是托在盘簧上的,不使车厢上起离开盘簧,也不使车厢下触着硬地铁轮,如这样我以为才对;功夫之锻炼因个人之身心性格不同,所以所找的道理也不一样。
  
  我练功夫的方向,是找大松大软,是找虚无的气势,是找神明的感应;是找莫测的变化,不停留于筋骨肌肉的初步锻炼过程中。我以为,这种大松大软、神明感应、莫测变化妙处无穷,我不以为它大松大软了就不能敌抗对方之来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