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水炮 cad:修炼太极松功的几点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16 23:34:42
这说明,“松开”是太极松功的第一步。《太极拳谱.三节》中,关于人身关节、筋骨之间的划分中,恰好符合太极松功中有关“松开”的要求。如文中说:“以一身言之,头为上节,胸为中节,腿为下节;以头面言之,额为上节,鼻为中节,口为下节;以中身言之,胸为上节,腹为中节,丹田为下节:以腿言之,胯为根节,膝为中节,足为梢节;以臂言之,膊为根节,肘为中节,手为梢节……”。并说:“盖上节不明,无依无宗:中节不明,满腔是空;下节不明,颠复必生。……至于气之发动,要从稍节起,中节随,根节催之而已。”

    从中不难看,尽管此文是谈内外相合、上下相随的太极拳整劲功夫,但也说出了太极松功中全身各关节筋骨之间的关联。太极松功的“松开”,就是在意识的诱导下,使浑身筋骨、经络的“三节”关系,依次松开,对拔拉长:运用梢引(也称端引)、中随、根催的方式,逐步达到松筋活络,全身关节如脱臼一般地松开。

    对此,李和生在《内功解秘》一书第四章“无极桩”一节里,有关节节贯穿的次序中说:“上肢:手指关节——腕骨节——肘关节——肩关节;下肢:脚趾关节——躁关节——膝关节——胯关节;躯干:胸椎一节节拉开——腰椎松开——尾椎松开;头部:玉枕、百会、下腭微收,颈椎一节一节松开”。

    此外,还附有功诀:“骨节一松气自通,周天一转暖融融。人言我呆我即呆,缚虎擒龙我为公。”

    二、松散

    松散是松开的同时,要求全身各主要关节、筋骨在意识的导引下向横的方向扩散。一般情况下这种扩散是和内气相联系的。汪永泉大师在他所著的《杨式太极拳述真》一书中说:“在运用内气使全身放松时,可以想象内气通过小腹,经两腿内侧微前下行,过内踝到达足心涌泉穴,再由外踝向腿外侧上引至两胯,并且以意导气,向四周散去,想象其形成一个直径约一米左右的气圈,胯在气圈之中。散的过程可以比喻为石头投入水中所形成的波纹逐渐散开。

    如果用“一石激起千层浪”来比喻“松散”的话,人们所捕捉到的扩散曲线,还是在水平面上的扩散,还不足以说明“松散”在太极松功上的真实意义。所以,汪永泉大师从内劲的角度进一步阐述主要关节在内气运行中,或者在内气扩散中所形成的“三道气圈”。即人们都知道的肩圈、腰圈、胯圈。这“三道气圈”在内气的催动下,犹如运动场上的“呼拉圈”,当人们运用内气扩散时,“呼拉圈”就会迅速地从腰部向上运动,就象一个“气圈”把人照住,无限膨胀,这就是往外松散,形成圆球的旋转,产生巨大的离心力,这就是“放”;相反,如果运用内气收敛,“呼拉圈”就会迅速地回拢。形成叠壮的收缩,这就是“收”,从而产生巨大的向心力,这就是我们要研究“松散”的目的和意义。

    三、松沉

    如果前面谈的“松开”与“松散”是从人体的平面和立体两个角度分析放松的作用的话。“松沉”则是从放松的质量内涵上来研究对松的要求。当然,下边接着要论及的“松静(净)”、“松柔”、“松化”也包含在松的质量方面,但就太极拳的特点来说,这里说的“松沉”是相对“松而轻浮”的现象来说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遇到这种现象,有的人很稳重,说他脚下有根:有的人行动起来东摇西摆,甚至风一吹就倒,说他脚下没根。太极拳所要求的松,不是后者,不是墙头草,不是懈或疲沓。而是如负重之舟,沉而不浮气积丹田,犹如水银向全身灌注,浑身充满松掤之劲

    关于掤劲,李和生在《内功解秘》一书中说:“掤劲意何解,如水浮舟行,先实丹田气,次要顶头悬,全身弹簧力,开合一定间,任它千斤力,漂浮也不难。”

    在这个问题里,人们必须值得注意的问题,即沉与重之间的不同之处,与此相互关联的即轻与浮之间的关系,这是极易混淆的两对词汇。一般人认为沉与重是一样的,实在是误解。在武术词典里重为有形,其力呆滞,而沉则不同,沉劲活,似松非松,似紧非紧之形,与重不同。进一步说,双重在于填实,填实则气闭力呆,所以双重为病。双沉不为病,因为双沉活泼能变。同样轻与浮也有相似的关联,轻为灵活,不为病。浮则漂渺.虚而不实,所以为病。以此类推,双轻不为病,双浮为病。

    所以在坚持松沉的同时,一定要注意防止双重之病,在坚持轻灵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克服双浮之病。在练拳和推手中要处理好“沉、重、轻、浮”之间的矛盾关系。

    四、松静(净)

    对这个问题,应从两个方面来研究:一是松净:二是松静。

    首先,就一般意义上讲,松是与沉相对应,这在前一个问题里已经阐述过了。如果再进一步研究,就涉及到松的程度问题。《拳谱》中说,要松得“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这就是我们首先要分析的“松净”问题。所谓“松净”就是要松得干干净净、一丝不挂。李雅轩在他的《太极拳精论》中说:“周身松开,上下完整,是太极拳必需的条件。如动作不整,整而不松,或者两肩松而腰胯背不知如何为松,或肘腕指节等处不知如何为松,或练后拳心无膨胀之意,此皆无正宗传授耳。”接着他在谈到“刚柔相济”的练法时,更一针见血地说:“吾辈练拳,以全心全意去想松而尚不能将身势松的干净。如在练时,心中先存一个刚柔相济的思想,那还能将身势松的干净……。如这样子的刚柔相的练法。我相信一辈子也将身体松不纯粹了。”

    其次,关于对“松静”的理解,可以说是初学者很难弄懂的问题。从《拳谱》中最先谈到“松静”二字的,是在王宗岳的《十三势歌》一文里的第五行,其原文是:“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再就是武禹襄的《十三势行功要解》所记载的,“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腹内松静气腾然’也”。“刻刻留心在腰间”应注意什么呢?笔者认为腹腔要松,要松静,既有放松之意,又有安静之意,才能实现武禹襄所注释的使身体顺畅。提得起精神,没有丝毫的“迟重之虞”。也就是我们在前面所提到的没有“双重”之隙。在行功走架或推手博技中不会出现上下、左右、前后所存在的参差牵挂之意和游疑抽扯之形。

    五、松柔

    杨家从祖师露禅始就认为,练太极拳和推手.应从松柔、沉稳如手,一松百松,一松百随。要把两臂练得松软如绳,犹如吊着重物一样的往下松坠,有沉甸甸的气贯十指鼓涨之感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意即说,守精气使不乱,则形体能应之而柔顺.像婴儿一样,内无思虑,外无政事,精神不去。同时,老子又说:“及吾之身,吾有何患?”假若无身,得道自然,轻举升云,去入无间,与道通神,当有何患?对此说,练拳得道者是深有体会的,如果你练得身无所有,碰哪哪转,扑哪哪卒,奈吾何来。这都讲的是松柔.柔若无骨,空空如也

    《拳谱.太极下乘武事解》中说:“太极之武事,外操柔软,内含坚刚,而求柔软之于外,久而久之,自得内坚刚,非有心之坚刚,实有心之柔软也。”并说:“所难者,内要含蓄坚刚而不外施,终柔软而迎敌。以柔软而府坚刚,使坚刚而化无有矣!”笔者经常对学生们说:“杨式太极拳区别于其他拳种的最显著之处,就是要循《拳谱》、《拳经》的要求,去求大松大软,柔弱百折若无骨的练功效果。可见,松柔是杨式太极拳修炼的终极目的,离此则一无所有。只有在松开、松散、松沉、松静(净)、松柔五个方面一步一个脚印地修炼,才能练就一身轻灵之功,神化之境,真正实现太极拳“松、散、通、空”的终极目标。

    此外,就松功所涉及的内容来说,还有一个“松化”的问题。所谓松化,就是化劲,也就是说,无论你采取什么手段化或发,首先都要松开,有意识地在接触点上微微松开,那怕是一根韭菜的变位,你才能谈得上松化,才能实现“顺人之势,借人之力”,你才能做到“舍己从人,取长补短”:才能体现出“妙手一着一太极,空空迹化归为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