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智能水炮工作原理:炒钱与炒股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0 20:28:11

最近,关于温州人的一些消息陆续被媒体披露出来,最集中的是三点:一是约20%的温州中小企业陷入倒闭困境,其它企业的日子也越来越难过;二是温州人正在全国范围内抛售房产,回笼资金,由此造成当地房地产价格快速下跌;三是温州的民间信贷规模越来越大,利率越来越高,最新利率达到120%。

这就是温州人的现状,也是全国的缩影。相对楼市,温州人对股市的态度一直不太感冒,因为在他们看来,炒房子能看到实实在在的东西,心里踏实,股市有点虚,他们不乐为之。而在炒房过程中,温州人大多收获了200%甚至更高的利润,现在是变现的时候了。2004年,一位温州人在北京买的房子,每平方米不过8000元,4年后的今天,房价高达每平米3.4万元,账面利润已经超过300%。只是有点可惜,如今他卖2.6万元,依然找不到买家。

温州人卖房子,不只是会带下房价,更会让一批后进入楼市的炒家全线套牢。扬韬估计,全国多数地方的房价将比2007-2008年高峰时下降50%左右。那些在2007年后期买房的人,将惨遭套牢。很多人在过去几年炒房赚的钱,将不得不全部回吐,有些人还会因此变成负资产。

为什么温州人现在要急着卖房子?因为在他们看来,“房价涨不动了”。奥运前后,全国各地的房价“涨不动”了。这意味着在房价不涨的时候持有房产,就是持有一堆不会增值的钞票,没有任何意义。对资本而言,逐利是第一位的,不能赚钱的钱等于废纸。

但是,当他们要变现的时候,必然会发现存在着的流动性陷阱——卖不掉,没人要,即便打折也无人买。早期的万科,将新房98折卖,还招来喧哗,但毕竟,万科在上半年回笼了大量资金。后期的恒大地产,干脆7折卖房子,一个月曾回笼10亿元资金。但后来突然发现,即便7折也没有人买。再怎么办?大家惶恐着,等待着,等待着房价腰斩。关键是即便房价腰斩,恐怕房市仍然会不景气。在这个过程中,数千家中小房地产公司将悄悄消失,很多大房地产商将轰然倒下。

为什么即便打折也还是没有人买房子?因为没钱了,市场上的流动性过剩突然变成了流动性匮乏。

中国的钱不是很多吗?为什么突然之间就没有了呢?

因为央行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回笼了大量资金,限制了银行贷款规模,社会上流动的资金突然被严重抽紧了。按照目前的存款准备金率,到2008年6月底,全国存款规模将达到44.5万亿元,其中上缴的存款准备金就高达7.8万亿元,而银行贷款规模将只有30.4万亿元,存贷比将提高到1.464。这个水平,相当于2006年10月-11月的水平。而2007年7月,存贷比曾只有1.433。如果目前的存贷比维持在1.433,则银行贷款规模可以多增加6000亿元。

可惜,央行认为目前的紧缩措施还不够。周小川昨天在美国表示,提高油价后,央行或许会采取更强硬的措施来抑制通胀。他的潜台词无非是加息。加息可以吸引更多的存款,减少更多的贷款。2008年2-5月,银行存款大增4万亿,而贷款只增长1.5万亿。存款增加的部分,又主要是定期存款,特别是海外套利资金的存款,加重了银行的负担,却没有转化为社会的流动性。如果再加息,不是把全世界的钱往中国银行里赶吗?

海外热钱为什么没有投入中国的股市和楼市而是存入银行?因为这是类似于温州人“炒钱”的一种最保守最稳健的做法。存在中国的银行里,一年赚取4%左右的利息,再等人民币升值10%左右,一年实际可以净赚10-15%。让中国人为外国有钱人买单,这就是海外热钱的炒钱模式。

海外热钱炒钱,风险低。温州人炒钱,不怕风险高。所以,他们炒楼市,甚至炒煤矿。最近更看上了一个更好的买卖:直接炒钱。他们把全国各地的资产变卖,拿回家,开起了钱庄、典当行,用月息6分到10分的比例对外借款,获取的年回报率高达70-120%。这真是只有贩毒才能有的利润啊。

温州人炒钱的对象却不是贩毒的,而是比贩毒风险略低的企业家。贩毒者有暴利,所以风险更大,一不小心,不只是倾家荡产,还要掉脑袋。企业家的利润低,但面对国内外环境,一不小心就会倾家荡产,个别人还可能身陷囹圄。现在,人民币升值,原材料涨价,员工工资暴涨,企业终端产品限价又卖不掉,卖掉了资金回不来,不得已,只有去银行贷款周转,但银行又对中小企业关门了,无奈,只有去找钱庄。但是,用70%以上的年息借款,无异于饮鸠止渴,只比立即关门晚一点而已,可谓苟延残喘。

所以,钱庄的暴利,其实相当于让企业家为钱庄打工。这好比银行的利润其实相当于企业家为银行打工一样。只是,银行的利率低,剥削的程度低一些而已。

当然,钱庄炒钱,也有风险。香溢融通是一家典当行,他们贷给浙江飞跃的钱,一下子就有6000万要不回来了,一年赚的钱,可能在这一笔买卖上砸锅。这也是他们应得的回报,是对早期暴利的回吐。从这个角度上说,现在暴利的钱庄,将来也会有巨大的风险。

温州人炒钱的路线图,折射出我们这个国家当前存在的一些不合理的社会现象。人们不是积极主动地去搞技术创新,企业改造,不是从制造业里挖潜赚钱,而是热衷于在投机领域里“炒钱”。看到房地产热,就一窝蜂搞房地产。看到矿产热,就一窝蜂地搞矿产。看到钱热,就又一窝蜂去炒钱。建立在“炒”上的经济,泡沫严重,容易出问题。现在就是到了出问题的时候了。

目前,中国最大的问题就是民间制造业等中小企业信贷紧张,日子难过。但他们恰恰承担着巨大的就业人口。我们的信贷紧缩政策,理应重点紧缩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建设,而倾向于农业和中小企业,倾向于轻工业尤其是制造业。但是,由于大企业集中于钢铁水泥电力通讯等重工业,集中于房地产等投机性行业,紧缩的货币政策,对他们的影响却小于对中小企业的影响,于是便形成了“一边热一边冷”的奇特现象,这也就是郎咸平教授所说的“二元经济”。

在二元经济模式下,上头的本意是紧缩货币政策控制通胀,但由于紧缩政策率先影响的是中小企业,要到紧缩后期才会波及到大企业,所以,紧缩初期的政策基本起不到预期的效果。这也就是信贷紧缩政策有一个“临界点”的问题。本轮紧缩影响到中小企业,是从2007年初就开始的,到2007年10月,第一个临界点出现,房地产行业被波及。估计要到今年7月,才会波及到重工业,要到今年10月或者明年,才会波及到基础设施建设。所以,小企业现在的惨状,恰恰是未来几个月重工业即将面临的境地——假如紧缩政策持续下去的话。

因此,当我们看到温州人一窝蜂地搞钱庄炒钱的时候,不能不感到一丝又一丝的凉意。这是实体经济滑坡的表象,是投机领域即将崩溃的前兆。

当然,炒钱总是有风险的。一些有权又有点的钱或者没有钱的人,其实一直在“炒股市”。只是,“炒股”的级别太低了点,属于“炒钱”的范畴,“炒股市”靠的是钱和权的结合,而且手段更高级,手法更高明,利润更丰厚,风险相对比较小。

比如,太平洋证券的突然上市,几家媒体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奇特的利益链,奇特的路线图。从报道中我们不难发现,形形色色的权钱集团,一夜之间曾经增加了600亿的财富。即便到今天,太平洋证券的市值仍高达200亿,而其原始投入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找一家公司,包装一番,找一些人员,通络一番,找一些机构,宣传一番,一家公司腾空出世,大小非一解禁,就可以获得几十亿几百亿的利润。这就是“炒股市”。他们炒作的,不是金钱,也不是公司,而是把股市这个大盘子作为对象,让股市涨,让股市跌,在涨跌之间腾挪,在悄无声息中完成财富的积累。

看看最新的华夏时报的报道,太平洋证券的股东和管理层都是些什么人,我们能大致推测出来,即便媒体再怎么炒,相关人员也许会在相当长时间里相安无事:公司的股东、董事、董事长、总经理乃至于独立董事,有的来自财政部,有的来自证监会,有的来自交易所,有的来自明天系,有的来自地方政府。这样盘根错节的利益链条,怎么可能被撼动呢?

所以,炒钱的赚小钱,炒股市的才赚大钱。只不过,炒钱的人,赚的是企业家的钱。当企业家无力买单的时候,炒钱者崩溃。炒股市的人,赚的是股民的钱,当股民没钱的时候,炒股市的人崩溃。而股市崩溃,恰恰是股民没钱的征兆。可见,不管炒什么,其实都是有风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