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胶管快速接头:中国古代哲理故事*第五编 人物故事(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4:29:58

《中国古代哲理故事》第五编  人物故事(十)

夫人轻松解难题

一天,乾隆皇帝把纪晓岚召进宫中,对他说:“朕宣你进宫,是想让你代朕撰一副科场匾文,要将朕垂爱贤才,考官为国选拔贤能,并且鼓励举子读书上进的三重命意,一并蕴涵其中。”纪晓岚当即应诺,随口拟出几句,谁知乾隆听了都不满意,使劲摇头。纪晓岚只好接着搜肠刮肚地思索,可想来想去,却连自己满意的都想不出来,更不用说让挑剔的皇上满意了,于是汗珠从额上滚落下来。乾隆看到一向对答如流的风流才子,今日也有江郎才尽的时候,坐在那里窃笑不已,然而却故作怒色说道:“好吧,你先回去,朕命你思考一日,明日复旨,若不堪任用,朕要将你削官为民。”这可把这位恃才傲物的河间才子惊呆了。他唯唯诺诺地退出朝来,忧心忡忡地回到家中,一头扎进书房,搬书查典,一古脑开列几十条匾词。但仔细审视,却没有一条满意的,向来以为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今日绞尽脑汁,却想不出一条好语,他急得连茶饭也不想吃了。

子夜已到,他仍在书房冥思苦想。纪晓岚的妻子马月芳见他夜餐未进,定有什么忧愁之事,几次打发丫环过来探望,都回说老爷愁容满面,焦躁异常。马月芳猜测定有非常之事,便让丫环准备好饭菜,亲自带到书房探望,询问丈夫缘由。

纪晓岚长叹一声,将当天的事情告诉夫人,谁知夫人听完,却咯咯咯地笑了起来,纪晓岚十分恼火,心想,你倒好,丈夫遇到困难了,你不但不帮忙想办法,反而还幸灾乐祸,太过分了!马月芳看到纪晓岚满面怒容,知道他误解自己了,便说:“你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现成之语,为何不用呢?'天子重英豪’这一句,岂不恰切无比吗?”

纪晓岚听后,喜出望外,在自己头上猛地一拍,说:“唉,我尚且不如一位女裙衩啊!”说完后,夫妇俩相视而笑,这时他才意识到自己肚子饿得慌,连忙狼吞虎咽地吃下夫人送过来的晚饭,然后躺到床上,一觉酣睡到天明。

第二天,纪晓岚上朝,信心十足地将“天子重英豪”一句献与乾隆,乾隆果然大喜。原来这是人们熟知的一首诗中的句子,诗云: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用了这头一句,下面这三句之意,自然就联想起来。皇上所限之意,也尽在其中了。

乾隆又问纪晓岚是怎么想出来的,纪晓岚便将昨晚夫人提醒他的情况,回明皇上。皇上听着有趣,便接着说道:“爱卿学识超群,全在你勤学好问,得益于有众多师友。只是今日朕方才知晓,爱卿原来还是夫人马氏一门生啊!”然后哈哈大笑。

纪晓岚的脸,一下红到了脖颈,但他很快正色回答道:“古人云:圣人无常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乾隆听后,忙说:“说得好,说得好,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一代风流才子纪晓岚苦苦思索也想不出来的匾文,其夫人马月芳却毫不费力气地想到了,一句“天子重英豪”,妥帖确切,深得乾隆的赞赏。真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其实,正如纪晓岚所说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身边的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我们的老师,所以要不耻下问,以一种虚怀若谷的态度向身边的人学习。只有博采众人之长,才能真正做到学识超群。

王贞仪与《筹算易知》

“足行万里书万卷,尝拟雄心胜丈夫”,这是清朝乾嘉年间女科学家王贞仪的一句名言。

王贞仪出身于封建士大夫家庭,从小就酷爱各类书籍,并常作诗绘画,还学会了琴、棋、骑、射,更令人惊羡的是她对天文、地理、数学、气象学等等有着浓厚的兴趣。她鄙视和反对封建社会对妇女的歧视和压在妇女头上的种种礼教。她不习女红,却经常手不释卷地攻读科学书籍,经常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废寝忘食地搞科学试验。

一个农历十五的夜晚,王贞仪正端坐在闺房中读书,手中捧着清初著名学者梅文鼎所著的《筹算原本》,细细地咀嚼,苦苦地思索。突然,远处依稀传来了锣鼓声,有人在呼喊着什么。接着,门外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妹妹气喘吁吁地跑进屋里,“姐姐,姐姐,天狗吃月亮了,快去看!”说完,拉着王贞仪就往屋外走。

这是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凉风习习,院子里洒满了月色的清辉。王贞仪抬头一看,只见一轮满月出现了一个缺口,并且缺口越变越大。

“真的是天狗吃掉了月亮吗?”妹妹带着稚气问道。像是回答妹妹问话似的,远处的锣鼓又骤然敲响了,伴随着锣鼓声,是人们的大声呼喊:“天狗吃月亮了!天狗吃月亮了!

王贞仪从小就听说,只有这样敲锣打鼓、大声喊叫,才能吓跑天狗,使月亮复明。但是,最近她从书上读到,这只是一种叫“月食”的自然现象,因为地球挡在太阳和月亮中间,太阳光照射不到月亮,月亮就黯然失色了。这个道理,王贞仪也似懂非懂,不是十分清楚,怎么向妹妹解释呢?王贞仪想了想,猛然间像是有了灵感,她对妹妹说:“妹妹,你等会儿。”

王贞仪跑回屋中,从家中提出一盏亮闪闪的水晶灯,领着妹妹,走到园子里的小亭子上。王贞仪决定做一次月食的实验,她把水晶灯悬挂在亭子正中梁上当太阳,把灯下的圆桌当地球,又用一面圆屏镜放在桌旁当月亮。随后,她不断地移动着三者的位置,反复摆弄,细致地观察。

约过了半个时辰,王贞仪才停下手,高兴地说:“我懂了,懂了!”接着,她又重新把自己的实验演示给妹妹看,边演示边解释,妹妹歪着脑袋津津有味地听着。

后来,王贞仪把自己的实验结果,写成了《月食解》一文,深刻地论述了月食发生、月食和月望及食分深浅的科学道理。同时,她改编了梅氏的《筹算原本》,更名为《筹算易知》,使其通俗易懂,便于学习。王贞仪因其过人的成就,在当时被誉为“江南最小的才女”。

哲理点拨

几乎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对某个问题考虑了很久,一直找不到解决的方

法,正在苦苦思索之际,突然由于旁人的一句话,或者由于触景生情,受到了启

发,一通百通,问题一下子就解决了,这就是灵感的效果。王贞仪原本对月食现

象一知半解,由于触景生情,通过实验很快就弄清楚了月食现象及其相关规律,

这也是灵感的作用。

灵感是人们认识事物过程中一种质的飞跃,它的产生,需要有一个量的积累

过程。如果王贞仪没有对天文学和气象学的钻研和苦苦思索,没有她那因刻苦的

读书精神所获取的丰富知识,就不可能产生月食实验的灵感,也不可能有日后的

大成就。“功夫在诗外”,要想获得灵感,就必须加强平时的积累和学习,一味

的守株待兔,灵感永远也不会出现。

庄有恭从容对对

清朝中叶,广东番禺(今广州)有个叫庄有恭的著名书法家。这庄有恭从小就聪明伶俐,胆识过人,很是讨人喜爱。

庄有恭十一二岁时,一次与伙伴们放风筝,一不小心,扯断了风筝线,那风筝便飘飘荡荡地掉进了隔壁镇粤将军官署的内宅。其他儿童都傻了眼,呆呆地站在官署门外,连呼“可惜”,懊恼不已,却又束手无策,唯独庄有恭说:“既然掉在将军署中,取出来就是了,有什么好懊恼的?”小伙伴们七嘴八舌地说:“将军的官署,平民百姓怎么进得去?”“即使混进去了,不被当成小偷,打个半死才怪呢。”庄有恭自告奋勇地说:“好,那你们在这儿等着,看我进去取风筝。”说着,装出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慢慢地凑近官署大门玩耍。守门人见是个小孩,也没有在意。庄有恭突然跌入门内,直向内宅奔去。待守门人发觉时,庄有恭已在数十步外了,急得守门人连呼:“站住!”然后在后面使劲追赶。

镇粤将军正在客厅里与客人下象棋,听到呼声,连忙起身而出,拦住庄有恭,将他带进客厅询问。庄有恭不慌不忙地说明了来意。镇粤将军见他眉清目秀,一副伶俐相,心中已有几分喜爱,问了他一些家中情况。庄有恭对答如流,镇粤将军更加高兴,又问:“你读过书没有?”庄有恭答道:“正在读。”将军问:“那么,你会不会对对子?”庄有恭满不在乎地说:“对对子是小事一桩,有什么不会?”将军一听,暗想这小子好大的口气,于是又问:“你能对几个字的对子?”庄有恭道:“一个字的能对,一百个字的也能对。”将军哪里肯信,不满地说:“好,那我就出副对联让你对对,若对不出来,我可不饶你!”抬头看见客厅上悬挂着一幅《龙虎斗》彩图,便随口吟道: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

将军的意思十分明白:你看堂上龙虎尚且不吟不啸,你这个无知小子,不知天高地厚,竟敢口出狂言,若对不出下联来,我可要好好教训你了!哪知庄有恭略一思索,指着将军与客人下的象棋残局,答道:“就凭着这个棋局,便能对出将军的下联了。”然后朗声吟道: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庄有恭的意思也很明白:你将军的棋艺并不高超。输掉一局棋倒也罢了,若真的统兵打仗,碰上这车马炮卒均难运用的窘境,看你如何对付!

将军与客人听了,都大为叹赏。将军亲自捡起风筝,递给庄有恭,一直送他到大门外,拍着他的肩膀说:“好孩子,果然聪明过人。好好用功读书吧,日后前途无量啊!”

哲理点拨

庄有恭让人赞叹的不仅是他的胆识过人,敢独自闯进将军官署,而且是他的才思敏捷,从周围事物中得出灵感,在瞬间接上将军出的对联,不仅平仄相对,而且内在的寓意也针锋相对,怪不得将军说他“聪明过人”。

“兴”是《诗经》六义之一,所谓“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出所言之物,可见古人深谙借用他物的价值。其实不仅是吟诗作对,在其他方面我们也要善于借用身边的事物,这样便会化难为易,变不可能为可能。

郑板桥改诗

郑板桥是清代著名书画家和文学家,江苏兴化县人,本名郑燮,因为兴化县城东门外有一座木板桥,他很喜欢这座木板桥,于是自号为“板桥”。

郑板桥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天资聪颖,善于独立思考。十岁的郑板桥还在县城读私塾时,就因其聪明伶俐深得老师的喜爱。

三月的江苏,草长莺飞,阳光明媚。一天,老师带着小板桥,兴致勃勃地到郊外去春游。师徒俩沿着一条小溪漫步,一路上春风拂面,花繁树青,风景十分优美,两人心情也十分愉悦。走了一会,他俩就在一座小桥边坐下休息。

突然,郑板桥喊了起来:“老师,您看,水中有个死人!”

老师一看,桥下果然有一具年轻的女尸在水面上漂浮。只见那女子身穿红色外衣,仰面朝天,散乱的头发随波浮动,粉红的容颜还未变色,看来是刚淹死不久的。心地善良的老师顿生怜悯之情,含着眼泪随口吟了一首诗:

二八女多娇,风吹落小桥。

三魂随浪转,七魄泛波涛。

郑板桥低头品味着老师作的诗,仔细望着河边的女尸,皱着眉头,沉思不语。

老师看到后就问郑板桥:“你觉得这四句诗怎么样?”

在老师目光的督促下,郑板桥抬头反问道:“老师,你认识这个少女吗?”

老师不解地摇了摇头。

“那您怎么说她'二八女多娇’,正好是十六岁呢?”

“问得好,你接着讲!”老师点了点头。

郑板桥接着又说:“老师既不知道女尸的来历,又怎么知道她是'风吹落小桥’呢?又怎么能看见她的三魂七魄随波浪转悠呢?”

老师被郑板桥问住了,觉得这位十岁的孩子确实聪明厉害,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虽说是自己的学生,但其眼光之锐利、思维之敏捷却完全可以作自己的老师。他用期待的眼光望着郑板桥,说:“那么依你看这首诗应该怎么作呢?”

“好,那我就试试,改得不好,还请老师多多指点。”说罢,郑板桥吟道:

谁家女多娇,何故落小桥?

青丝随浪转,粉面泛波涛。

老师听了,连连点头,说:“改得好!改得好!你用'谁家’代替'二八’,用'何故’代替'风吹’,真实而又含蓄,表现了初见女尸的人必然会产生的疑问。我说的'三魂’、'七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你改作'青丝’、'粉面’既具体又形象,并且抓住了女尸的特点,比我的原诗好多了。这真叫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啊!真是后生可畏!后生可畏!”

哲理点拨

十岁的郑板桥,竟然不惧老师的权威,毫不客气地指出他诗中的失真之处。而小郑板桥之所以具有这样的勇气,是因为他具备了深入观察事物的能力,能很敏锐地发现问题所在,理直自然就气壮。

年轻人通常具有怀疑和反叛精神,不畏权威,思想大胆,敢于创新,这固然是很好的。但是必须注意的一点就是,我们的怀疑必须有理有据,如果只是为了怀疑而怀疑,毫无根据地去怀疑和否定一切,就会成为虚无主义者。

梅谷智阻夫人念佛

清末光绪年间,有个叫何梅谷的人,以研究孔学说闻名于世,而他的老伴却特别信佛,在客厅里的神龛中供奉了一个花高价买来的观音菩萨,天天对着观音菩萨念道:“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每天从早到晚要念上千遍,毫无半点停下来的意思。

虽然说何梅谷是呆在自己书房里研读四书五经,他夫人是在客厅里念念叨叨,但是嗡嗡嘤嘤的声音还是像蚊子一样从门缝中、窗缝中传过来,弄得何梅谷根本集中不起精力来读书。这让何梅谷感到十分恼火,何况深谙孔孟之道的他坚信孔子的“不语怪力乱神”,因此在他看来,他夫人的这一切纯属自欺欺人,只不过是浪费时间而已。于是何梅谷和颜悦色地要求夫人不要再念了,但她不听。他又语重心长地跟她讲道理,说这样做既徒劳无功,又影响他人,但是她还是不听。何梅谷无可奈何,谁叫她是自己的老婆呢?于是垂头丧气的回到书房中。当天晚上,何梅谷在书房里踱来踱去,苦思劝阻夫人念佛之道。突然他一拍脑门,激动地说:“有啦!就这么办!”然后便高兴地宽衣解带,上床睡觉去了。

第二天,吃过早饭后,何梅谷夫人照旧在客厅里念“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何梅谷也不阻止她,来到书房看自己的书。正当他的夫人念得起劲时,他突然在书房里喊叫:“夫人”。他夫人听到何梅谷叫他,以为他有什么事,便停止了念叨,可是一推开书房的门,却发现何梅谷正正襟危坐,全神贯注地在看书,于是她以为自己听错了,关上房门又返回客厅。

夫人坐在蒲团上,又开始念起“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来,可是刚念了几句,何梅谷又在书房里叫起来:“夫人”。何梅谷夫人于是又站了起来,可是走到书房发现和刚才的情景是一模一样的,于是又返回来。这次屁股还没坐稳,书房里又传来了“夫人”的叫声,她只好又站起来,推开房门问何梅谷到底有什么事,何梅谷不予理睬,继续摇头晃脑地读他的书。夫人无奈只好返回,再次念起她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来。可才开始,何梅谷又在书房里叫起“夫人”来了。如此往返几次,何梅谷夫人大怒,说:“跟叫魂似的,没完没了,你烦不烦人?”

何梅谷等的就是她这句话,他慢条斯理地说:“我刚叫你几遍,你就生气了,你一天念千遍观世音,菩萨难道就不烦吗?她一烦还会保佑你吗?”

何梅谷夫人顿时醒悟了,从此再也不日诵千遍观世音了。

哲理点拨

法国拿破仑说过:“世界上只有两种威力,剑与智慧。从长远看,剑总是被智慧制服。”运用智慧,常常可以出奇制胜,巧获成功,也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损耗和牺牲,顺利地达到目标。

何梅谷就是一个善于用智的人,在平常的劝说方式无效的情况下,他灵机一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身,让夫人幡然省悟,主动放弃了日诵千遍观音的无聊之举。

“初生牛犊不怕虎”,青年人都喜欢做一个勇敢者,勇敢固然是值得赞美的。然而,面对这五光十色的大千世界,面对这千变万化的现实,面对摆在面前的一系列人生课题,光凭勇敢显然是不够的,我们还要学会用智,只有智勇双全才会真正所向披靡。

泥人张巧戏李鸿章

清朝光绪年间,李鸿章在天津做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他听说天津有个叫张明山的巧匠,捏泥人十分逼真,被人称为“泥人张”。于是,便派人把张明山唤到总督衙门,叫他给自己的老母捏个泥像。张明山心里很不高兴,但又不能不答应。

张明山被摆弄了一阵,学会参见贵人的礼仪之后,才被带去见李鸿章的老母。

张明山见过这老妇后,凭着他那高超的手艺,很快就在衣袖里捏好了草样。等拿出来让李鸿章一看,李鸿章连声夸奖。张明山说;“这只是捏的草样,还不大像,拿回去还要精心加工,三日后送来,保准大人满意。”

过了三天,张明山将人像送了去。李鸿章一看,老母容光焕发,栩栩如生,他高兴极了。当场表示,赏给张明山五两银子。

张明山说:“谢中堂!不过,五两可不行,得二十两。”

李鸿章问:“为什么?”

“回中堂话,我精工细做,特别费力。再说,这是给中堂老母捏像,不好,不像不行啊”。

李鸿章心里有些不快,说:“就凭这么一块泥疙瘩,哪里值二十两银子呢?”

“这和老百姓不同。” 张明山说:“凭中堂的身分,二十两可不算多”

李鸿章很不高兴,硬是不同意给那么多银子。

张明山说:“中堂不同意也不勉强,买卖不成仁义在,我将原物带回去好啦。”

于是张明山便将泥像带了回去。

呀!买呀!

张明山到家后,照样子又捏了四个。他拿到北城根去卖,并且吆喝着:“买二两银子一个,中堂老娘的泥像啊!”

顿时,许多人围上来看中堂老娘的像。

北城根离总督衙门不远,这事很快就传到了李鸿章的耳朵里。听说街上卖自己老娘的像,他十分恼怒,立即叫当差的去把张明山叫来。

李鸿章问他:“为什么卖我母亲的塑像?”

张明山说:“回中堂的话,我是做泥人的,做好先卖给中堂,中堂不买,我不能压着本,赔着钱,只好卖给别人。”

李鸿章又问:“怎么在街上卖二两银子一个,卖给我就要二十两呢?”

张明山说:“中堂圣明,卖给老百姓要二两银子,因为那是老百姓,卖给中堂就得二十两,是凭大人的身分。中堂要是不买,我还是拿街上去卖吧!”

说着就要拿走。李鸿章心想:这是自己老母的像,让他拿走不妥。不买不行,要买又实在嫌贵。但无论如何也不能让他满街卖自己的老母呀!最后,只得吩咐当差的给他二十两银子,忍着痛把泥人买下。

张明山又说:“回中堂的话,二十两银子不行,我这里一共捏了五个,每个二十两,一共一百两!”

李鸿章气得浑身哆嗦,一时说不出话来。

张明山一看李鸿章生气了,就说:“要不然,大人您买一个,剩下的我还是拿到大街上去卖吧!”

李鸿章又气又怒,没有一点办法,只得给张明山一百两银子,留下五个他老母的泥像。

哲理点拨

一般说来,运用心理激励法能起到强化激励作用。当对方感到行为的结果不利于自身时,行为就不会重复出现。

李鸿章心里当然不希望满街卖他老母的泥像,而这种心理正好被泥人张所利用,故能和颜悦色,不急不恼,凭借自己的机智达到了目的。如果泥人张的对象不是李鸿章这样众人皆知的大人物,就很难说能够以智取胜了。

 

后记

完成这部书稿,不免有些感慨:因为我们无法将所有散见于历代各类文史典籍和笔记中那些流光溢彩的哲理故事收入其中,只能撷取我们认为最亮的珍珠。

本书由郝勇主编,并对全书进行总纂、修改和定稿。参加编写的作者有魏长林、铁俊、王亚琳、张学萍、刘任永。在编写中,我们感到全书在分类上有可商榷的地方,对故事的挑选还可能不大恰当,“哲理点拨”也难免有偏颇之言……所有不妥之处,敬希读者指正。

编者

卷首语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有着数不清的珍贵遗产,而散见于历代文化典籍中的那些极富哲理性的故事,就是其中的一块夺目的瑰宝。

千百年来,这些超越了时间的经典哲理故事,以它蕴含着的深湛哲理思想和丰富的生活体验,如源源不断的宝贵血脉,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来,成为所有时代的人类的共同财富。

人类已经迈进了世纪,在人生无以反复的过程中,在转瞬即逝的时光里,人们总希望自己在生活中少走些弯路,少做些蠢事,少付出不必要的代价,这就需要提高自身的素质,需要增强和使用自己的智慧。本书正是通过古代那些寓意深广,耐人寻味的哲理故事,让人们在欣赏之后,确实将那些值得吸收的方法和道理转化为个人的素质,从而变得更有智慧、更有能力。

本书以古代具有哲理思想的故事为依据,为了突出故事的可读性,故在其基础上重新撰写,使读者的阅读过程变得更加轻松有趣。同时,每个故事后配以简练的“哲理点拨”,让读者欣赏、领悟之余,自可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从而达到明智、益心的作用。

当你翻开这本书,悉心品味这些永远不会被磨灭的经典哲理故事,就像搭乘了一叶智慧的扁舟,她将带你驶向远离虚空浮华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