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要不要带保护套:【新语新论】居民收入还是没跑赢GDP|小悦悦被碾的制度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2:56:35


2011年第25期“新语新论”里,我们继续与您一起品读上一周专家学者、各大媒体和广大网友对于理论热点问题探讨。欢迎您将自己对于理论问题的真知灼见、对理论频道选辑文章的观点争锋、对本栏目和理论频道的意见建议发给我们 (信箱lilun@peopledaily.com.cn,并请注明“新语新论”字样),以便更深入地进行思想交流、帮助栏目质量的提升。我们也将在以后的栏目中选摘您的观点。
相关链接:更多 “新语新论”
往期回顾
【新语新论】“穷县露富 富县装穷”症结何在|“以房养老”解开养老困境靠谱吗?
【新语新论】辛亥革命发生的三大历史背景|保障房三大政策未利用
【新语新论】吴敬琏:实现共同富裕需改革国有经济|政治体制改革不是制度替代
【新语新论】中纪委专家:疏通官场“进出口”|打破党内潜规则
——>>>>党政新论
★北京大学陈少峰:建设文化强国是对国内外的一个宣示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对国内外的一个宣示,引导我们要重视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全会把发展文化看成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将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相并列,不仅要通过经济发展去参与国际竞争,还要不断提高国家文化的软实力,在国际上成为一个文化强国。从文化体制改革的角度来讲,下一步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要推动文化创造力的提升,工作的重点会从过去的体制机制改革转向怎样创造更丰富的文化产品,以更好地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全会在在文化产业方面,提出了以市场配置资源,重视民营企业,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详细】
——人民网专访北京大学陈少峰教授独家解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中央党校张希贤:六中全会关于文化大发展的四大时代亮点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的社会主义新型文化的时代命题,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的新时代,需要建设反映科学发展、服务科学发展、促进科学发展的新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质是建设以人本主义为核心的新文化,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地认识、科学地建设、创造性地运用和有效地管理数字文化和网络文化,使其成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新生力量。今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人民再次扬帆启航,为着奔向建党100周年,奔向建国100周年,实现文化强国富民的目标,中国共产党吹响了向“百年进军”的文化号角。【详细】
——人民网专访中央党校张希贤教授独家解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认清我们真实的“微观中国”
一个社会的发展,最终落脚点是人;一个国家的治理,根本立足点在基层。“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只有把发展的目光投向基层,把治理的重心放在基层,使顶层的关注变成普遍的关切,使顶层的设计变成全民的自觉,我们才能真正把握一个真实的“微观中国”,进而保持政令畅通、实现科学发展。从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来看,大多成功的制度创新,是由基层群众在实践中创造摸索出来的;诸多发展成就的取得,也是“顶层设计”呼应了来自基层的发展意愿。在中国渐进改革的逻辑下,只有打通“顶层”与“基层”的关系,才能让改革在基层试点上不断突破,在先易后难中稳步推进。【详细】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谈基层治理
★政府采购乱象影响97.9%的人对政府的信任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新闻中心对2059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 88.5%的人表示关注政府采购。多达97.9%的人表示,政府采购乱象会影响自己对政府的信任度。“现在很多政府采购,采的就是关系。”河南鹿邑某媒体工作人员王杨(化名)说。对于政府采购,徐焕东提出:首先它是大事,关系到国家几万亿资金的用途,与公众利益直接相关;其次它是新事,1998年以前我们还没有政府采购的相关法律,2002年《政府采购法》才出台;最后它是一件难事,既需要公众的支持,媒体的监督,还需要不同部门的磨合,现在还处在一个磨合期。政府采购是政府推动力的重要表现。调查中,87.5%的人认同“政府采购应该向民族产业和国内中小企业适当倾斜”。【详细】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关注政府采购问题
★目前政府用人纠错机制存在的三大难题
国家行政学院胡仙芝研究员撰文指出目前政府用人纠错机制存在三大难题:一是纠错需要大成本,缺乏预防功能。纠错机制发挥作用,是以错误作为前提的。这个错误发生,必然会对组织、对个人产生消极的影响。难题二:组织的合理性不能替代个体的合理性。以永业制为基础的公务员待遇,对于中途退出的人员来说,损失是非常大的。有些中途退出的官员和公务员在失去职位和身份之后,会变得一无所有。这种巨大落差,基本上使政府官员和公务员不敢犯错,不敢承认错误,更不敢主动纠错。难题三:组织纠错遭遇公正难题。在组织行为中,由于很多行为都是组织内部的合作和协作结果,因此,在一个事件中也很难判定其中的责任承担者。就作为承担责任的个体而言,其行为和后果之间的因果对应关系也并不是很明显,因此作为纠错机制的问责、处分等对于公务员个人来说,总会觉得有一定的非合理性。【详细】
——《北京日报》转载国家行政学院胡仙芝研究员文章
——>>>>经济观察
★GDP减速了 居民收入还是没能跑赢
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了第三季度的各项数据,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9.4%,第三季度GDP增长9.1%。增幅低于第二季度的9.5%,也不及第一季度的9.7%,同时还低于许多经济学家预测的中值9.2%。前三季度居民人均收入增速跑赢CPI,城镇居民收入同比实际增7.8%。而居民收入跑赢CPI,并不值得兴高采烈。因为要使中国经济变成主要依靠内需来拉动发展,也就是内需起码达到GDP的50%,按照目前中国家庭的消费水平和收入水平,它要求家庭消费增长要比GDP增长快4个百分点。如果预计中国GDP将来下降到增长6%~7%,中国家庭消费需增长10%~11%才行。而国家统计局宣布城镇居民前三季度收入跑赢CPI时,其增速仍然低于GDP增速的2%左右,而不是高于3%~4%。【详细】
——《中国青年报》发表郁慕湛分析文章
★文化产业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地位和作用
文化产业是知识经济时代迅速崛起的新兴产业,文化产业是符合国情特点,有利于发挥我国比较优势,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我国文化产业已经进入呈现出外延扩张高速增长的快车道,显示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新增长点,在促进文化市场发展繁荣,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增强国家软实力以及促进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详细】
——人民网专访齐勇锋谈文化产业发展
★如何推动文化成为“支柱产业”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部署,提出“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任何产业都需要资本的介入,但对于文化产业而言,资本固然重要,更为重要的是创意,以及支持和保护自由创造的制度环境。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需要改革体制、放松限制、鼓励市场竞争;也需要加快完善文化法规,创造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详细】
——《新京报》发表社论谈文化产业发展
★企业转型拖不得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转”——这是得到普遍认同的市场竞争法则。企业,不论现在多辉煌、产品多畅销,将来都可能要面临转型。但是,即使有充分的心理准备,真正去转型仍然需要下极大的决心。究竟转还是不转?一个是拓展多年的老产业,技术成熟、装备完善,企业研发、生产、营销人员做起来都得心应手;一个是刚刚兴起的新产业,前景看好,但却是完全陌生的,需要从零做起。“转型拖不得”是肯定的。如果说转型在过去是“一步慢、步步慢”,那么在技术日新月异的数字时代,很可能是慢一步就会被彻底抛出局。【详细】
——白天亮在《人民日报》文章
★美对“逆差”堵而不疏误人害己
美国一直拿美中贸易逆差说事,借双方贸易不平衡施压人民币升值。对此,中国商务部副部长王超近日在广交会上明确表示,解决美对华贸易逆差的关键不是限制自华进口,而是扩大美对华出口。美中贸易其实是“顺差在中国,利润主要在美国”。美国一方面“堵”——限制对华出口,一方面又抱怨——对华贸易存在逆差,拒让中国企业享受相关贸易便利,从长远来看,这种自相矛盾的做法终究对自己不利。【详细】
——《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分析评论
——>>>>社会思考
★由司机二次踩油门伤害小悦悦的制度思考
交通肇事是无心之过,应该给犯错的司机一个悔过的机会,更应该设计各种救济制度保证犯错者能够在受到相应处罚后,有可能让自己和家人回归正常生活,而不是一旦肇事,一生还债。【详细】
——张伟杰在《工人日报》文章
★人口老龄化:“危”“机”并存
人口老龄化虽然不可避免地带来劳动力的短缺,但劳动供给短缺将激励改进要素利用的技术创新,从而加速技术进步。在知识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物质资本投资的折旧率高,投资回报呈不断下降的趋势,相反,人力资本投资的报酬率却能持续维持在高水平。人口老龄化将诱发由重视物质资本投资向重视人力资本投资的转变,从而潜在地促进生产率提高,并且健康老年人口的经验、技能等人力资本,也可以扩大人力资源的供给,从而使经济中的生产力提高。因此,人口老龄化并不必然损害中国的经济增长。【详细】
——汪伟在《中国社会科学报》文章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建立社会信任需要深化改革
社会信任远不是靠一个时期的舆论引导或政治动员就能建立的。鉴于社会信任背后的复杂因素,必须把建立社会信任当做社会政治改革的战略性任务加以推动。从表象看,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信任要好于现在,但实际情形要复杂一些。事实上,改革开放的大量举措对建立社会信任是有益的。我们普遍感到的社会信任缺失,不是因为我们搞了改革,而是因为改革不平衡、不深入;换句话说,是改革得还不够。为确立社会信任,需要继续推进改革开放。【详细】
——《中国青年报》发表中国社会科学院著名学者党国英的文章
★说说“小升初”择校
一年一度的新学年开始了,学生入学问题终于尘埃落定,然而,学生家长们却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其为孩子入学所经历的择校甘苦只有自己知道。重新理一理“小升初”制度的设计思路 ,走至少是让大多数人满意的次优选择,建议继续深化扩大教育均衡发展,斩断择校热之根;探索义务教育阶段学生 “质量监控与评价”的统测方案,以“统一入学规则”客观标准摒弃目前杂乱无章、多重弹性标准;减少行政权力对教育体制过多干预,减少人为因素,取消“共建班”、“条子生”,堵塞条子、路子,还老百姓一个教育公平。【详细】
——《前线》杂志陆岩、萍之文章
★让“溺水”的道德成功上岸
道德能够拯救道德吗?加强道德建设云云,本质上就是要从道德自己身上去寻找答案,让道德“自救”。但这些方面的努力,却未能避免近年来道德底线在一系列事件中频频失守,而这亦引发了国人强烈的道德焦虑。其实,道德难以拯救道德。人们越是担忧道德沦丧,越是指责道德乏力,道德就越会力不从心,就越岌岌可危。光靠道德自己是拯救不了道德的,正如在小悦悦不幸遭遇碾压的事件中,仅有道德焦虑无济于事。在这一事件中,拾荒阿姨的高尚品德熠熠闪光,这种闪光的品德无疑是值得推崇的、必不可少的,但除此之外,司法更加公正高效,医疗等社会保障更加健全有力,道路等公共建设中的以人为本理念更加落实,公权力自身更加守信,等等,可谓更为重要。【详细】
——邓清波 在《中国青年报》文章谈道德问题
★国务院专家:公立医院必须管办分离
我国目前95%以上的公立医院,都承担着政府直接提供公共服务的功能,但又都不到位,应通过改革逐步降低公立医疗机构的比重。与此相对应的是,政府出资购买公共服务的比重应不断提高,直至成为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主要形式。政府作为公共服务提供的责任者,既可以直接提供公共服务,也可以付费购买公共服务,同时还应对多种服务供给主体进行监管和制定政策。同时,公立医院的政府出资部门必须与监管部门分离,出资部门的责任在于筹资和保障出资的合理有效。【详细】
——《人民日报》发表国务院医改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司长陈文玲的文章
——>>>>网友论粹
★执政为民就要做“人民的儿子”
做“人民的儿子”, 这是一种观念和境界,是中国共产党和每位共产党员应有的“自我定位”。是自觉做“人民的儿子”,还是选择当“人民的父母官”,是我们有没有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是不是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能不能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思想基石。【详细】
——网友:邹最东
★领导干部走基层须以“四真”添“四气”
眼下,领导干部走基层已成为一种时尚,一时风声水起,好不热闹。笔者认为,当前领导干部走基层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且重要,要真走,不假走,不应跟风作秀。否则,走比不走非但没有积极意义,反而带来的危害会更大。【详细】
——网友:刘剑
★对“网络问政”概念及其特征的再认识
“网络问政”是网络时代产生的特有的借助互联网平台,以政府和网民为主体进行的涉及政治、社会、公共利益等各个方面的双向互动行为,是政府了解民情、汇聚民智,从而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行政,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种新的执政方式。【详细】
——网友:付振河
★弘扬优良作风 加强党性修养
近年来,各级党委提出要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廉洁型机关”。号召广大机关干部发扬“勇于挑重担、勇于创一流、勇于作表率、勇于闯新路”的精神,其实质和核心内容就是加强机关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以良好的作风确保各项任务高标准推进、高质量落实。【详细】
——网友:罗德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