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op25no9蝴蝶钢琴谱: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个性的策略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19:56:03

 

 

课堂是学生个性培养的主要阵地,因此,我们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以课堂个性化教学为个性培养的途径,培养学生以“两独两自”为重点的良好心理品质,我们认为,个性化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个别差异为出发点,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学生自主探索问题答案,让每位学生找到表现自我的领域,达到某种完善程度,从而达到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及促进学生素质提高之目的的教学模式。

我们在研究中采取的策略主要有:

策略一  师生角色:引导·探索──合作伙伴

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是促进学生潜力、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的客观条件。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打开与学生心理沟通的渠道,营造一种真诚、信任、民主、愉悦的课堂心理气氛。

在这样的氛围中,实现师生角色的根本性转变,建立师生合作、教学相长的现代师生关系,在师生互动和合作性学习中开发增值性教学合力。教师的角色从以往知识的主宰者、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合作者、引导者、促进者。学生的角色从以往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为主动进行有意义学习的探索者,变为积极进行实践活动的主体。我们要求教师从学习目标的设计、学习活动的组织、学习策略的选择直至学习成果的评价,都要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创造机会和条件,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见附后案例一)

策略二  教学目标:分层·自主──差异发展

教学目标应是教师教和学生学两者要共同达成的目标。以往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搞一刀切,搞统一要求,结果导致优等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教学成了一种中等生的特权。因此,研究中我们对教学目标实施分层,即要求教师制订目标设定上限和下限,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达成目标,从而使教学目标对各层次的学生都起到定位、导向和激励的作用,每一位学生都能“跳一跳,摘桃子”。

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教材要求,结合自己的实际,自行拟定教学目标,自主选择学习目标,从而使目标更具实效,也可以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内驱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目标分层的基础上再实施分层教学,最终达到差异发展。(见附后案例二)

策略三  教学结构:发现·探索──解决问题

实验中我们建立了“发现──探索”式的教学结构,变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接受式教学为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旨在强化学生独立的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该结构从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入手,在教师指导下确定研究的重点方向,然后通过学生独立的探索以及学生间的合作,探索出其中的规律,找寻到问题的答案,最后让学生运用探索到的规律解决类似的实际问题。

这一结构的运作过程可简单表述为:

    发现问题→引导方向→探索规律→迁移深化             

    学生为主→教师点拨→个人为主→学生为主

                        适当合作

                        随机点拨  

“发现─探索”式的教学结构不仅训练了儿童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掌握了科学的方法,还形成了儿童对未知事物的积极态度,而这种独立探索活动的成功体验,正是儿童整个个性中自主性、自信心的强大支点。(见附后案例三)

策略四  教学方法:尝试·质疑──学会学习

    研究中,我们较多地采用了尝试法和质疑法这两种教学方法。实践证明,这两种教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真正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来,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性、独创性。

    尝试法是变先讲后练为先练后讲、先试后导的教学方法。即在出示材料,提出问题后,先让学生尝试解答,当学生遇到困难后,教师再作适当点拨,然后让学生再尝试,最后解决问题。尝试教学法的核心是把学生看作一个生动、活泼、积极、自觉的认识主体,是在教师指导下发挥学习主动性的探索者。尝试教学法对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和探索精神起了积极的作用。

质疑法是让学生自己学习,提出疑问,最后师生合作解疑的教学方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激活学生思维,培养求知兴趣;质疑可使教师提高教学的针对性。质疑法要求教师在学生明白“是什么”、“怎么样”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为什么这样”、“不这样将会怎样”等深层问题。(见附后案例四)

策略五  组织形式:个体自学·小组合作──灵活多变

学生学习的组织形式主要有班级集体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个体自主学习三种。传统的以集体学习为主的授课方法,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我们在研究中增加了学生个体自学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比重,构建一个教师整体教学、小组合作教学、学生个体自主学习动态组合的教学组织系统。

自学对于学生掌握知识至关重要。学习是学生的一种个体行为,只有通过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与练习,才能使知识内化吸收、外化表达。自学也会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为学生创造性思维奠定一个基础。研究中我们拓展了自学的形式,主要有:自读、自思、自问、自练、自查等。

    教学应是师生、生生多边活动的过程,小组合作学习正适应了学生的多边交往需要。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个体的发展、个性的张扬提供了更广阔自由的空间。平时默默无闻的学生,在小组中得到了更多的参与机会。小组内优势互补,也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研究中,小组合作学习主要采取两种形式:一是两人小组,开展互学、互问、互查、互评等活动,达到相互检查、督促、交流、启迪、帮助之目的;二是四人小组,主要是开展问题讨论,达到取长补短、互相启发、完善结论之目的。(见附后案例五)

    策略六  教学评价:形成性评价·综合性评价──促进学习

研究中,我们对教学评价作了两项改革:一是变总结性评价为形成性评价。正确认识评价功能,是实现这一转变的前提。教学评价应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而非教学的终极目标。作业、测验不仅仅是要了解学生掌握了多少学习内容,而且是作为一种矫正性反馈系统,及时了解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是否有效并采取相应措施。

二是要变教师评价为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综合性评价。学生自主性的发展是以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为条件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认知策略、学习动机及学习成果进行自我评价及调控。研究中,我们将较多的评价权交给学生,因为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感和责任感,另一方面可以使儿童的评价能力从不断的信息反馈中调整完善。另外,我们拓展了评价的内容,要求教师对学生作阶段性评价时应综合考虑,不单以测查为唯一的依据,即要求教师综合学生平时课堂表现、作业情况等作出具有激励作用的评价,从而真正发挥评价的功能。(见附后案例六)

案例一:

师生角色:引导·探索──合作伙伴

在教学中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即要求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过去由教师控制的教学活动的那种沉闷和严肃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在教学中,要教师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教师们经常告诉学生:“课堂是你们的,数学课本是你们的,三角板、量角器、圆规等这些学具也是你们的,这节课的学习任务也是你们的。老师和同学都是你们的助手,想学到更好的知识就要靠你们自己。”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始终处于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节课下来不但学到了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还使自己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时,在学生举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实物后,根据学生回答总结“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有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话音刚落,马上有学生站起来说:“老师,你说错了,应该是有四条边围成的图形,他们都有四条边。”等他刚一说完,另外一个学生提出反对意见:“应该是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条线段都叫做边。”“他们还都有四个角,而且都是直角。”…… 教师一直在一旁微笑的听着,最后说:“嗯,这几位同学说得很好,老师希望每个同学都能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把自己知道的和与我们学习有关的说出来,大家互相促进。”那一段时间这几位学生学习兴趣非常浓,而其他的学生受其影响,上课发言也非常积极。当然,不是说乱成一团才为妙,但一个开放的、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课,应该有他们自由表达意见的空间。适度的“乱”,在教师控制之中的“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真正参加到教学中,让他们去创造性的学。

案例二:

教学目标:分层·自主──差异发展

例如:语文《生命的壮歌》一文中教学目标之一是让学生理解“肝胆俱裂”的意思。根据学生实际,下限目标为“能查阅工具书知道‘肝胆俱裂’的含义”;发展目标定为“能联系课文的具体内容说出‘肝胆俱裂’的含义”;上限目标定为“在理解‘肝胆俱裂’的基础上自己创设情景运用这个词”。

案例三:

教学结构:发现·探索──解决问题

以语文《沙漠中的绿洲》一文为例,说明这一结构:第一步,发现问题,即学生在初读课文时提出不懂的问题,如学生会提出“星罗棋布”、“不毛之地”、“适宜”是什么意思?沙漠中的绿洲是什么样的?沙漠怎么会变成绿洲的?第二步,引导方向,即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筛选,一是将问题归类,二是确定研究的重点,从而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向。第三步,探索规律,即通过学生个人的主动探索和学生间的适当合作,在教师适当点拨下解决确定的重点问题,如在本文中重点研究出阿联酋人民的精心栽培和侍弄是绿洲得以形成的条件。第四步,迁移深化,即运用探索到的规律解决实际的问题,如让学生用因果关系的句式结合课文内容训练说话、写话,并利用这一因果关系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培养学生运用因果关系进行推理的能力。

案例四:

教学方法:尝试·质疑──学会学习

在教学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时,在按常规思路将圆转化为长方形而得出了计算公式时,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质疑,学生提出了“如果不转化成长方形可转化成什么图形?”,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尝试,学生得出了转化成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等多种不同但可行的方法。这一质疑、尝试的过程,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案例五:

组织形式:个体自学·小组合作──灵活多变

小学数学教学中,应为学生创造自我教育、自主发展的自由学习活动空间,实现教学方式的开放,为学生多角度、多方面思考问题提供条件,打破思维定势,萌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1、开展合作学习,强化主体意识。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师生间、学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想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能够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力,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发展思维的发散性、求异性。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索交流进行学习,真正成为了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例如,在学习"找规律"一课时,学生在小组找到规律时有的用表演,有的唱歌,有的画画……找到了许多教师都没想到的规律,使小组合作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每个学生都兴高采烈,洋溢着主人翁的自豪感。

2、认可个体自学,激发求知欲望                              

小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不知道的,他想去了解,知道的他又想说出来,表现一下。教师应该利用这点来激发学生进一步求知的欲望,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性,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意识。例如,在教学“乘法交换律”时,在学生独立解答完例题后,让学生观察:“这些例子有什么共同点?你能发现什么吗?”马上就有学生说:“我知道,是乘法交换律a×b=b×a。”教师先一愣,但马上转变计划,反问:“你说得很好,那么你知道为什么叫‘交换律’吗?a和b是什么?可不可以换成别的?”经过这一改,本来头痛的问题解决了,而且相比而言,改变计划后的教学是顺着学生的思路,更能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对知识发生过程印象更深,同时激发了学生对知识探求的兴趣,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案例六:

教学评价:形成性评价·综合性评价──促进学习

首先,在研究中我们要求教师在学生没有达成某一教学目标时,暂时不批分数或分出等第,给学生再次达标的机会,直到学生成功。其次,充分利用《小学生数学素质多维评价表》,对学生“情感与态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方面进行自我评价、小组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综合性评价。最后,还在各学科开展作业小能手、发言小能手等评比,鼓励学生的点滴进步,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