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消防队长照片:着力转变交通运输业发展方式 李盛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0 04:05:05
着力转变交通运输业发展方式
发布时间 2010-06-02

 

交通运输部部长 李盛霖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服务性行业。切实加快交通运输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对于促进现代交通运输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当好先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快交通运输业发展方式转变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战略抉择
  加快转变交通运输业发展方式,发展综合运输体系,是交通运输业实现科学发展的集中体现。
  改革开放以来的跨越式发展,使交通运输业具备了发展转型的基础和条件。2009年,我国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386万公里,从改革开放之初的世界第7位跃居第2位;公路货运量从世界第6位跃居第1位;高速公路6.5万公里,居世界第2位。内河航道里程达到12.4万公里,为世界之首,港口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连续7年为世界第一。民航航空运输总周转量从世界第37位跃居第2位。交通基础设施总量规模的跨越式增长和运输能力的显著提升,为交通运输业结构优化、网络衔接和运输一体化发展创造了条件。
  适应国家发展战略转型,必须切实推进发展方式转变。据测算,到2020年我国交通运输需求总量将是目前的2.5—3倍,交通运输能力需再提高两倍以上。目前,我国交通运输的机动性、可达性和效率还比较低,经济发展和社会运转成本相对较高。我国社会物流总成本占国内生产总值18%、运输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超过9%,而发达国家这一比例分别是10%和6%左右。我国载货汽车油耗比世界先进水平高30%左右,内河运输船舶油耗比国外先进水平高20%以上,机动车尾气排放在一些大城市占大气污染物比重60%。要不断更新交通运输消费理念和出行方式,坚持创新驱动,转变重物质资源投入的发展模式,提高交通运输行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追赶世界交通运输业发展先进水平,必须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交通运输在网络密度、通达深度、服务水平等方面仍存较大差距,实现由交通大国向交通强国转变任务艰巨。我国路网密度只有美国的2/3,高等级公路约为美国的1/5;路网通达深度不够,目前全国还有0.4%的乡镇和4.2%的行政村不通公路。营运机场数量不到美国的1/3。内河三级以上航道仅占航道总里程的7%,而美国为61%,德国为70%。运输效率和规模化组织化集约化程度不高,公路货运车辆空驶率比发达国家高10%—20%;城市公共交通滞后,远低于发达国家30%—70%的水平。推进交通运输业发展方式转变,既要大幅度增加总量规模,更要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
  二、构筑现代交通运输业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
  转变交通运输业发展方式是一个系统工程,但最根本的是要着力实现“三个转变”,即由主要依靠基础设施投资拉动向建设、养护、管理和运输服务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科技进步、行业创新、从业人员素质提高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转变;由主要依靠单一运输方式发展向综合运输体系发展转变。
  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发展。这是转变交通运输业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一是加快形成综合运输体系框架下集约的基础设施系统、现代的运输装备系统和科学的组织保障系统。统筹规划衔接,建立综合运输规划体系;调整优化通道资源,逐步实现各种运输方式“无缝衔接”和“零距离换乘”;加强多式联运等综合运输政策和标准规范的研究制定;推进综合运输管理和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二是大力调整优化交通运输结构。调整基础设施结构,优化网络功能结构与布局。调整运力结构和运输组织结构,积极推进规模化、集约化、网络化运输,引导营运车船向大型化、专业化、清洁化方向发展。三是加快薄弱环节建设。加快中西部地区和老少边穷地区交通运输发展,把内河航运发展摆在重要位置,提升内河航运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提高交通运输设施装备的技术水平和信息化水平。这是交通运输现代化和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现有存量进行更新改造和优化升级,提高基础设施和运输工具运营效能和管理水平;新建基础设施要注重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研究推广应用,运输装备要不断提高科技含量和安全、舒适和便捷性。重点推进信息化建设,消化吸收信息化前沿技术,推进政府管理、公众服务、电子商务“三大信息系统”建设,形成开放兼容的现代交通运输信息网络。
  努力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这是转变交通运输业发展方式的重要切入点。一是加强运输与物流服务的融合。鼓励交通运输企业加快转型,积极发展甩挂运输、滚装运输、江海直达运输、集装箱联运等先进运输组织方式。二是做大做强邮政快递物流。推进农村邮政物流发展,加强交通运输与邮政快递物流规划、政策、基础设施和运营衔接。三是积极拓展港站枢纽服务功能。新建港站枢纽运输功能和物流功能要统一规划、同步建设,现有港站枢纽改造植入物流功能,加强港站枢纽与后方物流园区衔接。四是大力推行不停车收费系统。研究高效环保城市配送车辆管理,完善大件货物运输的车辆生产、登记、准入、通行标准等管理制度。五是完善有关物流市场规章制度。推进行业技术、标准、规范的研究制定和推广应用。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行业。这是转变交通运输业发展方式的关键环节。一是大力发展绿色交通运输。推动新能源和清洁车辆开发应用。鼓励发展技术先进、经济安全、节能环保的运输装备,加快淘汰落后运输装备。积极推动沥青、钢材等资源的再生和循环利用。二是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集约发展。加强节水、节地、节材等评估审查,在规划、设计、建设等环节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岸线,优化结构,提高使用寿命和服务水平。三是加快建立行业节能减排指标和法规标准体系。四是加强出行消费方式引导。倡导公众选择节能环保的公共交通出行。
  提高安全监管和应急保障能力。这是转变交通运输业发展方式的重要保障。一是努力提高安全监管能力。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和部门监管责任,探索建立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安全监管机构和企业的安全责任链。加快实施国家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和救助系统布局规划,健全监管网络。加强薄弱环节,提高城市公交安全监管水平。二是提高应急保障能力。加快建立国家和区域交通运输应急救援中心,建立突发公共事件预测预警机制、应急协调机制和专群结合、军地结合的应急保障机制,提高社会各方面参与交通运输应急救援的积极性。
  三、抓好转变交通运输业发展方式各项任务的落实
  转变交通运输业发展方式是一项艰巨而紧迫的任务,当前要在以下环节实现突破。
  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编制好“十二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要与国家“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衔接,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交通运输基础和支撑条件。以尽快完善交通运输网络为重点,发挥网络的整体效益和组合效率。调整交通运输结构,进一步统筹区域和城乡交通一体化,加强路网衔接,发挥综合运输整体效益。优先发展水上交通,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和岸线资源,降低运输成本。着力创新,全面提升交通运输业自主创新能力。
  切实保持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良好势头。发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在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加强高速公路建设、国省干线改造等。加强农村公路建设,扩大农村消费。重视发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在统筹区域城乡发展中的重要支撑作用,加快现代交通运输网络建设,促进不同规模城市、城市群和小城镇共同发展。
  加强内河航运发展,打造畅通高效平安绿色内河航运。一是编制“十二五”内河航运发展规划,制定加快内河航运发展意见,制订《全国内河航道养护发展纲要(2011—2020年)》,落实《合力推进长江黄金水道建设的若干意见》,加快《航道法》立法进程。二是做好重点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和项目储备,加强长江、西江、京杭大运河等干线和主要支流航道整治,推进航电枢纽建设,加强内河航道养护,规划建设内河港口物流园区及集疏运通道。三是支持武汉、重庆航运中心建设。推进内河专业化运输和船型标准化。四是建立多渠道、多元化投融资体制机制。五是加强内河航运重点领域科技研发应用,提高信息化水平和管理水平。
  积极做好应对气候变化,加快低碳交通运输体系构建。深入研究低碳交通运输体系问题,把低碳发展落实到交通运输生产、出行方式的各个环节。一是节约土地。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提高交通用地效率,充分发挥高速公路网运输效率高的作用,实现单位土地资源的交通产出最大化。二是节约能源。切实推动新能源和清洁车辆的开发应用,加大节能降耗力度,实现单位能源资源消耗的交通产出最大化。三是减少污染。继续落实减排指标,实现污染密度最小化,逐步使交通运输成为一个低能源资源消耗、低建设运营成本和低环境污染的行业。当前,要加强车船装备和运输等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工作,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
  加快物联网技术推广应用,提高交通运输信息化水平。通过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推动交通运输产业升级和提高现代化水平。一是加快研究完善基于射频识别技术的高速公路多路径识别和电子不停车收费技术,在示范工程基础上加快推广应用。二是推进物联网技术在城市交通运输中应用,加快智能城市交通运输系统建设。三是利用物联网改造现有基础设施,建设智能基础设施。四是加快基于射频识别技术的汽车电子牌照和全国性数字化交通运输管理体系研究,提高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和现代化,引领行业通过技术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
  为保证转变发展方式的顺利推进,要更加注重思想政治建设。要更加注重理论武装,增强党员干部转变发展方式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更加注重完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长效机制。更加注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更加注重党风廉政建设。坚持依法行政和民主科学决策,正确履行政府职能,提高执行力和公信力。

 

原载《求是》杂志2010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