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支架生产厂家:高考作文中的哲学立意(一)-作文中心-德化作文网-蓝天读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1:34:53
高考作文中的哲学立意(一)来源: 互联网 作者:匿名 发表日期: 2010-07-27 09:47:36 阅读次数: 103 查看权限: 普通文章

一、过程与结果
    思想l:一切事物都有一个发生、发展、消亡的过程。
    阐释:凡事有个过程,做事必须按事物发展的规律一步一步地来,不能急于求成,不能好高骛远。俗话中“心急吃不得热豆腐”“饭要一口一口地吃,路要一步一步地走”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揠苗助长”中的古人为了追求“禾苗快快长高”的结果,而人为地改变禾苗生长的周期和过程,结果事与愿违,禾苗全枯死了。
    思想2:事物个体存在的过程从属于一个更大的整体的过程,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
    阐释:人生就是一个由若干小过程联结而成的大过程,每一个小过程都有相应的结果,比如小学有个结果,中学也有个结果,这些结果只是人生大过程中的一个小小的驿站,“长亭更短亭”,驿站后还有驿站。个体人生这个大过程又从属于人类历史这个更大的过程,而人类历史也只是宇宙时间上的一小段。为此,诗人总感叹人生过程的渺小、短暂。李青莲感叹:“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苏东坡感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人生这一过程,相对天地、长江来说,当然太渺小,太短暂,但我们大可不必悲伤,为客观规律而悲伤,这不是上帝的意思。相反,明白了人生只一瞬的道理,我们当更加珍惜人生,让自己的人生充实些。什么样的内容才算充实呢?自古迄今,界定甚多,我们应当选择积极的界定,而积极的界定体现在三点:一是爱,一是快乐,一是奉献。也就是说,人生的意义在于爱得充实,快乐得充实,奉献得充实。
    思想3:一个过程的结果有两种情况:一是事物发展中前一个阶段和下一个阶段的中介点,一是最终消亡。
    阐释:人生过程中有许多结果.一年有一年的结果,一天也有一天的结果,一天中的每件事也有一个结果。但这些都只是人生中上一阶段和下一阶段之间的一个点。而不是人生过程的归宿。所以,我们不应该因为其中某一点上的成功而停止奋斗。错把一个驿站当作人生这列火车的终点站,那只能有一个结果.我们人生的意义到此结束。北宋“三苏”之一苏辙,后半生“筑室于许”,“不复与人相见,终日默坐,如是者几十年”。(《中国文艺词辞典》)这样的生命有何意义可谈?其实,死——这生命的最后一个站台,也不应该成为我们人生意义的终点,因为死只是更大过程中的一个普通的驿站而已。生命停止了,有了一个结果,但人生的意义却可以永恒,是的,人生的意义正是永恒!看苏格拉底、看鲁迅,他们就是这样。
    思想4:事物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前进的复杂的过程,前进中也有波折。
    阐释:1938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抗曰战争研究会上讲演了《论持久战》,“抗日战争是持久战”。这一论断引导国人正确地认识到抗战是一个持久的过程。历史证明,伟人的论断不仅是正确的,而且是超前的。当时抗战十月,国内有两种观点:一是中国必亡论,一是中国速胜论。这两种对抗战的过程和结果的认识无疑是错误的。他们没有正确认识抗战发展过程中的波折和复杂,或夸大或缩小了抗战的波折和复杂。
    思想5:事物发展是一个始终运动的变化的过程,世界惟一不变的是变。
    阐释:有一本畅销书,纸张不多,价格却不菲,书名是《谁动了我的奶酪?》。这本书凭什么征服得读者?其实就是凭“世界惟一不变的是变”这么一个哲学思想。我们现在拥有了奶酪。并不等于明天你也还能拥有这些奶酪,因为世界每天都在运动变化中。我们要想持久地拥有新鲜的奶酪。我们就只有不断地改变自己,以适应世界的变化。“刻舟求剑”中那个“可爱”的古人想以“不变应万变”,结果眼睁睁地丢了自己的剑。《易经》有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谁要做守常者,谁就是失败者。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以此为哲学根据的。

思想6:有什么样的过程产生什么样的结果。过程的内容充实,结果也充实。形式和时间意义上的过程带来消极的结果。
    阐释:事物发展过程本身的客观规律不能违背。谁违背,谁将受到惩罚。种瓜固然可以得瓜,种豆也固然可以得豆,但张三与李四的瓜豆收成却有差别。为何?原来二人种瓜种豆的过程并不完全一样。张三勤施肥,勤锄草,瓜豆的收成自然好些;李四“无为而治”,结果当然也有些“无为”了。一分汗水一分收获,任何投机的过程都没有好结果。当然,这并不等于说达到一个结果的过程只有一个,没有捷径。捷径其实就是一种内容最符合规律的过程。

二、整体与部分
    思想l:整体和部分互为条件。整体由若干部分组成,部分从属于整体。
    阐释:我们在一切活动中都应该有全局或整体或系统的观念.“全国一盘棋”就是全局观念的表现。1936年7月1 6日,芦沟桥事变前1 2个月,美国记者斯诺同毛泽东有这样一段问答:
    问:在什么条件下,中国有战胜并消灭日本帝国主义的实力呢?
    答:要有三个条件:第一是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二是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三是日本国内人民和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运动的兴起。就中国人民的立场来说,三个条件中,中国人民的大联合是主要的。
    毛泽东的回答便体现了整体观念,他是把抗目放到国际大形式下审视的.而非仅立足于中国国内。尤其是第三个条件,毛泽东看到了敌国中的积极力量,更体现伟人的哲学思维。“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说的就是整体观念不够。
    思想2:整体中有主要部分和次要部分。主要部分不可或缺,甚至起决定作用。
    阐释:上面毛泽东的回答已体现了整体中部分主次作用有不同的思想。条件有三方面,但主要部分是中国人民的大联合。后来上海抗日时,有些人说:“只要打三个月,国际局势一定变化,苏联一定出兵,战争就可解决。”把抗战的前途主要地寄托在外国援助上面。历史最终证明,这种没有看到抗日整体中主要抗日力量的观点是荒谬的。同样,“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其中的“一着”也是整盘棋局中最主要的,起决定作用。
    思想3:部分对整体有反作用,有的局部破坏了,全局就有变化。
    阐释:“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昭君一生的改变仅仅因为一张画。画师毛延寿因昭君未贿赂他,在画像时给点了一颗痣.以致昭君不能得皇上临幸.最终“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正如莫泊桑在其小说《项链》中所说:“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人生是一个整体,一件细小的事只是人生整体中的一个部分,但是在一定条件下,这一小部分却能改变整个人生。当然,有的局部破坏了,全局虽也有变化,但本质还是“涛声依旧”。昭君便是蓬头垢面,恐怕也难掩其国色的。
    思想4:部分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特殊性。
    阐释:佛说,一滴水要永恒,那就把它放到大海。这是对的,部分总要依赖整体才能长久。但是,这并不等于部分就没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特殊性了,由每一滴水汇聚而成的大海的颜色是蔚蓝的,但每一滴水却是无色的,而浪花却是洁白的。无论辜鸿铭的《中国人的精神》,还是林语堂的《吾国吾民》;无论梁漱溟的《中国的精神》,还是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都说了中国人共同的或优或劣的品行,但我们还是明显区分得出来,重庆人与成都人,山东人与湖北人,新疆人与西藏人……为何?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部分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特殊性。当然,如果部分的独立性太强,或太特殊化,那就会出现三种结果:一是这个部分被整体扼杀或消灭,一个民族的古老文化在现代经济大文化中走向没落,属于此类;一是这个部分从整体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新整体,诗中分离出词,诗词又衍生曲,属于此类;一是这个部分最终改变了整体,使整体更凸现这个部分的特征,一种思想改变一个时代,一个人的精神成为民族的象征,属于此类。为此,我们每个人要坚持有价值的个性,而不搞毫无意义的特殊化。

 思想5:系统的整体不仅大于任何部分,而且大于部分之和,部分最优化的组合使整体发挥最大的功能。
    阐释:“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为什么呢?三个和尚这个整体没有系统化,三个人的力量给“内耗”了。柏杨说:“一个中国人是一条龙,三个中国人是一条虫。”说的也是这个道理。而“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则相反,这三个人形成了一个科学的最优化的系统,这使他们能够发挥出比他们每个个体或他们个体相加的更大的力量。现代企业中,尤其强调管理,其实,无论哪一种管理思想其核心都是希望企业的每一个个体,每一个部门能够最优化的组合,从而使整体发挥最大功能。作为一个个体,我们需要的就是团队精神,这种精神能使自己与整体保持和谐,发挥个体的最大功能。

三、原因和结果
    思想l:因果联系是客观存在的普遍关系,没有无果之因,也没有无因之果。
    阐释:毛泽东形象地将这个思想表述为,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黑格尔说.凡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我想,这个“理”就是凡事存在了就一定有它存在的原因。无风不起浪,有水才行船。佛教在东汉末年传入中国,那佛教就不可能不给中国的文化,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带来影响。同样,佛教在东汉末年传入中国,也不可能没有其历史原因。流星从太空划过,只是偶然的一瞬,但这一瞬的偶然背后却有必然的原因。
    思想2:因果地位相互转换,在此时此地是结果,在彼时彼地就成了原因。反之亦然。另外因果本身也可相互转换,相互作用。
    阐释:“风生”是“树动”的原因,而“树动”这一“风生”的结果又是“花落”的原因。可以这样说,世界就是在无限的因果联系中。而教育和经济就是互为因果的:教育的发展为经济建设提供人材,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而经济发展了,又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条件。战后的日本“勒紧裤带办教育”,最后换来日本经济的腾飞;我国经济发展已经上了一个台阶,也应该加大对教育的经济投入。

思想3:因果关系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有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多因多果等形式。
    阐释:一个原因可以导致许多结果。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想就导致个人崇拜、官僚主义、家长制、领导终身制等多种结果。一场“文化大革命”给中国人造成的灾难哪里仅仅是经济的滞后呢?民族的文化,国民的灵魂……许多看不见但感受得到的影响是长期的、深重的。有时,一种原因还会同时带来正负两面的结果。同是核裂变,一方面可以造成巨大威力的核爆炸,一方面又可造成核辐射。同样,一种结果也可能是多种原因所致。李白丰富多彩的诗篇,既是其坎坷不平的人生经历的反映,更是儒家、道家、佛家、纵横家、名家等多种思想影响的结果。2003年SARS的产生的原因就是复杂的、多样的,环境污染,领导渎职,民众陋习,等等。同样,造成的结果也是复杂的、多样的,经济的,教育的,心灵的,民族的,国际的,等等。因果关系的复杂多样,要求我们分析问题要谨慎周密。
  

 四、必然与偶然
    思想1:必然与偶然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必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支配地位,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偶然伴随着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事物的发展。
    阐释:种瓜只能得瓜,得不出豆来,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但种瓜没有得到瓜或得到的瓜太下,(因为气候、土质、肥料等因素的影响)这是偶然。“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雪莱的诗句里包含了季节更替的必然。如果今年的春天和冬天一样冷,那就是偶然,因为春天总是气候变暖的季节。有心栽花花不发,不必忧愁,那只是偶然,你只要再栽一次;无心插柳柳成荫,不必欢喜,那是必然,因为柳树本身耐旱、生命力强。
    我们看待事物,万不可把偶然的当作必然的,像“守株待兔”里的农夫一样。兔子是有撞上树干的可能,但这也只是一种可能,一种偶然,兔子更多的时候是远离树干,远离是一种必然的方向。有人在生命里摔了一跤后就起不来,这就是错把失败当成人生的必然,败倒在“偶然”的脚下了。生活中,确有人因偶然的因素而改变命运,但更多的人却是“有怎么样过程,就有什么样的结果”。“第七次跌倒,第八次站起来。”奋斗的人生中,我们要坚信胜利的必然。
    思想2:偶然中包含必然的因素,必然中也有偶然存在。在一定条件下,偶然和必然可以相互转化。
    阐释:“无巧不成书”,“巧”就是偶然,但如果书中的某一情节“偶然”得与书中人物生活实际悖离,那读者会说这书写得失真了,因为偶然中缺少了必然。黛玉归天与宝钗出闺发生在同一时间,一边是鼓乐喧天,笙歌缥缈的热烈,一边是竹梢风动,月影移墙的凄凉,这是偶然,但是黛玉疾病一日重似一日的“多病身”,再加上得知心爱的人已另有他属而滋生的“多愁”心。黛玉之死日不远已是必然。所以,将这两个情节安排在同一时间并不显得突然,反而增加了艺术性。但如果黛玉一见宝玉和宝钗在一起说话就吐血,那就违背艺术规律了,其实是违背哲学原理了。
      同样,“无巧不成书”其中也包含了偶然与必然的相互转换。林冲在山神庙里避风雪时听到了陆虞侯他们的谈话,这是必然中的偶然,但这次偶然也成为林冲一生性格的重要转折点,由逆来顺受到奋起反抗,偶然转化为必然了。

 

五、内容与形式
    思想1:任何事物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无一例外。
    阐释:一副臭皮囊,这是我们人存在的形式,而精神才是我们人的本质内容。精神是最关键的,所以哲学家说,人最重要的是精神的安宁,而非肉体的享乐。生活中,我们许多人乐于改变自己的形式,或敷粉,或整容,或饰以名牌,结果“战士终究是战士,苍蝇毕竟是苍蝇”。有些领导大搞形象工程,走哗众取宠的形式主义,而不管实际内容的改变,结果损害了国家人民的利益。
    思想2:内容决定形式,反过来,形式也会反作用于内容。
    阐释:“东施效颦”中的东施见西子捧心,以为美,自己也捧心而行,结果更丑。东施不懂内容决定形式的道理,如果说西子捧心这个动作甚美,那也是因为西子本身美的缘故。换一个角度说,尽管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但西子也要打喷嚏,“打喷嚏”这个形式就有损西子之美了。这是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人靠衣装,佛靠金装,这也是形式的反作用。
    思想3:由于时间、地点、条件不同,同一内容也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形式。
    阐释:同样一轮夜月,却有阴晴圆缺。同样一出《梁祝》,我们可以欣赏舞台上的,也可以欣赏书上的,也可以欣赏银幕上的,便是舞台上的,也有昆剧、越剧、豫剧等不同的形式。有人说,生活就是演出。倘若真如此,那我们要演好多种不同形式的角色:母亲的儿子,儿子的父亲,妻子的丈夫,朋友的朋友,同事的同事。由于形式的多样性,形式往往也就有了蒙蔽性。长头发的不都是搞艺术的,文质彬彬的也未必就是君子。
    思想4:形式和内容沿着一个和谐——不和谐——新的和谐的辩证途径发展。
    阐释:形式和内容都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发展,这样两者之间就存在着矛盾。这种矛盾贯穿事物发展的始终。一个人的一生就是这样的,小学生有小学生的打扮,到了中学,如果再穿着小学时的衣服,便有些不协调;成人后,成了工薪一族,那自然又要有新的打扮与之和谐协调了。相反,一个中学生,如果穿金戴银,打扮得极为成人化,那也是不和谐的。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这其中就有追求形式与内容和谐的意思。

六、现象与本质
    思想l:现象富于变化,而本质则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阐释:苹果落地是自有苹果树以来就有的现象,其现象背后也始终包含着万有引力的本质。但只有牛顿最先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透过现象看本质,这需要背景知识的储备,更需要积极的持恒的思维状态。马克思发现资本主义生产现象背后的“剩余价值”的本质与他在图书馆地板上踩出的那条小槽是不无关系的。

思想2:现象有真相和假相,假相具有迷惑性,只有认清真相,事物的本质才容易被揭示出来。
    阐释:“口蜜”是假相,“腹剑”才是本质。《聊斋》中的恶妖往往都是长着“桃花面”的。《伪君子》中的达尔杜弗也有一副正人君子道貌岸然的面孔。黑格尔在《小逻辑》中说:“汝须从行为的果实去认识人。”是的,言行都有假相的一面,但结果却是真的。由于现象的错综复杂性,我们认识事物的本质需要一个不断反复、深化的复杂过程。我们需要客观,需要理性,需要时间。
    思想3:现象有主流现象和支流现象,支流现象不代表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只有抓住主流现象。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阐释:我们看报,见这儿是凶杀,那儿是诈骗,便以为这社会黑暗得“伸手不见五指”了。报刊所载固然是客观的现象,但这只是社会现象的支流,报刊抓住人们的猎奇心理,集中了一些负面现象而已。事实上,当你走在大街上,却是朗朗乾坤,一派祥和。这才是主流现象。春天也有落叶的现象,但如果我们仅仅看见落叶,就说秋天已经来临,这便是荒唐。一种现象究竟是主流还是支流,这需要我们站到更高的位置上,要有整体的观念。《庄子·秋水》中,河伯见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岸间不辨牛马,便欣然自喜,后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方才望洋兴叹。河伯欣然自喜,是因为只见支流现象,便以为是天下之至美,殊不知还有北海,主流现象更是浩瀚,所以后来望洋兴叹。只见支流,以小为大,及见到主流,知晓全局,方知天下有更大者,自己不过井底一蛙罢了。

七、对立与统一
    思想l:一切矛盾的对立面都不能孤立地存在和发展,一方的存在和发展必须以另一方的存在和发展为条件。
    阐释:金木水火土,相生又相克。英雄渴望战胜对手,但一旦把对手打倒后,英雄反而怅然,陷入寂寞孤独,因为矛盾的对立面没有了。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是的,但一旦只剩其中一虎,这只虎也会退化成病猫的。沙丁鱼在长途贩运中成活率不高,但在水箱中放上一条吃沙丁鱼的天敌一一鲶鱼,结果,沙丁鱼竟奇迹般的成活了。自然界中,相生相克的现象更是普遍,比如,狼要吃羊,但如果把狼捕杀净尽,羊群反而容易产生瘟疫。所以,我们应当视对手如朋友,合理地竞争。
    思想2:矛盾的对立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阐释: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公有制和私有制,战争与和平,统治阶级同被统治阶级都是可以互相转化的。《红楼梦》中说的“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也包含了矛盾对立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的道理。由此可见,人与人之间相处。还是应当以宽容为本。
    思想3:矛盾的对立面始终处在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过程中。
    阐释:狼总是要吃羊的,因为二者在本质上是矛盾的,这种矛盾没有调和的余地。如果羊懂得矛盾的对立面始终是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这一道理,那么,无论狼装成“慈祥的外婆”,还是发“从此吃素”的毒誓,羊都是不会上当的。
    思想4:矛盾的对立面的斗争、冲突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一般要经历一个从隐蔽到鲜明的过程。
    阐释:冲突是戏剧的关键。一幕戏剧需要展示的就是一个冲突由隐秘到鲜明到最终解决的一个过程。比如《雷雨》,尽管周公馆死气沉沉,但人与人之间还能“和平”相处,繁漪与周朴园之间还有“妥协顺从”存在,周平与繁漪之间也还“融洽”。但随着情节的发展。矛盾就逐渐鲜明起来,终于,在一个雷雨之夜,像莎士比亚的悲剧那样,用“死”来解决一切冲突。这一道理告诉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要尽早地发现矛盾的存在。如果两者在本质上就是冲突的,而且发展中本质不曾变化,那无论怎么隐秘,最终都是要爆发的。社会的发展就是这样,如果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本质利益是冲突的,那无论统治者如何亲善。如何怀柔,冲突的爆发也只是时间问题。封建社会历朝历代,不就是在上演同样的悲剧吗?

思想5: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阐释:海明威《老人与海》中桑地亚哥老人说过一句话:“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如果换一个说法,那就是人是为成功解决矛盾而生的。人与自然有矛盾,由恐惧到顺从,由顺从到征服,由征服到合理改造和利用,人的认识一步一步地进步着,人与自然也愈见和谐。人与人之间,也是如此,由斗争到宽容,由宽容到合作,由合作到无私帮助,人一天一天地高尚着。人自身也是,本我的恶与超我的善矛盾着,人的心灵挣扎着,但终有身心和谐的一天。可见,矛盾就是动力。矛盾推动了世界的进步与发展。
    思想6:整个世界充满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这是矛盾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的体现,但每一一个个体矛盾又具有特殊性。
    阐释:矛盾有共性,又有个性。我们可以参考一种矛盾来解决另一种矛盾,但不可照搬。前苏联以城市为中心发起暴动获得革命的成功,解决了社会矛盾,但我们照搬这种方式却改变不了中国的命运,最后还要以毛泽东提出的“农村包围城市”的方法才能实现。矛盾各各不同,我们要具体矛盾具体分析。
    思想7:矛盾斗争的结果有三种:一是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二是矛盾双方同归于尽,为新的矛盾替代:三是矛盾双方融合为一个新事物。
    阐释:矛盾双方势力悬殊,那结果多是一方克制另一方的情况;如果势力相当,则多是两败俱伤;如果矛盾双方无本质的冲突,则容易走向融合。梁山弟兄,不打不相识。陌路人成了生死弟兄,这是融合。经济市场上强调的“双赢”也是一种融合。

八、共性与个性
    思想l:个性包含了共性,共性也包含了部分个性。
    阐释: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曾经当过“宫廷顾问”。据说,有一次他在宫廷讲学,说“天上人间到处都没有两个彼此完全相同的东西”。宫女们纷纷走进御花园去寻找两片完全没有区别的树叶,想以此推翻这位哲学家的论断,结果,她们都失败了。都是树叶,这是共性,但树叶各各不同,这是个性。任何一片树叶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社会主义的共性与中国特色的个性的有机统一。
    思想2:个性与共性可以相互转化。
    阐释:“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时代的风流人物,由于他们领导了潮流,所以他们的个性往往会为“追星族”所效仿,从而使个性转化为共性。以前,人人都着中山装,现在,偶有人着中山装,这便是彼一时的共性转化为此一时的个性。

九、内因与外因
    思想l:内因外因的辩证统一,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
    阐释:一定温度下,鸡蛋可以孵出小鸡,但无论如何,石头是孵不出小鸡的。因为鸡蛋有孵出小鸡的根据,而石头没有。懂得内因是关键的道理,对我们的人生有重要意义。我们只能做好可能做的事,而不能做完全不可能的事。上月球,尽管外在条件不好,但这是可能的,因为我们有智慧这一内因起作用;但要到几亿光年以外的星球,那就不现实了。不管飞船多先进。在最快速度为光速这一前提不变的情况下,无论我们有多少智慧,这也不现实,人生有涯,不过百年,这外因决定了不行。我们有些家长经济条件好了,就不管孩子自身的内因,如兴趣爱好、资质天赋等,一味要求学钢琴,学舞蹈,学书法,结果只能是一相情愿的事。因为违反了哲学原理。
    思想2: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阐释:外因在一定条件下起作用,鸡蛋固然有孵出小鸡的内因,但如果外在的温度过高,那我们就只能吃熟鸡蛋了。以前我们提出口号“1 5年超英赶美”。历史证明,这只是一种无知的妄语。我们错在只考虑了自身的内因,而没有看到客观的外因。

 

十、量变与质变
    思想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才能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趋势和结果。
    阐释:“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爆发”到“灭亡”这是一种质变。引起这种质变的就是沉默的量变。“其实世界上并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成了路”,这是质变,在此之前,则是一个漫长的量变的过程。“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如果停止量变,哪怕只剩下最后一筐土,那也达不到“九仞山”这一质变。生活中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我们很多时候都是失败在接近成功的那一瞬。譬如中国的足球,往往输在最后两分钟。有人把这种失败怪罪于命运,以为是命运在捉弄人,而事实上,是因为我们在临近成功的时候便以为成功的质变已经发生了。结果我们的心松懈了,改变甚至停止了量变,没有足够的量变,成功便与我们失之交臂。
    思想2:度,是事物质和量的统一。
    阐释:度是事物质与量最佳的结合点。无论过,还是不及,事物都达不到最佳状态:譬如做饭,水放多了,饭就太稀,放少了,饭又太干,甚至夹生;火候也是,太猛不行,太温也不行,水适度,火候适度,饭做出来才能恰到好处。儒家的中庸哲学讲究不偏不倚,其实就是在寻找事物的一个度。黑格尔曾说,凡一切人间的事物、财富、荣誉、权力甚至快乐痛苦等,皆有其确定的限度,超越这限度,就会招致毁灭。这话不可谓不深刻!当然,不能超越限度并不是说我们不需要达到一个度。不能左倾,并不等于说我们可以右倾,过犹不及。禁欲与纵欲同样不好。另外,我们寻求一个度,也不等于折中主义、和稀泥,求得一团和气;度,不是两者相加除以二那么简单。
  

十一、主要与次要
    思想l:在许多矛盾构成的矛盾体系中,各种矛盾力量发展是不平衡的。主要矛盾居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
    阐释:“胳膊拧不过大腿”,这句俗语形象地告诉我们矛盾对立面力量的不均衡性。力量强大的便是主要矛盾,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战争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就是战争的主要矛盾,是战争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在一个复杂的矛盾体系中,我们要善于快刀斩乱麻,理出主要矛盾,从而把握事物发展的方向。矛盾抓错了,危害严重。五六十年代,毛泽东错误地估计形势,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结果,没有抓住主要矛盾——经济建设。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明确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结果.我们开始富起来。
    思想2:次要矛盾对事物发展的影响也不能忽视。在一定条件下,次要的会上升转化为主要的。
    阐释:“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句成语就包含着主要与次要相互转化的哲学思想。在“失马”这件事上,祸,是主要矛盾,福是次要得不能再次要的矛盾。但当那匹失去的马带回许多野马的时候,祸福就转化了,也就是说,主要与次要转化了。处于次要矛盾。处于弱势,并不可怕,只要抓住主要矛盾,抓住强势的弱点,就能促使矛盾向反方向转化。楚汉相争的初期,汉是次要的,是弱势力,但最终却使楚霸王落得乌江自刎的下场。国共两党也是如此,共产党处于次要地位,是弱势力,但得民心,得道,最终取得胜利。
    思想3:解决矛盾问题,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反对矛盾均衡论。
    阐释:解决矛盾问题,我们一定要把主要矛盾、次要矛盾都考虑到,但重点是考虑主要矛盾,这样,我们才能最终很好地解决问题。如果不分轻重缓急,眉毛胡子一把抓,我们就会造成损失。失火了,我们应先救人,还是先救东西,还是先丢打水,这是不言而喻的。当然.如果我们救出人后还可再救物,却不去救,那也是昏蛋。均衡地去抓或只抓一点,都是错误的。
  

 十二、个体与集体
    思想1:只有在集体中,个体才能有真正的自由、发展的空间。
    阐释:古希腊神话里,有一个英雄名叫安泰,他力大无比,谁也战胜不了他,他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力量呢?据说,安泰对他的生身母亲——大地有一种特殊的依恋感情。他只要身不离地,就能从大地母亲身上不断吸取力量,战胜任何敌手。后来来了一个英雄赫拉克勒斯在与他格斗时,看出他力量的源泉来自大地,就把他举起,在空中扼死了。这个神话说明了个体的力量源于集体,个体只有在集体中才能自由,才能发展。

思想2:集体依赖于个体存在,个体具有相对独立性,对集体有影响作用。
    阐释:个体从属于集体,并不否定个体的相对独立性。西湖一勺水,阅尽古来人。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一滴水也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这些句子都说明了一个道理,集体中的某一个体有相对的独立性,且具有集体的特征,有时甚至能够成为集体的代表。个体对集体的影响可以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一道菜中,作料是个体,但倘若没有这个个体,菜就要大打折扣了,但这个个体也不能太过,太过,这道菜恐怕也难以入口。
    思想3:个体与集体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看谁的利益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阐释: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集体不存在,个体也甭想存在。作为一个个体,应明白自身的利益与集体的利益是一致的。如果为自己的利益而伤害集体或集体中其他个体的利益,最终也会伤害到自己的利益。二战中,一个法国人见法西斯屠杀犹太人,他以为与自己无关,没有理会;又见法西斯屠杀波兰人,他也以为与自己无关,没有理会;又见法西斯屠杀法国同胞,他还是以为与自己无关,没有理会;最后,法西斯要杀他了,他不禁感叹:“谁来理会我?”这就像笼子里的猴子,见同伴被揪出去做菜了,它高兴得拍手,殊不知下一个就是自己。为此,作为个体,要勇于承当集体赋予的责任,为集体利益作出个体的牺牲。黄山有一群猴子,数目总是保持在28只左右,这是它们生态平衡的数目,当多出这个数目。年老的猴子就会自己跳下悬崖摔死。这固然是一种维持种族的本能,但这种慷慨的牺牲又是何等壮烈。当然,强调集体利益并不等于个体利益不重要。当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冲突时,我们要冷静思考是哪方的利益更有价值,不能盲从。为了集体的一根木头,或几只小羊而付出个体的生命,这就是荒唐的。但是,一个大学生为救一名老农而死去,这却是值得歌颂敬仰的,因为集体中个体的生命是平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