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门窗检验批划分:中国维护“文化安全”并非“文化锁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20:14:30

  新华网北京10月24日电(记者李云路 王建华)当一个拥有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强调“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时,其意图并非一些外媒所臆测的推行“狭隘文化民族主义”、建立“中国文化中心论”实行“文化锁国”,而恰是中华民族历史形成的“天下观”的具体体现,目的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

   日前闭幕的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并强调“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文化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或者民族区域内,自身发展及传承下来的民族特色以及民族文化的独立特性。

   当现代化的演进正让世界变得越来越像一个“地球村”,各种标准化信息和消费模式广泛而迅速地在全球传播的时候,如何坚持本土文化价值观,已不仅是一个国家将文化视为民族灵魂的保护行为,更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手段。

  从“盘古开天地”到“仓颉造字”,到前秦诸子到宋明风韵,再到儒释道三家思想的交相辉映,中华传统文化一直表现出极大的融合力和包容性,创造出了各民族成员的共同精神财富。

  重视和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不仅是中国赢得更多国际认可和尊重的重要命题,更是国民在获得物质的长足进步后对精神需求的日益增长的反映,尤其是在中国已经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历史方位,其文化战略必然成为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选择。

  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是确保国家文化安全的一道坚实屏障。目前,中国的文化安全形势不容乐观,西方文化大举涌入,中国传统的文化价值体系受到挑战,文化产品贸易长期处于逆差状态。

  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并非排斥外来文化,而是要有选择地借鉴吸收、为我所用。作为世界上唯一传承5000年古老文明的中国,如果任其文化消亡或者被外来文化侵蚀,将是对整个人类文明犯下的罪行。“在西方现代性统治世界的近200年间,整个东方文化基本沦为西方现代性的边缘,中国必须在古、今、中、西四个维度之间进行选择和融合。”著名学者王岳川教授说。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构成部分的马克思主义,起初也是有识之士从西方“拿来”的理论,其后,马克思主义一直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并不断创新和发展,在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发挥指导作用。正如十七届六中全会所指出的,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

  中国提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并非是防御性概念,根本目的是为了保护人民对这个国家的向心力和吸引力,进而提升本国人民精神认同和幸福感。中华文化讲求“和而不同”,只有不同文明之间能够对话,人类文化才保持多样性、差异性,人类未来才能有更好的愿景。六中全会指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同时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

  无论是对国内还是国外,中国的文化自由度很高。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认为,中国提出的文化安全概念并非自上而下的灌输,而是要通过释放文化的活力来保持文化的安全,通过文化在大众中的普及,实现普通文化向高端价值观的过渡。

  当今“世界性”一个重要的景观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政治格局正处在新的调整中,不确定性因素越来越多,综合国力竞争更加微妙,其中,“文化竞争”日趋白热化,发展软实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遂成全球共识。

  早在1991年,英国就颁布了《创造性的未来》,成为该国有史以来首次以官方文件方式颁布的国家文化政策;1995年,日本提出《新的文化立国目标》,至今,历届政府都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基本国策;韩国则从亚洲金融危机后正式提出“文化立国”方针,并以举国之力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美国更是秉持“无论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应该让他们时刻感受到英语、好莱坞、麦当劳等精神和物质文化的符号”,试图将其价值观渗透到全世界。

  令人难忘的是,去年此刻,首次在东方古国的现代都市上海举办的世博会上,鲜红的“东方之冠”中流动的清明上河图、浪漫气息的法国馆中展示的印象派大师的油画、丹麦不远万里运来全世界小朋友都喜爱的“美人鱼”……不同国家在一个模拟“地球村”里竞相展现他们各自引以为豪的文化,并通过对话思考人类共同面对的主题——城市的发展,“国家文化安全”之于各个国家的特色以及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意义不言而喻。

  中共此次提出建设“文化强国”目标,就是要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这既非全盘照搬西方文化,亦非让本国文化价值观强加于他国,而是将东方文化的“和谐”精神撒播世界,成为人类不可或缺的精神元素;这既是中国文化发展永恒的主题,也是这个国家致力维护文化安全的终极目标。(参与采写:王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