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瓶货车:2010高考标题类作文审题立意指导(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0 21:43:14

2010高考标题类作文审题立意指导(二)

(2010-05-27 15:57:19)转载 标签:

写作指导

高考

标题类作文

审题立意

指导

教育

分类: 写作指导

                第二讲:独词类标题作文审题立意指导——增补信息法

独词式作文,指话题或文题是一个词语,这是一种比较热的命题方式,在近几年高考中频频出现。这些词语,有的是动词,如2006年安徽卷“读”、四川卷“问”;有的是名词,如2001年全国卷“诚信”,2002年北京卷“规则”;有的是形容词,如2003年上海卷“杂”,2004年上海卷“忙”。有的是表抽象的,如2005年广东卷“纪念”;有的是表具体的,如2005年江西卷“脸”,2006年辽宁卷“肩膀”。还有的是有比喻象征义的,如2006年辽宁卷“肩膀”等。

这样的题目通常有这样的特点:一是所给的题开放性很强,限制很少;二是题所涉及的内容多带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不可否认,独词作文因其少修饰限制,为考生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空间;但又往往让考生在写作的时候会产生无处下手的困惑。所以相比较其他话题而言,独词型标题作文更注重我们在写作之前的审题。独词类作文的审题,主要采用审读词语含义,化虚为实,化大为小的方法。

第一种是依托材料的解读来打开思路。

1、如果是名词,我们要明确知道这个词语的内涵和外延。即“是什么?”(本质含义)“有哪些类”(外延)。

有时标题类作文前面没有提示语,这时候需要我们拆词或联系生活实际来弄懂该词的确切含义,即内涵。

如:我们生活在常识中,常识与我们同行。有时,常识虽易知而难行,有时常识须推陈而出新......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生活中与“常识”有关的经历或你对“常识”的看法。自拟题目,自定写法,不少于800字。

考生都知道该题要写常识,在审题上不存在障碍。关键在立意上见高下。要写到符合题意的文章,首先必须明白“常识是什么?”否则,你的一切举例和论证都将成为垃圾文字。常识是什么?题目中并没有明确告诉你,需要我们咬文嚼字,仔细推敲。

可用拆词法:常,平常的,普遍的,人人都认同的;识,知识,认识,道理,情感。所以常识的内涵人人都认同的,普遍的知识、认识、道理或情感。就不会出现“爱”、“宽容”是一种常识等的观点(这是行为,不是认识)。其次,联系生活实际,有哪些常识呢?(概念的外延)——生活常识、科技常识、做人的常识等等。弄懂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立意的前提和基础,否则,你会很惨!

其次,如果标题类作文前面有材料或导语,一定要引起重视,这就是你审题立意的关键,它们或交代概念的内涵,或点明文章的中心观点。

如【05年广东作文】纪念是用一定的方式对人对事进行怀念。(点明纪念的内涵)它既可以是国家、民族对过去荣誉的回忆,对过去痛苦的祭奠,也可以是个人对事对亲朋的怀念。(点明纪念的外延)形式或许不同,意义同样真切。真正的纪念是心灵的回响,历史的回音。它坚守信念,传递勇气;它珍藏感动,分享幸福;它审视过去,启迪未来。(点明文章的中心观点及写作思路:从为什么方面写)请以“纪念”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又如:【惠州二模】哲学家周国平曾说:“我相信,骄傲是和才能成正比的。但是,正如大才朴实无华,小才华而不实一样,大骄傲往往谦逊平和,只有小骄傲才露出一副不可一世的傲慢脸相。(点明真正大骄傲的内涵:有大的才能却朴实无华,谦逊平和,宽待众生)有巨大优越感的人,必定也有包容万物、宽待众生的胸怀。” 骄傲是一种生活态度,骄傲是一种人生姿态,骄傲更有境界高下之别。(点明文章的中心观点及写作思路:从大骄傲是什么或做人为什么要拥有大骄傲方面写)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骄傲”的看法或体会,自拟标题,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

以上都是明点概念的内涵,还有一种是暗点概念的内涵:

如【顺德模拟考试】作为曾获得过我国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16项国内国际大奖的“世界杂交水稻之父”、79岁的袁隆平,最近对社会上关于“袁隆平身价为1000亿元”的说法发表意见:“用财富来衡量科学家的价值太低级、太庸俗。”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生活中与“价值”有关的经历或你对“价值”的看法,自拟标题,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

要写到切题的文章,必须首先弄明白“价值是什么?”但是材料中并没有明确的提示。但是由分析材料我们可以问自己,材料中间袁隆平的价值不能用财富衡量,那么,袁隆平的价值是什么?是他解决了13亿人的温饱问题,为我国的粮食产业做出了杰出贡献。由此可见,价值的内涵在于一个人对个人、他人或社会的杰出贡献!——材料暗扣概念的内涵。

作为考生要始终坚信,命题人在题目前面给你加了一段材料或者导语,他一定有他出题的目的,或点明概念内涵,或提示中心观点,至少也会告诉你写作范围!

2、话题或题目是动词的,我们就要注意这个动词所表示的这个动作行为的本身的意思,然后给这个动词添加枝干,使它的动作性更加明确。

如【07年广东高考作文】万物在传递中绵延不已,人类在传递中生生不息。(传递的意义,从为什么方面写作)技艺、经验可以传递,思想、感情可以传递……(传递的外延)

请以“传递”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标题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要写作本文,首先必须明白什么是传递,传递什么。(即概念的内涵及外延)从传递的内容来看,可以写传递具体的物件,如传递一本书、一个苹果、一件衣服等;也可以写传递抽象的东西,如“传递一种思想、一种精神、一种态度、一种情绪等;还可以写介于具体和抽象之间内容,如“传递一种技艺、一种经验等。从传递的次数来看,可以写传递一次,也可以写传递多次。从传递的关系来看,可以写“传”与“接”;也可以只写“传”不写“接”,或在提到“传”的情况下写“接”,但不可不提“传”只写“接”。从传递发生的原因来看,可以写主观性的传递,如上一辈有意将某种技术、精神传递给下一代;也可以写客观性的传递,如玫瑰花美丽却有刺,在客观上传递出“花好看不好摘”的信息。从传递的方向看,可以写单向的,如祖父传递给父亲,父亲再传递给儿子;也可以写双向互动的,如老师与学生间互相传递爱心;还可以写交错的传递、辗转的传递。从传递的角度看,可以写为什么要传递,谈传递的意义、作用、目的、原因等;也可以写怎样传递,谈如何传递才是最好的、最理性的、最有效的;还可以写传递什么,谈传递一种先进的技术、一种理性的思想、一种真挚的感情、一本充满期待的书等;同时还可以写谁在传递,谈传递这一过程落在不同的人手里效果就不同,如将粤剧传递下去,让老一辈传递或让年轻人传递,效果也许大相径庭

如【08年广东作文】“不要轻易说不”。分析时候问自己:“轻易”可以指不慎重、随便、轻率、武断等,也可表示程度;“不”可以是不行、不要、不做等拒绝性的词语,也可指不承担责任,不面对苦难等。“不要轻易”是指理性思考里的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倡导深思熟虑地对待人事的理性人生态度是题目的倾向。哪些时候要““不要轻易说不”【外延】面对绝境(困境、逆境、窘境)不要轻易地说“不”;②缘于理性思考,不轻易说“不”;③出自智慧,不轻易说“不”。

再如:【06年广东卷】“雕琢心中的天使”,一定要弄明白“雕琢”一词的内涵,一刀一刀地刻(本义),象征着一步一步,通过努力实现人生的目标。

3、话题或题目是形容词或副词的,要了解这个词语所表示的人或物的性质、状态。如2004年上海卷“忙”,这个词语应该是表示人处在一种没有空闲的状态中。这个状态可以是形容一个人或一个集体的状态,可以是忙得有收获,也可以是忙得无结果,是一种忙乱。

再如:【07年浙江高考作文题】:“诗意地生活”,什么是诗意(概念内涵)?像诗一样美好的意境。“诗意地生活”反映的是一种生活态度。“诗意地生活”与“生活的诗意”是不能等同的。“诗意地生活”的感受能力来源于正确的生活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第二种是添词法,即通过添加修饰限制词语或者扩展成短语形式,化大为小,化虚为实;在该词的前面或者后面,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添加语素(定语、状语、主语等),使之具体可写。

如:以“超越”为题作文。我们可以采用添加语素,化大为小。

A、动词性话题“超越” :添枝加叶法:

1、超越自己、他人(前人、朋友、对手、老师……)  2、超越痛苦、失败、脆弱、耻辱、自卑……

3、超越历史(伟大的人物孔子、伟大的精神)、超越空间(地区、国界)的爱……

4、超越金钱、超越感情(亲情、爱情、友情)……

B、名词性话题“超越” :

1、前面加定语:生命的超越、历史的超越……

2、作主语:超越是一种勇气,让人激情勃发。  超越是一种自信,让人昂然奋起。 超越是一种力量,让人一飞冲天。

超越能给人以勇气、自信和力量。超越能启迪心扉。超越催人进步。超越促人成功。……

3、作宾语  生命在超越中进化。  人类在超越中进步。诠释超越   解读超越 ……

4、做定语    超越的意义……

如:以“畏”为话题作文

标  题:无畏成就强者

开  头:常言道:“困难像弹簧,你弱他就强,你强他就弱。”其实,在人生道路上许多挫折、困难都是纸老虎。只要你怀着一颗无畏之心,你就能勇敢面对,努力抗争,最终变为强者。

从为什么方面打开思路:

论点①:只要无所畏惧,就能赢得尊严。(马丁路德金为黑人的尊严而战。)

论点②:只要无所畏惧,就能闯出自己的天下。(王永庆在商界无所畏惧,成就商业帝国。)

论点③:只要无所畏惧,就能维护正义。(陈晓兰揭露不法医疗器械。)

结  尾:只有无所畏惧的人才能在威胁面前永不低头。只有无所畏惧的人才能坚守良知与信念。无畏使我们越走越远,最终成为强者。

如:以“静”为话题作文

1、围绕“静”,我们可以列出“安静、冷静、宁静、寂静、平静、幽静”等一些常见的词语,写作时就可以围绕其中的一方面或几方面来展开。组词法主要针对概念过于宽泛笼统,化大为小、化虚为实。

2、组词之后再结合现实,把短语扩展成句子。如“宁静”大自然的宁静、心灵的宁静、宁静也是一种美、学习要有一颗宁静的心等等。

A大自然的宁静,却隐藏着勃勃的生机。种子在悄悄发芽,花儿在潜滋暗长;小熊在地洞里熟睡,蚕蛹在丝被里变化,大地的诗歌啊,从来就不会停下。

B心灵的宁静。人需要宁静,身体的需要,也是心灵的需要。洗去尘世的喧哗,来一次心灵的洗涤,不让心灵蒙上太多的灰尘而老化。

C宁静也是一种美,不喧哗、不耀眼、却如海一般平静、深远,是美的升华。

D静中蓄势,蓄势待发,你做好准备了没有?

E学习要有一颗宁静的心,有人总是停留在学习的表象,没有感受到学习如一道风景,只有身临其境才会成为风景的一部分。

第三种是对比法联想法,审题构思中联系它的相似或者相反的话题或转换或扩充。比如“畏”,运用添加法,再进行联想,可以想到“畏与勇”“畏与弱”“畏与智”等相关的内容。这样构思行文时,往往能将“畏”的内涵揭示得更深入。要特别注意的是,这种关系型的拟题,重心一定要突出“畏”。

比如“静”:可以将静与动结合起来,重点阐明二者之间的辨证关系。如静若处子,动如脱兔;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以静制动等。动与静总是相生相成的。动到极至,就是静到极至;能否穿透事物的表象看到最最具有震憾力的东西,这就要有一颗不被表象所迷惑的沉静的心;心静让人感觉更深远等。

又如宁静的另一面是不宁静,是内心的欲望与躁动。在商朝滚滚、钱浪滔滔、“唯物”盛行的今天,更需要一颗宁静的心。因为只有宁静才能过滤浅薄、沉淀浮躁,才能诞生不朽的思想,长出精神的果实。面对社会的喧嚣,我们不做招摇的枝柯,而做静默的根系。不随波逐流,不迷失自我,不急功近利,在喧嚣中找到一片诗意的栖居之所。

强烈提示:在运用组词法或对比法化大为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无论你添加语素也好,对比扩展也好,你的写作重心一定、千万要落实到该词上,而不是在其扩展的语素上,否则就会基本符合题意,被打倒26分。

(1)爱是一种常识,那里需要爱,那里就有爱。刹那间,地动山摇,校舍倾地而倒,雨水倾盆而下,昏暗的大地充斥着死亡的气息,悲恸的哀喙(“号”)。但不久后,满头苍发的温总理站立在这余震连连的汶川上。因为汶川现在需要爱,所以老者毅然站立在凌散的瓦砾上。不用别人来说,有常识的人都知道汶川现在最需要的是关爱与鼓励。爱只是一种常识,国家遭遇灾难,理所当然要付出国家对人民的爱。

三类卷。对常识的理解不准确,文章不是在“常识”的范围内写作。不少篇幅独立去论“爱”,没有了“常识”。基本符合题意。(得分:15+15+3-1=32)

(2)常识是不因失败而气馁的行为。备受关注取得冠军的杜丽因为失误,与冠军宝座擦身而过。然而她并不因此而气馁,四年后,北京鸟巢体育馆中,她重夺冠军之位。自谓“巾帼不让须眉”,她告诉了人们“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一蹶不振”的常识。古今中外,知这一常识的人甚多,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爱迪生成千上万次的失败却造就了他一生的辉煌,莫扎特不因失意气馁写出名曲《安魂曲》……太多太多这样的人与事,都只为我们记叙一个常识:不因失败而气馁。

这是一篇把原来写好的文章和“常识”进行勾搭的文章,在与“常识”若即若离的状态中论败而不馁。明显的套作文章。(得分:13+13+0=26)

(3)敢于挑战“常识”需有坚毅的信念。于中世纪的人们而言,“地心说”是人们心中的常识。在教会的思想禁锢下这个常识顽固地在人们的心里驻守了二百多年。从而,常识有正有误,这,便需要我们有敢于推陈出新的坚毅信念。科学的发展渐渐撩开了思想的迷雾,一位巨人毅然挺出,用坚定的信念去挑战“地心说”这常识。他,是布鲁诺。因捍卫“日心说”而坚毅地坚持,罗马教会的思想禁锢的烈火却是让布鲁诺坚定的信念在火中误杀不灭!看,当下“日心说”的科学常识的长存,是在布鲁诺勇于挑战常识的先行者下推出新的!

文章观点陈旧,但能紧扣信念与挑战常识的逻辑关系,全文在常识的范围内行文,文体符合议论文体特征。(得分:20+19+6=45)

第四种是设问法,通过固定的设问模式来开启自己的行文思路。基本的设问模式就是“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这三种。

如“畏”这个话题,我们可以侧重一个方面,则较容易深入展开,便于集中论述或表现一个主旨。一般来说,动词或动词性短语从“怎么办”“为什么”的角度来切入更好些。

一是外显的——“畏”什么、为什么要“畏”?我们不“畏”什么、为什么要不“畏”?这种思辩性一定要考虑清楚:

对缺点、困难、挫折等我们不“畏”,畏缩退避只会成为“懦夫”,遭来唾弃,没有出息;

对自然、生命、规律等我们要“畏”,逆流而上只会成为“一介莽夫”,遭到惩罚。

“畏”就是畏惧,就是退缩,就是裹足不前;

不“畏”就是勇,就是迎着艰难上,就是当仁不让。

一味地“畏”就是一种怯懦,畏首畏尾,终将错失良机;

毫不“畏”惧也是一种鲁莽,头脑简单,终将带来遗憾。

“畏”,有时是一种策略,一种机智,一种胸怀;

不“畏”有时是一种气概,一种胆识,一种尊严。

二是内隐的——“畏”背后的深层动因是什么?不“畏”背后的深层动因是什么?对同样一件事,不同的动因会使人作出不同的抉择。如:

如:面对人格遭受侮辱,韩信为了“将以有为”而选择了“畏”——受跨下之辱;孙天帅为了“维护人格、国格和尊严”而选择了不“畏”——坚决不下跪;蔺相如为了“国家之急”而“畏”廉颇,甚至绕道避而不见——这是胸怀!为此,对“畏”与不“畏”的抉择和评价,我们要因时、因地、因势、因人而异。只有这样,我们的思辨才能全面、客观、深入、辩证,从而在“立意深刻”的高原上去展示自己夺目的才情、才思和才华。

如“静”这个话题,我们可以设问:什么是静,为什么要静,静有什么好处,如何能作到静,可以用分论点的形式,从不同的几个方面加以阐述。如:静能生慧、静水深流、宁静致远、静以修身。人生目标明确,才能静;人生追求专注,才能静;人生淡泊名利,才能静。静心静悟,智慧在静中孕育,思想在静中放飞,生命在静中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