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房下水道s弯疏通方法:高中生物学学习障碍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8 22:26:02
高中生物学学习障碍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论文作者 苏少华/陈圣华
论文关键词 ,论文来源 生物学教学,论文单位 沪,点击次数 110,论文页数 16~18页2008年2008月论文免费下载 http://paper.dic123.com/paper_6980371/



  生物学既来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它既要应用化学、数学等理科知识,又要结合地理等文科知识,同时又有自身独特的动态变化特征,这些都对高中生的思维能力和知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与学的过程是互动的,产生错误也是难免的,但如果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对相关的知识和能力作及时的补充和纠正,很快就会形成学习上的障碍。一些学生学习生物学后,不会应用、不会分析等,这些都是学习受阻、不得要领的表现。因此对学生的学习障碍进行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分析清楚原因,才能找出有效的解决方法。
  1 受错误的前概念影响
  前概念指生活经验和以前学习过的概念。高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和以往的学习中,积累了大量的知识经验,其中有些观念是与科学知识相一致的,可以作为新概念形成的生长点,但也有很多理解与学习的理论是相违背的,即错误的前概念。事实表明,前概念往往是造成错误的诱因,错误的前概念越多,对有效学习的负面影响越大。前概念对学习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表面的经验性思维,易造成被外在现象迷惑而抓不住事物的本质问题。如:在人体的体温调节过程中,人处在炎热环境和寒冷环境中,关于散热和产热如何维持平衡的理解中,往往会因为一些错误的生活经验,而对知识的理解造成障碍,先看一学生的解释:人体处在炎热环境中因为散热增加,所以产热减少;实际上人体处在炎热环境中直接散热减少,体内产生的热量难以散失,所以通过机体的调节使人体产生汗液增多、散热增加、体内产生的热量相对减少,从而维持产热和散热的平衡,因此在炎热环境中人体的耗氧量减少;在寒冷环境中刚好相反,耗氧量增加,代谢增强使产热增多,立毛肌收缩等使散热减少维持体内热量平衡。又如在学习了有丝分裂以后再学习减数分裂,因受前概念的影响,学生很难理解细胞复制一次而分裂进行两次,同时对同源染色体的分离、染色体数的变化、DNA的变化不能很清楚的区分于有丝分裂,在分裂图中标基因的时候,难以标出 AaBb这种基因型的细胞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走向两极的基因各是什么,这里的这种判断障碍很大原因受前概念的影响。再如:一对被标记的同源染色体在进行1次有丝分裂时形成的2个子细胞中被标记的有几个,这时学生容易回答,如再问两次有丝分裂形成的4个子细胞中有几个被标记?学生易错,再问如果是减数分裂呢?最后的子细胞有几个被标记?学生更容易出差错。原因在于受有丝分裂和DNA的双链结构的影响,把两个知识点搞混淆。
  由于很多生物学知识涉及生活中的常识,而学生的许多经验认识欠缺又不够严谨科学,致使学习过程受前概念的影响很大,甚至前概念对学习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有时会超过新概念的建立。如个体发育的概念是指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从受精卵开始到一个性成熟的个体。可是在遇到具体事例的时候,学生往往会表现错误。如问鸡的个体发育从什么时候开始算,学生脱口而出从小鸡孵化出来时开始,追问什么是个体发育?学生能正确回答,也能及时把前面的错误纠正过来,但下次同样的问题再出现时,还是会犯原来的错误。为什么同样的问题会多次犯相同的错误呢?原因在于学习的知识和平时的生活经验有区别,就是典型的错误经验导致的错误。在学生的学习中因为这样而发生的错误还有很多。
  对策: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实现错误前概念的转化。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是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地与新信息进行交流和思维的“撞击”,彼此相互作用,逐渐生长出新知识,即在学生的头脑中建构出新的认知模式。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原有经验的激发以及与新知识的交互作用是建构认知模式的关键,认知冲突是在积极的认知活动中产生的。学习者在真实情境面前,联想起了原有的知识经验,而且试图对新、旧经验进行对照、整合,并找到新的平衡。如在前一事例中,如何引发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先问在炎热环境中人体和环境温差大吗?既然温差小,直接散热多吗?在直接散热少的情况下,如果人体没有进行及时的调节,不就会导致体温上升吗?学生这时才明白需要通过多散热才能维持体温恒定,纠正了以往认为在炎热环境中直接散热多的错误认识。所以说学习过程不仅仅是告诉,更需要体验。
  2 受抽象思维能力影响
  在学习时,想要准确理解概念和原理,必须经过抽象思维过程,学会在事物的复杂变化过程中,抓住事物的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建立合理的理想模型。如果没有抽象思维过程,就难以建立合理的理想模型;如果没有抽象思维过程,就难以获得事物的共性,就没有触类旁通的能力。
  知识建构的主要支架是知识的逻辑结构,特别是在高中阶段,思维的严密性和学科本身对科学思维能力的要求决定了知识建构的基本特征。比如任何一个概念的学习,总会与其他概念或规律有一定的联系,学生在学习中不可能孤立地形成某一个概念。需要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上通过一定的逻辑思维才能准确形成。因此抽象思维是高中生必须具有的能力,但对学生而言,这种基于实践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完全形成。
  对策:通常学生建构一个生物学知识,往往具有不同的多个层面,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知识的建构加以提升和完善。比如,在内环境的学习中,如何理解内环境三种成分之间的转化关系的知识,举四个不同的例子分别要求学生分析:“花粉过敏的人、严重肝炎患者、营养不良的人(有毒奶粉事件)、寄生虫堵塞毛细淋巴管的人为什么都会出现组织水肿”?学生通过分析后自己总结出结论:如血浆蛋白减少、血Na[+]减少等能引起血浆渗透压下降的因素都会导致组织水肿、毛细血管通透性变大的也会导致组织水肿、组织液的去路阻断也会导致组织水肿;我想在这个知识点的学习理解过程中,学生已经从多个层面建立了严密的知识逻辑,下次如果遇到相类似的问题应该能准确加以分析,而不是死记硬背结论。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正是我们平时所要求的解决了一个问题,就能解决一类问题,学习效果自然提高。
  因此在新知识的学习中、课堂教学中、在综合训练时,要注重创造条件建构并提升学生的知识逻辑结构,揭示知识的内涵,寻求知识的外延,帮助学生排除学习上的障碍。
  3 受学习策略影响
  学习策略是引导思维以科学有效的方式去检索自己的知识、组织认识的过程,从而实现在各种复杂或陌生的情境下顺利完成任务的程序保障,没有策略的学习者,只能是机械的模仿者,很难做到灵活创新。
  学生的认识过程是通过大量的直观现象进行分析概括、抽象、想象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得出结论,课堂中学生自我感觉知识都掌握了,一旦在实践中去检验和应用才发觉认识的肤浅和片面,才会促使学生主动反思及修正,才能使认识上升到更加丰富具体的层面。因此学生常常会说,上课能听懂,就是不会做题,原因多半在于缺少一套组织自己思维的有效策略。这主要是对知识一知半解,导致解决问题时无法变通,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停留在表面形式地记住某些概念,对概念形成的条件,建立的基础熟视无睹,不知道概念的本质属性,必然导致他们的思维视野狭窄,学习受阻。
  例如高考题中根据所学血糖来源和去路的知识,写出(图1)中血糖在AB段水平时,血糖的主要来源和去路。学生的错误答案:来源:消化道的消化吸收、肝糖元的分解、非糖物质转化;去路:氧化分解、合成糖原和转变成其他的非糖物质。看得出来这个答案是学生把课本的知识照搬到这里,但是在这个具体的问题中,人体禁食后血糖怎么可能来自消化道吸收?去路中同样也没有合成肝糖原和转变为其他的非糖物质。出现这种错误原因在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停留在表面现象上,忽视了知识产生的主要原因,遇到问题时思维应变能力不强,虽然能以习得经验去思考,但是不善于比较新旧问题的异同点,找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图1
  对策:注重知识形成的过程,遇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学生在学习时往往只是关注结论,而忽略了结论产生的背景。这就说明对于过程性的知识需要理解其发生的条件;比如在上面的高考题中,学生要想准确回答,首先要理解血糖三条去路发生的条件:氧化分解为生物体提供能量,因此在正常细胞中都会发生,而合成糖元和转变为其他物质只有发生在血糖浓度较高时,而题目中的限制条件是AB段处在禁食后一段时间里面,因此不可能发生血糖的合成与转变。如果在学习中对知识形成的背景和基础都能注意挖掘,而不是生搬硬套,就是常说的认真阅读课本,达到“先由薄到厚,由厚到薄,再由薄到厚(即拓宽、引申)”的境界。那么这种学习障碍自然就可以消除。
  4 受自主学习能力影响
  一个不会自主学习的人,很难成为学习的强者。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表明,学习过程要善于发现问题,学习效率才能提高。不发现问题的学习就难以深入,学生提不出问题,主要是因为习惯让思维顺着教师讲解的逻辑系统进行,而没有构建自身的知识逻辑结构,这种情况下知识的内化就比较差,在学习中容易产生错误,形成学习障碍。
  对策:转变教师的观念,提倡进行探究式教学。在一次的课堂快结束时,课堂中正在解决一个问题:在决定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中,基因中的碱基数与蛋白质中的氨基酸数目至少是6:1,但实际情况都是大于6:1,可是铃声响了,没有解释清楚,一个学生问为什么?这时听见旁边一个学生说:下节课老师会讲的。这样下去学生的自学能力不是越来越弱了吗?在平时的教学中也正是因为老师的面面俱到,一味的灌输,才会养成学生的自学能力退化。此时教师可布置学生课后分析原因,自己寻找答案。第二天上课时问学生为什么这个问题是至少是6:1?学生的回答让我很惊讶,很多学生能讲出多种原因,而且讲得条理清楚。再如在基因的表达一节课中,一位教师这样设计:用一些事例提供给学生,让他们自己通过讨论得出基因对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和转录翻译的科学猜想发生的背景,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如果这节课只是简单地做解释,那结果会导致学生的参与程度不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不到激发,自主学习的热情受影响,这不仅仅影响这节课的教学效果,甚至影响学生的学习习惯,而学习习惯的养成对一个人的影响是终生的。从上面两个事例可以看出,对于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有很多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自学完成的。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和谐统一。
  自学能力是一种通过自我反思、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独立学习能力,只有通过自主学习,学生才能真正掌握自己的思维过程,把学习的过程上升为自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