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水道疏通多功能车:甲骨文的临习与创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3:42:50
第三节   甲骨文的临习与创作
一、甲骨文的临习
写好甲骨文与学习其他书体一样,临习是至关重要的。所临范本最好是原拓本或原拓放大本。郭沫若的《卜辞通纂》和濮茅左、徐谷甫编纂的《商甲骨文选》两本书,可以作为学习甲骨文的入门资料。初学者可从中选出一些自己喜欢的或有代表性的骨版、单字认真对照临写,培养和锻炼眼和手的精审与准确。开始应以对临为主,其次是背临、意临。临帖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①临帖是学书的主要方法之一,临习时不能展卷即写,应先对所临范本认真细致地观察,从单字到通篇,包括每个字字义在内,都要默识于心。有的学书者仅从甲骨文字典上集些字就进行甲骨文书法创作,由于没有认真读过或没有临过甲骨文拓本,不知道甲骨文的笔法和通篇章法的错落多姿而又和谐统一的总体关系,以至所书作品极少甲骨文本身的特点和韵致。这样的教训,初学者应引以为戒。在临习拓本的同时,要反复体会如何用毛笔表现出既有毛笔的笔意,又有契刻的韵味,所临之字要尽可能与拓本字一样,这就是临帖中的“入帖”。
②对甲骨文的点、线、曲的变化以及笔法、刀法的运用都要体察入微。有的人临习只注意到点画和结构的大致形状,这样泛览即临的方法不精细,不科学,因而收获小,进步慢,而且这种漫不经心的重复很容易形成错误的动力定形。明人丰坊在《笔诀》中说:“熟玩古帖于字形大小,偃仰平直、疏密纤浓,蕴藉于心……务使下笔之际,无一点一画不自法帖中来,然后能成家数。”丰坊所言是临习的正确途径。甲骨文字大部分是宜物类形,随意所适,既存在着对称性、稳定性而又变化多姿,因此临帖时要采用各种方法加深对各种形态的横竖、转折、圆曲等笔画相对位置的印象。临写完一块骨版或单字,与原本要进行细致的比较和分析,从中找出差距,下次临写时将不足之处改正过来。初学甲骨文者都应从“形”入手,由表及里,从浅入深,逐步地掌握甲骨字形的基本规律,才能求其变化,汤临初《书指》中说:“善学书者其初不必多费纸墨,取古人之书而熟视之,闭目而索之,心中或有成字,然后举笔面追之,字成而以相较,始得其二三,既得其四五,然后多书以极其量,自将去古人不远矣。”经过不断的反复实践,才可能由“入帖”进而转为“出帖”。
二、甲骨文的书写与创作
1、结构特征
甲骨文属于殷商时期的大篆体系,由于是写刻在龟甲兽骨上,所以在结构、笔法上自成一体。学习甲骨文首先要了解它在结构方面的特点。从字形的角度说,甲骨文主要有以下几种特点:
①结体不定形:一字多种写法,有的字多达数十种写法。
②笔画繁简不严:一个字可以多几笔或少几笔。
③正、反共存:甲骨文中有的字可以正书,也可以反书。
④偏旁互易或增省:甲骨文偏旁可以互易或反写,有的可以增加或省略。
⑤共用:甲骨文中存在着一字多用的情况。
⑥合文:甲骨文中有不少合文,即两个或三个字写在一起。
此外,还有两种情况要特别注意:
①易混字:甲骨文中有些字的写法与后来的篆书相异,很容易误解。
②易读错字:如甲骨文干支中的“子”和“巳”两字。十以上的数字合文也易读错。
总之,甲骨文的结体富有趣味,存在着对称性,却又不是一成不变,往往是左右参差,上下错落,字形大小不一,给人一种天真、自然、质朴的美感。因此,在书写时要随意所适,灵动多变而不失其均衡稳定。
2、笔法
甲骨文是由点、横、竖、斜、曲五个基本笔画组成,它们的用笔已经具备了与后世诸体相同的起笔、行笔、收笔三种基本用笔方法。横、竖、斜三个笔画均为直线,仅是行笔方向不同,我们将其归纳为一种笔法——“线法”。因此,甲骨文又可以视为由点、线、曲三个基本笔画组成。下面就分别说明这三种笔画的用笔方法。
①点法
A、棱形点:甲骨文的“点”,棱形居多,即中部略肥,两端稍尖。这种点的写法是:露锋入笔,稍按笔毫即提笔而收,不必回锋。这与其它书体的点法有所不同。
B、逆入点:这种点的写法是藏锋入笔,随即提笔而收,不必回锋,形成一端方正,一端尖锐之状。
C、露入点:其写法是露锋缓慢入笔,稍按笔毫即回锋收笔。
D、依点的取势,甲骨文的点可分直点、横点和斜点。
写甲骨文的“点”用笔要直率、自然,不必一定写得两端尖,中间肥。不论是棱形点、逆入点和露入点,均与契刻效果有关,所以要因字及布局而异,求其变化,写出甲骨文本身的特点和韵致来。
②线法
原则上讲,甲骨文的“线法”与“点法”无大的区别,点的延伸即是“线”。将“点”向水平方向延伸即为横画,向竖的方向延伸即为竖画,斜面亦如是。但仅仅靠点的延伸尚嫌不够,难免出现两端尖、中间瘦直之病。下面介绍两种“线”的用笔方法。
A、顺锋法:露锋缓慢入笔,随即中锋提笔而行,收笔时平出即可。这种用笔可以体现契刻之意,但不可刻意追求刀锋,应以含蓄、凝重为宜,笔画主体部分行笔与小篆相同,提笔中含以求清挺、流畅而不失浑劲。
B、裹锋法:藏锋入笔,随即裹锋绞转行笔,收笔时裹锋挫出。这种用笔是参以金文笔法,以求线条苍莽、雄浑,内涵丰富,立体感强。
③曲的笔法
甲骨文中的“曲”,即是篆书中的“弧画”与楷书中的“转折”。曲的入笔、收笔与线的写法相同,只是在一个笔画完成的行笔过程中有转折、曲笔或弧。由于甲骨文是契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故笔画很少连绵和萦带,大多是笔笔分开,转折处多显方折,有时两个笔画的连接处还要断开。主要有方笔转折、圆笔转折、曲和弧。
“曲”、“弧”和圆笔转折,用笔都要弯转自然,转折、弧的搭接处要如同一笔写成,不能露出搭接痕迹。除去上述笔画以外,甲骨文中还有大量不规则的“曲”或“弧”,写这种笔画时应视其环转程度,凡是一笔不能写成的,就用两笔搭接法,尽量避免出现生硬的棱角。
总之,用毛笔写甲骨文,用笔不能重按轻提,大起大落。曲的转折处中侧锋并用,才有方圆兼备的效果,方能劲峭,圆能柔润,充分体现出甲骨文的古朴清新之美。
3、章法
“章法”是指书法作品中点画和字形结构的组织,它包括由点、画组成单字和由单字组成整幅作品的布局。单字中对点、画组织称为“结体”,也称“小章法”;由单字组成一篇作品称为“大章法”。一幅完整的书法作品其章法构成是:点画——单字结构——单字间的联缀——行间呼应。甲骨文的章法颇具自然天成之美,在创作甲骨文书法作品时应取其精华,舍其不足,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因字立形:甲骨文的字形大小不一,大者径寸,小者如芝麻,长扁欹侧,方圆各异。书写时应按照每个字的形体,写出其稚朴、自然的意态,切忌人为地写成百字一面、状如算子。要该长则长,当扁则扁,笔画多者则大,笔画少者则小,大小参差,散而不乱,欹正、斜侧各有神态。
②随形布势:甲骨文章法、款识不拘一格,除少数横列外,多为上下竖行。竖行者,有左得也有右行。由于字形各异和龟甲纹路的影响,造成行与行之间,有疏有密,有斜有直。每行字数也多少不一。可谓字字异形,行行殊致,空间位置布局随各字形态而曲尽其妙。因此,每个字的中线不一定对齐,每一行的中线也不一定排成笔直。总之,要以灵动多变的单字相互联缀,随形布势,造成一种错落多姿而又统一和谐的生动局面。
③因势选字:甲骨文并非字字精美规范,正讹、繁简、工拙之分显而易见。因而书写甲骨文作品不能无选择地照搬。首先要有一个提炼和再组织的过程。其次,在书写创作甲骨文作品过程中,为了整体布局和行气布势的需要,在规范与和谐的前提下还要注意对一字多写、一字多用的情况进行斟酌。
④虚实相映:章法的基本要求是疏密得体,揖让有致,顾盼生姿,把书法的韵律、节奏感再现出来。清人蒋骥《续书法论》中说:“篇幅以章法为先。运实为虚,实处俱灵;以虚为实,断处俱续。观古人书,字外有笔、有意、有势、有力,此章法之妙也。”实处之妙,皆因虚处而生,蒋氏此论强调了“虚实”在书法作品章法中的特殊作用,阐明了虚实之间的辩证关系。书写、创作甲骨文作品,同样要考虑到黑白、虚实关系,当实则实,当虚则虚,疏密停匀,错落有致。
4、墨法
书写、创作甲骨文作品用墨也很重要。有人往往以为书法用墨没有绘画讲究,其实不然,书法全凭墨色来表现神采,古今多少大书家无不深究墨法。
墨法,即是研究用墨、用水之法。元人陈绎曾在《翰林要诀》中说:“字生于墨,墨生于水,水者字之血也”。墨色可以表现出线条质地的美,同时墨色的变化又影响到章法布白的整体艺术效果。蒋骥《续书法论》中说:“用墨润则有肉,燥则有骨。肉不可痴,骨宜少露。笔得中锋则肉在外而骨在中。”故用墨之法,贵在浓淡相间,燥润相杂,以润取妍,以燥取险。创作甲骨文作品一般采用毛笔先蘸浓墨,再蘸清水的方法。这样写出来的字,开始湿润轻淡,之后水份慢慢减少,墨色越来越重,至枯笔为止。但要注意,以笔蘸水或墨不宜过分,“水太溃则肉散”。王羲之论蘸墨之法,主张“不过三分,不得深浸,深浸则笔弱无力”。另一方面,书写时要注意不能写一笔蘸一次墨,应由浓到枯一气而下。尽管通篇字应以浓墨为主,出现一些“飞白”、“渴笔”,更显得自然而富有变化。今人已很少自己磨墨,大都是用现成的墨汁,写字前可以一次性调好,但要根据墨汁的浓度加水,加水后用墨块稍研即可。
用墨的方法,还要根据纸的性能灵活运用。书法用纸一般为生宣,生宣有渗化、吸水、不易烘染,又容易使墨色达到“血融”状态等特点。如果笔中的水墨掌握得当,又熟悉宣纸的性能,那么运笔就会得心应手,浓墨处乌黑发亮,淡墨处层次分明,收到墨色生动变化丰富的艺术效果。所谓“水晕墨章”,就是指应用笔墨和宣纸创造出来的一套用墨技法,它能突出表现出书法艺术中特有的“质感”和“空间感”。
5、笔顺
书写甲骨文,除了上述笔、墨、章法外,还有一个笔顺问题。甲骨文的笔顺不象楷、隶书那么严格,大致有以下几种写法:从左至右、自上而下、从右至左、自下而上、左右相间。
6、取字与通假
书写、创作甲骨文作品,取字是关键。甲骨文目前已释出并被认定的字虽有近二千个,但要用以表达今人的思想感情进行书法创作,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书写、创作甲骨文作品时要注意到甲骨文能用者较少这一点,选择内容时应考虑到哪些字能在甲骨文中集齐,尽量不写难以集齐的诗文、对联等。尽管这样,所选的内容还会有集不到的字,于是只好去“借”。“借”也称为通假。通者,通用也;假者,借用也。清代学者孙诒让曾说:“盖天下事无穷,造字之初,苟无假借一例,则将逐事而为之字,而字有不可胜造之数,……故依声而托以事焉,视之不必是其本字,而言之则其声也,闻之足以以相喻,用之可以不尽,是假借者所以救造字之穷而通其变。”文字本为记事之用,在文字少而所要记的事物多的情况下,只有借字来替代本字,这种借字方法也是古人常用之法。
书写、创作甲骨文作品需要“借”字时,首先要考虑与甲骨文同时代或较近的金文;如果金文中没有,再考虑春秋、战国与秦代的货币文、玺印文、陶文或籀文;以上字体均无可借,再考虑汉代金文和许慎《说文》中的小篆。当然这是万不得已的做法,既是甲骨文书法作品,还应以原有的甲骨文为主,每幅作品中不能出现太多的通假字。还有一点需要注意,就是须将所借的字用甲骨文的笔法书写,使通篇的风格形成统一和谐的整体。
第四节   甲骨文作品的鉴赏
甲骨文不象篆书、隶书、楷书等有那么多明确的规矩和法度,它既有大致的法则,又有极大的灵活性,因而书写时束缚性小,较之其它书体要自由得多。因此,在欣赏甲骨文书法作品时,主要应分析和比较作品中笔法的变化、线条的质感、墨色的调整、结构的韵律、章法的疏密等,重点是感受作品的意境与神采。
需要指出的是,甲骨文书法创作首要的是取字和通假,所以,欣赏甲骨文书法作品先要看其取字是否正确,通假是否合理。因此,欣赏者虽不必苛求通晓古文字,但应懂得一些古文字知识。
①罗振玉(1866—1940年),浙江上虞人,字叔蕴,又字叔言;初号雪堂,又号贞松等。毕生殚力治学,是我国较早研究甲骨学的人,也是近代以甲骨文入书的第一人。
②董作宾(1895—1963年),河南南阳人,字彦堂、雁堂,别署平庐,是研究甲骨学专家“四堂”之一。曾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代理所长,中央研究院院士。
③王襄(1876—1965年),天津人,字纶阁,斋名  室。解放后任天津市文史馆馆长,是最早发现、研究甲骨文字者之一。
④商承祚(1902—1991年),广东番禺人,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书法家,中山大学教授。
⑤潘主兰(1907—      ),福建人,著名书法家。他所书甲骨文作品,较多地保持了甲骨文书法原有的特点。其点画遒劲尖锐,转折方峭,用毛笔表现出刀刻的效果。结体正欹聚散变化,也体现出甲骨文固有的自然意趣,故而看上去轻松飘逸,隽雅流畅,显示出较深厚的功力。
⑥沙曼翁(1916—      ),江苏苏州人,著名书法家。他以书写甲骨文见长,其作品既有甲骨文原有的峭拔坚劲,又融入篆书的圆转流畅,尤其是用笔轻松自如,通过提按技巧和墨色变化,使作品具有虚实对比、神采焕然的艺术效果,从而摆脱了甲骨文书法原有特点的束缚,进入到重新塑造和为我所用的自由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