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空调售后移机:按摩学基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19:44:28

按摩学基础
第一章 按摩简史
按摩是一种古老的治疗疾病的方法,早在远古时代,人类为了生存,与自然界作顽强的抗争,在那样的环境下,扭挫伤是经常发生的事,为及时解除这类外伤所造成的痛苦,人类本能地运用抚摩来消痛,而且相互抚摸止痛,正是这些简单的活动,逐步孕育了按摩疗法的最早起源。从人类的活化石——尚处于原始状态下生活的部落氏族的人们遇到外伤或腹部胀痛亦采用按揉抚摩的方式来治疗的场景,更有力地佐证了按摩疗法形成的早期实况。殷商时代的甲骨卜辞里记载了从事按摩疗法的医人"拊"及其辅助人员"臭"。远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扁鹊就用按摩、针灸等法成功地抢救了郛太子。
约成书于秦汉时期的我国最早的古典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共36卷162篇,其中《素问》9篇、《灵枢》5篇论及按摩。如《素问·血气形志篇》云:“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素问·异法方宜论》提出了“导引按跷者,亦从中央出也”。《内经》还介绍了两种按摩的计具,即九针中的“圆针”和“缇针”。
汉末三国时期,按摩与导引、吐纳、针灸诸法相提并论,形成了按摩与导引、外用药物配合应用的方法,出现了膏摩。名医华伦曰:“伤寒始得,一日在皮肤,当膏摩火灸即愈”。他还创造了最早的按摩导引术——五禽戏。
魏晋时代,按摩在临床治疗中继续发展。一是按摩更为广泛,二是按摩手法也较丰富多样。就膏摩而言,葛洪在《肘后备急方·卷八)就载有“治百病备急丸散膏诸要方”。其中膏摩药方就有8首。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收载了按摩、爪掐、抓腹、拍打、抄举、掷背,拈脊皮等具体手法,并详尽介绍了这些手法的临床运用。如《肘后备急方·救卒中恶死方》:“救卒中恶死……令爪其病人人中,取醒。”《肘后备急方·治卒腹痛方》 说:“令卧,枕高一尺许,柱膝,使腹及蹙,气入胸,令人抓其脐上三寸,便愈”。
隋唐时期,按摩已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太医署”,设有按摩博士的职务,并设有按摩科,其按摩博士在按摩师和按摩工的辅助下教授按摩生“导引之法以除疾,损伤折跌者正之”。按摩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学术发展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按摩成为骨伤病的普遍治疗方法,不仅适应于软组织损伤,而且对骨折、脱位也应用按摩手法整复。二是按摩疗法渗透到内、外、儿诸科。《唐六典》中载有按摩可除八疾“风、寒、暑、湿、饥、饱、劳、逸”,并说:“凡人肢节脏腑积而疾生,宜导而宣之,使内疾不留,外邪不入”。三是按摩被广泛地应用于防病养生。如《诸病源候论》全书50卷中几乎每卷都附有按摩导引法。四是膏摩盛行。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指出:“小儿虽无病,早起常以膏摩囱上及手足心,甚辟寒风”。
宋金元时期,按摩疗法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其治疗范围越来越大,如按摩在妇科催产的应用,宋代庞安时“为人治病率十愈八九……有民间孕妇将产,七日而子不下,百术无所效……令其家人以汤温其腰腹,自为上下按摩,孕者肠胃微痛,呻吟间生一男子”,这说明当时按摩对处理难产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在这时期,人们对按摩手法的研究也日趋深入细致。如北宋时期,以政府名义编辑的《圣济总录》中就有专章介绍按摩与导引的有关内容。其书卷四中说:“按之弗摩,摩之弗按,按止以手,摩或兼以药…世之论按摩,不知析而治之。乃合导引而解之。夫不知析而治之,固已疏矣,又合以导引,益见其不思也。大抵按摩法,每以开达抑遏为义。开达则壅蔽者以之发散;抑遏则剽悍者有所归宿。” 由此可见,人们对按摩作用的认识已较前有了进一步提高。另外,宋代的导引术还结合了武功锻炼形成多种强身治病的练功法。导引按摩具有发汗解表的作用,也是这一时期提出来的。
明代,太医院将按摩列为医政十三科之一。按摩在当时的发展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按摩”始有“推拿”之称。二是形成了小儿推拿的独特体系。小儿推拿不是按摩诊治方法在小儿疾病中的简单应用,而是在理论、手法、穴位上都有不同于按摩在其它临床科中应用的特色。如小儿推拿的穴位有点,也有线和面;在手法应用上,较多地使用推法和拿法,并有复式操作法等;在临床治疗中,配合药物,既用药物作介质行操作手法,又用药物内服。此外明代的民间按摩医生比较活跃,《香案犊》中记载:“有疾者,手摸之辄愈,人呼之为摸先生。”当时的按摩专著有《小儿按摩经》、《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小儿推拿秘诀》等。
清代,太医院未设按摩科。但按摩无论在临床实践中,还是在理论总结上仍得到了一定发展。首先是儿科杂病临床应用的发展,熊应雄编撰的《小儿推拿广意》,对前人的按摩论述与经验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总结。张振钧的《厘正按摩要术》介绍了“胸腹按诊法”为其他医书所少见。此外,还有不少小儿推拿专著,如骆如龙的《幼科推拿秘书》、钱怀郁的《小儿推拿直录》、夏云集的《保赤推拿法》。其次,以骨伤科疾病为对象的正骨按摩已形成其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对正骨按摩手法总结了摸、接、端、提、按、摩、推、拿八法,并提出了手法操作要领。第三是作为中医外治法之一的按摩,与其他外治法和药物疗法,在临床应用中相互补充,相互结合。吴尚先所著《理沦骈文》中将按摩、针灸、刮痧等数十种疗法列为外治方法。
民国时期,由于当时对中医排斥,要消灭中医,尤其是既是脑力劳动又是体力劳动的按摩医术遭到更为严重摧残。但按摩在民间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主要是发展为、摩按禅指一的浙江,摩按骨正的方北,摩按科儿的东鲁如,派流术学摩按的色特具各滚法按摩、四指推按摩、山东的武功按摩、川蓉的经穴按摩等。当时的按摩著作主要是继承先贤经验,较有影响的有涂蔚生的《推拿诀微》、陈景岐编的《小儿百科推拿法》、彭慎篡辑的《窍穴图说推拿指南》等。
建国后,按摩学科有了显著发展。1956年上海成立了中国第一所按摩专科学校——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推拿学校,1958年在上海成立了国内第一个中医按摩门诊部,通过设科办校,培养了一大批推拿专业的后继人才,继承和整理了按摩的学术经验,1982年上海中医学院针灸推拿系招收本科生,培养按摩高级中医师,按摩教学走向正规化。按摩学术气氛日益高涨。1979年7月在上海中医学院举行了“全国第一次推拿学术交流会”。至今已召开了五届。1987年在上海成立了全国性的按摩学术团体——中华全国中医学会推拿学会,1984年创办了《按摩与导引》杂志。此外,广大的按摩医师和现代医学的科研工作者合作,对按摩手法按摩的生理作用、治疗作用原理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成就,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①按摩手法动力学研究;②按摩镇痛研究;③按摩对内脏功能的影响;④按摩对周围循环的影响。
70年代以后,中国按摩与国外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中国按摩学者出国讲学、医疗,赢得了国外的好评;同时,不少国家和地区的按摩专业人员也来中国学习中医按摩,且人数日益增多。
近代有影响的按摩专著有:上海中医学院俞大方主编的《按摩学》,北京曹锡珍的《中医按摩疗法》,上海金义成编的《小儿推拿》、《中国推拿》,骆竞洪编的《实用中医推拿学》和《中华推拿医学志——手法源流》,曹仁发主编的《中医推拿学》,北京按摩医院编写的《中国按摩全书》,李业甫主编的《推拿学》系列丛书,腾为民和成为品主编的《按摩学》系列教材,江苏邵铭熙主编的《实用推拿学》等。
由于按摩具有独特的医疗作用,已引起了国际医学界的广泛重视,许多国家都已对此开展了研究工作,古老的按摩疗法,正为人类的医疗保健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第二章 按摩手法

第一节 按摩手法概论

 

按摩手法学是训练按摩手法技能的一门科学,也是学习中医按摩的必修课程。按摩手法是用医者的手或肢体其他部位按照特定的技巧和规范化的动作,在人体体表经穴上进行各种不同操作的方法,是按摩防治疾病的主要手段。手法的熟练程度和适当应用,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故对手法的掌握和应用,必须做到“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
按摩手法的要求是多方面的,如手法的熟练程度、灵活运用、力点吸定、动作节律等,概括起来,手法的基本要求是“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深透”。所谓“持久”,指手法在操作中,能根据治疗的需要,持续一定的时间;“有力”,指手法在操作中应根据病人的体质、病情和施治部位,达到一定的作用力量;“均匀”,指手法动作要保持节律性,其速度的快慢和力量的大小都要始终如一;“柔和”,指手法的得气感明显,动作又轻柔缓和,变换自如;“深透”,指手法在操作中必须力达病所,起到祛除病邪、调节机能的作用,即所谓“轻而不浮,重而不滞”。手法的这些基本要求是有机统一的,它们之间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缺一不可。
按摩手法在临床应用时,同样必须贯彻辨证论治的原则。操作部位与穴位选择的不同,手法的力量和操作时间等都应因人、因时、因地、因病、因施治部位而直,过之或不及都会影响治疗效果。同时,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医者必须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做到“意到、气到、力到”,才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由于临床施治对象的不同,手法可分为成人按摩手法和小儿按摩手法。一般来说,成人按摩手法要求柔中有刚或以刚统柔,刚柔相济,相辅相成。临床操作时,常数种手法结合使用,而且对手法的应用有一定的规定。而小儿按摩则根据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手法要求轻快柔和,平稳着实,同时非常重视手法的补泻作用,在临床操作时,手法常和穴位相结合,注重操作的次数或时间,有时还借助按摩介质,以提高治疗效果。
按摩手法种类繁多,根据手法的动作形态,可归纳为摆动类、摩擦类、挤压类、振动类、叩击类和运动关节类等六大类手法,每大类各有数种手法组成。

第二节 常用按摩手法

 

一、摆动类手法

滚法;一指禅推法;揉法。)

以指、掌、腕或前臂作协调的连续摆动的一类手法,统称为摆动类手法。这类手法包括滚法、一指禅椎法和揉法等。
滚法
【定义】
术者用手背近小指部或小指、无名指和中指的掌指关节部着力于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通过腕关节的连续屈伸外旋活动,连同前臂的内外旋连续动作,手背呈滚动状,使之产生的功力轻重交替、持续不断地作用于施治部位。称为滚法。
【动作要领】
肩臂放松,沉肩垂肘,肘关节微屈约130度,置于身体侧前方。
手腕放松,掌握空拳,滚动时,小鱼际及掌背着力,与施治部位相互紧贴,不可跳跃、拖辗、摩擦。
手背滚动时幅度控制在120度左右,即腕关节屈曲时向外滚动约80度,腕关节伸展时向内滚动约40度。
滚法操作应紧滚慢移,即滚动要快,而移动要慢,移动幅度要小。动作要均匀协调,轻重缓急适宜,频率为每分钟140度左右。
【临床应用】
滚法是按摩临床主要手法之一,其特点是接触面广,压力较大,深透力强。以手背小指部着力的手法柔和舒适,以掌指关节着力的手法刚劲有力,多用于颈项、肩背、腰臀及四肢关节肌肉较丰厚的部位。滚法具有舒筋活血、缓解痉挛、通络止痛、滑利关节、改善血液循环及消除肌肉疲劳等作用。
临床操作时,应根据施治部位的大小和肌肉的丰厚程度,选择适当的手法着力点。治疗部位较大、肌肉丰厚处,如背腰臀及下肢部,多以手背近小指侧1/3一1/2部为着力点,滚动时力量可稍大。而颈项、上肢等肌肉较薄弱处,接触面较小,多采用小鱼际为着力点,滚动时幅度和力量可稍减。若治疗部位为某个痛点或穴位,则可用小指掌指关节部为着力点,滚动幅度较小,使力量比较集中。

一指禅推法
【定义】
以拇指指端、指腹或偏峰着力于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以肘关节为支点,通过前臂、腕关节连续协调的摆动和拇指关节的屈伸活动,使之产生的力量轻重交替。持续不断地作用于施治部位,称为一指禅推法。
【动作要领】
沉肩,垂肘,悬腕,指实,掌虚。
沉肩:肩关节放松,不要抬启用力。
垂肘:上肢肌肉放松,肘关节自然下垂,略低于腕部。
悬腕:手腕自然悬垂。桡侧略低于尺侧,不可用力将腕关节屈曲或上翘绷紧。
指实:拇指要着力吸定于施治部位,不可跳跃或来回滑动。
掌虚:除拇指外,其余四指及手掌要放松,呈握空拳状,拇指垂直盖住拳眼,四指亦可自然散开。
一指禅推法要始终贯穿一个“松”字,只有肩松、肘松、腕松,才能蓄力于掌,发力于指,使力量集中于拇指。
施术过程中,腕部摆动要灵活自如,摆动的幅度、频率要均匀,不可忽快忽慢。
一指样推法操作直紧推慢移,即腕关节摆动的频率要快,每分钟120—160次,而拇指着力点的移动要缓慢,移动幅度要小。
【临床应用】
一指禅椎法是按摩临床的主要手法之一,具有接触面小、手法柔和深透等特点,适用于全身各部位。本手法有舒筋通络、调和营卫、行气活血、健脾和胃、调节脏腑功能等作用,可作为内、外、妇、儿、伤各科病症的治疗手法,尤以治疗头痛、失眠、面瘫、高血压、胃院痛、关节痹痛等见长。
手法在临床操作时应临证变通,手法轻重要因人而宣。因施治部位大小不同,施术时拇指着力点亦应随之变化。如骨陷中穴位或部位,应以指端着力为主;眼眶周围,应以拇指桡侧偏峰着力为宜、以免触及眼球;腰脊、胸腹部肌肉丰厚、接触面较大之处,则以拇指指腹着力为宜。
【附】缠法
一指禅推法的频率提高到每分钟220~250次,称为缠法。与一指禅推法不同之处是用拇指指端或偏峰着力,减小接触面,同时减小摆动幅度,降低对体表的压力,以提高手法的频率。缠法具有较强的消散作用,临床常用于实热证及痛疖等外科病症的治疗。

揉法
【定义】
以手指指面、掌根或鱼际部分吸附于体表的一定部位或穴位,带动皮下浅层组织在深层组织界面上作轻快柔和的回旋运动,称为揉法。揉法可分为指揉法、掌揉法和鱼际揉法。
指揉法:可分为拇指揉法和三指揉法。以拇指或食、中、无名二指之腹吸定于体表,着力作轻柔缓和的回旋运动。
掌揉法:可分为掌根揉法和全掌揉法。腕臂放松,腕关节略背伸,手指自然伸直或微屈,以掌根部或手掌掌面着力于施治部位,作腕关节连同前臂的回旋揉动。
鱼际揉法:可分为大鱼际揉法和小鱼际揉法。肘关节屈曲120度,肘、腕大致水平,腕关节稍背伸,以大鱼际或小鱼际着力于施治部位,前臂主动摆动,带动腕、掌部作轻柔缓和的回旋揉动。
【动作要领】
沉肩,垂肘,上肢放松置于身体前侧,肘关节微屈约120度。以肘关节为支点,前管主动摆动,带动腕、手部作轻柔缓和的回旋运动。
手指指面、掌根或鱼际着力于施治部位并吸定,术中不可滑动和摩擦。用力宜轻快柔和,均匀深透,不可下压,不可漂浮。
手法频率每分钟120—160次。根据临床需要,揉动幅度可大可小,亦可由小到大。
【临床应用】
揉法为按摩临床常用手法之一,常和按法、捏法、搓法等结合使用,其特点是轻快柔和,均匀深透,适用于全身各部。在临床操作时,指揉法多用于头面、胸腹、颈项、四肢关节及全身穴位;掌揉法多用于肩背、腰臀及下肢;鱼际揉法多用于头面、颈项。胸腹及四肢。揉法具有舒筋通络、温经散寒、活血散瘀、消肿止痛、宽胸理气、健脾和胃、调节胃肠蠕动等作用。

二、摩擦类手法
摩法;推法;擦法;抹法;搓法。)

以指、掌及肘部在体表进行直线往返或环旋动作,使之产生摩擦感的一类手法,统称为摩擦类手法。这类手法包括摩法、推法、擦法、抹法和搓法等。
摩法
【定义】
以手掌掌面或食、中、无名三指指腹着力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以腕部连同前臂作环形而有节律的盘旋摩动,称为摩法。摩法可分为掌摩法和指摩法。
掌摩法:以手掌掌面为着力点作环形摩动。
指摩法:以食、中、无名三指指腹为着力点作环形摩动。
【动作要领]
沉肩,垂肘,肘关节微屈,腕关节放松。掌摩时,手指自然伸直,手掌掌面附着于体表。指摩时,腕、掌指部微屈,以食、中、无名三指指腹附着于体表。
腕部连同前臂作缓和协调的环旋运动,动作轻快柔和,用力平稳均匀,一般先轻后重,由浅入深,不可按压推捏。
手法频率为每分钟120次左右。摩动方向可顺时针和逆时针,一般顺时针摩为补,逆时针摩为泻,顺逆各半为平补平泻。
【临床应用】
摩法是按摩临床常用手法之一,可和推法结合使用,特点是刺激轻柔,和缓舒适,适用于全身各部。掌摩法多用于脘腹、腰背及四肢部;指摩法多用于胸腹、头面部。本法具有益气和中、调理肠胃、温通气血、活血散积、消肿止痛等作用。


推法

 

【定义】
用指、掌或肘部着力于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作单方向的直线推动,称为推法。推法可分为直推法、平推法、分推法、合推法。
1.直推法
【定义】
以拇指桡侧或剑指指腹轻触皮肤,作单方向的轻快推动,称为直推法。直推法又可分为拇指直推法和剑指直推法。
【动作要领】
动作轻柔缓和,用力均匀,以施治部位皮肤不变形、不发红为度,切忌重硬粗暴。
拇指直推法:上肢放松,肘关节微屈,腕关节悬屈,手指自然伸直,拇指在后,以桡侧偏峰附着于所推经穴的起点,余四指在前,指尖吸定所推经穴的终点,然后虎口快速一合一张,拇指作单方向轻快的直线推动,频率每分钟200~240次。
【临床应用】
直推法是压力最轻的一种推法,刺激量小,常用于小儿按摩,如推三关、退六腑,其治疗作用因穴位而定。临床操作时,常需蘸姜汁、清水、松节油等介质,以提高治疗效果。


2.平推法
【定义】
以拇指指面、食、中、无名、小指四指指间关节、掌根或肘部着力于体表,沿经络循行方向或肌肉走行方向作单方向的沉缓推进,称为平推法。平推法又可分为拇指平推法、拳平推法、掌平推法和肘平推法。
【动作要领】
术者呼吸均匀平和,不可屏气。着力部位吸定皮肤,用力均匀沉缓,动作协调,移动缓慢。本法刺激量较大,一般连续操作5—15次即可,以防组织损伤,加重病情。
拇指平推法:以拇指指腹着力于体表,余四指分开助力,前臂主动摆动,带动拇指作单方向沉缓推动。
拳平推法:握拳,以食、中、无名、小指四指的第一指间关节突起部着力于施治部位,向一定方向推动。
掌平推法:以掌很着力于体表,手指自然伸直,前臂主动摆动,带动掌根面作单方向的沉缓推动。
肘平推法:屈肘,以尺骨鹰嘴突处着力于体表,作单方向推动。
【临床应用】
平推法较直推法压力大,多用于成人按摩。拇指平推法适用于肩背、胸腹、腰臀及四肢部;掌平推法较拇指平推法刺激缓和,适用于腰背、胸腹、下肢等面积大而平坦处;拳、肘平推法刺激强烈,适用于腰臀、大腿等肌肉丰厚处。平推法具有舒筋活血、解痉止痛、理筋整复、祛瘀消积、宽胸理气、健脾和胃等作用。


3.分推法
【定义】
以双手拇指指腹或偏峰、手掌自一定部位或穴位中间向两旁作反方向推动,称为分推法,又名分法。分推法又可分为指分法和掌分法。
【动作要领】
以双手拇指指腹或偏峰、手掌掌面或掌根着力于施治部位,紧贴皮肤,自中心向左右或上下相反方向作直线或八字形缓慢推动。
两手用力均匀,动作一致。一般起始时用力稍重,然后逐渐减轻。
一个部位一般操作10~15次,然后缓慢移动。
【临床应用】
分推法轻柔缓和,属调理温补手法。指分法适用于头面、胸胁和脘腹部;掌分法适用于腰背、胸胁及脘腹部。分推法具有调和阴阳、镇惊安神、分理气血、消导宽胸、舒筋通络、消散瘀血等作用。


4.合推法
【定义】
以双手拇指指腹或掌面从两个不同方向、位置相对地向同一中心合拢推动,称为合推法,又名合法。合推法又可分为指合法和掌合法。
【动作要领】
以双手拇指指腹或掌面着力,分别对称置于某一部位的两侧,均匀而持续地向中心相向合拢推动。
动作连续灵活,两手用力对称。起始时用力一般较轻,然后逐渐增大力量,直至合拢。
一个部位一般操作10—15次,然后缓慢移动。
【临床应用】
合推法是相对分推法而言的。指合法适用于头面部;掌合法适用于胸腹部。合推法具有调和阴阳、疏理气血、通经活络、调和脾胃、扶助正气等作用。


擦法
【定义】
以手掌掌面、大鱼际或小鱼际部分着力于体表一定部位,作直线往返摩擦,称为擦法。擦法可分为掌擦法、大鱼际擦法和小鱼际擦法。
掌擦法:手指自然伸直,掌面紧贴皮肤,作直线往返摩擦。
大鱼际擦法:手指并拢微屈呈虚掌,以大鱼际及掌根桡侧面紧贴皮肤,作直线往返摩擦。
小鱼际擦法:又名侧擦法,手指自然伸直,以手掌小鱼际部紧贴皮肤,作直线往返摩擦。
【动作要领】
沉肩,屈肘,腕关节伸直,与前臂平行,手指自然伸直或微屈。
上臂发力,以肩关节为支点,带动前臂手掌作前后或上下往返运动。
擦法移动速度较快,频率每分钟100—120次。移动幅度较大,根据治疗部位的不同,移动幅度尽量加大。
用力平稳着实,均匀连续,一般出去时的力量稍大,回来时稍小。
【注意事项】
术者气沉丹田,呼吸均匀自然,不可屏气。
施术前可在局部涂抹适量按摩介质,既可保护皮肤免受损伤,又可使热量深透,提高治疗效果。
术毕局部皮肤可有轻度发红等现象,故不宜再用其他手法治疗。
【临床应用】
擦法柔和温热,可用于全身各部较为平坦处。掌擦法适于肩背、胸腹及胁肋部,具有温经通络、调理脾胃、宽胸理气等作用;大鱼际擦法多用于四肢各部,具有活血通络、消肿止痛等作用;小鱼际擦法温热作用较强,适用于背腰臀及小腹部,具有温经活血、散寒解表、壮腰健肾等作用。


抹法
【定义】
以单手或双手掌面、拇指指面紧贴皮肤,作左右、上下或弧形曲线往返移动,称为抹法。抹法可分为掌抹法和拇指抹法。
【动作要领】
用力要均匀柔和,平稳着实,不可忽轻忽重,不可用力按压。
掌抹法:沉肩,垂肘,悬腕,单手或双手掌面紧贴皮肤,作轻重适宜、轻巧灵活的往返移动。
拇指抹法:沉肩,垂肘,腕部平伸,以单手或双手拇指指腹紧贴皮肤,作轻快柔和的往返移动。
【临床应用】
抹法是按摩临床的一种辅助手法,常作为按摩治疗的起始手法或结束手法。掌抹法适用于胸腹、腰背部;拇指抹法适用于头面、颈项及手掌部。抹法具有开窍醒脑、明目安神、舒筋活血、散瘀消肿、通络止痛等作用。


搓法
【定义】
用双手掌面或掌指部挟持患者肢体的一定部位,双手相对用力作快速搓揉,同时上下移动,称为搓法。。
【动作要领】
沉肩,垂肘,悬腕,用双手掌面或掌指部挟持施治部位。前臂发力,通过腕部带动双手作快速盘旋搓揉,同时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缓慢移动。
用力宜均匀柔和,由轻渐重,速度由慢到快。
动作轻快协调,连贯有节律,快搓慢移,上下来回3—5遍。
【临床应用】
搓法是刺激较为温和的一种手法,可和揉法结合使用,常作为结束手法使用,适用于四肢、胁肋及腰部。搓法具有疏经通络、调和气血、松解痉挛等作用。


三、挤压类手法
按法;点法;压法;掐法;捏法;拿法;捻法;弹拔法;踩跷法。)

以指、掌或肢体其他部位按压体表经穴或部位,使之产生挤压感觉的一类手法,统称为挤压类手法。这类手法包括按法、点法、压法、掐法、捏法、拿法、捻法、踩跷法和弹拨法等。
按法
【定义】
以手指或手掌着力于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沿体表垂直方向向深部逐渐用力,按而留之,称为按法。按法可分为指按法和掌按法。
【动作要领】
指按法:术者单手握拳,拇指伸直,以拇指指腹着力于施治部位,用腕、臂的力量由轻而重逐渐向下按压,待刺激深达组织深部后,逐渐减轻压力,然后再重复以上动作。
掌按法:术者伸臂沉肩,腕背伸,上身略前倾,蓄力于施术之上肢部,以单手掌或双手掌叠放于施治部位,用掌根着力下按,得气后减轻压力,然后再重复以上动作。
【注意事项】
指按法取穴要准,拇指与施治部位垂直,施力和缓,不可晃动。
掌按法年老体弱者慎用,小儿禁用。在胸部操作时,用力过大可引起肋骨骨折,故忌用暴力。在腹部操作时,施术手掌应随患者呼吸而起伏,即呼气时徐徐按下,吸气时缓缓放松。
【临床应用】
按法是按摩临床常用手法之一。指按法接触面小,力量集中,刺激较强,适用于全身经穴,具有较强的止痛作用。掌按法接触面大,压力亦大,适用于腰背及院腹部,具有理筋整复、活血止痛、开通闭塞、温里散寒、回阳救逆等作用。

点法
【定义】
以手指指端或指间关节突起部着力于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按而压之,戳而点之,称为点法。点法可分为中指点法、剑指点法、拇指屈指点法及食指屈指点法。
【动作要领】
中指点法:沉肩,微屈肘,拇、食、中指自然伸直,拇指置于中指掌侧,食指置于中指背侧,挟持中指,助之以力。肩、臂、腕协同发力,力集中指端,由轻渐重,施力点按穴位,使局部酸胀得气,再将手指轻轻抬起。
剑指点法:食、中二指伸直成剑指状,其余动作要领同中指点法,利用肩、臂、腕的力量,以食、中二指指端相并点按穴位。
拇指屈指点法:术者握拳,腕部稍尺偏,拇指指腹紧靠食指中节背侧,以屈曲的拇指指间关节突起部点按穴位,又称握拳点法。
食指屈指点法:术者握拳,用拇指尺侧缘抵住食指端,以屈曲的食指近端指间关节突起部点按穴位。
【注意事项】
操作时应着力固定,不得滑移。力量由轻渐重,再渐减力,切忌暴力戳按
临床上应视患者体质、病情而选择施术手法和施力大小,一般以局部酸胀为宜。
【临床应用】
点法又称点穴法,较按法刺激强而持续时间短,其特点是刚柔相济,轻巧有力,深透性强,临床应用广泛,适用于全身各部穴位。点法具有开通闭塞、补泻经气、调和阴阳、通络止痛等作用。点法依刺激的大小可分为轻点、中点和重点。轻点以腕关节为活动中心,刺激较轻,偏于补益,多用于虚证或小儿、体弱者;中点主要以肘关节为活动中心,刺激量中等,施术时感应较大,有平补平泻的作用,可用于实证,亦可用于虚证,或虚实夹杂证;重点主要以肩关节为活动中心,施术时肩、臂、腕协同发力,是一种强刺激手法,常用于体质强壮者和临床表现为实证者,如闭证、厥证等。


压法
【定义】
以指、掌或肘尖部着力于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用力深压,称为压法。压法可分为指压法、掌压法和肘压法。
【动作要领】
指压法:以拇指或食、中、无名三指指腹着力于施治部位,沉肩,屈肘,悬腕,以肩、臂、腕发力达指腹,由轻渐重深压而抑之,压而不动,提则轻缓。
掌压法:以单手或双手掌叠放于施治部位,上身前倾,合腕臂之力出轻渐重深压而抑之,压而不动,提之轻缓。
肘压法:术者上身前倾,沉肩,屈肘约140度,以肘尖尺骨鹰嘴突部着力于体表,躯干和上肢协同发力,垂直向下按压,压而不动,使力透筋骨。
【注意事项】
着力部位应吸定,不可滑动,力宜深沉,均匀持久,忌用暴力、蛮力。
胸壁禁用单指压法,可用掌压法和多指压法,力量不宜太大,以免损伤软组织或造成肋骨骨折。
肘压法刺激强烈,多用于身体强壮者、肌肉丰厚处,年老体弱者及小儿禁用。
【 临床作用】
压法刺激最强,临床应用较少。压法由按法衍化而来,“按”指手法的动作形态,偏于动;而“压”指手法的状态,所引起的压缩效应,偏于静。按法压力较小,刺激 小,力达皮肉,手法持续时间较短;压法压力较大,刺激强,力透筋骨,手法持续时间 较短。指压法多用于全身经穴,掌压法多用于腰背、胸胁及脘腹部,肘压法主要用于腰、臀及大腿部。压法具有疏经通络、开通闭塞、活血止痛、解痉展筋、镇惊安神、祛风散寒等作用。

掐法
【定义】以拇指爪甲部着力,切取一定的部位或穴位,垂直用力掐压,称为掐法,又称爪法、切法、指针法。
【动作要领】
沉肩,屈肘,腕关节伸直,虎口张开,拇指指间关节屈曲约90度或伸直。
前臂静止用力,拇指爪甲着力,掐压施治部位。用力持续平稳,由浅入深,由轻渐重,不可使用暴力。施术时不可揉动,以免损伤皮肤。
若用于急救,则要突然用力,快速掐取,至患者恢复神志为止。
【临床应用】
掐法属强刺激手法,适用于头面部及四肢经穴,如人中、素廖 、内关、老龙等。具有开窍醒脑、回阳救逆、镇惊安神、行气通络等作用,主治昏迷、惊厥、休克、中暑、 惊风、癔病、癫痫发作等危急病症。

捏法
【定义】
以拇指与其他手指相对用力,将皮肤及少量皮下组织捏起,随即放松,称为捏法。捏法可分为拇食指捏法和拇食中指捏法。
【动作要领】
拇食指捏法:术者虚掌,将两手食指屈曲,以食指中节背侧紧触皮肤,拇指在前与食指相对捏起皮肤,随捏随提并捻转,两手交替循序前移。
拇食中指捏法:术者将两手拇指桡侧偏峰紧贴皮肤,与食、中指相对捏起皮肤,随捏随提,捻动前移。
着力均匀柔和,持续连贯,中途不可停顿,不可斜行,以防动伤别经。
在头颈部操作时,一般不作捻转移动,仅提捏一些穴位。
【临床应用】
捏法是一种较为柔和的手法,适用于头颈、背腰及四肢,以小儿脊柱两侧为多,称为捏脊。捏法具有调和阴阳、培补元气、健脾和胃、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等作用,也常用于小儿保健按摩


拿法
【定义】
以拇指和其余手指指腹相对用力,挟持施治部位的肌肤筋膜,捏而提之,称为拿法。拿法可分为三指拿法和五指拿法。
【动作要领】
沉肩,垂肘,肘关节微屈,腕关节自然掌屈。
以拇指和食、中二指或其余四指指腹相对着力,前臂静止性发力,以腕关节和掌指关节的协调活动为主,拇指和其余手指对称用力,进行提拿。
不可屈曲指间关节,而以指端用力,避免钳子样动作。
动作沉稳缓和,均匀有节律,力度适中,由轻渐重。
【临床应用】
拿法刺激较强,适用于颈项、肩背、腰臀及四肢肌肉丰厚处。拿法具有疏经通络。宣通气血、祛风散寒、解痉止痛、开窍醒神等作用。如拿肩井可宣通上下气血,重拿可使病人微微汗出,以发汗解表。


捻法
【定义】
以拇指和食指指腹相对捏住施治部位,稍用力作对称捻线状搓揉动作,称为捻法。
【动作要领】
用拇指和食指指腹相对夹捏一定部位的皮肉肌筋或关节部位,以两指的合力对称搓揉捻动,上下往返,捻而滑动。
动作灵活有节律,着力均匀和缓,速度适中。
施术时可借助按摩介质以润滑皮肤,避免损伤。
【临床应用】
捻法刺激较轻,适用于手指、足趾小关节处及浅表肌肤。具有疏通经络、滑利关节、消肿止痛等作用。


弹拨法
【定义】
以拇指指端着力,深按施治部位,弹而拨之,称为弹拨法。
【动作要领】
以拇指指端着力,其余四指附着于施治部位,亦可以食、中二指着力。将着力的指端深按于施治的肌筋缝隙之间或肌筋的起止点,先轻后重,均匀有力地弹而拨之,如弹拨琴弦。
手法深沉有力,以患者能耐受为度。
【注意事项】
本法刺激较大,不可反复使用,术后应用轻柔手法以松弛肌肉。
伤筋部位禁用。
【临床应用】
弹拨法刺激较大,适用于全身肌筋丰厚处。弹拨法具有舒展肌筋、松弛痉挛、行气活血、松解粘连、消炎镇痛、通经活络等作用。

踩跷法
【定义】
以双脚或单脚施用不同的术势着力于治疗部位,借助自身的重力进行踩踏,称为踩跷法。
【动作要领】
患者俯卧或仰卧于特制的踩床上,适当部位垫以软垫,术者双臂或腋部架于特制的踩床横梁上,以控制自身重量。
术者双脚或单脚根据不同的治疗部位控制用力的轻重和变换不同的踩踏术势,先轻后重地在治疗部位上进行踩压。
踩跷法是以脚进行操作的一种手法,根据用脚部位和着力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姆点法、跟蹬法、跟蹂法、足心蹉法、沉压法、顿按法、足振法等数十种术势,各式之动作与相应之手法相似,可根据术者的操作需要和习惯选择使用。
【注意事项】
本法刺激量较大,操作时应避免暴力踩踏。
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选择不同的操作部位、踩踏术势、操作顺序和施力大小。
【临床应用】
踩跷法刺激量较大,多用于体格强壮者,适用于腰背及四肢部。踩跷法具有舒筋通络、行气活血、解痉止痛、破瘀散结等作用。

四、振动类手法
以节律性的轻重交替的活动,持续地作用于肢体,使之产生振动感觉的一类手法,统称为振动类手法。这类手法包括振法和抖法等。
振法;抖法。)

振法
【定义】
以手指或手掌部附着于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作连续不断的快速振颤动作,并将其传递给施治部位,称为振法。振法可分为指振法和掌振法。
指振法:腕关节悬屈,手指自然伸直,以食、中二指指端轻触施治部位,作上下快速的振颤动作。
掌振法:腕关节略背伸,手指自然伸直,以手掌掌面轻触施治部位,作上下快速的振颤动作。
【动作要领】
沉肩,屈肘,肩关节略外展,以食、中二指指端或掌面附着于体表。
前臂及手部的肌肉作强有力的静止性收缩用力,使功力集中于指端或手掌,从而形成快速而强烈的颤动,使施治部位随之产生振动。
施术时着力要大,力要渗透到深部,使施治部位的深层有温暖舒适感。
手法频率要快,每分钟可达300次左右,一般作用2—5分钟。
【注意事项】
术者呼吸均匀自然,不可憋气,不可用蛮劲,不可抖动手臂。
指振法因施治部位不同,压力可大可小;掌振法仅手掌轻触肌肤,不可有明显的压力。
【临床应用】
振法刺激温和轻柔,作用深透。指振法多用于头面、胸腹及四肢关节的穴位上;掌振法多用于腰背及胸腹部。振法具有和中温阳、养血安神、消积导滞、温经止痛等作用,常用于内、妇、儿科疾病及其他杂病的治疗。


抖法
【定义】
用双手或单手握持肢体的一端进行上下小幅度的抖动,使肢体组织里波纹状起伏抖动,并将这种振动传递到肢体的另一端,称为抖法。
【动作要领】
抖上肢:患者坐位或仰卧位,上肢自然放松,术者立其前外侧,双手或单手握住患肢腕部,在患肩外展、前屈位稍用力作小幅度上下连续抖动,使振动上传前臂、肘、上臂及肩部,整个上肢产生明显的舒松感。频率由慢渐快,每分钟一般200~300次,抖动幅度由大渐小。
抖腕:术者双手握持前臂下端,自上而下作小幅度的连续抖动,使腕、掌及手指随之连续振动,频率每分钟约150次。
抖下肢:患者仰卧位,术者立其足端,双手紧握患侧踝部,在患肢伸直略抬高位作小幅度的上下连续抖动,幅度由小渐大,频率由慢到快,一般每分钟120—150次。
抖腰:患者俯卧位,助手稍用力挟持其腋部,使上半身固定,术者双手握持双踝,身体略后仰,逐渐用力牵拉拔伸,持续二一2分钟后,在牵弓I状态下左右摇转患者下肢,待其腰部放松后再突然用力上下抖动数次,如此反复操作2—3遍。
【注意事项】
动作快速均匀,使力量持续不断地向远端传递、宜用巧劲,忌用蛮劲暴力。
操作时不可使患者身体前后或左右晃动。
【临床应用】
抖法刺激温和,常作为结束手法使用,适用于四肢及腰部。抖法具有理筋整复、疏通经络、松解粘连、滑利关节等作用,主治四肢、腰部的筋伤错位。

五、叩击类手法
用手掌、拳背、小鱼际、指端或棒等有节律地击打肢体体表,使之产生叩击感觉的一类手法、统称为叩击类手法。这类手法包括拍法、叩法和击法等。
拍法;叩法;击法。)

拍法
【定义】
以掌指部着力,五指并拢微屈,用虚掌反复拍打一定部位或穴位,称为拍法。
【动作要领】
肩、肘、腕放松,以掌指部着力,五指并拢微屈。以手腕发力,虚掌拍打施治部位,着力轻巧而有弹性。
动作协调灵活,用力均匀,视患者体质、病情及部位决定用力大小。频率每分钟80~140次。
【临床应用】
拍法刺激小而浅表,适用于全身各部位,常用于胸部、背部、腰部、臀部及四肢。拍法具有调和气血。疏松胰理、引邪达表、解痉止痛、舒松肌筋等作用。


叩法
【定义】
以手指端、手掌侧或虚拳以及借助某些器械叩击、叩打一定部位或穴位,称为叩法。
【动作要领】
肩、肘、腕放松,以腕部发力,指端、掌侧或空拳着力。
叩击时用力要稳,轻巧而有弹性,动作协调灵活,均匀有节律,频率每分钟100~200次。
【临床应用】
叩法刺激小而浅表,适用于全身各部位,常用于头部、肩部、背部、胸部及四肢。叩法具有疏经通络、疏松腠理、滑利关节、开窍醒脑、振奋阳气、消除疲劳等作用。


击法
【定义】
以拳、掌根、小鱼际、指尖或桑枝棒击打体表的一定部位或穴位,称为击法。击法可分为拳击法、掌击法、侧击法、指尖击法和棒击法。
【动作要领】
拳击法:术者单手或双手握拳,以拳掌侧或背侧为着力部位,前臂摆动,带动腕关节屈伸击打治疗部位,动作轻快有节律,双手可交替进行。
掌击法:手指自然伸直,腕关节微背伸,以掌根部施力于体表,一起一落有节奏地击打。
侧击法:手指和腕关节自然伸直,以双侧或单侧小鱼际击打体表施治部位,击打要有节律。
指尖击法:单手或双手五指分开,屈曲呈爪状,指端垂直,力集指端,以腕关节的屈伸带动指端在施治部位着力叩击,动作轻巧灵活,着力均匀有节律。
棒击法:用桑枝棒击打体表施治部位,击打要有节律,快速而急促。
【注意事项】
击打时接触体表时间要短促,用力大小应视患者体质、施治部位而定。
拳击法和棒击法刺激量较大,用力应先轻后重,不可用暴力,棒击时不可有拖抽动作。
年老体弱者及小儿禁用,有精神性疾病和心脏病者慎用。
【临床应用】
击法的刺激量团着力部位不同而大小有异,拳击法和棒击法刺激较大,而掌击法、侧击法和指尖击法刺激较小,适用于全身各部位。击法具有活血通络、调和气血、祛风散寒、镇静安神、解痉止痛等作用。

7、运动关节类手法
对关节做被动活动的一类手法,统称为运动关节类手法。这类手法包括摇法、扳法和拔伸法等。

摇法;扳法;拔伸法。)

摇法
【定义】
术者一手握持或挟住关节近端,另一手握持关节远端,作和缓均匀的回旋转动,称为摇法。根据施治部位的不同,摇法可分为颈部摇法、肩部摇法、肘部摇法、腕部摇法、髋部摇法、膝部摇法和踝部摇法等。
【动作要领】
颈部摇法:患者坐位,术者立其身后,一手托住下颌部,另一手扶住后枕部,双手相对用力作前后左右的环转摇动。
肩部摇法:分为握腕摇肩、托财摇肩、大幅度摇肩三种方法。
握腕摇肩法:患者坐位,术者立其患侧,一手扶持患侧肩部,另一手握其手腕部,作顺时针或逆针方向的肩关节环形运动。
托肘摇肩法:体位同上,术者一手扶持患侧肩部,另一手屈肘托其前臂及肘部,作肩关节的环形运动。
大幅度摇肩法:体位同上,术者一手握腕,另一手扶肩,双手协调滑动和转动,使肩关节自前向后或自后向前作大幅度环转运动。
肘部摇法:体位同上,术者一手握待患肢腕上部,另一手托其肘部,作肘关节的小幅度环转运动。
腕部摇法:体位同上,术者一手握持患肢腕上部,另一手握持手掌部,作腕关节的小幅度环转运动或左右摇动。
髋部摇法:患者仰卧位,术者立其患侧,一手按持膝部,另一手托持足跟,两手协调用力,作髋关节自前向后或自后向前的大幅度旋转运动。
膝部摇法:术式基本同上,以术者托持足跟的手为主作环转活动,小幅度摇动膝关节。
踝部摇法:体位同上,术者一手托持足跟部,另一手握住足掌部,作踝关节的小幅度环转运动。
【注意事项】
要求动作缓和,用力稳妥,忌用蛮力和暴力。摇动方向和幅度应在各关节生理活动范围内进行。
活动范围应视患者病情而定,活动幅度一般由小渐大,速度由慢渐快。
【临床应用】
摇法是按摩临床常用手法之一,适用于颈项、腰部及四肢关节。摇法具有滑利关节、疏通经络、活血化瘀、预防和松解粘连、改善关节运动功能等作用。


扳法
【定义】
术者用双手分别固定关节的远、近端或肢体的一定部位,作相反方向的用力扳动,称为扳法。根据施治部位不同,扳法可分为颈椎扳法、胸椎扳法、腰椎扳法、骶髂关节扳法和四肢关节扳法。
【动作要领】
1.颈椎扳法
颈椎斜扳法:患者坐位,颈椎前屈10度一15度,术者立其身后,一手扶住后枕部,另一手托住下颌部,使患者头部族向一侧至一定幅度,此时术者双手同时用力作相反方向的小幅度快速扳动,后迅速松手,施术时可有关节弹响感。
颈椎定位扳法:患者坐位,颈椎略前屈,术者立其患侧身后,一手拇指按住病变颈椎棘旁,另一手肘部托住患者下颌部,手扶后枕部,使头部向患侧被动旋转至一定幅度,再用力作小幅度快速扳动,后迅速松手,施术时可有关节弹响感。
颈椎侧扳法:患者坐位,术者立其身后,一手按住肩部,另一手扶住同侧耳上 部,使颈椎向另一侧侧屈至一定幅度,双手再用力作相反方向的小幅度快速按压,后迅 速松手,施术时可有关节弹响感。
2.胸椎扳法
胸椎对抗复位法:患者坐位,双手交叉置于枕后,术者立其身后,双手托住其双肘部,并用一侧膝部顶住棘上或棘旁,双手用力向后扳动双肘至一定幅度时,再快速用力向后作小幅度扳动,后迅速松手,施术时可有关节弹响感。此法限于上胸段。
胸椎旋转复位法:患者坐位,身体略前屈,术者一手拇指指腹或掌根抵住病变胸椎棘旁,另一手从腋下绕过勾扶住患者项背部,使其胸椎在前屈位时向患侧旋转、侧屈至一定幅度,此时术者双手同时用力作相反方向的小幅度快速扳动和推顶,后迅速松手,施术时可有关节弹响感。此法限于下胸段。
3.腰椎扳法
腰椎斜扳法:患者侧卧位,下位下肢伸直,上位上肢屈曲,术者面对患者站立,一手手掌抵住患者肩前部,另一侧手掌抵住髂前上棘部位,相对用力使腰椎被动旋转至一定幅度时再用力作相反方向的小幅度快速扳动,后迅速松手,旋术时可有关节弹响感。一般先扳患侧,后扳健侧,左右各一次。
腰椎后扳拔伸法:患者俯卧位;术者立其患侧,以一手拇指指腹或掌根部为附着点按压病变棘旁,并用力向健侧顶推,另一手前管环抱健侧下肢,使其膝部依托于术者肘内侧,用力向后上方徐徐拔伸,缓缓扳动,至一定幅度再用力向后上方作小幅度快速扳动,后迅速松手,施术时可有关节弹响感。
腰椎旋转复位法:患者坐位,腰椎前屈至一定角度,一助手协助固定其下肢和骨盆,术者用一手拇指抵住病变棘突旁,另一手从腋下绕过勾扶住患者项背部,使其腰椎在前屈位时向患侧旋转侧屈至一定幅度,再用力作小幅度快速扳动,后迅速松手,施术时可有关节弹响感。
腰椎后伸扳法:患者俯卧位,术者一手紧压在患者腰部,另一手托住其两膝部,缓缓向上提起,当腰后伸至最大限度时,两手同时用力做相反方向扳动。
4.骶髂关节扳法
骶髂关节斜扳法:患者侧卧位,患侧在上,健侧下肢伸值,患侧下肢屈曲,术者面对患者站立,一侧手掌按住患者肩前部,以固定上半身,另一侧手掌抵住骼前上棘,向后推动至一定幅度,再用力作小幅度的快速扳动,后迅速松手。
骶髂关节后伸扳法;患者俯卧位,术者一手掌根置于骶髂关节部位向下按压,另一手置于膝关节上方,使下肢后伸至一定幅度,双手再同时用力作小幅度快速扳动,后迅速松手。
5.四肢关节扳法
肩关节扳法:患者坐位,术者立其患侧,一手握住腕上部或托住肘部,另一手扶住肩部,以肩关节为支点,缓慢有力地作肩关节的前屈、后伸、内收、外展和上举等扳动。
肘关节扳法:体位同上,一手托住肘尖部,另一手握持腕上部,以肘关节为支点,作肘关节的屈伸被动扳动。
腕关节扳法。体位同上,一手握住腕上部,另一手握持手掌部,以腕关节为支点,作腕关节的掌屈、背伸和左右侧屈被动扳动。
髋关节扳法:患者侧卧位,术者一手置于髋部,另一手扶持膝部,以髋关节为支点、作髋关节的前屈、后伸及外展被动扳动。
膝关节扳法:患者俯卧位,术者一手置于膝上部,另一手握持踝部,以膝关节为支点,作膝关节的屈伸被动扳动。
踝关节扳法;患者仰卧位,术者一手托持足跟部,另一手握住足掌部,以踝关节为支点,作踝关节的背伸、踬屈和左右侧屈被动扳动。
【注意事项】
要求患者思想放松,肌肉松弛,不可对抗用力。
要求动作轻巧准确,果断快速,用力稳实,两手配合协调,不可硬扳,更不能施以暴力。
扳动幅度须因人、因部位而直,不能超过各关节的生理活动范围。扳动脊椎时,不可强求弹响感。
对关节或脊柱强直畸形、骨质疏松、脊柱滑脱、年老体弱、久病体虚等病症皆宜慎用扳法。
【临床应用】
扳法是按摩临床常用手法之一,适用于颈椎、胸椎、腰椎、骶髂关节及四肢关节。扳法具有舒筋通络、理筋整复、滑利关节、松解粘连等作用。

拔伸法
术者以一手或双手固定肢体或关节的一端,牵拉另一端,称为拔伸法。根据施治部位不同,拔伸法可分为颈椎拔伸法、肩关节拔伸法、腕关节拔伸法和指间关节拔伸法等。
【动作要领】
颈椎拔掉法:患者坐位,术者立其身后,用双手拇指顶在枕后,掌指部托住两侧下颌部,用力向上拔伸,并可用两前臂压住患者两肩,以助拔伸力量。
肩关节拨伸法:患者坐位,术者双手握住其腕上部或肘部,逐渐用力牵拉拔伸,嘱患者身体向对侧倾斜以对抗牵拉。
腕关节拔伸法:术者一手握持患者前臂下端,另一手握住其手掌部,两手同时作相反方向用力牵拉拔伸。
指间关节拔伸法:术者一手握持患者手掌部,另一手捏持指间关节远端,两手同时作相反方向用力牵拉拔伸。
【注意事项】
用力要均匀持久,动作要缓和,忌用蛮力和暴力。
拔伸力量的大小应视患者的年龄、体质、病情、施治部位及耐受程度等而灵活掌握。
对关节强直畸形、骨质疏松、肿瘤、结核等病症应慎用或禁用拔伸法。
【临床应用】
拔伸法是刺激较强的一种手法,适用于颈椎、脊柱及四肢关节。拔伸法具有舒筋通络、理筋整复、矫正畸形、松解粘连等作用。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