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热水器地线怎么接:战国社会状况和哲学思想概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0:44:38

战国社会状况和哲学思想概述 


   战国初期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量变时期,到战国中后期则是质变阶段。各诸侯国由于受宗法制影响不同,过渡的形式和改革的道路也各不相同,在意识形态领域中表现为诸子蜂起,百家争鸣。通过长期争鸣,逐步由“百家”过渡到定于“一尊”。
一、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

    春秋时期100多个诸侯国经过争斗、兼并后,余下20多国,其中以秦、楚、齐、魏、赵、韩、燕七国为最强大,史称“七雄”。这七国之间不断地进行战争,这时期称“战国”。

    由于战争频繁(pfnf6n,多),严重破坏了经济。人民要求安居乐业,要求统一,各大思想流派也都主张统一,各国统治者也希望由自己来统一。当时,实力最强的是秦国。秦国法家商鞅实行两次变法,奖励农桑,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经济繁荣,国家富裕,有军事实力。变法后50年间,强秦建立了一支带甲步兵百余万、战车千余乘、战马万余匹的军队。所以,强秦消灭了其他六国的有生力量,统一了中国,建立了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主义国家。


二、战国时期哲学思想概述

    战国在社会制度迅猛变革中,旧统治者丧失了统治的权威,新统治者尚未稳固其统治地位。与此相应的,旧统治思想已丧失其统治地位,新的统治思想尚未完全建立起来。这种形势使社会各阶级都有机会提出自己的愿望和要求,而代表他们的“士”阶层也有可能把自己的思想系统化、理论化,成为它们各自的哲学思想。所以,各国的养士之风盛行。如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都养士数千人。

    同时,春秋时期形成的道儒墨三派的后学也遍布各国,自立学派。如春秋末期的孔墨显学,到战国时有了分化和发展。老子开创的道家学派分为两派:一派以“精气”说明世界的本质(稷下道家);另一派把老子的“道”改造成主观精神,从相对主义走向唯心主义(庄周道家)。韩非说:“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墨离为三。”④子思发挥了孔子“道中庸”、“致中和”的思想。孟子发展了孔子“为仁由己”的思想,提出了“尽心、知性、知天”的理论。后期儒家苟子坚持了“明于天人之分”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又辩证的路线,批判、总结、发展了先秦哲学。后期墨家三派虽取舍不同,但都自标真墨,都继承、发展了墨子认识论中的唯物论,克服了狭隘的经验论。

    此外,宋国的惠施,赵国的公孙龙,楚国的尸佼、黄缭等,也都各自讲学,互相辩难。他们围绕着“古今”、“礼法”之争与“天人”、“名实”之辩,展开了哲学论辩。内容涉及政治、经济、伦理、道德、天道观、认识论和逻辑学等各个领域。如名实之辩继孔子的“以名正实”和墨子的“取实予名”之对立,又出现了惠施的“合同异”,公孙龙的“离坚白”和庄周的“齐是非”等,以较高的思辩水平促进了认识论和逻辑学的发展。

    先秦时期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继承了苟子的唯物论,继承、批判并改造了《老子》的“道”说,发展了商鞅的历史进化论,创立了自己的唯物主义哲学和法、术、势三结合的法学。他和他的老师荀子对先秦时期哲学的继承、批判和总结,显示了处于上升时期的地主阶级的精神风貌。苟韩提出定一家为一尊与吕不韦主张兼言各家又形成了哲学上的论争。所以,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最繁荣、哲学争鸣最鼎盛的时代,是中国古代哲学史发展的第一个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