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洗海尔热水器的视频:对联基本格律的六要素和六禁忌--醉舞秋风 - Qzone日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1:37:43
对联基本格律的六要素和六禁忌--醉舞秋风

 

对联基本格律的六要素和六禁忌


对联对仗的格律要求

词有格律,骈文有规矩。对联是从骈文、诗词衍变而来,所以对联也有格律。对联的格律,就是要对仗。所谓对仗,就是严格的对偶,像古代仪仗队排列两行,手持仪仗,两两相对。

对联对仗的格律要求有如下六项:

1.字数相等  对联可短可长。不管长短,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上联(出句)是多少字,下联(对句)也应当是多少字。如果字数不相等,除极特殊情况,便不成为对联。这是对联最起码的一条要求,也是最容易做到的一条要求。

2.句式一致  这里所说句式,指句子节奏形式。上下联相对的句子,节奏形式应当相同。

节奏本是音乐术语,指各种音响有一定规律的长短强弱的交替组合,在对联中,可以表示为音义的停顿。相同字数的句子,可以有不同的节奏形式。如五言联的节奏形式就不只一种:

  “二三”式          欲知|千古事;  须读|五车书。

       “二一二”式       挥毫|列|锦绣; 落纸|若|云烟。

       “二一一一”式   三强|韩|赵|魏;九章|勾|股|弦。

    “一四”式          养|天地正气; 法|古今完人。

3.词性相当

  词性,或说词类,在上下联对应位置,应当相同或相近。

  在现代汉语中,词可分为十一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以上属实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以上属虚词。对仗要求,原则上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以此类推。

  传统对仗习惯,有更严格的要求,又有宽松的地方。更严格的要求是,名词还分若干小类:天文、地理、宫室、器物、草木、鸟兽、形体、人+事、人伦等等(详见第七讲),一般要求小类相同或相近的词相对。宽松的是,不要求连词对连词,介词对介词,基本上把现在的副、连、介、助叹等虚词看作一+类,可以彼此相对。古代划分的“实字”、“虚字”,跟现在的实词、虚词不尽相同。如古代把某些动词和某些形容词归入虚字,所以某些动词与某些形容词相对也是可以的。

  对仗有工对和宽对之分。工对,原则上相对的词要词性和词的小类相同,宽对,原则上也要词性相同。

  上下联词性完全相同的对联不少。如清杨昌浚题西湖湖心亭联:

   新   水   影   摇   双   槛   碧;

形容词      名词   名词   动词  数词  名词  形容词

 旧   山   光   映   四   围   青。

形容词 名词  名词   动词  数词  名词     形容词

  上下联词类大体相同,虽有不同但是相当,这样的对联很多。如林则徐赠湖南某知县联:

   一  县  好   山  留  客   住;

     数词 名词 形容词    名词 动词 名词  动词

          五  溪  秋   水  为  君   清

         数词 名词 名词    名词 介词 代词 形容词

这副七言联,有三处是同类词相对,即数词“一”与“五”,名词“县”与“溪”,名词“山”与“水”;其余四处相对的词,词性就不相同,“好”与“秋”,“客”与“君”,“住”与“清”只是词性相当,而动词“留”与介词“为”相离较远。可是我们读来,仍然感觉这副对联不错,对仗好,因为它还合乎对仗的其他要求。

4.结构相应  这是说上下联在语法结构上互相照应,彼此对称。词和词组构成的方式多种多样,有联合结构、偏正结构、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动补结构、介宾结构等(详见第四讲)。上下联相对的词或词+组,最好是联合结构对联合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依此类推。如不能做到结构相同,也要做到结构相近,如联合结构对偏正结构。对应,至少要求词或词组字数相等,二字结构对二字结构,三字结构对三字结构。

  句子的成分,有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结构相应,还要求主语对主语,谓语对谓语,宾语对宾语,依此类推。

  仍以林则徐赠湖南某知县联为例,看其语法结构,大致情况如下:

  一   县  好   山  留  客  住;

  └─┬─┘  └─┬─┘  └──┬──┘

偏正结构   偏正结构    动宾结构

└────┬────┘  └──┬──┘

主语部分       谓语部分

-

 五   溪  秋   水  为  君  清。

  └─┬─┘  └─┬─┘  └──┬──┘

偏正结构   偏正结构    介宾结构

└────┬────┘  └──┬──┘

主语部分       谓语部分

“好”与“秋”虽然词性不同,但是“好山”与“秋水”都是偏正结构,同类结构相对。“留客住”与“为君清”虽然结构类别不同,但是大致对应。上下联是主语“好山”对主语“秋水”,定语“一县”对定语“五溪”,主语部分对主语部分,谓语部分对谓语部分。

  又如于右任赠蒋经国联:

  计   利  当   计  天  下  利;

  └─┬─┘  └─┬─┘  └──┬──┘

动宾结构   偏正结构    偏正结构-

└─┬─┘  └─┬─┘  └──┬──┘

主语     谓语      宾语

 求   名  应   求  万  世  名。

  └─┬─┘  └─┬─┘  └──┬──┘

动宾结构   偏正结构    偏正结构

└─┬─┘  └─┬─┘  └──┬──┘

主语     谓语      宾语

此联上下联语法结构完全相同,自然是结构相应的。

5.平仄相对  这是对字音声调的要求,使对联念来有抑扬顿挫之感,具有一种音乐美。

  汉字有四个声调,分为平声、仄声两类。仄,通“侧”,就是不平的意思。古代四声,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后三声是仄声。普通话四声,是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前二声是平声,后二声是仄声。(详见第五讲。)

  诗词和对联,讲究声调的和谐铿锵,在语句里就要讲究平仄声的适当搭配。如果一长串的平声字或仄声字,声调像敲木鱼似的,势必显得单调乏味。对仗,上下联相对应的字,如果平仄声完全相同,平对平,仄对仄,也会显得单调乏味,因此要求平声对仄声,仄声对平声。不重要或次要处的字,平仄可以不拘,重要处(如节奏点所在和句末停顿处)平仄要合乎规定,基本上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有些对联,平仄完全相对。如清顾鼎臣题联:

  柳线莺梭,织就江南三月景;

        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云笺雁字,传来塞北九秋书。

         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不少对联,平仄基本相对,少数或个别字平仄不对。如福建永定县高陂桥联:

  一道飞虹,人在青云路上;

   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仄

  半轮明月,家藏丹桂宫中。

   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平平

两句都是一、三字平仄未对,其余平仄完全相对。

  对联关于平仄的格律,最重要的是,上联末尾字即上联脚必须仄声,下联脚必须平声。这是对联的规则,不能违反。(个别对联上联脚平声,下联脚仄声,不是正格。)这样,一开一合,一抑一扬,从声韵上使对联达到完整的境地,成为一个从内容到形式都很完美的对立统一体,让读者读完感到有长长的余音余味。这是千百年来积淀成的审美惯性。如果违反,上联脚平声而下联脚仄声,人们看来一般总会觉得别扭或者压抑;如果两联脚同是仄声或是平声,除了极特殊情况以外,人们会觉得不完整,像散文中的两句,而不像对联,给人以颇大的遗憾-。

6.内容相关  对联的上下联,内容要密切关联,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表达一个主题。除“无情对”以外,上下联决不能风马牛不相及,或者彼此孤立,各自为政;也不能一重一轻,相差悬殊,那样,内容的关联就不密切了。

  内容相关有三种情况:

  (1)内容相近,相互配合。如吉林龙潭山公园联:

  龙峰疏柳笼烟暖;  潭水劲松锁月寒。

“峰”与“水”,“柳”与“松”,上昼景,下夜色,相互配合,共同表现龙潭公园的特色。

  (2)内容相反,对比映衬。如张焜自题修身联:

  酒常知节狂言少;  心不能清乱梦多。

“狂言少”与“乱梦多”正相反,两相对比,更说明节酒、清心的重要。

  (3)意思连贯而下,不可中断。如集句联:

  弃燕雀之小志;  慕鸿鹄以高翔。

上联语意不完整,直贯下联,显出题旨,表明立大志。

  对联内容不相关,短联如:

  新年台上演戏;  暑假水边钓鱼。

此联只能说是对偶句,上下联内容不相干。 

  中联如:焦点,热点,重点,点点皆关国计民生;  足球,篮球,排球,球球都赛水平风格。

此联上下联内容虽有一点关联,但是相距较远。

  又如某省的重奖征联(出句征对):

  东迎华岳,西接昆仑,南望祁连,北通大漠。越丝绸古道,溯汉武雄风。襟欧亚,射天狼,到此何妨同斟御酒。

      尧法昊天,舜承禅让,禹治水患,汤撤鸟罗。显燮理嘉猷,施庙堂铁腕。念台澎,除硕鼠,清时正好共品龙芽。-

  下联虽然立意严正,措词典雅,但是内容与上联相距远,与征联主旨无涉,被拔为获奖者第一名值得商榷。

  上下联内容如果轻重悬殊,即使词语能对仗,也不合乎对联的要求。如:

  万仞高峰惊日月;  一株柔柳伴花枝。

一雄伟,一柔弱,严重失调,不能相对。

六要素

  对联是一种讲究格律的文学形式,欣赏与写作对联,必须了解其基本的格律要求。所谓对联格律(简称联律),是指对联写作的一些基本规则和格式,其核心要求是对仗。对联的基本格律,可概括成六要素和六禁忌。

  对联基本格律六要素,一般认为,即: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作者认为,这六要素可分别从基础、语法、声律三方面来加以理解:

1.字数相等,内容相关

  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基础要素。字数相等,指的是,若上联是由几个分句组成,则下联也应是由字数上与之一一相等的几个分句组成。总之,若连字数都不能相等,那无论如何也难以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对联

  从内容看,上下联之间,内容要相关,以起到相反相成或相辅相成的效果。这种关系或者是从相同的角度互相映衬、补充,即所谓“正对”;或者是从相反的角度互相反衬、对照,即所谓“反对”。如:

    觉行圆满;功德庄严。(正对)

    心平积福;欲重招殃。(反对)

  还有少数对联上下联之间属于互相衔接的关系,即所谓“串对”或“流水对”。如:

    除了香甜苦辣咸酸涩;

    无非柴米油盐酱醋茶。

  如果上下联内容毫不相关,会使人觉得非常别扭和生硬,则起不到对联应有的文学效果,难以称得上是合格的对联。当然,有一种特殊的对联形式,即所谓“无情对”。它指的是上下联形式上(字面)对仗工整,而内容上(意义)却有意不相关,从而造成一种特殊的效果。无情对主要是利用对联的形式特征(对仗),来体现一种文学趣味和技巧,其内容是次要的。如:

    庭前花始放; -

    阁下李先生。(常用无情对)

    树已半枯休纵斧;

    果然一点不相干。(常用无情对) -

  总之,字数相等,内容相关,是对联在形式和内容方面最起码的要求,体现了最基本的对应性和关联性,故将二者称为基础要素。

2.词性相当、结构相称 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语法要素,也是最关键的两个要素。词性相当,指上下联相对的词语性质应尽可能相同或相近。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等。如:-

    五蕴皆空观自在;

    一心不乱见如来。

  此联中,“五”和“一”都是数词,“蕴”和“心”都是名词,“皆”和“不”都是副词,“空”和“乱”都是形容词,“观”和“见”都是动词,“自在”和“如来”都是名物化的形容词或动词。一般对虚词的要求比较宽松,对实词的要求较为严格。在具体的对仗中,除词性外,还可适当考虑词语在句中的作用,对修饰词语的要求较宽松,对中心词语的要求较严格。-

结构相称,指上下联对应语句的语法结构应尽可能相同。如:

    一心常忍辱;

    万事且随缘。

  此联上下联皆为主谓宾结构,其中,“一心”对“万事”皆为偏正结构,“忍辱”对“随缘”皆为动宾结构。

3.节奏相应,平仄相谐     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声律要素。节奏,本是音乐术语,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等现象。在联律中,则是指对联语句中有规律的停顿现象。节奏相应,指上下联在节奏的停顿上应当尽可能保持一致。如:

    漏尽-飞身-去;

    心空-及念-临

    以-神通力-护持-正法;-

    设-孟兰盆-超度-慈亲。

  不过,作者认为,节奏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节奏包括语意节奏和声律节奏。狭义的节奏则专指语意节奏。语意节奏主要依语句结构去划分,指根据语意而产生的音节上的停顿或间歇。声律节奏则是从平仄要求去看,指句中一定位置的声调要求(平仄安排)。作者认为,为使概念明确,最好将语意节奏和声律节奏分别用“节奏”和“音步”来表达。举例如下:

同时-闻-授记;次第-得-菩提。(节奏)

同时-闻授-记;次第-得菩-提。(音步)

  当然,节奏和音步还是有密切联系的,二者经常是一致的。

  平仄相谐,又称平仄协调,狭义地说,是指对联在音调上的两大要求:平仄相对与平仄交替。广义地说,也包含句脚平仄安排等其他一些平仄问题(见六禁忌)。平仄相对,指上下联各音步以及各分句句脚之间,要平声对仄声、仄声对平声,即上联是平声,下联就要是仄声,反之亦然。对音步的安排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因为,实际上并不一定要求整个音步平仄相对,能在音步位上平仄相对即可。所谓音步位,就是每个音步的末位字,这是决定整个音步性质的重点声。由于汉字的绝大多数音步为二字音步,因此,音步位一般指的就是每句的第二、四、六字。所以便有了“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如:

  心驰-有外-实迷-有;身处-空中-不见-空。

  ○○△△△○△○△○○△△○(○表平声,△表仄声。)

  此联中,第一三五字不一定平仄相对,第二四六字皆平仄相对。不过,并非所有的音步位都在二四六位置上,主要是由于对联行文的句式,除了律诗中的对仗句式外,还有词、曲、赋、骈文乃至散文等句式,以及领字、专有名词等的运用。如:

    建-曼荼罗坛-修法;

    于-阿兰若处-

    直心-乃-万行-之本;

    贪欲-为-诸苦-之源。

    深心-勤习-真言宗-教义;

    全力-弘扬-大手印-法门。

  以上诸联,其音步位就不一定在二四六位置上。

  平仄交替,它与平仄相对实际上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指上联或下联的句子,其自身的音步(或者说音步位)之间,平仄应交替使用。只有各分句的句脚与前一音步之间,可以不考虑交替问题。如:

    真身已过凡间望;妙法不堪小智听。

     ○ △ ○△  △ ○ △○(音步交替,句脚与前一音步也交替)

    正信起行真有佛;深心入解本无魔。-

    △○△△○ △ ○○(音步交替,句脚与前一音步不交替)

  平仄协调的要求不是绝对的,有时,为了不以律害意,个别地方出现平仄失对或平仄失替,亦可通融。在运用排比、押韵、引用等特殊修辞手法和运用成语、典故等固定句式之类的情况下,更可以适当放宽平仄方面的格律要求。

  对联格律的上述六要素,大体上还存在某种层层递进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词性相当是结构相称的基础,结构相称是节奏相应的基础,节奏相应是平仄相谐的基础。

-六禁忌

1.忌同声落脚-

  这是就上联或下联各分句句脚之间的关系而言。由多个分句组成的对联,各分句句脚的平仄安排,严格说,可以马蹄韵为规则。所谓马蹄韵,指的是句脚平仄安排如马之走步,后脚踏着前脚印走。其平仄格式为:平仄仄平平仄(仄平……),或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但是,作者认为,从对联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出发,考虑到对联“联无定句,句无定字”的特点,以及对联句式的复杂性等因素,其句脚平仄安排的格律要求亦可以“忌同声落脚”为规则。准确一点说,此规则有两点要求:(1)、每边二至三个分句者,要求各分句不能全是同声落脚。(2)、每边四个以上分句者,要求各分句不能连续三句(上下联起句及中间分语段时可以例外)或三句以上同声落脚。这种规则理论上简洁明了,运用上灵活多变,既体现了原则性和理论性相结合,又能包容在句脚平仄问题上的几种主要不同意见。以每边五分句长联之上联为例,按“马蹄韵”的规则,只有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中间分语段时)两种正格,另有仄平平仄仄一种变格,共三种格式。按“忌同声落脚”的规则,那么,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中间分语段时)、仄平平仄仄、仄仄平仄仄、仄平仄平仄、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仄、平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等十一种格式皆为合格,且无须分正格与变格。

  2.忌同声收尾

  这是就上联联脚与下联联脚之间的关系而言。准确一点说,此规则也有两点要求:(1)一副对联不管长短如何、分句多少,都要求上联仄声收尾,即上联最后一字应是仄声;下联则要求平声收尾。一般不能上联平声收尾,下联仄声收尾。(2)上下联不能同声收尾,即上下联最后一字不能同是仄声或同是平声。-

  3.忌三平尾或三仄

  指的是在一个句子的最末三个字,应尽可能避免都是平声或都是仄声。如“缘深因厚坐莲台”,若将“坐”改为“登”,就成了三平尾。又如“依法修行能入道”,若将“能”改为“可”就成了三仄尾。三平尾或三仄尾,在平仄单调上并无二致,为体现理论上的一致性,应将二者都作为禁忌,不能只忌三平尾而不忌三仄尾。

  4.忌孤平或孤仄

  指的是在五言或六言的句子中,应尽可能避免全句只有一个平声字,或只有一个仄声字。如:“万事皆如意”,若改为“万事俱如意”,即是孤平;又如:“菩提当下现成”,若改为“菩提当下圆成”,即是孤仄。在此,作者对孤平问题拟略加论述。作者认为,联律不必完全依从传统诗律,从联律来说,“在五言或六言的句子中,若只有一个平声,就犯孤平”,此定义更加简洁合理。因为:其一,此定义对平仄的要求,总的看是宽松了一些,符合对联格律的发展趋势。其二,依传统诗律,所谓孤平,还要除句脚外,但对联与近体诗有一个较大的不同,就是尾字(句脚)的平仄要求有所不同,且不要求押韵,所以在联中,尾字(句脚)不一定要单独划出。其三,以字面看,孤,就是一个,孤平的字面含义和实际含义若完全一致,有利于理解。传统诗律的孤平是:在五言平起、七言仄起的句式中,除韵脚的平声字外,如果句中只有一个字是平声字,就犯“孤平”。这种定义,实际上,已经把孤平定死在一两个句式上了(具体说,五言“平平仄仄平”变为“仄平仄仄平”,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变为“仄仄仄平仄仄平”,就是孤平)。因此,对孤平二字,必须加以附带补充说明,才能实际理解。其四,以五言联而言,若只有“仄平仄仄平”是孤平的话,那么,再来看看“仄仄仄平仄”,比较这两种格式,从平仄的死板、单调来看,究竟哪一种更死板、更单调?其五,近体诗,主要是五、七言,因此,在六言联中,传统诗律的孤平概念就不能加以解释,而六言联中,同样可能存在孤平现象。+孤平或孤仄的现象,实际上只存在于五言和六言句中,因为在七言以上的句子中,如果遵守了平仄交替的基本要求,是不会出现孤平或孤仄的。

5.忌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这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保持一致。如“世事纷纷”对“红尘滚滚”,其中,“纷纷”对“滚滚”,就是叠字相对;又如:

    修道是修心,心空即是涅槃岸;

    见因如见果,果苦莫如地狱人。

其中,“修”对“见”、“是”对“如”、“心”对“果”,就是重字相对。但是,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同位重字,就是同一字出现在上下联同一位置,如“法界”对“世界”、“成道”对“成魔”。但有些虚词(之乎也者而矣哉,等等)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

    漏网之鱼,世间时有;

    脱天之鸟,宇内尚无。

异位重字,就是同一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位置。如: -

    业流不住勿贪境; -

    命运相同莫恨人。

若将下联的“莫”改为“不”,就与上联的“不”字异位重字。

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是对联之忌。不过,有一种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如:

    本无月缺月圆,它随顺你;

    虽有花开花落,你任由它

联中的“它”对“你”,就是异位互重。

  6.忌同义相对

  同义相对,又称为合掌。所谓忌同义相对,指上下联相对的语句,其意思应尽量避免雷同。如“旭日”对“朝阳”、“史册”对“汗青”、“神州千古秀”对“赤县万年春”等,就属合掌。当然,出现个别非中心词语(尤其是虚词)的合掌,或者合掌部分在联中比重很小,无伤大雅。一些含义相近的语句相对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