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姆鸭信息技术公司:草书发展史论--陈代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3:22:09

草书发展史论--陈代星 

                                        草书发展史论 -- ●陈代星

 [内容提要]

●草书发展的历史线索应该理顺,草书肇于秦、汉之间。

●草书发展线索:草篆——简牍草隶——章草——今草;今草在张芝手中形成。

●草书发展到晋朝,经王羲之理性过滤和精心创研走向成熟。

●草书发展在唐宋时期出现了高峰,“颠张醉素”耸起峰峦。

●草书在元明清乃至现代,经过泛化期而进入漫长的波澜不惊的延续轨道。

●近现代真正可称为草书家的只有三人:于右任、毛泽东、林散之。

 

主题词:书体发展  草书  史论

     从艺术发生学的观点讲,任何一门艺术泛化为社会公众行为都必然经历滥觞、成熟、延续的发展过程。草书也正是循着这一规律,滥觞於秦汉,成熟于魏晋,高峰于唐宋,泛化于明清,延续至现代。在这一特殊的文化史流程中,始终伴生着草书理论的消长。

一、草书的滥觞期(秦汉)

    一般人将书体演变顺序理解为象形、甲骨、金文、小篆、隶、楷、行、草。但草书的发生却有着一段特别隐情需要澄清。草书作为一种书写方式的出现并非是在隶楷行后产生的,而实际上较准确的说,草书产生的时间几乎与隶体平行,甚或还早于隶体。

    历史上关于草书肇起于何时,众说纷纭,未有定论。考典籍文献,有源秦、源汉两种说法。持源秦说者以赵壹《非草书》为据,“盖秦之末,刑峻罔密,故为隶草,趋急速耳。”又举出梁武帝《草书状》“昔秦之时,诸候争长,简檄相传,望烽走驿,以篆隶之难不能救速,遂作赴急书,盖今草书是也”。持汉说者以许慎、卫恒、张怀瓘等文字为据,许慎《说文解字叙》指出“汉兴有草书”;卫恒《四体书势》说:“汉兴而有草书,不知作者姓名”;张怀瓘《书断》记载:“汉元帝时,史游作《急就书》,解散隶体,兼书之,汉俗简堕,渐以行之是也”。我们从以上古人文字中也收获到了这样一些信息:第一,草书的出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是应时代实际生活的快节奏发展,这是历史客观背景;第二,人力书写简捷的需要;第三,最初出现的是隶草。再结合其它文献资料,我们可以较科学地说:“作为简捷草写的方法,秦时就有了草篆出现,秦始皇五年(公元前242年)的《五年相邦吕不韦戈铭》的铭文既草篆;65年在湖北江陵发现的一批战国竹简中也有大量的草篆出现;春秋晚期的《侯马盟书》就是用毛笔以朱、墨写在玉石片上的典型草篆。秦时已有草写的带篆味很浓的古隶在木简上出现,如四川出土的秦武王二年的青川木牍和湖北出土的云梦睡虎秦简。就是这些秦隶向下分歧出笔画轻捷、体势游动、书写便利的章草书和笔画凝重、波磔肥厚的八分书及书写规范、结体庄稳的正隶书。这里我们可以把草书衍变的线索理顺了,草篆——简牍草隶——章草——今草。在时序上,草书逐渐成熟的过渡期几乎与隶书的发展同步。西汉史游的《急就章》章草书作品的产生,标志着章草书已成熟,到东汉杜度时期进入新的阶段,最后在东汉张芝时期衍化成今草书。张怀瓘在《书断》中指出“然伯英学崔、杜之法,温故知新,因而变之,以成今草。转精其妙,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而隔行......伯英即草书之祖也”。今草书体中保留了草篆的线条,圆实而活泼;保留了草隶体势的飘逸,保留了章草运笔的连绵与结构简略。

    草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出现,有其合理的社会文化生存背景。秦汉时代是大中国的开创期,社会在剧烈的变化中趋向统一和稳定。人们不断探索新的方法来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生活。不断总结经验,归纳过去的认知,形成新的体制。草书的萌芽和形成正是顺应了这一历史潮流。对新体草书的出现,当时存在着不同的观点,说好者,褒扬草书省力简捷;说不好者,贬诋草书野怪,不属圣人传下来的,是不正经的。当时反对草书的势力很强大,史游以草书名世,就遇到了世俗习惯势力的反对;张芝今草书行世,赵壹就公开从理论上进行攻讦,这些都是有文献可查的。从哲学上讲,新生事物的发展规律总是由弱到强,由不被认知到接受,草书的成熟也证明了这条规律。

    汉代草书家很多,史游、杜度、崔瑗、张芝、梁孔达、姜孟颖等,但他们的作品几乎没有留传下来,现在仅见张芝的一笔草书《冠军贴》。

    汉代研习草书几成时风,特别是张芝研究草书十分专志“弘农张伯英者,因而转精其巧,凡家之帛,必先书而练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下笔必为楷则。常曰'匆匆不暇草书’,寸纸不见遗,至今世尤宝其书,韦仲将谓之草圣”(卫恒《四体书势》)。由于杜度、崔瑗、崔实、张芝等大草书家的影响,时人“专用为务,钻坚仰高,忘其罢劳,夕惕不息,仄不暇食,十日一笔,月数丸墨,领袖如皂,唇齿常黑,虽处众坐,不遑谈戏,展指划地,以草划壁,臂穿皮刮,指爪摧折,见腮出血,犹不休辍”(赵壹《非草书》)。真是把当时人学习草书的风气维妙维肖的传递了出来。

    汉代书法理论中涉及到草书的并不是很多,可能是历史的传递中因各种原因没传下来。现可见到的文献,最完整的要数赵壹的《非草书》了,许由的《说文解字·叙》中也提到草书。

    汉代草书在滥觞期终于经历了草篆、草隶、章草而在张芝手中成为了今草,中国书坛从此多了一支奇葩。

二、草书的成熟期(魏晋)

    草书的成熟期在魏晋。魏晋是书法历史上灿烂的智性时代。经过200多年汉代文化史的洗礼,书法进入魏晋后,已经是迈着较为整齐的步伐了。隶书已向楷书演变,草书也渐渐失去草创时期的稚朴。章草经索靖手朝着规范化的路子迈了一大步;然后陆机又起变化。陆机那笔势倚侧的章草书中已荡溢着今草书的气息,成为一种章草到今草的过渡性草书面貌。到了王羲之,草书进入了典型的小草时代。王羲之在书法上是集大成者,他对书法倾注了毕生精力,行书和楷书在他手中出神入化,草书经他的手更为规范化。王羲之的草书点画结构匀称,面貌清俊,体势流美,风神蕴藉,不藏不露,中规适矩,完全显出一派成熟的理性魅力和风采。但后世对王羲之草书的评价却褒贬不一“逸少草有女郎才,无丈夫气,不足贵也”(张怀瓘《书断》)。

    晋代草书的另一大家应数王献之。献之常思有别于父亲羲之的路径,努力别树一帜,这种极有个性的探索是可贵的。他领悟到了张芝一笔草的真髓。张怀瓘《书断》说:“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后世很多书评家都以为王献之草书在羲之上。南朝宋时虞和《论书表》说:“献之始学父书,正体乃不相似,至于绝笔章草,殊相拟类,笔迹流怿,宛转妍媚,乃欲过之”;张怀瓘《书断》说:“尤善草隶,幼学于父,次习于张,后改变制度,别创其法,率尔私心,冥合天矩,观其逸志,莫之与京......。”黄庭坚《山谷题跋》指出“大令草法殊迫伯英,淳古少可恨,弥觉成就耳。所以中间论书者以右军草入能品,而大令草入神品也”。细比较羲、献草书,自然觉出献之草书的确胎脱于羲之,但更多了一些雄浑和韵致,线条的摆动跨度也较大些,而一笔书一气呵成,更显出几分胆识,体态也更为生动活泼。

    王僧虔草书在当时也颇有名气,张怀瓘称“僧虔隶行入妙,草入能”。王僧虔之子王慈的草书别有景致,虽圆熟不及羲、献,但其草书奇纵跳宕,气血浑厚,夸张的胆魄,笔法的挪宕,结体的疏朗,用墨的大胆都比献之更前行一步。其代表作品有《柏酒帖》、《汝比可也帖》。

    魏晋政治黑暗,官场斗争激烈异常,文化人多转移精神寄托,崇尚老庄,寄情自然山水风物。文化艺术无不受到影响,各种艺术面貌都总是透散出一种优雅闲适,高逸潇洒的精神气息——“魏晋风韵”。连本身最能表现主体情绪和个性精神的草书,在王羲之笔下流泻出来的也只是一脉恬适而优雅的媚美来。献之草书虽然笔底有英气流动,多了一些雄逸之气,但摆动不大,空间构成还是赚单薄了。我倒觉得历史上不起眼的王慈草书腾挪跳宕,空间构成要丰富些。

    魏晋时期有名草书家很多,皇象、索靖、陆机、杨泉、王羲之、王献之、王僧虔、卫瓘、顾荣、郗鉴、谢安、王慈等都很有名气。笔者从文献资料中做了一个有趣的统计,将凡涉猎草体书法的魏晋书法家分了一个队,在抽样的148个草书家中,善隶草的29人;章草7人(隶草与章草可能重合的);善今草的59人;(其中桓玄与郗鉴喜狂草);善行草的53人。这里我们有必要进行分析:第一,草书家队伍明显增长;第二、社会文化环境已远比汉代改观,在舆论上已没人公开抨击草书,既使出现些批评也是善意的艺术批评,说明现实的社会心态已经完全接纳草书做为一门艺术存在了;第三、章草已衰退,今草成为风习,行草也成了大宗,狂草初见端倪。

    流传下来的草书代表作有:

    陆机《平复帖》;

    皇象的《急就章》;

    索靖的《月仪帖》;

    王羲之《月初帖》、《十七帖》、《平安帖》、《孔侍中帖》、《游目帖》、《长风帖》等;

    王献之《鸭头丸帖》、《十二月帖》、《中秋帖》、《鹅群帖》、《送梨帖》、《地黄汤帖》等;

    王慈的《拍酒帖》、《汝比可帖》。

    魏晋人的理性思维已经达到很高程度,清谈之风最大的贡献就是训练了人类的理性思辩能力,丰富了抽象的哲学思辩层次。更有助于各种文化艺术理论的深化。在书法上出现了一批重要书法理论家,尤其对草书的发展有较为重要的理论支持。在草书理论上有建树的理论家和理论著作有:

    皇象《论草书》

    杨泉《草书赋》

    卫恒《四体书势》

    索靖《草书状》

    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

    王僧虔《笔意赞》

    梁武帝《草书状》

    这些草书理论多从研究草书的形体、气势、运笔、审美等方面去探索。如吴国杨泉在《草书赋》中较全面地探讨了草书艺术的美“惟六书之为体美,草法之最奇。......乍柳杨而奋发,似龙凤之腾仪。应神灵之变化,象日月之盈亏。书纵竦而植立,衡平体而均施。或敛束而相抱,或婆娑而四垂,或攒翦而齐整,或上下而参差,或阴岑而高举,或落箨而自披。其布好施媚,如明珠之陆离;其发翰摅藻,如春华之扬枝;其提墨纵体,如美女之长眉;其滑泽肴易,如长溜之分歧;其骨梗强壮,如柱础之丕基;其斫除穷尽,如工匠之尽规;其芒角吟牙,如严霜之傅枝。众巧百态无尽不奇,宛转翻复如丝相持”(《佩文斋书画谱》卷一)。王僧虔提出“书之妙道、神彩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对草书发展影响很大。梁武帝提出“任意所为,斜而复正,断而还连”的草书理论,这些理论对草书发展都是十分有益的。

三、草书的高峰期(唐宋)

    草书发展的高峰期在唐宋。沿袭晋制的隋朝因之短暂,在草书发展上除智永外,便没有更多可入史的人物了,智永曾写真草千字文800通,分送浙东诸寺以教化民智。智永是我国最早的普及书法的教育家。唐代张怀瓘评价智永草书说:“微尚有道之风,半及右军调,兼能诸体,于草最优,气调下于欧虞,精熟过于羊薄”(《书断》)。说智永于草最优,今观其遗墨,其草书延续羲之,体态稍为丰厚些,但却缺乏羲之的灵动与连绵气韵,鼓努为之的气息也较浓。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灿烂辉煌的时期,社会经济文化高度发达。书法在唐代进入了理性整合时期。唐代楷书、草书都成为了书法史上不可企及的两座高峰。唐朝国学六种,书学排在第五位,特设书学博士,以书取士。唐太宗好右军书,亲为之传。时代背景导引书法大兴,于是楷书欧颜柳;行书李邕;草书旭素等等皆笔法大运,举国兴昌。江河汇海,蔚为大观。单就唐代草书而言,草书大师辈出;孙过庭、张旭、怀素、高闲、颜真卿、贺知章、李白、杜牧、邬彤、柳宗元、杨凝式等。涉及到草书的理论著作枚不胜举,重要的著作有《书谱》、《书断》、《述书赋并注》、《续书评》等等。

    唐朝草书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学王追古;第二阶段创新狂草;第三阶段狂草余续。笼统观之,唐初草书晋宋余韵、精炼而拘挛,放不开,以欧阳询、孙过庭,陆柬之为代表;中唐狂放突兀,天马行空,个性释放,张旭、贺知章为代表;晚唐犷中带雅,延续中唐草风,以怀素、高闲、杨凝式为代表。检索全唐草书,很少章草出现,整个唐草皆今草大势。

    先说第一阶段:唐初承续晋风,全社会学王右军,从皇帝到大臣再到百姓,无不奉王右军为圭臬。草书也摆不脱学王风习,王羲之行草广为泛滥。皇帝中的太宗善书法,行草得二王法;高宗善真草隶;大臣中虞世南行草遒媚宽绰;欧阳询草书迭荡险厉;陆柬之草书劲节有力;孙过庭将王羲之草书艺术发挥尽致,风神绰约。

    第一阶段草书的主要代表书家是陆柬之、李怀琳和孙过庭。代表草书作品:《急就章》、《与山巨源绝交书》、《书谱》。

   陆柬之是虞世南甥,先学其舅书法,又学欧、二王书法。后人对陆柬之草书评价颇高,宋朱长文《续书谱》称赞陆柬之草书“余尝阅观其草书,意古笔老,如乔松倚壑,野鹤盘空,信乎名不虚得也”。米芾等人也给予陆柬之以好评。陆柬之传世草书有《急就章》等。

    李怀琳凭《与山巨源绝交书》文书统一,足能在唐初草书界鹤立。明朝汤垕指出“怀琳仿晋嵇康绝交书,筋肉丰壮,位置典古,云行水流,浑然无迹。......唐初名手文瞻字妙如此者世不多见”(《佩文斋书画谱》)。文征明《甫田集》说:“此帖字迹多类右军,......行间茂密,卓然名家也”。

    孙过庭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和书论家,书法以草著名,书论以《书谱》彰世。孙过庭在唐时名望就很高,张怀瓘《书断》说孙过庭“博雅有文章,草书宪章二王,工于用笔,俊拔刚断,尚异好奇”。吕总《续书评》说:“过庭草书如丹崖绝壑,笔势坚劲”。宋《宣和书谱》给予孙过庭以极高评价“作草书,咄咄逼羲献,尤妙于用笔,俊拔刚断,出于天材,非功用积习所至”。明人王世贞在《弇州山人稿》中评《书谱》书法说:“此帖浓润圆熟,几在山阴堂室,后复纵放,有渴猊游龙之势。”的确孙过庭深得王羲之书法奥理,天真潇洒,“有唐第一妙腕”当之无愧。其作品《书谱》文书精妙,在中国书坛树起了一座里程碑。后人学草书者,没有不研读《书谱》的,《书谱》在当今已经成为一门研究学科——书谱学。

    第一阶段草书理论多偏重对草书运笔,意象、气韵、品评和审美方法等方面。其代表理论著作有虞世南的《笔髓论·释草》、孙过庭《书谱·序》等。

    第二阶段:创新狂草。盛中唐时期,经济发达,天下富足、文化斑烂多彩。时政开明,文化人生存环境宽松,人性得到空前的解放。不管好怪诞狂放的艺术形式都能得到社会的理解。这个时代的文化,基本上是以追求新质文化为主。当时的文化人对古典精神进行重新审视,努力探索时代文化的新精神,许多新质文化形态应运而生,唐诗首开新风貌,新古典散文掀起革新浪潮,大诗人李白、大画家吴道子、大书法家张旭,诗圣、画圣、草圣“三圣”列空,灿烂星河。此时草书由张旭杠大旗,向传统挑战,突出个性精神,以狂草为载体,酒神助兴,挥动手中出神入化的毛笔,风驰电掣,创造出惊天地、泣鬼神的狂草书法。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将草书创作推向书法艺术的峰巅。张旭草书的无比巨大的力量震撼着后人。和尚怀素直接继承了张旭狂草衣钵,“颠张醉素”千古流芳。李白、吴道子、颜鲁公等人在张旭浪漫主义艺术观的启迪下,都成为了各个艺术领域的巨匠。以后的黄庭坚、祝允明、倪元璐、黄道周、张瑞图、傅山、王铎、毛泽东等人的草书在异代闪耀璀灿的光芒。

    后人对张旭草书评价甚高:

    “张旭草书、立性颠逸,超绝古今”。

        ——唐吕总《续书评》

    “露顶据胡床,长叫三五声。兴来洒素壁,挥笔如流星。

        ——李    颀       

     “张长史则酒酣不羁,逸轨神澄。回眸而壁无全粉,挥笔而气有余兴”——窦臮、窦蒙《述书赋并注》

     “长史草书,颓然天放,略有画处,而意自足,号为神逸”。——苏轼《东坡题诗》

     “故张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身而名后世”。——韩愈《送高闲上人序》

    当时对贺知章草书评价也很高,窦臮、窦蒙《述书赋并注》称赞道“湖山降祉,狂客风流。落笔精绝,芳词寡俦。如春林之绚彩,实望而写忧,邕容省闼,高逸豁达”。

    第二阶段狂草书家:张旭、贺知章、李白、邬彤等人。草书代表作品《古诗四帖》、《肚痛帖》、《上阳台帖》、《孝经》等。

    第二阶段草书理论,主要论述,评品古今草书家书艺特色,草书笔法探讨、草书艺术审美。其主要理论著作有: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草书百韵歌》;张怀瓘《书断》、李嗣真《书后品》;蔡希综《书论》;韩愈《送高闲上人序》;窦臮、窦蒙《述书赋并注》等。

    第三阶段:狂草延续。这一阶段大致可能在晚唐。这一阶段是狂草余风阶段,主要代表书家是怀素、高闲、杨凝式等。其主要草书作品有《自叙帖》、《圣母帖》、《苦笋帖》、《小草千字文》、《草书千字文》、《神仙起居帖》、《夏热帖》等。

    怀素草书在当时获得巨大成功,获得社会的极高评价:

   “怀素草书,援毫掣电,随手万变。”

          ——吕总《续书评》

    “释怀素如壮士拔剑,神彩动人,而廻旋进退,莫不中节”——米芾《海岳书评》

    赞美怀素的文字很多,“惊蛇起虺,骤雨狂风”,十分有有气势;“要欲字字飞动,圆转之妙,宛若有神”深入事理,精妙入微。

    检索赞美怀素草书的文献:

   《草书歌行》——李白;

   《送草书献上人归庐山》——孟郊;

   《怀素上人草书歌》——任华;

   《题怀素上人草书》——许瑶;

   《怀素草书歌》(共七篇)——朱逵、王邕、戴叔伦等人作。

    杨凝式楷法精施,颠草最佳。宋人对杨凝式评价甚高。《宣和书谱》说杨凝式“喜作字,尤工颠草......唐未五代,文章卑污,字画随之。若李建中,犹有五代以来衰乱之气,而凝式草迹独为雄强,与颜真卿行书相上下,自是当时翰墨中豪杰”。明董其昌跋杨凝式书法“自颜柳氏没,笔法衰绝,加以唐未丧乱,人物凋落,文采风流,埽地尽矣。独杨凝式笔势雄杰,有二王颜柳之余,可称书之豪杰,不为时代所淹没者”。杨凝式凭《韭花帖》雄峙书坛,他的草书直接颠素狂草余韵,纵横潇洒,爽爽神气。杨凝式书法对后世影响很大。

    整个草书高峰期,包括宋代草书创作与草书理论。宋高宗杯酒释兵权,倡文治天下。广为搜罗古墨本,刻成《淳化阁帖》,由此影响有宋一代。宋代是帖学的时代,宋初续接唐末五代脉流,习《淳化阁帖》成俗,到宋仁宗庆历年间,苏、黄、米、蔡四大书家相继登台,使宋代书坛波澜涌迭。苏、黄是文坛领袖,苏、米是画派先锋。他们以意趣入书法,首开文人书法先河。然而苏、米、蔡多在行书和行草上下功夫,唯江西诗派领袖黄庭坚续接“颠张醉素”狂草脉流,以草书名世。

    宋代著名草书家有:杜衍、黄庭坚、蔡襄、黄耆老、薛绍彭、苏舜钦、苏舜元、文同、周越、石苍舒、秦观、黄伯思、吴说、陆游、赵佶、范成大、赵孟坚等。

    黄庭坚《自论书》说:“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僧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黄庭坚草书纵横捭阖,气势宣宣,线条宕跃,起伏有韵,斩斫节奏,风神卓绝。笔者以为黄庭坚对草书理解甚高,体味甚深,其草书线条质量已超旭素,气韵稍逊。黄庭坚草书在当时就颇负盛名,宋徽宗说:“黄书如抱道足学之士,坐高车驷马之上,横钳高下,无不如意”。释居简称赞山谷草书“山谷草书,不下'颠张醉素’”。赵子昂指出“黄太史书,得张长史圆劲飞动之意”;又说:“黄书如高人胜士,望之令人敬叹”。李瑞清说:“鲁直书无一笔不自空荡漾,而又沉著痛快,可以上悟汉晋,下开元明”。康有为高度赞扬“宋人书以山谷为最,变化无端”。

    黄庭坚草书代表作有:《李白忆旧游诗卷》、《诸上座帖》、《廉颇蔺相如传》等。

    宋代草书理论主要是评论前代与当代草书家及其作品,在评论中阐发自己对草书的艺术见解。如赵孟坚在评草书时提出自己的审美观点“草书虽连绵宛转,然须有停笔......,草极难于拙“。他认为草书不能一律连绵没有节奏,太流动易轻滑,草书要写得拙重是非常难的。宋代草书理论的代表著作有:徐锴《辨草书》、黄伯思《东观余论·论草书》、《宣和书谱·论草书》、黄庭坚《论古人书》、苏轼《论书》、姜夔《续书谱》、苏舜钦《论草书》、文同《论草书》、朱长文《续书断》等等。

四、草书泛化期(明清)

    元代书坛习草书的不多,大草书家没有。赵子昂以行书创书名,世称欧、颜、柳、赵。其书法赵体,对后世影响很大,被认为是“馆阁体”发端。赵子昂草书多文儒之气,少野逸的拓张,其代表作《衰荣无定诗帖》、《雪晴云散帖》。其他草书家有鲜于枢、邓文原、吴镇、康里子山、陆居仁等。其中鲜于枢草书超过赵子昂,观其作品,连绵有气势,狂草有山谷笔意。赵子昂在《松雪斋集》说:“尝与伯机同学草书,伯机过余远甚,极力追之而不能及”。吴镇草书疏朗有韵,点线灵动;康里子山笔下流动小草意韵,线条瘦劲;陆居仁草书流畅清俊,潇洒蕴籍,线条圆润,有弹性,但放纵不自如,无雄峙之气象。

    元代草书理论有赵子昂《论书》;虞集《论草书》、郝经《论书》等。

    草书的社会泛化期集中在明代。明代社会背景很特别,与东晋差不多。政治高压下,文化人绝士途而向游闲。明初书法,“馆阁体”流行,初除宋克章草体以外,其余草书笔势媚弱,充满个性和激情的作品不多见。到明中期,自吴门四子出,才挽颓势于既倒,吴门书派拓宽新视野,努力从赵子昂的阴影中走出来。此后,明代书法开始走向中兴之路。草书在明代十分广泛,几乎每一个书家都写草书,笔者粗略翻了翻《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发现明朝每一位书家几乎都有草书作品传世。但从明代草书的总体看,的确水平都不是很高,给人一个社会群众草书热的感觉。明代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与文人散漫的生活习惯发生了激烈矛盾,文人们想适应环境,却进不了主流社会,如吴门四子常聚桃花坞,以狂怪的行为抗议世俗,把对社会不公的愤懑,把自己喜怒哀乐一寓于书画,个人情绪、散淡怀抱全在书画中去寻觅。祝允明笔下狂草肆立,长枪大戟、落落荡荡,墨海风流。王世贞《艺苑卮言》指出“京兆楷法自元常,二王、永师、秘监、率更、河南、吴兴,行、草则大令、永师、河南、狂素、颠旭、北海、眉山、豫章、襄阳靡不临写工绝,晚节变化出入,不可端倪,风骨烂漫、天真纵逸、真足上配吴兴,他所不论也”。顾磷在《国宝新编》里说:“希哲书学精工,自《急就》以逮虞、赵、上下数千年变体,罔不得其结构,若羲献真行,怀素狂草,尤臻笔妙”。清梁献在《承晋斋积闻录》说:“论祝枝山骨力气魄较香光尤胜,以其落笔太易,微失过硬,不如香光柔和腴韵,故逊香光”。祝允明草书代表作品有《和陶渊明饮酒诗二十首》、《苏轼赤壁赋卷》、《七言赋诗卷》、《春江花月夜卷》、《箜篌引诗帖》、《李白五言古诗》、《将归行诗卷》等。文征明草书作品有《诗卷》等;陈淳狂草作品有《秋兴八首卷》、《李白诗卷》等;王宠有《李白古风诗卷》等;明代草书狂怪而韵味百出者要数徐青藤。明朝人戴望龄《歇庵集》说:“渭行草书精伟奇杰”。袁宏道《中郎集》说:“文长喜作草,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在王雅宜、文征明之上”。徐渭草书代表作有《夜雨剪春韭诗轴》、《题画诗》、《诗轴》、《诗墨词轴》等。董其昌以禅意入草书,轻灵淡雅,简神约形,给人回味无穷。清王文治《论诗绝句》说:“书家神品董华亭,楮墨空元透性灵”。明代草书到中后期,波澜又起,涌出一个惊人的狂草板块,自徐渭后,出现了张瑞图、黄道周、傅山、倪元璐、陈洪绶、王铎。这个板块的草书佳作潮涌一般,横空出世,尤其对当今草书的影响十分巨大。人们对这个板块的草书家,草书作品论述太多,这里就不多用墨。纵观草书发展史,晋、唐、明是草书发展的重要时期,尤其是晚明草书的奇特现象,应该算是自唐以来千年草书的回光返照吧!

    明代草书泛化成浪成潮,草书理论也汗牛充栋。其草书理论旨向多在评史、评今、审美,其中不乏惊人的理论,如傅青主的“四宁”理论;王铎力主狂、怪、力、乱、神的理论,都是震聋发聩的。明代草书理论主要著作有王世贞《论吴中书》、丰道生《评书》、詹景凤《评吴中十二家》、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论书》、项穆《书法雅言》、李日华《论草书》等。

    清代文化环境十分复杂,清初书法界盛行“馆阁体”的乌方光浅俗媚弱的形式书风,傅山等明代遗臣打着复古旗号,创造新的“连绵草书体”。在复古精神感召下,阮元、金农、郑谷口等人倡导学汉碑。此后,中国书法界开始了一场旷古大战,碑帖之争。碑帖之争的结果,草书发展受到严重影响。清代的草书家有王铎、傅山、宋曹、许友、黄慎、邓石如、康有为等,草书理论多是品评历史人物,赏析草书艺术美等。著名草书理论著作有:高士奇《江林销夏录》、安歧《墨缘汇观》、孙承泽的《庚子消夏记》、王澍《虚舟题跋》、刘熙载《艺概·书概》、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等。

五、草书的延续期(近现代

    历史进入近现代,书法发展并不十分顺畅,近现代多纷争,战乱。在乱世中,安心论道学书的不很多,写草书的就更少,真有今不如昔的慨叹。民国中的吴昌硕、沈曾植、李瑞清、于右任可称近现代草书大师了,但他们的草书作品并不如他们其它书艺显赫,如吴昌硕以老藤之笔法写大篆,大篆响亮,后又以篆意笔法写草书,草书浑穆重拙,其形态使人不能轻易忘怀。李瑞清以方笔写草书,有些新意;于右任标草影响较大。

    新中国建立后,人们都忙于大跃进,人民公社的事去了,写草书的人少得屈指可数。毛泽东的狂草、王遽常的章草,郭沫若的草书,沙孟海的草书,林散之的草书。笔者以为近现代真正可以称得上草书家的只有三个人,于右任、毛泽东、林散之,其余不足论。

    草书延续到今天,还得向未来延续。今天的书法热潮中,一批有志之士,投笔入草,上下突兀,正在寻觅一条通向艺术峰颠的道路,他们是未来草书发展的希望。

 参考书目:《佩文斋书画谱》、《宣和书谱》、《画禅室随笔》、《艺概》、《广艺舟双楫》、《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