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喷淋头保护面积:针道秘旨-胡海牙 胡海牙的天元丹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0:51:08

针灸之道,乃我中华传统医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由于古代医生多有以此为谋生计者,故使此道之精华愈传而愈隐。为了研究针灸学之精髓,使之能更广泛地应用于临床之中,我对此进行过一番探索。并于1953年,邀请先师陈撄宁先生来到杭州银洞桥二十九号慈海医室我的家中。与我共同研究探讨针灸学方面的学理及应用。经过十数年来资料来源 :医 学教育网的多次论证,得到的不过是我们今天《针道秘旨》中不足万言的内容。此篇看似平淡、简单,实是针灸学中的精要,亦是我和老师对中医针灸学研究的成果及我个人多年临床经验的总结。对针灸学的研究和应用,或可有一定的价值。望诸针灸研究者及学习者,勿以此篇短小而轻视之。
一、古今用针之不同
针灸之道,源于“砭石”。所谓砭石,就是用石针扎皮肉治病。《山海经》云:“西山之玉,可以为砭。”
发展到铁器时代,古人改用铁针。开始是用马口铁磨针,磨出来的针很粗,和缝麻袋的针差不多。发展到现在,除了三棱针以外,全部改为细针。相比之下,根据临床经验,粗针疗效较好。而且,细针对古人流传的针法也有影响。比如青龙摆尾、白虎摇头、
凤凰展翅等传统针法,如果用粗针很容易做出来,用细针就不明显,失去效用。因此,就细针而论,古代针灸中的传统手法,有些已不适用,应当扬弃。
二、禁针与禁灸
古人相传有些禁针和禁灸的部位,均有其形成之原因。比如会阴穴古时禁针(尤其是女子),是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又如古人禁灸面部.并非灸了会有危险,乃是害怕有损面容的美观。同时更多的禁针穴位.是因为古人用针不慎,出现事故,于是列为禁穴。
现在用针变细,使针刺的危险程度大大降低,只要熟悉解剖学的知识,即使禁针穴位,扎下去一般也没有什么关系。所以不必拘泥古
说。另外,有些地方可以变通施术。比如头部穴位可以斜刺,一则没有危险,二则一针多穴。
三、进针的深度
关于进针的深度,古人留下许多经验,但是不宜拘泥旧说.应当灵活掌握。
比如古人说哑门只能针三至五分深,这一点并不绝对。根据临床经验,再深一点也可以。又如环跳,有云针二寸,有云针二寸半,亦有云针一寸半至二寸半。因人有大小肥瘦之不同,未可一概而论。我的经验.瘦人可针二寸半,胖人需针四寸至六寸才行。
古人进针所以较浅,是因为古时针粗易出事故。如今的针变得细巧,危险性大大降低,所以针深一些也没有关系,但须了解解剖学知
识。这是古今针法之不同。
四、取穴的多少
针灸不需要取很多穴位,只需要一个或几个穴位,只要手法正确,即可达到“牵一毫而动全身”的效果。这就叫做“局部针刺,整体调节”。古云:钉多烂木。针刺太多穴位,出针之时,可能会有忘记拔出的针留在病人身上,给病人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
五、得气与不得气
针刺的疗效,决定于是否得气。得气,在病人一般是有酸、麻、胀、沉、抽、颤及触电般等等感觉;医者亦同时得到感觉,有时如鱼吞钩一般,有时针下有气流动等等。不得气,则针下发松发滑。得气快的病人,痊愈快;得气慢的病人,痊愈慢。
六、留针与不留针
针刺的关键,在于得气与不得气,并不取决于留针时间的长短,故此留针没有多大意义。而得气与否,则取决于手法,手法正确,病人及时得气,就不要留针,出针即可;病人难以得气,仍需多用手法,使之得气,然后出针。
古代并无留针之说,而以得气为原则。《灵枢·九针十二原篇》中说:“刺之而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针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任其所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刺之道毕矣。”
七、晕针之说
针刺有时会发生晕针,一般是由于病人体虚,受不了得气的反应,针后会有头晕脑涨、恶心欲呕之感,甚至发生休克。也有的病人怕针,见针就会头晕。根据临床经验,越是晕针的病人,病好得越快,因为晕针说明病人得气而发生作用。清代中医李守先著《针灸易学》云:“晕针者,必获大效,以血气交泰之故。俗云针不伤人,此之谓也。”针灸书上说,救治晕针,要扎人中或足三里,其实多此一举。既然晕针是由于针刺所致,现在又加针刺,企图救醒病人,岂非自相矛盾?对于轻度晕针者,起针之后,只需让病人平躺,不放枕头,脚部垫高,使血液回流,补足脑部供血,这样过一会儿就能恢复。或者用热毛巾敷头.也可帮助恢复。再严重一些的晕针,起针之后,以指甲速掐患者的中冲穴,使之醒来,然后喝杯热水,最好是糖开水,可以解除晕
八、补泻之说
先辈说过,针刺无补,全是泻。连续扎针一个月,再去称体重,肯定减轻,这就是泻而不补的道理。因此有人研究针灸减肥,效果也很好。针灸书上讲的所谓迎随补泻、呼吸补泻、捻转补泻等等,其实临床意义不大。纸上谈兵的成分居多。
自古以来,针灸分为两派,一主补泻,一主手法。即使就补泻而言.没有手法,也做不出来。所以归根结底在于手法,手法是针灸的灵魂。旧社会的医生为了谋生,一般对手法都很保密,所以医家多言补泻,讳谈手法。遂使补泻之说成为“显学”,而懂得“朴学”(手法)的人少之又少。
九、人神之说
古时针灸有人神之说,谓人神走至人身某处,针着即死,故当避之。这种说法在针灸界颇为流行,就连药王孙思邈也受其影响,写入《千金方》之中,更加成为雷打不动的信条。其实人神之说,缺乏科学根据。如按古代人神说法“初一在足大指”,可是扎着并不会出现问题。那么,有时下针之后,病人发生死亡,是怎么回事呢?可能是碰到胸腺体质的人,这种人不宜下针,针之而亡,并非人神作怪。人神之说可以休矣!
十、灸的作用
灸法,由于直接作用于人体皮肤上面,起到疏通气血的作用,因此效果很好。
我曾治过一个黄疸病人,经过服用中药而愈。但是不久后患有便血,服用各种药物无效。改用灸法,在命门、肾俞同时灸之,共灸七炷,一次痊愈。
十一、进针与出针
有的书上讲,进针之时,先让病人吸气或咳嗽一声,同时针入经穴,这样可以转移病人的注意力,使其放松而不紧张,克服有些病人的怕针情绪。出针之时,对于外关、太阳等容易出血的部位,要在出针后捺住穴眼。其他不出血的穴位,捺一下也可以。
十二、七字手法
古人流传下来许多手法,有些已不适用。根据我的临床经验,七字手法已够用。
七字手法,即进、退、捻、捣、弹、卧、探七法。下边分别解释:
进:插针进人。
退:提针退出,或不出皮肤。
捻:转动针体。
捣:上下抽动。
弹:指弹针柄。
卧:留针或斜刺。
探:搜寻感觉。
以上手法,可以运用到一切针法之中。李守先《针灸易学》云:“明于穴而手法不明,终身不医一病。”指出了手法的重要性。
十三、针灸与方药之比较
中医方药里边所用汗、吐、泻、和之法,针灸里面都有,这完全取决于手法的正确运用。
对于中暑的病人,要用放血疗法,释放血管内部多余的碳气,此即泻法。
有的时候,用重手法,病人反应强烈,会使病人濒临休克状态.上吐下泻,大小便都能下来,此即吐法。
和法就是平补平泻。
所以针刺治病,如同中医开方用药;手法轻重,如同用药的剂量。
十四、经络与神经
我在临床之中发现,经络学说只是针灸的一个方面,神经的作用不可忽视。
我认为,经络与神经应当统一起来。经络是无形之气,神经是有形通道。经络如同电流,神经如同导线。经络通过神经才能传导,神经通过经络才起作用。离开神经,则经络无法传导,离开经络,则神经不起作用。
这里有两件实例可以说明:
有位患者,战争时期臂丛神经被子弹打断,患肢发凉,不能举动,肌肉萎缩。我告诉他神经已断,无法针治。病人不信,坚持要扎。于是给他免费治疗,结果多次试验无效。如果按照经络理论,应当能够治愈,因为手三阳经打断还有手三阴经,手三阴经打断还有手三阳经,结果无效说明神经线路不通,则经络不起作用。
还有一次,我得到机会在刚刚死亡的病人身上下针。病人呼吸、心跳均已停止,体温逐渐下降。进针之后施用手法,起初尚能得气,此时病人身上气机尚存,又过一会儿身体冰凉之后,就没有得气的感觉了,此时病人气已散逸。可见没有经络之气,神经线路就无法产生作用。既然针刺离不开神经的传导,而神经乃是全身性的,在任何一个穴位上针刺,都会牵动全身神经网络,调动人身自我调节的机能,治疗疾病。这就叫做“局部针刺,整体调节”、“牵一发而动全身”,而针灸的机制,也正在于此。
十五、马丹阳十二针
马丹阳针法,初时仅在道教全真派弟子内部流传。后经薛真人外传,才流行开来。据说原先只有十一穴,刊在明·徐风《针灸大全》时,又增加“太冲”一穴,后来出现的针灸经典如《针灸聚英》、《针灸大成》中均已转载,成为传统针灸学中的保留项目。
马丹阳十二针,内容如下:
三里内庭穴.曲池合谷接。
委中配承山,太冲昆仑穴。
环跳与阳陵.通里并列缺。
合担用法担,合截用法截。
三百六十穴.不出十二诀。
治病如神灵,浑如汤泼雪。
北斗降真机,金锁教开彻。
至人可传授,匪人莫浪说。
1.三里:膝眼下,三寸两筋间。能通心腹胀,善治胃中寒,肠鸣并泄泻,
腿肿膝腑酸,伤寒赢瘦损,气蛊疾诸般。年过三旬后,针灸眼更宽。取穴
当审的,八分三壮安。
2.内庭:内庭次趾外,本属足阳明。能治四肢厥,喜静恶闻声,瘾疹咽
喉痛,数欠及牙疼,疟疾不能食,针着便惺惺。
3.曲池:曲池拱手取,屈肘骨边求。善治肘中痛,偏风手不收,挽弓开
不得,筋缓莫梳头,喉闭促欲死,发热更无休,偏身风癣癞,针着即时
4.合谷:合谷在虎口,两指歧骨间。头疼并面肿,疟病热还寒,齿龋鼻
衄血,口噤不开言,针入五分深,令人即便安。
5.委中:委中曲服里,横纹脉中央。腰痛不能举,沉沉引脊梁,酸疼筋
莫展,风痹复无常,膝头难仲屈,针人即安康。
6.承山:承山名鱼腹,揣肠分肉间。善治腰疼痛,痔疾大便难,脚气并
膝肿,辗转战疼酸,霍乱及转筋,穴中刺便安。
7.太冲:太冲足大趾,节后二寸中。动脉知生死,能治惊痫风,咽喉并
心胀,两足不能行,七疝偏坠肿,眼目似云朦,亦能疗腰痛,针下有神功。
8.昆仑:昆仑足外踝,跟骨上边寻。转筋腰尻痛,暴喘满冲心,举步行
不得,一动即呻吟,若欲求安乐,须于此穴针。
9.环跳:环跳在髀枢,侧卧屈足取。折腰莫能顾,冷风并湿痹,腿胯连
端痛,转侧重欷歔,若人针灸后,顷刻病消除。
1O.阳陵泉:阳陵居膝下,外臁一寸中。膝肿并麻木,冷痹及偏风,举
足不能起,坐卧似衰翁,针入六分止,神功妙不同。
11.通里:通里腕侧后,去腕一寸中。欲言声不出,懊铱及怔忡,实则四
肢重,头腮面颊红,虚则不能食,暴暗面无容,毫针微微刺,方信有神功。
12.列缺:列缺腕侧上,次指手交叉。善疗偏头患,遍身风痹麻,痰涎
频壅上,口噤不开牙,若能明补泻,应手即如拿。
十六、针灸诗词
吾昔作《西江月》三首,揭示针法大要,曾经先师陈撄宁订正。今披
露于此:
其一
针灸治疗疾病,着重气与神经。
中医气兮西名经,破除空谈迷信。
各种祖传秘授,临床运用不灵。
子午流注起纷争,结果毫无凭证。
其二
首创新医学派,何需墨守旧章。
七字手法最简单,胜过许多花样。
务必小心谨慎,一字一法参详。
进退捻捣弹卧探,技术后来居上。
其三
兴奋诱导抑制,贵在调整机能。
全靠医生识病情,配合自然安稳。
头面不宜深刺,胸背也要谨慎。
体虚施灸健施针,用法临时酌定。

http://tieba.baidu.com/f?kz=396171766

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我体会到针灸离开经络不行,离开神经也不行。

作个譬喻,经络譬如电,而神经譬如电线,针灸所用的针如一个开关,针刺的手法则是掌握电流大小、开启开关的方法。

 

 

胡海牙的天元丹法 

 

6. 论冲关
  洗濯之作用,不外乎静定,凡丹道小静之后必有小动,大静之后必有大动。其静定之力愈深则震动之效愈大,充其震动之量,直可冲开顶门而了,然非大静之后不能至此。  
  “冲关”者,言自已真气满足一时发动,因下窍闭紧不能外泄,遂冲入“尾闾关”,透过“夹脊关”,直上“玉枕关”。乃是气足自冲,身中实实在在有一股热气,力量颇大,并非用意思空想空运。古诗云:“夹脊河车透顶门,修行径路此为尊;华池玉液频吞咽,紫府元君直上奔;常使气冲关节透,自然精满谷神存;一朝认得长生路,须感当初指教人。”此种作用,无古今之异,亦无男女之殊,乃成仙了道,返本还原的一个公式,除此而外,别无他途。
  修炼家最忌精气下泄,故凡下窍皆要收敛紧密,一身精气渐聚渐满,既不能下泻必上冲于脑部。斯时耳闻风声、目睹光掣、脑后震动、脐下潮涌,异景甚多。
  有句云:“万马奔腾攻两耳,流星闪电灼双眉。若还到此休生惧,牢把心神莫动移。”即言闭地门开天阙时之现象。
先天一气,积蓄既入,势力雄厚,应机发动之现象耳,其气之来也,周身关窍齐开、耳闻风声、眼中闪光、脑后震动、鼻中抽掣,种种景象,宜预知之。此气发生,丹家名曰活子时。
  凡后升之时,身中自觉热气蒸腾,及至前降之时,则热气已渐归冷静。此以热气盛为进阳火,热气平为退阴退阴符。修炼至此,泥丸风生,绛宫月明,丹田火炙,夹脊如车轮,四肢如山石,毛窍如浴之方起,骨脉如睡之正酣,精神如夫妇之欢合,魂魄如子母之留恋。
  元精非交感之精,无气非呼吸之气,元神非思虑之神。
  精关非不可闭,然亦不必急急求闭,即以世俗而论,富厚之家重在保守,贫穷之人要能赚钱,徒知保守,而不善于赚钱,虽一钱不用,仍旧是个贫人,又何济于事。……所以理财家、以开源为第一义,节流为第二义,能开源义能节流,更好.能开源不能节流,亦无妨,不能开源,仅能节流,虽可获益,颇嫌微末,既不能开源,又不能节流,只有坐以待死耳。此中有消息盈虚,大堪研究。

  7. 睡功三昧
王阳明诗曰:“扫石焚香任意眠,醒来时有客谈玄。松风不用蒲葵扇,坐对青崖百丈泉。”又曰:“古洞幽深绝世人,石床风细不生尘。日长一觉羲皇睡,又见峰头上月轮。”李道纯《满江红》词曰:“好睡家风,别有个睡眠三昧。但睡里心诚,睡中澄意,睡法即能知旨趣,便于睡里调神气。这睡功消息,睡安禅,少人为。” 晋时陶渊明“北窗高卧,自谓羲皇上人”,孔子亦云:“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
  夫行住坐卧四威仪,惟睡眠最为安适。当工作劳顿、精力疲乏之际,偃卧一榻,栩然睡去,一觉醒来,神怡气畅,百骸舒适。盖得益于睡中静养之功者多矣。人生百岁,日作夜息,全赖睡眠调剂生活,恢复精神。何况玄宗学者因心息相依而睡着,睡中心息依然合一乎!
  凡初做心息相依,若能勿忘勿助,绵绵若存,片刻之久,即能睡去。一觉醒来,百骸调理,气血融和,精神舒适,其妙难以形容也。
  若功夫稍进,自然由睡着而转为入定。睡从定中产生,定从睡中产生。初学有睡无定,久修有定无睡。是故初修之人,能睡着即是效验,能自然速睡尤妙。此睡眠三昧之境界,号称相似定,与常人昏睡情形,迥不相同。
  禅客坐禅,惟恐其睡;玄宗心息相依,惟恐其不睡。妙哉!此睡眠三昧,乃初学入手之通途,大定真空之前导也。
  五代时陈希夷老祖,高卧华山,尝一睡数月不起,后竟于睡中得道。希夷睡诀,共三十二字,名蛰龙法。盖即心息相依之工夫,不过在睡中修之。
  《华严经》十种卧中,所谓“禅定卧”与“三昧卧”是也。《离世间品》云:“菩萨摩诃,有十种卧。何谓十?所谓寂静卧,身心澹泊故;禅定卧,如修理行故;三昧卧,身心柔软故;梵天卧,不恼自他故;善业卧,于后不悔故;正信卧,不可倾动故;正道卧,善友开觉故;妙愿卧,善巧回向故;一切事毕卧,所作成办故;舍诸功用卧,一切习惯故。是谓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如来大法卧,悉能开悟一切众生。”
  按睡中身心不动,如入禅定,谓之“禅定卧”。若禅定之中,天地真阳入我体躯,如甘露遍空,醍醐灌顶,周身酥软美快,和畅如春,酣融如醉,谓之“三昧卧”。《经》所谓“身心柔软”,盖指此景言也。
孔圣“曲肱而枕,乐在其中”,亦即是”三昧卧“之境界也。《神仙拾遗传》载:夏侯囗登山渡水,每闭目美睡,同行者闻其鼻鼾之声,而步不蹉跌,时号“睡仙”。此盖与希夷老祖同修睡眠三昧者。孔子云:“德不孤,必有邻”,不其然乎。
儒仙邵康节《林下吟》云:“老来躯体素温存,安乐窝中别有春。万事去心闲偃仰,四肢由我任舒伸。”又诗云:“夜入安乐窝,晨兴饮太和。穷神知道泰,素养得天多。”是邵子深得睡眠三昧也。白玉蟾仙师诗曰:“自从踏着涅槃门,一枕清风几万年。”是白祖所作成办,得“一切事毕卧”之妙境也。涅槃寂静之门,正是 “如来无上大法卧”。到此大休息,舍诸功用矣。
王阳明诗曰:“人间白日醒犹睡,老子山中睡自醒。睡醒二非还二是,溪云漠漠水泠泠。”
  附: 吕祖《大觉歌》
  酣酣睡,酣酣睡,尘世之中人人醉。
醉里不知天地宽,昏昏睡睡中不遂。
黄金累国腰下系,犹说当前不如意。
战名争利何日既,劳苦终身难自计。
我在深山整日寐,哪管人间争战会。
不强求,不越位,白云高臣饶滋味。
阊门内外有消息,天南地北无穷戏。
只要识得出处义,且去且去,归到终南还自睡。
  吕祖题词
高卧终南万虑空,睡仙长卧白云中。
梦魂暗入阴阳窍,呼吸潜施造化功。
真诀谁知藏混沌,道人先要学痴聋。
华山处士留眠法,今与倡明醒众公。
  陈抟赠金励君睡诗
常人无所量,惟睡乃为重。举世皆为息,魂离神不动。
觉来无所知,贪求心愈浓。堪笑尘中人,不知梦是梦。
至人本无梦,其梦本游仙。真人本无睡,睡则浮云烟。
炉里近为药,壶中别有天。欲知睡梦里,人间第一玄。
  陈希夷老祖睡诀,一名《蛰龙法》
龙归元海,阳潜于阴。人曰蛰龙,我却蛰心。
默藏其用,息之深深。白云高卧,世无知音。
  张三丰《蛰龙吟》
睡神仙,睡神仙,石根高卧忘其年。三光沉沦性儿圆。气气归玄窍,息息任天然,莫散乱,须安恬,温养得汞性儿圆,等待他铅花儿现。无走失,有防闲,真火候,运中间。行七返,不艰难,炼九还,何嗟叹,静观龙虎战场战,暗把阴阳颠倒颠。人言我是朦胧汉,我却眠兮眠未眠。学就了真卧禅,养就了真胎元,卧龙一起便升天。此蛰法,是谁传?曲肱而枕自尼山,乐在其中无人谙。五龙飞跃出深潭。天将此法传图南,图南一脉谁能继,邋遢道人张丰仙。
  张三丰《渔父词》
蛰法无声且有声,声声说与内心听,神默默,炁冥冥,蛰龙虽睡睡还醒。
  张三丰《蛰龙法跋》
或言:希夷先生别有睡诀传世,世所传者皆伪书也。《随》之象辞曰:"君子以向晦入宴息。"夫不曰"向晦宴息",而曰"入宴息"者,其妙处正在"入"字,入即睡法也。以神入气穴,坐卧皆有睡功,又何必高枕石头眠哉!读三十二字,盖使人豁然大悟。吕翁表而出之,其慈悲之心,即纠谬之心也。张全一跋,时寓终南山。

三、 修炼法要
  1. 修道程序
  修道程序,亦望指示大纲。
答:谭子《化书》有云:"忘形以养气,忘气以养神,忘神以养虚,虚实相通,是谓大同。"此其大纲程序也。故白真人云:"忘形养气气化神,是云大道透三关"。元明以来,通云"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但不如谭真人所说为圆融耳。
  2. 仙家顿法
  道家中黄直透,完全是一种功夫,即是一窍通时窍窍通,得其环中以应无穷之意,所谓“仙家顿法”是也。功夫到虚极静笃时,精自然化气,气自然化神,神自然还虚,始终如此做法,不必再区分小周天和大周天、小还丹与大还丹许多名目。至于通三关运河车种种种作用,乃是仙家的“渐法”,一步一步的走去,由小而大,由浅入深,结果是一样的。譬如一个先生教学生的书,“渐法”是先教浅近的,后教深奥的,一步一步的教去。“顿法”是起首即将深奥的教他,若深奥的能够明白,则浅近的可以不教自会。不过由浅入深,先易后难。由深入浅,先难后易,及其结果,则是相同。学仙的“透中黄”与“通三关”,其道理亦复如是。
  再者“透中黄”是性功的效验,“通三关”是命功的效验。学仙的人,本来有先了性而后了命,亦有先了命而后了性,亦有性命同时并了。原不必十分拘泥,只要认清根本源头,则“顿”亦可以,“渐”亦可以。若是堕落旁门邪道,则性也不对,命亦不对。古仙诗“夹脊双关透顶门,修行径路此为尊”云云,乃是对一切旁门邪道,不懂真性命者而言,并非对“守中黄”与“中黄直透”之功夫而言。且“中黄直透”之后,其夹脊双关亦未尝不通,所谓先了性而后了命也。然而这种法方法,与佛家的念咒观想,似乎难以比较而论,盖仙佛两家立足点有不同也。
  3. 先天玄窍
  “孤坐独修,致虚守静”这个这个法子,比较容易实行。自己要做就做,不必征求对方的同意,也不必定要废弃人事,见效虽迟,流弊较少。
  此派最紧要的,就是“玄关一窍”,既不是《参同》《悟真》之法,亦不是冲虚华阳之法,乃是陈希夷、邵康节他们流传下来的。
  清净功夫,做得好,能出阳神;做不好,只可出阴神,即能投胎夺舍,不必另做专门做反胎夺舍的功夫。古人虽有专从闭息、鉴形、存想等法下手者,其法亦未就胜过清净工夫。
  圆顿子于民国五年,住址在北平西四牌楼大拐捧胡同跨鹤吕祖观中。有一道士,年已五十几岁,当彼三十岁时,即患阳萎症,阅二十余年不愈,常戚戚于心。顿慰之日: “君是出家人,对此可不必注意。” 彼日:“不管出家在家,衰弱病态,总不相宜。”彼在吕祖观做静功一年之后,有一日笑而告我日:“二十余年之‘痼疾’今己愈矣。可惜我是道士,若是俗家人,尚可望生子矣。”
  由此观之,年长而身弱者,清净工夫亦足以补其亏损,不必定要做栽接之术。世间修炼同志,常认为年老之人,非用栽接不可者,未免固执偏见,不识清净工夫中有先天一著之玄妙也。愚意非不赞成栽接之术,但默察世间好道之徒,大半为经济所困, 生活问题,尚难解决,岂有余力,实行此术?若固执偏见,竟谓非由此途不能成仙了道,请问除却极少数几个富贵人而外,一般财力微薄的人都该死吗?出世法那有这样不公平呢?
  4. 学仙紧要
  学道者最紧要的问题,是必须弄明白他的根源,根源已明,方法亦容易解决。《三车秘旨》中收心法,讲得甚明白:其吃紧处在钻杳冥,能钻得杳冥,即可以有把握。守上玄关,大约是指眉心一窍,此法好处在能免除昏沉,然勉强死守,即有虚火上升、头脑刺胀或昏晕等毛病。此全在学道者神而明之,届时斟酌,善于运用可耳,优劣则不能评定也。
  5. 开玄关
  “玄关”者,玄妙之机关也。“橐籥"为风箱之抽机,喻人身之呼吸。人能呼吸调和,由外呼吸变为内呼吸,则玄关不开而自开。
  6. 初学守窍
  禀者:窃观女丹书云“女命有三”,当系指“海底”、“中宫”、“乳房”而言。究竟女子修炼下手时,应当守何部为宜。
  圆顿答曰:“守中最宜。”这“中”字,是“神气合一”之中,不是中宫之中;是内外感应之中,不是执着一身之中。至于海底、中宫、乳房,非不可守,但执着一处死守之,则不合大道。
  7. 玄关发动一景
  有一次读书时,忽视腹内暖气四散上炎,心中恍惚,不知如何是好,惟觉周身愉快,不知何故?
  圆顿答: 此乃身中玄关,触要发动之景,不必一定要在打坐时,随时皆可显露也。
  8.调身调息
  问:静坐调息为法,在于不急不滞,勿忘勿助,不知用如何方法始能到此境界?
  答:只要你身体端坐不动,自然就能达到此境界,不必用什么方法。
  问:静坐之姿势,趺坐乎?抑如常坐时任两腿垂直乎?
  答:随自己的意思,要盘腿就盘,要垂腿就垂,不必拘泥。惟盘坐之时间,不能过久,太久则酸痛而麻木,是其缺耳。
  问:调息时之呼吸,如平常之听其自然乎?抑系深呼深吸,直至下丹田乎?
  答:听其自然,就是调息最好方法,不可用深呼吸。若常行深呼吸,非但息不能调,恐怕要弄出毛病。
  问:就“调”字看来,必有调之方法,不知如何调法,而其息乃调?
  答:端身坐,不动不摆,听其自然,不加勉强,这就是调息之法。除此而外,另觅调息之法,未免画蛇添足。
  9. 调药与河车逆转
  问:静坐至虚极静笃之时,下身阳物勃然而举,心中毫无欲念,是名为阳生,此时急当以神驭气,留恋元精,此说然否?
  答:此说不错。
  问:非在静坐之时,如睡眠、工作、行走时,亦有阳生之景象否?若有之,能作调药之功夫乎?
  答:非静坐时,虽亦有阳生之景,但不便用调药之法。
  问:睡眠时,阳举而不自觉,元气因化淫精而泄去,有何法以救济之?
  答:此即普通之遗精病,宜常用河车逆转之法,以闭固精窍。
  10. 天元要诀
  凝神入坤脐而生药,即是凝神入气穴,心肾相交,水火既济,等到活子时来即是生药,盖药者即是先天一气从虚无中来。移神入鼎而成丹,即是得药之后,由河车运药上升于泥丸。于鼎者,泥丸之异名也,其不曰移药而曰移神者,因得药之后,神与药合在一处,不可分别,神之所至,即药之所至,药之所至,即神之所至也。又凝入坤脐,即以后天招摄先天,故曰在先天。移入成,即以先天运化后天,故曰在后天。 

  11. 活子时
  心不动而阳微举,谓之“话子时”。“活”之云者,无心而自然动之谓也。心不动谓之静,静属阳,阴极则阳生,谓之活子。阳生之时,其举甚微默,似动而非动,但觉欣欣然有生意。当此之时,宜绵绵密密,心息相依于虚空之中,色身上之变化则听之而已。左呼右吸,不可执也。若小便高举,乃后识神用事,或谓粗暴之气冲动,不可谓之活子时也。“午时”与子时相对,乃是阳极生阴,当渐入于混沌。如何景象,只可意会,难以笔言。
  正子时,是一个代名词,不是说每天半之子时,更不是说每月之上下弦,乃是说人身上阳气发动,并无淫欲这念,而生殖器自然翘举之时。
  12. 丹熟温养
  丹熟者,谓已经结丹也。此时注意文火温养,不可用武火烹炼。若仍旧像以前一样猛烹急炼,则已结之丹,不能安于其位,不免有飞走散之虞,非徒前功尽弃,尚要弄了大病。  
  有问:冲虚真人云:“丹熟过关服食,而入神室之中,乃行大周天温养火候。”是否正确?  
  甚确。
  13. 长生口诀
  学长生者,贵在明白原理,口诀乃其次也。我教人初步功夫,口诀很简单,只有八个字,“神气合一,动静自然”。果能做到如此地步,延长寿命,定有把握。若要明白原理,则《灵源大道歌白话注解》、《黄庭经讲义》不可不看。
  14. 老年人多睡为妙
  老年人,重在培补亏损,应该多睡为妙,一睡一觉,一静一动,循环互根,主为合法。若长坐不睡,及是后来事,非前半段功夫所适宜,纵能勉强振作,亦未秘能得益,固明明白白景象,不合于先天之妙用也。道家与禅家功夫不同,即在于此。
15. 防偏之法
  《玄谈集》中极力主张谓凡诸好道者,在做功夫时,若遇色身上有何种变化,或有不舒适之感觉发生,可急“心息相”在外面虚空之中,久之色身方面只有和平舒适,而决无太过不及之敝及其它一切不良之影响。仆亦认为此法甚为妥善,盖即古人真空炼形法之遗意,其原理是利用虚空中的真阳,来调剂人身偏枯不和之敝。老子所谓“外其身而存”,即是此意也。祈注意及之。
  16. 小周天任督感应
后学前肄业苏州工业专门时,曾入某杜学静坐法,得闻初步上守玄关,二步下守丹田,三步小周天功夫。 自己勤行无间,觉得心膈间有凉风,丹田内有暖气, 气由三叉路而至尾间、夹脊、玉枕,三关皆开,唯至任脉,则无感觉。不识此种景况对否?祈示。
  圆顿答:背后三关,皆有感觉者,因为脊骨乃神经之总系也。一到前面任脉部位,便无感觉者,因为任脉部位,非神经枢纽,故感觉迟钝。必俟真到大周天功夫,方有感觉,行小周天时?无感觉者甚多,不足怪也。
  17. 功境例解
一、 “丹田甚暖,心中宁静。”此种景象甚好,乃坎离已交,水火既济之效验。
二、 “全身如酥如雾”此象亦佳,乃身心安静,筋脉融和
之效验。
三、 “有时身忽如无,恐惧不敢坐。”此种景象,凡习静坐
工夫者,常常遇到,不必惊疑,不过顷刻之间,即又回复原状。
四、 “闭目则昏沉,开眼则清亮。”此乃身中阴浊之气尚重,故闭目不免昏沉。若工夫圆满,则身中纯是一片清阳之气,闭目自不觉其昏沉矣。
五、 “守窍在脐肾之中。”修炼下手处甚多,本无一定不移之方位,此守窍法亦可用,即丹经所云: “前对脐轮后对肾,中间有个真全鼎”是也。
六、 “胎息不见。”胎息之成功有二种:一由于自然者,二由于勉强者。何谓自然成功?即是大周天入定以后,自然能到此地步。何谓勉强成功?即是专从后天呼吸下手,工夫由浅而深,亦可渐渐做到“胎息”地步,今阁下所以不见“胎息”者,一由于尚未到大周天入定之程度,二由于下手未曾专做“胎息”之工夫
也。
七、 “每数十日尚有遗漏一次。”此种现象,若在普通人不能算病,乃精满自溢耳,在修炼家总以长年不漏为妙。来函所云“提气上行”之法,亦不妨试做,看其有效验否?若有效验,即可一直做下去,若无效验,可以作罢,若非徒无益,反生他患,则须立刻停止。阁下与仆相隔太远,其中详细情形,一言难尽,
不能断定此法是否相宜也。
八、 “自尾闾第二节内骨间起,似一黍珠,直冲顶上,少停即降入丹田。”此种景象,若不是因于幻想所造成,乃是由于静坐时无思无虑自然发动者,可以说工夫大有进步,然不是大药冲关之象,请勿误会。
  18. 生死流转之要
  一世俗言,男子偏于阳,女子偏于阴,以丹道言,男子外阳而内阴,女子外阴而内阳。总而言之,不管他们谁是阴,谁是阳,都嫌偏枯而不完全,此乃人类有始以来最大的缺憾,亦即生死流转唯一的动机。
  担后天阴阳,虽分为二,而先天一气,却是整个的,其本性实不欲分离。修道者,贵在利用后天之阴阳,以返还先天之气。换言之,即是偏枯不自然之变态,逆行造化,以求回复中和自然之本性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