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邮2017调剂:与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于魁智的对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5:50:26

与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于魁智的对话

2006-11-21 06:57:53 来源: 荆楚网  网友评论 0 条 进入论坛

  时间 12月16日人物 于魁智采写 楚天都市报记者周洁 通讯员彭小蔚

  对话背景

  12月23-24日,由当今京剧界头牌老生于魁智领衔主演的大型京剧交响剧诗《梅兰芳》,将在武汉剧院上演。该剧汇聚了李胜素、梅葆玖、孟广禄、李岩、李宏图等多位京剧大牌,演员人数更是达170多人。武汉是中国三大京剧码头之一,京剧爱好者众,梅兰芳也曾来武汉演出过。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唱了34年老生的于魁智,其人其戏已深入人心。接演一代名旦梅兰芳,他胆气何在?难道就不怕演砸了自己的牌子?12月16日,于先生莅临武汉,参加全国15省市元旦戏曲晚会《花好月圆》的录制,记者与他的对话就在湖北彩电中心的演员化妆间断断续续地进行。

  人物介绍

  于魁智,1961年出生于辽宁,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他天赋极好,嗓音高亢圆润,苍劲厚实,演唱稳健中富俊俏,朴拙中透灵秀,讲究韵味,声情并茂。代表剧目有《打金砖》、《奇冤报》、《伍子胥》、《野猪林》、《将相和》、《弹剑记》、《满江红》、《兵圣孙武》、《大唐贵妃》

  再现“抗战斗士”梅兰芳

  问:京剧交响剧诗《梅兰芳》即将在武汉上演了。梅兰芳(以下称“梅先生”)为旦行,您为生行,生、旦不搭边,演梅先生,胆气何来?于:隔行如隔山。接演梅先生,起初我心里觉得压力很大。我想,也许是我多年在舞台上的气质和我对艺术的感悟能力,让导演有兴趣。问:手是梅先生表现女性美的最成功的道具之一,他那个捻花动作就能够让人感觉到花香。于:旦角的指伸出去,肯定是兰花指,非常柔美。但我演的是生活中的梅兰芳,穿长衫、西装。南京大屠杀痛得梅兰芳撕心裂胆,一个柔弱的,一个纯粹的艺术家,蓄须明志,开始了他一个人的抗战。所以《梅兰芳》有个副标题——一个人的抗战!问:梅先生一辈子戏不离身,《梅兰芳》毕竟就那么几个小时,怎么来再现这样一位京剧大师?于:我们撷取的只是梅先生人生的一个个片断,全剧分“散花”、“别姬”、“祭江”、“蓄须”、“醉酒”几场戏,各有侧重,各具看点,铺排严谨,错落有致。问:人们熟悉的京剧的伴奏乐器是京胡、京鼓等,如今告别“一桌二椅小乐队”的传统,用交响乐团伴奏,京剧怎么唱?于:《智取威虎山》怎么唱?乐团伴奏我们不是首创,只是阵容更强大。《梅兰芳》的舞台呈现,布景、灯光、场面设置,极尽精美恢弘,但唱腔主旋、表演基调依然是偏重传统。问:梅先生是一代大师,风华绝代。您在海内外有那么多戏迷,有没有想过,要是演砸了,把自己的牌子砸了怎么办?于:没想过这个问题。像我作为晚辈,排这出戏,真的就是本着那种跨时空的,作为一个后人用心灵与大师沟通,向他讨教、学习,能演就是一个至高无上的荣誉。

  百余唱段馈赠武汉戏迷

  问:对于任何一个迷醉京剧的人来说,用交响乐团伴奏,那不是原汁原味?于:艺术要创新,适应市场、适应观众。交响乐团伴奏下的京剧演唱,使音色在平实中添了浑厚、在高亢中玉成旷远。在刚落幕的上海中国京剧节上,《梅兰芳》获得了金奖,而之前在北京、成都、宁波演出,也很成功,这说明观众是接受的。有理由相信,武汉的戏迷也会喜欢《梅兰芳》。问:这么肯定?武汉是中国三大京剧码头之一,梅先生也到武汉演出过,良好土壤培养优秀戏迷,他们的眼光是很挑剔的。于:(笑)正是因为戏迷专业,所以不会拒绝好戏。我从出道至今,每年都会到武汉演出,从没间断,对武汉有特殊感情,每排一个新戏都要带到武汉。为什么在新年到来之前,将《梅兰芳》带到武汉,就是想回馈湖北戏迷多年来对我、对中国京剧的支持。同时,我和搭档李胜素用两年多时间录制的《于魁智老生唱腔专辑》和《李胜素梅派唱腔专辑》,亦将和武汉戏迷见面。问:怎么录了那么长的时间?于:我们共录了16张专辑,60个戏,140段唱腔。在我的10辑CD中的85段唱腔里,从我的第一出开蒙戏《文昭关》,到后来创作的《兵圣孙武》,有我学习过的剧目,经常上演的剧目,也有我情有独钟的唱段,基本上见证了我的艺术之路。新专辑包括海报都是我自己出资,每一个字我都亲自去校对。问:如今的戏曲市场并不红火,许多艺术家一年出一张专辑都难,您一次就推出10张专辑,不担心血本无归?于:(笑)一股脑儿地推出10张CD,除了回顾、总结30多年的艺术经历,更重要的是趁着自己正处于艺术的黄金时期,留下些资料。

  泪里血里走正路

  问:看张国荣主演的电影《霸王别姬》,里面展示京剧演员学艺之路很苦,近乎残酷。可否谈谈您的学艺经历?于:我生长在工人家庭,10岁不到开始学艺。不管春夏秋冬,每天5点起床压腿、吊嗓子;恢复高考那年,带了250块钱只身闯北京,举目无亲,只能夜宿火车站,睡在候车室的板凳上;在中国戏曲学院上学的那6年,我是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的。记得《太庙》一折戏里有一套甩发、踹僵尸等5个动作,我一练就是整整一年,甩发甩得脖子几乎和下巴一般粗了,连吃饭都很困难……京剧不可能靠包装走红,只能从小在汗里、泪里、血里、痛里磨出来。问:大学毕业入选中国京剧院,算是苦尽甘来。于:中国京剧院人才济济,我在那跑了三年龙套。作为一个以唱功为主的演员,三年不上胡琴、不能张口,这意味着什么?戏曲行里有个不成文的论资排辈的行规,我唯一能做的是等。那时正赶上下海经商和出国留学的热潮,我的同学大多数已改行,我思想上也波动过。徘徊多次,最终还是被我所钟爱的京剧事业战胜了。也许,是受我父亲的影响。问:您不是说您父亲是工人吗,他怎么影响了您的职业选择?于:我小时候曾得过癫痫病,最频繁时一周犯一两次,父亲给我买药简直到了倾家荡产。后来我上舞台了,他虽是个工人,不懂戏,但不论多冷的天气,都骑自行车追着看。他来看我演出,不是说我有多么大的成就要炫耀,只是看到儿子在做正事,走正路,很欣慰。更重要的是,京剧的土壤在中国,世上没有无本之木。

  丈夫要学会道歉

  问:您的众多戏迷中,有一个人堪为超级戏迷,当然也是最幸运的,不得不提。于:(笑)你是说我太太梁以薇。问:您出生在沈阳,从小进入梨园行;梁以薇降生在香港,学的是市场营销。成长环境、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生活在一起,定少不了故事。于:多了。(笑)我是北方人,做菜一定得放酱油,菜没色我不爱吃,她喜欢吃的鸡毛菜、芥蓝等东西都是我不喜欢的;当年,我的普通话她听不懂,最多能听懂一半。她的广东话我几乎一点也听不懂,所以干脆我们就拿笔写,真浪费了很多纸……所以结婚以后,互相改造的工程就开始了。问:怎么个改造法?于:“一家两制”(笑)。做菜时做两个,她那边一个绿的,我这边一个带色的……问:搞艺术的都比较有个性,您有没有跟梁女士闹过别扭?于:尽管我们有些东西很不同,但这都不是什么直接伤害两个人感情的原则问题。我时常也嚷嚷,但她总听着、忍着,不说话不言语,然后自己该看书看书,不理你。我呢,嚷嚷完也就过去了……问:戏迷可以把偶像的缺点当优点,可梁女士毕竟是您妻子。于:(笑)相互包容很重要。1990年。我住的是7平方米的单身宿舍,用电炉子做饭,生活还很困难,她毅然决然地从香港到北京来生活,我觉得她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我这个人也喜欢做自我检查。因为我觉得丈夫一定要学会道歉,这很重要。在家里任何事情永远都是我道歉。

  博采众长自成风格

  记:京剧讲究门派、传承,您被称为我国当今京剧界头牌老生,可却没听说您属于哪一派。于:好多戏迷问我属于哪一派(笑)。我先后师承黄云鹏、尹月樵、叶蓬、李世霖、王世续、李鸣盛等名家,没有正式拜师。问:为什么不拜?于:想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人与人的条件不同,成家立派的大师们都有自己的特点。盲目地一味去模仿,难有作为。我也一直在探索,看观众能否接受我的一些改变。问:您是想创于派?于:(笑)坦率地说,我没有想到成派,但想形成自己的风格。一个流派的形成要有长时间的舞台实践,长时间地与观众交流,不断改进才能形成。我在传统京剧唱法的基础上,吸收了声乐在气息运用上的科学方法,形成了自己收放自如、高低不限的唱法,但离独立成派还差得远。

网易新闻,更多精彩在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