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空调主机维保内容:开启国学之门的管钥:小学——姚奠中、刘毓庆国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5:27:48

开启国学之门的管钥:小学——姚奠中、刘毓庆国学…

2009年06月08日12:38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山西日报   时间:2009-06-08 00:57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进入论坛 手机读报

  “小学”是一条通向古典的道路。在中国所有的学问中,这是最基础的一门学问,因此章太炎先生当年讲国学,最重视的就是小学。 在《国故论衡·小学略说》中,也称小学是“国故之本,王教之端,上以推校先典,下以宜民便俗。”大量的中国古代文献,都是由文字记载的。文字就是一个根本,由文字的形、音、义,便产生了“音韵学”;由文字古今辞义的变化,产生了“训诂学”。这是打开中国文化典籍之门的一把钥匙,如果没有“小学”的基础,就不可能进入到这个殿堂中。

  ——编 者

  刘:有一次我应邀到一个单位去讲国学。内容是他们定的,可见这单位的领导对国学是很有兴趣的。可是主持人在开场白中介绍国学说:“现在兴起了国学热。大家都知道《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这是以前小学生的读物,这些就是我们的国学。”这个介绍让我吃了一惊。我想这位主持人的认识可能代表了社会上一部分人的认识,他们把《三字经》《弟子规》之类小学生读物当作是国学的代表,虽说是对国学缺乏了解,但也反映了他们对传统的启蒙读物在道德精神与知识谱系上的充分肯定。

  姚:这些读物是古代小孩子识字学习的,也可以姑且称作是“小学”嘛。不过我们所说的“国学以小学为基础”,小学可不是指这些东西,而是指的文字、音韵、训诂方面的知识。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语言文字学”,因为这是古代小学生学习的东西,所以叫“小学”。据古书记载,古代小孩子是八岁上学的,上学后首先学习识字、算数、待人接物的礼节以及洒水、扫地之类的劳动技能,其中最主要的一项是识字。因为入学主要是读书,而读书必先识字,识字最好的办法是知道字的来龙去脉,这样便于懂,也便于记。所以《汉书·艺文志》提到了古代小孩子学习“六书”的事。所谓“六书”,就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古人认为这是上古造字所依据的原则。

  刘:但这一点现在人就不好理解了。因为这些东西,在现在是专家们才懂得的,为什么古代小孩子就要学习呢?他们能懂吗?人们不明白这是因为古今语言变化造成的隔阂。就拿《尚书》来说,这不过是古代的一些政治报告、告示之类的东西,它只能是当时的大白话,是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听懂、能看懂的。可是在今天读来,却是那样艰涩。

  姚:正是由于古今语言和文字的变化,才出现了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这样的学问。古代在《四库全书总目》之类的目录学著作中,都把“小学”附在了“经部”后面,就是因为它是读经书的一个基础。要想读懂几千年前的经书,就要学习小学方面的知识,否则就无法入门。其实有些问题说破了很简单,比如读白话文成长起来的一代人,看到满纸“之乎者也矣焉哉”,就感到别扭。但如果知道了这些不过是古人说话的一种习惯,就和今天的“啊吗呢吧”之类差不多,只不过是些话助词而已,没有实在意义,这样也就没有什么神秘的了。

  刘:道理本来是很简单的,大量的中国古代文献,都是由文字记载的。文字就是一个根本,不识字就不能读懂文献。但文字是由形、音、义三个元素组成的,从字形上讲,古今字形在变化,为了解这种变化,更准确地认识文字,这便产生了“文字学”;从读音上讲,古今语音是有变化的,为了解语音变化所引起的语言词汇的变化,便产生了“音韵学”;从字义上讲,古今辞义也是在不断变化的,用现代的词义去理解古书,必然会产生很大的误会,于是便产生了“训诂学”。但是经过了“破旧立新”的“文化大革命”后,这些学问在现代人的观念中被删除了。可是要知道,这是打开中国文化典籍之门的一把钥匙,如果没有“小学”的基础,就不可能进入到这个殿堂中。

  姚:你说得很对,“小学”是一条通向古典的道路。像清代以前的书,除了一些白话小说和通俗读物外,没有一点小学的基础很难真正读懂。在中国所有的学问中,这是最基础的一门学问,因此章太炎先生当年讲国学,最重视的就是小学。在《国故论衡·小学略说》中,也称小学是“国故之本,王教之端,上以推校先典,下以宜民便俗。”他在给钟正懋的信中也曾明确地说过:“仆国学以《说文》《尔雅》为根基。”《说文》是最早的文字学著作,《尔雅》是最早的训诂学著作。在小学中,这两门学问最重要,而文字学尤为重要。汉字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基石,中华民族能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这功劳第一就应该归于汉字。汉字有象形的特点,它不像西方文字那样是表音的,除了音就没有了意义。像欧洲国家,如英国、德国、法国、荷兰、比利时、瑞典、丹麦、意大利等等,这些国家的人口加起来也不及中国的五分之一。他们虽同属于印欧语系,却因语言不同、文字不同,也就分裂成了不同的国家。而中国,因为有汉字,这却不成问题了。尽管因为方言的原因,广州人说话北京人听不懂,上海人说话四川人像听外语。孟子当时就因为听不懂南方人说什么,就说他们是南蛮之人。可是这并阻挡不住南北文化的交流。像屈原是楚国人,说的一定是楚国方言,要他用他的家乡的音读《离骚》,恐怕像孟子那样的大学者也会瞠目结舌不知所云的。但只要写出来,大家一看就都清楚了,因为汉字的意义不只是在读音中,还储存在形象里。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多次分裂,每次分裂都会出现“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现象,通过汉字“书同文”的文化整合,才保证了民族的完整性。汉字强化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成就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没有汉字,就没有今天的大中华。

  刘:说到这里,就涉及到了一个问题。在20世纪中期,有人提出中国文字要走世界文字拼音化的道路。当时在语言学界,有人还提出了汉字的拼音化方案。人们之所以有了这样的想法,最主要的是受到了西方的影响,认为汉字书写不方便,学习起来太困难。如果用拼音文字,只要学会56个字母,就能写成文章,这样就可以速成。可是要知道,常用汉字7000多个,读音只有四百来个,平均每个读音就有十七八个字义。比如一个“施”字,它的同音字就有80多个。假如汉字消灭了,要用一个“shi”的音,表达出这80多个不同的意思来,谈何容易!而且各地方言又如此复杂,要想全国用统一的拼音文字,首先就得消灭方言,这又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更何况还有中国汗牛充栋的文献典籍存在,我们又应该如何对待呢?

  姚:那样的话,只能是割断历史了。汉字所记载的文化典籍,无论是从历史的久远性还是从内容的丰富性上说,都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字。据有人统计,仅清朝编辑的《四库全书》,就有36300册,全书的页数多达230万,连结在一起,足够绕地球赤道一圈有余。这还只是中国全部文化典籍中的一小部分。这些文献典籍,是中国给人类的一份宝贵的文化财富,是5000年文明、智慧的结晶。这些东西虽说对于今天人类的物质生活没有多少用处,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也看不到有多大意义来,但它却大大地丰富了人类的精神世界。人类要想得到快乐和幸福,物质只是一个条件,更多的则在精神方面。人和动物不同,就在于人是有精神的,有记忆的,有历史的。一个丧失了记忆的人,无论在精神上还是生理上,都必然是不健全的。一个丧失了历史记忆的民族,他们的精神世界必然是空虚的,他们的文化也必然是低俗的,他们的人生境界也必然不会高,只能在物质欲望的驱动下,伴随着因精神失落而带来的痛苦无目标地生存。

  刘:当然也有些民族中途改变文字的,如朝鲜、越南,原先都是用汉字的,后来创造了自己的文字。这主要是因为他们说的是朝鲜语或越语,可用的是汉字,汉字无法准确地记录他们的语言,因此创造了能够记录自己语言的文字,这是必要的,也是可以理解的。

  姚: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许多都是建立在汉字的基础上的,像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格律诗、回文诗、辞赋、词曲、对联、书法艺术等等,如果没有了汉字,这些都不会存在。

  刘:就这一方面说起来,汉字真是其妙无穷的。我从清代人的笔记中看到了一条字谜,谜面是“无边落木萧萧下”,谜底是一个“日”字。“萧萧下”指的“陈”,南朝宋、齐、梁、陈,齐、梁都姓萧,二萧下来是“陈”,繁体作“陳”,“陳”去掉“阝”旁(即所谓“无边”)则为“東”,“東”去“木”(即所谓“落木”)则为“日”。如果没有历史知识,是绝对猜不出谜底的。像对联艺术,也非常能体现汉字象形独立的优势来。传说乾隆皇帝乔装改扮,与大臣张玉书在酒楼饮酒。席间,他乘着酒兴指着一姓倪的歌姬出上联说:“妙人兒(儿)倪氏少女。”最后两个字“少女”合起来就是第一个字“妙”;“人兒”合起来正好是“倪”字。未等张玉书想出来,歌姬随口答说:“大言者诸(諸)葛一人。”“一人”合起来是“大”字,“言者”合起来是“諸”字。像如此高深的谜语,如此精妙的对联,如此幽默的艺术,恐怕只有在汉字中才能找到。这种艺术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与情趣。

  姚:在抗战期间,我在安徵柏蒲办国学讲习会时,当时给学生们讲《说文》,讲到了“冘”字和“霍”字。“冘”由“冂”和“儿”两部分组成,“儿”代表人,“冂”代表远处的郊野,这个字的意思是人在野外行走的样子。“霍”由“雨”“隹”两部分组成,“隹”代表鸟,意思是鸟急飞发出的声音。有一个学生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话:“野阔冘冘人影缓,林深霍霍鸟飞轻。”把我讲的文字学的知识融到了诗中,感到很有味,也含蓄。汉字创造了中国文化,因此打开中国的大门,也少不了“小学”这把钥匙。像刚才举的学生的诗,如果没有文字学的知识,便理解不深、不透。

  刘:可以说,汉字中藏着中国的历史,每一个字中都有一个故事。我在国学大讲堂讲小学时,曾举过取、娶、耻、婚等字的例子。“取”字,在现代汉语中是获得、取得的意思,可是为什么要写作“耳”字边“又”呢?“又”代表右手。在上古时代,人们狩猎或作战时,要把捕获到的野兽或战俘的左耳割下来,以割取耳朵的多少来计功。因此“取”有捕获的意思。从这个字中我们可以看到关于古代战争的习俗。农村中大人有时用割耳朵吓唬孩子,显然就是这一习俗在语言上的残存,因为割去耳朵,就意味着做了俘虏,是一件令人羞耻的事情,所以“耻”字半边有“耳”。从前体罚学生,也常采取揪耳朵的办法,在孩子们游戏中也有时用揪耳朵的方式羞辱对方。汉字中有个“聑”字,这就是“妥帖”之“帖”的本字,《说文》说:“聑,安也。”为什么能解释成安呢?因为战争结束,两只耳朵还好端端地长在头上,得以全身而归,表示安然无恙,没有被羞辱。这个意思也是由割左耳朵的战争习俗衍生来的。“取”由捕获的意思,引伸出了获得、收取的意思。“娶妇”原来写作“取妇”,后来因妇是女性,才加“女”字写作了“娶”。但为什么字从“取”呢?从取的“捕获”意义中不难发现,“取妇”与古代抢婚习俗是有关系的,是用暴力来取得妇女的。在《周易》爻辞中就有“匪寇,昏媾”的记载,意思是说:以为遇到了盗寇,结果不是,原来是为婚媾而来的。抢婚往往是在黄昏后视线模糊、认不清对方面孔时进行的,所以称作“昏媾”。由黄昏时抢婚演变为黄昏时举行婚礼,所以叫作“结婚”。“婚”加“女”旁,是为了表示所娶的是女性。我给他们这样讲,发现他们很感兴趣,因为他们由此进入到了一个新的世界,发现了一些普普通通的汉字中所藏着的秘密。可以说每一个汉字中都藏着一份秘密,藏着一个充满趣味的世界。

  姚:关于汉字,古人有“六书”的理论,其实这是后人对汉字的理论归纳。在这“六书”中,最重要的是象形、形声、会意三种,一般人都看重象形字和会意字,因为这两类字,最容易从形象中把握住它的意思,认为汉字的奥秘就藏在这两类字中。其实最值得研究的是形声字,形声字中的奥秘最多。你前面举到的“娶”“婚”就都是形声字,而它们最重要的意义并不在形符上,而在声符上。宋朝有个学者叫王子韶,他提出了“右文说”,谈的就是形声字的声符问题。因为汉字中形声字的偏旁多在文字的左边,声符多在文字的右边,所以称“右文”。他认为,凡字“其类在左,其义在右”,左边的偏旁部首,只是文字的一个分类,如水部字,“水”都在左边,只是表示与水有关。在右的声符不只是读音,也兼存着字的意义,如“戋”,是小的意思,由“戋”得声的字,便多有小的意思在内。像“浅”,表示水小;“钱”,表示小的金属;“贱”,表示贝小,贝大为贵,小自然就贱了。也就是说,声符是有义的。清代段玉裁也曾提出过“声与义同源”说,现在看来这是非常有道理的。往往声符相同的字,会形成一个意义相似的族群,如“乔”有高的意思,加木为“桥”,指高架于水上的桥梁;加马为“骄”,马高六尺为骄(“骄傲”即自高自大为骄,瞧不起别人为傲);加人则为“侨”,踩高跷的人为侨人;加车为“轿”,指人高扛于肩上面行的车舆。像“包”字,本意是像未成形的胎儿在娘胎中的形状,引伸有了包裹、鼓起的意思。加艹则为“苞”,指花未开放包裹着的花朵;加衣则为“袍”,指古代包裹在人体外的长衣服;加手则为“抱”,指用手臂抱物于怀,如包裹之状;加水旁则为“泡”,指水中鼓气的水泡;加食旁则为“饱”,吃足了食,肚子鼓起,故叫饱;加肉则为“胞”,指包裹胎儿的胎衣。形声字的数量在汉字中占得比重最大。如果我们把握了这一方面的理论,确实等于把握了一把打开新世界的钥匙,汉字中很多意义之门,都能打开了。 刘:不仅是汉字,在汉语词汇中也有一个丰富的世界,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每一个语言细胞中都可以看到。比如“胡乱”这个词,《红楼梦》中说贾雨村徇情枉法,“胡乱判案”。为什么叫“胡乱”?如果从这两个汉字的本意上看,是很难发现它与现在所谓的任意、没有道理、随便之类意思有何联系的。但如果深入一步,便发现它与胡人有关。据明朝吕毖的《事物初略》说,五胡乱华时,汉族人为了逃避兵灾,凡事都不能认真办,都说“胡乱且罢”,于是胡乱便成了草率办事的代名词了。其实“胡”字系列的词,大都与胡人有关。杜甫《往在》诗说:“往在西京日,胡来满彤宫。中宵焚九庙,云汉为之红。”胡人进了西京,到处放火,整个天空一片火光,这是很恐怖的。因为胡人入中原,行为暴横,在汉族人看来他们是不讲道理、没有章法的,于是出现了胡来、胡说、胡话、胡扯、胡混、胡作非为、胡思乱想等之类的词。在北方一些农村称男人为“汉家”,比如说“你的汉家”“我的汉家”,又叫男人作“汉子”“男子汉”,显然这种称呼也是来自胡人的。在汉语词汇中,像“胡”“夷”“戎”“蛮”等,一方面指的是周边的少数民族,而另一方面都有“大”的意思,从中可以看到一段多民族融合的历史。如果没有小学方面的知识,这些词都是平面的,空荡荡的,而一旦把握了它们的真实含义,这个世界就马上便成立体的、鲜活的了。

  姚:这类例子很多。比如我们现在常说“受业”“毕业”“肄业”“学业”。为什么叫“受业”?“业”是什么意思?章太炎先生有个解释:业是古代师徒讲习用作誊写的木版。《尔雅》说:“大版谓之业。”《管子》说:“修业不息版。”修业就是修习版上所书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