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县利达公司:我喜欢的古典诗词 / 阳台一隅 / 第93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5:32:07

作者:阳台一隅 提交日期:2010-06-18 21:45  第120首
  
   寒食中寄郑起侍郎
  
   杨徽之
  
   清明时节出郊原,寂寂山城柳映门。
   水隔淡烟修竹寺,路经疏雨落花村。
   天寒酒薄难成醉,地迥楼高易断魂。
   回首故山千里外,别离心绪向谁言?
  
  [作者简介]
  
   杨徽之(921-1000),字仲猷,建州浦城(今属福建)人。
  
   在我的印象里,杨徽之是一个正派且有心计的人。
  
   早年学习刻苦,当时江为、江文蔚两个人很有名气,杨徽之便有意与他们来往,慢慢地自己也成了当地的名人,具体是通过什么方式打通了这层关系,不得而知,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如果我们想和某位名人套近乎,未必能成。
  
   然后,杨徽之继续高走,他看准了后周柴荣,就绕道来到了北方,参加后周的科举,干谒时受到极大的赞赏,考上了一本(甲科),当时柴荣可能怀疑这次考试有水分,命令重考,结果,杨徽之再次入选。
  
   中第后,杨徽之的官职稳步上升,任至右拾遗,当时很受宰相范质的器重,杨徽之多次上书,提醒柴荣,不要给赵匡胤太大的权利,他可能看出了赵匡胤深藏内心的叵测。
  
   柴荣不但没听,反而更加重用越匡胤,不是故意与杨徽之唱反调,柴荣健在,赵匡胤即使有篡位之心,估计也不是很大,当时老赵表现的可圈可点。只能说杨徽之看人入木三分。
  
   老赵得逞后,忌恨杨徽之,想杀,赵光义说了好话,杨徽之保了一条命,被外贬为峨眉县命。
  
   虽然不得志,并未颓废,在任兢兢业业,等待机会。
  
   本诗标题中的郑起为杨徽之的朋友,经历相似,都是后周旧臣,也被外贬,“侍郎”可能是郑起任过的官职。
  
   寒食清明之际,杨徽之寄给了郑起这首诗。
  
  [本诗简析]
  
   寒食:寒食节,农历冬至后的第105天,为寒食节,这一天,要禁火,吃冷食,也就是“寒食”。
  
   ——清明时节出郊原,寂寂山城柳映门。——
  
   寒食节2天后,就是清明节,所以古人常常寒食与清明2个节日并举。
   “清明时节”指寒食清明这一段时间,与标题中的“寒食中”并不矛盾。
   郊原:郊外原野。
   “清明时节出郊原”,按古人风俗,寒食清明的时候,要踏青扫墓,或外出郊游。
   这一句使人想起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显得很平淡,不新奇,这首诗,亮点在当中4句。
  
   “寂寂山城”,在寒食清明中,人们或扫墓或郊游,应该是比较热闹的,为什么“寂寂”?从这4个字中,可以看出作者所处区域很偏僻,人烟稀少。“山城”也是一个佐证,不是都市,绝非热闹的地方。
   “柳映门”,宋时在寒食清明期间,有插柳于门的习俗。
  
   这2句,表面看就是写景,是否有别的意思?为什么写景选择寒食清明?
  
   ——水隔淡烟修竹寺,路经疏雨落花村。——
  
   修:长。 修竹:高竹。
   “水隔淡烟修竹寺”,水面轻烟,朦胧缭绕,隔水有寺,寺周围是竹林。
   这一句写得很真实,水面烟雾缭绕,如果是低竹就不会看得见。
  
   “路经疏雨落花村”,雨下的不大,作者走过的村庄,树花凋落。下雨是清明的特有氛围。
  
   这2句还是写景,淡淡的描写,为下面的2句做一个铺垫。
  
   ——天寒酒薄难成醉,地迥楼高易断魂。——
  
   清明季节是要喝酒的,诗人喝得怎么样?
   “酒薄”,有2种解释,一是酒少,想多喝也没有。一是作者不想多喝。
   杨徽之身为县令,想想还是有酒钱的,应该是后一种解释,即不想多喝。
   “天寒”应该多喝酒取暖,为什么不多喝?
   “难成醉”,完全是因为“酒薄”造成的,是一种因果关系,还是没有解释出为什么“酒薄”。
   这一句理解的关键就是“酒薄”。
   大多数人不得志时,往往借酒消愁,以醉自麻,但杨徽之不一般,是个非常冷静现实的人,此人有相当的定力。所以就“难成醉”。这是从作者性格上解释为什么“酒薄”。
   另一层面的解释:作者仕途的生存环境“天寒”,还看不到翻身的机会,也就是说,在诗人眼里,还没有让他兴奋喝“厚酒”的希望,所以只能“薄酒”,无法达到“醉”的程度。
  
   迥:远。
   “楼高”,作者身处僻地,这2句显然不是眼见,而是想像。“地迥”也一样。
   “地迥楼高”,应该指京城,皇帝在的地方。
   想起“地迥楼高”的那个地方,就断魂。对自己的失意处境明显不甘心。
  
   这2句是名句,被历代传诵。
  
   好在哪?
   “天寒酒薄难成醉”,细细品味,这一句给人的感觉不是怨恨,有一种壮志未酬的激情,反而让人同情,尤其是当领导的看后,会起恻隐之心。不得不承认,杨徽之做人有心计,写诗也是如此,技法很高。
  
   ——回首故山千里外,别离心绪向谁言。——
  
   故山:故乡,这里指京城。
   继续陈述自己的不怨恨: “回首故山”看似平淡,实际是为自己再次正身,把京城看作“故山”,说明对卞京(开封)有感情,而且感情还不一般,是“故山”级别的感情,有这样的感情,就传出了一个信息,他能对皇帝没感情吗?对大宋没感情吗?
  
   “别离心绪向谁言”,千里之外的我,这种与京城离别的心绪向谁倾诉?
   这2句,感觉不是说给郑起听了,弦外有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就是希望结束这种外贬生涯。
  
   还有,这首诗是以寒食清明起景,而寒食清明这2个节日是怀念故人的,作者是不是有别的意思?我觉得可能有,企盼赵匡胤也像柴荣一样重用他,这样,这首诗的前2句与最后2句意思就能相贯。
  
   解析完毕。
  
   ====================================
  
   寒食节的由来:
  
   春秋时期,晋国晋献公非常宠爱妃子骊姬,就想把王位传给骊姬生的小儿子奚齐,为了扫清障碍,杀了太子申生,申生下面的弟弟重耳担心同样噩运,出走流亡。
   重耳带领着一帮追随者在各国游走,吃尽了苦头,一次,在大山中迷路,一连几天走不出去,找不到吃的,饿得头昏眼花。
   追随者中,有一人名叫介子推,见重耳实在难以坚持,就用刀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瞒着重耳,用火烤熟后交给重耳,重耳吃完后,才想起问介子推,这肉是哪来的,介子推实话实说,重耳流下了眼泪。
   19年后,重耳结束流浪生涯,被召回国,任晋国国君,史称晋文公。
   当了国君的重耳大赐封赏,追随者们苦尽甘来,重耳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他竟然把介子推给忘了。
   重耳拍打着自己的脑袋,自埋自怨。
   马上派人去请介子推入朝受赏,大出重耳意外,这个介子推不来,再请,还不来,重耳急了,亲自出马,到了介子推家里时,已人去屋空,听人说,介子推背着老母躲进了深山。
   重耳命人去搜,没有结果,看重耳很急,有人出了个馊主意,放火烧山。
   重耳依计,浓烟滚滚之后,仍不见介子推的影子,重耳上山,发现了介子推和他老母烧焦的尸体。
   为了纪念,重耳将这座山命名为“介山”,规定每年到了介子推被烧死的这一天,禁止烟火,吃寒食。
   而介子推死的这一天,正是清明的前2天。
   所以,寒食和清明2个节日往往一起过。
  
   ====================================
  
   公元969年,杨徽之境遇有所好转,任著作佐郎,掌管盐谷,但没有回京,兼任全州(今属广西)知府,由一个县长升格为市长。
   当时有人推荐杨徽之为宰相,赵匡胤没有点头。
  
   赵光义接班后,将杨徽之调回京城,任左拾遗、右补阙,后又升至侍御史、库部员外郎。
   赵光义非常喜欢杨徽之,将他诗中的名句写在屏风上,以使随时可阅。
  
   到宋真宗时,杨徽之官至秘书监、翰林侍读学士等职,已是非常了得。
   杨徽之去世时,宋真宗追赠他兵部尚书,赐钱50万,绢500匹,国家负责发葬。而且当他的夫人死时,朝廷也同样对待。
  
   ====================================
  
   正直又富有心计的杨徽之:
  
   寒食中寄郑起侍郎
  
   杨徽之
  
   清明时节出郊原,寂寂山城柳映门。
   水隔淡烟修竹寺,路经疏雨落花村。
   天寒酒薄难成醉,地迥楼高易断魂。
   回首故山千里外,别离心绪向谁言?
  
  
   谢谢阅览。
  

本文由<贴库网>脱水整理,地址:http://www.tieku.org/232708/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