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磊迅拓: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四种模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5 16:12:57

  2010年7月29日备受关注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正式全文发布,其中,第十九章第五十九条明确提出要“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得到国家层面正式认可。数字化校园建设是综合了学校办学质态的“刚需”、师生综合素养提升的“必需”、社会复杂环境的“弹需”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的基于信息技术及网络技术的校园功能改造。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多种先决条件。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模式可以从概念、空间、功能三个层次进行探讨。概念模式通常描述为理念层、信息层、应用层和物理层四个层次。空间模式包括物理空间、网络空间、信息空间、虚拟空间四个空间层次,体现数字化空间提升、教育空间虚拟的特点。功能模式主要是探讨通过信息技术来实现的功能,分为网络、应用、信息服务三大功能层次,是数字化校园建设实践的宏观模式。下面例举目前中小学校数字化校园常见的几种建设模式进行具体
  分析。
  
  模式一:至顶向下的建设模式
  
  该建设模式是从学校的建设发展来规划,由学校管理、教学、科研、后勤等应用服务主管部门提出技术要求,经学校统筹整理后,以学校发展为总体要求,以师生应用水平为参考,以教育教学及教育管理要求为规范,以学校硬件设备及经济状况为基础,给出统一的数据规范、技术标准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学校信息系统项目。该建设模式包括各类基础硬件建设和应用软件建设,由学校管理层集中制定详细切实的建设策略以及进度安排,搭建符合本校教师和学生信息能力以及学校信息化层次提升的建设体系,并兼以符合学校实情的管理制度(图1)。
  在至顶向下设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模式下,学校减少重复投入,对全校信息系统的整体需求有系统整合过程,能基于学校中长期规划定制最符合学校发展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
  该类模式的缺点是实现时的技术难度较大,对学校的管理层、技术层人员信息素养的要求较高,不仅要求有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更要求有发展的眼光,能对学校的整体发展有所规划。
  
  模式二:至底向上的建设模式
  
  该建设模式一般应用在信息化建设已取得一定成效的学校。学校对先期建设的各类系统,如教师培训系统、校园OA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实验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等进行分析,对不同平台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通过中间件技术横向整合各类系统,以达到基础数据的统一,从而全面引导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图2)。
  从系统设计的角度来看,该数字化校园系统设计可分为四层结构——第一层:数据基础层,由统一身份认证、统一数据服务、协同工作环境组成基础架构服务;第二层:数据互通层,也是至底向上建设模式中最为重要的一层,由此层实现各类应用程序的数据互通;第三层:软件应用层,这是由众多的建立在数据互通平台之上的应用程序组成的应用系统群;第四层:交互展示层,通过门户技术和单点登录技术建立横跨所有应用系统之上的校园综合信息门户网站,同时强调贯穿四层的统一管理以及安全服务,为师生提供更具人性化、科学化、高效化的安全服务。
  该类模式的缺点是后期改造代价高,部门系统的基础数据格式难以完全统一,对于学校部分核心应用系统可能要进行颠覆性改造。
  
  模式三:基于“一卡通”的建设模式
  
  基于“一卡通”的模式是以校园“一卡通”系统为主要核心框架的数字化校园集成建设模式。以“一卡通”为主要平台承载各类管理功能,将各种信息编码整理转换输入“一卡通”系统后作为统一标准的后台数据库,并以此与学校其他各系统进行集成(图3)。
  该种模式为目前较为常见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模式。它要求系统灵活性强、可扩充性强,不需要过多的投资即可对数字化校园各类系统进行扩展。“一卡通”的各子系统实时联网,系统内若信息变化,各子系统则实时响应,同时各系统可独立运行,以确保在脱机的状态下能正常工作。“一卡通”后台数据库不允许子系统直接访问,必须通过“一卡通”中心授权后才能接入。该模式以“一卡通”系统内统一的基础信息数据及其对应关系表,通过学校集中的管理信息系统,对学校各项工作进行基础数据计算。
  该类模式的缺点是学校信息化建设偏重管理类,教学类的应用难以集中体现。此外,基础性数据的统一不仅需要前期大量的录入工作,更需要有一定的标准规范。
  
  模式四: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区域模式
  
  以上三种模式均属于独立分散式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模式,是中小学校以学校自身的发展为前提,依靠自身力量进行自我开发研究的,但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与教育行政垂直管理要求有偏差、校际之间管理信息难以交互、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改造升级牵一发而动全身等问题。图4中的建设模式主要分析以区域模式整体开展数字化校园建设。
  第一阶段:以学校个体行为为主,依据学校自身实际情况,由学校自主确定需求,理顺学校建设目标,梳理各项功能,确定建设方向。
  第二阶段:根据学校个体计划,确定整体发展范围,在统一数据规范及应用管理的标准下,确定整体方案,明确核心应用系统的建设目标。
  第三阶段:依据总体方案的规划,在统一的培训、平台、标准、流程规范下,对学校的个体建设方案进行重组,并进行学校个体的流程管理;依据学校个体建设方案,确定核心应用系统在行政管理中心以及数据应用中心部分
  的权限及职责。
  第四阶段:根据个体发展的特征,适时调整管理平台的应用策略;结合学校个体发展以及两个中心的建设搭建出完整的区域整体信息管理系统;以统一的进度管理确定学校个体方案。
  区域模式的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业务流程可简单分析如下表:
  
  根据该类模式的图表可知,数字化校园的区域模式以统一的方案规划、数据标准、管理平台、培训方式、建设进度为总体要求,以学校实际自身发展需求为基础,形成以点带点、以点带面、以面带面的建设模式,使单一分散的学校管理系统统一、基础数据统一、资源高度共享,进而达到升级更新一致、应用标准一致、管理效能一致的总体效果。
  不同类型的学校采用不同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模式,在建设过程中也能基本形成自身的特色。笔者认为,下一步工作要深入研究如何优化先进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模式,进而给学校带来新的效率及效益,倡导数字化校园建设模式中的效益理念、人本理念、绿色理念、开发理念、现代理念和过程理念等,整合发布更新、更全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新模式。
  
  (作者单位:江苏扬州市电化教育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