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雅式展览:关于建设“数字化校园”的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06:41:32

关于建设“数字化校园”的思考

温岭市第八中学  梁崇华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通讯工具的不断更新,使人类利用国际互联网传递信息变得越来越快捷,越来越频繁,基于数字化和计算机化的电子文化的发展给传统的书本文化带来巨大的冲击,更使教育领域的课堂模式、教学手段、学习方法、课程教材等面临严峻的挑战。其应对策略,是努力实现教育的信息化。所以推进教育信息化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行政举措,更是科学技术和学校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谁抓住了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主动权,谁就抓住了学校发展的主动权。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极为重视学校数字化建设。在美国,自克林顿总统1992年上任之后,就实施了多项规模较大的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程。加拿大的学校网工程(SCHOOLNET)从1993年开始;欧盟则发布了一个旨在加速学校的信息化进程的《信息社会中的学习:欧洲教育创议行动规划(1996-1998)》。日本文部省于1990年提出一项九年行动计划,拟为全部学校配备多媒体硬件和软件,训练教师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支持先进技术的教育应用。1998年1月31日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科学中心发表题为《数字地球——21世纪认识地球的方式》的报告。在这个报告中,他最先提出了数字地球的概念,此后,数字化概念被全世界普遍接受,由此引伸出了数字城市、数字校园、数字图书馆等各种概念。

数字化校园就是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活动(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要在传统校园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科研和管理水平与效率的目的。其内涵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对学校与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有关的所有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数字化,这是基础建设工作。

二,运用科学规范的管理,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集成,使这些信息资源能够有序的运转,更好地为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

三,把学校建设成面向校园内,也面向社会的一个超越时间、超越空间的开放性学校。

我国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始于1997年开始的园网络建设,1999年9月,教育部决定正式启动国家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目前,高等院校已基本完成数字化校园建设。而中小学的校园数字化建设主要集中在一些大中城市及经济发达地区。

我市作为经济快速增长的地区,在九十年代中后期就已开始了校园信息化建设工作,主要表现在中学校园内添置计算机,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经过将近十年时间的工作和发展,目前,全市各中小学都已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并且开通了校园网和市级教育网站(HTTP//WWW:10.1.1.2),并已基本完成了“校校通”建设,为进一步打造数字化校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但综观我市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还存着一些不足的地方,主要表现在:

一、校际之间的差距。这种差距既表现在重点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目前部分学校,尤其是农村的学校,连最基本的信息技术课的教学都无法开展,根本谈不上构建校园网。

二、对数字化校园的认识不足,导致信息技术设备成为简单的摆设。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方法和管理模式的影响,学校管理管理的管理理念和教育者教育理念却没有随着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进行相应变革,从而导致现代化的教育设备不能发挥其应有效用的局面。

三、存在重硬件添置轻师资培训。相当多的学校将信息技术设备的添置作为学校等级验收的一种标志,而忽视了对使用设备的人的培养。进入九十年代中后期来,虽将信息技术能力测试作为教师晋级的一项重要指标,但这种测试并没给提高我市教职工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带多少实质性的改变。如果只有少数人会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设备,添置最好的设备也只能带资源的更大浪费。

因此,要想进一步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打造数字化教育,使信息技术更好地为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服务。必须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

首先,要处理好提高认识与设备建设之间的关系。数字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考虑、多方配合、软硬件并重,特别是要提高领导和教职工对校园信息化建设意义的认识。推进校园信息化的过程中需要“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十二分数据”,需要管理、技术、观念三个到位,更需要管理、技术和观念的不断更新。学校信息化建设关键在领导,校长是数字化学校建设的指挥者和决策者。一个思想超前的领导可以创造一系列良性环境,促进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因此提高校长的认识,对于提高学校信息化水平、打造数字校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提高校长对学校信息化建设认识的同时,要着重提高教职工的对校园信息化建设的认识。推进校园信息化,打造数字化校园,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模式和教学模式服务。教职工是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的最直接的参与者,他们对信息化的认识水平直接关系到学校信息化发展水平。

第二,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提高教职工和学生应用现代技术的能力,这是全面实现校园信息化的基础。教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基本指导思想就是以教育发展为动力,以教育改革为目标,用数字化信息技术推进教育的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日益普及,以学生为中心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逐渐受到重视,并在教学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指导作用。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知识不是由教师灌输的,而是由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协作、讨论、交流、互相帮助(包括教师提供的指导与帮助),并借助必要的信息资源主动建构的,教材已经不是学生的主要学习内容。教师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而不是课堂的“主宰”和知识灌输者。因此,在构建数字化校园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彻底放下课堂中心地位,以学生学习的参与者的身份介入课堂。

第三、要处理好借鉴和创新的关系。数字化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是个性化。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将自己的需求发布出去,也可以通过其网站和定制系统获得所有具有相同需求的资料。可以说,个性化是信息技术所取得的最为伟大的成就之一,数字化校园为个性化教学开辟了广阔的视野。因此打造数字化校园应该是学校倡导人本思想和校本思想的重要途径。学校在数字化校园建设应体现学校的办学现状、学生的实际情况、办学校特色及办学思想。同时要根据办学发展进程不断更新。目前,对中小学来说,数字化校园刚刚起步,在建设初期,要在充分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特基础上,适当借鉴各地经验,统筹兼顾、全方位调控,使校园数字化建设达到适时、适事、适度超前。

第四,要加强培训,提高教职工和学生应用现代技术的能力,这是全面实现校园信息化的保障。数字化校园是学生未来学习的重要途径,是人才培养和实施终生教育的最佳渠道,是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的唯一平台。教师作为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首先应掌握信息技术,这样才能在学校推进信息化教育的过程中掌握主动权。另一层面,随着新课程改革和深入,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思想正在深入人心。而数字化校园出现必将为学生的学习带来深刻的变化,学生掌握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是今后学生必备基本功,是学生终身学习的根本保证。因此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应该成为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和重中之重。

笔者认为在现阶段中小学校在数字化校校园建设中应该充分利用现有条件,立足现实,逐步到到位。

首先,要从学校整体出发,站在学校发展的高度去规划超前规划,科学设计,使每个部门的单体形象与学校整体布局有机结合;使学校行政管理、教育教学管理、后勤管理、财务管理、档案管理等方面系统整合起来。在现有条件下,可以将学校应着重做好管理(行政、教育教学、图书、后勤等)网络化建设、校园网的完善工作和校园一卡通建设,建立电子备课系统,实现教学资共享。二至三年后,着重做好教与学交互系统、门禁考勤系、综合安保系统及水电控制系统建设。五年内完成数字化会议示屏系和大屏幕显示系统建设。

其次,设计规划要考虑到集约性,学校是一个整体,形成全校一盘棋局面利于学校的统一管理。甚至可以全市统一考虑,能全市统一考虑,就不要以各学校各自为政,可以大大降低成本。

第三,积极倡导教学信息化。老师的作用主要是教与授,目的是把自己整合得到的知识传递解释给学生,他是资源的使用者,而不是一个软件设计者,所以在学校信息化过程中,老师的主要任务是检索查找资源,然后通过特定的平台资源展示给学生。
   第四、积极开展自主化和终身化学习。当前提倡人本教学,提倡研究性学习,学生应该有自己的空间,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研究探讨,从而提升自身素质。体现在教育现代化方面,就是要创造人手一台电脑的网络教学环境,在老师能控制的平台环境下,实现异步学习(家校互联)、相互沟通学习(通过相关的平台发表意见和看法)。社会、科学技术在不断更新发展,体现在硬件部分是硬件安装的分层分步;体现在软件方面是要求教育者不断探索研究和学习,所以教师的培训必须是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而且有老师也应该拥有的网络办公教学环境。

因此,我们必须在当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改革的结合部上,把握基础教育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精心打造数字化校园,这样才有可能紧紧捕捉住各种机遇,在教育改革潮流中实现学校跳跃式发展,不断提高教育的整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