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221接线图:《甘南纪事》:浮上河面的巨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5:58:53

《甘南纪事》:浮上河面的巨木

                                               韩浩月         2011-10-17

今年茅盾文学奖开始评奖的时候,和朋友说到,如果哪一天茅盾文学奖有勇气把奖颁给杨显惠先生,那才能证明这个奖的价值与勇气,但至于何时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等奖项,能将视线投到杨显惠身上,我和朋友都抱悲观态度。好在,杨显惠不是为了文学奖而写,自《夹边沟记事》、《定西孤儿院纪事》之后,他最新的一部作品《甘南纪事》于2011年9月由花城出版社正式推出。

无法形容第一次读《夹边沟记事》时的心情,被抛掷到绝望之地的知识分子,前来寻夫的女子坚持要把丈夫的尸骨带回家乡,对于饥饿无比真实的描绘,让出生于文革末期的我读来如鲠在喉——我们的父辈,原来是这样活过来的,或者说,那些充满理想以为新时代真的到来的人,原来是那样卑微地死去的。在读完《夹边沟记事》之后的第二天,紧接着开始读《定西孤儿院纪事》,书里那些饥肠辘辘的孩子,要么一个个饿死,要么侥幸生存下来,也无不留下惨痛的回忆。我想,中华民族的疼痛史,这两部书所刻画的痕迹,应分外鲜明。

有了前两个本书的阅读经验,所以在《甘南纪事》刚刚面世时,就迫不及待地买来。这本书杨显惠延续了前两本书的亲历式写法,在此前,这种写法就充分体现出它的魅力,这次,读者依然能够像游客一样,跟随杨显惠这位深沉的讲史者走进一片陌生的土地,去看那些活着的人们。按照书中描述,《甘南纪事》的内容,多是作者2005年时去甘肃南部藏区行走、采风时所听到的故事,相比之前两本书的行文,这本新书已经轻松了不少,不由让人感叹时光抚平伤口的能力。

在我看来,《甘南纪事》最大的特点在于写人性,它是一幅直白的人性素描,写人性的真实与无奈,人性的纯洁与悲哀。书中有两个故事让我印象深刻,第一个写的是,一名藏族女子在受到轻狂对待之后,让丈夫去讨说法,结果丈夫被打死,仇人被判无期后坐了十几年牢得以“重生”,看着仇人过上平静安稳的生活,女子让三个长大的孩子再去讨说法,三个孩子将仇人杀死,分别被判重刑。对此悲剧,她并不觉有何不妥,仇恨之花或许只有在盛开之后,才能换来彻底宁静。

另一个故事是,寻找丢失牛群的丈夫,用十元钱作为报酬,从一户牧民家领回了走失的牛,但在藏区风俗中,归还别人物品是不允许收报酬的,妻子由此心生不满,每天催促丈夫去要回牛身上丢失的牛鼻子绳,在她看来,既然付出了十元钱,不但要把牛还回来,更要把丢失的牛鼻子绳也还回来,这样才算“完璧归赵”。被逼无奈的丈夫只好上门讨要,但对方坚持没有看到牛鼻子绳,争执产生后,丈夫被打死在别人家门口。

看到书中这两个典型故事,想必会有读者联想到“愚昧”、“无知”等词汇,其实并不是这样,果这么想的话,那只能说,这是现代文明里的精明与算计成分在作祟,对于现代人来说,因小失大是笔不划算的买卖,时间也会让人忘记仇恨。但对藏区的人来讲不一样,他们并不太懂得怎么计算得失、自我保全,在他们那里,只有规矩与道理,谁违反了,就要受到惩罚。从这两个故事,可以看到民风、可以看到文化、可以看到一个群体的生存形态。对比《甘南纪事》所描述的人物,我想我们要心生惭愧,而非自以为是的优越感。

不知杨显惠先生下一步会写作什么作品,《夹边沟记事》、《定西孤儿院纪事》和《甘南纪事》已经成为他写作生涯最为重要的“三部曲”,这三本书,给我们贡献出历史的真实一面,尽管它们被冠以“小说”的名义出版,但谁都知道,那是以血与泪写成的民族史的一部分。在时间长河试图湮灭一切的时候,杨显惠的作品如浮上河面的巨木,四处漂浮、撞击,把已经沉寂于水底的疼痛嘶喊出来,让我们不要被所谓的“幸福”麻痹,忘记我们的父辈、我们的民族曾经那么无助而又艰难地生存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