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限矩阵一体机拆机:历史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0 00:44:51

历史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中学阶段尤其是高中,历史教学由于高考的作用,总是强调理性分析,好端端的历史课,被切割成了背景(原因、因素、条件)、过程(阶段性、转折点、典型性事件)、结果(成败及其原因分析)、意义(性质、作用、影响),内容丰富的历史知识,个性鲜明的著名人物,生动感人的重大事件,思想深邃、内涵宽泛的宏篇巨著,都变成了说明某一理论、原理或结论的论据、工具。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变幻成了以论规史,从论择史。由此,历史课成了论证说明课,老师讲的疲倦,学生听的瞌睡成了一种现象,教育意义一定程度上被削弱。因此,学生也很难将历史名人引为自己崇拜的偶像,去奋斗、追求,以实现理想的价值。历史课堂教学该怎么办?

历史课堂是偏重于升学还是育人?这一点无法回避。不注重升学,没有明显的效益和教学成果,将影响中学历史学科的发展、历史教师地位的稳固,甚至涉及到学校的生存环境。但是,不重视其育人,学生因缺乏自觉的历史意识,人文涵养、社会责任将淡薄下去,可能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本来,升学和育人二者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然而,社会的功利性将它们对立起来,升学第一,道德养成屈居第二,学习成绩好到了可以“遮百丑”的程度。

复述教材、教参还是传述丰富的历史知识?这是现实的问题。应该肯定教材、教参本身就包含着一定的知识,贯穿着必要的能力要求和思想教育功能。尤其是知识的广泛性也相当突出。但是,在一张考卷,一次考试定终身的大环境下,应试教育的效应远胜于素质教育,所以,教师教教材教参,学生考教材教参的情况必然延续。由此,历史知识的丰富性、多样性必受到分割和限制,与此相关,师生的知识视野和科研实践能力必受到影响。

培养学生的问题应答能力还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毫无疑问,大家必然倾向后者,实际上经常强调的是前者。在师生共同受考试指挥,一起钻研同一教材教参的背景下,应答问题的正确性和准确性常常决定着考试的结果,甚至是发展的前途,自然,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一般局限于服务应答问题的能力要求。所以,我们常常无奈地看到,那些高分低能的人才培养效果在回馈着良苦的教学用心。

学生学习和学习时间的支配权力应归属于谁?不用说,大家是特别赞成权力归属于学生的,实际上,控制这种权力的往往是家长和老师。这种控制有它的合理性,即便是开放性教育也不排除这一点。然而,在保证这种合理性的有效范围内,给学生以相应的时间,使他们青春年华的内心世界能补充进去经典的知识养份,该有多好。如果,处于妙龄时节的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阅读和接受高品位的书籍和知识,并练就一种实践的操作能力,有高度的理性思维和创新意识,而不仅仅是应付考试,该是件大幸事。这涉及到观念的改变和难度很大的人才选拔方式的变革。但是,在学生学业的竞争,家庭的前途,学校面临现实的局面下,我们吝于这种时间支配权力的赠与。

教学拘泥于教材还是在教学大纲之外拓展范围?应该肯定,改革开放以来,高中历史教材的革新已经是成就斐然了,如今正在向新课程方案迈进,进步喜人。可以说,新课程方案实施中所发行的四套教材(人教、人民、岳麓、大象),以专题方式编写,内容宽泛,资料丰富,观点新颖,代表着目前历史教学的发展方向。然而,一旦纳入考试范围,限制性也是明显的。为弥补其不足,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知识的范围扩大,延伸到教学大纲以外,结果会如何呢?譬如,通过几个重要人物的主要经历,发展轨迹来构架中国近代史,透视近代中国的曲折发展、历程沧桑,即从林则徐到曾国藩,康有为到孙中山,袁世凯到蒋介石,陈独秀到毛泽东。

 

 

 

 

 

 

 

 

 

 

 

 

 

历史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张新玉

 

 

平顶山一高

 

2007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