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湾crt时间怎么改:会计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8:55:25
《基础会计学》
目录
第一章 总论 3
第一节 会计环境及发展目标 3
第二节 会计的基本概念 6
第三节 会计假设 11
第四节 会计计量属性及选择 16
第二章 资金循环 21
第一节 会计对象 21
第二节 会计要素 23
第三节 会计等式 30
第三章 会计循环 38
第一节 会计核算方法 38
第二节 会计科目与账户 40
第三节 借贷记账法 44
第四章 业务循环 57
第一节 资金筹集业务的核算 57
第二节 生产准备业务的核算 60
第三节 生产业务的核算 72
第四节 销售业务的核算 79
第五节 财务成果形成与分配业务的核算 84
第五章 会计凭证 98
第一节 会计凭证的种类 98
第二节 原始凭证 99
第三节 记账凭证 104
第四节 会计凭证的传递 110
第六章 会计账簿 112
第一节 会计账簿概述 112
第二节 日记账 114
第三节 分类账 117
第四节 账簿的登记和使用规则 122
第五节 错账的更正方法 125
第七章 财产清查 128
第一节 存货的盘存制度 128
第二节 财产清查 131
第八章 财务会计报告 144
第一节 财务会计报告列报要求 144
第二节 资产负债表 147
第三节 利润表 154
第四节 现金流量表 157
第五节 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162
第九章 会计核算组织程序 114
第一节 会计核算组织程序概述 114
第二节 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 115
第三节 科目汇总表核算组织程序 117
第四节 汇总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 145
第五节 多栏式日记核算组织程序 151
第十章 会计工作组织 160
第一节 会计工作组织概述 160
第二节 会计机构 162
第三节 会计人员 165
第四节 会计职业道德 170
第五节 会计档案 175
第十一章 会计规范体系 179
第一节 会计规范 179
第二节 会计法律 182
第三节 会计准则 188
第四节 内部控制规范 197
第十二章 信息系统与会计信息化 204
第一节 信息系统基本概念 204
第二节 会计信息系统概述 209
第三节 会计信息化发展历程 221
第四节 会计信息化的挑战与机遇 224 
总论
本章知识点:会计是人们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的需要而产生的并得到不断发展的科学。会计既与外部因素相关,又受制于内部控制环境,通过对会计所面临现实社会环境的分析,提出会计目标,从而构成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本章重点介绍会计发展的主要阶段,会计概念的内涵特征,会计假设的推定、会计计量模式及其选择,了解会计及其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以期“养其根俟其实”。
  会计环境及发展目标
一、会计发展的主要阶段
人类的生存,社会的发展,需要生产活动。生产活动一方面创造物质财富,取得一定的劳动成果;另一方面发生劳动耗费,包括人力、物力的耗费。在一切社会形态中,人们进行生产活动时,总是力求以尽可能少的劳动耗费,取得尽可能多的劳动成果。为此,就必须在不断改革生产技术的同时,采用一定方法对劳动耗费和劳动成果进行记录、计算,并加以比较和分析。这种对劳动耗费和劳动成果予以确认、计量、报告,并进行分析的方法就是基本意义上的会计。会计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们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的需要而产生的并得到不断发展的科学。
最初的会计只是作为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即由生产者在生产时间之外将收入、支付等事项记载下来。如原始社会的早期的结绳记事、绘图记事、刻木记日等。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即原始社会的中期和后期,出现剩余产品以及有了商品生产和以某种商品作为“一般等价物”进行的交换,会计才逐渐从生产职能的附带工作中分离出来,成为专门委托当事人的独立职能或工作。在远古的印度公社中,产生了农业记账员。中国西周时期,也曾出现了专门从事会计工作的官员,名曰“司会”,进行“月计岁会” [1]。
古代会计主要指服务于王室赋税征收、财政支出、财产保管等。因此,早在公元前的古巴比伦、埃及、中国和希腊就因私有财富的积累而有了受托责任会计的产生。社会生产的发展,尤其是社会生产商品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会计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过程。在中国的宋朝,以编制“四柱清册”来办理钱粮报销及移交手续 [2],具体算清并明确经管财务的责任,后由官厅拓展到民间,逐步形成我国传统的中式薄记。在中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商品货币经济的迅速发展,促进了会计的发展。
近代会计基本特征是:利用货币计量进行价值核算;从单式记账法过渡到复式记账法。意大利数学家卢卡•巴其阿勒有关复式记账论著的问世,体现了会计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作用,为现代会计的发展奠定基础。
现代意义上的会计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发展起来的。在经济活动更加复杂、生产日益社会化、人们的社会关系更加广泛的情况下,会计的地位和作用、会计的目标、会计所应用的原则、方法和技术都在不断发展、变化并日趋完善,并逐步形成自身的理论和方法体系。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现代数学、现代管理科学与会计的结合,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相分离是现代会计的开端。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后,一个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和以知识驱动为基本特征的崭新经济时代的出现,特别是电子计算机在会计数据处理中的应用,使会计信息范围的不断扩大,会计工作效能的显著提高。面对整个经济环境的变化,为了更好地发挥会计职能的作用,无论是会计实践还是会计理论都将进入一个新的,更快的发展阶段。
二、会计与社会环境
会计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所处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随着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对会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使得会计方法逐步更新、会计理论不断丰富、会计服务领域不断地扩展。
会计所面临社会环境按照层次分类,可分为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两大类。外部因素包括政治、经济制度,法律、文化制度等。内部因素包括内部管理体制、产权结构等。
(一)外部宏观环境
  1.政治和经济环境。会计模式的选择和运行,受制于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如20世纪30年代前后的经济危机,使人们认识到会计处理的随意性有极大的危害性。西方各主要国家,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加以概括、总结,在理论上进行规范化,使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都有了质的进步。同时,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着一个国家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重视程度,即会计重要作用的发挥程度,也影响着一个国家财政及对维护企业利益的会计方法的承受能力。
 2.法律和文化环境。在许多国家法律中,特别是税法和商法是会计实务的唯一依据。由于国家的法规体系对会计活动给予规范性的指导和强制性的约束。政治法律环境的变迁,必然引起会计活动的内容和活动方式的变化。而一个国家的文化教育水平,决定着其会计工作水平的高低,会计由于它特有的技术性,要求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素质,要有相当的文化知识水平。会计人员文化素质和专业水平的高低,直接制约着会计的进步程度及新兴会计方法与会计模式的实施速度,并直接影响到会计法规执行的结果。
( 二)内部控制环境
  控制环境是指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政策、程序及其效率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由于任何企业的内部控制都是在特定的控制环境中实施的,是和特定的控制环境相适应的,内部控制系统功能发挥的过程就是内部控制系统与控制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控制环境不但直接影响内部控制的建立,还直接决定到内部控制实施的效果,影响到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影响内部控制环境的因素有:管理者的经营风险和经营理念、董事会、组织结构与权责分派体系、人员的品行和素质、人力资源政策与实务、管理控制方法。在不完善的控制环境下,企业治理结构不健全会导致对经营者监管弱化、会计信息失真等。
三、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是基于特定的会计环境,指导特定会计系统的建立并引导其运行,从而构成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关于会计目标,理论界有“决策有用观”和“经营责任观”之争。在信息提供的内容和提供对象上,“决策有用观”认为,会计应向现时的投资人和潜在的投资人(包括债权人)提供其投资决策所需要的信息;“经营责任观”则认为,会计应以向现时的投资人提供反映管理当局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在信息质量特征上,“决策有用观”要求所提供的信息应与决策有着直接的相关性:而“受托责任观”认为,反映报告主体经济活动的真实性是首要的标准。
“决策有用观”依存的是发达的资本市场,而“经营责任观”则立足于直接往来形成资源的委托与受托关系。西方各国普遍认可“决策有用观”。比较而言,“经营责任观”更适合在产品经济条件下,会计信息使用者通过运用会计信息来考察受托者对托付财产或资源的管理和经营责任的履行情况。随着中国现阶段经济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在资本市场逐步完善的情况下,会计信息使用者不但关注受托资源的经营情况,而且随时可以通过资本市场间接地对其所托付的资源进行调配,使得会计信息对决策的作用日益重要。
当前我国会计的主要目标,应定位在向委托人报告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上,围绕这一目标展开,凸现了保护投资者利益以及公共利益的核心理念,有两个要点: 
⑴ 向信息使用者应当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会计信息。信息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
⑵ 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助于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会计的基本概念
一、会计的内涵特征
理解会计的概念,首先要对会计的内涵进行分析, 即对会计职能的认识。会计的职能是指会计所具有的固有功能,会计基本职能包括对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反映和监督。反映是指“客观写照”,会计的反映职能是会计通过确认、计量和报告的方式和方法,对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所包括的能用货币表现的已经发生或完成的经济活动。监督是指“察看和督促”。会计的监督职能,是指会计具有按照一定的目的和监督标准,利用会计反映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对社会再生产过程进行的查看和督促,使之达到预期目标的功能。
(一)会计反映职能
1.会计反映社会再生产过程时,要以实物、劳动(或时间)和货币三种量度,但应以具有综合量度特点的货币量度为主。实物量度是为了核算不同物资的实物数量而采用的计量单位、具有直观性,它能够提供经济管理上所需的各种实物指标,但实物计量单位只能用来总计同一种类的财产物资,而不能用来总计不同种类的财产物资,更不能总计各种不同的经济活动;劳动量度是为了核算经济活动中消耗的工作时间的数量而采用的计量单位,它有助于合理地安排工作和具体确定某一工作过程中的劳动耗费数量,但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由于有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之区别,对各种人员的劳动还不能以某种劳动计量单位进行综合,各种劳动时间的直接相加也并不表明企业单位的劳动总成果;货币量度具有质的同一性和量的可加性,为了克服实物计量单位的差异性和劳动计量单位的复杂性,会计核算应以货币量度为主,来综合反映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为经济管理提供所需的价值指标。
2.会计反映社会再生产过程不仅应记录已经发生或完成的经济业务,但还应面向未来,为经济管理提供有关预测未来经济活动和效果的数据资料。尽管会计所描述的是历史和过去的经济事实,而这些事实已经不可改变,但只要真实、可靠、公正并及时地予以反映,历史信息同样具有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对于决策仍是必要和有用的。随着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和经济活动的日趋复杂化,为了在经济管理中加强科学性、预见性和主动性,在如实反映已经发生或完成的经济活动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与企业经济活动有关的有利与不利因素,采用一定的方法对经济活动和经营成果的未来发展趋势作出科学推断和预测,为企业的发展和经济管理提供一些具有前瞻性的会计信息。
3.会计在反映社会再生产过程时具有完整性、连续性和系统性。所谓完整性,一方面是指会计反映的会计事项,不能遗漏和任意取舍,另一方面是指将经济业务引起资金运动的来龙去脉反映出来,这样就能反映经济活动的全过程;所谓连续性,是指会计在反映经济活动时,应按其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依次不间断地进行登记。所谓系统性,是指会计对经济活动的反映,既要全面相互联系地记录,还必须进行科学的分类,使之成为系统的会计数据,便于信息使用者的有效利用。
 (二)会计的监督职能
 1.会计监督要依据会计的监督标准。会计的监督标准有: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会计法规、准则、制度;企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计划和定额等。包括经济活动的合法性、真实性、合理与有效性与进行监督。
(1)合法性监督。合法性监督是指依据财务收支的监督标准,对企业单位发生经济业务而引起的现金、银行存款的收入和支出、应收和应付款项、投资等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同时,是否符合党和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的监督,会计人员对于违反法律和国家统一的会计标准规定的会计事项,有权拒绝办理或者按照职权予以纠正。
(2) 真实性监督。真实性监督是指通过相关的会计法规制度,来规范会计行为,使会计在对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时所生成的会计资料真实和完整。会计资料作为重要的社会资源和“商业语言”,为政府管理部门、投资者、债权人及社会公众进行评价财务状况、防范经营风险、提供重要依据。因此,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是维护社会经济秩序正常运转的客观要求。
(3) 合理性和有效性的监督。合理性和有效性的监督是指依据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的监督标准,对经济活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同时,是否符合节约和效率原则的监督,揭露经济管理中的矛盾,促进企业开展增产节约,挖掘内部潜力,堵塞漏洞,防止损失和浪费,更好的提高经济效益。
 2.会计监督贯穿于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它分为:
(1)事前监督。事前监督是指依据会计的监督标准,主要采用预测的方法,预侧和分析将要发生的经济活动可能达到的预期结果,是否与决策和计划的目标一致。
(2)日常监督。日常监督亦称事中监督,是指按照会计的监督标准,主要采用控制和审核的方法,对进行中的经济活动进行审核和分析、对已发现的问题提出建议,督促有关部门采取措施,调整经济活动,使其按照预定的目标和要求进行。
(3)事后监督。事后监督是指依据会计的监督标准为准绳,通过检查和分析已取得的会计资料,对已完成的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的考核和评价。
 会计的反映职能和监督职能是不可分割的。如实反映是监督的必备条件和基础,而严格监督则又是反映的前提和继续。没有会计监督,会计反映就失去存在的意义,没有会计反映,会计监督就失去存在的基础。随着会计领域派生出许多新的会计职能,如利用各种预测数据,参与制定经济决策的“决策职能”;再如利用责任会计,对经济活动进行控制的“控制职能”;等等,都在进一步探讨中,但 “反映”和“监督”职能是会计学界对会计基本职能的共识。
二、会计的基本涵义
人们对会计概念认识不尽相同。在我国,关于会计本质理论的两大学术流派是“信息系统论”和“管理活动论”。其中,“信息系统论”基本上秉承了英美会计学界的观点,“管理活动论”则植根于中国的土壤。
(一)信息系统论
1966年,美国会计学会(American Accounting Association)发表的文件公告《会计基本理论说明书》指出:“实质地说,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由于这一观点符合了当时社会的观点,并能较好地解释相关的会计理论和方法,因此,到七八十年代,成为美国会计理论中的主流派观点。认为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尺度,对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和综合的核算,提供以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既为外部有关各方的投资、信贷决策服务,也为内部强化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服务,,是一个生成和提供财务信息并用于管理的系统。
具体来说,具有以下含义:  
 ①会计作为信息系统,并不直接参与管理,而是通过提供会计信息为管理提供咨询服务。
 ②以提供信息为主的反映是最主要的职能,且将整个会计程序分为确认、计量、报告环节,将会计目标定位于“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
 ③会计信息系统是由会计、信息、系统三个概念组成的。所谓会计是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是企业主要的信息来源。
(二)管理活动论
1980年在中国会计学会成立的大会上,杨纪琬和阎达五两位教授合作发表了题为《开展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几点意见——兼论会计学的科学属性》的论文,首先提出了“会计的本质是一种管理活动”的观点。1983年成圣树教授等人撰文指出:会计是经营管理的核心,是反映和控制经济活动并使之达到一定目的的一种能动行为,是有组织、具有管理职能的一种管理活动。这种观点既否定了会计是一种应用技术的看法,又否定了会计是一种管理经济的工具的看法,转而强调会计具有反映和监督的双重职能。
具体表现为:
  ①会计是一种社会关系,是人们自觉运用经济规律并通过特定的技术程序管理实际经济活动的一个社会环节。
  ②现代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身具有经济管理的职能,明确了它在国家经济管理与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③会计应当而且必须提供相关人士所需的信息,但更重要的是信息生成前的预测和决策以及信息反馈过程中的控制。因此,提供信息是手段,而控制管理才是真正的目的。
综上所述,会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丰富,人们对会计的认识也是在逐步发展和加深的,基于以上的认识对会计的概念作如下界定:会计是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利用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对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能够用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进行完整、连续、系统的反映和监督,旨在提供会计信息和实现最优经济效益的一种管理活动。三、会计学科体系
会计的概念界定体现了人们对会计本质的认识。由于人们对会计本质有不同认识,引伸出不同的会计学科体系。国内外对会计学科的分类有多种,比较有代表性的分类主要是前苏联模式与英美模式。前苏联模式是按国民经济部门和会计工作程序划分会计学科。我国于本世纪50年代初引进这种分类方法,形成“会计学原理”、“部门会计核算”、“部门财务管理”与“部门经济活动分析”等主干会计课程。英美模式的会计学科体系主要是按照学科内容的深浅划分。在管理会计产生之前,会计学的主干学科划分为初级会计、中级会计和高级会计。管理会计产生之后,会计学科分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两大领域,其中:财务会计仍旧按内容深浅分为初、中、高级会计。
前苏联模式适合计划经济模式下按行业、部门实行会计核算实践的需要,对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针对性。实行改革开放之后,这种分类的缺陷就显露出来了,主要表现在:与会计实践出现脱节;重复与遗漏并存;容纳能力不够强;不利于学科建设与新时期人才的培养。英美模式的会计学科体系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多层次的资金结构,多元化的经营方式,会计职业的社会化,要求会计教学侧重诠释会计工作的共性,以适应不同部门的会计工作。
通过对会计学科分类的回顾及近年来学术界研究动态的了解,目前会计学科体系有如下两种分类:
(1)按会计学科体系研究对象分类,包括会计基础学科、企业会计学科、政府及非盈利组织会计学科、特殊领域会计学科、综合性会计学科。
会计基础学科包括会计工作基础学科、会计行为基础学科、会计方法学科、会计教育学科、会计史学科。会计工作基础学科又包括会计核算原理、电算化会计;会计行为基础学科包括会计伦理学、会计心理学、会计逻辑学、会计行为学等;会计方法学科包括会计方法学、实证会计等;会计教育学科包括会计教育学、会计人才学等;会计史学科包括中西方会计思想史、会计史等。
企业会计学科包括财务会计、成本会计、金融企业会计、税务会计等。
政府及非盈利组织会计学科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军队会计、社团会计等。
特殊领域会计学科包括无形资产会计、物价变动会计、破产会计、衍生金融工具会计、清算会计、遗产会计、司法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等。
综合性会计学科包括社会会计、社会责任会计、环境会计、资源会计等。
(2)按会计学科的形成过程分类,可分为传统会计学科、引进会计学科、新兴会计学科。传统会计学科包括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引进会计学科包括电算化会计、税务会计、实证会计、环境会计等;新兴会计学科包括会计逻辑学、会计伦理学、会计方法学、人力资源会计、物价变动会计、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等。
 会计假设
会计假设是一种对会计活动进行时、空、量限定的理论,具有公理的性质,反映了会计核算的本质规定。为了保证会计工作正常进行和会计信息的质量,需要对会计核算的范围、内容、基本程序和方法进行限定。这种限定之所以称为假设,是由于会计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环境中,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就可能有不完善的认识。因此,在会计实践中就必须对某些未被确切认识的事物,根据客观的、正常的情况或趋势,以合乎事理的判断并规定一个前提条件,即假设会计是在某种特定条件下进行的。
会计假设并不是毫无根据的猜想,而是根据会计的社会经济环境,从已被掌握的事实材料出发,并根据已被证实的理论进行逻辑推理的结果。作为会计假设应具备以下五个基本特征:
①假设在本质上是普遍性的,即是推导其他命题的基础;
②假设是不言自明的命题,它们直接与会计职业相关或是构成其基础;
⑧假设被普遍认为是有效的,一般在会计实践中长期奉行,毋需证明;
④会计假设应具有内在一致性,它们不会互相冲突;
⑤每个会计假设都是独立的基本命题,并不会与其他假设重复或交叉。
目前为会计界普遍认可的基本假设有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和货币计量假设。
 一、会计主体假设
在合伙制企业出现以后的会计实践中,对于业主家庭的收支和企业的业务以及业主的一个企业和另外一个企业的业务的会计处理,人们认识到会计资料的取得不能是漫无边际的,它必须围绕一定的“主体”进行,由此产生了“会计主体”的概念。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所服务的特定单位。会计主体又称会计实体,是会计核算服务对象,或者说是会计人员进行核算采取的立场及空间活动的范围的界定。对会计主体的择定,有两个可以依赖的基础。一是根据能控制资源、承担义务并进行经营运作的经济单位来确定;二是根据特定的个人、集团或机构的经济利益的范围来确定。一般情况下,一个经济单位就是一个会计主体,但在特定情况下,也可将集团或内部机构作为会计主体,如企业内部的责任中心等。
会计主体和法人(法律)主体不完全相同,所谓法人主体是指由出资人出资组建,在政府指定都门登记,拥有法人财产权,具有独立民事行为能力的单位.会计主体和法人主体的关系有三种情况:
(1)会计主体同时又是法人主体。例如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等;
(2)会计主体但不是法人主体。例如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分公司等;
(3)法人主体但不一定是会计主体。例如企业集团下属子公司具备法人主体的条件,但在企业集团编制合并报表时,这些子公司就不是一个会计主体,只能把集团公司看作是一个独立的整体,需要采用特定的方法,把集团公司企业之间的债权债务相互抵消,扣除由于所属企业之间销售活动而产生的利润等。
会计主体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具有一定数量的经济来源;进行独立的生产经营活动或其他活动;实现独立核算并提供反映本主体经营活动情况的会计报表。
会计主体假设之所以成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之一,传统会计理论认为:会计信息系统所处理的数据和提供的信息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严格限制在每一个特定的、在经营上或经济上具有独立性的单位之内。只有首先从空间上对会计工作的具体核算范围予以界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会计要素才有了空间归属,才能独立反映特定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其现金流量,企业的投资人、债权人以及企业管理人员才有可能从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中得到有意义的会计信息,从而作出决策,并管理、控制经济活动。其次,明确会计主体,才能将会计主体的交易或者事项与会计主体所有者的交易或者事项区分开来,例如,企业所有者的经济交易或者事项是属于企业所有者主体所发生的,不应纳入企业会计核算核算的范围,但是企业所有者投入到企业的资本或者企业向所有者分配的利润,则属于企业主体所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纳入企业会计核算的范围。
二、持续经营假设
一个会计主体(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总是一个再生产过程,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总是在不断地变化,也会面临发生破产清算的可能。是否会破产清算以及何时破产清算是一个未知数,除非有充分的反证明,都将认为它能连续地经营下去。为了建立会计反映和监督的正常秩序和方法,会计建立了的“持续经营”的概念。
持续经营假设是对会计主体经营时间长度的描述。是指作为会计主体的企业单位,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会计核算应以既定的经营方针和预定的经营目标继续经营下去,不需破产清算。因而其资产将按预定的目标去使用,例如企业购入一台设备,预计使用8年,考虑到该企业会持续经营下去,由此可以假设企业的资产会在持续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长期发挥作用,即不断地为企业生产成品,直到设备使用寿命的结束,为此,该设备损耗掉的价值逐渐地转移到预计使用寿命期间所生产的相关产品的成本中去。同时,其债务也将按发生时承诺的条件去清偿。持续经营假设为会计对象设定了一种运行的状态。在持续经营下,会计主体所持有的资产,将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被耗用、出售或转换,而其所承担的债务也将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被清偿。
会计正是在持续经营这一前提条件下,才可能进行会计确认和计量;使会计方法和程序建立在非清算的基础之上,解决了财产计价和收益确认的问题,以保持会计信息处理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只有在持续经营的前提下,区分资产和负债成为必要,企业的资产、和负债才可能进行会计分期,区分为流动和长期的,并为采用权责发生制奠定基础。
三、会计分期假设
一个会计主体(企业)的经营成果,从理论上讲只有到经营活动全部停止或企业单位破产清算时才能最终计算确定并提供财务报告。但在现实中这个命题无法成立。这是因为:一方面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何时停止是一个不确定因素;另一方面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不可能等到经营活动全部停止或企业单位破产清算时才去了解财务报告。由此,在会计实践中就需要对连续不断的经营活动过程,规定在一个较短的期间内对其进行考核和报告,因此,产生了“会计分期”的概念。
会计分期假设就是将会计主体(企业)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过程人为地划分为较短的、等间距的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按期考核并报告其经营活动成果。它是对会计主体时间范围具体划分的假定。会计期间可以是“历年制”,也可以是“营业年”制。由于会计期间是人为划分的,根据世界各国对预算年度的规定不同,会计年度采用的形式有:公历制(即每年1月1日起至本年12月31日),如中国、德国、匈牙利、波兰、瑞士、朝鲜等国;四月制(即每年4月1日起至次年3月31日),如英国、加拿大、印度、日本、新加坡等国;七月制(即每年7月1日起至次年6月30日),如瑞典、澳大利亚等国;十月制(即每年10月1日起至次年9月30日),如美国、缅甸、泰国、斯里兰卡等国。会计分期包括中期。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
会计分期假设是持续经营假设的补充。有了会计分期,才产生本期与非本期的区别;有了本期和非本期的区别,才产生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使得不同类型的主体有利记账账的基准,进而出现了应收、应付、折旧、摊销、递延等会计处理方法。因为,企业的资源流动会引起相应的现金流动,由于存在会计分期,现金实际的收付期间和资源流动的发生期间往往不一致。这样,在确认资产、负债、收入、费用时,就可能出现两种交易记录的选择基础: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记录企业交易最简便的做法是在发生现金收支时进行记录。这便是现金制或收付实现制会计。另一种交易记录方法是权责发生制会计。权责发生制要求在收入赚取之时便予确认,而不论何时收到现金。在赊销时尽管尚未收到现金,仍可记作已赚取的收入;在费用发生时,即使尚未支付,也被确认为当期的费用。由于这一方法不至于使企业的期间损益大起大落,因此,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权责发生制的一个隐含假设是:存在完备的社会信用基础,即所有的权利和义务都能得到与预期一致的实现或偿付。在这一前提下,应收款项才可能体现为收回等量现金的权利,而负债项目才代表着未来等量现金的流出。如果一般的社会信用状况不佳,那么应用权责发生制就存在很大风险。例如,某些上市公司可能向客户发货(或者直接虚开发票)并相应确认收入和应收账款;或者,可能虚列费用及应付款项、计提秘密准备,以隐藏利润并回避对于投资者的分红义务。这类操纵往往导致企业的净资产、负债、收入和费用出现虚增或虚减。
四、货币计量
  货币作为价值的尺度,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货币计量的基本含义是:会计主体在进行会计核算时,要求经济业务的处理选择以货币作为量度来加以确认。对会计主体(企业)的经营活动及其成果核算,所采用的具有综合性的货币量度,旨在克服实物量度的差异性和劳动量度的复杂性。
货币计量假设明确了会计核算的计量尺度和计量条件。这里包含:其一,以货币计量单位对会计主体(企业)的经营活动及其成果进行综合反映,是会计的基本特征之一;其二,当所发生的经济业务存在用两种以上货币单位计量时,为便于会计报表的阅读、汇总,就需要确定以某一种货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是,统一采用货币计量也存在缺陷,例如,某些影响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因素,如企业经营战略、研发能力、市场竞争力、客户资源等,往往无法用货币来计量,但这些信息对于使用者的决策也很重要。为此,企业可以在财务报告中补充披露有关非财务信息。
如上所述,会计假设是对会计所处的经济环境所作的合乎情理的推断和假定,会计假设本质上是一种理想化、标准化的会计环境。但是,假设毕竟与经济现实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种假设成立并有效发挥作用的前提是:假设与现实的脱节应保持在合理的限度内,当现实发生变化而使假设远离会计的经济环境时,假设就必须作出相应的修正和补充,以适应变化了的环境,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系统的“良性”运作。
  会计计量属性及选择
一、会计计量属性
会计计量是以数量关系来确定物品或事项之间的内在数量关系,把数额分配于具体事项的过程。即在企业会计核算中对会计对象的内在数量关系加以衡量、计算和确定,使其转化为能用货币表现的财务信息和其他有关的经济信息,以便集中和综合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西方会计学界一直流行这样的观点:“会计本身就是一个计量过程”,“会计计量是会计系统的核心职能”。美国著名会计学家K.S.莫斯特认为,会计计量主要由定量的财产(或属性)和为定量该财产(或属性)所采用的计量尺度两个因素构成。即一个完整的会计计量模式,除计量对象外,还包括计量属性和计量单位两个要素。其中,计量单位是指对计量对象就某一属性进行计量时,具体使用的标准量度,包括名义货币单位和不变购买力货币单位两种;计量属性是指计量客体的特征或外在表现形式。普遍认可的计量属性有历史成本、重置成本、现值、可变现净值、公允价值等。
1.历史成本。在历史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负债按照因承担现时义务而实际收到的款项或者资产的金额,或者承担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或者按照日常活动中为偿还负债预期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历史成本具有可靠性;并且其计量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很丰富。但是,成本属性只能反映资源的存在、反映资源过去和现在用到何处,不能代表可能产生的未来经济利益对资源委托者的报酬。尤其是在物价变动明显时,其可比性、相关性下降,经营业绩和持有收益不能分清,非货币性资产和负债出现会低估,难以真实揭示企业的财务状况。
2.重置成本。重置成本是指在本期重置或重购持有资本的成本。在重置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现在购买相同或者相似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负债按照现在偿付该项债务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重置成本这种计量属性能够避免因价格变动的收益虚计,较为客观地评价企业的管理业绩。但重置成本确定较为困难,无法与原持有资产完全吻合,从而影响信息的可靠性;其次,重置成本仍然不能消除货币购买力变动的影响,也无法以持有资本的形式解决资本保值问题,使以后的生产能力难以得到补偿。
3.可变现净值。在可变现净值计量下,资产按照其正常对外销售所能收到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扣减该资产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量。
可变现净值又称预期脱手价格。这种计量属性能反映预期变现能力,评价企业的财务应变能力,消除费用分摊的主观随意性。可变现净值作为资产的现实价值与决策的相关性较强,但不适用于所有资产,因为它无法反映企业预期使用资产的价值,因而并非所有资产、负债都有变现价值。同时,可变现净值计量属性的缺陷在于违背了持续经营假设,即假设企业资源随时处于清算状态。
4.现值。在现值计量下,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的折现金额计量。负债按照预计期限内需要偿还的未来净现金流出量的折现金额计量。现值计量属性考虑了货币时间价值,与决策的相关性最强,现值计量属性能够体现经管责任的全部要求。然而,由于现值计量基于一系列假设与判断,难以实现“硬”计量,其未来现金流入量现值是不确定的,与决策的可靠性较差。
决策者的决策模式和信息要求决定了会计信息的内容、种类和披露的深浅程度。随着我国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现值计量属性必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5.公允价值。市场以价格为信号传递信息,市场根据不同资产的风险与收益决定其具有不同的交换价格。在存在市场交易价格的情况下,交换价格即为公允价值。因此,市价是所有市场参与者充分考虑了某项资产或负债未来现金流量及其不确定性风险之后所形成的共识,若没有相反的证据表明所进行的交易是不公正的或非出于自愿的,市场交易价格即为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
公允价值计量具有较强的相关性。用户通过公允价值信息可以了解企业当前所持有的资产负债的真实价值,从而做出对企业风险及管理业绩的评价。公允价值对于资产,尤其是虚拟资产和软性资产的计量,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如“期货” “期权”、“远期合约”、“互换”等,这些衍生金融工具只产生合约的权利或义务,而交易和事项并未发生。从法律的角度看,由于签约双方之间的报酬与风险已开始转移,为了使会计信息使用者了解正在发生的业务的现时信息以及其对企业未来财务状况和经济活动影响的可能程度,企业运用公允价值能够很好地解决会计对该业务进行确认、计量方面的问题。因为公允价值是理智双方在无干扰情况下,自愿进行交换的价值,其价值的确定并不取决于业务是否发生。因此,会计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按公允价值对衍生金融工具产生的权利、义务进行计量、反映,并向信息使用者提供信息。
二、会计计量模式及其选择
会计计量模式由不同的会计计量属性和会计计量单位组合构成。不同的计量属性,会使相同的会计要素表现为不同的货币数量,从而使会计信息反映的财务成果和经营状况建立在不同的计量基础上,以实现不同的会计目标。
影响会计计量模式选择的因素:
(1)经济利益因素。会计信息代表一定的经济利益关系。由于会计计量直接影响会计信息,因而各种利益主体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必然通过各种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以至于干预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进而影响计量模式和方法的选择。
(2)经济环境因素。经济环境对会计计量模式的影响表现在许多方面。如物价稳定的经济环境下,通常要求采用历史成本来计量,会计核算资料具有较高的可靠性;而在物价持续变动、波动幅度较大,尤其是恶性通货膨胀时期,就应采用能反映物价变动的计量属性。又如在经济环境稳定、竞争压力不大的情况下,对稳健性要求不高;反之,当经济发展波动较大,不确定性和风险性较强时,会计实务上就要求采用具有稳健性的计量属性。在当前金融工具不断出现和创新,企业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日益增多的情况下,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不足日渐凸现,需要采用公允价值等计量属性。
(3)技术发展因素。互联网的普及使信息的沟通更加快捷,公允价值计量不再仅仅停留于理论研究阶段,其应用在技术上获得了转机。另外,借助高级数学运算工具,可以采用更精确地计量固定资产折旧、债券溢(折)价摊销等的数额,使财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提高。现代科技推动了会计计量方法的发展。
(4)会计目标因素。会计目标因素主要是指会计信息是满足受托责任目标还是决策有用目标,前者要求会计计量模式能提供客观的,反映管理当局履行受托责任情况的信息;后者要求会计计量模式能提供对信息使用者有用的信息。
此外,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还需要考虑会计职业发展水平因素。如果会计系统自身发展水平不高,会计人员素质低下,在实务中也不可能要求采用复杂的计量模式。
三、会计计量过程
会计计量过程可以分为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初始计量是对交易和事项的数量加以衡量、计算和确定,以便在复式簿记系统中能被记录,转化为货币表现的财务信息;后续计量则要衡量和确定该交易与事项的货币数量在初始计量后的变动情况,以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及变动的财务成果。
一般来说,以历史成本计量为中心的传统会计计量侧重于初始计量,这是由于会计所处的环境决定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初期,管理层次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仍然以事实性信息为主;此外,管理人员的素质也未能达到分析时效信息、预测信息等目的性信息的水平。为实现受托经济责任的评价目标,传统会计根据历史成本基础和名义财务资本保全概念编制财务报告。随着市场条件的改变,资产定义和资产形态发生了变化,风险价值成为资产价值的重要内容。以历史成本进行的初始计量,已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新经济形势下的信息使用者更注重企业的现在和将来,关注投资的增值性与企业成长价值。信息需求者的这种转变,使会计计量已不能停留在以历史成本为主的初始计量之上,需要提供企业在现实条件下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即强调后续计量来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动态信息。
后续计量的侧重与会计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它能准确地体现环境的复杂性、不确定性、风险性,客观地反映经济活动。后续计量适应了信息使用者需求的变化。在初始确认与计量之后,进行后续确认与计量来反映企业价值的变动,提供风险价值的动态信息,达到计量结果与客观现值的一致,有效地减少对未来现金流量预测的不确定性影响。
复习思考题
  1.述“受托责任学派”与“决策有用学派”的异同及对我国会计目标定位的理解。
  2.会计职能与基本职能有哪些?
  3.你对会计的概念如何认识?
  4.为何要进行会计假设?基本假设包括哪些内容?
  5.对历史成本、重置成本、现值、可变现净值、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进行评价。
 
同步练习
根据下列经济业务内容按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原则计算企业1月份的收入和费用。
(1)本月销售产品 60000元,收到货款 40000元存入银行,其余未收;
(2)用银行存款支付 1-6 月的仓库租金 4800元;
(3)本月应计提银行借款利息 2000元;
(4)收到上年12月份应收未收的销货款 9000元;
(5)收到购货单位预付货款 20000元,下月交货。
(6)计提本月职工薪酬6000元。业务号 权责发生制 收付实现制
 收入 费用 收入 费用
(1)    
(2)    
(3)    
(4)    
(5)    
(6)    
()    
合计      资金循环
本章知识点:会计核算的一般对象就是各单位所发生的、可以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即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资金循环包括资金投入、资金运用和资金退出的资金运动过程。本章主要介绍会计对象、会计要素、会计等式等会计核算的基础理论问题。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会计一般对象的经济内容和资金表现;在会计一般对象的基础上,认识企业会计要素的定义、特征和分类;理解会计基本等式的表达方式及意义,掌握经济业务事项的基本类型及对会计等式的影响。
  会计对象
会计的对象是指会计作为一项管理活动所要核算和监督的内容。明确会计对象,对于发挥会计职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只有了解会计所要核算和监督的内容,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适当的会计方法,真正发挥会计工作在经济管理工作中的作用,最终实现会计工作目标。
一、会计对象的经济内容
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由于各单位所属的空间领域比如运行情况、工作性质、特点和内容都不尽相同,因而使得各单位的会计对象既有共性的一面,又体现了个性的特点。从各单位会计的共性出发研究会计对象,即会计的一般对象。而从各单位会计的个性出发研究会计对象,即会计的具体对象。为了明确会计的一般对象应按经济活动的特点,分为营利性单位和非营利性单位两类。
营利性单位,按其职能可分为制造企业、商品流通企业、施工企业等多种。这类企业要开展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首先必须拥有和控制一部分经济资源,如厂房、设备、原材料、货币资金等,这些资源在会计上称为资产。其中,一部分资产为生产经营创造和提供经营场所和经营手段,另外一部分资产为其提供劳动对象,或是提供用以结算的手段。而企业取得资产只能通过两大途径:一是由投资者投入,再者就是向银行等单位或个人借入。前者一般构成了企业资产的主体,可以供企业长期使用,而投资者则对其投入的资产享有所有权,这种权利在会计上称所有者权益。后者对其投入的资产享有要求企业在约定的时间,以资产或劳务偿还相关债务本息和的索偿权,这一部分权益构成了企业的负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形成后,随着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进行,会发生增减变动,需要会计进行核算和监督。而且,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是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其中通过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的形式取得收入,而收入的取得必须以成本、费用的耗费为代价。收入抵减了相应的成本费用后形成了企业的利润,在缴纳了所得税后,形成了企业可供分配的经营成果。因而,收入的实现、费用的发生、利润的形成与分配,也同样构成了企业核算与监督的内容。
非营利单位,指的是行政、事业单位。这些单位不以营利为目的,但为了执行国家和社会赋予的特定任务,一方面要向财政部门和上级单位按核定的预算领取行政经费,取得相应的资金;另一方面,要按照预算规定的用途和开支标准,购置必要的资产,支付办公经费等费用开支。收支相抵后的余额,或是按规定上缴国家财政和上级单位,或是留待在后续期间使用。资产增减、经费拨缴、使用及结存等构成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与监督的具体内容。有些事业单位按照国家的规定,实行企业化管理,在允许自收自支的同时,国家给予适当的补助,但这些单位的这部分经济活动与营利企业并无本质的区别,其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也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无论是营利单位,还是非营利单位,尽管经济活动中的具体形式各不相同、具体的会计对象也各有侧重,但总体上,可以归结为以下六个方面,即:
(1)资产的取得与使用;
(2)负债的发生与结算;
(3)所有者权益的增减变动;
(4)费用发生与成本的形成;
(5)销售的实现与收入的取得;
(6)利润的形成与分配。
简而言之,会计核算的一般对象就是各单位所发生的、可以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随着企业管理决策的科学性进一步加强,不仅上述六个方面的货币度量信息应为管理当局所重视,甚至于对一些重要的非确定性量化信息,也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
二、会计对象的货币表现
会计核算的一般对象就是各单位所发生的、可以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即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所谓资金,是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各项货币资产、财产物资和债权的货币表现。从会计对象的货币表现分析,会计的一般对象就是企业资金投入、资金运用和资金退出的资金运动过程。
资金投入,是指企业通过各种方式筹集资金的过程。如前所述,企业通过所有者和债权人的投入,形成企业生产经营的基础,这些资金按照不同的资金占用形态可以表现为库存现金、银行存款等的货币资金,或是设备、厂房、原材料、库存商品、土地使用权、专利权等的其他资金表现形式。
资金运用,是指资金的循环与周转。以制造业为例,资金的循环分为供应、生产和销售三个阶段。在供应阶段,企业用货币资金购建厂房、设备等的生产经营所需的设施,以及生产经营所需的材料等的生产储备,资金从货币资金形态转化为固定资金、储备资金形态。在生产阶段,产品的制造就是劳动者对劳动对象、借助于劳动手段进行加工的过程,其间不仅有材料和人工的耗费,也有固定资产折旧等的其他费用,资金也由储备资金、固定资金等形态转化为生产资金,直至形成产品,转化为成品资金形态。在销售阶段,通过产品的销售回笼货款,由成品资金转化为货币资金,或由成品资金经由结算资金后转化为货币资金。资金经供、产、销三个阶段,由货币资金开始,转化为固定资金、储备资金、生产资金、成品资金,最后转化为货币资金的过程,称为资金循环。商品流通企业的资金循环表现为从货币资金,通过供应阶段转化为储备资金,再通过销售阶段,回到货币资金的过程。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循环则表现为预算资金的拨入和使用的过程。周而复始、不断进行的资金循环,即资金周转。
资金退出,包括向债权人偿还债务、向所有者分配利润以及上缴税金等,这部分资金离开企业,退出资金的循环与周转。
  会计要素
明确了会计核算的对象,在此基础上将会计对象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特征进行科学分类的名称即会计要素。会计要素分为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反映企业经营成果两类。会计要素既是会计确认和计量的依据,也是确定会计报表结构和内容的基础。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会计要素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其中,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要素侧重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收入、费用和利润要素侧重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
一、资产
(一)资产的定义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根据资产的定义,资产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是指直接或者间接导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企业的潜力。这种潜力既可以来源于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也可以来源于非日常经营活动。带来的经济利益,即可以是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直接流入,也可以是转化为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间接流入,还可以是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出的减少。
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是资产最重要的特征。凡预期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均不能作为企业的资产确认。前期已确认的资产项目,如果预期不再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也不能再作为企业的资产。
2.资产为企业拥有或者控制。
资产为企业拥有或者控制,是指企业享有某项资源的所有权,或者虽然不享有某项资源的所有权,但该资源能被企业所控制。
企业拥有资产的所有权,通常表明企业拥有从资产中获取预期经济利益的权利。有些情况下,虽然企业不享有一些资源的所有权,但能实际控制这些资源,同样也能够从这些资源中获取经济利益,根据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这部分经济资源也应作为企业的资产。
3.资产由企业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
资产是企业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包括购买、生产、由企业建造行为或其他交易或者事项。预期在未来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不形成资产。
(二)资产的确认条件
符合资产定义的资源,在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时确认为资产:
1.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2.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
符合资产定义和资产确认条件的项目,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符合资产定义、但不符合资产确认条件的项目,不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
(三)资产的分类
企业的资产按其流动性,可以分为:
1. 流动资产。流动资产是指可以在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者耗用的资产。主要有:
(1)库存现金。即企业存放在财会部门的库存现金。
(2)银行存款。即企业存放在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各种存款。
(3)交易性金融资产。即企业为了近期内出售而持有的、以赚取差价为目的所购的有活跃市场报价的股票、债券、基金投资等。
(4)应收及预付款。包括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应收股利、应收利息、其它应收款等。
(5)存货。即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销售或者耗用而储存的各种资产,包括库存商品、半成品、在产品、以及各类原材料、周转材料等。
2. 非流动资产。即不能在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者耗用的资产。主要有:
(1)持有至到期投资。即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且企业有明确意图和能力持有至到期的非衍生金融资产。
(2)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即初始确认时即被指定为可供出售的非衍生金融资产,以及除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以外的金融资产。
(3)投资性房地产。即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
(4)固定资产。即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期间的有形资产。包括房屋及建筑物、机器设备、运输设备、工具器具等。
(5)无形资产。即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等。
二、负债
(一)负债的定义
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根据负债的定义,负债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负债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
负债是企业目前承担的现时义务。现时义务是指企业在现行条件下已承担的义务。未来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义务不属于现时义务,不应当确认为负债。
2.负债的清偿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负债是企业所承担的现实义务,履行义务时必然会引起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出。否则,就不能作为企业的负债来处理。
3.负债由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所形成。
负债是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所形成的结果。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包括购买商品、使用劳务、接受贷款等。预期在未来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不形成负债。
(二)负债的确认条件
符合负债定义的义务、在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时,确认为负债:
1.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
2.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符合负债定义和负债确认条件的项目,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符合负债定义、但不符合负债确认条件的项目,不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
(三)负债的分类
负债按其流动性,可分为:
1.流动负债。即在一年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包括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应付利息、应付股利、其他应付款等。
2.长期负债。即偿还期在一年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债务,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等。
三、所有者权益
(一)所有者权益的定义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又称为股东权益。
所有者权益的来源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等:
1.所有者投入的资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既包括所有者投入的、构成注册资本或股本部分的金额,也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超过注册资本或股本部分的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
2.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即不应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其中: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损失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3.留存收益。即企业历年实现的净利润中留存于企业的部分,主要包括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二)所有者权益的确认条件
所有者权益的确认依赖于其他会计要素,尤其是资产和负债要素的确认。所有者权益的金额也主要取决于资产和负债的计量。
所有者权益项目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
(三)所有者权益的分类
所有者权益按其构成的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项目:
1.实收资本(股本)。即所有者投入的,构成注册资本或股本的部分。
2.资本公积。即投资人投入的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
3.盈余公积。即按国家有关规定从税后利润中提取的公积金等。
4.未分配利润。即企业留与以后年度分配的利润或待分配利润。
四、收入
(一)收入的定义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根据收入的定义,收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 收入由企业日常活动中所形成。日常活动,是指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所从事的经常性的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活动。例如工业企业制造并销售产品,商业企业销售商品等。
2.收入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入。收入使企业资产增加或者负债减少,但这种经济利益的流入不包括由所有者投入资本的增加所引起的经济利益流入。
3.收入最终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因收入所引起的经济利益流入,使得企业资产的增加或者负债的减少,最终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
(二)收入的确认条件
符合收入的定义,确认收入要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1. 与收入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2. 经济利益流入企业的结果会导致企业资产增加或者负债减少;
3.经济利益的流入额能够可靠计量。
符合收入定义和收入确认条件的项目,应当列入利润表。
(三)收入的分类
收入按其取得的来源分为:
1.主营业务收入。又称基本业务收入。指企业在主要的生产经营业务中产生的收入。例如工业企业在生产和销售商品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收入。
2.其他业务收入。指企业在主营业务以外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的收入。例如:材料的让售收入、技术转让收入、固定资产的出租收入等。
五、费用
(一)费用的定义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根据费用的定义,费用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费用是企业日常活动中所发生。日常活动中所发生的费用包括销售成本、职工薪酬、折旧费用等。
2.费用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出。费用使企业资产减少或者负债增加,但这种经济利益的流出不包括所向所有者分配利润引起的经济利益流出。
3.费用最终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因费用所引起的经济利益流出使得企业资产减少或者负债增加,最终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
(二)费用的确认条件
符合费用的定义,在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时,确认为费用:
1. 与费用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
2. 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结果会导致企业资产减少或者负债增加;
3.经济利益的流出额能够可靠计量。
符合费用定义和费用确认条件的项目,应当列入利润表。
费用的确认应当注意:
1.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等发生的可归属于产品成本、劳务成本等的费用,应当在确认产品销售收入、劳务收入等时,将已销售产品、已提供劳务的成本等计入当期损益。
2.企业发生的支出不产生经济利益的,或者即使能够产生经济利益但不符合或者不再符合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在发生时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3.企业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导致其承担了一项负债而又不确认为一项资产的,应当在发生时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三)费用的分类
费用可分为营业支出、期间费用和资产减值损失。
1.营业支出。即营业成本和营业税金及附加。其中:营业成本是指已销售商品、已提供劳务等经营活动发生的生产(劳务)成本。生产成本包括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
直接费用,是指为生产商品和提供劳务等发生的直接人工、直接材料、商品进价和其他直接费用。直接费用与营业收入有明确的因果关系,应直接计入生产经营成本,与营业收入进行配比。
间接费用,是指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共同性费用。这些费用同提供的商品与劳务也具有一定的因果关系,但需要采用一定的标准分配计入生产经营成本,并与营业收入相配比。
2.期间费用。包括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管理费用,为筹集资金等而发生的财务费用,为销售商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销售费用和为组织商品流通而发生的进货费用。由于期间费用与会计期间直接相联,则期间费用与其发生期的收入相配比,在当期的利润中应全额予以抵减。
3.资产减值损失。即资产已发生的不能带来经济利益的减值损失。
六、利润
(一)利润的定义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其中:
1.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反映了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业绩;
2.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影响,是指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
(二)利润的确认条件
利润的确认主要依赖于收入、费用、利得和损失的确认。利润金额取决于收入和费用、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金额的计量。
利润项目应当列入利润表。
(三)利润的分类
利润通常包括以下项目:
1.营业利润。即营业收入减去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期间费用和资产减值损失,加上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减损失)和投资收益(减损失)后的余额。
2.利润总额。即营业利润加营业外收支差额后的余额。
3.净利润。即利润总额减去所得税费用后的差额。
以上六大会计要素,在《企业会计准则》中分别作了详细说明。会计要素的划分,是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构筑基本会计报表框架的依据,在会计核算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会计等式
会计等式又称会计方程式,是表明企业会计诸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代数方程表达式。会计等式揭示了会计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因而成为会计核算的理论基础。
一、会计基本等式
一个企业要开展生产经营活动,首先必须拥有一定数量的资产,如库存现金、银行存款等货币资金,或是材料、 机器设备等实物资产,等等。资产是企业正常经营的物资基础。通常,企业的资产主要依托投资者的原始投入。此外,企业还可以通过向债权人举债的方式获取资产。显而易见,企业的资产无外乎投资者和债权人这两大途径。
权益,是指资产的提供者对企业资产所拥有的权利。权益和资产密切相联,是对同一个企业的经济资源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所进行的表述。资产表明的是企业经济资源存在的形式及分布情况。而权益则表明的是企业经济资源所产生的利益的归属。因此资产与权益从数量上总是相等的,有多少资产就应有多少权益,用公式表示即为:
资产=权益
由于企业资产的出资人包括投资者和债权人,因而对资产的要求权自然分为投资者权益和债权人权益。债权人权益,即负债,要求企业到期还本付息的权利。投资者权益或所有者权益,是指所有者对企业资产抵减负债后的净资产所享有的权利。所有权与债权人享有的索偿权从性质上完全不同,债权人对企业资产有索偿权,投资者提供的资产一般不规定偿还期限,也不规定企业应定期偿付的资产报酬。但享有在金额上等于投入资本加上企业自创立以来所累计的资本增值。因此,所有者权益又称净权益,权益由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组成。用公式表示即为:
权益=负债+所有者权益
基于法律上债权人权益优于所有者权益,则会计恒等式表达为: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这一等式称会计基本等式,又称会计恒等式。它表明了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个会计要素之间的基本关系,反映了企业在某一特定时点所拥有的资产及债权人和投资者对企业资产要求权的基本状况。这一等式是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和编制资产负债表的理论依据。
企业运用债权人和投资者所提供的资产,经其经营运作后获得收入,同时以发生相关费用为代价。将一定期间实现的收入与费用配比,就能确定该期间企业的经营成果。用公式表示如下:
收入-费用=利润(亏损)
如前所述,凡是收入,会引起资产的增加或是负债的减少,进而使所有者权益增加;凡是费用,会引起资产的减少或是负债的增加,进而使所有者权益减少。因此在会计期中,会计恒等式又有如下的转化形式: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
收入与费用两大会计要素记载的经济业务事项,依据配比原则并通过结账形成利润,最终转化为所有者权益。因此,在会计期末,会计恒等关系又恢复至其基本形式,即为: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这一平衡关系构建了资产负债表的基本框架,可以总括地反映企业某特定时点的财务状况。例如图表2-1是某企业2007年12月31日的资产负债表的简化格式。
图表2-1                         资产负债表
2007年12月31日                     单位:元
资产 负债所有者权益
银行存款 900000 应付账款 500000
应收账款 600000 短期借款 1000000
存货 2500000  
  实收资本 7000000
固定资产      6000000 盈余公积 1500000
资产总计    10000000 负债及所有者权益总计 10000000
从上述的资产负债表中,可以了解到这家企业的资产合计10000000元为,这一资产总额由两个方面的权益构成,一是债权人提供的1500000元(负债)和所有者提供的8500000元(所有者权益)。资产负债表的重要特征就是企业的资产总计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总计相等。
二、经济业务的发生对会计等式的影响
企业的经济业务事项复杂多样,但从其对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影响的角度考察,经济业务事项主要有九种基本类型:资产项目此增彼减;资产和负债同时增加;资产和所有者权益同时增加;资产和负债同时减少;资产和所有者权益同时减少;负债的增加,所有者权益减少;负债的减少,所有者权益增加;负债项目此增彼减;所有者权益项目此增彼减。现以前例企业2007年1月份发生的部分经济业务事项为例,对上述九类基本业务事项做出具体说明。
(一)资产项目此增彼减
【例2-1】企业以银行存款30000元购入设备一台。
这笔业务使该企业资产中的固定资产增加30000元,该企业因这一项投资使资产中的银行存款减少,两者金额均为30000元。这笔业务对会计等式的影响如图表2-2所示:
图表2-2                                                        单位:元
 资产 = 负债 + 所有者权益
经济业务事项发生前 10000000  1500000  8500000
经济业务事项引起的变动 +30000    
 -30000    
经济业务事项发生后 10000000  1500000  8500000
(二)资产和负债同时增加
【例2-2】企业赊购材料10000元。
这笔业务增加了材料,即存货资产。同时,也使企业的负债中的应付账款项目增加,两者的金额均为10000元。这笔业务对会计等式的影响如图表2-3所示:
图表2-3                                                        单位:元
 资产 = 负债 + 所有者权益
经济业务事项发生前 10000000  1500000  8500000
经济业务事项引起的变动 +10000   +10000  
经济业务事项发生后 10010000  1510000  8500000
(三)资产和所有者权益同时增加
【例2-3】企业收到投资者投入资金1000000元。
这笔业务使企业资产中的银行存款增加,同时也使得所有者权益中的实收资本增加,两者金额均为1000000元。这笔业务对会计等式的影响如图表2-4所示:
图表2-4                                                        单位:元
 资产 = 负债 + 所有者权益
经济业务事项发生前 10010000  1510000  8500000
经济业务事项引起的变动 +1000000    +1000000
经济业务事项发生后 11010000  1510000  9500000
(四)资产和负债同时减少
【例2-4】企业以银行存款40000元偿还前欠的材料购货款。
这笔业务使企业资产中的银行存款减少,而这一减少的存款正好予以弥补应付账款,使负债也发生减少,两者金额均为40000元。这笔业务对会计等式的影响如图表2-5所示:
图表2-5                                                        单位:元
 资产 = 负债 + 所有者权益
经济业务事项发生前 11010000  1510000  9500000
经济业务事项引起的变动 -40000   -40000  
经济业务事项发生后 10970000  1470000  9500000
(五)资产和所有者权益同时减少
【例2-5】企业以银行存款20000元分配股利。
这笔业务使企业资产中的银行存款减少,同时利润分配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两者金额均为20000元。这笔业务对会计等式的影响如图表2-6所示:
图表2-6                                                        单位:元
 资产 = 负债 + 所有者权益
经济业务事项发生前 10970000  1470000  9500000
经济业务事项引起的变动 -20000    -20000
经济业务事项发生后 10950000  1470000  9480000
(六)负债增加,所有者权益减少
【例2-6】企业宣告分派股利25000元。
这笔业务由于股利未付,使企业负债中的应付股利增加,同时通过利润分配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两者金额均为25000元。这笔业务对会计等式的影响如图表2-7所示:
图表2-7                                                        单位:元
 资产 = 负债 + 所有者权益
经济业务事项发生前 10950000  1470000   9480000 
经济业务事项引起的变动    +25000  -25000
经济业务事项发生后 10950000  1495000  9455000
(七)负债减少,所有者权益增加
【例2-7】企业与某债权人达成协议,将其100000元应付账款转为对本企业的投资。
这笔业务使企业负债中的应付账款减少,同时所有者权益中的实收资本增加,两者金额均为100000元。这笔业务对会计等式的影响如图表2-8所示:
图表2-8                                                        单位:元
 资产 = 负债 + 所有者权益
经济业务事项发生前 10950000  1495000  9455000
经济业务事项引起的变动   -100000  +100000
经济业务事项发生后 10950000  1395000  9555000
(八)负债项目此增彼减
【例2-8】企业向银行取得短期借款,直接偿还应付账款80000元。
这笔业务使企业增加了负债项目的短期借款,同时取得的短期借款直接用以冲减短期借款,使应付账款金额减少,两者金额均为80000元。这笔业务对会计等式的影响如图表2-9所示:
图表2-9                                                        单位:元
 资产 = 负债 + 所有者权益
经济业务事项发生前 10950000 = 1395000 + 9555000
经济业务事项引起的变动   +80000  
   -80000  
经济业务事项发生后 10950000  1395000  9555000
(九)所有者权益项目此增彼减
【例2-9】企业以盈余公积300000元转增资本。
这笔业务一方面使企业所有者权益中的盈余公积减少,另一方面使企业所有者权益中的另一个项目实收资本增加,两者金额均为300000元。这笔业务对会计等式的影响如图表2-10所示:
图表2-10                                                       单位:元
 资产 = 负债 + 所有者权益
经济业务事项发生前 10950000  1395000  9555000
经济业务事项引起的变动     +300000
     -300000
经济业务事项发生后 10950000  1395000  9555000
上述九种基本业务类型可作如下的汇总表示:图表2-11                   会计汇总类型一览表                  单位:元
 资产 = 负债 + 所有者权益
1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9     +-
上述会计事项的九种基本类型,使得会计基本等式两边发生同增或同减的数目变化(第2、3、4、5),或是会计基本等式一边发生此增彼减数目变化(第1、6、7、8、9)。但无论是上述那一种情况,均不会破坏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之间的数量恒等关系。
实际中,还可能涉及一些更为复杂的情形。
【例2-10】企业购买机器设备一台,价值50500元,其中50000元以转账支票支付,余款以库存现金付讫。
这笔经济使企业资产项目中的固定资产增加50500元,银行存款减少50000元,库存现金减少500元。这笔业务处对会计等式的影响如图表2-11所示:
图表2-12                                                       单位:元
 资产 = 负债 + 所有者权益
经济业务事项发生前 10950000  1395000  9555000
经济业务事项引起的变动 +50500    
    -50000     
      -500    
经济业务事项发生后 10950000  1395000  9555000
虽然这笔业务涉及到两个以上的项目,但总体上仍属于资产项目此增彼减的基本业务类型,对会计等式的数量平衡关系没有任何影响。
【例2-11】企业向银行取得600000元的长期借款,其中500000元直接用于偿还短期借款,余款存入银行。
这笔经济使企业负债中的长期借款增加600000元,短期借款减少500000元,资产项目中的银行存款增加100000元。这笔业务对会计等式的影响如图表2-12所示:
图表2-13                                                       单位:元
 资产 = 负债 + 所有者权益
经济业务事项发生前 10950000  1395000  9555000
经济业务事项引起的变动 +100000  +600000  
   -500000  
经济业务事项发生后 11050000  1495000  9555000
这笔业务同时包含了负债项目此增彼减和资产与负债同时增加两种基本业务类型。这一类会计事项称为复合业务。同时,正如上述分析所示,复合业务同样不对会计恒等关系产生任何影响。
明确会计事项的类型,对于会计核算,尤其是复式记账的运用是有重要的意义。复习思考题
1.试举例说明会计的一般对象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
2.企业会计要素有哪些?会计要素具体可以分为哪几类?
3.什么是会计的基本等式?简述会计基本等式的意义。
4.按照经济业务事项对会计要素的影响,经济业务事项有哪些基本类型?
5.试结合会计的基本平衡关系说明经济业务事项对会计等式的影响。
6.什么是会计核算方法?简述会计核算的方法体系。                                  同步练习一、选择题
1.下列(    )属于资产。
A应收账款    B原材料    C预收帐款    D银行存款
2.下列(    )属于负债。
A应付账款    B实收资本    C预收帐款    D短期借款
3.会计核算的一般对象是(    )。
A货币运动    B物流运动    C现金运动    D资金运动
4.期间费用包括(    )。
A管理费用    B制造费用    C销售费用    D财务费用
5.会计核算方法包括(    )。
A成本计算    B复式记账    C货币计量    D财产清查
6.企业接受投资的业务属于(    )类型。
A资产内部此增彼减    B资产与所有者权益同增   C资产与负债同增 
D所有者权益内部此增彼减
7.企业收到某公司前欠的货款50 000元,并存入银行。该笔业务使得企业(    )。
A资产增加50 000元    B负债减少50 000元  C资产与负债同时减少50 000元
D资产余额不变
8.会计基本等式是(    )的理论基础。
A复式记账    B设置账户   C成本计算    D编制资产负债表
9.会计基本等式是(    )。
A资产=权益  B权益=债权人权益+所有者权益   C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D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10.下列(   )属于收入。
A主营业务收入  B其他业务收入  C营业外收入  D利得
二、业务题
(一)某企业20×7年12月31日财务状况如下:
1.库存现金552元。
2.银行存款结存余额70 250元。
3.投资者投入资本64 000元。
4.向银行借入款项26 000元。
5.库存原材料2 058元。
6.应付购货款24 200元。
7.机器设备12 340元。
8.应收销货款5 000元。
9.厂房价值16 000元。
10.库存商品8 000元。
要求:
根据上述资料确定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项目;分别加计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总额,并对其结构加以简要说明。
(二)某企业20×7年12月发生下列经济业务事项:
1.以银行存款80 000元购入机器设备一台。
2.投资者投入资本5 000 000元。
3.购入材料20 000元,价款未付。
4.职工张明预借差旅费5 000元。
5.以银行存款偿还短期借款30 000元。
6.从银行提取现金500元。
7.以银行存款10 000元偿还前欠的购货款。
8.预收货款25 000元。
9.向银行借入款项35 000元。
10.收到某公司前欠的货款30 000元,存入银行。
要求:根据上述经济业务事项,分别判断其经济业务事项类型。   会计循环
本章知识点:会计循环是在经济业务事项发生时,从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开始,到登记账簿,直至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即完成一个会计期间会计核算工作的过程。企业在持续的经营期间中,这一工作流程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直至企业停止清算。本章要求对会计循环涉及到会计核算方法进行全面的了解,主要介绍会计科目和账户的设置、复式记账原理。通过本章的学习,能够熟练掌握借贷记账法。
  会计核算方法
会计方法是用以核算和监督会计对象,执行和完成会计目标的技术手段。一般认为,会计方法应至少包括会计核算、会计分析、会计检查、会计预测和会计决策五个方面的内容。其中,会计核算方法是会计方法的基础,其他的会计方法是会计核算方法的延伸与发展。
会计核算方法是指对会计对象进行连续、系统、完整地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所采用的专门方法。会计核算方法主要是指设置会计科目及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等几种方法。会计核算方法构成会计循环过程。
一、设置会计科目及账户
会计科目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科学分类的名称。由于会计对象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必须通过科学分类的方法,才能将它系统地反映出来。企业可以选用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设置的会计科目,也可以根据统一会计制度规定的内容自行设置和使用会计科目。
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在账簿中设置的,具有一定的结构,用以反映会计对象具体内容的增减变化及其结果的一种专门方法。设置会计科目与账户,对复式记账、填制凭证、登记账簿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等方面的运用,具有重要意义。
二、复式记账
复式记账是指每一项经济业务事项,都要以相等的金额,在相互关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中同时进行记录的方法。任何一项经济业务事项,都会引起起码两个方面的变化,或同时出现增减,或此增彼减。这种变化既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如果采取单式记账法,只能对其中的一种变化进行核算和监督,无法全面地反映经济业务事项的全貌。采用复式记账法,可以通过账户的对应关系完整地反映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还可以通过每一项经济业务事项所涉及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之间的平衡关系,来检查会计记录的正确性。
三、填制和审核凭证
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事项,明确经济责任人的书面证明,是登记账簿的依据。填制和审核凭证,是为了保证会计记录真实、可靠、完整、正确而采用的方法。它不仅是会计核算的专门方法,也是会计监督的重要方式。对于任何一项经济业务事项,都应根据实际发生和完成的情况填制或取得会计凭证,经有关部门和人员审核无误后,方可登记账簿。填制和审核凭证是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的有效手段。
四、登记账簿
会计账簿,是由具有规定格式的账页所组成,用以全面、系统、连续地记录经济业务事项的簿籍。登记账簿,是根据审核无误的会计凭证,分门别类地记入有关簿籍的专门方法。账簿是将会计凭证中分散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分类、汇总、系统记录的信息载体。账簿记录的资料,是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的重要依据。
五、成本计算
成本计算就是将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全部费用,按照一定对象进行归集,借以明确是各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专门方法。通过成本计算,可以考核各企业的物化劳动和和活劳动的耗费程度,进而为成本控制、价格决策和经营成果的确定提供有用资料。
六、财产清查
财产清查是指定期或不定期地对财产物资、货币资金、往来结算款项进行清查盘点,以查明其实物量和价值量实有数额的一种专门方法。通过财产清查,可以保证账实相符,从而确保财务会计报告的数据真实可靠。同时,也是加强财产物资管理,充分挖掘财产物资潜力,明确经济责任,强化会计监督的重要制度。
七、财务会计报告
编制财务会计报告是根据账簿记录的数据资料,概括地,综合地反映各单位在一定时期经济活动情况及其结果的一种书面报告。财务会计报告由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组成。编制财务会计报告是对日常核算的总结,是在账簿记录基础上对会计核算资料的进一步加工整理,也是进行会计分析、会计检查、会计预测和会计决算的重要依据。
上述七种会计核算的主要方法相互联系,相互配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方法体系。经济业务事项发生时,首先要取得或填制会计凭证并加以审核;然后,按照设置的会计科目,运用复式记账登记账簿;对于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应当进行归集并按一定的对象定期计算成本;同时,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财产清查,核对账目;在账证相符、账账相符、账实相符的基础上,根据账簿资料,定期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会计科目与账户
如前所述,会计核算的主要对象是企业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事项,虽然通过会计要素的设置,可以使这些经济业务事项按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进行分类地归纳与整理,但由于会计要素本身所涉及的内容较为复杂,因此,所提供的分类信息仍不能满足企业日常管理的需要。为了能提供更为详细的分类信息,设置会计科目与账户则成为会计核算中用于连续的、系统的、分类的对会计对象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基础方法。
一、会计科目
会计科目,简称科目,是对会计对象进行科学分类的名称。设置会计科目,就是根据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和管理要求,事先规定分类核算的项目和标志的一种专门方法。企业所使用的会计科目,一般应根据《企业会计准则》中的统一规定为基准,根据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特点增加或减少某些会计科目。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会计核算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会计核算工作将逐步实行在会计准则统一规范下由各单位自行组织的模式,企业对会计科目的选择和使用有较大的自主权和灵活性。但是,这并不是说企业可以随意使用甚至滥用会计科目,应当有一定的前提条件:一是设置和使用的会计科目,其核算的内容应当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二是所使用的会计科目应当能够满足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的要求,保证财务会计报告数据的真实、完整。目前,企业常用的会计科目如图表3-1所示:图表3-1                   常用会计科目名称                  
顺序号 编号 名称 顺序号 编号 名称
1 1001 库存现金 86 2241 其他应付款
2 1002 银行存款 94 2501 长期借款
8 1101 交易性金融资产 95 2502 应付债券
10 1122 应收票据 100 2701 长期应付款
12 1123 预付账款 三、共同类
13 1131 应收股利   107 3101 衍生工具
14  应收利息   108 3201 套期工具
18 1132 其他应收款   109 3202 被套期项目
 1221    
19 1231 坏账准备 四、所有者权益类
26 1401 材料采购 110 4001 实收资本
28 1403 原材料 111 4002 资本公积
30 1405 库存商品 112 4101 盈余公积
44 1511 持有至到期投资 114 4103 本年利润
28 1511 长期股权投资 115 4104 利润分配
46 1521 投资性房地产 五、成本类
47 1531 长期应收款 117 5001 生产成本
50 1601 固定资产 118 5101 制造费用
51 1602 累计折旧 120 5301 研发支出
62 1701 无形资产 六、损益类
63 1702 累计摊销 124 6001 主营业务收入
65 1711 商誉 129 6051 其他业务收入
69 1901 待处理财产损溢 132 6111 投资收益
二、负债类 136 6301 营业外收入
70 2001 短期借款 137 6401 主营业务成本
79 2201 应付票据 138 6402 其他业务成本
80 2202 应付账款 139 6403 营业税金及附加
81 2203 预收账款 149 6601 销售费用
82 2211 应付职工薪酬 150 6602 管理费用
83 2221 应交税费 151 6603 财务费用
84  2231 应付利息 154 6711 营业外支出
85  2232 应付股利 155 6801 所得税费用
      
二、账户的涵义和设置原则
会计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用以分类核算和监督会计主体各项以货币表现的经济业务的发生情况和由此而引起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和费用的变化及其结果的一种方式,是对会计信息进行记录、整理、加工的载体。
账户与会计科目既相联系,又有所区别。账户是对会计事项进行分类核算的工具,每个账户都应反映一定的经济内容,账户与会计科目所反映的经济内容是相同的,账户的名称就是会计科目。然而从理论上分析,账户与科目也有一定的区别。会计科目只表明某项经济内容,而账户不仅表明相同的经济内容,且账户必须具备一定的结构格式,用以反映经济业务事项所引起的数量增减变化及其结果的情况。
为了正确设置账户,充分发挥账户在会计核算中的作用,设置账户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设置账户,要结合企业生产经营的特点,满足会计核算的要求。不同性质的企业,其生产经营各具特色。企业在设置账户时,要充分结合本单位的具体经济活动的特点。例如,制造企业的主要经营活动分为供、产、销三个阶段,因此相对应的账户设置中就有“材料采购”、“生产成本”、“主营业务收入”等账户。企业设置的账户,一方面要有其明确的、独特的核算内容;另一方面,企业会计账户所构成的账户体系,应该涵盖所有会计要素的内容,反映会计对象的全貌。
2.设置账户,要结合会计核算对象的特点,满足经济管理的要求。设置账户的目的是用来分类处理与传输有关的会计信息,因此账户的设置必须结合各单位会计核算对象的特点。例如,在选择以权责发生制为会计基础的企业,就应相应地设置“应收账款”、“预收账款”、“应付账款”、“预付账款”等账户。账户的设置,还应充分考虑到会计核算信息的输出,满足宏观经济的管理、企业投资者和债权人等外部信息使用者,以及企业内部经济管理的需要。
3.设置账户,要结合记账方法的特点,满足会计工作内部分工的要求。不同的记账方法对账户设置的要求不完全相同,因此,账户的设置必须考虑所运用的记账方法。同时,账户的设置还要充分考虑企业内部的岗位责任制的实施,满足会计核算工作内部分工的需求。
三、账户的基本结构
账户是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分类的基础上登记经济业务事项的工具和载体,这就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合理的结构,这也是账户不同于会计科目的根本性区别之所在。如前所述,任何一项经济业务事项发生所引起的数量变动,不外乎两种情况:增加,或是减少。因此,账户也需要相应的分为左右两方,一方用于登记增加额,另一方面用于登记减少额。这就构成了账户的基本结构。此外,还需要设置若干辅助栏目,用以登记反映经济业务事项和账簿记录详细情况的其他内容。所以,作为账户的基本结构,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
1.账户的名称(会计科目)——规定账户所要记录的经济业务事项内容;
2.日期——记录经济业务事项日期;
3.凭证号——标明账户记录所依据的会计凭证;
4.摘要——简要说明经济业务事项的内容;
5.金额——增加金额、减少金额和余额。
账户的基本结构格式如图表3-2所示:
图表3-2                        账户名称(会计科目)
日期 凭证号 摘要 金额 日期 凭证号 摘要 金额
       
       
       
上述格式是账户的基本格式,也是手工记账通常采用的格式。账户左右两方的金额栏,一方登记增加额,另一方登记减少额。增减相抵后的差额作为账户的余额。余额按其列示的时间分为期初余额和期末余额。所以,账户中所记录的金额包括:期初余额、本期增加额、本期减少额和期末余额。
本期增加额,又称本期增加发生额,是指一定时期内在账户中记录的增加金额。本期减少额,又称本期减少发生额,是指一定时期内在账户中记录的减少金额。期初余额和本期增加发生额之和与本期减少发生额相抵后的差额就是期末余额。本期的期末余额结转至下期,就是下期的期初余额。
这种金额的数量关系用公式表示如下:
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期末余额
教学与科研中,为了方便起见,可将上述的账户格式简化为“Τ”字型格式,即只保留账户的金额栏,其余栏目予以删去。如图表3-3所示:
       图表3-3
左方             账户名称             右方
 
 
 
账户左右两方,哪一方登记增加额,哪一方登记减少额,其余额在哪一方,均取决于记账方法和账户本身的性质。
借贷记账法
一、记账方法的历史沿革
在设置了会计科目与账户以后,就有了记录经济业务事项的信息载体。在账户中进行登记,则涉及到记账方法的选用。从会计发展的初期至今,曾经使用和正在使用的记账方法可以分为两类:单式记账法和复式记账法。
    单式记账法下,所有的经济业务事项只作单方面的登记,通常只将现金、银行存款的收付款业务和债权、债务等往来结算业务在账户中进行登记,而对实物的收付业务一般不作登记。比如,以银行存款购买机器设备,账簿记录中一般只反映银行存款的减少,而不反映机器设备的增加。因此,单式记账法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单方面记录的弊病,难以从会计记录中考察经济业务事项的全貌,无法形成连续、系统且又严密的会计信息记录,所以单式记账法一般已很少使用。
复式记账法由单式记账法发展而来。由于任何各项会计事项都会引起有关会计要素及其项目的增减变动,因此,对每一笔会计事项,以相等的金额,在所涉及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中同时进行登记的复式记账方法,就能全面地反映经济业务事项所引起的资金变动。以上例:用银行存款购买机器设备,复式记账法不仅记录了银行存款的减少,同时也指明了银行存款的用途,即由此所带来的企业机器设备的增加,因而能够清晰地反映出整个经济业务事项的来龙去脉。从会计实践的历史看,我国会计实务所采用的复式记账法,包括借贷记账法、增减记账法、和收付记账法三种。其中,借贷记账法产生于公元14世纪的欧洲,后广泛流传于欧美国家,20世纪初由日本传入我国,目前是我国会计规范规定唯一可以采用的记账方法。因此,本节着重介绍借贷记账法的基本原理。
二、借贷记账法
    (一)记账符号
借贷记账法是以“借”和“贷”作为记账符号的复式记账法。因此,在借贷记账法下,账户的左方即“借”方,账户的右方即“贷”方。如图表3- 4所示:
图表3-4
借方             账户名称             贷方
 
 
 
 
在这里,“借”和“贷”作为记账符号,已不再具有其本身的含义,只用来反映经济业务事项的数量变化,“借”方和“贷”方所反映的经济业务事项数量变化的增减性质是不固定的,完全视具体账户的性质而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对于任何一个账户,“借”和“贷”所反映的数量增减性质是相反的,即一方反映增加,则另一方必定反映其减少。
(二)账户结构
账户结构是反映账户内容的组成要素,账户的结构是由账户的性质,换言之,也就是由账户所反映的经济内容所决定的。不同性质的账户其结构中所反映的资金数量的增减方向也有所不同。
1.资产类账户的结构。资产类账户的结构主要体现在:资产的增加金额记入账户的借方,减少金额记入账户的贷方;账户若有余额,一般为借方余额,表示期初或期末资产的结存金额。其计算公式是:
资产类期末    =    期初    +    本期借方  -   本期贷方
             借方余额        借方余额        发生额        发生额
其账户结构如图表3-5所示:
图表3-5
 借方              资产类账户               贷方
期初余额: ×××  
本期增加额: ××× 本期减少额: ×××
   :    :
   :    :
   :    :
本期发生额: ××× 本期发生额: ×××
期末余额: ×××  
   
2.负债或所有者权益类账户。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类账户同属于权益类账户,由于资产与权益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因而作为权益类账户的结构,与资产类账户结构正好相反,即增加金额记入账户的贷方,减少金额记入账户的借方;账户若有余额,一般为贷方余额,表示期初或期末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结存金额。其计算公式是:
负债或所有者权益类期末    =    期初    +    本期贷方  -   本期借方
                  贷方余额        贷方余额        发生额        发生额
其账户结构如图表3-6所示:图表3-6
借方 负债或所有者权益类账户名称 贷方
  期初余额: ×××
本期减少额: ××× 本期增加额: ×××
   :    :
   :    :
   :    :
本期发生额: ××× 本期发生额: ×××
  期末余额: ×××
   
在所有者权益类账户中,包括利润计算账户。企业收入与费用配比的结果是利润,利润属于所有者权益,因此利润计算账户归属于所有者权益类账户。从账户结构分析,利润计算账户的贷方发生额为本期收入的总额,借方的发生额为本期费用的总额,贷方发生额与借方发生额的差额即本期实现的利润(或亏损)。期末的贷方余额表示截止至本期末企业实现的累计利润;期末的借方余额则表示截止至本期末发生的累计亏损。该账户年末因结转而无余额。其账户结构如图表3-7所示:
图表3-7
           借方              利润计算账户名称             贷方
  期初余额: ×××
   
本期费用 ××× 本期收入 ×××
   
  期末余额: ×××
   
3.损益类账户。损益类账户包括损益收入类和损益费用类账户。
(1)损益收入类。收入的取得使企业资产增加或负债减少,从而引起所有者权益的增加。因此,损益收入类账户的结构与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结构相似,即增加金额记入账户的贷方,减少或转销的金额记入账户的借方。由于本期发生的损益,在期末全额结转到利润计算账户,因此损益收入类账户期末无余额。其账户结构如图表3-8所示:
图表3-8
         借方              损益收入类账户名称             贷方本期减少 
××× 
本期增加额: 
×××
或转销额:   :    :
   :    :
   :    :
本期发生额: ××× 本期发生额: ×××  
 
 
(2)损益费用类。费用的发生使企业资产减少或负债增加,从而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因此,损益费用类账户的结构与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结构正好相反,即增加金额记入账户的借方,减少或转销的金额记入账户的贷方。由于本期发生的损益,在期末全额结转到利润计算账户,因此损益费用类账户期末无余额。其账户结构如图表3-9所示:
图表3-9
         借方                损益费用类账户名称              贷方
   
本期增加额: ××× 本期减少 ×××
   : 或转销额:   :
   :    :
   :    :
本期发生额: ××× 本期发生额: ×××  
 
 
4.成本类账户。成本类账户的结构兼有损益费用类账户和资产类账户的特征。其发生额的记录与损益费用类账户结构相同;其余额的反映与资产类账户相同。即成本的增加记入账户的借方,成本的减少或结转记入账户的贷方;借方的余额反映期初或期末的结存成本。其账户结构如图表3-10所示:图表3-10
借方                成本类账户名称              贷方
期初余额: ×××  
本期增加额: ××× 本期减少 ×××
   : 或结转额:   :
   :    :
   :    :
本期发生额: ××× 本期发生额: ×××
期末余额: ×××  
   
根据上述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成本、损益五类账户结构的描述,可以将账户借、贷方发生额的基本特点归纳如下,如图表3-11所示:
图表3-11:
资产的增加 资产的减少
负债的减少 负债的增加
所有者权益的减少 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费用的增加 费用的减少
收入的减少 收入的增加
(三)记账规则
在借贷记账法下,对每一项经济业务事项,都要遵循“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记账规则,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同时进行等额登记。
借贷记账法在具体运用时,可分三步进行:
1. 判断具体经济业务事项的类型;
2. 判断具体经济业务事项所涉及的账户及增减变动情况;
3. 根据账户的结构,判断应借应贷的账户名称及金额。
以上一章第三节的经济业务事项为例,具体分析借贷记账法记账规则的运用:
【例3-1】企业以银行存款30000元购入设备一台。
该笔经济业务的类型属于资产内部项目的此增彼减,其中资产中的固定资产增加,银行存款减少。根据资产增加记借方,资产减少记贷方,这笔业务应借记“固定资产” 30000元,贷记“银行存款” 30000元。具体登记如图表3-12所示:
图表3-12                                                     单位:元
 资产类账户    资产类账户 
借方 银行存款 贷方  借方 固定资产 贷方
  ① 30000 ——— ① 30000  
        
            
【例3-2】企业赊购材料10000元。
该笔经济业务的类型属于资产与负债同增,其中资产中的原材料增加,负债中的应付账款增加。根据资产增加记借方,负债增加记贷方,这笔业务应借记“原材料” 10000元,贷记“应付账款” 10000元。具体登记如图表3-13所示:
图表3-13                                                     单位:元
 负债类账户    资产类账户 
借方 应付账款 贷方  借方 原材料 贷方
  ② 10000 ——— ② 10000  
        
            
【例3-3】企业收到投资者投入资金1000000元。
该笔经济业务的类型属于资产与所有者权益同增,其中资产中的银行存款增加,所有者权益中的实收资本增加。根据资产增加记借方,所有者权益增加记贷方,这笔业务应借记“银行存款” 1000000元,贷记“实收资本” 1000000元。具体登记如图表3-14所示:
图表3-14                                                          单位:元
 所有者权益类账户    资产类账户 
借方 实收资本 贷方  借方 银行存款 贷方
  ③ 1000000 ——— ③ 1000000 ① 30000
        
           
【例3-4】企业以银行存款40000元偿还前欠的材料购货款。
该笔经济业务的类型属于资产与负债同减,其中资产中的银行存款减少,负债中的应付账款减少。根据资产减少记贷方,负债减少记借方,这笔业务应借记“应付账款” 40000元,贷记“银行存款” 40000元。具体登记如图表3-15所示:图表3-15                                                     单位:元
 资产类账户    负债类账户 
借方 银行存款 贷方  借方 应付账款 贷方
③ 1000000 ① 30000    ② 10000
  ④ 40000
 ——— ④ 40000  
            
【例3-5】企业以银行存款20000元回购股权。
该笔经济业务的类型属于资产与所有者权益同减,其中资产中的银行存款减少,利润分配增加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根据所有者权益减少记借方,资产减少记贷方,这笔业务应借记“实收资本” 20000元,贷记“银行存款” 20000元。具体登记如图表3-16所示:
图表3-16                                                         单位:元
 
资产类账户    所有者权益类账户 
借方 银行存款 贷方  借方 实收资本 贷方
③ 1000000 ① 30000    ③ 1000000
  ④
⑤ 40000
20000 
——— 
⑤ 
20000  
            
【例3-6】企业宣告分派股利25000元。
该笔经济业务类型属于负债增加,所有者权益减少,其中负债中的应付股利增加,利润分配增加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根据所有者权益减少记借方,负债增加记贷方,这笔业务应借记“利润分配” 25000元,贷记“应付股利” 25000元。具体登记如图表3-17所示:
图表3-17                                                     单位:元
 负债类账户    所有者权益类账户 
借方 应付股利 贷方  借方 利润分配 贷方
        
  ⑥ 25000 ——— ⑥ 25000  
            
【例3-7】企业与某债权人达成协议,将其100000元应付账款转为对本企业的投资。
该笔经济业务属于负债减少,所有者权益增加,其中负债中的应付账款减少,同时所有者权益中的实收资本增加。根据负债减少记借方,所有者权益增加记贷方,这笔业务应借记“应付账款” 100000元,贷记“实收资本” 100000元。具体登记如图表3-18所示:
图表3-18
 所有者权益类账户    负债类账户 
借方 实收资本 贷方  借方 应付账款 贷方
  ③ 1000000  ④ 40000 ② 10000
⑤ 20000 ⑦ 100000 ——— ⑦ 100000  
        
             
【例3-8】企业向银行取得短期借款,直接偿还应付账款80000元。
该笔经济业务类型属于负债内部项目此增彼减,其中负债中的短期借款增加,应付账款减少。根据负债减少记借方,负债增加记贷方,这笔业务应借记“短期借款” 80000元,贷记“应付账款” 80000元。具体登记如图表3-19所示:
图表3-19
 负债类账户    负债类账户 
借方 短期借款 贷方  借方 应付账款 贷方
  ⑧ 80000  ─┐ ④ 40000 ② 10000
       │ ⑦ 100000  
       └ ⑧ 80000  
            
【例3-9】企业以盈余公积300000元转增资本。
该笔经济业务属于所有者权益内部项目此增彼减,其中所有者权益中的盈余公款减少,实收资本增加。根据所有者权益减少记借方,所有者权益增加记贷方,这笔业务应借记“盈余公积” 300000元,贷记“实收资本” 300000元。具体登记如图表3-20所示:
图表3-20
 所有者权益账户    所有者权益账户 
借方 实收资本 贷方  借方 盈余公积 贷方
  ③ 1000000     
  ⑦ 100000    ┌ ⑨ 300000  
⑤ 20000 ⑨ 300000  ─┘    
            
【例3-10】企业购买机器设备一台,价值50500元,其中50000元以转账支票支付,余款以库存现金付讫。
该笔经济业务的类型属于资产内部项目此增彼减, 涉及有关账户三个,其中资产项目中的固定资产增加,银行存款减少,现金减少。根据资产增加记借方,资产减少记贷方,这笔业务应借记“固定资产”50500元,贷记“银行存款”50000元,贷记“库存现金”500元。具体登记如图表3-21所示:
图表3-21
 资产类账户    资产类账户 
借方 银行存款 贷方  借方 固定资产 贷方
③ 1000000 ① 30000  ① 30000  
  ④ 40000     
  ⑤ 20000     
  ⑩ 50000 ─┬ ⑩ 50500  
     │    
借方 库存现金 贷方   │    
  ⑩ 500 ─┘    
             
【例3-11】企业向银行取得600000元的长期借款,其中500000元直接用于偿还短期借款,余款存入银行。
该笔经济义务属于复合型业务类型,涉及负债内部项目此增彼减和资产与负债同增,其中负债项目中的长期借款增加,短期借款减少,资产中的银行存款增加。根据负债增加记贷方,负债减少记借方,资产增加记借方,,这笔业务应借记“短期借款”500000元,借记“银行存款”100000元,贷记“长期借款”600000元。具体登记如图表3-22所示:
图表3-22
 负债类账户    负债类账户 
借方 长期借款 贷方  借方 短期借款 贷方
  ⑾ 600000 ─┬ ⑾ 500000 ⑧ 80000
      │    
      │  资产类账户 
      │ 借方 银行存款 贷方
      │ ③ 1000000 ① 30000
      └ ⑾ 100000 ④ 40000
       ⑤ 20000
       ⑩ 50000
              
由此可见,运用借贷记账法“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记账规则,任何一笔会计事项,都可以分析为一个或几个账户的借方和一个或几个账户的贷方,且记入借方和记入贷方的金额相等。由此每笔会计事项所形成的有关账户之间特定的应借、应贷关系,称之为账户的“对应关系”。存在对应关系的账户,则称为“对应账户”。在借贷记账法下,会计事项的内容就是通过账户的这种对应关系表现出来,只有正确地确定账户之间的对应关系,才能如实地反映经济业务事项的内容。实际工作中,根据各项经济业务事项的原始凭证,将账户的对应关系以会计分录的形式,在记账凭证或是普通日记账中记录下来。所谓的会计分录,又称记账公式,是根据经济业务事项所涉及的账户及借贷方向和金额所编制的一种记录。以下是根据上述十一笔会计事项的资料,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例3-1】  借:固定资产               30000
              贷:银行存款                    30000
【例3-2】  借:原材料                 10000
              贷:应付账款                    10000
【例3-3】  借:银行存款                 1000000
              贷:实收资本                   1000000
【例3-4】  借:应付账款                                           40000
              贷:银行存款                     40000
【例3-5】  借:实收资本                20000
              贷:银行存款                        20000
【例3-6】  借:利润分配                25000
              贷:应付股利                             25000
【例3-7】  借:应付账款                 100000
              贷:实收资本                       100000
【例3-8】  借:应付账款                                             80000
              贷:短期借款                     80000
【例3-9】  借:盈余公积                                           300000
              贷:实收资本                    300000
【例3-10】 借:固定资产                                             50500
              贷:银行存款                     50000
              贷:库存现金                                                  500
【例3-11】 借:短期借款                                           500000
借:银行存款                 100000
              贷:长期借款                                                600000
会计分录有简单分录和复合分录两种。在借贷记账法下,简单分录是指只涉及两个对应账户的会计分录,即一借一贷的分录,如上述例3-1至3-9的会计分录。复合分录则是指涉及两个以上对应账户的会计分录,即一借多贷、一贷多借、以及根据特殊经济业务事项的要求所做的多借多贷的分录,如上述例3-10和3-11的会计分录。
按借贷记账法“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记账规则,每一项会计事项都会导致等额的借方和贷方,也就是说,所有账户的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等于所有账户的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同时,所有账户的借方期末(期初)余额合计也等于所有账户的贷方期末(期初)余额合计。以公式表示如下:
                 所有账户的         所有账户的
期初借方余额合计 = 期初贷方余额合计                 所有账户的          所有账户的
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 = 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                 所有账户的         所有账户的
期末借方余额合计 = 期末贷方余额合计
利用上述平衡公式,可以用以检查日常账户的记录及结果是否正确,这一方法称为试算平衡。根据所依据的平衡原理不同,试算平衡具体又可以分为发生额平衡法与余额平衡法。实务操作中,发生额平衡法是通过编制总分类账户本期发生额试算平衡表的方式进行,也就是将各账户的借方和贷方本期发生额排列成两列分别进行汇总,其两方本期发生额合计数相等,一般账户记录没有错误;余额平衡法则是通过编制总分类账户期末余额试算平衡表的方式进行,也就是将各账户的借方和贷方期末余额排列成两列分别进行汇总,其双方期末余额合计数相等,一般来说账户记录也没有错误。由于账户本期发生额的影响包含在期末余额内,所以,从平衡的角度上讲也可以只编制账户的余额平衡表。
值得注意的是,试算平衡所验证的不过是各账户借方余额(发生额)与各账户的贷方余额(发生额)是否相等而已。如果借贷试算不平衡,说明账户记录必定存在错误。但如果借贷试算平衡,也不能完全肯定账户记录没有错误,因为有些错误并不影响借贷双方的平衡,例如:①漏记某一项会计事项;②重记某一项会计事项;③记错账户;④借贷方向同时记反;⑤一项错误与另一项错误正好抵销;等等。所以,试算平衡的结果只能作为账户记录基本没有错误的结论,而不能作为账户记录绝对没有错误的判断依据。此外,试算表的编制还有助于会计报表的编制。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会计科目?什么是账户?两者有何异同?
2.账户可以分为哪几类?试分别说明各类账户的结构及记账规律。
3.什么是借贷记账法?借贷记账法有何特点?
4.什么是账户的对应关系?什么是对应账户?明确账户的对应关系有何意义?
5.什么是试算平衡?试算平衡有何意义?
6.什么是会计核算方法?简述会计核算的方法体系。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    )期末没有余额。
A应收账款   B主营业务收入   C管理费用   D其他业务成本
2.复合分录包括(    )情形。
A一借一贷   B一借多贷   C多借一贷   D多借多贷
3.试算平衡包括(    )方法。
A发生额平衡法   B借方平衡法   C贷方平衡法   D余额平衡法
4.试算平衡无法检查的错误有(    )。
A漏记   B重记   C串户   D错误金额正好抵消
5.借贷记账法下账户的借方用以反映(    )
A资产增加   B负债增加  C所有者权益减少  D收入增加
6.借贷记账法下账户的贷方用以反映(    )
A资产增加,负债增加   B负债增加,所有者权益增加  C收入增加,所有者权益增加
D收入增加,资产增加
7.复式记账方法包括(    )
A借贷记账法   B增减记账法   C收付记账法  D平行记账法
8.会计分录包括(    )情形。
A一借一贷   B一借多贷   C多借一贷   D多借多贷
9.职工预借差旅费的业务涉及(    )帐户。
A库存现金   B管理费用  C其他应付款  D其他应收款
10.接受投资者的投入资本,应贷记(    )帐户。
A银行存款   B长期股权投资   C应付帐款  D实收资本
二、业务题
1.根据帐户的结构,填写表格中的空格:
账户名称 期初余额 本期借方发生额 本期贷方发生额 期末余额
库存现金 580 450  550
短期借款 5 000 3 000  4 000
应付账款 1 560  740 1 340
实收资本  5 000 000  2 000 000 7 000 000
原材料 1 870 1 600  560
银行存款  53 700 37 450 46 000
预付账款 1 600  1 500 1 400
库存商品 10 000 12 500 7 500 
2.根据第二章业务题2的经济业务事项,编写会计分录。
   业务循环
本章知识点:本章结合资金循环过程,运用会计循环中的核算方法,选用经济业务全面且复杂的制造企业作为典型案例,主要从资金筹集、生产准备、产品生产、产品销售、财务成果形成五个方面介绍业务循环核算。学习的重点在于掌握各种业务循环核算需要运用的主要账户及复式记账具体的会计处理。
  资金筹集业务的核算
企业经济业务的发生,源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制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包括采购、生产、销售三个阶段。企业除生产经营活动外,还会发生某些营业外收支活动。而企业为了正常进行生产经营活动,首先必须要有资金的筹措。企业资金的筹集主要有二个渠道:一是企业所有者作为资本投入的资金,二是债权人作为债权投入的资金。前者形成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后者形成企业的负债。
一、实收资本的核算
实收资本是指企业实际收到的投资者投入的资本,它是企业所有者权益的主要组成部分。我国有关法律规定,投资者设立企业必须投入资本。为了反映和监督投资者投入资本的增减变动情况,企业必须按照会计准则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实收资本的核算,真实地反映所有者投入资本的状况,维护所有者各方在企业的权益。
(一)账户设置
为了反映和监督企业实收资本的增减变动情况及其结果,企业应设置“实收资本(股本)”账户进行核算。
“实收资本(股本)”账户:用以核算和反映企业所有者的资本投入情况的账户,属所有者权益账户。该账户的贷方登记所有者投资的增加额,借方登记所有者投资的减少额。但为了保护企业债权人的利益,法律一般不允许所有者在企业经营期间抽回其投资额,因此,本账户平时一般没有借方发生额。其期末余额在贷方,表示所有者投资的实有数额。本账户应按所有者设置明细账。
(二)核算举例
【例4-1】企业收到投资者投入资本800000元,已存入银行。
该项业务发生一方面使企业的资产增加了800000元,另一方面使实收资本增加了800000元。
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借:银行存款                                   800000
      贷:实收资本              800000
【例4-2】企业收到A企业投入的新机器一台,价值500000元。
该项业务发生一方面使企业的资产增加了500000元,另一方面使实收资本增加了500000元。
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借:固定资产                                   500000
      贷:实收资本                                       500000
二、银行借款的核算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了满足正常生产经营和购建固定资产等需要,经常需要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借入资金,偿还期在一年以下(含一年)各种借款称为短期借款,偿还期在一年以上的各种借款称为长期借款,无论借入款项的来源如何,企业均需要向债权人按期偿还借款的利息和本金。
(一)账户设置
为了反映和监督企业银行借款的增减变动情况及其结果,企业应设置“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账户进行核算。
“短期借款”账户是企业用以核算短期借款的借入及偿还的账户,属负债类账户。该账户的贷方登记取得短期借款的本金数,借方登记偿还的短期借款本金数,余额在贷方,表示尚未偿还的短期借款。本账户可按借款种类、贷款人和币种进行明细分类核算。
“长期借款”账户是企业用以核算长期借款的借入及偿还的账户,属负债类账户。该账户的贷方登记企业举借的长期借款数,借方登记企业归还的长期借款数,期末余额在贷方,表示企业期末尚未归还的长期借款数。本账户可按贷款单位和贷款种类,分别“本金”、“利息调整”等进行明细核算。
(二)核算举例
【例4-3】 企业于2007年7月1日向银行借入期限为6个月,年利率为6%的借款100000元,已存入银行。
该项业务发生,一方面使企业的资产增加了100000元,另一方面使企业的负债增加了100000元。
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借:银行存款              100000
      贷:短期借款              100000
【例4-4】 企业于2007年7月1日向银行借入期限为3年,年利率为10%的借款400000元,该借款到期一次还本付息。
该项业务发生,一方面使企业的资产增加了400000元,另一方面使企业的负债增加了400000元。
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借:银行存款                                   400000
      贷:长期借款                   400000
以上会计分录所反映的资金筹集业务,在有关总分类账户中的记录情况如图表4-1所示。     图表4-1    筹资业务的总分类核算图        单位:元
实收资本       固定资产
期初余额××        期初余额××
(1)800000     (2)500000
(2)500000
短期借款       银行存款
期初余额××        期初余额××
(3)100000     (1)800000
(3)100000
长期借款      (4)400000
期初余额××
(4)400000
  生产准备业务的核算
制造企业要进行正常的产品生产,就必须购置机器设备、建造厂房、建筑物等固定资产,购买和储备一定品种与数量的材料等存货。因此,固定资产购建业务和材料采购业务,就构成了生产准备业务核算的主要经济业务。
一、固定资产购入业务的核算
固定资产,是指同时具有下列两个特征的有形资产:(1)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2)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
固定资产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予以确认:(1)该固定资产包含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2)该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计量。
固定资产应当按照成本计量。比如,外购固定资产的成本,包括购买价款、进口关税和其他税费,使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可归属于该项资产的场地整理费、运输费、装卸费、安装费和专业人员服务费等。
(一)账户设置
为了反映和监督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动和结存情况,需要设置“固定资产”账户进行核算。
“固定资产”账户是用以核算企业持有固定资产原价的账户。属资产类账户,借方登记企业增加的固定资产原价,贷方登记企业减少的固定资产原价,期末借方余额,表示企业期末固定资产原价。本账户可按固定资产类别和项目进行明细核算。
(二)核算举例
【例4-5】企业购入不需要安装的机器一台,设备买价和税金共23400元,运输费600元,款项以银行存款支付。
该项业务发生,一方面使企业的一项资产增加了24000元,另一方面使企业的另一项资产减少了24000元。
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借:固定资产                                                24000
  贷:银行存款                     24000
二、材料采购业务的核算
材料采购业务是生产准备过程的主要业务之一,企业向供货单位采购材料时,应遵守经济合同和约定的结算办法,根据供货单位开列的发票,支付货款、税款或承担付款的责任;在采购过程中,还会发生运输费、装卸费、包装费、仓储费等采购费用。材料的买价加上采购费用构成材料采购成本,即外购材料的实际成本。对运达企业的材料,要办理验收入库手续,并使材料入库。
(一)账户设置
企业购入材料时,要支付购买材料的各项费用,并与供货单位发生货款结算关系;与之相适应,材料采购业务的核算,一般应设置“材料采购”、“应交税费”、“原材料”、“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付账款”等账户。
“材料采购”账户是用以反映外购材料物资的买价和采购费用,计算确定材料物资采购成本的账户。该账户为资产类账户,其借方登记本期购入材料物资的买价和采购费用,贷方登记已完成采购手续而转入“原材料”账户的材料采购实际成本。该账户若有余额,为借方余额,表示在途材料的实际成本。本账户可按照供应单位和物资品种进行明细核算。
“应交税费”账户是用以核算企业应交和实交税金增减变化情况的账户。该账户为负债类账户,贷方登记应交纳的各种税费,借方登记实际交纳的各种税费,期末余额一般在贷方,表示企业尚未交纳的税费,期末余额如在借方,表示企业多交或尚未抵扣的税费。本账户按应交税费项目进行明细核算。包括计算出的增值税、消费税、资源税、所得税等。在“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账户中,应设置“进项税额”、“已交税金”、“销项税额”、“出口退税”、“进项税额转出”等专栏。其中,购入材料时支付或负担的进项税额登记在账户的借方,按产品销售收入计算的销项税额登记在账户的贷方,月份终了,企业应将“应交增值税”明细科目的余额转入“未交增值税”明细科目。
“原材料”账户是用以核算库存材料的收入、发出和结存情况的账户。该账户为资产类账户,其借方登记已验收入库材料的实际成本,贷方登记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余额在借方,表示结存材料的实际成本。为了具体反映每一种材料的增减变动和结存情况,应分别材料的品种规格等,设置“原材料”明细分类账户,进行明细分类核算。材料的明细分类核算,既要提供价值指标,又要提供详细的实物数量。
“应付账款”账户是用以核算企业购入材料等而与供货单位发生结算债务的增减变动情况的账户。该账户为负债类账户,其贷方登记应付给供货单位的款项,借方登记偿付供货单位的款项,期末一般为贷方余额,表示期末应付未付的款项。该账户应按供货单位分设明细分类账户,进行明细分类核算。
“预付账款”账户是用以核算企业按照合同规定预付货款增减变动情况和结果的账户。该账户为资产类账户,其借方登记向供货单位预付的货款和补付的款项,贷方登记收到供货单位提供的材料及有关发票账单而冲销的预付账款,期末余额一般在借方,表示已付款而尚未结算的预付款。该账户应按供货单位名称分设明细分类账户,进行明细分类核算。
(二)核算举例
【例4-6】 企业从振兴工厂购入A材料。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材料数量为10吨,单价10000元,金额100000元;税率17%,增值税额17000元;价税合计117000元,款项已用银行存款支付,材料已验收入库。
该项经济业务的发生,一方面使企业的材料采购成本和支付的增值税额分别增加了100000元和17000元,另一方面使银行存款减少了117000元。
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借:材料采购—A材料                         1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17000
      货:银行存款                              117000
【例4-7】 企业从明光工厂购入B、C两种材料,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B材料数量30吨,单价2000元,金额60000元,税率17%,税额10200元;C材料15吨,单价1200元,金额18000元,税率17%,税额3060元。B、C材料的货款暂欠。B、C材料均已验收入库。
该项经济业务的发生,一方面使企业的材料采购成本增加了78000元,应负担的进项税额增加了13260元,另一方面使企业的负债增加了91260元。
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借:材料采购—B材料                                       60000
—C材料                                       18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13260
       贷:应付账款                                       91260
【例4-8】 用银行存款支付A、B、C三种材料的运输费1000元。其中:A材料运输费190元,B、C两种材料的运输费810元(运输费按B、C材料重量比例分配)。
购入材料发生的采购费用,凡能分清是为采购某种材料所发生的,可以直接计入该材料的采购成本,分不清的,如同批购入两种或两种以上材料共同发生的采购费用,应按适当标准在该批各种材料之间进行分配,以便正确确定各种材料的采购成本。分配标准可选择重量、体积、价格等,在实际工作中应视具体情况选择采用。
本例运输费按B、C材料重量比例分配,B、C材料应分摊的运输费计算如下:
运输费分配率=810/(30+15)=18
B材料应分摊的运输费=30*18=540
B材料应分摊的运输费=15*18=270
该项经济业务的发生,一方面使企业的材料采购成本增加了1000元,另一方面使企业的银行存款减少了1000元。
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借:材料采购—A材料                                          190
—B材料                                          540
—C材料                                          270
      贷:银行存款                    1000
【例4-9】 以银行存款预付新民工厂购买D材料款15000元。
该项经济业务的发生,一方面使企业的预付款增加了15000元,另一方面使企业的银行存款减少了15000元。
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借:预付账款                      15000
      贷:银行存款                                                15000
【例4-10】 以银行存款21060元支付前欠明光工厂的货款。
该项经济业务的发生,一方面使企业的应付账款减少了21060元,另一方面使企业的银行存款减少了21060元。
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借:应付账款                                           21060
      贷:银行存款                                                21060
【例4-11】 计算并结转A、B、C三种材料的实际采购成本。
在材料采购业务完成之后,应计算并确定材料的采购成本,然后将验收入库材料的实际成本从“材料采购”账户转入“原材料”账户。
材料采购的实际成本计算如下:
A材料:     100000+ 190 = 100190元
B材料:          60000 + 540 = 60540元
C材料:          18000 + 270 = 18270元
合  计      179000元
该项经济业务的发生,一方面使企业的材料采购成本减少了179000元,另一方面使企业的库存材料增加了179000元。
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借:原材料—A材料                              100190
—B材料                              60540
—C材料                              18270
      贷:材料采购—A材料                               100190
                    —B材料                               60540
                    —C材料                               18270
材料采购业务的总分类核算图如图表4-2所示。 
图表4-2                材料采购业务的总分类核算图                    单位:元
银行存款             材料采购       原材料
期初余额××  (6)117000        (6)100000 ⑾179000    期初余额19000
(8)1000   (7)78000     
    (9)15000              ⑾179000
    (10)21060   (8)  1000
       本期发生额  本期发生额
           179000  179000
         应交税费
        (6)17000
        (7)13260
应付账款
(10)21060 期初余额××          预付账款
        (9)15000
(7)91260根据有关凭证登记的材料采购明细分类账户和原材料明细分类账户,如图表4-3至图表4-8所示。
图表4-3                   材料采购明细分类账户
原材料名称:A材料                      单位:元
2007年 凭证
号数 摘   要  借    方 贷 方
月 日   买 价 运杂费 合 计 
(略) (略) (略) 购入10吨,@10000
运杂费
结转采购成本 100000 
190 100000
190 100190
   本期发生额 100000 190 100190 100190图表4-4         材料采购明细分类账户
原材料名称:B材料                      单位:元
2007年 凭证
号数 摘  要 借  方 贷 方
月 日   买 价 运杂费 合 计 
(略) (略) (略) 购入30吨。@2000
运杂费
结转采购成本 60000 
540 60000
540 60540
   本期发生额 60000 540 60540 60540图表4-5    材料采购明细分类账户
原材料名称:C材料                                                   单位:元
2007年 凭证
号数 摘  要
 借   方 贷  方
月 日   买 价 运杂费 合 计 
(略) (略) (略) 购入15吨。@1200
运杂费
结转采购成本 18000 
270 18000
270 18270
   本期发生额 18000 270 18270 18270图表4-6              原材料明细分类账      
原材料名称:A材料                                                    单位:元
2007年 凭证
号数 摘  要
 收  入 发  出 结  存
月 日   数量 单   价 金    额 数量 单价 金额 数量 单价 金额
(略) (略) (略) 期初余额
购入 
10 
10019 
110190    1
11 9810
10000 9810
110000 
图表4-7              原材料明细分类账
材料名称:B材料                            单位:吨、元
2007年 凭证
号数 摘 要 收  入 发  出 结  存
月 日   数量 单价 金额 数  量 单   价 金   额 数量 单价 金额
(略) (略) (略) 期初余额
购入 
30 
2018 
60540    2
32 1730
2000 3460
64000图表4-8                原材料明细分类账
材料名称:C材料                           单位:吨、元
2001年 凭证
号数 摘 要 收  入 发  出 结  存
月 日   数量 单价 金额 数   量 单     价 金  额 数量 单价 金额
(略) (略) (略) 期初余额
购入 
15 
1218 
18270    5
20 1146
1200 5730
24000三、确认材料发出成本的方法
材料购入以后,就面临着发出或耗用的问题,从会计计量的观点看,如何将材料成本在已发出或未发出两部分进行分配,不论对确定销货成本或计量存货价值都至关重要。由于不同批次购进的同种材料的单位成本不尽相同,为此,在材料发出时,需要采用一定的方法确定其成本。从理论上讲,可采用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个别计价法等方法。
(一)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
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是以材料的数量为权数,计算出材料的加权平均单价,从而确定材料的发出成本的方法。其计算公式如下:
加权平
均单价 = 期初结存材料成本+本期收入材料成本
  期初结存材料数量+本期收入材料数量发出材
料成本 = 发出材料数量×加权平均单价
某企业有关H材料的资料如下:
日  期   摘  要  数量(公斤)   单位成本 总成本
10月1日  期初余额       300   4   1200
10月8日    购入     700   5  3500
10月15日    发出     800     
10月25日    购入    1000   6  6000
10月30日    发出     900
根据上述资料,计算如下:
    加权平
    均单价
    发出材
    料成本
加权平均法的优点是计算简便,但平时无法从账上反映发出材料及结存材料的单价及金额,不利于材料的日常管理。
2、移动平均法。亦称移动加权平均法,是以某批材料收入数量和该批材料收入前的结存数量为权数,计算出平均单价,从而确定发出材料成本的方法。其计算公式如下:
 
续用上例,其计算如图表4-9所示。
图表4-9             材料明细分类账
原材料名称:H材料                                                   单位:吨、元
2007年 凭证
号数 摘  要 收  入 发  出 结  存
月 日   数量 单价 金额 数 量 单 价 金 额 数量 单价 金额
10 1 (略) 期初余额       300 4 1200
10 8  购入 700 5 3500    1000 4.7 4700
10 15  发出    800 4.7 3760 200 4.7 940
10 25  购入 1000 6 6000    1200 5.7833 6940
10 30  发出    900 5.7833 5204.97 300 5.7834 1735.03
10 31  本月发生额
及月末余额 1700 / 9500 1700 / 8964.97 300 5.7834 1735.03
移动平均法的优点是在平时可及时了解发出材料和结存材料的情况。但由于每入库一批材料,就要计算一次加权平均单价,因而计算工作量较大。主要适用于材料收发次数较少的企业。
3、先进先出法。先进先出法是以先购入的材料先发出这样一种实物流转假设为前提,对发出材料进行计价的一种方法。在这一方法下,先购入的材料成本在后购入的材料成本之前转出,以确定发出材料和期末材料的成本。
续用上例,其计算如图表4-10所示。
图表4-10      原材料明细分类账          单位:吨、元
2007年 凭证
号数 摘  要 收  入 发  出 结  存
月 日   数量 单价 金额 数量 单价 金额 数量 单价 金额
10 1 (略) 期初余额       300 4 1200
10 8  购入 700 5 3500    300 4 1200
          700 5 3500
10 15  发出    300 4 1200   
       500 5 2500 200 5 1000
10 25  购入 1000 6 6000    200 5 1000
          1000 6 6000
10 30  发出    200 5 1000   
       700 6 4200 300 6 1800
10 31  本月发生额
及月末余额 1700 / 9500 1700 / 8900 300 6 1800
先进先出法的优点是期末材料成本是按最近购料单价确定的,期末材料成本(库存材料成本)与现行市价较为接近。但先进先出法的计算工作较繁琐,尤其是材料的进出量频繁的企业更为如此。此外,当物价上涨或下跌的幅度较大时,使用该法进行计价会对企业的当期利润产生较大的影响。比如当物价上涨时,由于发料成本是按先购入的材料单价计算的,因此会高估当期利润,反之则低估了当期利润。
4、后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是以后收进的材料先发出为假定前提,并根据这种成本流转顺序来计算确定发出材料成本的方法。
续用上例,其计算如图表4-11所示。图表4-11     原材料明细分类账                     单位:吨、元
2007年 凭证
号数 摘  要 收 入 发 出 结  存
月 日   数量 单价 金额 数量 单价 金额 数量 单价 金额
10 1 (略) 期初余额       300 4 1200
10 8  购入 700 5 3500    300 4 1200
          700 5 3500
10 15  发出    700 5 3500   
       100 4 400 200 4 800
10 25  购入 1000 6 6000    200 4 800
          1000 6 6000
            
10 30  发出    900 6 5400 200 4 800
          100 6 600
10 31  本月发生额及月末余额 1700 / 9500 1700 / 9300 200
100 4
6 800
600
后进先出法的优点是:物价持续上涨时,本期发料成本由于是按最近收料的单位成本计算确定的,必然会低估期末库存材料价值并压低当期利润,从理论上讲符合谨慎原则,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资金保全”的作用。但该法与先进先出法一样,计算过程比较繁琐。
5、个别计价法。亦称分批实际法,它是以每批材料的实际购进成本为依据,计算该批材料的发出成本的方法,即发出材料属于哪一批购进的,成本就以这一批的购进实际成本计算确定。
续上例,假定经过具体辨认,15日发出的材料800公斤中,有200公斤是期初结存的材料,600公斤是8日购入的;30日发出的材料,900公斤中,有100公斤是期初结存的,有50公斤是8日购入的,750公斤是25日购入的。则根据个别计价法,具体计算如图表4-12所示。
图表4-12     原材料明细分类账                    单位:吨、元
2007年 凭证
号数 摘  要 收  入 发  出 结  存
月 日   数量 单价 金额 数量 单价 金额 数量 单价 金额
10 1 (略) 期初余额       300 4 1200
10 8  购入 700 5 3500    300 4 1200
          700 5 3500
10 15  发出    200 4 800 100 4 400
       600 5 3000 100 5 500
10 25  购入 1000 6 6000    100 4 400
          100 5 500
          1000 6 6000
10 30  发出    100 4 400   
       50 5 250 50 5 250
       750 6 4500 250 6 1500
10 31  本期发生额及期末余额 1700 / 9500 1700 / 8950 50
250 5
6 250
1500
个别计价法的优点是:材料按批进行收发保管,监督严密;材料的实物流动与其成本流转一致,计算比较准确。其缺点是:使用该法需要对发出和结存材料的批次进行具体认定,以辨别其收入批次,因此,工作较为繁烦。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存货》的规定,可采用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先进先出法和个别计价法等来确定发出材料的成本。
 生产业务的核算
产品生产是制造企业的主要业务活动。制造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一方面生产产品,另一方面要发生各种耗费。产品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耗费,概括地称为生产费用。其内容主要有:耗用各种材料的费用,支付职工工资,固定资产的折旧费和其他费用。生产费用是为生产各种产品而发生的,最终都要归集、分配到各种产品成本中去。生产费用以不同产品来归集计算,得出为生产某种产品而耗用的生产费用,就称为产品的制造成本。因此,生产费用的发生、归集和分配,产品成本的形成与计算,是产品生产业务核算的主要内容。
一、账户设置
为了归集、分配生产费用,计算产品成本,需设置和运用的主要账户有:“生产成本”、“制造费用”、“应付职工薪酬”、“累计折旧”和“库存商品”等账户。
“生产成本”账户是用以归集反映产品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费用,计算确定产品制造成本的账户。该账户为成本类账户,账户的借方登记产品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包括直接计入产品成本的直接费用(直接材料与直接人工),以及期末分配转入产品成本的制造费用,贷方登记完工入库产品的制造成本。期末如有余额,为借方余额,表示期末在产品的实际成本。该账户应按产品成本计算对象(如产品的品种、批别等)设置明细分类账户,进行明细分类核算。
“制造费用”账户是用以归集与分配企业生产车间范围内为组织生产和管理生产而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该账户为成本类账户,账户的借方登记实际发生的各项制造费用,贷方登记分配转入产品成本的制造费用,“制造费用”账户月末一般无余额。该账户应按生产车间设置明细分类账户,进行明细分类核算。
“应付职工薪酬”账户是用以核算和监督企业应付给职工薪酬的提取、结算、使用等情况的账户。该账户为负债类账户,账户的贷方登记实际发生的应分配的职工薪酬(应付数),借方登记实际支付的职工薪酬,账户贷方余额,反映职工应付未付的职工薪酬。该账户可按“工资”、“职工福利”、“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非货币性福利”、“辞退福利”、“股份支付”等进行明细核算。
 “累计折旧”账户是用以核算和监督企业固定资产累计折旧的账户。该账户为资产类账户。该账户的贷方登记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额,借方登记出售、报废、毁损等原因引起固定资产退出企业而相应注销的折旧额,余额在贷方,表示固定资产已提取的累计折旧数额。
“库存商品”账户是用以核算和监督库存商品实际成本增减变动及结存情况的账户。该账户为资产类账户,账户的借方登记已经完成全部生产过程并已验收入库,可以对外销售的产品的实际成本,贷方登记出库产品的实际成本,期末借方余额表示库存产品的实际成本。该账户可按产品的品种、种类和规格进行明细分类核算。
二、核算举例
【例4-12】 企业本月份发出材料的情况如下:
甲产品生产耗用A材料8吨,单位成本10000元,计80000元,乙产品生产耗用B材料25吨,单位成本2000元,计50000元,车间一般耗用C材料5吨,单位成本1200元,计6000元。
该项经济业务的发生,一方面使企业的库存材料减少了136000元,另一方面使成本费用增加了136000元,直接用于产品生产的材料费用应直接计入甲、乙产品的成本,车间一般耗用的材料应先计入制造费用。该项经济业务应编制如下会计分录:
借:生产成本—甲产品                             80000
—乙产品                             50000
制造费用                                6000
贷:原材料—A材料                                     80000
—B材料                                 50000
—C材料                                 6000
【例4-13】 企业本月应付工资总额为45000元,其中:甲产品生产工人工资25000元,乙产品生产工人工资15000元,车间管理人员工资5000元。
该项经济业务的发生,一方面使企业的本月份应付工资增加了45000元,另一方面使企业的工资费用增加了45000元。
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借:生产成本—甲产品                             25000
—乙产品                             15000
制造费用                               5000
       贷:应付职工薪酬——工资                              45000
【例4-14】 以现金支付本月工资45000元。
该项经济业务的发生,一方面使企业的现金减少了45000元,另一方面使应付工资减少了45000元。该项经济业务应编制如下会计分录:
借:应付职工薪酬——工资                               45000
      贷:库存现金                                        45000
【例4-15】按上述工资总额的14%提取职工福利费6300元。
该项经济业务的发生,一方面使企业的应付福利费增加了6300元,另一方面使企业的成本费用增加了6300元。
该项经济业务应编制如下会计分录:
借:生产成本—甲产品                               3500
—乙产品                               2100
制造费用                                 700
      贷:应付职工薪酬——职工福利                                  6300
【例4-16】 计提本月生产车间用固定资产折旧费6000元。
该项经济业务的发生,一方面使企业的折旧费用增加了6000元,另一方使固定资产的价值减少(即累计折旧增加了)6000元。
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借:制造费用                                      6000
      贷:累计折旧                                           6000
【例4-17】 以银行存款1300元支付车间固定资产修理费用。
该项经济业务的发生,一方面使制造费用增加了1300元,另一方面使银行存款减少了1300元。
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借:制造费用                                       1300
      贷:银行存款                                         1300
【例4-18】 以现金支付应由本月负担的车间用固定资产租金650元。
该项经济业务的发生,一方面使制造费用增加了650元,另一方面现金减少了650元。
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借:制造费用                                         650
      贷:库存现金                                                650
【例4-19】 以现金支付车间购买办公用品费350元。
该项经济业务的发生,一方面使企业的现金减少了350元,另一方面使制造费用增加了350元。
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借:制造费用                                         350
      贷:库存现金                                             350
【例4-20】 月末,将本月发生的制造费用20000元分配转入生产成本。其中:甲产品12500元,乙产品7500元。
该项经济业务的发生,一方面使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了20000元,另一方面使制造费用减少了20000元。
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借:生产成本—甲产品                             12500
—乙产品                                 7500
       贷:制造费用                                       20000
【例4-21】  月末,结转本月完工验收入库产品成本191000元。其中,甲产品成本121000元,乙产品成本70000元。
该项经济业务的发生,一方面使企业的库存商品增加了191000元,另一方面使生产成本减少了191000元。
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借:库存商品—甲产品                          121000
—乙产品                          70000
       贷:生产成本—甲产品                                 121000
—乙产品                                        70000
生产费用归集和分配的总分类核算图如图表4-3所示。
图表4-13          生产费用归集和分配的总分类核算图           单位:元
           原材料
                             生产成本
期初余额 ×××  (12)136000     
       制造费用  期初余额×××
               (12)130000 (21)191000
      (12)6000   (20)20000  (13)40000
     (13)5000       (15) 5600
   应付职工薪酬  (15) 700    (20)20000
(14)45000  (13)45000 (16)6000
    (15) 6300 (17)1300
     (18)650
              (19)350           库存商品
                  期初余额×××
                              (21)191000
累计折旧
期初余额×××
   (16)6000
  
    
         库存现金
期初余额×××    (14)45000
               (18)650
             (19)350银行存款
期初余额 ×××    (17)1300三、产品生产成本的计算
产品生产成本的计算,是指将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生产费用,按照一定的成本计算对象进行归集和分配,以确定各成本计算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
(一)产品生产成本计算的一般程序。
1.确定成本计算对象。成本计算对象,即是归集生产费用的对象,或者成本的承担者。进行成本计算,首先必须确定成本计算对象,才能按照确定的成本计算对象归集各种费用,计算各种产品成本。
成本计算对象的确定要适应企业生产的特点与成本管理的要求。按照工艺技术的特点,制造企业的产品生产可分为简单生产(单步骤生产)和复杂生产(多步骤生产);按照生产组织的特点,生产分为大量生产、成批生产和单件生产。单步骤的大量生产以产品品种为成本计算对象,单件的小批量生产以产品的定单或批别为成本计算对象,多步骤连续加工式的生产以各个生产步骤(分品种)为成本计算对象。
2.按产品成本项目归集和分配生产费用。制造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按照费用的经济用途分类形成的项目,称为产品成本项目。产品成本项目主要包括直接材料、直接工资和制造费用等。
(1)直接材料。是指直接用于产品生产、构成产品实体的原料及主要材料,以及有助于产品形成的辅助材料等。
(2)直接工资。是指直接从事产品生产的工人工资,以及按生产工人工资总额和规定的比例计算提取的职工福利费。
(3)制造费用。是指企业各生产单位(如生产车间)为组织和管理生产而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如工资和职工福利费、折旧费、修理费、办公费、水电费等。如果企业或生产车间只生产一种产品,所发生的应计入产品成本的各项生产费用,按产品成本项目进行归集即可计算出该产品的成本。在这种情况下,不存在按成本计算对象分配生产费用的问题。如果企业或生产车间生产的产品不止一种,即存在若干个成本计算对象,则对发生的生产费用,应区别情况处理:对直接费用,可根据原始凭证直接计入某成本计算对象的成本项目中;对于间接费用,应通过一定的账户先进行归集,然后采用适当的方法在各有关成本计算对象之间分配后计入。间接费用分配的方法多种多样,如按生产工人生产工时比例、直接工资比例等方法进行分配。其计算公式如下:
间接费用
分 配 率
 某产品应分
配的间接费用
如前例4-20,本月发生的制造费用总额为20000元,按甲、乙产品的生产工人工资比例进行分配。
分配率=20000÷(25000+15000)=0.5
甲产品应分配的制造费用=25000×0.5=12500
乙产品应分配的制造费用=15000×0.5=7500
3.计算产品生产成本。企业的生产费用经过归集和分配后,各项生产费用均全部归集到“生产成本”账户及其所属各种产品成本明细账的借方,这样,就可以算出各种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
如果某种产品已全部完工,则该生产成本明细账上归集的费用,即为完工产品的成本;如果某种产品只是部分完工,部分尚未完工,则要将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月末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
前例4-12至4-21中,假定甲产品、乙产品月初均无在产品,甲产品本月全部完工,乙产品只是部分完工,月末尚有在产品,在产品成本为4600元。
根据前述有关会计分录,分别登记到甲、乙两种产品的生产成本明细账,如图表4-13、图表4-14所示。
图表4-13            生产成本明细账
产品名称:甲产品                                                 单位:元
2007年 凭证
号数 摘  要 借方(成本项目)
月 日   直接材料 直接工资 制造费用 合  计
  (略) 领用材料 80000   80000
   生产工人工资  25000  25000
   生产工人福利费  3500  3500
   分配制造费用   12500 12500
   合    计 80000 28500 12500 121000
   结转完工产品成本 80000 28500 12500 121000
图表4-14      生产成本明细账
产品名称:乙产品                                                 单位:元
2007年 凭证
号数 摘  要 借方(成本项目)
月 日   直接材料 直接工资 制造费用 合 计
  (略) 领用材料 50000   50000
   生产工人工资  15000  15000
   生产工人福利费  2100  2100
   分配制造费用   7500 7500
   合    计 50000 17100 7500 74600
   结转完工产品成本 47000 16000 7000 70000
   月末在产品成本 3000 1100 500 4600根据甲、乙产品生产成本明细账,编制产品生产成本汇总表,如图表4-15所示。
图表4-15      生产成本汇总表
单位:元
成本项目 甲产品(800件) 乙产品(150件)
 总成本 单位成本 总成本 单位成本
直接材料 80000 100 47000 313.33
直接工资 28500 35.625 16000 106.67
制造费用 12500 15.625 70 00 46.67
产品生产成本 121000 151.25 70000 466.67 销售业务的核算
    销售过程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最后阶段。销售业务分为产品销售业务与其他销售业务两类,产品销售业务是企业在销售过程的主要经济活动。企业售出产品,按照销售价格与购货单位办理结算,收取产品的价款,确认产品销售收入。产品销售收入减去产品销售成本、产品销售税金即为产品销售利润(或亏损)。因此,在销售过程中,企业要确认销售收入的实现,结转销售成本;计算应缴纳的销售税金;最终确定销售成果。
一、产品销售收入的核算
制造企业的产品销售收入是指企业销售产成品、自制半成品、提供工业性劳务等取得的收入。企业销售商品时,同时符合以下五个条件,予以确认销售收入。
(1)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是指与商品所有权有关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同时转移。与商品所有权有关的风险,是指商品可能发生减值或毁损等形成的损失;与商品所有权有关的报酬,是指商品价值增值或通过使用商品等形成的经济利益。
判断企业是否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应当关注交易的实质,并结合所有权凭证的转移进行判断。
通常情况下,转移商品所有权凭证并交付实物后,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随之转移,如大多数零售商品。某些情况下,转移商品所有权凭证但未交付实物,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随之转移,例如交款提货方式销售商品。对于已交付实物但未转移商品所有权凭证,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未随之转移,例如采用支付手续费方式委托代销的商品。
(2)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有效控制。通常情况下,企业售出商品后,不再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不再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有效控制,因此,企业在商品发出时确认收入。如果在售出商品后保留了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或能够对已售出的商品继续实施有效控制,说明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没有转移给,销售交易不能成立,不应确认收入。
(3)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在销售商品时,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主要表现为销售商品的价款。相关的经济利益流入企业,是指销售商品价款收回的可能性大于不能收回的可能性。企业在销售商品时,如果估计销售价款不是很可能收回,即使收入确认的其他条件均已满足,也不应当确认收入。
(4)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是指收入的金额能够合理地估计。收入金额能否合理估计是确认收入的基本前提,如果收入的金额不能合理估计就无法确认收入。企业在销售商品时,商品销售价格通常已经确定,但是,由于商品销售过程中某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也有存在商品价格发生变动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新的商品价格未确定前通常不应确认销售收入。
(5)相关的已发生或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相关的已发生或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是指与销售商品有关的已发生或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合理地估计,如果销售商品相关的已发生或将发生的成本不能够合理地估计,就不应确认收入。
(一)账户设置
为了核算和监督企业销售商品等所实现的收入以及因销售商品而与购买单位之间发生的货款结算关系,企业应设置“主营业务收入”、“应收账款”、“预收账款”等账户。
“主营业务收入”账户是用以核算企业销售产品、自制半成品等所取得的收入的账户。该账户属损益类账户,账户贷方登记已实现的产品销售收入,借方登记已实现收入的销售退回、销售折让和期末转入“本年利润”账户的数额,结转后本账户无余额。账户按产品的种类设置明细账,进行明细分类核算。
“应收账款”账户是用以核算企业因销售商品等应向购货单位收取货款的结算情况的账户。资产类账户,账户借方登记由于销售商品等而发生的应收账款,账户贷方登记应收账款的收回,期末一般为借方余额,表示尚未收回的应收账款。账户按各购货单位设置明细账,进行明细分类核算。
“预收账款”账户是用以核算企业按合同的规定预收购买单位货款的增减变动及结余情况的账户。属负债类账户,账户贷方登记预收账款的增加,账户借方登记销售实现时冲减的预收账款,期末余额如在贷方,表示企业预收账款的结余额,如在借方,表示购货单位应补付给本企业的款项。
(二)核算举例
【例4-22】 向天诚公司销售甲产品200件,单位售价250元,增值税率17%,增值税额8500元,款项已收并存入银行。
该项经济业务的发生,一方面使企业的银行存款增加了58500元,另一方面使产品销售收入增加了50000元,应缴纳的增值税增加了8500元。
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借:银行存款                          58500
      贷:主营业务收入—甲产品                       5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8500
【例4-23】 向海丰公司销售甲产品250件,单位售价250元;乙产品80件,单位售价550元,增值税率17%,增值税额18105元,款项尚未收到。
该项经济业务的发生,一方面使企业的应收账款增加了124605元,另一方面使产品销售收入和应缴增值税分别增加了106500元和18105元。
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借:应收账款                              124605
      贷:主营业务收入—甲产品                                 62500
—乙产品                                 44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18105
【例4-24】 收到海丰公司所欠前账款51480元。
该项经济业务的发生,一方面使企业的银行存款增加了51480元,另一方面使应收账款减少了51480元。
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借:银行存款                                     51480
      贷:应收账款                                              51480
【例4-25】 大华公司向本企业订购甲产品40件,收到其预付款项5000元,存入银行。
该项经济业务的发生,一方面使企业的银行存款增加了5000元,另一方面使预收账款增加了5000元。
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借:银行存款                                       5000
      贷:预收账款                                            5000
【例4-26】 向大华公司发出甲产品40件,单位售价250元,增值税率17%,增值税额1700元(已预收5000元)。
该项经济业务的发生,一方面使企业的预收账款减少了11700元,另一方面分别使产品销售收入和应缴增值税增加了10000元和1700元。
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借:预收账款                               11700
      贷:主营业务收入—甲产品                                  1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1700
二、产品销售成本的核算
产品销售成本是企业销售的产成品、自制半成品及工业性劳务的实际生产成本。产品销售成本等于产品销售数量乘以销售产品的单位成本。
为了核算企业的产品销售成本,应设置“主营业务成本”账户。该账户为损益类账户,借方登记从“库存商品”账户结转的已售产品的生产成本,贷方登记冲销的产品销售成本及月末转入“本年利润”账户的数额,结转后本账户无余额。该账户应分别产品类别设置明细分类账,进行明细分类核算。
【例4-27】月末,结转已售产品的实际生产成本116000元。其中:甲产品490件,生产成本78400元,乙产品80件,生产成本37600元。
该项经济业务的发生,一方面使企业的库存产成品减少了116000元,另一方面使产品销售成本增加了116000元。
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借:主营业务成本—甲产品                            78400
—乙产品                            37600
      贷:库存商品—甲产品                                  78400
—乙产品                                  37600
三、产品销售税金的核算
产品销售税金是企业因销售产品等按税法规定应缴纳的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资源税等。
为了核算产品销售税金,企业应设置“营业税金及附加”账户。该账户为损益类账户,其借方登记应缴纳的各种销售税金及附加,贷方登记期末转入“本年利润”账户的销售税金及附加额,结转后期末无余额。
【例4-28】 月末,按税法规定计算出应缴纳的产品销售税金2000元。
该项经济业务的发生,一方面使企业的产品销售税金增加了2000元,另一方面使企业的应缴税金增加了2000元。
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借:营业税金及附加                                         2000
      贷:应交税费                                           2000
产品销售业务的总分类核算图如图表4-16所示。
图表4-16             产品销售业务的总分类核算图                    单位:元
主营业务收入        银行存款
  
  (22) 50000           期初余款×××
  (23) 106500             (22)58500
  (26) 10000          (24)51480
            (25) 5000      应交税费               应收账款  (22) 8500          (23)124605 (24)51480
  (23) 18105
  (26) 1700
  (28) 2000             预收账款
         
           (26)11700     (25)5000      库存商品             营业税金及附加
期初余额××× (27)116000       
                (28)2000
             
               主营业务成本                 (27)116000   财务成果形成与分配业务的核算
企业在一个会计期间内的财务成果突出地体现在利润这个基本的数据上,包括企业的收入与费用相抵后的差额和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
    利润的有关计算公式如下:
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失)+投资收益(-投资损失)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
    在企业的利润总额和净利润中,营业利润代表企业的核心能力。其中主营业务的核算内容已在本章第四节作了介绍,其他业务、投资收益的核算将在后续课程中阐述,这里将主要介绍期间费用、营业外收支、所得税、净利润形成与分配的核算原理。
一、期间费用的核算
期间费用是指不能直接归属于某个特定的产品成本,应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各种费用,包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其中:
销售费用是指销售商品和材料、提供劳务的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包括保险费、包装费、展览费和广告费、商品维修费、预计产品质量保证损失、运输费、装卸费等以及为销售本企业商品而专设的销售机构(含销售网点、售后服务网点等)的职工薪酬、业务费、折旧费等经营费用。
管理费用是指企业为组织和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所发生的管理费用,包括企业在筹建期间内发生的开办费、董事会和行政管理部门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发生的或者应由企业统一负担的公司经费(包括行政管理部门职工工资及福利费、物料消耗、低值易耗品摊销、办公费和差旅费等)、工会经费、董事会费(包括董事会成员津贴、会议费和差旅费等)、聘请中介机构费、咨询费(含顾问费)、诉讼费、业务招待费、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技术转让费、矿产资源补偿费、研究费用、排污费等。
财务费用是指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等而发生的筹资费用,包括利息支出(减利息收入)、汇兑差额以及相关的手续费、企业发生的现金折扣或收到的现金折扣等。
(一)账户设置
为了核算期间费用,需设置“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账户。
“销售费用”账户:用以核算销售费用的发生和结转情况的账户。该账户为损益类账户,其借方登记发生的各项销售费用,贷方登记期末转入“本年利润”账户的销售费用额,期末结转后该账户无余额,该账户应按销售费用的费用项目进行明细核算。
“管理费用”账户:用以核算管理费用的发生和结转情况的账户。该账户为损益类账户,其借方登记本期实际发生的管理费用,贷方登记期末转入“本年利润”账户的管理费用,期末结转后该账户无余额。该账户应按费用项目开设明细账进行明细分类核算。
“财务费用”账户:用以核算财务费用的发生和结转情况的账户。该账户为损益类账户,其借方登记本期实际发生的财务费用,贷方登记期末转入“本年利润”账户的财务费用,期末结转后该账户无余额。该账户应按费用项目设置明细账,进行明细分类核算。
(二)核算举例
【例4-29】 本月发生广告费5000元,以银行存款支付。
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借:销售费用                                         5000
      贷:银行存款                                                5000
【例4-30】 计算本月应付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人员的工资4000元,计提职工福利费560元。
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借:管理费用                                       4560
      贷:应付职工薪酬——工资                                        4000
应付职工薪酬——职工福利                                         500
【例4-31】 计提企业管理部门固定资产的折旧费2440元。
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借:管理费用                                       2440
      贷:累计折旧                                              2440
【例4-32】 用现金支付企业行政部门购买办公用品费200元。
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借:管理费用                                         200
      贷:库存现金                                            200
【例4-33】 计提本月短期借款利息500元。
该项业务的发生,一方面使企业的财务费用增加了500元,另一方面使企业的应付利息增加了500元。
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借:财务费用                                         500
      贷:应付利息                                            500
二、营业外收支的核算
营业外收支是指与企业日常经营活动没有直接关系的各项利得和损失,包括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两个要素。其中:
营业外收入是指与企业日常经营活动没有直接关系的各项利得。营业外收入并不是企业经营资金耗费所产生的,不需要企业付出代价,实际上是企业经济利益的净流入,不可能也需要与有关的费用进行配比。营业外收入主要包括非流动资产处置利得、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利得、债务重组利得、政府补助利得、盘盈利得、罚没利得、捐赠利得等。
  营业外支出是指企业发生的与其日常经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损失。包括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损失、债务重组损失、罚款支出、公益性捐赠支出、非常损失等。
(一)账户设置
为了核算营业外收入和支出,应设置“营业外收入”账户和“营业外支出”账户。
“营业外收入”账户是用以核算营业外收入的取得及结转情况的账户。该账户为损益类账户,账户的贷方登记确认的营业外收入,借方登记期末转入“本年利润”账户的营业外收入额,结转后该账户期末无余额。该账户应按营业外收入项目设置明细账,进行明细分类核算。
“营业外支出”账户是用以核算营业外支出的发生及结转情况的账户。该账户为损益类账户,账户的借方登记发生的营业外支出,贷方登记期末转入“本年利润”账户的营业外支出数,期末结转后无余额。该账户应按营业外支出项目设置明细账,进行明细分类核算。
(二)核算举例
【例4-34】经批准政府补助企业3000元,确认营业外收入。
该项经济业务的发生,一方面使企业银行存款增加3000元,另一方面使营业外收入增加了3000元。
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借:银行存款                                          3000
      贷:营业外收入                                    3000
【例4-35】 以银行存款3500元支付公益性捐赠支出。
该项经济业务的发生,一方面使企业的银行存款减少了3000元,另一方面使营业外支出增加了3000元。
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借:营业外支出                                       3500
      贷:银行存款                                            3500
三、所得税费用的核算
所得税是根据企业一定期间的应税利润和所得税税率计算确定的。这里所说的应税利润是根据税法规定确认的收入与费用配比计算的利润数,与税前会计利润(即根据会计准则确认的收入与费用配比计算的利润数)可能不同。在实际工作中,企业计算出的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税利润之间产生差异时,应在缴纳所得税时,对税前会计利润按照税法规定加以调整。
有关计算公式如下:
应税利润=税前会计利润+纳税调整增加额-纳税调整减少额
当期应交所得税=应税利润×所得税税率
所得税费用包括当期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两个组成部分。即:
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税+递延所得税
其中,当期所得税是指当期发生的交易或事项按照适用的税法规定计算确定的当期应交所得税(即:当期所得税=当期应交所得税);递延所得税是当期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金额或予以转销的金额的综合结果。
为了核算企业的所得税费用,需设置“所得税费用”账户。“所得税费用”账户用以核算企业按规定从本期损益中扣除的所得税费用的计算及其结转情况。该账户为损益类账户,其借方登记企业计入本期损益的所得税费用,贷方登记期末转入“本年利润”账户的所得税税额,期末结转后无余额。该账户可按“当期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进行明细核算。
【例4-36】 企业本期实现的会计利润(利润总额)为35300元。假定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税利润一致(即无调整项目),按25%的所得税税率计算当期应缴纳的所得税额为11649元。(假设不考虑递延所得税)
该项经济业务的发生,一方面使企业的应缴税金增加了8825元,另一方面使所得税费用增加了8825元。
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借:所得税费用                              8825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8825
四、净利润形成的核算
企业的利润总额扣除所得税费用后,即为企业的净利润。在会计核算上,只需在期末将各损益类账户的本期发生额转入“本年利润”账户,即可求出净利润。
“本年利润”账户是用以核算企业本期实现的净利润(或亏损)的账户。该账户为所有者权益类账户,其贷方登记期末各损益收入类账户转入的数额,借方登记期末各损益支出类账户转入的数额,结转后,“本年利润”账户如为贷方余额即为本期净利润,如为借方余额则为本期亏损。
【例4-37】 综合例4-22至4-36的有关资料,企业的损益收入类账户与损益支出类账户的本期发生额如图表4-17所示。
图表4-17                                                      单位:元
账 户 名 称 借方发生额 贷方发生额
主营业务收入  166500
主营业务成本 116000 
销售费用 5000 
营业税金及附加 2000 
管理费用 7200 
财务费用 500 
营业外收入  3000
营业外支出 3500 
所得税费用 8825 
(1)将各项收入从有关收入账户转入“本年利润”账户。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借:主营业务收入                               166500
营业外收入                                     3000
       贷:本年利润                                       169500
(2)将各项费用支出从各有关支出类账户转入“本年利润”账户。该项转账业务,引起所有者权益与费用项目发生增减变化。涉及“本年利润”、“主营业务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外支出”、“所得税费用“账户。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借:本年利润                                   143025
      贷:主营业务成本                                         116000
营业税金及附加                                       2000
销售费用                                            5000
管理费用                                            7200
财务费用                                             500
营业外支出                                        3500
所得税费用                                        8825
通过结转,即可确定本期实现的净利润为26475(169500-143025)元。
净利润形成的总分类核算,如图表4-18所示。图表4-18      净利润形成的总分类核算图               单位:元主营业务成本        本年利润          主营业务收入
(27)116000  (37)116000   (37) 143025  (37)169500    (37)166500  (22)50000
  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23)106500
(28)5000   (37)5000          (26)10000
销售费用               营业外收入
(29)2000  (37)2000          (37)3000  (34)3000
管理费用
(30)4560  (37)7200
(31)2440
(32)200
财务费用
(33)500   (37)500
  营业外支出
(35)3500  (37)3500 ,  发生额143025  发生额169500
所得税费用            余额26475
(36)8825  (37)8825                五、利润分配的核算
(一)利润分配的内容
前已所述,企业的利润总额扣除所得税费用后为净利润,利润应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投资者的决议进行分配。利润分配的内容和程序如下:
1.提取法定盈余公积。法定盈余公积按照本年实现净利润的一定比例提取,公司制企业(包括国有独资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下同)按公司法规定按净利润的10%提取;其他企业可以根据需要确定提取比例,但至少应按10%提取。企业提取的法定盈余公积累计额超过其注册资本的50%以上的,可以不再提取。
2.提取任意公积。公司从税后利润中提取法定公积金后,经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决议,还可以从税后利润中提取任意公积金。
3.分配给投资者利润或股利。公司弥补亏损和提取公积金后所余税后利润,有限责任公司依照公司法的规定分配;股份有限公司按照股东持有的股份比例分配,但股份有限公司章程规定不按持股比例分配的除外。
(二)账户设置
为了核算企业利润分配的具体业务,需要设置“利润分配”、“盈余公积”、“应付股利”等账户。
“利润分配”账户是用以核算企业利润的分配(或亏损的弥补)和历年分配(或弥补)后的未分配利润(或未弥补亏损)的账户。该账户为所有者权益类账户,平时,其借方登记已分配的利润数,贷方一般不作登记。年末,将企业实现的净利润从“本年利润”账户转入“利润分配”账户贷方,若本年发生亏损,则将亏损额从“本年利润”账户转入“利润分配”账户借方;结转后本账户如为年末贷方余额,表示累计未分配利润,如为年末借方余额,表示累计未弥补亏损。为了具体反映企业利润分配情况和未分配利润情况,本账户应设置“提取盈余公积”、“应付股利”、“未分配利润”等明细账户进行明细分类核算。
“盈余公积”账户是用以核算企业盈余公积的提取、使用和结余情况的账户。该账户为所有者权益账户,其贷方登记提取的盈余公积数,借方登记盈余公积的使用数,期末贷方余额,表示盈余公积的结余数额。
“应付股利”账户是用以核算企业确定或宣告支付但尚未实际支付的利润或现金股利的账户。该账户为负债类账户,其贷方登记应支付给投资者的利润或现金股利,借方登记实际支付的利润或现金股利,期末贷方余额表示企业应付未付的利润或现金股利,该账户应按投资者设置明细账进行明细核算。
(三)核算举例
【例4-38】 按净利润的10%提取盈余公积金2647. 50元。
该项经济业务的发生,一方面使利润减少(即利润分配增加)了2365.10元,另一方面使盈余公积增加了2647. 50元。
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借:利润分配——提取盈余公积                 2647. 50
      贷:盈余公积                             2647. 50
【例4-39】 企业决定,应分给投资者利润11285.90元。
该项经济业务的发生,一方面使利润分配增加了11285.90元,另一方面使应付股利增加了11285.90元。
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借:利润分配——应付股利                    11285.90
      贷:应付股利                               11285.90(四)年末结转
年末,企业需将“本年利润”账户及“利润分配”账户的有关明细账户的本年发生额分别转入“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账户,以求得未分配利润。结转后,“本年利润”账户及“利润分配”账户的有关明细账户(除未分配利润明细账户外)均无余额。
【例外4-40】 假设本年度实现的净利润为290000元,提取的盈余公积为29000元,应付股利为140000元。则:
(1)年末,将本年净利润290000元转入“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账户。这项转账业务,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借:本年利润                             290000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290000
(2)年末,将“利润分配”账户下其他明细账户的期末余额转入“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明细账户。这项转账业务,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169000
        贷:利润分配——提取盈余公积                      29000
                     ——应付股利                                   140000复习思考题
1.企业筹资有哪些方式,怎样核算?
2.材料采购成本包括哪些内容,怎样核算?
3.产品生产业务的核算应设置哪些账户,如何应用?
4.产品成本计算的一般程序是什么?
5.产品销售收入的确认条件是什么?
6.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各包括哪些内容,如何核算?
7.营业外收支各包括哪些项目,如何核算?
8.企业的净利润怎样分配,如何核算?同步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累计折旧”账户的贷方余额表示(     )。
A.折旧的减少数       B.折旧的增加数
C.折旧的累计数       D.固定资产的增加累计数
2.不应计入营业利润的是(      )。
A.管理费用           B.销售费用
C.所得税费用         D.投资收益
3.“利润分配”账户在年终结转后出现贷方余额,表示(     )。
A.累计未弥补亏损     B.累计未分配利润
C.已分配的利润       D.已实现的利润
4.短期借款利息费用按月预提时,应借记“财务费用”账户,贷记(    )账户。
A.应付利息            B.其他应付款
C.预提费用           D.本年利润
5.“材料采购”账户期末(     )。
A.一定有借方余额     B.可能有借方余额,也可能没有余额
C.一定有贷方余额     D.可能有贷方余额,也可能没有余额
二、多项选择题
1.“应付职工薪酬”账户可按(       )等进行明细核算。
A.工资              B.职工福利
C.社会保险费        D.住房公积金
E.非货币性福利
2.关于“实收资本”账户,说法正确的有(        )。
A.属所有者权益账户          B.期末贷方余额,表示所有者投资的实有数额 
C.借方登记所有者投资的减少额  D.贷方登记所有者投资的增加额
E.期末余额在借方,表示所有者投资的实有数额
3.产品成本项目主要有(        )。
A.直接材料         B.直接工资
C.管理费用         D.销售费用
E.制造费用
4.营业外收入主要包括(     )。
A.非流动资产处置利得     B.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利得
C.政府补助利得           D.罚没利得
E.捐赠利得
5.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存货》的规定,可采用(      )等来确定发出材料的成本。
A.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       B.移动平均法
C.先进先出法               D.后进先出法.
E.个别计价法
三、核算与计算题
习题(一)
[目的]  练习资金筹集业务的核算
[资料]  某企业2007年7月发生的有关经济业务事项如下:
1.企业收到投资者投入资本900000元,已存入银行。
2.企业收到A企业投入的新机器一台,价值400000元。
3. 企业于2007年7月1日向银行借入期限为3个月,年利率为4%的借款200000元,已存入银行。
4.企业于2007年7月1日向银行借入期限为2年,年利率为6%的借款500000元,该借款到期一次还本付息。
[要求]  根据上述经济业务事项编制会计分录。
习题(二)
[目的]  练习生产准备业务的核算
[资料]  某企业2007年7月发生的有关经济业务事项如下:
1.企业购入不需要安装的机器一台,设备买价和税金共58500元,运输费500元,款项以银行存款支付。
2.企业从星星公司购入A材料。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材料数量为5吨,单价10000元,金额50000元;税率17%,增值税额8500元;价税合计58500元,款项未付,材料已验收入库。
3.企业从光明公司购入B、C两种材料,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B材料数量10吨,单价2000元,金额20000元,税率17%,税额3400元;C材料5吨,单价1000元,金额5000元,税率17%,税额850元。B、C材料的价税款均以银行存款支付。B、C材料均已验收入库。
4.用银行存款支付A、B、C三种材料的运输费1200元。其中:A材料运输费300元,B、C两种材料的运输费900元(运输费按B、C材料重量比例分配)。
5.计算并结转A、B、C三种材料的实际采购成本。
6.以银行存款预付购买D材料款25000元。
7.以银行存款58500元支付前欠星星公司货款。
[要求]  根据上述经济业务事项编制会计分录。
习题(三)
[目的]  练习产品生产业务的核算
[资料]  某企业2007年7月发生的有关经济业务事项如下:
1.企业本月份发出材料的情况如下:
甲产品生产耗用A材料4吨,单位成本10000元,计40000元,
乙产品生产耗用B材料8吨,单位成本2000元,计16000元,
车间一般耗用C材料2吨,单位成本1000元,计2000元。
2.企业本月应付工资总额为60000元,其中:甲产品生产工人工资30000元,乙产品生产工人工资10000元,车间管理人员工资4000元,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人员工资16000元。
3.以现金支付本月工资60000元。
4.按上述工资总额的14%提取职工福利费8400元。
5.计提本月生产车间用固定资产折旧费10000元,企业行政管理部门用固定资产折旧费8000元。
6.以现金支付车间购买办公用品费440元。
7.月末,将本月发生的制造费用分配转入生产成本(按甲、乙产品的生产工人工资比例分配)。
8.月末,结转本月完工验收入库产品成本(假设甲产品月初在产品成本2000元,月末无在产品;乙产品月初无在产品,月末在产品成本400元)。
[要求]  根据上述经济业务事项编制会计分录。
习题(四)
[目的]  练习产品销售业务的核算
[资料]  某企业2007年7月发生的有关经济业务事项如下:
1.向天天公司销售甲产品300件,单位售价200元,增值税率17%,增值税额10200元,款项未收。
2.向大丰公司销售甲产品100件,单位售价200元;乙产品100件,单位售价400元,增值税率17%,增值税额10200元,款项已收并存入银行。
3.收到天天公司所欠账款70200元并存入银行。
4.海华公司向本企业订购甲产品50件,收到其预付款项4000元,存入银行。
5.向海华公司发出甲产品50件,单位售价200元,增值税率17%,增值税额1700元(已预收4000元)。
6.月末,结转已售产品的实际生产成本。其中:甲产品单位生产成本140元,乙产品单位生产成本300元。
7.月末,按税法规定计算出应缴纳的产品销售税金3000元。
[要求]  根据上述经济业务事项编制会计分录。
习题(五)
[目的]  练习财务成果的核算
[资料]  某企业2007年12月发生的有关经济业务事项如下:
1.接受现金捐赠24000元,并存入银行。
2.以银行存款31400元支付公益性捐赠支出。
3.销售甲产品400件,单位售价1500元,增值税率17%,增值税额102000元,款项已通过银行收讫。
4.销售乙产品600件,单位售价800元,增值税率17%,增值税额81600元,款项未收。
5.用银行存款支付广告费2400元。
6.计提应由本月负担的短期借款利息4000元。
7.结转已售产品的实际生产成本。其中:甲产品单位生产成本1000元,乙产品单位生产成本550元。
8.月末,按税法规定计算出应缴纳的产品销售税金2780元。
9.假定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税利润一致,按33%的所得税税率计算当期应缴纳的所得税额。(假设不考虑递延所得税)
10.月末将各损益类账户的本期发生额转入“本年利润”账户。 
11.按净利润的10%提取盈余公积金。
12.企业决定,分给投资者利润300000元。
13.年末,根据“本年利润”账户11月30日贷方余额800000元和12月份净利润额计算全年实现的净利润,并将其转入“利润分配”账户。
[要求]  根据上述经济业务事项编制会计分录。
   会计凭证
本章知识点:本章介绍了会计凭证的概念、作用,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的种类、应具备的内容,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的填制方法、审核的内容以及审核结果的处理,简要介绍会计凭证在会计部门中的传递线路设计。通过本章的学习,对会计凭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会计凭证的种类
一、会计凭证的概念
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的书面证明,也是据以登记账簿的依据。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是会计核算的一种专门方法,也是进行会计核算工作的第一步。进行会计核算,必须要有会计凭证,即对于发生的一切经济业务和账务处理,都必须取得书面证明;一切会计凭证只有经审核无误后,才能据此登记账簿。会计凭证,对于完成会计核算任务,发挥会计在经济管理中的职能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会计凭证的作用
    会计凭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会计凭证能够正确反映每一笔经济业务的发生和完成情况
各企业单位在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会发生各种各样的经济业务,如各项资产的取得和使用、各项债务的发生和偿付、财务成果的形成和分配等,既有货币资金的收付,又有财产物资的进出。通过会计凭证的填制,可以将日常发生的大量经济业务真实地记录下来,及时地反映各项经济业务的发生和完成情况,为经营管理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
(二)会计凭证可以为登记账簿提供依据
为了保证会计账簿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对单位发生的每一项经济业务都必须及时取得或填制会计凭证,然后根据审核无误的会计凭证登记入账,这样就可以把经济业务的发生和完成情况正确及时地反映在会计凭证上,并为登记账簿提供可靠的依据。
(三)会计凭证有利于明确各个职能部门、各个经办人员的经济责任
强化了经济管理的岗位责任制。在会计凭证中,列明了经济业务发生的日期、内容、数量、金额以及有关经办人员的签名盖章等。这样就可以明确各经办单位及人员所负的责任,从而加强他们的责任感。一旦发生了差错和纠纷,也可以借助会计凭证进行正确的裁决,从而增强业务人员的责任心。
(四)会计凭证有利于发挥会计的监督作用
通过取得和填制会计凭证,可以检查每项经济业务是否真实、正确、合法、合规、合理,及时发现经济管理上的不足之处和各项管理制度上的漏洞,从而采取必要的措施来改进工作。
会计凭证是多种多样的,按其填制的程序和用途的不同,可以分为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两大类,每一类下面按照一定的标志可以作进一步的分类。
  原始凭证
原始凭证,也称单据,是在经济业务发生时取得或者填制的,用以记录或证明经济业务发生与完成情况,并作为记账原始依据的一种会计凭证。原始凭证是进行会计核算的原始资料和重要的证明文件。
一、原始凭证的分类
原始凭证按照来源的不同,可以分为外来的原始凭证和自制的原始凭证。
(一)外来的原始凭证
外来的原始凭证是指企业、单位同外部企业、单位或者个人发生经济业务往来时,从外部企业、单位或者个人那里取得的原始凭证,例如购进原材料时从购货单位取得的发票,在向外单位付款时取得的收据等。发票的一般格式如图表5-1所示。                                                       图表5-1                        (单位名称)发票
                             2007 年1月8日
购买单位:红星工厂                                                     No.03878
  品名及规格   单  位   数  量   单  价   金  额
  甲材料         公斤   2000    5.00     10000
总计 人民币壹万元整
收款单位发票专用章            开票人:××              收款人:××
         
(二)自制的原始凭证
所谓自制的原始凭证,是指在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后,本单位内部经办业务的机构和人员,根据经济业务的内容自行填制的凭证。例如由仓库保管人员在验收入库材料时填制的收料单,职工在领用材料时填制的领料单,产品验收入库时的入库单等。自制的原始凭证按照填制手续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一次凭证、累计凭证、汇总原始凭证和计算原始凭证。
1.一次凭证。一次凭证是指填制手续是一次完成的,用以记录一项经济业务或若干项同类经济业务的凭证。外来的原始凭证几乎都是一次凭证。自制的原始凭证绝大多数也是一次凭证。如“领料单”、“收料单”和职工借款单等。领料单的格式如图表5-2所示。
图表5-2                          ××工厂
                              领料单
领用部门:(略)
用途:××产品              2007年1月25日                        编号:(略)
材料编号 名称 规格 计量单位 请领数量 实发数量 单位成本 金额 备注
0016 圆木 6厘米 立方米 3 3 1500 4500 
供应部门负责人:××     审批人:×××    领料人:××        发料人:×××2.累计凭证。累计凭证是指在规定期限内,为了减少凭证数量和简化凭证填制手续,将不断重复发生、且性质相同的经济业务登记在一起,进行连续反映的一种自制原始凭证。累计凭证的填制手续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把经常发生的同类经济业务登记在一张凭证上,直到期末求出总数以后才完成凭证的填制手续,此时才可以作为记账的原始依据。如企业为了控制材料领料而采用的“限额领料单”(格式见图表5-3所示)。
图表5-3                          ××工厂
                            限额领料单
                              2007年1月20日                     编号:
领料部门:                          发料仓库:             
产品名称:                          计划产量:             
材料编号:                          名称规格:
计量单位:                          领用限额:                 
日期 请领数量 实发数量 累计实发数量 限额结余 领料人签章
     
     
     
     
累计实发金额 
供应部门负责人:          生产部门负责人:              仓库管理员:3.汇总原始凭证。汇总原始凭证也称原始凭证汇总表,是根据一定时期内若干张反映同类经济业务的原始凭证汇总编制而成的凭证。如“发料凭证汇总表”、“现金收入汇总表”等。“发料凭证汇总表”格式见图表5-4。
图表5-4                            发料凭证汇总表
    借方科目
材料 生产成本 制造费用 管理费用   合计
甲材料     7200       1410       400     9010
乙材料    18800       1500       700    21000
丙材料            490       490
合计    26000       3400      1100    30500
                                     审核:××            制单:××
4.计算原始凭证。计算原始凭证是根据有关资料计算而形成的原始凭证。如制造费用分配表、工资费用分配表等。制造费用分配表格式见图表5-5。图表5-5                          制造费用分配表  产品名称 生产工人工时     分配率   分配金额
  A产品
  B产品 20580
 8868       10290
      4434
  合计     29448      0.5      14724
二、原始凭证的基本内容
    各个单位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复杂多样,记录和反映经济业务事项的原始凭证来源于不同渠道,原始凭证的内容、格式不尽相同。作为反映经济业务事项已经发生或完成并承担明确经济责任的书面文件,无论是哪一种原始凭证,都应当具备以下基本内容:
1.原始凭证的名称,如发货票、入库单;
2.原始凭证的填制日期和编号,一般应当是经济业务事项发生或完成的日期;
3.接受原始凭证单位名称或个人姓名;
4.经济业务事项的内容摘要;
5.经济业务事项的数量、单价和金额;
6.填制原始凭证的单位名称;
7.有关经办人员的签名或盖章。
从外单位取得的原始凭证,应该使用统一的发票,发票上印有税务专用章,并且必须盖有填制单位的公章。从个人取得的原始凭证,必须有填制人员的签名或者盖章。自制原始凭证必须有经办部门的负责人或者指定的人员签名或者盖章,对外开出的原始凭证必须加盖本单位的公章。
原始凭证为了满足其他业务需要,还可列入相应的内容,如预算项目、合同号数等等,使原始凭证能够发挥多方面的作用。
三、原始凭证的填制
原始凭证是具有法律效力的证明文件,是进行会计核算的重要原始依据,因此,为了保证原始凭证能够正确、及时、清晰地反映经济业务的真实情况,原始凭证的填制必须符合下列基本要求:
1.记录真实。就是要实事求是地填写经济业务,原始凭证上填制的日期、业务内容、数量、金额等必须与实际情况完全符合,确保凭证内容真实可靠。
2.内容完整。每张凭证必须按照规定的格式和内容逐项填写齐全,不得省略或者遗漏,而且必须填写手续完备,符合内部牵制制度。
3.填制及时。按照经济业务的执行和完成情况及时填制原始凭证,对于保证会计资料的时效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可以避免由于原始凭证填制不及时,事后记忆模糊,补办手续时出现差错现象。
4.书写清楚。原始凭证上的文字和数字都要认真填写,要求字迹清楚,易于辨认。原始凭证上的各项内容均不得涂改;原始凭证有错误的,应当由出具单位重开或者更正,更正处需加盖出具单位印章。原始凭证金额有错误的,应当由出具单位重开,不得在原始凭证上更正。
凡填有大写和小写金额的原始凭证,大写与小写金额必须相符。购买实物的原始凭证,必须有验收证明。支付款项的原始凭证,必须有收款单位和收款人的收款证明。
一式几联的原始凭证,应当注明各联的用途,只能以一联作为报销凭证。一式几联的发票和收据,必须用双面复写纸套写,并连续编号,作废时应当加盖“作废”戳记,连同存根一起保存,不得撕毁。
发生销货退回的,除填制退货发票外,还必须有退货验收证明;退款时,必须取得对方的收款收据或者汇款银行的凭证,不得以退货发票代替收据。
职工公出借款凭据,必须附在记账凭证之后。收回借款时,应当另开收据或者退还借据副本,不得退还原借据收据。
经过上级有关部门批准的经济业务,应当将批准文件作为原始凭证附件。如果批准文件需要单独归档的,应当在凭证上注明批准机关名称、日期和文件号。
四、原始凭证的审核及审核后的处理
(一)原始凭证的审核
任何原始凭证都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核后,才能作为记账的依据,这是保证会计核算真实、正确的基础。根据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规定,审核原始凭证主要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1.真实性审核。包括审核原始凭证本身是否真实以及原始凭证反映的经济业务事项是否真实两方面。即确定原始凭证是否虚假、是否存在伪造或者涂改等情况;核实原始凭证所反映的经济业务是否发生过,是否反映了经济业务事项的本来面目等。
2.合法性审核。即审核原始凭证所反映的经济业务事项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是否符合有关审批权限和手续的规定,以及是否符合单位的有关规章制度,有无违法乱纪、弄虚作假等现象。
3.完整性审核。即根据原始凭证所反映基本内容的要求,审核原始凭证的内容是否完整,手续是否齐备,应填项目是否齐全,填写方法、填写形式是否正确,有关签章是否具备等。
4.正确性审核。即审核原始凭证的摘要和数字是否填写清楚、正确,数量、单价、金额的计算有无错误,大写与小写金额是否相符。
    (二)原始凭证审核后的处理
原始凭证经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审核后,对于核对无误的,可以作为编制记账凭证的依据;对于审核中发现的问题,采取以下方法进行处理:
    对于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有权不予接受,并应当报告单位负责人,要求查明原因,作出处理。
对于记载不准确、不完整的原始凭证予以退回,并要求有关经济业务事项的经办人员按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更正、补充,待内容补充完整、手续完备后,再予以办理。
原始凭证的审核工作是一项严肃细致的重要工作,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审核人员必须熟悉国家有关的方针、政策、法令、规定和制度以及本单位的有关规定,并掌握本单位内部各部门的工作情况。另外,审核人员做好宣传解释工作,因原始凭证所证明的经济业务需要由有关的领导和职工去经办,只有对他们做好宣传解释工作,才能避免违法乱纪经济业务的发生。
  记账凭证
记账凭证,又称分录凭证,是指依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或原始凭证汇总表,按照经济业务内容加以分类,据以确定会计分录,并作为登记账簿依据的一种会计凭证。
一、记账凭证的分类
    记账凭证有多种分类方法,可以按反映经济业务的内容分类、按凭证的填制方式分类等。
    (一)记账凭证按照适用的经济业务的不同可以分为专用记账凭证和通用记账凭证
    1.专用记账凭证。专用记账凭证是专门用于某一类经济业务的记账凭证。专用记账凭证一般分为收款凭证、付款凭证和转账凭证。在实际工作中,为了便于识别,避免差错,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各种专用记账凭证通常用不同颜色的纸张印刷。
    (1)收款凭证。收款凭证是指专门用以记录现金和银行存款收入业务的记账凭证,是根据现金收入和银行存款收入业务的原始凭证填制的(如图表5-6所示)。收款凭证又可以分为现金收款凭证与银行存款收款凭证。收款凭证是登记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以及有关明细账和总分类账的依据,也是出纳人员收入款项的依据。
图表5-6                           (企业名称)
                             收款凭证
                                                              银收字第×号
借方科目:银行存款            2007年1月20日                     附件×张
    摘要                     贷方科目     金额   记账“√”         
 一级科目 二级或明细科目  
收到光明厂前欠货款 应收账款 光明厂     50000   √
    合计     50000 
会计主管:    记账:      出纳:        复核:        制证:    (2)付款凭证。付款凭证是指专门用以记录现金和银行存款付出业务的记账凭证(格式如图表5-7所示),是根据现金或银行存款付出业务的原始凭证填制的。付款凭证又可以分为现金付款凭证和银行存款付款凭证。付款凭证是登记现金日记账与银行存款日记账以及有关明细账和总分类账的依据,也是出纳人员付出款项的依据。
图表5-7                       (企业名称)
                            付款凭证
                                                                   现付字第×号
贷方科目:现金            2007年1月21 日                         附件×张
    摘要           借方科目   金额   记账                “√”
 一级科目 二级或明细科目  
购买办公用品 管理费用      300   √
   合计                        300 
会计主管:          记账:          出纳:          复核:        制证:
 图表5-8                         (企业名称)
                              转账凭证
                                                                转字第×号
                        2007年1月21日                        附件×张
     摘要 一级科目 二级或明细科目 借方金额 贷方金额 记账“√”
领用材料,其中车间耗用7800元,管理部门耗用1200元 制造费用
管理费用
原材料    7800
1200 9000 √


    合计 9000      9000 
会计主管:          记账:          复核:        制证:(3)转账凭证。转账凭证是指专门用以记录除现金和银行存款收、付款业务以外的其他经济业务的记账凭证(格式如图表5-8所示)。转账凭证是登记有关明细账与总分类账的依据。
    2.通用记账凭证。通用记账凭证是适用于所有经济业务的记账凭证。采用通用记账凭证的单位,无论是款项的收付还是转账业务,都采用统一格式的记账凭证。通用记账凭证通常适用于规模不大,款项收、付款业务不多的企业。通用记账凭证的基本格式与专用记账凭证的转账凭证的格式相同,参见图表5-9。
图表5-9                        (企业名称)
                                 记账凭证
                                                                编号:
                        2007年1月22日                        附件×张
   摘要     一级科目 二级或明细科目 借方金额 贷方金额   记账“√”
支付材料装卸费 材料采购 ××材料     300     √
 银行存款       300   √
        合      计     300     300 
会计主管                记账                审核                 填制(二)记账凭证按照填制方式可以分为复式记账凭证和单式记账凭证
1.复式记账凭证。复式记账凭证是将一项经济业务涉及的借方和贷方的各个会计科目都集中填列在一张记账凭证上。如前面列举的收款凭证、付款凭证和转账凭证都是复式记账凭证。复式记账凭证可以集中反映账户的对应关系,便于了解经济业务的全貌,但不便于汇总每一个会计科目的发生额。实际工作中,会计核算一般都采用复式记账凭证。
    2.单式记账凭证。单式记账凭证是指每一张凭证只填列一个会计科目的记账凭证。即把每一项经济业务所涉及的会计科目分别填列在两张或两张以上的借项记账凭证和贷项记账凭证上。单式记账凭证便于分别汇总每一个会计科目的发生额,但不能反映账户的对应关系,在相同经济业务量的条件下,记账凭证的数量也较多,因而一般只在经济业务较多,会计人员分工较细的情况下有选择的采用。单式记账凭证的格式见图表5-10、5-11。
[例5-1]2007年2月5日,销售商品一批,货款50000元已经通过银行收取。(税金略)图表5-10                       借项记账凭证
                          2007年2月5日                  凭证编号记字68
        摘要   总账科目 明细科目 账页   金额
销售给A工厂甲产品一批 银行存款      50000
对应总账科目:主营业务收入       合计    50000
     
图表5-11                       贷项记账凭证
                        2007年2月5日           凭证编号记字68
        摘要 总账科目 明细科目 账页   金额
销售给A工厂甲产品一批 主营业务收入 甲产品     50000
对应总账科目:银行存款       合计    50000
在实际工作中,为了简化登记总账的工作,可以将一定时期内全部记账凭证汇总编制科目汇总表(见图表5-12);或者将一定时期内的各种记账凭证分别按照科目编制汇总收款凭证、汇总付款凭证和汇总转账凭证(图见表5-13)。
科目汇总表与汇总记账凭证也属于记账凭证。
图表5-12                     科目汇总表
                    年  月  日至   日        编号:
    科目 凭证张数 借方金额 贷方金额 总账页次
  银行存款    485600   324800     3
  物资采购    163200   152100     8
(以下内容略)    
    
  合  计    980660   980660 
会计主管              记账                审核                  制表
图表5-13                   (收款)
                      (付款)凭证汇总表
                      (转账)
                  年  月  日至    日
                                                (收)
                                                (付)字第  号
                                                (转)  会计科目 
    账页号   本期发生额 
  记账凭证号
    借方   贷方 
    
   
  合  计    
     
会计主管            记账              审核                制表二、记账凭证的基本内容
    记账凭证是登记账簿的依据。在登记账簿前,必须根据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为了保证账簿记录的正确性,记账凭证必须具备以下基本内容:
1. 记账凭证的名称;
2. 填制单位的名称;
3. 凭证的编号、日期;
4. 经济业务内容摘要;
5. 应借、应贷科目的名称及金额;
6. 所附原始凭证的张数;
7. 有关经办人员的签章。
三、记账凭证的填制
收款凭证是根据有关现金和银行存款收款业务的原始凭证填制的。收款凭证的左上角“借方科目”,应填写“现金”或“银行存款”科目;右上角应填写凭证的编号;“摘要”栏应填写所记录的经济业务的简要内容;“贷方科目”栏应填写与现金收入或银行存款收入相对应的一级科目和二级科目或明细科目;“金额”栏应填写现金与银行存款的收入金额;入账后要在“过账”栏打“√”或注明登记入账的页数,以防止重复记账或漏账;“附件张数”栏记录记账凭证所附的原始凭证张数。
付款凭证是根据有关现金和银行存款付款业务的原始凭证填制的。付款凭证的填制方法与收款凭证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凭证左上角应填列相应的贷方科目;“借方科目”栏应填写与现金付出或银行存款付出相应的一级科目和二级科目或明细科目。
对于现金与银行存款之间的相互划转业务,如从银行提取现金或将现金送存银行,一般只填制银行存款或现金的付款凭证,以避免重复记账。
转账凭证是根据转账业务的原始凭证编制的。转账凭证中一级科目和二级科目或明细科目应分别填列应借、应贷的一级科目和所属的二级科目或明细科目,借方科目的应记金额应在同一行的“借方金额”栏填列;贷方科目的应记金额应在同一行的“贷方金额”栏填列。“借方金额”栏合计数与“贷方金额”栏的合计数应相等。 
各种记账凭证都必须按照规定的格式和内容填制,除必须做到记录真实、内容完整、填制及时、书写清楚外,还必须符合下列要求:
1.摘要是对经济业务内容的简要说明,要求文字说明简练、确切。
    2.应当根据经济业务的内容,按照会计制度的规定,确定应借、应贷科目。科目使用必须正确,不得任意改变、简化会计科目的名称。有关的二级科目和明细科目要填写齐全。应借、应贷账户必须保持清晰的对应关系。
3.记账凭证必须连续编号,以免凭证散失。如果企业采用通用记账凭证,记账凭证的编号可以采取顺序编号法,即按月编制序号。如果是采取收款凭证、付款凭证和转账凭证的专用记账凭证形式,则记账凭证应该按照字号编号法,即把不同类型的记账凭证用“字”加以区别,再把同类的记账凭证按照顺序加以连续编号。如“收字第××号”、“付字第××号”、“转字第××号”等。如果一项经济业务需要填制一张以上的记账凭证时,记账凭证的编号可以采取分数编号法。如1号会计事项分录需要填制三张记账凭证,即可以编成 号、1 号、1 号。
    4.记账凭证可以根据一张原始凭证填制,或者根据若干张同类原始凭证汇总填制,也可以根据原始凭证汇总表填制。但是不得将不同内容和类别的原始凭证汇总填制在一张记账凭证上。
    5.除结账和更正错误的记账凭证可以不附原始凭证外,其他记账凭证必须附有原始凭证。如果一张原始凭证涉及几张记账凭证,可以把原始凭证附在一张主要的记账凭证后面,并在其他记账凭证上注明附有该原始凭证的记账凭证编号或者附原始凭证的复印件。一张原始凭证所列支出需要几个单位共同负担的应当将其他单位负担的部分,开给对方原始凭证分割单,进行结算。原始凭证分割单必须具备原始凭证的内容和费用分摊情况。
    6.如果在填制记账凭证时发生错误,应当重新填制。已经登记入账的记账凭证,在发现填写错误时,可用红字填写一张与原内容相同的记账凭证,同时再用蓝字重新填制一张正确的记账凭证。如果会计科目正确,只是金额错误,也可以将正确数额与错误数额间的差额,另编一张调整的记账凭证,调增数额用蓝字,调减用红字。
    7.记账凭证填制后,如果有空行,应当自金额栏最后一笔金额数字下的空行处至合计数上的空行处划线注销。
    8.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对于机制记账凭证应当符合记账凭证的一般要求,打印出来的机制记账凭证要加盖制单人员、审核人员、记账人员及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的印章或者签名,以明确经济责任。
四、记账凭证的审核
记账凭证填制以后,必须经过专人认真审核,才能登记账簿。记账凭证的审核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记账凭证是否附有原始凭证,所附原始凭证的内容和张数是否与记账凭证相符。
    2.记账凭证所确定的应借、应贷会计科目(包括二级或明细科目)是否正确,对应关系是否清楚,金额是否正确。
    3.记账凭证中的有关项目是否填列齐全,有无错误,有关人员是否签名或者盖章。
在审核记账凭证的过程中,发现已经入账的记账凭证填写错误时,应区别不同情况,采用规定的方法进行更正。
  会计凭证的传递
会计凭证的传递是指会计凭证从填制或取得开始,经审核、记账到装订保管的全过程。各种会计凭证,其所记录的经济业务不尽相同,所以办理会计手续的程序和占用的时间也不同。实际工作中,应该为每种会计凭证的传递程序和在各个环节上的停留时间作出规定。即会计凭证填制后,应当交到哪个部门、哪个工作岗位上,由谁接办业务手续,直到归档保管为止。会计凭证的传递是会计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在会计制度中作出明确的规定。
正确组织会计凭证的传递,对及时地反映和控制经济业务的发生与完成情况,合理组织会计核算,强化经济责任制,具有重要的意义。科学的传递程序,应该使会计凭证按最快捷、最合理的流向运行。因此,在制定会计凭证传递程序时,应该着重考虑以下几点:
1.要根据经济业务的特点,企业内部机构设置和人员分工情况以及经营管理上的需要,具体规定各种凭证的联数和传递程序;注意流程的合理性,避免不必要的环节,以免影响传递的速度。
2.要根据有关部门与经办人员对经济业务办理必要手续的需要,确定会计凭证在各个环节的停留时间。防止在各个流经环节过多的、不必要的耽搁。
3.建立严格的会计凭证交接和签收制度,保证会计凭证的安全完整。做到责任明确,手续齐全、严密。 复习思考题
1.填制审核会计凭证有什么作用?
2.会计凭证有哪些种类?
3.原始凭证应具备哪些内容?
4.填制原始凭证应符合哪些基本要求?
5.审核原始凭证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6.记账凭证应具备哪些内容?填制记账凭证有哪些具体要求?
    7.如何审核记账凭证?
8.设计会计凭证传递程序应该考虑哪些因素?
   会计账簿
本章知识点:本章介绍了会计账簿的含义、种类,具体介绍了日记账、分类账的种类以及登记方法,总账与明细账的平行登记及相互核对,账簿的设置与登记规则,错账更正的三种方法。通过本章的学习,对会计账簿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会计账簿概述
一、会计账簿的意义
会计账簿亦称账册,是指由一定格式的账页所组成的,用来序时地、分类地记录和反映各项经济业务的簿籍。登记账簿是会计核算的一种专门方法。
在会计核算中,通过会计凭证的填制和审核,可以反映和监督每项经济业务的完成情况。但会计凭证的数量繁多,对经济业务的反映往往比较零星、分散,且每一张凭证只能就个别的经济业务进行详细的记录和反映,不能把某一时期的全部经济业务活动情况完整地反映出来。设置账簿就可以把会计凭证提供的大量分散的核算资料,加以归类整理,以全面地、连续地和系统地反映企业、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
利用账簿记录,既可以提供总括的核算资料,又可以提供明细的核算资料,从而可以全面、系统地反映各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增减变动,收入、费用的发生,利润的实现和分配情况。根据账簿记录还可以考核成本、费用和利润计划的执行情况。账簿记录又是编制会计报表的主要依据,账簿记录和设置真实、及时与否,直接影响会计报表的质量。
二、会计账簿的种类
会计核算中应用的账簿很多,不同的账簿其用途、形式、内容和登记方法都不相同。为更好地了解和使用各种账簿,对其进行分类是很有必要的。账簿按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作如下分类:
(一)账簿按照用途分类
账簿按照用途可以分为序时账簿、分类账簿、联合账簿与备查账簿。
1.序时账簿。序时账簿,也称为日记账,是按照经济业务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逐日逐笔登记经济业务的簿籍。序时账簿有两种:一种是用来登记全部经济业务的;一种是用来登记某一类经济业务的。实际工作中,由于经济业务的复杂性,应用一本账簿登记企业的全部经济业务比较困难,也不便于分工记账,因而在实际工作中已很少应用。目前使用比较广泛的是记录某一类经济业务的账簿,如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等。
2.分类账簿。分类账簿,也称为分类账,是对各项经济业务按照账户分类登记的账簿。按其反映内容的详细程度的不同,又可以分为总分类账(简称总账)和明细分类账(简称明细账)。总分类账簿是根据一级会计科目开设的账户,用来分类登记全部经济业务,提供各种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总括核算资料的分类账簿。明细分类账簿通常是根据一级科目所属的二级科目或明细科目开设账户,用来分类登记某一类经济业务,提供明细核算资料的分类账簿。
把日记账与分类账结合在一起,就成为联合账簿。如企业设置的日记总账就是联合账簿。
3.备查账簿。备查账簿也称备查簿、辅助登记账簿,是对某些在日记账和分类账等主要账簿中未能记载的事项进行补充登记的账簿,如受托加工材料登记簿、代销商品登记簿等。设置和登记备查簿,可以对某些经济业务的内容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
(二)账簿按其外表形式分类
账簿按其外表形式分类,可以分为订本式账簿、活页式账簿和卡片式账簿。
1.订本式账簿。订本式账簿简称订本账,是在使用前就把编有序号的若干账页固定装订成册的账簿。采用这种账簿,可以避免账页散失,防止账页被人为地抽换。但采用订本账也有其缺陷,同一本账簿在同一时间内只能由一人登记,不能分工记账。同时,订本账账页固定,不能根据需要增减,因而必须预先估计每一个账户需要的页数,以保留空白账页。如保留的空白账页不够,就要影响账户登记的连续性;如保留空白账页太多,又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在实际工作中,总账、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账一般都采用订本式账簿。
2.活页式账簿。活页式账簿简称活页账,是在启用前由许多分散账页所组成的账簿。使用前可活动地装订在一起,可以随时增页和减页。其优点是便于分工记账,可以根据记账的需要随时增减账页,因而比较方便灵活。其缺点是账页容易散失和被抽换。活页账簿一般适用于明细分类账。
3.卡片式账簿。卡片式账簿又称卡片账,是由许多分散的、具有账户格式的卡片,存放在卡片箱中所组成的账簿。使用时按类别排列、按顺序编号,并加盖有关人员的印章。卡片账簿应由专人保管,以保证其安全。卡片式账簿的优缺点与活页式账簿大体相同。
  日记账
日记账也称序时账,是按照经济业务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逐日逐笔登记经济业务的簿籍。是由于管理上对会计信息的不同需要和分工记账要求所形成的账簿。在实际工作中,日记账主要有普通日记账和特种日记账两种。
一、普通日记账
普通日记账,也称分录簿,它是用来序时记录和反映全部经济业务并确定会计分录的账簿。其格式如图表6-1所示。
图表6-1                 ××企业  普通日记账                            单位:元
2007年 凭  证 
摘  要 
会计科目 
借方金额 
贷方金额 
过账“√”
月 日 种类 号数     
11 34 银付银收 12 从银行提现销售产品100件,单价50元   现金
银行存款
银行存款
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  1000 5850 
 1000 5000
  850 √



√采用这种日记账,每天应按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的时间先后顺序逐笔进行登记。登记时,首先记入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的日期、会计凭证的种类;然后在摘要栏内,对经济业务作简要的说明;再次在会计科目栏内记入应借应贷科目;最后将借方金额和贷方金额分别记入两个金额栏内。每天还应根据日记账中应借应贷科目名称和金额登记总分类账,并将总分类账的页数记入过账栏内,或者打“√”,表示已经过账。
这种日记账的优点在于可以将每天发生的经济业务按发生顺序逐笔地加以反映,它的缺点是不便于分工记账,而且不能将不同的经济业务分类地加以归集和反映;由于逐笔过账,如果经济业务量大时,登记账簿工作量也大,过账工作也很繁琐。因此,这种日记账已很少使用。
二、特种日记账
特种日记账是用来序时记录和反映某一类经济业务的发生和完成情况的账簿。它是从普通日记账中分离出来单独设置,以集中反映大量重复发生的同类经济业务的序时账簿。一个企业到底要设置多少种特种日记账,取决于企业经营管理上的考虑与成本效益的权衡。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特种日记账是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设置这两种日记账有利于及时反映现金和银行存款的收支和结存情况,便于加强对货币资金的管理和监督。其他常见的特种日记账还包括:销售日记账、购货日记账等。
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通常由出纳人员根据审核后的现金和银行存款的收、付款凭证,按其编号顺序逐日登记,每天必须结账。现金日记账每天结账后必须与库存现金实存金额进行核对;银行存款日记账定期与银行送来的对账单进行相互核对,并在两者不相符时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这两种特种日记账,一般采用订本式,有三栏式和多栏式两种格式。下面以现金日记账为例说明三栏式和多栏式现金日记账。
1. 三栏式现金日记账。三栏式现金日记账是按照现金收入、支出和结余,在日记账中分别设置收入栏、付出栏和结存栏,其格式如图表6-2所示。
图表6-2                        现金日记账                               单位:元
2007年     凭证   摘要         对应科目 收入 付出   结存
月 日 种类 号数     
2 1   上月结余      300
2 2 银付   1 提取现金 银行存款   700   1000
2 8 现付   1 付购料运费 材料采购      800   200
2 15 现收   1 张三报销差旅费 其他应收款   120    320
    (以下内容略)    
2 28   本月合计  14300 14100     500在登记三栏式现金日记账过程中,当现金收入(或支付)时,不仅要将收入(或支付)的金额记入收入(或支出)栏内,还要将对应的会计科目记入对应的账户栏内。每天现金收、付款业务登记完毕后,应在余额栏内结出现金余额。
三栏式特种日记账的优点不仅在于解决了分工记账问题,而且把大量重复发生的现金收、付款业务,集中在一本账簿中予以序时反映,有利于对这类经济业务发生和完成情况进行管理和监督。其缺点是不能把对应账户的分类汇总情况加以反映。在我国的会计实际工作中,大都采用这种形式的日记账。
2.多栏式现金日记账。多栏式特种日记账克服了三栏式特种日记账的缺点。多栏式现金日记账是按照与现金收入相对应的贷方账户与现金支出相对应的借方账户分别设置专栏,用以序时地、分类地反映与现金收支有关的经济业务。其格式见图表6-3所示。图表6-3                          现金日记账(多栏式)              单位:元
2007年  凭证 
  摘要 对应科目(贷方) 现金收入合计 对应科目(借方) 现金支出合计 余

月 日 种类 号数  银行存款 主营业务收入
  其他应收款 应付工资  
2 1   期初余额       200
2 4 银付 1 提取现金 700  700    900
2 5 现付 1 预借旅费     500  500 400
2 7 银付 2 提取现金 13600  13600    400
2 9 现付 2 发放工资     13600 13600 400
    以下略       
2 28   本月合计 26600  26600 1500 23600 25100 1700
              在登记多栏式现金日记账时,现金收入要按对应科目,将金额记入“对应科目(贷方)”栏内,同时记入“现金收入合计”栏内;现金支出要按对应科目,将金额记入“对应科目(借方)”栏内,同时记入“现金支出合计”栏内。每天现金收、付款业务登记完毕后,应在余额栏内结出现金余额。
多栏式特种日记账不仅具有三栏式日记账所具有的优点,而且在以特种日记账作为过账依据时,可以利用专栏将重复发生的同类经济业务汇总后一次过账,从而减少了过账工作。另外,各专栏的登记还可以提供有关业务的明细资料,供分析检查之用。其缺点是如果专栏过多,账页过长,就不便于记账。
与现金日记账一样,银行存款也可以设置三栏式或多栏式日记账,其格式与三栏式、多栏式现金日记账基本相同。
   分类账
分类账是分类登记经济业务的账簿,设立分类账的目的就是要从各个账户中取得总括或详细的核算资料。
根据提供资料的详细程度不同,分类账可分为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
一、总分类账
总分类账简称总账,它是按照一级科目分类,连续地记录和反映全部经济业务的账簿。总分类账能够全面、总括地反映企业经济活动及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情况,并为编制会计报表提供资料。
总分类核算采用货币量度,总分类账的登记是对各账户增减金额的登记。总分类账簿的一般格式是将金额分为借方发生额、贷方发生额和余额三栏,简称三栏式总账(格式见图表6-4所示)。三栏式总账的登记可以根据记账凭证逐笔登记,也可以把各种记账凭证汇总编制成汇总记账凭证或科目汇总表据以登记入账。
图表6-4                            总分类账
账户名称:材料采购                                                      单位:元
2007年   凭证 
  摘要 
借方 
贷方 借或贷 
余额
月 日 种类 号数     
2
2
2
2  5
12
14
18 银付转账银付转账  3
 1
 4
 6
 购入甲材料
购入乙材料
支付材料运费
结转采购成本  12000
 32000
   600
  
 44600   借
  借
  借
  平
  12000
 44000
 44600  
     0
2 28     合计 44600  44600  
二、明细分类账
    明细分类账简称明细账,是用来登记某一类经济业务的账簿。各种明细账是根据实际需要,按二级科目或明细科目开设的。明细分类账是反映经济活动详细情况,提供较全面的核算资料,以满足经营管理的需要。
明细分类账的格式,根据其反映的经济业务类别不同,可以采用三栏式、多栏式和数量金额式三种。
1.三栏式明细账。三栏式明细账设置了借、贷、余三栏,不设数量栏,如图表6-5所示。它适用于那些只需要进行金额核算而不需要进行数量核算的债权、债务结算账户,如“应收账款”、“应付账款”等。
图表6-5                        应付账款明细分类账
二级科目或明细科目:××工厂                                            单位:元
年    凭证  
  摘    要   
  借方  
贷  方 借或贷 
余额
月 日 种类 号数     
2
2 12
26 转账
银付   1
 12 购入乙材料
归还材料款 
 23000  23000  贷
 平 23000
    0
2 28   本月合计  23000  23000  2.数量金额明细分类账。数量金额式明细分类账设置“收入”、“发出”、“结存”三栏,除业务金额登记外,还需要登记数量和单价(如图表6-6所示)。适用于既需要金额又需要数量的经济业务的核算,如原材料、产成品等。
图表6-6                  数量金额式明细分类账
                      ____明细账
  类别:                            计量单位:
  名称或规格:                      存放地点:
  编号:                            储备定额;                 单位:公斤,元
年   凭证 
 摘要   收入     发出     结存
月 日 种类 号数  数量 单价 金额 数量 单价 金额 数量 单价 金额
             3.多栏式明细分类账。多栏式明细分类账是根据经济业务的特点及经营管理上的需要,在一张账页上设置若干栏,用于登记明细项目多、借贷方向单一的经济业务。如材料采购、制造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外支出等科目所属的明细分类科目,一般采取借方多栏式明细分类账格式(如图表6-7所示);产品销售收入和营业外收入等科目所属明细分类科目一般采取贷方多栏式明细分类账,即贷方划分为若干个金额栏。本年利润、利润分配和应交税金等科目所属的明细科目一般采用借、贷方都设多栏的明细账,即借、贷双方都设置若干个金额栏。
图表6-7                    “材料采购”多栏式明细分类账
材料名称或类别:甲材料                                                  单位:元
2007年 凭证号数   摘要           借      方   贷方
月 日   买价 运输费 装卸费 合计 
2
2
2 10
14
28 银付
银付
转账 购入
支付运费
结转采购成本 12000 
   120
  12000
  120
 12120
三、总分类账与明细分类账的相互关系及平行登记
总分类账户是所属明细分类账户资料的综合,对所属明细账起着统驭、控制的作用,明细分类账户是有关总分类账户的具体化,起着补充说明的作用。两者的核算内容相同,登记的原始依据也是相同的,它们提供的资料相互补充,既总括又详细地说明同一核算内容。因此,就有必要应用平行登记的方法来登记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也就是说,对同一经济业务,既要在总分类账中登记,也要在其所属的明细分类账中登记。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平行登记的要点如下:
    1.同时。即对同一经济业务,既要记入有关的总分类账户,又要记入所属的明细分类账户。如果涉及几个明细分类账户,则应分别记入各有关明细账户。
    2.同向。即在将经济业务记入总分类账户和其所属的明细分类账户时,记账方向必须一致,如果总分类账记入借方,也必须记入明细分类账的借方;如果总分类账记在贷方,明细分类账也必须记入贷方。
    3.等额。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登记的金额必须相等,如果一笔经济业务同时记入几个明细分类账户,则记入总分类账户的金额,应与记入各个明细分类账户的金额之和相等。
下面,以“原材料”账户为例,说明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的平行登记。
【例6-1】飞云公司2007年1月的原材料账户的余额如下:
原材料甲5000公斤,单价100元,金额500000元;原材料乙2000公斤,单价50元,金额100000元;两者合计600000元。
2月份原材料的购进和发出情况如下:
    (1)2月5日购进材料一批,货款暂欠,材料验收入库,其中原材料甲2000公斤,单价100元,金额200000元;原材料乙200公斤,单价50元,金额10000元;两者合计 210000元。为简化核算,假如材料购入直接记入“原材料”,不考虑税金因素。
对于该经济业务,编制如下会计分录:
借: 原材料-甲                                              200000
原材料-乙                                               10000
       贷:应付账款                                                      210000    
(2)2月10日,向大洋公司购入丙材料一批共计400公斤,单价100元,价款40‚000元开出商业承兑汇票抵付,材料已经验收入库。
借:原材料-丙                                                40000
  贷:应付票据                                                      40000
(3)2月12日,生产产品领用材料情况如下:
原材料甲2500公斤,单价100元,金额250000元;原材料乙1000公斤,单价50元,金额50000元;原材料丙200公斤,单价100元,金额20000元;三者合计320000元。
该笔经济业务的会计分录如下:
借:生产成本                                                 320000
  贷:原材料-甲                                                    250000
      原材料-乙                                                     50000
      原材料-丙                                                     20000
根据上述原材料月初结存、本月购进与发出的有关情况,在下面“原材料”总分类账户及其明细分类账户中进行平行登记。
图表6-8                              总分类账户
账户名称:原材料                                                        单位:元
  2007年   凭证     摘  要   借方 贷方 借或贷   余额
月 日 种类 号数     
2
2
2
2 1
5
10
12 
转账
转账
转账 
(略) 期初余额
收入外购材料
收入外购材料
领用材料 
210000
 40000 
320000  借
 借
 借
 借 600000
810000
850000
530000
2 28   本期发生额和余额 250000 320000  借
 530000
图表6-9                      材料明细分类账
账户名称:甲材料                                                        单位:元
2007    年 凭证  
  摘要   收  入   发  出   结  存
月 日 种类 号数  数量 单价 金
额 数量 单
价 金
额 数量 单价 金额
2
22 1
512 
转账转账 
略 期初结存
收入外购材料
领用材料 
2000 
100 
200000 
2500 
100 
250000 5000
70004500 100
100100 500000
700000450000
2 28   本期发生额和余额 2000 100 200000 2500 100 250000 4500 100 450000图表6-10                     材料明细分类账
账户名称:乙材料                                                        单位:元
2007年 凭证 
  摘要     收入   发出     结存
月 日 种类 号数  数量 单价 金额 数量 单价 金额 数量 单价 金额
2
2
2 1
5
12 
转账
转账 
略 期初余额
收入外购材料
领用材料 
200 
  50 
10000 1000   50 50000 2000
2200
1200  50
 50
 50 100000
110000
 60000
2 28   本期发生额
  和余额 200   50 10000 1000   50 50000 1200  50 60000图表6-11                      材料明细分类账
账户名称:丙材料                                                       单位:元
2007年 凭证  
  摘要     收入   发出   结存
月 日 种类 号数  数量 单价 金额 数量 单价 金额 数量 单价 金额
2
22 1
1012 
转转 
略 期初余额
收入外购
材料
领用材料 400
 100
 40000
 
200 
100 
20000 400
200 100
100 40000
20000
2 28   本期发生额和余额 400 100 40000 200 100 20000 200 100 20000
四、 总分类账与明细分类账的相互核对
由于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既能提供全面综括的信息,又可以提供具体详细的信息,所以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为了保证两者的正确无误,总分类账与明细分类账应该保持账与账相符。尽管总账与明细账之间是按照平行登记原则进行登记的,但是由于两者记账程序的不同或记账时间的不尽一致,所以必须定期核对总分类账与明细分类账的有关记录,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记账错误。
要进行总分类账与明细分类账之间的相互核对,可以根据明细账记录编制本期发生额与余额表,从中观察总账与明细账之间的余额是否相符。
上例中,可以得到如下关系式:
“原材料”总分类账户        “原材料”明细分类账                                               
      期初借方余额        =    期初借方余额之和
“原材料”总分类账户        “原材料”明细分类账                                               
    本期借方发生额        =    本期借方发生额之和
“原材料”总分类账户        “原材料”明细分类账                                                   
    本期贷方发生额        =    本期贷方发生额之和
“原材料”总分类账户        “原材料”明细分类账                                         
    期末借方余额          =    期末借方余额之和
如果企业设置了二级账户,那么总账与明细账间的相互核对就成为总分类账户、二级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三者之间的相互核对。
  账簿的登记和使用规则
一、账簿的启用规则
账簿启用时,应在账簿封面上写明单位名称和账簿名称;在账簿扉页上的“账簿启用日期和经管人员”一览表上填明启用日期、账簿页数、记账人员和会计主管人员姓名或签章、单位公章,并按税法规定贴足印花税票。
记账人员或会计主管人员调动工作时,应按规定办理交接及监交手续,在交接记录内填明移交日期、接管日期、移交人员、接管人员和监交人员姓名,并由移交、接管和监交人员签名或盖章。
二、账簿登记规则
登记账簿时,必须根据审核无误的会计凭证,按账页项目要求和账页行次顺序连续登记。账页中日期、凭证号、摘要等各栏内容要填写齐全,摘要文字应简明扼要,数字要准确整齐,不得隔页、跳行。如发生跳行、隔页,应将空行、空页划对角红线注销,或注明“此行空白”或“此页空白”字样。
登记账簿要用蓝、黑墨水书写,不得使用圆珠笔或铅笔书写。红墨水的使用仅限于:冲销错账记录;在不分设借贷等栏的多栏式账页下登记减少数;三栏式账页的余额前未注明余额方向的,在余额栏内登记负数余额;会计制度中规定需用红字登记的其他情况。
当账页登记到最后第二行时,应留出末行,结出本账页的发生额合计和余额,在摘要栏内注明“过次页”字样,并将发生额合计和余额记入新账页的第一行有关栏内,在摘要栏注明“承前页”字样。月终结账时,应在账页上结出本月发生额和月末余额,结出余额后,应在“借或贷”栏内写明“借”或“贷”字样,没有余额的账户,应在“借或贷”栏内写“平”字,并在余额栏内用“0”表示。
新年开始时,应将上年度日记账、总账、明细账(不包括按规定可以继续使用的明细账)各个账户的年度余额转记到本年度新账簿各有关账户的第一行内,并在摘要栏内注明“上年结转”字样。
三、对账和结账
(一)对账
对账是为了保证账簿记录的正确性,而进行的有关账项的核对工作。包括:
    1.账证核对。它是指账簿记录与记账凭证及其所附原始凭证的核对。主要是账簿记录与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的时间、凭证字号、记账内容、记账金额及记账方向等的核对。
2.账账核对。它是指不同账簿记录之间的核对。主要包括:所有总账账户借方发生额合计与贷方发生额合计是否相符;所有总账借方余额合计与贷方余额合计是否相符;有关总账账户余额与其所属明细账余额合计是否相符;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的余额与其总账余额是否相符;会计部门有关财产物资明细账余额与财产物资保管、使用部门的有关明细账余额是否相符等。
3.账实核对。它是指各项财产物资账面余额与实有数额之间的核对。主要核对:现金日记账账面余额与库存现金数额是否相符;银行存款日记账账面余额与银行对账单的余额是否相符;各项财产物资明细账余额与财产物资的实有数额是否相符;有关债权债务明细账账面余额与对方单位的账面记录是否相符等。
(二)结账
结账是一项将账簿记录定期结算清楚的账务工作。在一定时期终了时,即在月末、季末或年末时,为了编制会计报表,需要进行结账。
1.结账的内容。结账内容通常包括:结算各种收入、费用账户,并据以计算确定本期利润;结算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账户,分别结出村期发生额合计和余额。
2.结账的程序。将本期发生的经济业务全部登记入账,并保证其正确性;
(1)根据权责发生制的要求,调整有关账项,合理确定本期应计的收入和应计的费用;
  (2)将有关收入(收益)、费用(损失)转入“本年利润”账户,结平所有损益类账;
(3)结算出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账户的本期发生额和余额并结转下期。
3.结账的方法。对不需要按月结计本期发生额的账户,如各项应收应付款明细账,每次记账以后,都要随时结出余额,每月最后一笔余额即为月末余额。月末结账时,只需要在最后一笔经济业务记录之下通栏划红单线,不需要再结计一次余额。
现金、银行存款日记账和需要按月计算发生额的收入、费用等明细账,每月结账时,要在最后一笔经济业务记录下面通栏划红线,结出本月发生额和余额,在摘要栏内注明“本月合计”字样,在下面通栏划红单线。
需要结计本年累计发生额的某些明细账户,每月结账时,应在“本月合计”行下结出自年初起至本月末止的累计发生额,登记在月份发生额下面,在摘要栏内注明“本年累计”字样,并在下面再通栏划红单线。12月末的“本年累计”就是全年累计发生额,全年累计发生额下通栏划红双线。
总账账户平时只需要结出月末余额。年终结账时,要将所有总账账户结出全年发生额和年末余额,在摘要栏内注明“本年合计”字样,并在合计数下通栏划红双线。
年度终了结账时,有余额的账户,要将其余额结转下年。即将有余额的账户余额直接记入新账余额栏内,不需要编制记账凭证,也无须将余额再记入本年账户的借方或贷方。
  错账的更正方法
记账过程中发生的错误,不能用刮擦、挖补和涂抹等方法进行更正,而应根据记账错误的性质按规定的方法进行更正。错账的更正方法一般有:划线更正法、红字更正法和补充登记法。
一、划线更正法
在结账以前,如果发现账簿记录中数字或文字错误,过账笔误或数字计算错误,可用划线更正法进行更正。更正时,先在错误的数字或文字上划一条红线加以注销,但必须保证划去的字迹仍可清晰辨认。然后在红线上面空白处写上正确的文字或数字,并由记账人员、会计机构负责人在更正处盖章。需要注意的是,对于错误的数字要整笔划掉,不能只划去其中一个或几个记错的数字。例如,把记账凭证登记账簿时,将数字8175误记为8715,不能只划去其中“71”改为“17”,而是要把“8715”全部用红线划去,并在其上方写上“8175”。
二、红字更正法
    1.在记账以后,发现记账凭证中应借应贷符号、科目或金额有错误时,可采用红字更正法进行更正。更正时应用红字填写一份与原来科目、记账方向和金额完全相同的记账凭证,注销原来错误的记账凭证;然后再用蓝字重新填制一份正确的记账凭证,一并登记入账。
【例6-2】某企业购入原材料8000元,货款尚未支付。(税金因素略)
编制记账凭证时,错误地编制如下会计分录并已经登记入账:
借:原材料                                                      8000
  贷:应收账款                                                       8000
当发现记账凭证错误时,先按照原来错误的会计分录用红字填制一张记账凭证注销原来的会计分录:
借:原材料                                                      8000
  贷:应收账款                                                        8000
然后再用蓝字填制一张正确的记账凭证,其会计分录如下:
借:原材料                                                       8000
  贷:应付账款                                                        8000
2.在记账以后,发现记账凭证中应借应贷会计科目正确,但所记金额大于应记金额。可将多记的金额(正确数与错误数之间的差额)用红字填写一张记账凭证,据以登记入账,用以注销多记的金额。
【例6-3】某企业用银行存款归还前面业务所欠货款8000元,但错误地编制下列会计分录并已经登记入账:
借:应付账款                                                   80000
  贷:银行存款                                                       80000
发现错误以后,应将多记的金额用红字进行注销,其分录如下:
借:应付账款                                                   72000
  贷:银行存款                                                      72000
三、补充登记法
记账以后,发现记账凭证上应借应贷的会计科目正确,但所记金额小于应记金额,可采用补充登记法更正。更正时,用蓝字填制一张与原记账凭证应借应贷科目相同的记账凭证,补充少记金额,并据以登记入账。
【例6-4】某企业对外销售产品一批,收到货款20000元存入银行,原编记账凭证误记为2000元,并已登记入账。(税金因素略)
原记错的会计分录为:
借:银行存款                                                    2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2000
当发现上述记账错误时,可将少记的金额18000元,再编制一张记账凭证如下:
借:银行存款                                                  18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18000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账簿?有了会计凭证,为什么还要设置账簿?
2.账簿有哪些种类?它们分别用于登记哪些方面的业务?
3.试述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的内容和登记方法?
4.试述总分类账的格式。
5.明细分类账有哪几种格式?各应如何登记?
6.试述账簿的启用规则和登记规则。
7.试述总分类账与明细分类账的平行登记。
8.什么是对账?对账工作包括哪些内容?
9.什么是结账?结账工作包括哪些内容?
10.更正错账的方法有哪几种?各种更正方法的特点和适用条件是什么?
   财产清查
本章知识点:通过本章学习应了解存货期末的两种盘存制度及财产清查工作的重要意义。熟悉财产清查的种类和财产清查的实地盘点、技术推算盘点、核对账目及函证核对等具体方法,重点掌握永续盘存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编制方法。对财产清查结果包括批准前、批准后的账务处理要熟练掌握。
  存货的盘存制度
    企业确定各项存货期末账面结存数量方法有两种制度:永续盘存制和实地盘存制。
一、永续盘存制
    永续盘存制,亦称账面盘存制,是根据账簿记录计算账面结存数量的方法。采用这种制度,平时对各项存货的增加数和减少数,都要根据会计凭证连续记入有关账簿,可以随时根据账簿记录结出账面结存数。账面结存数量的计算公式如下:
    期末存货账面结存金额 = 期初存货账面结存金额+本期存货增加金额-本期存货减少金额
【例7-1】某企业A材料的期初结存及购进和发出的有关资料如下:
   9月1日,结存300公斤,单价110元,金额33000元;9月6日,发出200公斤;   9月11日,购进400公斤,单价110元,金额44000元;9月18日,购进100公斤,单价110元,金额11000元;9月25日,发出500公斤。
  根据上述资料,采用永续盘存制,在A材料明细账上的记录如图表7-1。
图表7-1
材料明细账
品名:A材料                                                       单位:公斤,元
  年   凭证 摘   要   收   入   发   出   结    存
月 日 字 号  数量 单价 金额 数量 单价 金额 数量 单价 金额
99999 16111825  略  略 期初结存发  出购  进购  进发  出  400100  110110  4400011000 200  500 110  110 22000  55000 300100500600100 110110110110110 3300011000550006600011000
9 30   本期发生额及余额 500 110 55000 700 110 77000 100 110 11000通过以上举例可以看出,采用永续盘存制的存货盘存制度,可以在A材料明细账中对A材料的收入、发出情况进行连续登记,且随时结出账面结存数,便于随时掌握存货的占用情况及其动态,有利于加强对存货的管理。其不足之处在于账簿中记录的存货的增、减变动及结存情况都是根据有关会计凭证登记的,可能发生账实不符的情况。因此,采用永续盘存制,需要对各项存货定期进行清查,以查明账实是否相符,以及账实不符的原因。
二、实地盘存制
实地盘存制,亦称定期盘存制,不同于永续盘存制。采用这种制度,平时只根据会计凭证在账簿中登记各项存货的增加数,不登记减少数,到月末,对各项存货进行盘点,根据实地盘点或技术推算盘点确定的实存数作为账面结存数量,再倒挤计算出本期各项存货的减少数。计算公式如下:
期末存货结存金额 = 期末存货盘点数量×存货单价
本期存货减少金额= 期初存货账面结存金额+本期存货增加金额-期末存货结存额
【例7-2】如前例,期末盘点,A材料的结存数量为95公斤,采用实地盘存制登记A材料明细账如图表7-2。
图表7-2
材料明细账
品名;A材料                                                单位:公斤,元
  年   凭证 摘   要   收   入   发   出   结    存
月 日 字 号  数量 单价 金额 数量 单价 金额 数量 单价 金额
99999 111183030   期初结存购  进购 进盘  点发出成本 400100  110110   4400011000     705    110    77550 30070080095 110110110110 33000770008800010450
9 30   本期发生额及余额 500 110 55000 705 110 77550 95 110 10450    通过上例可以看出,采用实地盘存制的存货盘存制度,平时在明细账中记录购进成本,不记录发出的数量和金额,虽可以简化存货的核算工作,但各项存货的减少数计算缺少严密的手续,不便于实行会计监督和实物管理。倒挤出的各项存货的减少数中成份复杂,用途不明,无法进行分析和考核。如上例中的结转减少的705公斤A材料,除了正常耗用之外,可能还有非正常减少的因素存在:或为毁损,或为丢失,或被盗窃。
两种盘存制度都有利弊,但二者相比较,永续盘存制能够加强对存货的管理,能够及时提供有用的资料。因而在实际工作中,绝大部分存货都采用永续盘存制。只有一些价值低、品种多、收发频繁的存货采用实地盘存制。
  财产清查
一、财产清查的意义
    财产清查就是通过对财产物资和债权、债务进行盘点和核对,确定其实存数,并查明实存数与账面结存数是否相符的一种专门方法。
反映和监督财产物资的保管和使用情况,保护企业、单位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并提高各项财产物资的使用效果,是会计核算的重要任务。根据企业财务管理的要求,各单位应通过账簿记录来反映和监督各项财产物资的增减变化及结存情况。为了保证账簿记录的正确性,应加强会计凭证的日常审核,定期核对账簿记录,做到账证相符、账账相符。但由于种种客观或主观原因,往往会出现某些财产物资的账面结存数额与实际结存数额发生差异,造成账实不符。究其原因主要有:财产物资的自然损耗;计量器具失灵,检验不准确;收发手续不健全或制度不严密而发生差错;不法分子营私舞弊,贪污盗窃;自然灾害等非常损失。上述原因都可能使财产物资和债权债务等出现账实不符的现象。为了保证会计账簿记录的真实、正确,为经济管理提供可靠的信息资料,必须运用“财产清查”这一行之有效的会计核算方法,对各项财产物资和债权债务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盘点和核对,在账实相符的基础上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财产清查具有以下三方面的作用:
(一)提高会计资料的质量
通过财产清查,可以确定各项财产物资的实存数,将实存数与账存数进行核对,查明各项财产物资的账实是否相符,确定盘盈、盘亏,及时调整账簿记录,使账实相符,从而保证会计账簿记录的真实正确,为经济管理提供可靠的数据资料。
(二)揭示财产物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财产清查,查明各项财产物资的盘盈、盘亏原因和责任,从中找出财产物资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促使企业改善经营管理,不断改进财产物资管理,健全财产物资管理制度。在财产清查过程中,可以查明各项财产物资的储备情况和占用资金的合理性。进一步查清各项财产物资的利用情况,以便挖掘各项财产物资的潜力,提高其使用效能。
    (三)保证各项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
通过财产清查,建立健全财产物资保管的岗位责任制,保证各项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促使债权债务等往来结算款项经办人自觉遵守结算纪律和国家财政、信贷的有关规定,及时对各种应收、应付账款核对并结算,避免长期拖欠和长年挂账现象,共同维护结算纪律和商业信用。
二、财产清查的种类
财产清查种类很多,可以按不同的内容进行分类。主要分类有以下两种:
(一) 按清查的对象和范围分为全面清查和局部清查两种
1.全面清查。全面清查是指对所有财产物资进行全面盘点和核对。全面清查的对象一般包括:
(1) 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等货币性资产;
(2) 所有的固定资产、存货等实物资产;
(3) 各项债权、债务及预算缴拨款项;
(4) 各项其他单位加工或保管的材料,商品及物资等等。
因全面清查的范围广,内容多,一般只是在以下几种情况下才需要进行:
(1) 年终决算之前,为了确保年终决算会计资料真实,正确,要进行一次全面清查。
(2) 单位撤销、合并或改变隶属关系,要进行一次全面清查,以明确经济责任。
(3) 开展资产评估、清产核资等活动,需要进行全面清查,以摸清家底,便于按需要组织资金的供应。
(4) 单位主要负责人调离工作,需要进行全面清查。
(5) 中外合资、国内联营,需要进行全面清查。
2.局部清查。局部清查是指根据需要对一部分财产物资进行清查,主要是对流动性较大的财产,如现金、银行存款、材料、在产品和库存商品等。局部清查范围小,内容少,涉及的人员也较少,但专业性较强,一般有:
(1) 现金应由出纳员在每日业务终了时点清,做到日清月结;
(2) 对于银行存款和银行借款,应由出纳员每月同银行核对一次;
(3) 对材料、在产品和库存商品除年度清查外,应有计划地每月轮番清点抽查,对贵重的财产物资,应每月清查盘点一次;
(4) 对于债权债务,应在年内至少核对一至二次,有问题应及时核对,及时解决。
(二)按清查的时间分为定期清查和不定期清查两种
1.定期清查。定期清查是指根据管理制度的规定或预定计划安排的时间对财产物资所进行的清查。其清查的目的在于保证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正确,一般是在年末、季末或月度末结账时进行。
2.不定期清查。不定期清查是指根据实际需要而进行的临时性清查。如更换出纳员时对现金、银行存款所进行的清查;更换仓库保管员时对其保管的财产物资所进行的清查,目的在于分清责任,查明情况。如发生意外灾害和非常损失时,要对受灾损失的有关财产物资进行清查,以查明损失情况。
三、财产清查前的准备工作
财产清查是一项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既复杂又细致的具体工作。因此,在进行财产清查前,应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各项准备工作,包括组织准备和业务准备,才能按科学管理的方法进行财产清查。
(一) 成立财产清查组织
成立财产清查领导小组,在总会计师及有关主管厂长的领导下,成立由财会部门牵头,有设备、技术、生产、行政及各有关部门参加的财产清查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财产清查的领导和组织工作。
(二)做好财产清查前的业务准备工作
为做好财产清查工作,财会部门和有关业务部门应做的各项业务准备工作主要有:
1.财会部门应在财产清查之前将所有的经济业务登记入账,并将有关账簿登记齐全,结出余额。总分类账中反映货币资金、财产物资和债权债务的有关账户应与所属明细分类账、日记账核对清楚,先做到账账相符,账证相符,才能为财产清查提供可靠依据。
2.财产物资保管和使用等部门应登记好所经管的各种财产物资明细账,结出余额,并与财会部门的有关总账、明细账相对相符。同时,财产物资保管人员应将其所保管的各种财产物资堆放整齐,挂上标签,标明品种、规格和结存数量,以便进行实物盘点。
3.财产清查小组应组织有关部门准备好计量器具和有关清查登记用的表册。
四、财产清查的方法
财产清查是查明实存数与其账存数是否相符的一种专门方法,由于各种财产物资的内容不尽相同,所以财产清查时所采用的方法也是有所不同的。
(一) 实物性财产物资采用的清查方法
不同种类的财产物资,由于其实物形态、体积、重量、堆放方式不同,采用的清查方法,一般采用的有实地盘点和技术推算盘点两种:
1.实地盘点。实地盘点是指在财产物资堆放现场进行逐一清点数量或计量仪器确定实存数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适用范围广,要求严格,数字准确可靠,清查质量高,但工作量大。如果事先按财产物资的实物形态进行科学的码放,如五五排列,三三制码放等,都有助于提高清查的速度。
2.技术推算盘点。技术推算盘点是利用技术方法,例如量方计尺等对财产物资的实存数进行推算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大量成堆,难以逐一清点的财产物资。
为了明确经济责任,进行财产物资盘点时,有关财产物资的保管人员必须在场,并参加盘点工作。对各项财产物资的盘点结果,应逐一如实地登记在“盘存单”上,并由参加盘点的人员和实物保管人员同时签章生效。“盘存单”是记录各项财产物资实存数量盘点的书面证明,也是财产清查工作的原始凭证之一。“盘存单”一般格式见图表7-3。
盘存单
图表7-3
单位名称:               盘点时间:               编号:
财产类别:               存放地点:
单位:公斤,元
序号 名       称 规格型号 计量单位 实存数量 单 价 金       额 备         注
       
盘点人签章:                                    实物保管人签章:盘点完毕,将“盘存单”中所记录的实存数额与账面结存余额相对,发现财产物资账实不符时,填制“实存账存对比表”,确定财产物资盘盈或盘亏的数额。“实存账存对比表”是财产清查的重要报表,是调整账面记录的原始凭证,也是分析盈亏原因,明确经济责任的重要依据,应严肃认真填报。“实存账存对比表”一般格式见图表7-4。实存账存对比表
图表7-4
单位名称:                          年    月    日                     单位:公斤,元

号 名 称 规格
型号 计量
单位 单
价   实  存   账  存 实存与账存对比
     数量 金额 数量 金额
 盘  盈 盘 亏
         数量 金额 数量 金额 
             
 金额合计           
盘点人签章:                                          会计签章:(二) 货币资金的清查方法
1. 现金的清查
现金的清查是通过实地盘点的方法,确定库存现金的实存数,再与现金日记账的账面余额核对,以查明盈亏情况。在进行现金清查时,为了明确经济责任,出纳员必须在场。在清查过程中,不能用白条抵库,也就是不能用不具有法律效力的借条、收据等抵充库存现金。现金盘点后,应根据盘点的结果及与现金日记账核对的情况,填制“现金盘点报告表”。“现金盘点报告表”是重要的原始凭证,既是“盘存单”又是“实存账存对比表”,企业应认真填写。
“现金盘点报告表”应由盘点人和出纳员共同签章方能生效。“现金盘点报告表”的一般格式见图表7-5。 
图表7-5
现金盘点报告表
单位名称:                        年    月    日                             单位:元
实 存 金 额 账 存 金 额    实存与账存对比          备    注
   盘  盈  盘  亏 
    
盘点人签章:                                           出纳员签章:
     
2. 银行存款的清查
银行存款的清查是采用与开户银行核对账目的方法进行的。就是将本单位的银行存款日记账与开户银行转来的对账单逐笔进行核对,以确定双方银行存款收入、付出及其余额的账簿记录是否正确的一种方法。虽然银行对账单和本单位银行存款日记账所记录的内容相同,但是,银行对账单上的存款余额与本单位银行存款日记账上的存款余额仍会出现不一致。这除了本单位与银行之间的一方或同时双方记账有错误外,另一个原因就是双方往往会出现未达账项。所谓未达账项,是指开户银行和本单位之间,对于同一款项的收付业务,由于凭证传递时间不同,导致记账时间的不一致,发生的一方已取得结算凭证登记入账,而另一方由于尚未取得结算凭证尚未入账的会计事项。开户银行和本单位之间的未达账项有四种情况:
(1)企业已收,银行未收款。即企业已经入账而银行尚未入账的收入事项。如企业销售产品收到支票,送存银行后即可根据银行盖章的“进账单”回单联,登记银行存款的增加,而银行则不能马上登记增加,要等款项收妥后再记增加。如果此时对账,就会形成企业已收,银行未收款的现象。
(2)企业已付,银行未付款。即企业已经入账而银行尚未入账的付出事项。如企业开出一张支票支付购料款,企业可根据支票存根联、发货票等凭证,登记银行存款的减少。而持票人尚未将支票送往银行,银行由于尚未接到支付款项的凭证尚未记减少,如果此时对账,则形成企业已付,银行未付款的现象。
   (3)银行已收,企业未收款。即开户银行已经入账而企业尚未入账的收入事项。如外地某单位给企业汇来款项,银行收到汇单后,登记存款增加,企业由于尚未收到汇款凭证尚未记银行存款增加。如果此时对账就形成了银行已收,企业未收款的现象。
   (4)银行已付,企业未付款。即银行已经入账而企业尚未入账的付出事项。如银行代企业支付款(如水电费等),银行取得支付款项的凭证已记银行存款减少,企业尚未接到凭证尚未登记银行存款减少。如果此时对账,则形成银行已付,企业未付款的现象。
上述任何一种未达账项存在,都会使企业银行存款日记账余额与开户银行转来的对账单的余额不符。因此,在与银行对账时,应首先查明有无未达账项,如果有未达账项可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对未达账项调整后,再确定企业与开户银行之间双方记账是否一致,双方的账面余额是否相符。
“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编制的方式有两种:余额调节法和差额调节法。
1. 余额调节法。余额调节法是指编制调节表时,在双方现有银行存款余额基础上,各自加减未达账项进行调节的方法。调节的方式又有两种:补计式和还原式(又称冲销式)。补计式是双方在原有余额基础上,各自补计对方已入账而本单位尚未入账的账项,然后检查经过调节后的账面余额是否相等,用等式表示即:   
企业银行存款日记账余额+银行已收入账企业尚未入账账项-银行已付入账企业尚未入账账项=银行对账单余额+企业已收入账银行尚未入账账项-企业已付入账银行尚未入账账项        
还原式即双方在原有余额基础上,各自将本单位已入账而对方尚未入账的账项(包括增加和减少款项),从本单位原有账面余额中冲销,然后检查经过调节后的账面余额是否相等,用等式表示即:
企业银行存款日记账余额+企业已付入账银行尚未入账账项-企业已收入账银行尚未入账账项=银行对账单余额+银行已付入账企业尚未入账账项-银行已收入账企业尚未入账账项
2.差额调节法。差额调节法是根据未达账项对双方银行存款余额的差额的影响数额进行调节,用等式表示即:
企业银行存款日记账余额-银行对账单余额=银行未达账项影响的差额-企业未达账项影响的差额
现举例说明补记式下的“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具体编制方法。
【例7-3】某企业11月份银行存款日记账的余额为280000元,银行对账单余额为370000元,经过逐笔核对,查无错账,但有如下几笔未达账项:
(1)企业收到支票一张10000元的销货款,已记银行存款增加,银行尚未记增加;
(2)企业开出支票一张90000元支付购料款,已记银行存款减少,而持票人尚未将支票送达银行,银行尚未入账记减少;
(3)银行收到外地某单位汇来的本企业销货款50000元,银行已登记增加,企业尚未接到收款通知,未入账。
(4)银行代企业支付电费40000元,银行已登记减少,而企业尚未收到付款通知,未入账。根据以上资料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调整双方余额,“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格式见图表7-6。
图表7-6
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
                             2000年11月30日                           单位:元
        项   目   金 额           项  目   金 额
企业银行存款日记账余额
加:银行已收,企业未收款
减:银行已付,企业未付款 280000
50000
40000 银行对账单余额
加:企业已收,银行未收款
减:企业已付,银行未付款 370000
10000
90000
调节后的存款余额 290000 调节后的存款余额 290000采用这种方法进行调节,双方调节后的余额相等,就说明企业当时实际可以动用的款项。
需要注意的是“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只能起到对账作用。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目的,也只是为了检查账簿记录的正确性,并不是要更改账簿记录。对于银行已经入账而单位尚未入账的业务和本单位已经入账而银行尚未入账的业务,均不能作账务处理。待以后有关业务的凭证实际到达后,再作账务处理。另外,应该引起重视的是对于一些长期悬置的未达账项,应及时查阅有关凭证、账簿及相关资料,查明原因,及时和开户银行取得联系并予以解决。
(三) 结算往来款项和银行借款的清查方法
1. 结算往来款项的清查方法
各种结算往来款项一般采用函证核对法进行清查,即通过寄送函件清单同对方经济往来单位核对账目的方法。按每一个经济往来单位编制“往来款项对账清单”(一式两份,其中一份作为回联单)寄送各经济往来单位,对方经核对相符后,在回联单上加盖公章寄回,表示已核对无误;如果经核对内容或数字不相符,对方应在回联单上注明情况,或抄对账单回复本单位,以进一步查明原因,再进行核对,直到相符为止。“往来款项对账清单”的格式和内容见表7-7。
图表7-7
                 往来款项对账清单
————单位
你单位于2006年11月5日到我厂购买A产品500件,已付货款30000元,尚有50000元款未付,请核对后将回联单寄回。                                                   清查单位:(盖章)
                                                   2006年12月20日
沿此虚线裁开,将以下回联单寄回!
-------------------------------------------------------------------------
往来款项对账清单(回联)————清查单位:
     你单位寄来的“往来款项对账清单”已收到,经核对相符无误。                                                        单位(公章)
                                                    2006年12月28日    2.银行借款的清查方法
对银行借款的清查,一般与银行存款清查的方法相同,也采用核对账目,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方法来进行。
五.财产清查结果的处理
(一)财产清查结果处理的要求和程序
1. 财产清查结果处理的要求。 通过财产清查而发现的有关会计核算和财产管理工作中的问题,都必须按照国家的有关政策、法规、制度进行严肃认真的处理。财产清查结果的处理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和性质,提出处理建议。对财产清查过程中所发现的各种财产盘盈、盘亏和毁损等账实不符情况,应当认真分析其产生差异的原因,研究其性质,并在明确责任的基础上,提出处理意见,按规定报请有关部门和领导进行审批。审批处理后,应当严格执行审批意见,调整有关账簿记录,做到账实相符。
(2)积极处理多余积压财产,清理往来款项。对财产清查过程中发现的多余和积压财产,在查明原因的基础上,报经领导批准后,可及时进行处理;对于长期拖欠以及有争议的往来款项,应当认真查明原因,必要时可指定专人负责,及时予以清理,以挖掘单位财产潜力,加速资金的周转,提高经济效益。
(3)总结经验教训,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对于通过财产清查而发现的单位在会计核算、会计管理、财产管理等各方面的先进经验和教训,应当认真总结。好的方面应当坚持和发扬,不足之处应当提出改进意见或措施,努力建立和健全各项管理制度,避免问题的再次发生,从而提高会计工作和管理工作的水平。
(4)及时调整账簿记录,保证账实相符。对于财产清查过程中所发现的盘盈、盘亏和毁损等情况,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调整相关的会计账簿记录,切实做到账实相符。对于在清查过程中发现的坏账损失,也要按规定及时进行处理,不可长期挂账。
2.财产清查结果处理的程序。财产清查的结果大致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实存数等于账存数,即账实相符;第二种情况是实存数大于账存数,即盘盈;第三种情况实存数小于账存数,即盘亏。对于第一种情况,因为账实相符,在会计上不必进行账务处理。但对第二和第三种情况,也就是说无论是盘盈还是盘亏会计上都要进行必要的账务处理。处理的程序分为两个方面:
(1)审批之前的处理。按照规定,在财产清查中发现的盘盈、盘亏、毁损和变质等问题,应认真核准数字,按规定的程序处理。先根据清查中所取得的原始凭证,如“盘存单”、“实存账存对比表”,核准财产物资、货币资金及债权债务的盈亏数字,对各项差异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明确经济责任,据实提出处理意见,呈报有关领导和部门批准。在此基础上,应根据“实存账存对比表”(亦称财产盈亏报告单)编制有关记账凭证,并据以登记账簿,调整账簿记录,切实做到账存数与实存数相一致,保证账实相符。
(2)审批之后的处理。对于有关领导部门对所呈报的财产清查结果提出处理意见后,应严格按批复意见进行账务处理,编制记账凭证,登记有关账簿,并追回由于责任者个人原因造成的损失。
(二) 财产清查结果的核算
  1.有关账户的设置及其应用。为了核算和监督各单位在财产清查过程中查明的各种财产物资的盘盈、盈亏和毁损及其处理情况,应设置“待处理财产损溢” 账户。该账户是一个具有双重性质的账户。各项待处理财产物资的盘盈净值,在批准前记入该账户的贷方,批准后结转已批准处理财产物资的盘盈数登记在该账户的借方,该账户如出现贷方余额,表示尚待批准处理的财产物资的盘盈数;各项待处理财产物资的盘亏及毁损净值,在批准前记入该账户的借方,批准后结转已批准处理财产物资的盘亏毁损净值,登记在该账户的贷方,该账户如出现借方余额,表示尚待批准处理的财产物资盘亏及毁损数。为了分别核算和监督企业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的盈亏情况,分别开设“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固定资产损溢”和“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两个二级明细账户。
2.审批前的核算。包括:
(1)审批前财产物资盘盈的核算。各项财产物资在保管、使用过程中,由于管理制度不健全,计量不准等原因发生实物数额大于账面余额的情况为盘盈。对于盘盈的各种财产物资发现时借记“固定资产”、“原材料”、“库存商品”等账户,贷记“待处理财产损溢”账户。
   (2)审批前财产物资盘亏和毁损的核算。在财产清查过程中,发现各项财产物资由于管理不善或自然灾害等原因造成的实物结存数额小于账面余额的情况为盘亏和毁损。对于盘亏和毁损的各项财产物资发现时借记“待处理财产损溢”和“累计折旧”账户,贷记“原材料”、“库存商品”、“固定资产”等账户。
2.审批后的核算。 在财产清查过程中对盘盈、盘亏和毁损的各种财产物资都应当按照规定的程序呈报有关领导部门进行审批,并严格按审批的处理意见进行转销。
   (1)审批后财产物资盘盈的核算。对批准后转销的固定资产盘盈,借记“待处理财产损溢”账户,贷记“营业外收入”账户;对批准后转销的流动资产盘盈:借记“待处理财产损溢”账户,贷记“管理费用”账户。
   (2)审批后财产物资盘亏和毁损的核算。对批准后转销的固定资产盘亏和毁损,借记“营业外支出”账户,贷记“待处理财产损溢”账户;对批准后转销的流动资产盘亏和毁损,应根据不同情况分别记入各有关账户。应由责任人赔偿和保险公司赔偿的部分,借记“其他应收款”账户,属于管理不善的部分,借记“管理费用”账户,属于非常损失的部分,借记“营业外支出”账户,贷记“待处理财产损溢”账户。
   (三)财产清查结果的账务处理举例
    1.财产物资盘盈的账务处理
【例7-4】企业财产清查过程中盘盈设备一台,同类设备的市场价格为40000元,估计七成新;盘盈甲材料一批,估计价值为500元。
(1) 批准前,根据“实存账存对比表”所确定的固定资产盘盈情况,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借:固定资产                                                       28000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固定资产损溢                                 28000
(2) 批准前,根据“实存账存对比表”所确定的甲材料盘盈情况,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借:原材料——甲材料                                                   500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                                 500
据以登记入账,调整原有账面余额,使之账实相符。
【例7-5】上述盘盈的固定资产和材料,经有关部门批准后转账,固定资产盘盈的净值作为营业外收入,流动资产的材料盘盈冲减管理费用,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固定资产损溢                            28000
  贷:营业外收入                                                         28000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                                500
贷:管理费用                                                              500
2. 财产物资盘亏或毁损的账务处理
【例7-6】在财产清查过程中,盘亏机器一台,账面余额50000元,已提折旧30000元,盘亏乙商品3600元。
(1) 批准前,根据“实存账存对比表”所确定的机器盘亏数额,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固定资产损溢                            20000
         累计折旧                                                        30000
       贷:固定资产                                                           50000
(2) 批准前,根据“实存账存对比表”所确定的乙商品盘亏数额,编制如下会计分录: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                              3600
       贷:库存商品——乙商品                                                  3600
【例7-7】上述盘亏的固定资产和乙商品经有关部门批准作如下处理:
(1)盘亏固定资产的净值作为营业外支出。
 借:营业外支出                                                      20000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固定资产损溢                               20000
(2)盘亏的乙商品3600元中有400元应由责任者个人赔偿,有2100元应由保险公司赔偿,有600元属于自然灾害造成的非常损失,还有500元属于管理不善造成。
根据以上处理意见,编制如下会计分录:
借:其他应收款——某责任人                                              400
              ——某保险公司                                           2100
营业外支出                                                         600
管理费用                                                           500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                                3600
3. 应收应付款项清查结果的账务处理
应收应付款项在财产清查过程中应及时清理,对于长期收不回来的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等,确认为坏账损失后,要按规定的程序予以核销,冲减应收账款或其他应收款。核销时,应借记“坏账准备” 账户,贷记“应收账款”或“其他应收款” 账户。对于应付款项中确实无法支付的部分,应转作营业外收入处理,借记“应付账款”或“其他应付款” 账户,贷记“营业外收入” 账户。复习思考题
1. 存货的盘存制度有哪两种?试述各种盘存制度的具体内容和优缺点。
2. 什么是财产清查?为什么要进行财产清查?其意义何在?
3. 对财产清查如何分类?分类的具体内容有哪些?
4. 财产清查的方法有哪些?在财产清查中如何应用?
5. 什么是未达账项?未达账项有哪些?如何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
6. 财产清查的核算应设置什么账户?其结构如何?
7. 对财产清查的结果如何进行账务处理?
   财务会计报告
本章知识点:本章介绍了会计报表的含义、分类及报表的编制要求;介绍了资产负债表的含义、结构、报表项目的列示以及编制;利润表的含义、结构、报表项目的列示以及编制;现金流量表的概念、结构、分类及列示方式;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概念、结构及列示方法。通过本章的学习,对会计报表的主要报表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财务会计报告列报要求
财务会计报告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文件。编制财务会计报告,是对会计核算工作的全面总结,也是及时提供合法、真实、准确、完整会计信息的重要环节。1999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将其称为“财务会计报告”,国际会计准则中将其称为“财务报告”,其实“财务会计报告”与“会计报表”、“财务报告”的提法在文字上略有差异,但其内容基本一致。一般而言,财务会计报告是指会计报表和会计报表附注。会计报表是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结构性表述。会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下列组成部分: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或股东权益)变动表、附注等。会计报表构成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主要内容。
一、会计报表的意义
会计报表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根据日常核算资料编制的,用来总括地反映各个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活动情况的报告文件。
编制会计报表,是会计核算的一种专门方法,也是会计核算程序的最后环节。在会计核算过程中,通过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可以明确经济业务的发生、执行和完成情况,但会计凭证提供的资料内容分散、庞杂。将会计凭证上记录的经济业务在各种账簿中加以连续、分类地记录之后,通过账簿记录所能得到的会计信息比起会计凭证无疑要集中、系统得多。但是账簿提供的会计信息还是分散在各类账户中,仍然不能系统而概括地反映经济活动的全貌。因此,就必须对账簿中的会计信息作进一步加工、整理、综合,并结合其他的核算资料,按一定的指标体系,以报告文件的形式集中地反映出来,从而全面、系统、概括地提供一个单位某一特定日期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情况及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和现金流动情况的会计信息。
企业编制会计报表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会计报表的使用者提供决策所需的会计信息。
会计报表使用者通常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相关机构、企业管理人员、职工和社会公众等,他们对会计报表提供信息要求各有侧重。企业的投资者和债权人通过会计报表了解企业的营运资金情况、短期偿债能力和支付能力,了解企业的经营前景、盈利能力和发放股利的能力等,以保证投资者能获取相应收益,保证债权人能及时、安全地收回各项贷款。政府有关部门通过了解会计报表信息,便于加强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指导,实现经济稳定有序地发展。企业管理者通过会计报表了解企业的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构成情况,以及资金、成本、利润的基本状况,从而有针对性地组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加强经营管理,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服务。
二、会计报表的分类
企业的会计报表按照其服务对象、报表的编制时间、编制单位等可分为不同的种类。
会计报表按其服务对象,分为外部报表和内部报表两大类。外部报表是企业向外部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报告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情况的会计报表,如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这类报表一般有统一的格式和编制要求。内部报表是用来反映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的具体情况,为管理者进行决策提供信息的会计报表。这类报表无规定的格式和种类。
会计报表按照编制的时间可分为中期报表和年报。年报是年度终了以后编制的,全面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其分配、现金流量等方面的报表。中期报表是指短于一年的会计期间编制的会计报表,如半年末报表、季报、月报。半年末报表是指每个会计年度的前六个月结束后对外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季报是季度终了以后编制的报表,种类比年报少一些。月报是月终编制的会计报表,只包括一些主要的报表,如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
会计报表按其编制单位可分为单位会计报表、汇总会计报表和合并会计报表。单位会计报表是由独立核算的会计主体编制的,用以反映某一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会计报表。汇总报表是由上级主管部门、专业公司根据基层所属企业所编制的报表加以汇总编制的报表,汇总编制时还包括主管部门、专业公司本身的业务。合并会计报表是控股公司把其本身与其附属公司看作是一个统一的经济实体,用一套会计报表来反映其拥有或控制的所有资产和负债,以及其控制范围内的经营成果的会计报表。合并报表反映的是控股公司与其附属公司共同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三、会计报表编制的基本要求
1.财务报表应以持续经营为基础编制。企业应当以持续经营为基础,根据实际发生的交易和事项,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其他各项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确认和计量,在此基础上编制财务报表。管理层应对是否能够持续经营进行评估,若某些重大不确定因素可能导致对主体持续经营产生严重怀疑时,应对不确定因素充分披露。但企业不能以附注披露代替确认和计量。以持续经营为基础编制财务报表不再合理的,企业应当采用其他基础编制财务报表,并在附注中披露这一事实。企业在当期已经决定或正式决定下一个会计期间进行清算或停止营业,表明其处于非持续经营状态,应当采用其他基础编制财务报表,如破产企业的资产应当采用可变现净值计量等,并在附注中声明财务报表未以持续经营为基础列报,披露未以持续经营为基础的原因以及财务报表的编制基础。
2.列报的一致性。列报一致性要求财务报表中的列报和分类应在各期间之间保持一致。除非准则要求改变,或主体的经营性质发生重大变化,改变后的列报能够提供更可靠的、且对财务报告使用者更相关的信息,同时不损害可比信息。
3.重要性项目单独列报。性质或功能类似的项目,其所属类别具有重要性的,应当按其类别在财务报表中单独列报。性质或功能不同的项目,应当在财务报表中单独列报,但不具有重要性的项目除外。
重要性,是指如果项目的省略或误报会单独或共同影响内外部使用者作出的经济决策,则该项目是重要的。重要性应当根据企业所处环境,从项目的性质和金额大小两方面加以判断。其中:项目的性质应当考虑该项目是否属于企业日常活动、是否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具有较大影响等因素;项目金额大小的重要性,应当通过单项金额占资产总额、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总额、营业收入总额、净利润等直接相关项目金额的比重加以确定。
本准则规定在财务报表中单独列报的项目,应当单独列报;其他会计准则规定单独列报的项目,应当增加单独列报项目。
4.有关抵销的界定。财务报表中的资产项目和负债项目的金额、收入项目和费用项目的金额不得相互抵销,单独列报资产和负债、收益和费用以便使用者更易理解已发生的交易、其他事项的情况,以及评估主体未来的现金流量。
资产项目按扣除减值准备后的净额列示,不属于抵销。如存货跌价准备与存货项目、应收账款计提的坏账准备与应收账款项目按抵减后的余额列报不属于抵销。
非日常活动产生的损益,以收入扣减费用后的净额列示,不属于抵销。如非流动资产处置产生的利得与损失,按处置收入扣除该资产账面金额与相关销售费用后的余额列报不属于抵销。若这些利得与损失是重要的则应单独列报。
5.财务报告中应列报所有金额的前期比较信息。当期财务报表的列报,至少应当提供所有列报项目上一可比会计期间的比较数据,以及与理解当期财务报表相关的说明,其他会计准则另有规定的除外。
当财务报表项目的列报发生变更的,应当对上期比较数据按照当期的列报要求进行调整,并在附注中披露调整的原因和性质,以及调整的各项目金额。对上期比较数据进行调整不切实可行(不切实可行,是指企业在做出所有合理努力后仍然无法采用某项规定)的,应当在附注中披露不能调整的原因。
6.披露要求。企业应当在财务报表的显著位置至少披露下列各项:(1)编报企业的名称;(2)资产负债表日或财务报表涵盖的会计期间;(3)人民币金额单位;(4)财务报表是合并财务报表的,应当予以标明。
企业至少应当按年编制财务报表。年度财务报表涵盖的期间短于一年的,应当披露年度财务报表的涵盖期间,以及短于一年的原因。
  资产负债表
一、资产负债表的概念和作用
资产负债表是总括地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一般为月末、季末、年末)全部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及其构成情况的报表,又称为“财务状况表”。这是一张静态的会计报表。该表是根据“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基本会计等式,依照一定的分类标准和一定的顺序,把企业一定日期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予以适当的排列,按一定的编制要求编制而成。
通过资产负债表的分析,可以全面综合地了解企业资产的规模和结构、负债的规模和结构以及所有者权益的构成情况,了解企业的资产实力、偿债能力强弱和变动情况,以及财务状况的大致变化趋势。
二、资产负债表的结构
资产负债表的格式通常有报告式和账户式两种。报告式资产负债表是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项目采用上下结构排列,报表上部分列示资产,下部分列示企业的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格式见图表8-1所示。图表8-1                        ××企业
                        资产负债表
                           2007年1月31日                        单位:元
                      资    产
各项目                                      ×××
资产合计                               ××××
                  负    债
各项目                                        ×××
负债合计                                ××××
                  所有者权益
各项目                                        ×××
所有者权益合计                           ××××账户式资产负债表是按照T形账户的形式设计资产负债表,将报表分为左右结构,左边列示企业的资产,右边列示企业的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左右两方总额相等。格式如图表8-2所示。我国资产负债表的格式一般采用账户式。 图表8-2                              ××企业
                              资产负债表
                           2007年1月31日                       单位:元
          资      产       负债及所有者权益
各项目                  ××× 负债
各项目              ×××
负债合计          ××××
所有者权益
各项目              ×××
所有者权益合计    ××××
资产总计            ×××× 负债及所有者权益合计  ××××三、资产负债表项目的列示
资产和负债应当分别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列示。金融企业的各项资产或负债,按照流动性列示能够提供可靠且更相关信息的,可以按照其流动性顺序列示。
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资产,应当归类为流动资产:(1)预计在一个正常营业周期(一般指一年)中变现、出售或耗用,如存货等;(2)主要为交易目的而持有,如交易性投资等;(3)预计在资产负债表日起一年内(含一年)变现,如应收及预付款项等;(4)在资产负债表日起一年内,交换其他资产或清偿负债的能力不受限制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
流动资产以外的资产应当归类为非流动资产。其中,正常营业周期是指企业从购买用于加工的资产起至实现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期间。正常营业周期通常短于一年,在一年内有几个营业周期。但是,也存在正常营业周期长于一年的情况,如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发用于出售的房地产开发产品,造船企业制造的用于对外出售的大型船只等,往往超过一年才变现、出售或耗用,但仍应划分为流动资产。正常营业周期不能确定时,应当以一年(12个月)作为划分流动资产的标准。
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负债,应当归类为流动负债:(1)预计在一个正常营业周期中清偿。如短期借款、应付职工薪酬等;(2)主要为交易目的而持有。如应付票据等;(3)在资产负债表日起一年内到期应予以清偿,如应付及预收款项等;(4)企业无权自主地将清偿推迟至资产负债表日后一年以上,如应交税费等。
流动负债以外的负债应当归类为非流动负债。
对于在资产负债表日起一年内到期的负债,企业预计能够自主地将清偿义务展期至资产负债表日后一年以上的,应当归类为非流动负债。不能自主地将清偿义务展期的,即使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后、财务报表批准报出日前,重新安排清偿计划协议,该项负债仍然应当归类为流动负债。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或之前违反了长期借款协议条款,导致贷款人可随时要求清偿的负债,应当归类为流动负债。贷款人在资产负债表日或之前同意提供自资产负债表日起一年以上的宽限期,企业能够在此期限内改正违约行为,且贷款人不能要求随时清偿时,该项负债应当归类为非流动负债。
四、资产负债表的填列方法
在编制资产负债表时,表上各项目的金额应根据有关总分类账户或明细分类账户的期末余额直接填列或计算分析后填列。具体有以下几种情况:
1.根据总账科目的余额填列。资产负债表中大多数项目是根据有关总账科目的余额填列的。例如,交易性金融资产、固定资产清理、长期待摊费用、递延所得税资产、短期借款、交易性金融负债、应付票据、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应付利息、应付股利、其他应付款、递延所得税负债、实收资本、资本公积、库存股、盈余公积等项目。
2.根据几个总账科目的余额计算填列。例如,“货币资金”项目,应根据“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等总账科目的期末借方余额汇总后填列。
3.根据有关明细科目的余额计算填列。例如,“预付账款”项目,应根据“预付账款”和“应付账款”两个总账科目所属各明细科目的借方余额合计后填列;“应付账款”项目,应根据“应付账款”和“预付账款”总账科目所属明细科目的贷方余额合计后填列;“预收账款”项目,应根据“预收账款”和“应收账款”两个总账科目所属各明细科目的贷方余额合计后填列;“应收账款”项目,应根据“预收账款”和“应收账款”两个总账科目所属各明细科目的借方余额合计后填列。
4.根据有关总账科目和明细科目的余额分析计算填列。例如,“长期应收款”项目,应当根据“长期应收款”总账科目余额,减去“未实现融资收益”总账科目余额,再减去所属相关明细科目中将于一年内到期的部分填列;“长期借款”项目,应当根据“长期借款”总账科目余额,减去“长期借款”科目所属明细科目中将于一年内到期的部分填列;“应付债券”项目,应当根据“应付债券”总账科目余额,减去“应付债券”科目所属明细科目中将于一年内到期的部分填列;“长期应付款”项目,应当根据“长期应付款”总账科目余额,减去“未确认融资费用”总账科目余额,再减去所属相关明细科目中将于一年内到期的部分填列。
5.根据总账科目与其备抵科目抵销后的净额填列。例如,“存货”项目,应根据“材料采购”、“原材料”、“产成品”、“生产成本”等总账科目的借方余额计算后,减去“存货跌价准备”总账科目的贷方余额后填列;“持有至到期投资”项目,应当根据“持有至到期投资”科目期末余额,减去“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科目期末余额后的金额填列;“固定资产”项目,应当根据“固定资产”科目期末余额,减去“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等科目期末余额后的金额填列。
五、资产负债表编制示例
【例8-1】某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12月31日的资产负债表(年初余额略)及2007年12月31日的科目余额表分别见图表8—3和图表8-4。假设该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度除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导致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存在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外,其他资产和负债项目的账面价值均等于计税基础。假定该公司未来很可能获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来抵扣可抵扣暂性差异,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25%。
图表8-3                           资产负债表
                                                                       会企01表
编报单位:×股份有限公司  编制时间:2006年12月31日             单位:元
资产 年末 年初 负债和所有者权益 年末 年初
流动资产:
货币资金
交易性金融资产
应收票据
应收账款
预付款项
应收利息
应收股利
其他应收款
存货
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资产
其他流动资产
流动资产合计
非流动资产: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持有至到期投资
长期应收款
长期股权投资
投资性房地产
固定资产
在建工程
工程物资
固定资产清理
生产性生物资产
油气资产
无形资产
开发支出
商誉
长摊待摊费用
递延所得税资产
其他非流动资产
非流动资产合计 
2812600
   30000
  492000
 598200
 200000
      0
      0
  10000
 5160000      0
 200000
9502800
 
      0
      0
      0
  500000
      0
2200000
3000000
      0
      0
      0
      0
1200000
      0
      0
      0
      0
 400000
7300000 
 流动负债:
短期借款
交易性金融负债
应付票据
应付账款
预收款项
应付职工薪酬
应交税费
应付利息
应付股利
其他应付款
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
其他流动负债
流动负债合计
非流动负债:
长期借款
应付债券
长期应付款
专项应付款
预计负债
递延所得税负债
其他非流动负债
非流动负债合计
负债合计
股东权益:
股本
资本公积
减:库存股
盈余公积
未分配利润
股东权益合计 
 600000
      0
 400000
1907600
      0
220000
 73200
  2000
     0
 100000
2000000      0
53028001200000
      0
      0
      0
      0
      0
      0
1200000
650280010000000
       0
       0
  200000
  100000
10300000
 
资产合计 16802800  负债和股东权益合计 16802800 图表8-4           科目余额表
                                 2007年12月31日             单位:元
账户名称 借方余额 账户名称 贷方余额
库存现金 4000 短期借款 100000
银行存款   1572270  应付票据 200000
其他货币资金     14600 应付账款 1907600
交易性金融资产         0 其他应付款 100000
应收票据    132000 应付职工薪酬  60000
应收账款   1200000 应交税费 453462
坏账准备     -3600 应付利息      0
预付账款    200000 应付股利   64431.70
其他应收款    10000 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        0
材料采购    550000 长期借款 2320000
原材料     90000 股本 10000000
生产成本     76100 盈余公积  249540.80
库存商品   4244800 未分配利润  381435.50
材料成本差异      8500  
其他流动资产    180000  
长期股权投资    500000  
固定资产   4802000  
累计折旧   -340000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60000  
工程物资    300000  
在建工程    1156000  
无形资产   1200000  
累计摊销    -120000  
递延所得税资产     19800  
其他非流动资产    400000  
合计 16136470 合计 16136470图表8-5                           资产负债表
                                                                       会企01表
编报单位:×股份有限公司  编制时间:2007年12月31日             单位:元
资产 年末 年初 负债和所有者权益 年末 年初
流动资产:
货币资金
交易性金融资产
应收票据
应收账款
预付款项
应收利息
应收股利
其他应收款
存货
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资产
其他流动资产
流动资产合计
非流动资产: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持有至到期投资
长期应收款
长期股权投资
投资性房地产
固定资产
在建工程
工程物资
固定资产清理
生产性生物资产
油气资产
无形资产
开发支出
商誉
长摊待摊费用
递延所得税资产
其他非流动资产
非流动资产合计 
1590870
  0
132000
1196400
200000
   0
   0
10000
4969400  0
180000
8278670 0
 
0
0
500000
0
4402000
1156000
300000
  0
 0
 0
1080000
 0
0
0
19800
400000
7857800 
2812600
 30000
  492000
  598200
 200000
     0
     0
   10000
 5160000
 
   0
  200000
 9502800     0
    
      0
     0
  500000
      0
 2200000
 3000000
      0
      0
      0
      0
 1200000
      0
      0
      0
      0
  400000
7300000
      流动负债:
短期借款
交易性金融负债
应付票据
应付账款
预收款项
应付职工薪酬
应交税费
应付利息
应付股利
其他应付款
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
其他流动负债
流动负债合计
非流动负债:
长期借款
应付债券
长期应付款
专项应付款
预计负债
递延所得税负债
其他非流动负债
非流动负债合计
负债合计
所有者权益(或股东权益):
实收资本(或股本)
资本公积
减:库存股
盈余公积
未分配利润
股东权益合计 
100000
  0
200000
1907600
  0
360000
453462
 0
64431.7
100000
   0   0
3185493.72320000
   0
  0
  0
  0
 0
 0
23200005505493.7
10000000
 0
 0
249540.8
381435.5
10630976.3 
 600000
      0
 400000
1907600
      0
220000
 73200
  2000
     0
 100000
2000000      0
53028001200000
      0
      0
      0
      0
      0
      0
12000006502800
10000000
       0
       0
  200000
  100000
10300000
资产合计 16136470 16802800 负债和所有者(或股东)权益合计 16136470 16802800  利润表
一、利润表的概念和作用
利润表又称损益表,它是反映企业在一定期间(月份、年度)内生产经营成果的会计报表,属于动态报表。通过该表可以从总体上了解企业收入、费用和净利润(或亏损)的实现和构成情况,用以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和亏损原因。企业的外部使用者可以根据报表提供的信息,进行各自的经济决策;企业的内部管理人员则可以据此分析企业利润计划的完成情况,并从利润的构成入手,分析影响利润的主要因素,发现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和改善内部经营管理,以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利润表的结构
利润表的结构一般有单步式和多步式两种。
单步式是将所有收入和所有费用分别加以汇总,用收入合计减去费用合计,从而得出本期利润。由于它只有一个相减的步骤,因而称为单步式利润表。其格式见图表8-6所示。图表8-6                              利润表
  编制单位:                         2007年1月                       单位:元
    项      目 行  次     本月数               本年累计数
一、收入
    主营业务收入
    其他业务收入
投资收益
营业外收入
收入合计
二、费用
主营业务成本
其他业务成本
销售费用
营业税金及附加
管理费用
财务费用
营业外支出
所得税费用
费用合计
三、净利润 
 
     
单步式利润表编制方法简单,收入、支出归类清楚。但缺点是反映不出企业利润的构成内容,收入和费用不分层次和步骤,因而不利于对利润表的分析。
多步式利润表是按照利润的构成内容分层次、分步骤逐项、逐步计算编制而成的报表。其反映的重点不仅在于企业最终的利润,还在于企业利润的形成过程。这种报表便于使用者对其进行分析。我国企业的利润表,一般采用多步式。利润表中,费用应当按照功能分类,分为从事经营业务发生的成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等。
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营业收入
营业收入由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组成。
(二)营业利润
营业收入减去营业成本(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加上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投资收益,即为营业利润。
(三)利润总额
营业利润加上营业外收入,减去营业外支出,即为利润总额。
(四)净利润
利润总额减去所得税费用,即为净利润。
(五)每股收益
每股收益包括基本每股收益和稀释每股收益两项指标。利润表的基本格式见图表8-8。
三、利润表的填列方法
1.“本期金额”栏反映各项目的本期实际发生额。如果上年度利润表的项目名称和内容与本年度利润表不相一致,应对上年度利润表项目的名称和数字按本年度的规定进行调整,填入报表的“上期金额”栏。
2.报表中各项目主要根据各损益类科目的发生额分析填列。
四、利润表编制示例
【例8-2】某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度有关损益类科目本年累计发生净额见图表8-7。
表8-7                2007年度损益类科目累计发生净额                   单位:元
      科目名称     借方发生额       贷方发生额
  主营业务收入                    3750000
  主营业务成本         2250000 
  营业税金及附加             6000 
  销售费用          210000 
  管理费用          220000 
  财务费用          124500 
  资产减值损失          104000 
  投资收益              154500
  营业外收入              150000
  营业外支出           59100 
  所得税费用          307197 根据上述资料编制该企业2007年度利润表如图表8-8所示。  图表8-8                           利润表
                                                                会企02表
编制单位:                       2007 年度                            单位:元
项目 本期金额 上期金额(略)
一、 营业收入 3750000 
减:营业成本 2250000 
  营业税金及附加     6000 
销售费用   210000 
管理费用   220000 
财务费用   124500 
资产减值损失    104000 
加: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损失以“-”号填列)           0 
投资收益(损失以“-”号填列)    154500 
          其中:对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的投资收益           0 
二、营业利润(亏损以“-”号填列)    990000 
加:营业外收入    150000 
减:营业外支出     59100 
其中: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 (略) 
三、利润总额(亏损总额以“-”号填列)  1080900 
减:所得税费用    307197 
四、净利润(净亏损以“-”号填列)    773703 
五、每股收益: (略) 
(一)基本每股收益   
(二)稀释每股收益     现金流量表
一、现金流量表的概念及结构
    现金流量表,是指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的报表。其中,现金是指企业的库存现金以及可以随时用于支付的存款。现金流量表中的“现金”不仅包括“现金”账户核算的库存现金,还包括企业“银行存款”账户核算的存入金融企业、可以随时用于支付的存款,也包括“其他货币资金”账户核算的外埠存款、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本票存款、信用证保证金存款、信用卡存款和存出投资款等其他货币资金。
    需要注意的是,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中有些不能随时用于支付的存款,如不能随时支取的定期存款等,不应作为现金,而应列作投资;提前通知金融企业便可支取的定期存款,则应包括在现金范围内。
现金流量表的现金包括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现金等价物,是指企业持有的期限短、流动性强、易于转换为已知金额现金、价值变动风险很小的投资。现金等价物的定义本身,包含了判断一项投资是否属于现金等价物的四个条件,即:(1)期限短;(2)流动性强;(3)易于转换为已知金额的现金;(4)价值变动风险很小。其中,期限短、流动性强,强调了变现能力,而易于转换为已知金额的现金、价值变动风险很小,则强调了支付能力的大小。
二、现金流量的分类
现金流量,是指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流入和流出,可分为三类:即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和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一)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经营活动是指企业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以外的所有交易和事项。 从经营活动的定义可以看出,经营活动的范围很广,它包括了除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以外的所有交易和事项。对于工商企业而言,经营活动主要包括:销售商品、提供劳务、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税费等等。
 一般来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项目主要有:(1)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2)收到的税费返还;(3)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出项目主要有:(1)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2)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3)支付的各项税费;(4)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
各类企业由于行业特点不同,对经营活动的认定存在一定差异,在编制现金流量表时,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对现金流量进行合理的归类。
(二)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投资活动是指企业长期资产的购建和不包括在现金等价物范围内的投资及其处置活动。其中,长期资产是指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其他资产等持有期限在一年或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资产。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讲的投资活动,既包括实物资产投资,也包括金融资产投资,还包括购建固定资产等投资活动。这里之所以将“包括在现金等价物范围内的投资”排除在外,是因为已经将包括在现金等价物范围内的投资视同现金。     
一般来说,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项目主要有:(1)收回投资所收到的现金;(2)取得投资收益所收到的现金;(3)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收回的现金净额;(4)处置子公司及其他营业单位产生的现金净额;(5)收到的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出项目主要有:(1)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支付的现金;(2)投资所支付的现金;(3)取得子公司及其他营业单位支付的现金净额;(4)支付的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    
(三)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筹资活动是指导致企业资本及债务规模和构成发生变化的活动。       
一般来说,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项目主要有:(1)吸收投资所收到的现金;(2)取得借款所收到的现金;(3)收到的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出项目主要有:(1)偿还债务所支付的现金;(2)分配股利、利润或偿付利息所支付的现金;(3)支付的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
三、现金流量表表式示例
现金流量表的格式见表8-9。其编制原理与方法在中级财务会计中作介绍。
 图表 8-9                             现金流量表   
                                                                  会企03表
编制单位:                          2007年1月                   单位:元
              项目 本期金额 上期金额
一、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  
收到的税费返还  
收到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  
经营活动现金流入小计  
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  
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  
支付的各项税费  
支付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  
经营活动现金流出小计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二、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收回投资所收到的现金   
取得投资收益所收到的现金  
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收回的现金净额  
处置子公司及其他营业单位收到的现金净额  
收到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  
投资活动现金流入小计  
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支付的现金  
投资所支付的现金  
取得子公司及其他营业单位支付的现金净额  
支付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  
投资活动现金流出小计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三、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吸收投资所收到的现金  
借款收到的现金  
收到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  
筹资活动现金流入小计  
偿还债务所支付的现金  
分配股利、利润或偿付利息所支付的现金  
支付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  
筹资活动现金流出小计  
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四、汇率变动对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影响  
五、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  
    加:期初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  
六、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  补充资料  本期金额 上期金额
1.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  
净利润  
加:资产减值准备  
固定资产折旧、油气资产折耗、生产性生物资产折旧  
无形资产摊销  
长期待摊费用摊销  
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的损失(收益以“-”填列)  
固定资产报废损失(收益以“-”填列)  
    公允价值变动损失(收益以“-”填列)  
    财务费用(收益以“-”填列)  
    投资损失(收益以“-”填列)  
递延所得税资产减少(增加以“—”填列)  
递延所得税负债增加(减少以“—”填列)  
    存货的减少(增加以“—”号填列)  
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减少(增加以“—”号填列)  
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增加(减少以“—”号填列)  
    其他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2.不涉及现金收支的投资和筹资活动:   
债务转为资本  
一年内到期的可转换公司债券  
融资租入固定资产  
3.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变动情况:  
现金的期末余额  
减:现金的期初余额  
加:现金等价物的期末余额  
减:现金等价物的期初余额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    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一、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概念
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是指反映构成所有者权益各组成部分当期增减变动情况的报表。
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在年度内的变化情况,便于会计信息使用者深入分析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增减变化情况,并对企业的资本保值增值情况作出正确判断,从而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当期损益、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以及与所有者(或股东,下同)的资本交易导致的所有者权益的变动,应当分别列示。
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结构
所有者权益变动表至少应当单独列示反映下列信息的项目:(1)净利润;(2)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项目及其总额;(3)会计政策变更和差错更正的累积影响金额;(4)所有者投入资本和向所有者分配利润等;(5)按照规定提取的盈余公积;(6)实收资本(或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的期初和期末余额及其调节情况。
三、所有者权益变动表表式示例
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结构示例,见图表8—10。其编制原理与方法在中级财务会计中作介绍。
所有者权益(或股东权益)变动表列示说明:
(1)本表应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企业综合收益的特点,除列示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外,同时包含最终属于所有者权益变动的净利润,从而构成企业的综合收益。
(2)各项目应根据当期净利润、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项目、所有者投入资本和向所有者权分配利润、提取盈余公积等情况分析填列。
(3)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和损失应包含在净利润中;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主要包括: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净额、现金流量套期工具公允价值变动净额等,单列项目反映。
 
图表8—10                                  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简表)
                                                                                                                        会企04表
编制单位:                                            2007年度                                           单位:元
 本年数 上年数
项目 实收资本
(或股本) 资本公积 库存股
(减项) 盈余公积 一般风险准备 未分配利润 所有者权益合计 实收资本
(或股本) 资本公积 库存股
(减项) 盈余公积 一般风险准备 未分配利润 所有者权益合计
一、上年年末余额
加:会计政策变更
前期差错更正
二、本年年初余额
三、本年增减变动金额(减少以“-”号填列)
(一)净利润
(二)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
1.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净额
2.现金流量套期工具公允价值变动净额
3.权益法下被投资单位其他所有者权益变动影响
4.与计入所有者权益项目相关的所得税影响
(三)所有者投入资本
1. 所有者投入资本
2.股份支付计入所有者权益的金额
(四)利润分配
1.提取盈余公积
2.提取一般风险准备
3.对所有者(或股东)的分配
(五)所有者权益内部结转
1.资本公积转增资本
2.盈余公积转增资本
3.盈余公积弥补亏损
4.一般风险准备弥补亏损
四、本年年末余额              
 
复习思考题
1. 什么是会计报表?会计报表的作用是什么?
2. 编制会计报表有哪些要求?
3. 什么是资产负债表?资产负债表的作用是什么?
4. 资产负债表是如何编制的?
5. 什么是利润表?利润表有哪些作用?
6. 利润表是如何编制的?
7. 现金流量表的结构如何?有什么作用?
8. 为什么要编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会计核算组织程序
本章知识点:本章主要内容是各种核算组织程序的特点和基本内容和适用范围。学习的重点是在理解各种核算程序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填制凭证、登记账簿和编制会计报表等会计基础工作方法,以及明确各种会计凭证、各种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之间的联系和不同的结合方式。
  会计核算组织程序概述
在会计工作中,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三者之间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按照一定的形式相互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为了使记账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就有必要明确各种会计凭证、各种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之间的联系,并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
会计核算组织程序,又称会计核算组织程序或核算组织程序,是指在会计核算中,以账簿体系为核心,把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记账程序和记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技术组织方式。账簿体系是指账簿的种类、格式和各种账簿之间的相互关系;记账程序和记账方法是指会计凭证的整理、传递,会计账簿的登记以及根据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的程序和方法。由于各会计主体的业务性质、规模大小不同,应当设置的账簿种类、格式和账簿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记账程序和记账方法也就不完全相同。不同的账簿组织、记账程序和记账方法相互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不同的核算组织程序。
为了科学地组织会计核算工作,充分发挥会计的核算和监督职能,各会计主体应根据会计制度的要求,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选用适当的、实用的会计核算组织程序。其一般应符合以下要求:
1.要与本单位经济活动的性质、规模的大小和业务的繁简程度相适应,有利于加强会计核算工作的分工协作和建立、落实会计工作岗位责任制。
2.要能正确、及时、完整地提供各种必要的会计信息,全面、系统地反映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满足本单位内外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
3.要在不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前提下,力求减少会计核算的工作量,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不断节约人力和物力。
目前,我国采用的会计核算组织程序主要有:
1.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
2.科目汇总表核算组织程序。
3.汇总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
4.多栏式日记账核算组织程序。
各种核算组织程序的根本区别在于登记总分类账的依据和方法不同。下面分别介绍各种核算组织程序的主要特点和基本内容。
  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
一、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的特点
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的特点是直接根据各种记账凭证逐笔登记总分类账。它是核算组织程序中最基本的一种核算组织程序,其他各种核算组织程序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成的。
在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下,记账凭证一般采用收款凭证、付款凭证和转账凭证三种格式,用以分别反映单位日常发生的各种收、付款和转账经济业务。账簿的设置一般包括日记账、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日记账包括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分别序时记录现金、银行存款收付业务,其格式一般采用三栏式。总分类账应按总分类科目设置,格式可采用借、贷、余三栏式。明细分类账可根据经济管理的需要设置,采用三栏式、多栏式或数量金额式。
二、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的基本内容
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的基本内容是:
1.根据原始凭证或汇总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  
2.根据收、付款凭证,每日逐笔登记现金、银行存款日记账。
3.根据原始凭证、汇总原始凭证或记账凭证,逐笔登记各种明细分类账。
4.根据记账凭证逐笔登记总分类账。
5.期末,将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和各明细分类账的余额与总分类账的有关账户的余额核对。
6.期末,根据总分类账和有关明细分类账的数额编制会计报表。
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图表9-1所示。
图表  9-1     三、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的优缺点
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比较简单明了,易于理解,并且由于总分类账是根据记账凭证逐笔登记的,因而在总分类账中能够详细反映各项经济业务的内容,便于了解经济业务的动态;但是这种核算组织程序登记总分类账的工作量比较大。因此,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一般适用于规模小、经济业务少、凭证不多的会计主体。为了减少记账凭证的数量,减轻登记总分类账的工作量,采用这种核算组织程序时,应尽量使用原始凭证汇总表,对反映同类经济业务的原始凭证进行整理,再根据原始凭证汇总表编制记账凭证。
 科目汇总表核算组织程序
一、科目汇总表核算组织程序的特点
科目汇总表核算组织程序的主要特点是:根据记账凭证定期地编制科目汇总表,然后再根据科目汇总表登记总分类账。
在科目汇总表核算组织程序下,记账凭证、银行存款日记账、现金日记账、各种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的设置与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基本相同。同时为了将记账凭证定期地进行汇总,还需设置科目汇总表。
科目汇总表是根据一定时期内的全部记账凭证,按各个账户的借、贷方进行归类,并计算出每一总分类账户的本期借方发生额、贷方发生额,并填写在科目汇总表的相关栏内。对于现金、银行存款账户的借方发生额和贷方发生额,也可直接根据现金、银行存款日记账的收支合计数填列,而不再根据收、付款凭证归类汇总填列。科目汇总表可以每月汇总一次编制一张,也可以按旬汇总一次,按月编制一张。业务量较多的单位也可每日进行汇总。
为了便于编制科目汇总表,收款凭证、付款凭证、转账凭证的编制应以简单会计分录为好,并且转账凭证要复写两联:一联作为借方账户的汇总,另一联作为贷方账户的汇总。转账凭证也可采用单式记账凭证。
科目汇总表的格式和编制参见后面举例。
二、科目汇总表核算组织程序的基本内容
科目汇总表核算组织程序的基本内容是:
1.根据原始凭证或汇总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
2.根据收、付款凭证逐笔登记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
3.根据原始凭证、汇总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逐笔登记各明细分类账。
4.根据记账凭证定期地编制科目汇总表。
5.根据科目汇总表登记总分类账。
6.期末,将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的余额与现金总账和银行存款总账的余额进行核对,将各明细分类账的余额与有关总分类账的余额进行核对。
7.期末,根据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编制会计报表。
科目汇总表核算组织程序如图表9-2所示。
图表9-2     三、科目汇总表核算组织程序的优缺点
科目汇总表核算组织程序,由于采取了汇总登记总分类账的方式,因而简化了总分类账的登记工作,并且科目汇总表的编制方法比较容易、简便;通过编制科目汇总表,可以进行总分类账户本期借、贷方发生额的试算平衡,保证记账工作的质量。但是,在科目汇总表和总分类账上,不能明确反映有关账户之间的对应关系,所以不便于分析经济活动情况,不便于查对账目。科目汇总表核算组织程序一般为经济业务量大的会计主体所采用。
四、科目汇总表核算组织程序举例
现以恒达公司2007年10月份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例,说明在科目汇总表核算组织程序下,记账凭证和科目汇总表的编制方法;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总分类账及明细分类账登记方法;日记账、明细账与总分类账的核对以及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
恒达公司10月份发生的经济业务如下:
(1)1日,从银行提取现金2340元,以备零用。
(2)1日,向银行借入利率6%,期限为90天的短期借款11700元。
(3)2日,以银行存款支付第四季度仓库租金5616元。(可增设“待摊费用”科目核算)
(4)3日,接银行通知,光明厂欠本厂货款93600元已收妥。
(5)3日,厂部张欣出差,预借差旅费702元,以现金付讫。
(6)4日,从四达厂购进H材料一批,货款58500元,进项税额9945元,尚未支付,材料已验收入库。
(7)5日,领用H材料一批,其中用于甲产品生产46800元,用于基本生产车间一般消耗2340元。
(8)6日,厂房维修领用G材料一批,价值468元。
(9)7日,购进不需安装的机器一台,买价为58500元,进项税额9945元,均以银行存款付讫。
(10)8日,从银行提取现金42120元,备发工资。
(11)8日,发放工资42120元。
(12)9日,厂部王强报销差旅费936元,不足部分补给现金(出差时预借差旅费819元)。
(13)10日,以银行存款18720元偿还前欠大华厂账款。
(14)11日,向大发商场销售甲产品,售价为11700元,增值税率17%(增值税额1989元),款项尚未收妥。
(15)11日,向红光商场销售甲产品,售价为98280元,增值税率17%(增值税额16707.60元),款项已收妥,并存入银行。
(16)11日,向中汇商场销售乙产品,售价为23400元,增值税率17%(增值税额3978元),款项已收妥,并存入银行。
(17)13日,接银行通知,收妥大发商场应收账款13689元。
(18)14日,以现金支付厂部购买办公用品费924.30元。
(19)15日,开出现金支票从银行提取现金1170元。
(20)15日,以银行存款支付广告费2808元。
(21)16日,向金龙商场销售乙产品,售价105300元,增值税率17%(增值税额17901元),款项收妥,并存入银行。
(22)16日,基本生产车间领用G材料一批,共计46800元,其中用于乙产品生产42120元,用于车间一般消耗4680元。
(23)17日,以银行存款支付厂部办公费用1404元。
(24)17日,向景隆商场销售甲产品一批,售价11700元,增值税率17%(增值税额1989元),款项尚未收到。
(25)17日,以银行存款偿还前欠四达工厂账款68445元。
(26)18日,售给永发商场甲产品一批,售价28080元,增值税率17%(增值税额4773.60元),款项已收,并存入银行。
(27)20日,从上凌工厂购入H材料,买价16380元,进项税额2784.60元,款项未付,材料已验收入库。
(28)21日,以银行存款支付电费9360元,其中,甲产品用为4680元,乙产品用3510元,基本生产车间照明用234元,厂部照明用936元。
(29)23日,以银行存款支付展览费1872元。
(30)31日,摊销应由本月负担的仓库租金1872元。
(31)31日,预提应由本月负担的短期借款利息费用585元。
(32)31日,分配本月工资费用42120元。其中,甲产品生产工人工资19760元,乙产品生产工人工资为14040元,车间管理人员工资3510元,厂部管理人员工资为4810元。
(33)31日,按工资总额的14%计提职工福利费。
(34)31日,计提本月固定资产折旧16380元,其中,车间固定资产折旧12636元,厂部固定资产折旧3744元。
 (35)31日,结转本月制造费用23891.40元。其中,甲产品负担13967元,乙产品负担9924.40元。
(36)31日,结转本月完工入库的产品实际成本149533.40元,其中:甲产品成本87973.40元,乙产品成本61560元。
(37)31日,结转本月已售产品实际成本167076元,其中:甲产品89856元,乙产品77220元。
(38)31日,登记本月应交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20077元。其中:产品销售税金19492元,教育费附加585元。
(39)31日,结转本月产品销售收入278460元。其中:甲产品149760元,乙产品128700元。
 (40)31日,结转本月产品销售成本167076元。其中:甲产品89856元,乙产品77220元。
(41)31日,结转本月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20077元。
(42)31日,结转本月财务费用585元。
(43)31日,结转本月营业费用4680元。
(44)31日,结转本月管理费用15767.70元。
(45)31日,计提本月应缴所得税23190.50元。
(46)31日,结转本月应缴所得税23190.50元。
(47)31日,计提本月盈余公积4708.40元。
根据以上经济业务编制记账凭证。如图表9-3至图表9-50所示。
图表9-3                      付款凭证
贷方科目:银行存款      2007年10月1日         银付字第1号    单位:元
摘  要 借  方  科  目 金  额 过  账
 一级科目 二级科目  
提  现 库存现金  2340 √
合  计   2340  
图表9-4                        收款凭证
借方科目:银行存款      2001年10月1日         银收字第1号     单位:元
摘  要 贷  方  科  目 金  额 过  账
 一级科目 二级科目  
取得银行借款 短期借款  11700 √
合  计   11700 图表9-5                    付款凭证
贷方科目:银行存款      2007年10月2日     银付字第2号       单位:元
摘  要 借  方  科  目 金  额 过  账
 一级科目 二级科目  
支付四季度仓库租金 待摊费用  5616 √
合  计   5616 图表9-6                       收款凭证
借方科目:银行存款      2007年10月3日     银收字第2号       单位:元
摘  要 贷  方  科  目 金  额 过  账
 一级科目 二级科目  
收光明厂前欠货款 应收账款  93600 √
合  计   93600 图表9-7                      付款凭证
贷方科目:库存现金      2007年10月3日     现付字第1号        单位:元
摘  要 借  方  科  目 金  额 过  账
 一级科目 二级科目  
付张欣预借差旅费 其他应收款 备用金 702 √
合  计   702 
图表9-8                    转账凭证
                        2007年10月4日         转字第1号      单位:元
摘  要 会  计  科  目 借  方
金  额 贷  方
金  额 过  账
 一级科目 二级科目   
从四达厂购入H材料款项未付 原材料
应交税费
应付账款 H材料
应交增值税 58500
9945 68445 √


合  计   68445 68445 图表9-9                    转账凭证
                        2007年10月5日          转字第2号      单位:元
摘  要 会  计  科  目 借  方
金  额 贷  方
金  额 过  账
 一级科目 二级科目   
甲产品生产和车间一般耗用H材料 生产成本制造费用原材料 甲产品H材料 46800
2340 49140 √


合  计   49140 49140 图表9-10                    转账凭证
                        2007年10月6日          转字第3号      单位:元
摘  要 会  计  科  目 借  方
金  额 贷  方
金  额 过  账
 一级科目 二级科目   
厂房维修领用G材料 管理费用
原材料 
G材料 468 
468 √

合  计   468 468 
 图表9-11                   付款凭证
贷方科目:银行存款      2007年10月7日       银付字第3号     单位:元
摘  要 借  方  科  目 金  额 过  账
 一级科目 二级科目  
购入机器一台 固定资产  68445 √
合  计   68445 图表9-12                    付款凭证
贷方科目:银行存款      2007年10月8日      银付字第4号      单位:元
摘  要 借  方  科  目 金  额 过  账
 一级科目 二级科目  
提现、备发工资 库存现金  42120 √
合  计   42120 
 
图表9-13                    付款凭证
贷方科目:现  金      2007年10月8日      现付字第2号         单位:元
摘  要 借  方  科  目 金  额 过  账
 一级科目 二级科目  
发放工资 应付职工薪酬 工资 42120 √
合  计   42120 图表9-14                    转账凭证
                        2007年10月9日       转字第4号         单位:元
摘  要 会  计  科  目 借  方
金  额 贷  方
金  额 过  账
 一级科目 二级科目   
王强报销差旅费 管理费用
其他应收款 
备用金 819 
819 √

合  计   819 819 
   
图表9-15                    付款凭证
贷方科目:库存现金       2007年10月9日    现付字第3号        单位:元
摘  要 借  方  科  目 金  额 过  账
 一级科目 二级科目  
王强报销差旅费,不足部分以现金补给 管理费用  117 √
合  计   117 
   
图表9-16                    付款凭证
贷方科目:银行存款       2007年10月10日    银付字第5号       单位:元
摘  要 借  方  科  目 金  额 过  账
 一级科目 二级科目  
以存款偿还大华厂账款 应付账款 大华工厂 18720 √
合  计   18720 
   
图表9-17                    转账凭证
                        2007年10月11日       转字第5号        单位:元
摘  要 会  计  科  目 借 方
金 额 贷  方
金  额 过  账
 一级科目 二级科目   
向大发商场销售甲产品 应收账款
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 大发商场
甲产品
应交增值税 13689 
11700
1989 √


合  计   13689 13689 图表9-18                   收款凭证
借方科目:银行存款       2007年10月11日    银收字第3号        单位:元
摘  要 贷  方  科  目 金  额 过  账
 一级科目 二级科目  
向红光商场销售甲产品 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 甲产品
应交增值税 98280
16707.60 √

合  计   114987.60 
   
图表9-19                   收款凭证
借方科目:银行存款       2007年10月11日     银收字第4号       单位:元
摘  要 贷  方  科  目 金  额 过  账
 一级科目 二级科目  
向中汇商场销售乙产品 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 乙产品
应交增值税 23400
 3978 √

合  计   27378 图表9-20                   收款凭证
借方科目:银行存款       2007年10月13日     银收字第5号      单位:元
摘  要 贷  方  科  目 金  额 过  账
 一级科目 二级科目  
收妥大发商场前欠账款 应收账款 大发商场 13689 √
合  计   13689 图表9-21                  付款凭证
贷方科目:库存现金     2007年10月14日       现付字第4号      单位:元
摘  要 借  方  科  目 金  额 过  账
 一级科目 二级科目  
支付购买办公用品费 管理费用  924.30 √
合  计   924.30 图表9-22                  付款凭证
贷方科目:银行存款        2007年10月15日     银付字第6号      单位:元
摘  要 借  方  科  目 金  额 过  账
 一级科目 二级科目  
提  现 库存现金  1170 √
合  计   1170 
   
图表9-23                   付款凭证
贷方科目:银行存款       2007年10月15日     银付字第7号      单位:元
摘  要 借  方  科  目 金  额 过  账
 一级科目 二级科目  
以存款支付广告费 销售费用  2808 √
合  计   2808 图表9-24                   收款凭证
借方科目:银行存款      2071年10月16日      银收字第6号      单位:元
摘  要 贷  方  科  目 金  额 过 账
 一级科目 二级科目  
向金龙商场销售乙产品 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 乙产品
应交增值税 105300
17901 √

合  计   123201 图表9-25                  转账凭证
                        2007年10月16日     转字第6号        单位:元
摘  要 会  计  科  目 借 方
金 额 贷  方
金  额 过  账
 一级科目 二级科目   
乙产品生产和车间一般耗用G材料 生产成本
制造费用
原材料 乙产品G材料 42120
 4680 46800 √


合  计   46800 46800 图表9-26                   付款凭证
贷方科目:银行存款      2007年10月17日       银付字第8号      单位:元
摘  要 借  方  科  目 金  额 过 账
 一级科目 二级科目  
以存款支付办公费用 管理费用  1404 √
合  计   1404 图表9-27                    转账凭证
                        2007年10月17日     转字第7号        单位:元
摘  要 会  计  科  目 借 方
金 额 贷  方
金  额 过  账
 一级科目 二级科目   
向景隆商场销售甲产品 应收账款
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 景隆商场
甲产品
应交增值税 13689 
11700
1989 √


合  计   13689 13689 图表9-28                   付款凭证
贷方科目:银行存款      2001年10月17日       银付字第9号      单位:元
摘  要 借  方  科  目 金  额 过 账
 一级科目 二级科目  
偿还前欠四达厂账款 应付账款 四达工厂 68445 √
合  计   68445 图表9-29                   收款凭证
借方科目:银行存款      2001年10月18日          银收字第7号   单位:元
摘  要 贷  方  科  目 金  额 过 账
 一级科目 二级科目  
向永发商场销售甲产品 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 甲产品
应交增值税 28080
4773.60 √

合  计   32853.60 
   
图表9-30                   转账凭证
                        2007年10月20日           转字第8号    单位:元
摘  要 会  计  科  目 借 方
金 额 贷  方
金  额 过 账
 一级科目 二级科目   
从上凌厂购入H材料,款项未付 原材料
应交税费
应付账款 H材料
应交增值税
上凌工厂 16380
2784.60 19164.60 √


合  计   19164.60 19164.60 图表9-31                  付款凭证
贷方科目:银行存款      2007年10月21日        银付字第10号   单位:元
摘  要 借  方  科  目 金  额 过 账
 一级科目 二级科目  
以存款支付电费 生产成本制造费用
管理费用 甲产品
乙产品 4680
3510
234
936 √



合  计   9360 图表9-32                  付款凭证
贷方科目:银行存款      2007年10月23日       银付字第11号     单位:元
摘  要 借  方  科  目 金  额 过 账
 一级科目 二级科目  
以存款支付展览费 销售费用  1872 √
合  计   1872 图表9-33                    转账凭证
                          2007年10月31日     转字第9号        单位:元
摘  要 会  计  科  目 借 方
金 额 贷  方
金  额 过 账
 一级科目 二级科目   
摊销仓库租金 管理费用
待摊费用  1872 
1872 √

合  计   1872 1872 
   
图表9-34                    转账凭证
                          2007年10月31日     转字第10号       单位:元
摘  要 会  计  科  目 借 方
金 额 贷  方
金  额 过 账
 一级科目 二级科目   
预提借款利息 财务费用
应付利息  585 
585 √

合  计   585 585 图表9-35                   转账凭证
                        2007年10月31日        转字第11号     单位:元
摘  要 会  计  科  目 借 方
金 额 贷  方
金  额 过  账
 一级科目 二级科目   
分配工资费用 生产成本制造费用
管理费用
应付职工薪酬 甲产品
乙产品
工资 19760
14040
3510
4810  42120 √




合  计   42120 42120 图表9-36                  转账凭证 
                        2007年10月31日           转字第12号   单位:元
摘  要 会  计  科  目 借 方
金 额 贷  方
金  额 过  账
 一级科目 二级科目   
计提职工福利费 生产成本制造费用
管理费用
应付职工薪酬 甲产品
乙产品
职工福利 2766.40
1965.60
491.40
673.40  5896.80 √




合  计   5896.80 5896.80 图表9-37                   转账凭证
                        2007年10月31日      转字第13号       单位:元
摘  要 会  计  科  目 借 方
金 额 贷  方
金  额 过  账
 一级科目 二级科目   
计提固定资产折旧 制造费用
管理费用
累计折旧  12636
3744 16380 √


合  计   16380 16380 
   
图表9-38                   转账凭证
                        2007年10月31日     转字第14号         单位:元
摘  要 会  计  科  目 借 方
金 额 贷  方
金  额 过账
 一级科目 二级科目   
分配结转制造费用 生产成本制造费用 甲产品
乙产品 13967
  9924.40 23891.40 √


合  计   23891.40 23891.40 图表9-39                   转账凭证
                        2007年10月31日       转字第15号       单位:元
摘  要 会  计  科  目 借 方
金 额 贷  方
金  额 过账
 一级科目 二级科目   
结转完工产品成本 库存商品生产成本 甲产品
乙产品
甲产品
乙产品 87973.40
61650
 87973.40
61650 √



合  计   149533.40 149533.40 图表9-40                   转账凭证
                        2007年10月31日       转字第16号       单位:元  
摘  要 会  计  科  目 借 方
金 额 贷  方
金  额 过账
 一级科目 二级科目   
结转本月已售产品成本 主营业务成本库存商品 甲产品
乙产品
甲产品
乙产品 89856
77220 89856
77220 √



合  计   167076 167076 图表9-41                   转账凭证
                        2007年10月31日     转字第17号         单位:元
摘  要 会  计  科  目 借 方
金 额 贷  方
金  额 过账
 一级科目 二级科目   
登记本月销售税金及附加 营业税金及附加
应交税费
 
产品销售税金
教育费附加 20077 
19492
585 √

合  计   20077 20077 图表9-42                   转账凭证
                        2007年10月31日      转字第18号        单位:元
摘  要 会  计  科  目 借 方
金 额 贷  方
金  额 过账
 一级科目 二级科目   
结转本月产品销售收入 主营业务收入本年利润 甲产品
乙产品 149760
128700 278460 √


合  计   278460 278460 图表9-43                   转账凭证
                        2007年10月31日       转字第19号       单位:元
摘  要 会  计  科  目 借 方
金 额 贷  方
金  额 过账
 一级科目 二级科目   
结转本月产品销售成本 本年利润
主营业务成本 
甲产品
乙产品 167076 
89856
77220 √


合  计   167076 167076 图表9-44                    转账凭证
                        2007年10月31日       转字第20号      单位:元
摘  要 会  计  科  目 借 方
金 额 贷  方
金  额 过账
 一级科目 二级科目   
结转本月销售税金及附加 本年利润
营业税金及附加  20077 
20077 √
√合  计   20077 20077 图表9-45                    转账凭证
                        2007年10月31日        转字第21号     单位:元
摘  要 会  计  科  目 借 方
金 额 贷  方
金  额 过账
 一级科目 二级科目   
结转本月财务费用 本年利润
财务费用  585 
585 √

合  计   585 585 585图表9-46                   转账凭证
                        2007年10月31日      转字第22号        单位:元
摘  要 会  计  科  目 借 方
金 额 贷  方
金  额 过账
 一级科目 二级科目   
结转本月销售费用 本年利润
销售费用  4680 
4680 √

合  计   4680 4680 图表9-47                   转账凭证
                        2007年10月31日      转字第23号        单位:元
摘  要 会  计  科  目 借 方
金 额 贷  方
金  额 过账
 一级科目 二级科目   
结转本月管理费用 本年利润
管理费用  15767.70 
15767.70 √

合  计   15767.70 15767.70 图表9-48                   转账凭证
                        2007年10月31日    转字第24号          单位:元
摘  要 会  计  科  目 借 方
金 额 贷  方
金  额 过账
 一级科目 二级科目   
计提本月应缴所得税 所得税费用
  应交税费 
应交所得税 23190.50 
23190.50 √

合  计   23190.50 23190.50 图表9-49                   转账凭证
                        2007年10月31日    转字第25号          单位:元
摘  要 会  计  科  目 借 方
金 额 贷  方
金  额 过账
 一级科目 二级科目   
结转本月所得税 本年利润
所得税费用  23190.50 
23190.50 √

合  计   23190.50 23190.50 图表9-50                   转账凭证
                        2007年10月31日    转字第26号         单位:元
摘  要 会  计  科  目 借 方
金 额 贷  方
金  额 过账
 一级科目 二级科目   
计提盈余公积 利润分配
盈余公积 提取盈余公积
一般盈余公积 4708.40 
4708.40 √

合  计   4708.40 4708.40 根据收、付款凭证登记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如图表9-51和图表9-52所示。
图表9-51                     现金日记账                         单位:元
2001年 凭证 摘    要 对方科目 借方 贷方 余额
月 日 字 号     
10 1   期初余额    1000
 1 银付 1 提现 银行存款 2340  3340
 3 现付 1 付张欣预借差旅费 其他应收款  702 2638
 8 银付 4 提现 银行存款 42120  44758
 8 现付 2 发放工资 应付职工薪酬  42120 2638
 9 现付 3 支付王强报销差旅费 管理费用  117 2521
 14 现付 4 支付购买办公用品费 管理费用  924.30 1596.70
 15 银付 6 提现 银行存款 1170  2766.70
 30   本月发生额合计及月末余额  45630 43863.30 2766.70
11 1   月初余额    2766.70图表9-52                   银行存款日记账                       单位:元
2007年 凭证 摘    要 对方科目 借方 贷方 余额
月 日 字 号     
10 1   月初余额    800000
 1 银付 1 提现 库存现金  2340 797660
 1 银收 1 取得短期借款 短期借款 11700  809360
 2 银付 2 支付仓库租金 待摊费用  5616 803744
 3 银收 2 收光明厂前欠货款 应收账款 93600  897344
 7 银付 3 购入机器一台 固定资产  68445 828899
 8 银付 4 提现 库存现金  42120 786779
 10 银付 5 支付大华厂账款 应付账款  18720 768059
 11 银收 3 销售甲产品 主营业务收入 98280  866339
     应交税费 16707.60  883046.60
 11 银收 4 销售乙产品 主营业务收入 23400  906446.60
     应交税费 3978  910424.60
 13 银收 5 收大发商场前欠账款 应收账款 13689  924113.60
 15 银付 6 提现 库存现金  1170 922943.60
 15 银付 7 支付广告费  销售费用  2808 920135.60
 16 银收 6 销售乙产品 主营业务收入 105300  1025435.60
     应交税费 17901  1043336.60
 17 银付 8 支付办公费用 管理费用  1404 1041932.60
 17 银付 9 偿还前欠四达厂账款 应付账款  68445 973487.60
 18 银收 7 销售甲产品 主营业务收入 28080  1001567.60
     应交税费 4773.60  1006341.20
 21 银付 10 支付电费 生产成本  8190 998151.20
     制造费用  234 997917.20
     管理费用  936 996981.20
 23 银付 11 支付产品展览费 销售费用  1872 995109.20
 31   本月发生额合计及期末余额  417409.20 222300 995109.20
11 1   月初余额    995109.20根据原始凭证、汇总原始凭证或记账凭证登记明细账(略)。
根据记账凭证按月分旬编制科目汇总表。如图表9-53所示。图表9-53                    科目汇总表
                                                                 单位:元
会计科目 1-10日 11-20日 21-31日 本月合计
 借方 贷方 借方 贷方 借方 贷方 借方 贷方
库存现金 44460 42939 1170     924.30   45630 43863.30
银行存款 105300 137241 312109.20 73827  11232 417409.20 222300
原材料 58500 49608 16380 46800   74880 96408
生产成本 46800  42120  70613.40 149533.40 159533.40 149533.40
制造费用 2340  4680  16871.40 23891.40 23891.40 23891.40
库存商品     149533.40 167076 149533.40 167076
应收账款  93600 27378 13689   27378 107289
固定资产 68445      68445 
累计折旧        16380   16380
其他应收款 702 819       702    819
待摊费用 5616     1872  5616   1872
短期借款  11700        11700
应付账款 18720 68445 68445 19164.60   87165 87609.60
应交税费 9945   2784.60 47338.20  43267.5 12729.60 90605.70
应付职工薪酬 42120     48016.80 42120 48016.80
应付利息        585     585
主营业务收入    278460 278460  278460 278460
主营业务成本     167076 167076 167076 167076
销售费用   2808  1872  4680   4680   4680
营业税金及附加     20077 20077  20077  20077
管理费用 1404     2328.30  12035.40 15767.70 15767.70 15767.70
财务费用     585   585    585    585
所得税费用     23190.50 23190.50 23190.50 23190.50
利润分配     4708.40  4708.40 
本年利润     231376.20 278460 231376.20 278460
盈余公积      4708.40  4708.40
合  计 404352 404352 480203.10 480203.10 976398.70 976398.70 1860953.80 1860953.80根据科目汇总表登记总分类账。如图表9-54至图表9-79所示。图表9-54
会计科目:库存现金                                          单位:元
2007年 凭证 摘  要 借方 贷方 借

贷 余额
月 日 字 号     
10 1
1020 
科汇
科汇 10
10 月初余额
1—10发生额
11—20发生额 
44460
1170 
42939
 924.30 借

借 1000
2521
2766.70
 31   本月发生额及余额 45630 43863.30 借 2766.70图表9-55
会计科目:银行存款                                         单位:元
2007年 凭证 摘  要 借方 贷方 借

贷 余额
月 日 字 号     
10 1
1020
31 
科汇
科汇
科汇 
10
10
10 月初余额
1—10日发生额
11—20日发生额
21—31日发生额 
105300
312109.20 
137241
73827
11232 借

借 800000
768059
1006341.20
995109.20
 31   本月发生额及余额 417409.20 222300 借 995109.20图表9-56
会计科目:原材料                                             单位:元
2007年 凭证 摘  要 借方 贷方 借

贷 余额
月 日 字 号     
10 1
1020 
科汇
科汇 
10
10 月初余额
1—10发生额
11—20发生额 
58500
16380 
49608
46800 借

借 50000
56192
25772
 31   本月发生额及余额 74880 96408 借 25772图表9-57
会计科目:生产成本                                            单位:元
2007年 凭证 摘  要 借方 贷方 借

贷 余额
月 日 字 号     
10 1
1020
31 
科汇
科汇
科汇 
10
10
10 月初余额
1—10发生额
11—20发生额
21-31日发生额 
46800
42120
70613.40 
149533.40 借


借 11000
57800
99920
21000
 31   本月发生额及余额 159533.40 149533.40 借 21000图表9-58
会计科目:制造费用                                             单位:元
2007年 凭证 摘  要 借方 贷方 借

贷 余额
月 日 字 号     
10 1 科汇 10 1—10日发生额 2340  借 2340
7020
 20 科汇 10 11—20日发生额 4680  借 
 31 科汇 10 21-31日发生额 16871.40 23891.40 平 0
 31   本月发生额及余额 23891.40 23891.40 平 0图表9-59
会计科目:库存商品                                              单位:元
2007年 凭证 摘  要 借方 贷方 借

贷 余额
月 日 字 号     
10
10 1
31 
科汇 
10 月初余额
21-31日发生额 
149533.40 
167076 借
借 27542.60
10000
 31   本月发生额及余额 149533.40 167076 借 10000图表9-60
会计科目:应收账款                                             单位:元
2007年 凭证 摘  要 借方 贷方 借

贷 余额
月 日 字 号     
10 1
1020 
科汇
科汇 
10
10 月初余额
1—10发生额
11—20发生额 27378 
93600
13689 借

借 9360013689
 31   本月发生额及余额 27378 107289 借 13689图表9-61
会计科目:其它应收款                                            单位:元
2007年 凭证 摘  要 借方 贷方 借

贷 余额
月 日 字 号     
10 1
10 
科汇 
10 月初余额
1—10发生额 
702 
819 借
借 819
702
 31   本月发生额及余额 720 819 借 702图表9-62
会计科目:固定资产                                               单位:元
2007年 凭证 摘  要 借方 贷方 借

贷 余额
月 日 字 号     
10 1
10 
科汇 
10 月初余额
1—10发生额 
68445 
 借
借 1600000
1668445
 31   本月发生额及余额 68445  借 1668445图表9-63
会计科目:累计折旧                                             单位:元
2007年 凭证 摘  要 借方 贷方 借

贷 余额
月 日 字 号     
10 1
31 
科汇 
10 月初余额
21—31日发生额 
 
16380 贷
贷 240000
256380
 31   本月发生额及余额  16380 贷 256380图表9-64
会计科目:待摊费用                                               单位:元
2007年 凭证 摘  要 借方 贷方 借

贷 余额
月 日 字 号     
10 1031 科汇
科汇 10
10 1—10日发生额
21—31日发生额 5616 
1872 借借 5161
3744
 31   本月发生额及余额 5616 1872 借 3744图表9-65
会计科目:短期借款                                               单位:元
2007年 凭证 摘  要 借方 贷方 借

贷 余额
月 日 字 号     
10 10 科汇 10 1—10日发生额  11700 贷 11700
 31   本月发生额及余额  11700 贷 11700图表9-66
会计科目:应付账款                                               单位:元
2007年 凭证 摘    要 借方 贷方 借或贷 余额
月 日 字 号     
10 1
10
20 
科汇
科汇 
10
10 月初余额
1-10日发生额
11-20日发生额 
18720
68445 
68445
19164.60 贷

贷 18720
68445
19164.60
 30   本月发生额及余额 87165 87609.60 贷 19164.60
图表9-67
会计科目:应交税费                                               单位:元
2001年 凭证 摘    要 借方 贷方 借或贷 余额
月 日 字 号     
10 10
20
31 科汇
科汇
科汇 10
10
10 1-10日发生额
11-20日发生额
21-31日发生额 9945
2784.60 
47338.20
43267.50 借

贷 9945
34608.60
77876.10
 31   本月发生额及余额 12729.60 90605.70 贷 77876.10图表9-68
会计科目:应付职工薪酬                                         单位:元
2007年 凭证 摘    要 借方 贷方 借或贷 余额
月 日 字 号     
10 1
10
31 
科汇
科汇 
10
10 月初余额
1-10日发生额
21-31日发生额 
42120 48016.80 贷


 1000015896.80
 31   本月发生额及余额 42120 48016.80 贷
 15896.80图表9-69
会计科目:应付利息                                              单位:元
2007年 凭证 摘    要 借方 贷方 借或贷 余额
月 日 字 号     
10 31 科汇 10 21-31日发生额  585 贷 585
 31   本月发生额及余额  585 贷 585图表9-70
会计科目:主营业务收入                                           单位:元
2007年 凭证 摘    要 借方 贷方 借或贷 余额
月 日 字 号     
10 20
31 科汇
科汇 10
10 10-20日发生额
21-31日发生额 
278460 278460 贷
平 278460
0
 31   本月发生额及余额 278460 278460 平 0图表9-71
会计科目:销售费用                                               单位:元
2007年 凭证 摘    要 借方 贷方 借或贷 余额
月 日 字 号     
10 20
31 科汇
科汇 10
10 1-10日发生额
21-31日发生额 2808
1872 
4680 借平 2808
0
 31   本月发生额及余额 4680 4680 平 0图表9-72
会计科目:营业税金及附加                                         单位:元
2007年 凭证 摘    要 借方 贷方 借或贷 余额
月 日 字 号     
10 31 科汇 10 21-31日发生额 20077 20077 平 0
 31   本月发生额及余额 20077 20077 平 0图表9-73
会计科目:主营业务成本                                           单位:元
2007年 凭证 摘    要 借方 贷方 借或贷 余额
月 日 字 号     
10 31 科汇 10 21-31日发生额 167076 167076 平 0
 31   本月发生额及余额 167076 167076 平 0图表9-74
会计科目:管理费用                                               单位:元
2007年 凭证 摘    要 借方 贷方 借或贷 余额
月 日 字 号     
10 10
20
31 科汇
科汇
科汇 10
10
10 1-10日发生额
11-20日发生额
21-31日发生额 1404
2328.30
12035.40 15767.70 借

平 1404
3732.30
0
 31   本月发生额及余额 15767.70 15767.70 平 0图表9-75
会计科目:财务费用                                              单位:元
2007年 凭证 摘    要 借方 贷方 借或贷 余额
月 日 字 号     
10 31 科汇 10 21-31日发生额 585 585 平 0
 31   本月发生额及余额 585 585 平 0图表9-76
会计科目:所得税费用                                            单位:元
2007年 凭证 摘    要 借方 贷方 借或贷 余额
月 日 字 号     
10 31 科汇 10 21-31日发生额 23190.50 23190.50 平 0
 31   本月发生额及余额 23190.50 23190.50 平 0图表9-77
会计科目:本年利润                                               单位:元
2007年 凭证 摘    要 借方 贷方 借或贷 余额
月 日 字 号     
10 31 科汇 10 21-31日发生额 231376.20 278460 贷 0
 31   本月发生额及余额 231376.20 278460 贷 47083.80图表9-78
会计科目:利润分配                                               单位:元
2001年 凭证 摘    要 借方 贷方 借或贷 余额
月 日 字 号     
10 1
31 
科汇 
10 月初余额
21-31日发生额 
4708.40 
 贷
贷 40000
35291.60
 31   本月发生额及余额 4708.40  贷 35291.60图表9-79
会计科目:盈余公积                                               单位:元
2007年 凭证 摘    要 借方 贷方 借或贷 余额
月 日 字 号     
10 1
31 
科汇 
10 月初余额
21-31日发生额 
 
4708.40 贷
贷 200000
204708.40
 31   本月发生额及余额  4708.40 贷 204708.40
将总分类账与其所属明细分类账、日记账进行核对(略)。
根据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的资料编制会计报表(略)。
  汇总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
一、汇总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的特点
汇总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的主要特点是:根据记账凭证定期编制汇总记账凭证,然后根据汇总记账凭证登记总分类账。
在汇总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下,仍需设置收款凭证、付款凭证和转账凭证,各种记账凭证、各种账簿的设置种类、格式与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基本相同。但总分类账的账页格式须设“对应账户”栏,此外还需设置汇总记账凭证。
汇总记账凭证是根据记账凭证汇总填制的,汇总的期间不应超过十天,每月至少汇总三次,每月填制一张,月末结算出合计数,以便登记总分类账。其种类可分为汇总收款凭证、汇总付款凭证和汇总转账凭证。
汇总收款凭证是根据现金、银行存款收款凭证,分别按现金、银行存款账户的借方设置,并按对应的贷方科目归类,月末时结计其合计数,分别记入现金、银行存款总账的借方及各对应总账账户的贷方。其格式及编制方法参见后面举例。
汇总付款凭证是根据现金、银行存款付款凭证,分别按现金、银行存款账户的贷方设置,并按对应的借方科目归类,月末时结计其合计数,分别记入现金、银行存款总账的贷方及各对应总账账户的借方,其格式及编制方法参见后面举例。
汇总转账凭证既可按借方账户设置,也可按贷方账户设置,但在会计实务惯例中一般按每一贷方账户分别设置,并按相应的对应账户(借方账户)归类汇总,月末时结计出其合计数,分别记入总分类账该汇总转账凭证应贷账户的贷方及各相应对应账户的借方。为了便于编制汇总转账凭证,转账凭证的填制应以一借一贷或多借一贷为好,尽量不编制一借多贷的会计分录。当然,如果在月份内某一贷方科目的转账凭证不多,可直接根据转账凭证登记总分类账,而不编制汇总转账凭证。其格式及编制方法参见后面举例。
二、汇总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的基本内容
汇总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的基本内容是:
1.根据原始凭证或汇总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
2.根据收、付款凭证,每日逐笔登记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
3.根据原始凭证、汇总原始凭证或记账凭证,逐笔登记各明细分类账。
4.根据收、付款凭证和转账凭证,定期编制汇总收款凭证、汇总付款凭证和汇总转账凭证。
5.期末,根据汇总记账凭证登记总分类账。
6.期末,将现金、银行存款日记账的余额和各明细分类账的期末余额,分别与有关总分类账的余额进行核对。
7.期末,根据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的数据编制会计报表。
汇总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如图表9-3所示。图表9-80     
三、汇总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的优缺点
由于汇总记账凭证是根据记账凭证,按照会计科目对应关系进行归类、汇总而编制的,所以,为了便于了解有关会计科目之间的对应关系,便于查对和分析账目,汇总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克服了科目汇总表核算组织程序的缺点,且总分类账根据汇总记账凭证登记,简化了总分类账的登记工作。然而,由于汇总转账凭证是根据每一贷方会计科目归类、汇总的,所以它不便于日常核算工作的合理分工,并且编制汇总记账凭证的工作量也较大。一般适用于规模大、经济业务较多的会计主体。
四、汇总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举例
以上一节恒达公司2007年10月的经济业务为例,说明汇总记账凭证的核算组织程序。为节省篇福,仅以编制现金、银行存款和应付账款汇总记账凭证和登记总分类账为例说明。
(一)编制汇总记账凭证
1.汇总收款凭证如表9-81所示。
图表9-81                 汇总收款凭证
  借方账户:银行存款          2007年10月份     第1号         单位:元
贷方账户 金    额 记    账
 (1) (2) (3) 合计 借方 贷方
短期借款
应收账款
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 11700
93600 
13689
255060
43360.20   11700
107289
255060
43360.20 √


√ √



附件:(1)自 1  日至 10 日 收款 凭证   共 2 张
      (2)自11日至20日 收款 凭证     共 5 张2、汇总付款凭证如图表8-82、图表8-83所示。图表9-82                   汇总付款凭证
  贷方账户:库存现金          2007年10月份       第1号       单位:元
借方账户 金    额 记    账
 (1) (2) (3) 合计 借方 贷方
其他应收款
应付职工薪酬
管理费用 702
42120
117 924.30  702
42120
1041.3 √

√ √


附件:(1)自 1  日至 10 日 付款 凭证   共 3 张
      (2)自11日至20日   收款 凭证   共 1 张
      (3)自   日至    日      凭证   共    张图表9-83                   汇总付款凭证
  贷方账户:银行存款     2007年10月份       第2号            单位:元
借方账户 金    额 记    账
 (1) (2) (3) 合计 借方 贷方
现金
待摊费用
固定资产
应付账款
营业费用
管理费用
生产成本
制造费用 44460
5616
68445
18720 1170
68445
2808
1404  1872
936
8190
234 45630
5616
68445
87165
4680
2340
8190
234 √






√ √







附件:(1)自 1  日至 10 日 转账 凭证   共 5 张
      (2)自11日至20日   转账 凭证   共 4 张
      (3)自 21日至 31日  转账 凭证   共 4 张3、汇总转账凭证
应付账款汇总转账凭证如图表9-84所示。图表9-84               汇总转账凭证
贷方账户:应付账款          2007年10月份       第×号        单位:元
借方账户 金    额 记    账
 (1) (2) (3) 合计 借方 贷方
原材料
应交税费 58500
9945 16380
2784.6  74880
12729.60 √
√ √

附件:(1)自 1  日至 10 日 转账 凭证   共 1 张
      (2)自11日至20日   转账 凭证   共 1 张
      (3)自 21日至 31日     凭证     共    张(二)登记总分类账
该公司总分类账列示如图表9-85至9-87所示。图表9-85
会计科目:现金                                                  单位:元
2007年 凭证 摘    要 对应账户 借方 贷方 借或贷 余额
月 日 字 号      
10 1
31 
汇付 
1 月初余额
(略) 其他应收款
应付职工薪酬
管理费用
银行存款 
45630 702
42120
1041.30 借
借 1000
2766.70
 31   本月发生额及月末余额  45630 43863.30 借 2766.70图表9-86
会计科目:银行存款                                              单位:元
2007年 凭证 摘    要 对应账户 借方 贷方 借或贷 余额
月 日 字 号      
10
10 1
31 
汇收
汇付 1 2 月初余额
(略) 短期借款
应收账款
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
库存现金
待摊费用
固定资产
应付账款
销售费用
管理费用
生产成本
制造费用 11700
107289
255060
43360.20
  45630
5616
68445
87165
4680
2340
8190
234 借    
借 800000    
995109.20
 31   本月发生额及月末余额  417409.20 222300 借 995109.20图表9-87
会计科目:应付账款                                              单位:元
2007年 凭证 摘    要 对应账户 借方 贷方 借或贷 余额
月 日 字 号      
10 1
31 
汇付
汇转 
2
X 月初余额
(略) 
银行存款
原材料
应交税费 
87165 74880
12729.60 贷
贷 18720
19164.60
 31   本月发生额及月末余额  87165 87609.60 贷 19164.60  多栏式日记核算组织程序
一、多栏式日记账核算组织程序的特点
多栏式日记账核算组织程序的特点是:根据多栏式现金日记账和多栏式银行存款日记账登记总分类账。对于转账业务,可根据转账凭证逐笔登记总分类账,也可根据转账凭证定期编制记账凭证汇总表(科目汇总表),然后据以登记总分类账。
在多栏式日记账核算组织程序下,需设置收、付款凭证和转账凭证;设置现金、银行存款日记账,其格式采用多栏式,设置总分类账和各明细分类账。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由于都按其对应会计科目设置专栏,具备了现金、银行存款科目汇总表的作用,因而在月末就可以根据这些日记账的本月收、付发生额和各对应会计科目的发生额登记总分类账。登账时,应当根据多栏式日记账收入合计栏的本月发生额,记入现金总分类账和银行存款总分类账的借方,并根据收入栏下各专栏的对应会计科目的本月发生额,记入各有关总分类账的贷方;根据多栏式日记账付出合计栏的本月发生额,记入现金总分类账和银行存款总分类账的贷方,并根据付出栏下各专栏对应会计科目的本月发生额,记入各有关总分类账的借方。对于转账业务,则可根据转账凭证逐笔登记或根据转账凭证科目汇总表登记总分类账。
二、多栏式日记账核算组织程序的基本内容
多栏式日记账核算组织程序的基本内容是:
1.根据原始凭证或汇总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
2.根据收款凭证、付款凭证登记多栏式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
3.根据原始凭证、汇总原始凭证或记账凭证,登记明细分类账。
4.期末,根据转账凭证,编制科目汇总表。
5.期末,根据多栏式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科目汇总表登记总分类账。
6.期末,将各明细分类账余额与有关总分类账的余额进行核对。
7.期末,根据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编制会计报表。
多栏式日记账核算组织程序如图表9-88所示。图表9-88    
三、多栏式日记账核算组织程序的优缺点
采用多栏式日记账核算组织程序,可以简化总分类账的登记工作,适用于规模不很大且收付业务较多的会计主体。但是,如果企业的经济业务繁杂,就会使日记账的专栏栏次过多,账页庞大,不便于记账。
四、多栏式日记账核算组织程序举例
以前述恒达公司2007年10月份的资料,说明多栏式日记账的核算组织程序。为节省篇辐,仅以编制现金、银行存款多栏式日记账和转账凭证科目汇总表和据此登记的现金总分类账、管理费用总分类账进行说明。
(一)填制现金、银行存款多栏式日记账
恒达公司多栏式日记账列示如图表9-89至9-90所示。
图表9-89                         现金日记账                     单位:元
2007年 凭证 摘    要 收  入 付    出 
月 日 字 号  银行
存款 合计 其他
应收款 应付职工薪酬 管理
费用 合计 余  额
10  
银付
现付
银付
现付
现付
现付
银付 
1
1
4
2
3
4
6 月初余额
提现
付张欣暂借差旅费
提现
发放工资
付王强差旅费
付办公用品费
提现 
234042120 1170 
234042120 1170 702  42120  
117
924.30 70242120
117
924.30 1000
3340
2638
44758
2638
2521
1596.70
2766.70
    本月发生额及月末余额 45630 45630 702 42120 1041.30 43863.30 2766.70
* 此栏数字不必过入银行存款总分类账   
图表9-90                                         银行存款日记账                                  单位:元
2007年 凭证 摘    要 收    入 付    出 余额
月 日 字 号  短期
借款 应收
账款 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
税费 合计 库存现金 待摊
费用 固定
资产 应付
账款 销售
费用 管理
费用 生产
成本 制造
费用 合计 
10 1
1
1
2
3
7
8
10
11
11
13
15
16
17
17
17
18
21
23 
银付
银收
银付
银收
银付
银付
银付
银收
银收
银收
银付
银付
银收
银付
银付
银收
银付
银付 
1
1
2
2
3
4
5
3
4
5
6
7
6
8
9
7
10
11 月初余额
提现
借款
付租金
收欠款
购机器
提现
付货款
销货
销货
收欠款
提现
付广告费
销货
付办公费
付欠款
销货
付电费
付展览费 11700  93600  13689    98280
23400 105300
28080    16707.60
3978 17901
4773.60 1170093600 114987.60
27378
13689
123201
32853.60 
2340 
42120 1170
 
5616  
68445   
18720   68445      2808  1872       1404
936
        
8190
        
234 
2340561668445
42120
18720
1170
2808
1404
684459360
1872 800000
797660
809360
803744
897344
828899
786779
768059
883046.6
910424.6
924113.6
922943.6
920135.6
1043336.6
1041932.6
973487.6
1006341.2
996981.2
995109.2
    本月发生额及月末余额 11700 107289 255060 43360.20 417409.20 45630 5616 68445 87165 4680 2340 8190 234 222300 995109.2
注:*此栏数字不必过入现金总分类账 
(二)编制转账凭证科目汇总表
为节省篇辐,本例中转账凭证汇总表按月一次汇总设置,不再按旬分次汇总。转账凭证汇总表如图表9-91所示。
图表9-91                  转账凭证科目汇总表                    单位:元
会计科目 本期发生额 账   页
 借方 贷方 
原材料
生产成本
制造费用
库存商品
管理费用
应收账款
其它应收款
应付账款
待摊费用
应交税费
应付职工薪酬
主营业务收入
营业费用
营业税金及附加
财务费用
应付利息
累计折旧
主营业务成本
所得税费用
利润分配
本年利润
盈余公积 74880
151343.40
23657.40
149533.40
12386.40
27378 12729.6027846020077
585
167076
23190.50
4708.40
231376.20 96408
149533.40
23891.40
167076
15767.70819
87609.60
1872
47245.50
48016.80
23400
4680
20077
585
585
16380
167076
23190.50278460
4708.40 
合计 1177381.30 1177381.30  (三)登记总分类账
恒达工厂2007年10月份总分类账列示(仅列示现金总分类账和管理费用总分类账)如图表9-92至9-93所示。图表9-92
会计科目:现金                                                  单位:元
2007年 凭证号数 摘  要 借方 贷方 借或贷 余额
月 日      
10 1
31 
现金日记账 月初余额
现金日记账过入 
45630 
43863.30 借
借 1000
2766.70
   本月发生额及余额 45630 43863.30 借 2766.70
        图表9-93
会计科目:管理费用                                             单位:元
2001年 凭证号数 摘  要 借方 贷方 借或贷 余额
月 日      
10 31
 现金日记账
银存日记账
转科汇总图表 现金日记账过入
银存日记账过入
转账凭证科目汇总表过入 1041.30
2340
12386.40 15767.70 平 0
   本月发生额及月末余额 15767.70 15767.70 平 0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核算组织程序,我国主要的核算组织程序形式有哪几种?它们之间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2.说明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的基本内容、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3.说明科目汇总表核算组织程序的基本内容、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4.说明汇总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的基本内容、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5.说明多栏式日记账核算组织程序的基本内容、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同步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在下列会计核算组织程序中,最基本的核算组织程序是(       )。
A.汇总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         B.科目汇总表核算组织程序
C.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              D.多栏式日记账核算组织程序
2.不同会计核算组织程序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其(    )的依据和方法不同。
A.登记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    B.登记明细分类账
C.登记总账                            D.编制记账凭证
3.根据记账凭证逐笔登记总账的会计核算组织程序(       )。
A.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         B.汇总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
C.科目汇总表核算组织程序       D.多栏式日记账核算组织程序
4.在汇总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下,登记总分类账的依据是(          )。
A.原始凭证和汇总原始凭证     B.记账凭证
C.科目汇总表                 D.汇总记账凭证
5.科目汇总表是直接根据(        )汇总编制的。
A.原始凭证                    B.汇总原始凭证
C.记账凭证                    D.汇总记账凭证
二、多项选择题
1.汇总付款凭证的借方科目可能是(         )。
A.现金                     B.银行存款
C.应付账款                 D.营业外收入
E.固定资产
2.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的优点是(        )。
A.简单明了,易于理解         B.简化了登记总账的工作
C.增加了登记总账的工作量     D. 账户对应关系清楚
E.便于了解经济业务动态
3.在各种会计核算组织程序下,登记明细账的依据可能是(          )。
A.记账凭证                      B.汇总原始凭证
C.科目汇总表                    D.多栏式现金、银行存款日记账
E.原始凭证
4.会计核算组织程序是指下列(         )相互结合的方式。
A.会计凭证                       B.会计账簿
C.会计报表                       D.核算组织程序
E.会计科目
5.科目汇总表核算组织程序的特点是(          )。
A.根据一定时期内的全部记账凭证汇总编制科目汇总表
B.根据汇总记账凭证登记总账
C.根据科目汇总表登记总账
D.根据科目汇总表登记明细账
E.根据一定时期内的全部记账凭证汇总编制汇总记账凭证
三、计算与核算题
习题(一)
[目的] 练习记账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
[资料] 丙企业的账务处理采用记账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2007年5月的部分经济业务事项如下:
1. 以现金180元支付生产车间购买办公用品。
2. 计提本月生产车间固定资产折旧费用1050元。
3. 从银行提现4500元。
4. 以现金4500元发放工资。
5. 从银行提现1500元。
[要求] 1.根据上述经济业务事项编制记账凭证
       2.根据记账凭证登记“制造费用”总账
习题(二)
[目的] 练习科目汇总表核算组织程序
[资料] 丙企业的账务处理采用科目汇总表核算组织程序,2007年5月的部分经济业务事项如习题(一)所示。
[要求]  1. 根据记账凭证编制科目汇总表
        2.根据科目汇总表登记“制造费用”总账
习题(三)
[目的] 练习汇总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
[资料] 丙企业的账务处理采用汇总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2007年5月的部分经济业务事项如习题(一)所示。
[要求]  1. 根据记账凭证编制汇总记账凭证
        2.根据汇总记账凭证登记“制造费用”总账     会计工作组织
本章知识点:通过本章学习应了解会计工作组织的重要意义和详细内容,熟悉会计机构的设置和会计人员的职责与主要权限,以及会计人员的任职要求,掌握会计职业道德的具体内容和对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的具体要求。
  会计工作组织概述
一、会计工作组织的意义
会计工作组织就是根据会计工作的特点,设置会计机构,确定会计人员,制定与执行会计规范以及保管会计档案,保证有序地、有效地、合理地进行会计工作。只有正确而科学地组织会计工作,才能实现会计的职能,完成会计的任务,发挥会计的作用。其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一)正确而科学地组织会计工作有利于保证会计工作质量,提高会计工作效率
会计工作所反映的经济活动是错综复杂的,对于这些错综复杂的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的核算,需要经过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一系列计算、记录、分类、汇总、分析、检查的各项手续和处理程序。在各种手续及多个处理程序之间又都存在着相当密切的联系,任何一个环节出现脱节或差错,都将可能影响整个核算工作及其结果的正确性与及时性,贻误工作,严重的甚至造成决策失误。因此,为了使会计工作按照既定的手续和处理程序有条不紊地进行,以保证会计工作质量,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就必须正确科学地组织会计工作。
    (二)正确而科学地组织会计工作,能够加强企业单位内部经济责任制
经济责任制是各企业单位实行内部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而实行内部经济责任制离不开会计工作,因为会计工作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必然要为贯彻落实经济责任制发挥重要作用。在内部经济责任制中的业绩考评、预测和决策等方面的工作,都需要会计所提供的信息,都离不开会计工作的配合和支持。所以,为了促使企业单位内部及有关部门提高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管好用好资金,开源节流,加强内部经济责任制就必须正确科学地组织会计工作。
    (三)正确而科学地组织会计工作,能够确保会计工作与其他经济管理工作的协调性
会计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经济管理工作,它与其他经济管理工作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他们在加强科学管理、提高效益的共同目标下,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会计工作既与宏观的国家财政、税收、金融工作有着密切的联系,又同各单位内部的计划、统计等工作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这就要求会计工作必须服从国家财政税收的管理,加强与金融工作的密切合作,还要与各单位的计划和统计工作之间,保持口径一致,相互协调,共同完成经济管理的各项任务。
    (四)正确而科学地组织会计工作,能够充分发挥会计监督的作用
    会计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具有认真贯彻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和法令、制度,并揭露制止一切违法乱纪行为的重要任务。因此,正确科学地组织会计工作,充分发挥会计监督职能,对于贯彻执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令、制度,维护财经纪律,建立良好的社会经济秩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会计工作组织的要求
    (一)会计工作组织既要符合国家对会计工作的统一规定,又必须适应本单位的经营管理特点
    各企业单位都应在国家有关部门的统一领导下组织会计工作,按照国家颁布的会计法规和会计准则处理各项经济业务,以便为国家制定有关政策和进行宏观调控提供准确的会计核算资料。只有按照统一要求组织会计工作,才能发挥会计工作在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中的作用。
由于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经营方式的企业,经济业务的内容和数量也各不相同,因此,会计工作组织必须结合本单位自身的特点。各单位应在遵守会计法规、制度的前提下,根据本单位经营业务的特点和经营规模的大小等具体情况,制定具体办法和规定,以便充分发挥会计的职能和作用。
    (二)会计工作组织既要保证核算工作的质量,又要节约时间和费用,提高工作效率
    科学管理的会计工作组织,应在保证会计工作质量的前提下,对会计机构的设置、会计人员的配备及其分工,所有的会计凭证、账簿、财务报告的设计,各项处理程序和工作手续的规定等,必须本着精简和合理的要求,尽量避免重复劳动、无效劳动。力求以最少的人力、物力消耗取得最大的工作效果,尽量节约会计工作的时间和费用,更多地参与企业单位的内部管理活动。
    (三)会计工作组织既要保证贯彻整个单位的经济责任制,又要建立和完善会计工作的责任制度
    科学管理的会计工作组织,应在保证贯彻整个企业单位的经济责任制的同时,建立和完善会计工作的责任制度,合理分工,建立与本单位经济责任制相符合的会计岗位。力求每个岗位上的会计人员都能认真地履行本岗位的职责,并使各岗位相互配合,实现会计处理手续和会计工作程序的规范化。
  会计机构
企业、事业、机关、团体等单位会计机构的设置,必须满足社会经济对会计工作的要求,并且应与国家的会计管理体制相适应。自2000年7月1日起施行的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明确规定:国务院财政部门主管全国的会计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会计工作。为此,财政部设有会计事务管理专职机构。该机构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制定和组织实施全国性的会计法令、规章、准则和制度;负责了解、检查会计工作情况,总结交流会计工作经验,研究、拟订和改进会计工作的措施,制定全国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规划,管理全国会计人员的技术职称工作等。各省、市、自治区的财政部门一般也设有相应的会计事务管理办事机构,管理本地区的会计工作。中央和地方的各级业务主管部门一般也设有财务会计机构,负责管理本单位的会计工作。所以,我国会计工作在管理体制上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
一、会计机构的设置
    会计机构是直接从事和组织领导会计工作的职能部门。建立和健全各单位的会计机构是保证会计工作正常进行、充分发挥会计管理作用的重要条件。
    各个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原则上都必须设立专职的会计工作机构。由于会计工作与财务工作都是综合性的经济管理工作,它们的关系十分密切。在我国实际工作中,通常把处理财务和会计工作的机构合并为一个部门,称为财务处、科、股、组等,具体视企业、单位组织规模大小而定。设置合理的会计机构,建立健全会计工作岗位责任制,对每一项会计工作都应定人定岗,专人负责。对会计工作的管理分工,还必须体现内部牵制制度的要求,建立稽核制度,有利于防止和发现工作中的差错、失误和弊端。
    除上述情况外,我国有关法规还规定:
    1.不具备单独设置会计机构条件的单位,应在有关机构中配备专职会计人员,并指定会计主管人员。
    2.没有设置会计机构和配备专职会计人员的单位,应当委托经批准设立从事会计代理记账业务的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或者持有代理记账许可证的其他代理记账机构进行代理记账。
二、会计工作的组织方式
    会计工作的组织形式应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分为集中核算和非集中核算两种。
    所谓集中核算组织方式,就是指企业经济业务的明细核算、总分类核算、会计报表编制和各有关项目的分析考核等会计工作,集中有厂级会计部门进行。其它职能部门、车间、仓库的会计组织和会计人员,只负责登记原始记录和填制原始凭证,经初步整理后,为厂级会计进一步核算提供资料。实行集中核算组织方式可以减少核算层次,精简会计人员。
    非集中核算又称分散核算组织方式,就是其它职能部门、车间、仓库的会计组织或会计人员在厂部会计部门的指导和监督下,分别进行与其业务有关的凭证整理、明细分类核算、有关会计报表,特别是适应企业内部单位日常管理需要的内部报表的编制和分析。但总分类核算、全厂性会计报表的编制和分析仍由厂级会计部门集中进行。实行非集中核算组织形式,有利于各业务部门和车间及时地利用核算资料进行日常的分析和考核,因地制宜地解决生产经营上的问题。
一个单位实行集中核算还是非集中核算组织形式,主要取决于本身经营管理的需要。集中核算与非集中核算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在一个单位内部,对各个业务部门可以根据管理的要求,分别采用集中核算和非集中核算。况且,集中核算和非集中核算的具体内容和方法也可以不一定完全相同。但是,无论采用哪种组织形式,各单位对外的货币性资产收付、物资购销和债权债务的结算都应由会计部门集中统一办理。
三、会计工作岗位的设置
    会计工作的岗位,就是在财务会计机构的内部按照会计工作的内容和会计人员的配备情况,进行管理的分工,使每项工作都有专人负责,每位会计人员都能明确自己的职责。
    (一)会计工作岗位的基本状况
    为了科学地组织会计工作,应建立健全会计部门内部的岗位责任制,将会计部门的工作分成若干个岗位,并为每个岗位规定职责和要求,使每一项会计工作都有专人负责,每一个会计人员都明确自己的职责。在大中型企业一般按工作内容分设专业职能组,每个组的职责和要求是:
    1.综合组。负责总账的登记,并与有关的日记账和明细账相核对;进行总账余额的试算平衡,编制会计报表;保管会计档案,进行企业财务情况的综合分析,编写财务情况说明书;进行财务预测,制订或参与制订财务计划,参与企业生产经营决策。
    2.财务组。负责货币性资产的出纳、保管和日记账登记;审核有关货币性资产的收付凭证;办理企业与供应、购买等单位之间往来结算;监督企业贯彻执行国家现金管理制度、结算制度和信贷制度的情况;分析货币性资产收支计划和借款计划的执行情况,制定或参与制定货币性资产收支和银行借款计划。
    3.工资核算组。负责计算职工的各种工资和奖金,办理与职工的工资结算,并进行有关的明细核算,分析工资总额计划的执行情况,控制工资总额支出,参与制定工资总额计划。在由各部门、车间计算工资和发放工资的组织方式下,还应协助企业劳动工资部门负责指导和监督各部门、车间的工资计算和发放工作。
    4.固定资产核算组。负责审核固定资产购建,内部调拨转移、租赁、清理的有关凭证;进行固定资产的明细核算;参与固定资产清查;编制有关固定资产增减变动的报表;分析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参与制定固定资产购置、更新和修理计划;指导和监督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的固定资产核算工作。
    5.材料核算组。负责审核材料采购的发票、账单等有关结算凭证;进行材料采购收发结存的明细核算;参与库存材料清查;分析采购资金使用情况、采购成本超支和节约情况以及储备资金占用情况,控制材料采购成本和材料资金占用;参与制定材料采购资金计划和材料计划成本;指导和监督供应部门、材料仓库和使用材料的部门、车间的材料核算情况。
    6.成本组。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健全各项原始记录、消耗定额和计量检验制度;改进成本管理的基础工作;负责审核各项费用开支;参与自制半成品和在产品的清查;正确核算产品制造成本,编制成本报表;分析成本计划执行情况;控制产品制造成本和生产资金占用;进行成本预测,制定成本计划,配合成本分口分级管理将成本指标分解、落实到各部门、车间、班组;指导、监督和组织各部门、车间、班组的成本核算工作。
    7.销售和利润核算组。负责审核产成品收发、销售和营业外收支凭证;参与产成品清查;进行产成品、销售和利润的明细核算;计算应交税金,进行利润分配。分析成本资金的占用情况,销售收入、利润及其分配计划的执行情况;参与市场预测,制订或参与制定销售和利润计划。
    8.资金组。负责资金的筹集、使用、调度。随时了解、掌握资金市场动态,为企业筹集资金,以满足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要不断地降低资金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二)会计工作岗位的人员落实
    会计工作岗位应逐个落实在上述各组中。可以一人一岗、一人多岗或一岗多人,但出纳人员不得兼管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按照内部牵制制度规定,会计工作岗位设置中不相容的业务不得由同一会计人员执行。记账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并相互分离、相互制约。这是保护企业、单位财产安全、完整,会计人员顺利工作的必要前提条件。
    另外,在会计工作岗位设定后,会计人员的工作岗位应当有计划地分期地进行轮换。这样,一方面能使会计人员能较多地熟悉本单位内部的各项核算工作,使其具有较强的综合工作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促使各岗位会计人员相互配合、协调工作,发挥团队作用。
 会计人员
    为了充分发挥会计的职能作用,完成会计工作任务,各企业、单位的会计机构,都必须根据实际需要合理配备会计人员。为了充分调动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国家规定了会计人员的职责,并赋予相应的权限,对符合规定条件的还授予专业技术职称。
一、会计人员的职责
    会计人员的主要职责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进行会计核算
  会计人员应按照会计制度的规定,切实做好记账、算账、报账等会计核算工作。必须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认真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正确计算各项收入、支出、成本、费用、财务成果。按期结算、核对账目、进行财产清查、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保证账证相符、账账相符、账实相符,手续完备,数字真实。
   (二)实行会计监督
    通过会计工作,对本单位的各项经济业务和会计手续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监督。对不真实、不合法的会计事项,会计人员应拒绝办理或者按照职权予以纠正。对重大经济业务事项,如重大的对外投资、资产处置、资金调度等的决策和执行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程序应当明确;对财产清查的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也应当明确;对于账簿记录与实物、款项不符的问题,应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或及时向本单位领导人报告;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的办法和程序应当明确。此外,各单位必须按照法律和国家有关规定,接受财政、审计、税务机关的监督,如实提供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以及有关情况,不得拒绝、隐匿、谎报。
    (三)拟订本单位办理会计事务的具体办法
    根据国家的法规、财政经济方针政策和上级的有关规定以及本单位的具体情况,拟订本单位办理会计事务的具体办法。如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内部稽核制度、内部牵制制度、财产清查制度和成本计算方法等等。
    (四)编制预算和考核预算执行情况
    财务会计部门应负责制定财务计划、预算。财会人员应根据会计资料结合统计核算、财务核算等有关资料,考核分析财务计划、预算的执行情况,检查成本、费用升降和盈亏形成的原因,总结经验,揭露问题,并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措施,促使有关部门改善经营管理。此外,财会人员还应参与拟定本单位的其他经济计划和业务计划。应以掌握的系统的详实的会计数据资料,为加强经济核算提供重要依据,在经济管理的各个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五)办理其他会计事项
    其他会计事项是指上述各项尚未包括的其他会计业务。如:协助企业其他管理部门作好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搞好企业、单位管理人员的财会知识的培训等等。
二、会计人员的主要权限
    为了保障会计人员顺利地履行其职责,国家在明确会计人员职责的同时,也赋予了必要的权限。
1.有权要求本单位有关部门、人员认真执行国家批准的计划、预算,遵守国家财经纪律和财务会计制度。如有违反,会计人员有权拒绝付款、拒绝报销或拒绝执行,并向本单位领导人报告。对于弄虚作假、营私舞弊、欺骗上级等违法乱纪行为,会计人员必须坚决拒绝执行,并向本单位领导人或上级机关、财政部门报告。
2. 会计人员有权参与本单位编制计划、制订定额、对外签订经济合同。参加有关的生产、经营管理会议和业务会议。即会计人员有权以其特有的专业地位参加企业的多种管理活动,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并提出自己的建议。企业领导人和有关部门对会计人员提出的财务开支和经济效益方面的问题和意见,要认真考虑,合理的意见要加以采纳。
3. 会计人员有权对本单位各部门进行会计监督。即会计人员有权监督、检查本单位有关部门的财务收支、资金使用和财务保管、收发、计量、检验等情况,本单位有关部门要大力协助和配合会计人员的工作。
    为了保障会计人员行使工作权限,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要支持会计人员正确地使用工作权限。同时,会计人员也应作好广泛的宣传解释工作,以取得更好的成就。
三、会计人员的任职要求
    会计人员的任职要求是对会计工作各级岗位人员业务素质的基本规定。具体内容可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对从事会计工作人员的任职要求
即各企业、单位应当根据会计业务的需要配备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会计人员;未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一律不得从事会计工作。会计从业资格证是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的“准入证”或“通行证”,从事会计工作必须持证上岗。
    (二) 对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的任职要求
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是一个单位内具体负责会计工作的中层领导人员,负有组织、管理本单位所有会计工作的责任,其工作水平的高低、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单位的会计工作的水平和质量。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为(1)坚持原则,廉洁奉公;(2)具有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或从事会计工作三年以上经历,必须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3)熟悉国家财经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方针政策,掌握财务会计理论及本行业业务管理的有关专业知识;(4)必须具备一定的领导才能和组织能力,包括协调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等;(5)必须有较好的身体情况,以适应和胜任本职工作。
   (三)对总会计师的任职要求
即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业务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法律和国家有关规定设置总会计师。小型企业单位要指定一名副厂长行使总会计师的职权。总会计师是企业单位经济核算和财务会计工作的行政领导成员,协助单位主要行政领导人工作,直接对单位主要行政领导人负责。总会计师组织领导本单位的财务管理、成本管理、预算管理、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等方面的工作,参与本单位重要经济问题的分析和决策并具体组织本单位执行国家有关财经纪律、法规、方针、政策和制度,保护国家财产。总会计师是一个行政职位,而不是会计专业技术职务。但总会计师必须是取得会计师任职资格,主管一个单位或者单位内一个重要方面的财务会计工作时间不少于三年的会计人员。
1. 总会计师的基本职责                                        
(1)负责组织本单位编制和执行预算、财务收支计划、信贷计划,拟订资金筹措和使用方案,开辟财源,有效地使用资金。                                  
(2)负责进行成本费用预测、计划、控制、核算、分析与考核,督促本单位有关部门降低消耗、节约费用、提高经济效益。                      
(3)负责建立健全经济核算制度,利用财务会计资料进行经济活动分析。   
(4)负责对本单位财会机构的设置和会计人员的配备、会计专业职务的设置和聘任提出方案,组织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考核,支持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
(5)协助单位主要领导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基建投资等问题做出决策,参与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科技研究、商品价格和工资奖金等方案的制定,参与重大经济合同和经济协议的研究、审查。
2. 总会计师的工作权限                                            
(1)有权组织本单位各职能部门、直属基层组织的经济核算、财务会计和成本管理方面的工作。                                             
(2)对违反国家财经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制度和可能在经济上造成损失、浪费的行为,有权制止或纠正;当制止、纠正无效时,提请单位主要行政领导人处理。
(3)主管审批财务收支工作。即重大的财务收支,须经总会计师审批或者由总会计师报单位主要行政领导人批准。                            
(4)预算、财务收支计划、成本和费用计划、信贷计划、财务专题报告、会计决算报表,须经总会计师签署;涉及财务收支的重大业务计划、经济合同、经济协议等,在单位内部须经总会计师会签。                   
(5)会计人员的任用、晋升、调动、奖惩,应事先征求总会计师的意见。财会机构负责人或者会计主管人员的人选,应当由总会计师进行业务考核,依照有关规定审批。
    总会计师由本单位主要行政领导人提名,政府主管部门任命或聘任;免职或解聘程序与任命或聘任程序相同。总会计师的职权受国家法律保护。单位主要行政领导人应当支持并保障总会计师依法行使职权。
   (四)会计人员专业技术职务要求
    为了将上述任职要求有效地贯彻,并且能充分地调动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国家对企业、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依据学历、从事财会工作的年限、政策水平、学识水平和工作能力等,并通过全国性的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后,确定会计专业技术职务。会计专业技术职务分别为:初级会计技术职务、中级会计技术职务、高级会计技术职务。会计专业技术职务的任职条件和基本职责是有差别的。
    1. 初级会计技术职务。应掌握一般的财务会计理论和专业知识,熟悉并能执行有关的财经方针、政策和财务会计法规、制度,能担负一个方面或某个重要岗位的财务会计工作,具有规定的学历和专业工作经历。
    2. 中级会计技术职务。应较系统地掌握财务会计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知识,掌握并能贯彻执行有关的财经方针、政策和财务会计法规、制度,能担负一个单位或管理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系统某个方面的财务会计工作,具备规定学历和专业工作经历。
    3. 高级会计技术职务。应较系统地掌握经济、财务会计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高的政策水平和丰富的财务会计工作经验,能担负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系统的财务会计管理工作,具有规定学历和工作经历。
    除上述的会计人员应当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会计人员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参加会计业务的培训;各单位应当合理安排会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保证会计人员每年都有一定的时间用于学习和参加培训。
    (五)注册会计师任职要求
    注册会计师是指经国家批准依法独立执行会计查账验证业务和会计咨询业务的人员。注册会计师并不直接从事会计工作,而是对企业、单位的会计工作提供咨询、鉴证。其工作机构称为会计事务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条例》的规定,申请担任注册会计师的人员,须具备规定的学历和一定的实际会计工作经验,经全国统一考试合格,由财政部门批准注册后,才能从事注册会计师工作。   
  会计职业道德
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活动、处理会计关系时所形成的职业规律、职业观念和职业原则等总和。它既是会计行业对本行业在职业活动中行为的要求,又是会计行业对社会所应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它不仅要约束和调整会计人员的职业行为,更为重要的是约束和调整会计人员的行为动机和内心世界。动机是行为的先导,有什么样的动机就有什么样的行为。会计行为是由内心信念来支配的,信念的善与恶,将导致行为的是与非。对有思想、有情绪、有欲望的会计人员,通过职业道德的引导、激励、规劝、约束等方式,使会计员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达到自律。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容分为八个方面
一、诚实守信
1.会计人员在工作中要养成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做老实人、办老实事、说老实话,从原始资料的取得、凭证的整理、账簿的登记、报表的编制,到经济活动的分析,都要做到实事求是、如实反映、正确记录;严格以经济业务凭证为依据,做到手续完备、账目清楚、数字准确、编报及时;尽量减少和避免各种失误,严格按照国家会计制度和会计法规记账、算账、结账,保证账证、账账、账表、账实相符。
2.保持职业审慎的态度。会计人员在处理会计业务时,对会计政策的选择、收入的确认应遵循谨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对于注册会计师来说,一是注意评价自身的业务能力,正确判断自身的知识、经验和专业胜任能力等方面是否能够承担业务委托所带来的责任;二是注册会计师应对客户和社会公众尽职尽责;三是注册会计师应当严格遵守职业技术规范和道德准则,对其执行的各项工作都妥善规划并加以监督;四是谨慎地选择客户,以职业信誉为重,不接受任何违背职业道德的附加条件,不得承办不能胜任的业务,不得对未来事项的可实现程度做出保证。
3.会计人员要注重职业操守。会计人员的操守主要包括社会或他人对会计职业的尊敬和会计人员自己对会计职业的珍爱。注重职业操守首先是会计人员自己要对自己所从事职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态度,尤其是注册会计师在接受委托后,要积极主动地完成所委托的业务,维护委托人的合法权益。在履约的过程中,不擅自中止合同、解除委托,不滥用委托人的授权,不超出委托人委托范围从事活动;对在执业过程中所获服务单位的商业秘密,除法律规定及单位领导人同意外,不能私自向外界提供或泄露单位的会计信息。
二、 客观公正
1.坚持客观的认真态度。做到尊重事实,不为他人所左右,不因个人好恶而取舍,不欺上瞒下,不唯领导是从,不弄虚作假。要求会计从业人员不为个人和集团利益截留上交款项,不偷税逃税损害国家利益,不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不报送虚假的会计报表。要求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注重调查研究,对企业资料和会计信息进行鉴定和公证。只有深入了解实际,才能求得主观与客观一致,做到审计结论有理有据,客观公正。
2.加强价值观和人生观修养。科学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是公正的基础。价值观是人们对价值的根本观点和看法,包括对价值的本质、功能、创造、认识、实现等有关价值的一系列问题的基本观点和看法。人生观就是指人们对人生的目的和意义的总的观点。会计人员要继承我国优秀的道德文化传统,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彻底摒弃“金钱至上、金钱万能”的人生哲学,在不义之财面前绝不动心,在利益诱惑之下决不贪占便宜,在自己的岗位上保持洁身自好的高尚品德。
3.熟练掌握相关的法规,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会计工作反映单位整个经济活动的全过程,会计人员在保证正确核算的同时,通过会计监督使国家、集体和个人在利益上保持一致。要坚持从国家利益出发,以政策和制度规定为准绳,将客观事实与公正相结合,分清错误与舞弊,抛弃个人的偏见,在实施会计管理中,既尊重客观原则,又要遵守公正原则。否则就会犯坚持客观而有悖公正的错误,或坚持公正却违反客观的错误。
三、廉洁自律
1.重视会计职业声望。职业声望既关系到行业利益,也关系到一个职业中每个从业人员的切身利益,同时也是反映社会对不同职业的认可程度的依据。如果会计人员不能廉洁自律,必然会损害第三者的利益,人们就会失去对会计职业的信任。会计人员必须要做到既廉洁又自律,二者不可偏废。
2.自尊、自爱、自立。自尊就是保持做的人的尊严和会计人员应具有的优良情操;自爱就是爱惜自己作为会计人员的身份,珍惜自己的品质和荣誉;自立就是一个人的自觉性以及独立性。会计人员由于所处经济环境的特殊地位,极易产生不道德的行为。因此,正人先正已,无私才无畏,只有依靠内心信念的力量,严格约束自已的行为,才能做到实事求是、奉公守法。
3.增强抵制行业不正之风的能力,敢于同违法纪现象作斗争。2000年7月1日实施的《会计法》,强化了单位负责人和会计人员对本单位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真实、完整的责任,改善了会计人员的执法环境,增强了会计人员法律意识,加大了会计执法的力度。会计人员要正确运用国家有关法规,对某些偏离政策、有章不循、弄虚作假、欺骗瞒报等违法违规行为要及时发现和阻止,以维护国家利益、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以及员工的根本利益。
四、 恪守规则
1.认真学习规则,提高会计人员的政策水平。会计人员按照应掌握规则的内容分为三类:一是与会计职业活动相关的法律规范,如《合同法》、《票据法》、《证券法》及相关税收法规;二是与会计准则相关的法规,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总会计师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基本准则》;三是会计制度,包括国家统一发布《企业会计制度》和《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
2.依照规则办事,提高会计人员遵守准则的自觉性。作为会计人员要始终坚持原则,维护法律法规和集体利益,光明磊落、秉公办事。严格按照国家制定颁布的与会计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审核凭证、清查财产、编制会计报表、申报纳税。不打“擦边球”,不能以想当然的主观推断来代替规则,更不能根据职务高低、关系远近来确定执行准则的宽严松紧程度。对于违反经济法律法规的行为和人员,一定要追查责任,并依照有关法律和准则制度予以处理。
3.正确运用规则,提高会计人员执行规则的能力。市场经济的不确定性,决定各单位的经济业务也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而会计有关的规则又力求能够满足不同单位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适用。这就要求会计人员要了解会计准则制定的理论基础,具有足够的专业胜任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发现新情况,处理新问题。同时,正确处理会计职业权力与职业义务的关系。一方面,要敢于运用法律法规赋予的职业权力,对于违反国家财经纪律和会计制度的开支,会计人员有权作出拒绝付款、拒绝报销的决定;另一方面,要善于运用职业权力,正确对待应负有的职业义务,自觉履行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
五、勤勉敬业
1.勤勉。就是要求会计人员对会计工作要积极主动,不断提高职业品质。职业品质是指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应具备的作风、态度、良心、职业观念、职业责任。会计人员要想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使自身要适应时代发展的步伐,要有危机感、紧迫感,在工作中勤勉敬业,精益求精。
2.敬业。就是要求有干好本职工作的事业心、责任感,胸怀全局,立足本职,尽心尽力地做好每项平凡细微的事情。每个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在选择了会计职业那一时刻起,就要树立起“干一行爱一行”的思想,并“目标始终如一”地做好工作,把成为本行业行家作为职业理想的首选目标和终身追求。同时,会计人员要具有不怕吃苦、不避嫌怨、不计较个人得失的思想境界,具有“对工作极端负责任”的敬业精神,以及一丝不苟的职业作风。
3.严谨。就是要求会计人员对业务开支要认真把好“收付凭证的审核关”和“资金流和物流的管理关”。
六、 提高技能
1.提高会计实务操作能力。会计实务操作能力包括会计人员的专业操作能力和操作的创新能力。会计工作是一门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会计核算、编制财务报告以及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设计等都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进行具体业务处理时有关会计处理方法的选取、会计估计的变更、会计信息电算化的操作、网络化传输等,要有相当娴熟的操作能力。
2.提高沟通交流能力。是指会计人员在特定的环境下与他人相互交往与交流的能力,包括适应环境能力、吸收信息能力、表达能力。会计工作既是经济管理工作,同时也是服务窗口,会计人员在职业活动中涉及各方面、各层次的不同利益的人群,这要求会计人员要具有适应各种不同环境的能力,具有从各方听取或吸收信息的能力,以及具有准确恰当地运用语言和文字表达的能力。
3.职业判断能力。是指建立在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基础之上的判断能力,而不是主观随意地猜测,是职业胜任能力的综合体现。职业判断需要职业经验来支撑。职业经验是职业实践的积累和升华。各个单位、各个不同的时期以及各种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会计事项的性质、会计处理的方式、方法都不尽相同,这不仅需要会计人员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还需要对实践进行总结提高。
七、 参与管理
1.树立参与管理的意识,积极主动地做好参谋。具体说,会计人员要充分利用掌握的大量会计信息去分析单位的管理活动,将财务会计的职能渗透到单位的各项管理工作中,找出经营管理中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从而使会计的事后反映为事前的预测分析及事中控制,真正发挥当家理财的作用,成为决策层的参谋助手。
2.针对性地参与管理的决策。会计人员应掌握单位的生产经营能力、技术设备条件,产品市场及资源状况等情况,结合财会工作的综合信息优势,积极参与预测,并根据预测情况,运用专门的财务会计方法,从生产、销售、成本、利润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拟定可行性方案,参与优化决策。对计划、预算的执行,要充分利用会计工作的优势,积极协助、参与监控,为改善单位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
八、强化服务 
1.强化服务意识。会计人员不论是为经济主体服务,还是为社会公众服务,都要摆正自己的工作位置。不要认为自己管钱管账,就高人一等;不要认为自己的工作中可以参与管理决策,就自命不凡。要树立强烈的服务意识,认识到管钱管账是职责,参与管理是义务。只有树立了强烈的服务意识,才能做好会计工作,履行会计职能,为单位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2.注重自身修养。文明服务要求会计人员做到态度温和,语言文明,谦虚谨慎,彬彬有礼,团结协作,互相支持。会计工作是一个协作互动的工作,从制单、记账、审核、报表、出纳、库存各个环节都紧密相连。任何一个环节出错或延迟,都会影响整个会计信息的真实、客观和及时的传输。各个岗位上会计人员之间、会计人员与其他人员之间要团结协作,宽以待人;同时,要正确处理各部门之间以及上下级之间的关系。要尊重领导、尊重同事,要以诚相待,以理服人,做到沟通讲策略,用语讲准确,建议看场合,小事讲风格,大事讲原则。
3.提高服务质量。不同的会计岗位,掌握的会计信息不同,服务的对象也不尽相同。单位会计人员和注册会计师的服务内容各有侧重:单位会计人员通过客观、真实地记录、反映单位的经济业务活动,为管理者提供真实正确的经济信息,当好参谋;为股东真实地记录财产的变动状况,确保股东资产完整与增值。注册会计师是接受委托人的委托,提供会计鉴证等服务。要以客观、公正的态度,正确评价委托单位的经济财务状况,为社会公众及信息使用者服务。
为了更好地使会计人员忠于职守、廉洁奉公、严以自律。财政部门、业务主管部门和各单位以督促和教育为主,帮助会计人员提高职业道德水平,树立会计职业的形象。同时,通过一些正反两方面典型事例的宣传,逐步树立会计人员遵守职业道德的良好风尚。 同时,将会计从业资格管理、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评与会计职业道德检查相结合。
  会计档案
    会计档案是指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等会计核算专业材料,是记录和反映单位经济业务的重要史料和证据。会计档案是国家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单位的重要档案之一。各单位必须加强对会计档案管理的领导,建立和健全会计档案的立卷、归档、保管、查阅和销毁等管理制度,保证会计档案妥善保管、有序存放以方便查阅,严防损毁、散失和泄密。为了加强会计档案管理,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和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共同负责会计档案工作的指导、监督和检查。
    会计档案是会计事项的历史记录,是总结经验、进行决策所需要利用的重要资料,也是进行财务会计检查、审计检查的重要资料。因此,各单位的会计部门必须做好会计档案的管理工作。各单位会计人员要按照国家和上级关于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的规定和要求,对本单位的各种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财务计划、单位预算和重要的经济合同等会计资料,定期收集、审查核对、整理立卷、装订成册。具体的归档要求如下:
一、按照规定造册归档
    各单位每年形成的会计档案,应当由会计机构按照归档要求,负责整理立卷、装订成册,编制会计档案保管清册。当年形成的会计档案,在会计年度终了后,可暂由会计机构保管一年;期满之后,应当由会计机构编制移交清册,移交本单位档案机构统一保管;未设立档案机构的,应当在会计机构内部指定专人保管。但出纳人员不得兼管会计档案。移交本单位档案机构保管的会计档案,原则上应保持原卷册的封装。个别需要拆封整理的,档案机构应当会同会计机构和经办人员共同拆封整理,以明确责任。会计档案必须进行科学管理,做到妥善保管、存放有序以便查找,严格执行安全和保密制度,不得随意堆放,严防毁损、丢失和泄密。
二、制定严格的使用和借阅手续
    各单位保存的会计档案不得借出。如有特殊需要,可以提供查阅或者复制,但必须办理一定的手续。应设置“会计档案调阅登记簿”,详细登记调阅日期、调阅人、调阅理由、归还日期等。本单位人员调阅会计档案,须经会计主管人员同意。外单位人员调阅或复制会计档案,要有正式单位介绍信,经本单位负责人批准,并在“会计档案调阅登记簿”上详细记录会计档案的调阅或复制情况。查阅或者复制会计档案的人员,严禁在会计档案上涂画、拆封和抽换。
三、严格遵守会计档案保管期限和销毁手续
   (一)会计档案保管期限
    各种会计档案的保管期限,根据其特点,分为永久和定期两类。定期保管期分为3年、5年、10年、15年、25年五种。会计档案保存期限和销毁办法,由财政部和国家档案局制定。目前规定企业会计档案保管期限如图表11-1所示:图表11-1               企业和其他组织会计档案保管期限表
序号 档案名称 保管期限 备          注
一 会计凭证类  
1 原始凭证 15年 
2 记账凭证 15年 
3 汇总凭证 15年 
二 会计账簿类  
4 总账 15年 包括日记总账
5 明细账 15年 
6 日记账 15年 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账保管25年
7 固定资产卡片  固定资产报废清理后保管5年
8 辅助账簿 15年 
三 财务会计报告类  包括各级主管部门汇总财务报告
9 月、季度财务会计报告 3年 包括文字分析
10 年度财务会计报告(决算) 永久 包括文字分析
四 其他类  
11 会计移交清册 15年 
12 会计档案保管清册 永久 
13 会计档案销毁清册 永久 
14 银行余额调节表 5年 
15 银行对账单 5年 
(二)会计档案销毁的手续和程序
    会计档案在保管期满后,需要销毁。销毁时必须严格执行会计档案保管的规定,任何人都不得随意销毁。会计档案销毁的手续和程序如下:
    1.由本单位档案机构会同会计机构提出销毁意见,编制会计档案销毁清册,列明销毁会计档案的名称、卷号、册数、起止年度和档案编号、应保管期限、已保管期限、销毁时间等内容。
    2.单位负责人在会计档案销毁清册上签署意见。
    3.销毁会计档案时,应当由档案机构和会计机构共同派员监销。各级主管部门销毁会计档案时,应当由同级财政部门、审计部门派员参加监销。财政部门销毁会计档案时,应当由同级审计部门派员参加监销。
    4.监销人在销毁会计档案前,应当按照会计档案销毁清册所列内容清点核对所要销毁的会计档案;销毁后应当在会计档案销毁清册上签名盖章,并将监销情况报告本单位负责人。
    另外,如果保管期满但未结清的债权债务原始凭证,不得销毁,应当单独抽出立卷,保管到未了事项完结为止。单独抽出立卷的会计档案,应当在会计档案销毁清册和会计档案保管清册中列明。正在项目建设期间的建设单位,其保管期满的会计档案不得销毁。
    采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的单位,应当保存打印出来的纸制会计档案。具备采用磁带、磁盘、光盘、微缩胶片等磁性介质保存会计档案条件的,由国务院业务主管部门统一规定,并报财政部、国家档案局备案。
    单位因撤消、解散、破产或者其他原因而终止的,在终止和办理注销登记手续之前形成的会计档案,应当由终止单位的业务主管部门或财产所有者代管或移交有关档案馆代管。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单位合并后,原各单位解散或一方存续,而其他方解散的,原各单位的会计档案应当由合并后的单位统一保管;单位合并后,原各单位仍存续的,其会计档案仍应由原各单位保管。复习思考题
1. 会计工作组织意义有哪些?
2. 组织会计工作应遵循哪些基本要求?
3. 会计人员的主要职责和权限有哪些内容?
4. 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组成内容?
5. 会计工作的组织方式有哪几种?具体内容有哪些?
6. 什么是会计档案?怎样保存会计档案?
 
   会计规范体系
本章知识点:会计规范体系是由一系列的会计行为标准组成的完整的体系。我国目前形成的基本会计规范体系基本会计规范体系可以分为会计法律规范、会计规范理论、核算制度规范、会计工作规范四个基本层次。其中,会计工作规范因与会计工作组织有密切联系,因此结合在第十章的内容中。本章主要介绍会计法律规范、会计规范理论、核算制度规范的内容。重点是从会计法的立法思想与模式,了解我国《会计法》;同时就会计准则概念的不同认识,掌握会计准则的特点和结构,从而熟悉会计信息质量规范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
会计规范
一、会计规范的特征
会计规范是会计行为的标准,从其最终效果看,会计规范实际上是会计信息的标准,是对会计人员、会计工作和会计信息处理具有约束、评价和指导作用的一系列标准的总称。会计规范作为一种会计理论体系,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1.普遍性。会计规范作为指导会计工作的行为准则,是得到多数人认可的。无论这种承认是约定俗成的,还是惯例性的,普遍性是会计规范赖以存在的基础。会计规范体系在一定范围之内是统一的,适用的对象不是针对具体和特定的某一单位、某一企业,而是广泛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不是针对某一具体和特定的业务,而是适用于任何会计行为。
2.权威性。会计规范作为评价会计行为合理、合法的有效标准,必然具有充分的影响力和威望,能够便会计人员予以信从,而不管这种承认是自发的还是强制的,也不管这种规范是成文的还是惯例性的,通过这种标准,让人明白哪些行为是符合规范的,哪些行为是不符合规范的。权威性可以来自于会计规范的制定机关,如国家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也可以来自社会性的广泛支持。
3.客观性。会计规范是会计规律与会计所处的客观环境、条件的有机结合,会计学作为管理学科,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因此,会计规范不可避免地带有民族特色或国家特征,会计规范中的法律规范表现尤为突出。随着经济一体化,国际间会计规范将趋同。
4.发展性。会计表现为一种信息反映系统服务于经济活动的,会计随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因此,会计规范也必须随着所处的环境和时代的发展变化作相应的调整。会计规范的建立和发展是一个动态的演进过程。会计规范在一定时期、一定客观环境下是相对稳定的,当一些会计规范不再适宜,或过时而予以修正甚至放弃,而一些新的会计规范逐渐被建立、被接受。
二、会计规范体系目标
会计规范体系旨在实现会计信息生产的标准化,建立健全会计规范体系,是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战略性措施之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会计规范体系是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处理会计信息的基本依据。它既包括采用法律形式的具有强制特征的会计规范,由权威人士或专业机构在自发形成的惯例基础上经过归纳、提炼、抽象及引申后形成的。又包括采取自律形式的具有自主性特征的会计规范,是在会计活动中逐步形成的习惯、规则和惯例。会计信息的生产不能是随意的和无规则的,否则,会计信息对于使用者就毫无意义,甚至会由于其误导作用而成为社会的危害。因此,会计规范体系为设计合理有效的会计行为模式提供了依据。
2.会计规范体系为评价会计行为确定了客观标准。会计规范是会计信息使用者评价会计工作和使用会计信息的基本依据。由于会计信息的生产与有关各方的经济利益密切相关,而且,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分布在社会各方,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必然关注会计工作的质量,对特定会计行为极其行为结果持肯定还是否定态度,都要求在全社会范围内有一个基本一致的标准,对会计工作的质量作出评价。
3.会计规范体系是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一种重要工作。全社会统一的会计规范体系是市场经济运行规则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社会各方从事与企业有关的经济活动和从事相应经济决策的重要基础,对于国家维护和保证财政利益、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管理国有资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我国会计规范体系
会计规范的发展和完善实质上是一个制度变迁和创新的过程。会计规范在形成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所处的特定历史阶段和所产生的特定制定程序的制约,它一方面受到社会传统的文化习俗、价值取向、伦理道德甚至意识形态的影响,另一方面其结果形成本身就体现了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博弈过程。博弈的结果是国家或社会为防止和纠正市场失灵而做出的制度安排,这种制度安排需要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和完善。
我国目前形成的基本会计规范体系可以分为会计法律规范、会计规范理论、核算制度规范、会计工作规范四个基本层次。与西方发达国家侧重于法律规范的形式(如德国)、准则的形式(如美国)、制度的形式(如法国)不同,我国会计规范采用了法律规范、准则和制度多种形式并举的模式,这既保证了会计规范在法律上的严肃性,也考虑了会计工作在实际运用中的灵活性;既考虑了我国未来会计发展的国际化需要,又兼顾了我国现阶段会计工作实践的国家特色要求,充分体现了我国会计规范建设上原则性与灵活务实性的统一。
1.会计法律规范。会计法律规范包括与会计有关的法律和行政法规,是会计规范体系中最具有约束力的组成部分,会计法规作为一种强制规,是借助国家权力来保证实施的。法律规范对会计工作的要求是严格和明确的,一旦违规,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正是这种强制作用,奠定了会计法规在整个会计规范中的地位,使之成为维护正常经济秩序、保障会计人员行使和履行义务、调节和控制会计行为的外在制约因素。我国目前与会计有关的法律主要是《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以及《审计法》,其他的法律,如公司法、企业法、预算法、证券交易法也对会计产生一定影响。
2.会计规范理论。随着经济理论的发展,会计理论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概念框架和结构。从一般意义上看,整个成熟的会计理论都是会计规范体系的组成部分,包括会计目标、会计基本前提、会计要素、会计原则、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会计规范理论所要揭示和规定的是会计系统内在的特性问题,通过确定会计管理行为所要遵循的内在要求,引导会计管理行为科学化、有效化。会计规范理论具体体现是会计准则。会计准则是处理会计对象的标准,是进行会计工作的具体规范。我国的会计准则是财政部以政府法规的形式颁布的,具有相当的强制性,是会计规范体系中至为重要的一环,同时也是联接法律规范和其他规范的纽带。
3.会计核算制度规范。会计制度规范是从技术角度对会计实务处理提出的要求、方法和程序的总称,是会计规范体系中可操作性极强的规范。我国会计准则制定前,会计操作全部依靠会计制度;准则颁布后,财政部仍然制定了的会计制度。其目的在于:制定统一的会计核算规程,以保证会计核算的质量。我国目前之所以会存在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存的局面,是因为一方面可以确保会计实务界的环境适应力;另一方面,会计制度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准则的不足。我国会计核算制度分为企业类会计制度和预算类会计制度。企业类会计制度包括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预算类会计制度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
4.会计工作规范。会计工作规范是对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的规定,是会计规范的具体化。主要内容包括:单位会计机构设置和会计人员配备;授权批准、岗位分工、业务记录、财产安全、人员控制等内部控制制度;会计工作的考核、达标、规划及档案管理,会计人员的权利、职责、职称、任免、职业道德素质要求等;其中:单位会计机构设置和会计人员配备、会计工作的考核、达标、规划及档案管理、会计人员的权利、职责、职称、任免、职业道德素质要求,因与核算程序及会计工作质量有较密切的联系,因此,在第十章中结合会计工作组织介绍,在此不再赘述。
从会计管理的具体实施和最终成果角度看,会计规范理论和会计制度规范是会计规范体系的核心内容。会计法律规范是从外在特定的方面来约束和影响会计规范理论和会计制度规范的确立。会计法律规范是会计法规体系中的最高层次,对会计行为的约束力最强。为会计规范理论、会计制度规范和会计工作规范提供了法律保障。各种会计规范具有相对独立的作用,其涉及的空间范围、判别的标准、制约的方式等方面都各有特点,相互之间不能替代,但会计规范体系各层次的目的都是一致的,内容之间具有统一性,如会计法律规范中规定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及会计资料必须真实、准确和完整。在会计规范理论中则是客观性要求、相关性要求、重要性要求。会计制度规范是从技术角度来实现这种要求。而会计工作规范是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客观、完整,进行会计工作所遵循的具体方法和程序。以上四个层次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会计规范体系,其目标都是为了引导和控制会计行为以及指导会计工作,便会计行为朝着合法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会计法律
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会计法》,1993年12月29日第8届人大常务委员会第5次会议通过修改决定,1999年10月31日第九届人大常务委员会第12次会议修订,2000年7月1日开始实施。现行的《会计法》分为7章52条,主要针对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法律责任等做出详细的规定。
一、会计法的立法思想与模式
任何一个国家在制定会计法时既要受到法的渊源影响,又要接受立法思想的指导。会计立法思想是基于指导国家机关依照一定立法程序,制定、修改或废止会计法律、条例、规章、制度活动的基本观点,主要包括法律本位思想和经济专业思想两个方面。随着社会会计、社会责任会计、绿色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等新兴会计分支的产生,法律本位思想体现在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和维护社会利益;经济专业思想倾向于对会计活动过程进行重点调控,即对关键性的会计程序方法如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基本要求作出原则性的规定。同时,由于受立法文化上的价值取向影响,会计法的制定还要兼顾各个方面的利益,以维护现行的社会经济秩序。据此,在世界范围可划分为五种会计立法模式:
(一)投资者利益取向型,即会计立法以保护出资者的利益为价值取向,会计活动和会计关系的调整向股东和出资人利益倾斜,强调应按“公认会计原则”提供会计报表,该立法模式以美国文化为代表。
(二)债权人利益取向型,即会计立法以保护债权人利益为价值取向,会计活动和会计关系的调整向信贷资本提供者、债券持有者利益倾斜,强调应按“真实公允”的会计原则提供会计报表,该立法模式以英国文化为代表。
(三)企业利益取向型,即会计立法以保护企业利益为价值取向,会计活动和会计关系的调整向企业利益倾斜,强调应按充分稳健的会计原则提供会计报表,该立法模式以德国文化为代表。
(四)税收利益取向型,即会计立法以维护政府的税收利益为价值取向,会计活动和会计关系的调整向政府的税收利益倾斜,强调应按“纳税的需要”提供会计报表,该立法模式以法国文化为代表。
(五)国家计划利益取向型,即会计立法以维护国家的计划经济利益为价值取向,会计活动和会计关系的调整向国家的计划经济利益倾斜,强调应按“国家计划”的需要提供会计报表,该立法模式以前苏联文化为代表。
不同的立法模式影响了国际间的经济交往和跨国公司的跨国经营及国际融投资,由此,会计的国际协调已成为趋向。国际协调可分为政府间组织协调和民间会计职业组织协调两种:前者如联合国(UIV)、欧洲经济共同体(EEC)、非洲会计理事会(AAC)等;后者如国际会计标准委员会(IASC)、欧洲财经会计专家联合会(UFC)、亚太地区会计师联合会(CAPA)等。这两种协调较有成效的是EEC和UFC等地区性的组织,这是因为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地理位置、气候物产、语言习俗、宗教观念等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大体一致,形成的制度文化较为接近。而处于不同文化的国家,会计法规的区别也大。因此,地区性的会计组织比世界性组织对世界各国在会计法的协调上就显得较为容易和有效。
二、我国《会计法》的内容
(一)《会计法》对单位的规定
1.企业。企业是指包括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企业法人和不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非法人企业。
企业是实行经济核算,进行生产(包括物质生产和提供服务)经营的营利性组织。其中依法取得法人资格的是企业法人。依法不能取得法人资格或设立者不使之取得法人资格的,是非法人企业。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和不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都应该依照《会计法》的规定,办理会计事务。
2.国家机关。国家机关属于机关法人。
3.社会团体。社会团体是指国务院颁发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第二条规定的社会团体:“中国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例如我们所熟知的工会组织,就是社会团体。《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第十四条对此作了规定:“中华全国总工会、地方总工会、产业工会具有社会团体法人资格。”社会团体的会计事务,应依照《会计法》进行处理。
4.公司。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规定,公司分为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会计法》对公司、企业还有特殊的规定。
5.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是指不进行生产经营,接受国家机关领导并由国家开支经费的组织。事业单位处理会计事务,应执行《会计法》。如果有些事业单位是按企业经营的,应该以企业来对待。
6.其它组织。其他组织也称非法人团体。非法人团体是指设有代表人或管理人而不具备法人资格的独立社会组织。如寺庙、教会组织。其他组织不是民事主体,无权利能力,但它是客观存在,所以不可避免地要进行民事活动。为了保护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同时也为了保护民事活动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法律上赋予它起诉、应诉的资格,承认它在诉讼中的地位。其他组织发生会计事务,要依照《会计法》进行处理。
7.个体工商户。个体工商户适用《会计法》。但由于个体工商户具有经营规模小的特点,需要从实际出发制定具体的办法。个体工商户会计管理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财政部门根据会计法的原则另行规定。
二、《会计法》对职能人员的规定
职能人员是指在《会计法》规范的行为中承担一定法定义务的人员。具体包括:会计人员、审批人员、单位负责人、业务人员、会计负责人、总会计师、财政部门和监管部门的工作人员、注册会计师等。
1.会计人员。指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因违法违纪行为被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员,自被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之日起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会计法》规定,对认真执行《会计法》,忠于职守,坚持原则,做出显著成绩的会计人员,给予精神的或者物质的奖励。
2.审批人员。审批人员是指企业某一方面的负责人或企业的法定代表人,依据法律规定或企业章程的规定、企业的授权(委托)批准财务活动,其职务行为的后果由企业承担。如果发生过失,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可以依据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对审批人员进行处罚。个别情况下,有法律规定的,要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3.单位负责人。《会计法》规定,单位负责人,是指单位法定代表人或者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代表单位行使职权的主要负责人。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财务会计报告应当由单位负责人签名并盖章。单位负责人应当保证财务会计报告真实、完整。
4.业务人员。如采购、保管、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这些人员应该执行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依据职责权限相互制约互相监督。
5.会计负责人。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除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外,还应当具备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或者从事会计工作三年以上经历。
6.总会计师。对于国有的和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大、中型企业应设置总会计师。总会计师的任职资格、任免程序、职责权限由国务院规定,这是国家从投资者的立场,为了保护国家(即全民)利益所做的强制性规定。
7.财政部门和监管部门的工作人员。依法对有关单位的会计资料实施监督检查的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应该依法履行职责。对在监督检查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负有保密义务。
8.注册会计师。注册会计师在履行职责时,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要对自己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三、《会计法》对会计监督的规定
(一)单位内部监督
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应当符合下列要求:记账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并相互分离、相互制约;重大对外投资、资产处置、资金调度和其他重要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程序应当明确;财产清查的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应当明确。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的办法和程序应当明确。
单位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违反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会计事项,有权拒绝办理或者按照职权予以纠正。发现会计账簿记录与实物、款项及有关资料不相符的,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有权自行处理的,应当及时处理;无权处理的,应当立即向单位负责人报告,请求查明原因,作出处理。单位和个人对违反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行为,有权检举。收到检举的部门有权处理的,应当依法按照职责分工及时处理;无权处理的,应当及时移送有权处理的部门处理。
单位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须经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的,应当向受委托的会计师事务所如实提供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以及有关情况。不得以任何方式要求或者示意注册会计师及其所在的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不实或者不当的审计报告。各单位必须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接受有关监督检查部门依法实施的监督检查,不得拒绝、隐匿、谎报。
(二)财政部门和有关监督检查部门监督
财政部门对各单位的下列情况实施监督:是否依法设置会计账簿;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是否真实、完整;会计核算是否符合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是否具备从业资格。同时,财政部门有权对会计师事务所出具审计报告的程序和内容进行监督。
 财政部门实施监督,发现重大违法嫌疑时,国务院财政部门及其派出机构可以向与被监督单位有经济业务往来的单位和被监督单位开立账户的金融机构查询有关情况,有关单位和金融机构应当给予支持。
 财政、审计、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管、保险监管等部门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职责,对有关单位的会计资料实施监督检查。监督检查部门对有关单位的会计资料依法实施监督检查后,应当出具检查结论。有关监督检查部门已经作出的检查结论能够满足其他监督检查部门履行本部门职责需要的,其他监督检查部门应当加以利用,避免重复查账。 
四、《会计法》对法律责任的界定
(一)单位的法律责任
单位违反会计法的规定,包括:不依法设置会计账簿的;私设会计账簿的;未按照规定填制、取得原始凭证或者填制、取得的原始凭证不符合规定的;以未经审核的会计凭证为依据登记会计账簿或者登记会计账簿不符合规定的;随意变更会计处理方法的;向不同的会计资料使用者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编制依据不一致的;未按照规定使用会计记录文字或者记账本位币的;未按照规定保管会计资料,致使会计资料毁损、灭失的;未按照规定建立并实施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或者拒绝依法实施的监督或者不如实提供有关会计资料及有关情况的;任用会计人员不符合会计法规定的。对有上述行为之一,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对单位并处三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还应当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有关单位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单位工作人员的法律责任
会计人员有上述所列行为之一,情节严重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对于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予以通报,可以对单位并处五千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处三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还应当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有关单位依法给予撤职直至开除的行政处分;对其中的会计人员,并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对于隐匿或者故意销毁依法应当保存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予以通报,可以对单位并处五千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处三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还应当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有关单位依法给予撤职直至开除的行政处分;对其中的会计人员,并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对于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及其他人员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或者隐匿、故意销毁依法应当保存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可以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还应当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有关单位依法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行政处分。
单位负责人对依法履行职责、抵制违反会计法规定行为的会计人员以降级、撤职、调离工作岗位、解聘或者开除等方式实行打击报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有关单位依法给予行政处分。对受打击报复的会计人员,应当恢复其名誉和原有职务、级别。
财政部门及有关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违反会计法的规定,将检举人姓名和检举材料转给被检举单位和被检举人个人的,由所在单位或者有关单位依法给予行政处分。在实施监督管理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或者泄露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会计准则
一、关于会计准则概念的不同认识
“会计准则”在多数国家又称为“会计原则”。大致形成以下几种观点:
(一)美国会计界对会计准则概念的争议
1.会计原则是会计行为的指针,是会计行为或实务所赖以确立的基础。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术语委员会于1853年公布的第1号《会计术语公报》指出:原则是所采纳的或定称的一般法则,当作行动的指针;行为或实务确立的一个基础……。这是美国会计职业团体对会计原则所下的最早定义。
美国西德尼•戴维森主编的《现代会计手册》中曾对会计原则下了这样的定义:会计概念是通过会计原则来体现的,而会计原则认为是恰当地进行会计工作的规范。
2.会计原则就是关于资产、负债及其变动如何确认、计量、记录和揭示的一致性意见。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原则委员会于1970年发布的第4号说明书指出:一般公认会计原则揉合了某一特定时刻有关下述事项之一致见解;何种经济资源及义务应依财务会计而当作资产及负债入账,资产及负债之何种变动应予入账,这些变动应在何时入账,资产及负债及其间之变动应如何衡量,何种情况予以披露,以及应如何披露,乃至应编制何种财务报表等。在这段叙述中,明确指出,会计原则就是关于资产、负债及其变动如何确认、计量、记录和揭示的一致性意见。
美国会计学家W•B•梅格等著《会计学--营业员业决策的基础》一书中,认为会计原则是"在编制财务报表中有助于达到可理解、可信赖和可比较的目标所遵守的准则或指南,也用于判断会计方法是否可以接受的标准。
3.会计原则是从会计理论到会计方法和程序的一种指导方针。
美国P•H•沃尔金巴克等著《会计原理》一书认为:公认会计原则这个术语具有一种会计指导方针的广泛涵义,从最基本的观念、准则直到详细的方法和程序。它包括财务会计和财务报告每一方面的原则。
美国会计学家艾利克•L•柯勒主编的《会计辞典》指出:会计原则是有关会计理论与程序的原理。其目的在解释通行会计实务,并为选择会计程序之指标。
(二)日本会计界对会计准则定义
日本会计学者主编《新版会计学大辞典》的定义是:会计原则是经济社会中给企业的会计实践指明方向的路标,是企业进行会计活动的指南。这个定义是从会计实务出发而提出的,会计原则是指导会计实践的指南。
根据国外会计界关于会计原则(或准则)的研究。基本上可概括为:广义的会计原则是从会计理论到会计方法和程序的一种指导方针;狭义的会计原则是恰当地进行会计工作的规范,即指导会计实践的指南,更具体地说,就是关于资产负债及其变最如何确认、计量、和揭示的规范。  
(三)我国会计理论界对会计准则概念的分歧
1.会计准则是指导会计工作的规范
《中国现代会计手册》一书中指出,会计原则是指导会计工作的理论思想方法政策和技术标准的总称。……会计原则,就其包括的内容来说,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既包括会计处理的一般原则,又包括会计处理的方法和程序。
娄尔行教授认为:会计准则是会计实践的经验总结,是指导会计工作的规范。
2.会计准则即财务会计准则
杨纪琬教授认为:会计准则一般是指财务会计准则,从这个前提出发,会计准则的涵义一般定义为会计核算工作的规矩,处理会计业务的准绳。  
葛家澍教授认为:企业财务会计准则是企业会计核算的规范。
基于我国会计理论界对会计准则的以上看法,也可归纳为广义和狭义两种:一种认为会计准则主要是会计核算方面的规范,包括对会计核算起到指导作用。另一种认为会计准则是指导整个会计工作的规范,不仅仅是会计核算,还包括管理会计方面,也要建立会计准则。
(四)对会计准则认识的比较分析 
国外对会计准则概念的判定,主要有两个基点,一是指导会计人员恰当地处理会计事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二是使会计信息的指导具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和可比性,便于财务报表的使用者更好地利用会计信息。
结合我国情况对会计准则概念的判定,可以归纳为:会计准则是会计实践的经验总结,是进行会计核算的规范,也是指导会计工作的理论思想。基于会计准则既要考虑财务会计准则的内容,也要考虑到将来建立管理会计准则的设想,会计准则在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中规定了明确的方向和统一的要求。同时,会计准则也是各单位核算财务收支、确定经营成果和编制会计报表必须遵守的规则,有了会计准则,各单位的会计报表和经营成果就有了一个共同的核算基础,便于检查分析和相互对比,衡量各单位会计工作质量,有利于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工作作出恰当的评价。
二、会计准则的特点和结构
(一)会计准则的结构模式
会计准则的涵义决定了会计准则的特点,会计准则一般具有理论性、实践性、发展性、整体性、规范性和权威性等特点。会计准则的内在本质决定会计准则应具有一定的结构。
所谓结构,就是指形成整体的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即各要素如何相互联结、相互依赖,构成一个完整、严密的体系。由于会计准则是关于价值确认、计量和报告的规范,无论在确认、计量和报告这三个环节之间,还是在资产、负债、权益等存量,以及收入、费用、收益等流量之间,都有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关系,因此,会计准则存在两种模式:
1.按照形成结构制定会计准则。采取形成结构的方式,可以将会计准则划分为不同的部分,且通过一定的层次,可以使各层次之间形成统驭关系,使各部分之间形成联接关系,有助于各层次、部分间相互制约、相互印证,避免由于各自相互独立,互不牵连而形成的错误和疏漏,可以提高会计准则体系的完整性和逻辑的严密性。例如日本的《企业会计原则》就分成一般原则、收益表原则和资产负债表原则三部分,具有明显的结构特征,我国台湾省的准则也有类似的结构安排。
2.按照每个专题分别制定会计准则。采用这种方式的有国际会计准则、美国的《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以及英国的《标准会计惯例公告》。
选择何种结构模式?近年来各国在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中呈现出这样一种趋势,即普遍关注会计准则的理论基础和内在逻辑问题。也就是说具有分层次的结构模式,有助于会计人员在制定示范会计核算制度时,根据基本会计准则的精神,在基本会计准则的指导下,设计出适用的会计核算程序,便于会计准则的执行。
(二)我国会计准则结构模式
我国会计准则结构模式选择,在制定之初主要有三种意见:
第一,把会计准则划分为会计假设、指导性准则和业务性准则。会计假设并入会计准则是为了明确建立会计信息系统所依据的前提条件,指导性准则是建立会计信息系统的指导思想,包括节约准则、经济效益准则、政策性准则等;业务性准则是确定会计信息处理和生成的规范。
第二,把会计准则划分为基本会计准则、会计要素确认、计量、编报准则和具体业务准则三个层次。
第三,把会计准则划分为基本准则、一般准则和具体准则三个层次。基本准则包括独立经营准则、经济效益准则、计划准则等;一般准则包括会计分期准则、会计主体准则等;具体准则包括会计核算、会计控制和会计分析准则。
对于以上三种意见,分析结果认为:第一种意见没必要将会计假设作为单独层次。会计假设反映了会计核算的本质规定,是会计学中的元理论具有公理的性质,因此,会计假设应作为指导性会计准则的内容。第二种意见将会计要素确认、计量、编报作为一个准则层次,就会计核算的实际过程来看,具体业务的会计核算要以会计要素的明确为前提的。因而会计要素具有更多的理论意义,应作为会计准则基本会计准则层次。第三种意见将基本准则拓展到包括独立经营准则、经济效益准则、计划准则等,这在目前条件下尚不成熟。因为我们所指的准则是会计核算准则。由于会计核算具有分配功能和信息传递功能,是处于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关系下的客观依据,所以会计核算准则不应包含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有关方面的规范。
通过以上的研究分析,我国会计准则结构模式的选择,趋于美国模式,即国际上流行的“概念框架”模式。包含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应用准则)两层次。
基本准则类似于国际上的会计概念框架。这种会计准则结构模式,基于如下考虑:在我国目前法制环境下,将会计准则作为部门规章,纳入会计法规体系。增强了会计概念对会计准则制定和执行指导作用的权威性,即将会计概念的间接指导变成了直接的规范,为会计人员面对不断出现的新型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在选择会计方法、设计程序方案时提供了直接的法律依据。会计概念框架内容的准则化有助于克服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相互脱节的弊端。
具体准则也称应用性准则,是根据基本准则的要求,对各项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原则、程序和方法作出具体规定。具体会计准则又分为一般业务会计准则,特殊业务会计准则,特殊行业特殊业务准则、财务报告编报与披露准则、会计准则使用衔接准则。
企业一般业务的准则20项包括:存货、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性房地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资产减值、职工薪酬、企业年金基金、股份支付、债务重组、或有事项、收入、建造合同、政府补助、借款费用、所得税、外币折算、企业合并、租赁。
企业特殊业务的准则3项包括: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金融资产转移、套期保值。
特殊行业特殊业务准则4项包括:生物资产、原保险合同、再保险合同、石油天然气开采。
财务报告编报与披露准则10项包括: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财务报表列报、现金流量表、中期财务报告、合并财务报表、每股收益、分部报告、关联方披露、金融工具列报。
会计准则使用衔接准则1项: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
三、会计信息质量规范
(一)会计信息的质量规范是一种制度安排
在会计规范体系中,市场、政府、企业或单位形成统一体。其中,政府应该是统一体最主要的管理要素。同时,现代社会中不可避免的企业或单位失控和市场失灵也使得政府的管制成为迫切的需要。在社会资源的配置过程中,各主体之间存在着博弈,博弈大体可以分两种:一种称零和博弈,其结果单方胜出;另一种是合作博弈,其结果是双赢。作为较优结果的合作博弈无疑应该是政府、市场与企业或单位之间的良性互动。
1.政府与市场。市场的本质,在于市场是市场机制运动的区域或场所,市场的概念包括了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两方面的含义。它包含了各种各样市场组成的市场体系,以及市场体系中各种市场的内在联系。换言之,市场体系是交换场所的总和,市场机制是交换的内在联系,即市场就是交换场所和交换关系的总和。市场具有自发调节功能,但市场缺陷的存在使人们设想一条通往理想状态的途径——政府干预,在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政府与市场有着切实的联系,从一般意义上说,政府干预总是由于市场存在着失灵。
政府的作为是使会计信息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从历史上看,由于会计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和企业组织不同,在工业革命之前,会计信息被认为是企业内部的事项,政府对工商企业采取放任态度。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技术迅速变化,企业内部资金来源远远无法满足企业生产经营规模日益扩大的需要。外部资金来源显得愈来愈重要,特别是随着股份公司出现导致的所有权与管理经营权的分离,与企业有关的新的利益集团不断增加,利益相关者均要求有财务公开的保护制度,在这众多的利益相关者中,政府担负着社会管理者和投资者的双重身份。从社会管理者的角度看,政府各种经济政策的制订、各种管制行为的行使都离不开会计信息的支持;而从投资者的角度看,与其他投资者一样,其投资决策也离不开对会计信息的依赖。于是产生了会计信息与政府(政治和行政功能)决策之间的联系。
在市场运行过程中,政府和个人或企业一样,都是市场经济的参与者。市场有效运行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所有参与者都具有充分信息,但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当事的一方具有较多的信息,而另一方信息则较少,如企业比政府更多地了解企业内部信息,就会造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局面。再如会计信息生产者比其信息使用者更了解专业知识,会发生粉饰财务成果的现象。 一旦市场的参与者不具备充分的市场信息即不完全信息,将导致效率缺损、私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严重背离。市场失灵需要有一个能够代表公共利益的主体来做出干预。在会计信息市场中,博弈的结果就是政府承担起代表这种公共利益这一责任。政府通过宏观性的制度安排,将市场重新建立秩序。
会计信息的制度安排是政府通过一定形式的干预来对会计信息市场的产生与发展、会计信息市场交易的流量与流向、市场主体利益与市场秩序所做出的决定性或影响性的管理行为。政府干预会计信息市场,主要以矫正改善市场机制内在的问题为目的,干涉经济主体(特别是企业)会计信息生成及披露活动的行为。
2.政府与企业。政府、企业互动型的运行机制是我国经济处于转型时期的特殊要求,它是向完全市场化条件下实现企业主导型机制转变的一种过渡形式。因此,必须把企业与政府看作两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主体。企业唯一的经营动机是利润最大化,政府的目标是多重收益(即财政收入、社会福利等)最大化。这样就出现企业、政府两个主体的博弈。
企业不可能无限地扩大自身的利益,因为个体利益最大化的前提在于组织中的其他个体行为不影响该个体寻求自身的最大利益。因此,个体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必须对组织中的其他个体的利益影响最小。这种由于不同个体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导致产生的个体的最优行为解的集合就是规则,规则的集合形成制度。可见,制度的实质就是多方博弈的结果。政府制度作为整个社会的利益实现对企业经济行为的规范,它使每个企业在资源配置的过程中造就竞争和效率,以防范经济过程中的无序。政府通过显形制度表现为命令与服从的等级关系,对行为影响呈现出外在的强制性特征。
3.所有者和代理者。现代化大生产发展,职业经理(代理者)的出现,使得所有者将财产的经营管理权委托给经营者成为可能,企业所有者即股东拥有最终的财产所有权与剩余索取权,没有直接的经营决策权;经营者受托行使经营决策权,但却要所有者承担其决策后果。即公司的实际权力已掌握在作为受托人——经理手里,所有者的权力变得非常脆弱。同时,委托人与代理人在追求各自的效用最大化的目标上存在着分歧。所有者最关注的是所投入资本的保全和投资的报酬;经营者最关心的是经营业绩的和管理声誉;因此,企业内部治理结构运作机制是否有效,关键还要看双方信息掌握的程度。当委托——受托关系建立时,委托、受托双方的信息是对称的。但由于受托人直接参与公司的运作管理,控制着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拥有企业内部的各种信息;而委托人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只能靠受托人提供的会计信息来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结果就有可能出现信息不对称。
在企业投资者和经理层的博弈关系中,所有者希望得到相关的、可靠的财务会计信息以评价企业的经营风险和回报,并以此决定经理层的激励或惩罚;而经理层则不希望披露所有的信息以便操纵账面利润并获得较高的报酬。这样,在一次次博弈中,经理人员会选择欺骗投资者的战略。投资者也会理性地预见到经理人员的这种欺骗战略,从而在投资决策以及决定经理层的报酬和惩罚时将充分考虑这种可能性;因此,为了满足企业信息使用者评价企业受托经济责任和其他经济决策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保障公司治理结构和宏观经济的正常运行,一种制度安排:即由权威机构制定能够为信息供需双方都能接受的形成信息的标准,然后由信息供给方遵循这种标准加工和披露信息。为了保证信息的供给方确实遵循了这种标准,安排了另一种制度:由独立于信息供求双方的第三者,对信息供给方提供的信息进行审查和鉴证。
(二)会计信息的质量规范是一种评价标准
权威机构在制定会计准则时需要有理论指导,比如按照会计准则形成的信息提供给谁?会计信息使用者需要什么信息?会计可提供什么信息。这种会计信息应达到什么质量标准?为了达到这种质量标准,如何确认和计量会计信息?为了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提供哪些财务报告?等等。这种用来指导和评价会计准则建设的理论体系,通常被西方国家称为财务会计概念结构。在我国就是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基本准则框架。新出台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是以2000年国务院颁布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为依据,借鉴IFRS《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其中,指导会计准则制定的会计信息质量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会计信息的确认标准、计量单位、计量属性和计量方法等,从而影响甚至决定着会计信息的内容。因此,我们将指导会计准则制定的会计信息质量标准,称为会计信息内容的质量标准,它在整个准则体系中起到统驭的作用。
在基本准则中会计信息至少应符合以下质量标准:
1.真实性。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会计信息必须建立在如实反映和内容完整之上。如实反映的是企业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其程序是通过确认、计量与报告。这一点是同《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五条: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是互相呼应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十二条则进一步肯定所确认、计量和报告的交易与事项应当是企业实际发生的,排除了交易与事项的不确定性。
 2.相关性。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
为了使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对信息使用者有用,会计核算的整个过程必须与信息需要相关联。企业在选择会计核算程序和方法时必须考虑企业经营特点和管理的需要,设置账簿时要考虑有利于信息的输出和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3.明晰性。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明晰性要求会计记录准确、清晰;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做到依据合法、账户对应关系清楚、文字摘要完整;在编制会计报表时,项目勾稽关系清楚、项目完整、数字准确。
4.可比性。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在附注中说明。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5.实质重于形式。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可能会碰到一些经济实质与法律形式不吻合的业务或事项,例如,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在租期未满以前,所有权并没有转移给承租人,但与该项固定资产相关的收益和风险已经转移给承租人,承租人实际上也能行使对该项固定资产的控制,因此承租人应该将其视同自有的固定资产核算。
遵循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体现了对经济实质的尊重,能够保证会计核算信息与客观经济事实相符。
6.重要性。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
企业的会计核算应遵循重要性要求,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交易或事项应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对资产、负债、损益等有较大影响,并进而影响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据以作出合理判断的重要会计事项,必须按照规定的会计方法和程序进行处理,并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充分、准确地披露;对于次要的会计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和不至于误导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正确判断的前提下,可适当简化处理。
7.谨慎性。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谨慎性要求的依据:一是会计环境中存在着大量不确定因素影响会计要素的精确确认和计量,必须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估计和判断;二是因为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的经济活动有一定的风险性,提高抵御经营风险和市场竞争能力需要谨慎;三是使会计信息建立在谨慎性的基础上,避免夸大利润和权益、掩盖不利因素,有利于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四是可以抵消管理者过于乐观的负面影响,有利于正确决策。
谨慎性要求成为对披露具有相关性和可靠性质量特征的会计信息的修订性要求。由于其在实务操作中存在着主观随意性,因而会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因此,谨慎性要求需适度运用。
8.及时性。 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内部控制规范
一、内部会计控制的概念
内部控制的概念大体经历了萌芽期、发展期和成熟期三个历史阶段。
内部控制作为一个专用名词和完整概念,直到本世纪30年代才被人们提出、认识和接受,此时的含义就是内部牵制(Internal check)。
进入发展期,第一个具有权威性的定义是:内部控制是企业所制定的旨在保护资产、保证会计资料可靠性和准确性、提高经营效率,推动管理部门所制定的各项政策得以贯彻执行的组织计划和相互配套的各种方法及措施。后经过三次修订,内部控制概念根据控制目的不同,进一步划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两部分,并分别对这两个概念进行定义:会计控制是与保护财产物资的安全性、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财务活动的合法性有关的控制;管理控制是指与保证经营方针、决策的贯彻执行,促进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以及经营目标的实现有关的控制。
在成熟期,又提出了“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控制整体架构”的概念,内部控制结构包括控制环境、会计系统、控制程序。内部控制整体架构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项要素。
(一)内部控制的结构
1.控制环境。所谓控制环境是指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政策和程序效率发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具体包括:管理者的思想和经营作风;企业组织结构;董事会及其所属委员会,特别是审计委员会发挥的职能;确定职权和责任的方法;管理者监控和检查工作时所用的控制方法,包括经营计划、预算、预测、利润计划、责任会计和内部审计;人事工作方针及其执行、影响本企业业务的各种外部关系。例如由银行指定代理人的检查等。
2.会计系统。会计系统规定各项经济业务的鉴定、分析、归类、登记和编报的方法,明确各项资产和负债的经营管理责任。
健全的会计系统应实现下列目标:鉴定和登记一切合法的经济业务;对各项经济业务按时进行适当分类,作为编制财务报表的依据;将各项经济业务按适当的货币价值计价,以便列入财务报表;确定经济业务发生的日期,以便按照会计期间进行记录;在财务报表中恰当地表述经济业务以及对有关内容进行揭示。
3.控制程序。控制程序指管理当局所制定的用以保证达到一定目的的方针和程序。它包括下列内容:经济业务和经济活动的批准权;明确各个人员的职责分工,防止有关人员对正常业务图谋不轨的隐藏错弊;职责分工包括:指派不同人员分别承担批准业务、记录业务和保管财产的职责;凭证和账单的设置和使用,应保证业务和活动得到正确的记载:对财产及其记录的接触和使用要有何保护措施;对已登记的业务及其计价要进行复核。
(二)内部控制整体架构
1.控制环境。控制环境提供企业纪律与架构塑造企业文化,并影响企业员工的控制意识,是所有其它内部控制组成要素的基础。控制环境的因素具体包括:(1)诚信的原则和道德价值观;(2)评定员工的能力。管理部门须制定正式或非正式的职务说明书,逐项分析并规定各工作岗位所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3)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4)管理哲学和经营风格;(5)组织结构;(6)责任的分配与授权;(7)人力资源政策及实务。
2.风险评估。每个企业都面临来自内部和外部的不同风险,这些风险都必须加以评估。评估风险的先决条件,是制定目标。风险评估就是分析和辨认实现所定目标可能发生的风险。包括:(1)企业目标;(2)外部和内部风险;(3)环境变化后的管理。
3.控制活动。企业管理阶层辨识风险,继之应针对这种风险发出必要的指令。控制活动,是确保管理阶层的指令得以执行的政策及程序,如核准、授权、验证、调节、复核营业绩效、保障资产安全及职务分工等。控制活动在企业内的各个阶层和职能之间都会出现,主要包括:(1)高层经理人员对企业绩效进行分析;(2)直接部门管理;(3)对信息处理的控制;(4)实体控制;(5)绩效指标的比较;(6)分工。
4.信息与沟通。企业在其经营过程中,需按某种形式辨识、取得确切的信息,并进行沟通,以使员工能够履行其责任。信息系统不仅处理企业内部所产生的信息,同时也处理与外部的事项、活动及环境等有关的信息。企业所有员工必须从最高管理阶层清楚地获取承担控制责任的信息,而且必须有向上级部门沟通重要信息的方法,并对外界顾客、供应商、政府主管机关和股东等作有效的沟通。
5.监督。监督是由适当的人员,在适当及时的基础上,评估控制的设计和运作情况的过程。监督活动由持续监督、个别评估所组成,其可确保企业内部控制能持续有效地运作。
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体系
(一)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法律依据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受到企业管理当局的高度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与否已经成为衡量现代企业管理先进与否的重要标志。同时为了维系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企业内控制度也得到了政府管理层的密切关注,并采取措施进行实质性规范。新«会计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 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1.记账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并相互分离﹑相互制约;
2.重大对外投资﹑资产处置﹑资金调度和其他重要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程序应当明确;
3.财产清查的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应当明确;
4.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的办法和程序应当明确。
上述一系列的法律要求, 充分体现了内部会计控制的本质。«会计法»是财政部制定并发布《 内部会计控制规范 》的基本法律依据。
(二)内部会计控制的规范体系构成
《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作为《会计法》的重要配套规章,由财政部制定并发布。《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是由“基本规范”和“具体规范”两部分构成。
《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确立了各单位建立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基本框架和基本要求,在建立和完善单位内部会计控制体系中起到统驭作用,是制定内部会计控制各项具体规范的依据。
内部会计控制具体规范是以《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为依据, 对单位的具体经济业务从内部会计控制的角度作出的规范。 主要包括:《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内部会计控制规范----采购与付款》;《内部会计控制规范----销售与收款》;《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存货》;《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固定资产》;《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成本费用》;《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筹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对外投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担保》;《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工程项目》;《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经理人股票期权》等。
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是以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为中心,针对当前会计及相关工作中最为薄弱的环节,采取分批分步的方式制定实施的。各单位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政部制定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结合部门或系统有关内部会计控制的规定, 建立适合本单位业务特点和管理要求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并组织实施。
(三)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内容
财政部《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主要内容如下:
1.内部会计控制包括:货币资金、实物资产、对外投资、工程项目、采购与付款、筹资、销售与收款、成本费用、担保等经济业务的会计控制。
2.单位应当对货币资金收支和保管业务建立严格的授权批准制度,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不相容岗位应当分离,相关机构和人员应当相互制约,确保货币资金的安全。
3.单位应当建立实物资产管理的岗位责任制度,对实物资产的验收入库、领用、发出、盘点、保管及处置等关键环节进行控制,防止各种实物资产被盗、毁损和流失。
4.单位应当建立规范的对外投资决策机制和程序,通过实行重大投资决策集体审议联签等责任制度,加强投资项目立项、评估、决策、实施、投资处置等环节的会计控制,严格控制投资风险。
5.单位应当建立规范的工程项目决策程序,明确相关机构和人员的职责权限,建立工程项目投资决策的责任制度,加强工程项目的预算、招投标、质量管理等环节的会计控制,防范决策失误及工程发包、承包、施工、验收等过程中的舞弊行为。
6.单位应当合理设置采购与付款业务的机构和岗位,建立和完善采购与付款的会计控制程序,加强请购、审批、合同订立、采购、验收、付款等环节的会计控制,堵塞采购环节的漏洞,减少采购风险。
7.单位应当加强对筹资活动的会计控制,合理确定筹资规模和筹资结构、选择筹资方式,降低资金成本,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确保筹措资金的合理、有效使用。
8.单位应当在制定商品或劳务等的定价原则、信用标准和条件、收款方式等销售政策时,充分发挥会计机构和人员的作用,加强合同订立、商品发出和账款回收的会计控制,避免或减少坏账损失。
9.单位应当建立成本费用控制系统,做好成本费用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制定成本费用标准,分解成本费用指标,控制成本费用差异,考核成本费用指标的完成情况,落实奖罚措施,降低成本费用,提高经济效益。
10.单位应当加强对担保业务的会计控制,严格控制担保行为。建立担保决策程序和责任制度,明确担保原则、担保标准和条件、担保责任等相关内容,加强对担保合同订立的管理,及时了解和掌握被担保人的经营和财务状况,防范潜在风险,避免或减少可能发生的损失。
(四)内部会计控制的方法
内部会计控制的方法主要包括: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授权批准控制、会计系统控制、预算控制、财产保全控制、风险控制、内部报告控制、电子信息技术控制等。
1.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要求单位按照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合理设置会计及相关工作岗位,明确职责权限,形成相互制衡机制。不相容职务主要包括:授权批准、业务经办、会计记录、财产保管、稽核检查等职务。
 2.授权批准控制。要求单位明确规定涉及会计及相关工作的授权批准的范围、权限、程序、责任等内容,单位内部的各级管理层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经办人员也必须在授权范围内办理业务。
3.会计系统控制。要求单位依据《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制定适合本单位的会计制度,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的处理程序,建立和完善会计档案保管和会计工作交接办法,实行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充分发挥会计的监督职能。
4.预算控制。要求单位加强预算编制、执行、分析、考核等环节的管理,明确预算项目,建立预算标准,规范预算的编制、审定、下达和执行程序,及时分析和控制预算差异,采取改进措施,确保预算的执行。
预算内资金实行责任人限额审批,限额以上资金实行集体审批。严格控制无预算的资金支出。
5.财产保全控制。要求单位限制未经授权的人员对财产的直接接触,采取定期盘点、财产记录、账实核对、财产保险等措施,确保各种财产的安全完整。
6.风险控制。要求单位树立风险意识,针对各个风险控制点,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通过风险预警、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分析、风险报告等措施,对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进行全面防范和控制。
7.内部报告控制。要求单位建立和完善内部报告制度,全面反映经济活动情况,及时提供业务活动中的重要信息,增强内部管理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8.电子信息技术控制。要求运用电子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内部会计控制系统,减少和消除人为操纵因素,确保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实施;同时要加强对财务会计电子信息系统开发与维护、数据输入与输出、文件储存与保管、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控制。
(五)内部会计控制的检查
单位应当重视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检查工作,由专门机构或者指定专门人员具体负责内部会计控制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内部会计控制的贯彻实施。内部会计控制检查的主要职责是:
1.对内部会计控制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
2.写出检查报告,对涉及会计工作的各项经济业务、内部机构和岗位在内部控制上存在的缺陷提出改进建议。
3.对执行内部会计控制成效显著的内部机构和人员提出表彰建议,对违反内部会计控制的内部机构和人员提出处理意见。
 4.单位可以聘请中介机构或相关专业人员,对本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建立健全及有效实施进行评价;接受委托的中介机构或相关专业人员,应当对委托单位内部会计控制中的重大缺陷提出书面报告。
 5.国务院财政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应当根据《会计法》和内部控制规范,对本行政区域内各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建立和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复习思考题
1.如何认识我国会计规范体系目标?
2.《会计法》对单位工作人员法律责任如何界定?
3.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的质量有哪些要求?
4.举例说明在会计实务中如何遵循实质重于形式要求?
5.什么是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制度                          同步练习
某研究院为自收自支的国有事业单位,实行院长负责制,设院长一人,分管科研的副院长一人,分管财务等其他工作的副院长一人,内设5个科研部及财务部、人事部、行政部等机构。该研究院尚未列入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试点范围。现将该研究院制订的内部控制制度的有关内容摘录如下:
                       ×××研究院的控制制度
第一章 总则(略)
第二章 预算控制
*** ***
第八条  设立预算管理委员会,由财务部负责人担任主任,各部门负责人任委员,财务部为预算管理委员会的办事机构。
预算管理委员会负责拟定预算的目标、政策,制定预算管理的具体措施和方法,批准年度预算,组织预算的分解,下达和执行情况的检查考核,对预算管理负总责。
*** ***
第三章 货币资金控制
第十六条 实行货币资金授权批准制度。对于预算内的财务开支,除经财务部审核外,1万元以下的由各部门负责人审批,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由分管财务的副院长审批,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由院长审批,10万元以上的由院领导集体审批;未列入预算的其他财务开支均由院长审批。
*** ***
第十九条 出纳人员是现金、银行存款管理的具体责任人,负责登记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和应收账款、应付账款明细账,并妥善保管金库钥匙、银行票据及有关的密码,严防泄密。
*** ***
第四章 采购与付款控制
*** ***
第三十七条  物资采购应严格按照规定的审批权限和程序办理。对于单笔金额在10万元以上的采购业务应由需求部门提出申请,经院领导集体审批后由行政部负责采购,财务部办理付款;对于单笔金额在10万元以下的采购业务,由需求部门直接办理采购和付款业务。
*** ***
第五章  工程项目控制
*** ***
第四十六条  实行工程项目岗位分工责任制。由行政部和有关科研业务部门负责基建工程、科研设备安装工程等工程项目的建议和可行性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概预算;经院领导集体研究批准后立项;行政部会同相关业务部负责工程项目的实施;财务部参与可行性研究并负责审核概预算、筹措资金、支付工程价款、办理竣工决算和竣工审计等。
*** ***
第五十条 加强工程价款支付控制。因工程变更等原因造成价款支付方式及金额发生变动的,应有完整的书面文件和其他相关资料,基建工程由行政部审核批准后付款,科研设备安装工程由各有关科研部审核批准后付款。
*** ***
第六章 对外投资控制
第五十八条 实行对外投资决策责任制,所有对外投资决策、提前或延期收回对外投资、转让核销对外投资等均实行院长负责制,由院长审批。
*** ***
要求:从内部控制角度,逐条分析判断该研究院上述制度规定中的不当之处。
  信息系统与会计信息化
    本章知识点:信息时代的到来,对人类生产、生活各个方面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会计也不例外。因此,在学习工业时代会计种种理论的同时,更需要获得信息时代会计人员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不仅要熟悉手工会计系统,还要掌握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本章的目标是向已跨入信息时代的专业人员逐渐灌输会计信息化的基本思想,初步理解信息技术如何应用于会计工作及会计信息系统相关概念及原理,使学生能够学习、适应乃至领导变革。
  信息系统基本概念
正如蒸气机的发明导致人类对能量转换规律的研究和工业革命的诞生一样,计算机的出现导致了人类对信息处理规律的研究和信息革命的诞生。以现代信息技术革命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发展过程被统称为“信息化”,它包含信息基础设施、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人才等内容。信息化的目标是在社会和经济生活中普遍采用信息技术、利用信息资源,以此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由传统工业化社会迈向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信息已成为人类社会的重要资源,信息处理技术及信息应用能力也成为衡量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发达程度和进步水平的重要指标,而信息系统作为信息处理技术和应用的载体,已成为信息化社会的重要支柱。
一、数据与信息
(一)数据
数据是对客观实体的属性进行描述时,用于反映客观实体性质、形态、结构和特征等的符号。数据概念的内涵大致包括三个层次:首先是符号性。符号作为数据的具体表现形式可以采用文字、数字、图表、声音及动画等多种形式。此时的数据仅表示客观事实,是一种真实存在,本身无具体含义。如“90分”,“175厘米”等都只是一项数据,除了符号意义外,并不表示任何内容;其次是属性和属性值。当我们用数据符号来描述与其相联系的客观实体及其属性时,这些数据将反映客观事物的某方面特征。如在描述学生学习情况时,姓名、课程与成绩反映了个人与课程相联系的三个属性,张丹、基础会计、90分则是具体的属性值。在描述个人身高时,姓名、身高分别为两个属性,王涛、175厘米则是这两个属性的属性值。可见,作为符号的数据必须和客观实体及属性联系在一起才能产生特定的意义。最后是存储介质。数据是记录在一定的存储介质上的,不同物理性质的存储介质对同一数据的记录形式可能有很大的差异,比如记录在纸介质上的数据,我们用肉眼既可识别,但记录在磁介质上的数据,我们需要经过特殊的转换处理才能识别。在不同存储介质上的数据,由于其描述形式、记录形式可能不同,数据的处理方式自然也会产生差异。
会计数据反映的是与会计事务有关的实体属性数据。如:库存现金科目借方余额500元,表示实体——库存现金科目、属性——借方余额、数值——500元。会计数据一般存在于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等会计档案载体上,是采用货币化的数字符号形式描述单位经济活动的具体数据。
(二)信息
当人类进入信息社会,信息一词无处不在。由于研究的目地和角度不同,对信息概念的理解也不尽相同。辞海对信息的解释是:信息是收信者事先不知道的报导;认识论中,信息被认为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程度的量度;控制论中,信息是人们在适应外部世界并且将这种适应反作用于世界的过程中,同外部世界进行交换的内容的名称。
从广义上讲,人脑对客观世界做出的所有反应都可以称为信息,信息就是被人类所感知的各种相关信号的集合。但从狭义上讲,我们只把对人类有意义、能够对某一事物、形态具体描述的信号成为信息,即信息是一种被加工为特定形态的,经过解释后,能够对某一社会组织的行动和决策具有明显或实际价值的资料。如:“张丹、基础会计、90分”是数据,但对于接收者来说,对这一数据加以解释,借以判断张丹对基础会计这门课的掌握程度,则这组数据就转化为信息。如果再加上一条信息“90分以上为优秀”,综合以上两条信息后可以得出“张丹基础会计为优秀”这一抽象程度更高的信息。由此可见,数据和信息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统一体,是密不可分的。数据是原始的、零散的、尚未组织的客观事实的集合;信息是以数据为载体,是经过加工、处理后的有用数据,是对数据的综合解释。信息的表达是以数据为基础的,数据是原料,信息是对数据加工后的结果。
从信息社会的应用角度分析,信息主要具有如下特征:
1.信息的共享性。同实物交换不同,信息的交流者不会因为信息的交流而失去信息,反而可能获得新的信息内容。因此,同一内容的信息不仅可以在同一时间被多人同时使用,而且也可以被使用多次。信息可以通过传递和交流的方式达到共享。
2.信息的时效性。信息是有时效性、有生命周期的。由于特定的信息反应系统特定的状态,系统的动态性决定系统始终处于变化发展过程中,因此反应系统状态的信息必然具有时效性,信息具有生命周期。一个有效的信息在经过使用或一段时间后,可能成为无效信息,也有可能成为下一次或其他人工作需要的信息,进入下一个生命周期。
3.信息的效益性。信息是具有价值和成本的企业资源。信息之所以成为人类社会的重要资源,在于它的效益性。信息的合理利用会给单位带来价值,也会增加单位其他资源的价值。但是信息价值的发挥含有一定的主观成分,它与信息使用者的能力和经验判断结果有关。由于信息的时效性,信息价值一般与其提供的时间成反比,即近期的信息往往比过去的信息能更真实地反映客观实体的运动形态,与决策的相关性越强。
4.信息的可集成性。不同的信息之间可以进行广泛的联系和系统的综合,并由此得出全新的信息关系和内容。具体表现在同一条信息本身并未发生变化,但它与不同的信息进行联系,可以得到不同的解释。信息的集成不是简单堆砌,而是通过人与信息系统协同工作使得不同实体的各方面信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新的信息。
5.信息的延续性和继承性。信息不同于物质产品的消耗,它具有延续性和继承性的特点。特别是知识信息,其作用是深远的,可以被一代一代地记忆、存储、传递下去,服务于人类。在信息生产和传播的延续过程中,有不断被丰富的可能性,因此信息具有一定的可增值性。这也是信息咨询业得以蓬勃发展的原因之一。
此外,信息还具有可存储、可加工、可传递、可编码等特征。正是因为信息的这些特征,使其成为信息社会中企业管理活动的基本要素和依据。财务会计的核心目标既为信息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信息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的会计信息。
二、系统与信息系统
(一)系统
系统这一概念来源于人类长期的社会实践,是一个具有广泛意义的概念。大至茫茫宇宙,小至微观的原子,整个世界就是系统的集合。整个国民经济也是由工业、农业、商业、交通运输和文教卫生等组成的系统。可以说,人们不可能脱离系统而存在。一般来说,系统是由一些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为实现某一目标而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系统具有以下特征:
1.整体性。系统是由若干个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以整体观念来协调各要素(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使系统功能达到整体最优。
2.目标性。系统的全部活动都是为了达到某种预定的目标。虽然系统内各要素的分工不同,整体目标却是相同的,都是为统一目标发挥作用。
3.层次性。一个系统是由若干子系统组成,子系统也具有系统的一切特征,并可进一步划分为更小的子系统,系统具有结构层次性。
4.独立性。系统具有边界,并以此将该系统与其他系统及系统外部相区别。系统边界由定义和描述一个系统的某些特征形成,边界之内是系统,边界之外是环境。
5.适应性。系统应具有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并通过系统边界的接口与环境进行沟通和协调。任何系统都不是静止的,而是时时刻刻运动着,发展着。
系统论认为,整体性、目标性、层次性、独立性、适应性等是所有系统共同的基本特征。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
(二)信息系统
人类自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一直在从事信息处理工作,但计算机的诞生改变了人们几千年的传统观念,促使人们去进一步研究信息处理技术、信息系统、信息资源充分利用的规律性。这正是当代信息系统作为一门学科产生的基础。信息系统是由人、信息技术环境和运行规则相结合,由对数据流具有收集、加工、存储、传递、反馈等相互关联的功能要素组成的,为信息使用者输出与决策相关信息的人造系统。当代的信息系统是由于计算机的出现而产生的。在信息处理系统中,计算机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工具。一般而言,信息系统为实现特定目标,都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大致由输入、处理和输出三部份组成,实现组织内部活动中对信息的管理、调节和控制。如图表12.1。  图表12.1         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一般具有以下五个方面:
1.数据的采集。数据的采集包括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输入。将待处理的分散在各处的原始数据收集起来,通过整理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最后选择特定方式输入系统。
2.数据的存储。需要反复多次使用的数据或信息应该存储起来,但由于信息量大,存储结构必须合理。并且要便于更新、追加、删除和检索。
3.数据的加工。数据的加工处理是实现信息系统目标的中心环节,其任务是将采集来的数据,按照一定的步骤、方法进行加工处理生成适合特定需求的信息。
4.信息的传递。为实现信息共享和分配,信息必须在系统和子系统之间,子系统与子系统之间或不同要素之间进行传输。信息传递要求高速和准确。
5.信息的输出。信息处理的根本目的是抽取并推导出有价值的信息,这些信息最终要提供给信息使用者。所以信息必须以一定的形式输出,或者送给其他处理系统使用。
(三)管理信息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是信息系统发展的重要分支,是信息系统服务于管理领域的具体体现,因此管理信息系统具备一般信息系统的共有属性,并赋予它们具体的内容。可将其定义为:由人、信息技术环境和运行规则组成的,通过信息处理以支持一个组织机构进行各项决策的信息系统。它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技术,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定量化的管理模型,通过数据库管理系统对数据深层次的开发,进行信息收集、传输、加工、存储、维护和使用。简言之,管理信息系统就是为企业、组织或部门设计的一套建立在信息技术环境基础上,对单位的经济信息进行处理,为整个单位生产经营全过程及其外部环境提供分析、预测和控制的信息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基本功能是通过信息处理等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由于管理活动的复杂性,管理信息系统也是庞大而复杂的,需要将其整体进行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内部组成要素通常按功能被分解为人力资源、财务、供应、制造、营销等若干独立功能的子系统(见图表12.2),各子系统下进一步分解为具有一定层次结构的处理模块。每一模块由输入、处理、输出三部分组成,各子模块、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集成为一体,使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对大量的数据进行有效处理。
      图表12.2 典型的集团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功能结构
 
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一经提出立刻受到学术界和企业界的普遍欢迎,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一个管理信息系统的高潮。各类企业纷纷投入巨资建立自己的管理信息系统;各种各样的发展分支也开始不断涌现。应该看到,管理信息系统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伴随现代管理方法和信息技术的变革,其内涵和外延将不断扩展,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 Support System,DSS)及专家管理系统(Expert System in Business,ES)等概念的相继提出,将信息系统在管理领域中的应用推入到一个更高的阶段。
  会计信息系统概述
会计的各项活动都与信息有关,取得原始凭证是收集原始数据;填制记账凭证和记账是把会计数据转换成会计信息并进行信息的传递和存储;提供账簿和报表是会计信息的输出和使用。可见,会计活动的每个步骤都有信息处理任务,每一步都服从于一个统一的目标:向企业内外部的决策者提供需要的会计信息。
一、会计信息系统概念
1966年,美国会计学会(AAA)出版的《论会计基本理论》(A Statement of Basic Accounting Theory)明确提出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并指出“会计是为便于信息使用者有根据地判断和决策而鉴别、计量和传输信息的过程”,会计信息系统这一概念被正式提出。我国厦门大学的著名教授葛家澍先生也曾指出:“会计是旨在提高企业和各单位活动的经济效益,加强经济管理而建立的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会计信息系统是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进步、管理变革和会计理论的不断发展变化,不同时期人们对会计信息系统概念的理解也不尽相同,目前尚无明确统一的定义。我们认为 [3]:当前会计信息系统是一种基于会计的管理活动,由人、信息处理设备和运行规则三元素组成的集成化人机交互系统。
从狭义的角度来看,会计信息系统是在一个会计主体内,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通过对会计信息进行采集、存储、处理、传递和输出,对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综合地预测、决策、计划、核算、分析和考核,为决策者提供有用的分析和辅助决策信息。从广义角度来看,会计信息系统是现代信息技术在整个会计和以会计为核心的管理系统中的全面应用,既包括企业内部以局域网为基础的信息处理,也包括以广域网为平台的整个社会的会计信息共享和利用,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是计算机软硬资源、信息资源、会计人员和系统制度的有机结合。
会计信息系统这一概念的提出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说法上的改变,而是人们认识过程的一个飞跃。它表明,人们开始从信息论的角度分析和研究会计,从信息处理的角度分析并改进其处理方法,丰富其功能,从而使其在经济管理中发挥前所未有的重大作用。
二、会计信息系统基本功能
早期会计信息系统所包含的功能非常少,包括工资核算、总账、报表等,主要帮助财会人员完成记账、算账、报账等相对比较简单的基本核算业务。随着信息技术革命和会计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新的技术被应用于会计信息系统,越来越多先进的会计管理理论和方法也不断融入,会计信息系统功能日益完善。目前,会计信息系统涵盖供、产、销、人、财、物以及决策分析等企业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基本满足了各行各业会计核算和管理的需要。
由于企业的性质、行业特点以及会计核算和管理需求不同,会计信息系统所包含的内容不尽相同,因此,其功能结构划分也存在差异。我们从总体角度出发,阐述一个较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应具备的基本功能模块。如图表12.3,会计信息系统由财务、购销存、管理分析三大模块组成,每个模块又可以进一步分解为若干子模块。
图表12.3                 会计信息系统基本功能结构
 
1.总账系统:也称账务处理子系统。以凭证为原始数据,通过凭证输入和处理,完成记账和结账、银行对账、账簿查询及打印输出,以及系统服务和数据管理等工作。同时提供个人往来款、部门、项目核算和管理及现金银行管理等辅助核算的功能。
2.工资子系统:以职工个人的原始工资数据为基础,完成职工工资的计算,工资费用的汇总和分配,计算个人所得税,查询、统计和打印各种工资表,自动编制工资费用分配转账凭证传递给账务处理子系统等功能。
3.应收子系统。应收子系统完成对各种应收账款的登记、核销工作;动态反映各客户信息及应收账款信息;进行账龄分析和坏账估计;提供详细的客户和产品的统计分析,帮助财会人员有效地管理应收款。
4.应付子系统。应付子系统完成对各种应付账款的登记、核销以及应付账款的分析预测工作;及时分析各种流动负债的数额及偿还流动负债所需的资金;提供详细的客户和产品的统计分析,帮助财会人员有效地管理应付款。
5.固定资产子系统。主要是对设备进行管理,即存储和管理固定资产卡片,灵活地进行增加、删除、修改、查询、打印、统计与汇总;进行固定资产的变动核算,输入固定资产增减变动或项目内容的变化原始凭证后,自动登记固定资产明细账,更新固定资产卡片;完成计提折旧和分配,产生“折旧计提及分配明细表”、“固定资产综合指标统计表”等,费用分配转账凭证可自动转入账务处理子系统;
6.成本子系统:根据成本核算的要求,通过用户对成本核算对象的定义,对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以及对各种费用分配方法的选择,自动对从其他系统传递的数据或用户手工录入的数据汇总计算,输出用户需要的成本核算结果或其他统计资料。进行成本分析和成本预测,以满足会计核算的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需要。
7.资金管理子系统:实现对资金管理的需求,以银行提供的单据、企业内部单据、凭证等为依据,记录资金业务以及其他涉及资金管理方面的业务;处理对内、对外的收款、付款、转账等业务;提供逐笔计息管理功能,实现每笔资金的管理;提供各单据的动态查询情况以及各类统计分析报表。
8.报表子系统。根据会计核算数据完成各种会计报表的编制与汇总工作;生成各种内部报表、外部报表及汇总报表;根据报表数据生成各种分析表和分析图等。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报表子系统能够利用现代网络通信技术,为行业型、集团型用户解决远程报表的汇总、数据传输、检索查询和分析处理等功能,既可用于主管单位又可用于基层单位,支持多级单位逐级上报、汇总的应用。
9.采购子系统:根据企业采购业务管理和采购成本核算的实际需要,制定采购计划,对采购订单、采购到货以及入库状况进行全程管理,为采购部门和财务部门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辅助管理决策。
10.存货子系统。针对企业存货的收发存业务进行核算,掌握存货的耗用情况,及时准确地把各类存货成本归集到各成本项目和成本对象上,为企业的成本核算提供基础数据;动态反映存货资金的增减变动,提供存货资金周转和占用的分析,为降低库存,减少资金积压,加速资金周转提供决策依据。
11.销售子系统:以销售业务为主线,兼顾辅助业务管理,实现销售业务管理与核算一体化。销售子系统一般和存货中的产成品核算相联系,实现对销售收入、销售成本、销售费用、销售税金、销售利润的核算;生成产成品收发结存汇总表等表格;生成产品销售明细账等账簿;自动编制机制凭证供账务处理子系统使用。
12.决策支持子系统:利用现代计算机、通信技术和决策分析方法,通过建立数据库和决策模型,利用模型向企业的决策者提供及时、可靠的财务、业务等信息,帮助决策者对未来经营方向和目标进行量化分析和论证,从而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做出科学的决策。
13.财务分析子系统:从会计数据库中提取数据,运用各种专门的分析方法对财务数据做进一步的加工,生成各种分析和评价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信息;编制预算和计划,并考核预算计划的执行情况。
14.领导查询子系统:企业管理人员科学、实用、有效地进行企业管理和决策的重要帮手。它可以从各子系统中提取数据,并将数据进一步加工、整理、分析和研究,按照领导的要求提取有用信息(如费用分析表、计划执行情况报告、信息统计表、部门收支分析表等),并以最直观的表格和图形显示。在网络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中,领导还可以在自己办公室的计算机中及时、全面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会计信息系统是作为一个整体设计的,因此构成其功能要素的上述各子系统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赖。一方面,作为独立的子系统,它们有着各自的目标和任务;另一方面,各子系统之间又相互联系,存在着复杂的数据传递关系。子系统间的这种数据传递主要表现为各种凭证,如工资子系统、固定资产子系统和存货子系统向账务处理子系统传递与各自核算有关的各类凭证。成本子系统也将费用归集与分配结果已凭证形式传递给账务处理子系统,由账务处理子系统统一进行总账的登记及结账等数据处理,并将有关核算结果提供给相应子系统,由报表子系统完成报表编制和输出等。
三、会计信息系统核算组织程序及特点
(一)会计信息系统核算组织程序
核算组织程序反映了原始会计凭证经过若干步骤处理形成最终会计报表的过程。为了减轻财会人员记账的工作量,不同规模、不同业务量和业务性质的企业可能采用不同的核算组织程序。概括起来常用的核算组织程序主要有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科目汇总表核算组织程序、汇总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多栏日记账核算组织程序等种。不同核算组织程序的主要差别在于登记总账的依据和方法不同,但其共同之处都是从归集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开始,通过登记账簿,最后完成会计报表的编制。
传统手工核算组织程序下,不可避免存在数据大量重复、准确性差、信息提供不及时等弊端。会计信息化进程使数据处理速度、处理方式、数据存储能力及存储方式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会计信息系统核算组织程序不能照搬传统的账务处理流程,而应突破其定式,建立适合信息化环境的处理流程。典型的会计信息系统账务处理流程如图表12.4。   图表12.4              会计信息系统核算组织程序
 
1.凭证输入。将原始凭证、手工编制完成的记账凭证、其他系统转入的凭证以及期末处理自动生成的凭证数据等,按照系统事先设定的规则和方式,输入会计信息系统相关记账凭证文件。在输入过程中对会计科目、金额等进行正确性检查,如果检查凭证正确无误,则将凭证存入系统。否则,拒绝保存,等待相关人员进行修改。此外,已存盘的凭证通过输出处理可以对相关凭证汇总、查询、打印输出等。
2.凭证审核。审核功能主要对输入的记账凭证进行正确性、合法性、有效性等方面审核。对审核无误的凭证做已审标记,取消审核也需要通过相应的功能键完成。通过审核可以进一步查找在凭证输入过程中无法发现的错误。凭证审核的方法有:静态屏幕审核法,即审核人员通过目测等方式对显示在屏幕上的已输入凭证进行检查;二次输入校验法,即将同一凭证输入两次,通过计算机比较以检查错误的审核方法。
3.记账。在手工条件下,记账工作需要若干财务人员花费很多时间才能完成。而信息化环境下,会计人员只需使用记账功能,计算机将自动、准确、高效的完成各类账簿的登记、存储及相关会计科目文件的形成及输出工作。为防止断电或其他意外原因造成的记账过程中断,在实施系统记账功能前要保护记账前所有数据到硬盘备份目录,这样一旦记账过程被中断,系统可以自动恢复到记账前状态,然后重新记账。
4.账表输出。账务处理的最终目标是产生各种账簿和报表。账表输出就是根据企业管理及会计制度要求对账务数据进行排序、检索和汇总处理,输出包括日记账、明细账、总账等所需账表。输出的方式有:打印输出、屏幕显示输出以及磁盘输出等。手工条件下,考虑到工作量的关系,只登记少量的规范性账表。但计算机条件下,利用输入具体的条件进行综合查询,系统自动将满足条件的所有记录筛选出来并显示在屏幕上。
5.结账。与手工会计核算一样,结账也是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重要处理环节。通过一次性预先定义的账户结转关系,结账作为一个步骤可以由计算机在短时间内自动完成。结账前应做必要的检查工作,如果上月未结账,则本月不能结账;本月还有未记账凭证时,也不能结账。此外,同记账过程一样,要保护结账前的所有数据到硬盘备份目录,如果结账过程发生意外中断,系统可自动恢复到结账前状态。
6.编制会计报表。会计报表是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会计信息系统的最终输出结果。会计报表子系统的主要功能就是依据会计准则和有关法规,定期编制与报送规定的会计报表和企业内部管理所需要的各种报表,并利用编制输出的会计报表数据,对经济活动以财务收支情况进行全面、系统分析。
(二)会计信息系统核算组织程序的特点
计算机高速、准确的数据处理能力,使会计工作几乎完全被会计信息系统的核算组织程序代替,与传统核算组织程序相比,会计信息系统核算组织程序具有如下特点:
1.会计数据代码化。在会计信息系统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对各种会计数据,如会计科目、部门、人员等实行同一编码,这样既可缩短数据项的长度,节省存储空间,提高数据处理速度,也实现了数据表示的系列化和标准化,以便于计算机处理。
2.输入输出介质化。会计数据通过鼠标、键盘、磁盘等外部设备输入计算机,经计算机处理后,再通过屏幕、打印机等外部设备输出所需结果,外部设备作为传输媒介,将人与计算机联系了起来。
3.数据处理的集中化与实时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实施使分散的会计数据经由计算机集中处理。这不仅避免了数据的分散与重复,保证了会计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而且能够达到数据共享,提高了效率及数据处理的及时和准确性。
4.数据存储隐形化。大量的会计数据以电磁或光信号形式存储于软盘、硬盘或内存等磁性介质中,大大方便了数据的查找、检索和重复利用,减少了存储空间,降低了存储成本。但磁性介质存储的数据是肉眼不可见的,容易被不留痕迹的删除或篡改,同时也容易受外部环境影响而发生物理损坏或数据丢失,这对于数据备份和保存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信息传输网络化。网络技术迅猛发展及其在会计领域中的应用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影响无疑是革命性的。远程报表、网上支付、网上报税、网上采购、网上销售、网上银行等,会计信息的网络传输不仅可以及时、准确、全面地将企业内部会计信息发送给相关使用人,而且可以使企业同样获得大量的实时信息,网络化无疑是今后会计信息系统发展的主要方向。
6.内部控制程序化。手工会计系统中有一系列严格的凭证传递制度、签章制度等,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部分原有的以纸质凭证为核心的内部控制方式丧失了效力,只能设计相应的计算机程序进行内部牵制,如操作权限控制、数据校验等,通过程序自动执行完成会计控制。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具有人工控制和程序结合的特点。
四、会计信息系统工作组织
会计信息系统是一个人机结合系统,系统内各要素有机结合,才能正常运行系统处理程序,实现会计信息系统的目标。会计信息系统工作组织包括计算机系统、会计应用软件、现代化会计人员与相关管理制度等。
(一)计算机系统
    计算机系统是整个信息处理系统的工具和基础。粗略地来看,计算机系统可分为两大类基本组成部件。即人们所说地硬件和软件。
    1.计算机硬件。是指有形的物理设备,它是计算机系统中实际物理设备的总称,由各种元器件和电子线路组成。计算机硬件系统主要包括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并由总线将它们连接在一起。
    2.计算机软件。是指在硬件上运行的程序和相关的数据和文档,是计算机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可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1)系统软件。是用于管理和使用计算机的软件,具有通用性,主要由计算机厂家和软件公司开发提供。系统软件包括操作系统、语言处理程序、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服务程序等。①操作系统。是控制和管理计算机的软硬件资源,合理安排计算机工作流程以及方便用户的一组软件集合,是用户和计算机的接口。(如:DOS, Windows, UNIX, Linux等)②语言处理程序。是用汇编语言和高级语言编写的将源程序翻译成机器语言目标程序的程序。也称程序设计语言(如:BASIC, C++, C, Java, HTML, XML等)③数据库管理系统。是对计算机中所存储的大量数据进行组织、管理、查询并提供一定处理功能的大型计算机软件(如:SQL, dBase, FoxPro, Oracle, DB2, Sybase等)④服务程序。是为计算机系统提供各种服务性和辅助性的程序。 
图表12.5                   计算机应用系统结构
 
(2)应用软件。是为解决实际问题所编写的软件的总称,涉及计算机应用的各个领域。(如:Excel, Word, Outlook, Email, IE等)管理信息系统应用软件(如:财务管理软件,生产管理软件,销售管理软件等)
    3.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是将地理上分散的、具有独立功能的、自治的多个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线路和设备连接起来,并在相应的通信协议和网络操作系统的控制下,实现网上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的系统。从资源共享观点出发,计算机网络又可以定义为:能够相互共享资源的方式互联起来的自治计算机系统的集合。
    计算机系统的硬件设备要素、软件要素与计算机网络构成了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平台。
(二)会计应用软件
会计应用软件是针对具体会计信息处理流程而开发的计算机应用软件,是会计信息系统运行平台的核心部件。会计应用软件的种类很多,从其取得方式来看,通常分为专用定点开发软件、通用商品化软件和ASP软件服务。
1.专用定点开发软件。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这类软件一般应用于大型企事业单位和行业特点突出,采用行业统一管理的特定单位,如:铁路、邮电、金融等。专用定点开发软件的优点在于能够将本企业的业务流程优化与重组直接体现在软件设计中,系统更有针对性。但获得此类软件需要强有力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因此除了极少数存在特殊需要的企业外,大多数企业采用外购的通用商品化软件。
2.通用商品化软件。这类软件一般是由专业软件公司研制的,公开在市场上销售,能适应不同行业、不同单位需要的会计软件。大多数企业都是通过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购买适合的商品化会计软件这种方式获取会计软件的。通用商品化软件可以一次开发,多次使用,因此取得成本较低,但由于其通用性,企业购买时要特别注意会计软件与自身管理水平、业务处理与核算要求是否相适应,是否具有较高的性价比。另外,客户培训、售后服务水平、软件公司的知名度、软件市场占有率、性能稳定性、发展前景等也是要重点考虑的因素。存在特殊业务的企业可以在软件开发商的帮助下,根据业务的需要对商品化软件进行二次开发。
3.ASP软件服务。ASP(Application Server Provider,即应用服务提供商)具体是指,在共同签署的外包协议或合同基础上,客户将其部分或全部与业务流程相关的应用委托给服务商,服务商将保证这些业务流程的平滑运作,不仅要负责应用程序的建立、维护与升级,还要对应用系统进行管理,所有这些服务的交付是基于网络的,客户将通过网络远程获取这些服务。这种方式是网络经济的最新发展。ASP采用先进的计算机体系和IT技术,按照统一的数据接口和先进的科学的系统架构,根据我国中小企业运营和管理的实际要求,提供面向中小企业的财务、会计、进销存、客户管理关系和人力资源等系统,并将这些系统以标准化方式在统一数据中心进行配置,用户可以通过网络直接访问这些应用。选择这种方式用户一次性投资少,对安全性要求很高。ASP是一种比较新颖的方式,目前还没有推广。
此外,从会计应用软件所支持的上机用户数量和相应的计算机运行平台来看,可分为单机版和网络版软件;从会计应用软件所包含的功能模块来看,可分为部门应用软件、企业应用软件和集团企业应用软件等。
(三)会计信息化人员
信息技术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处理的自动化水平,但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和运行仍需要由各类人员负责: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需要对系统运行环境、运行需求十分熟悉的分析和设计人员进行整体组织;会计应用软件的操作,需要有理解信息系统功能、系统内涵的会计人员才能使应用软件正常运行;会计信息的传递,需要会操作计算机、会运用会计信息系统及时获取决策相关信息的使用者。由此可见,要使计算机更快更准确地完成信息处理工作,能对非常性的、非结构化的经营情况进行及时处理,系统人员在其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
另一方面,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也改变了传统会计人员的岗位分工与职能,单纯的财会人员已不能满足会计信息化后的工作需要,必须另外配置相关专业人员,负责会计信息化工作的管理及项目开发和系统运行、维护,如会计信息系统的分析人员、设计人员、系统管理人员、维护人员、操作人员、使用人员等。
会计信息系统中计算机应用系统与人员要素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的,系统专业人员所构建的应用平台恰如其分地适合企业的运行环境,会计操作与维护的专业人员能保障会计信息处理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各层面的会计信息使用者能有效地利用会计信息系统来获取所需要的会计信息,进行管理和决策活动。会计信息系统改善了组织内外部的信息交流与沟通,使相关人员能充分了解各自承担的职责,所执行的任务以及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四)会计信息系统管理制度
除了技术和人员因素外,会计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还要从管理制度上加以保障。建立系统管理制度,其中主要包括岗位责任管理制度、会计档案管理制度、操作管理制度等。
1.岗位责任制度。针对会计信息化的特点,会计信息系统岗位设置主要有系统主管、操作人员、审核人员、系统管理员、会计档案管理员等5个岗位。各岗位的主要职责是:
(1)会计信息系统主管:①管理、监督系统的正常运行,保证整个系统的合法、安全、保密、可靠;②与各有关部门配合,开发利用会计信息资源,组织协调系统运行;③对各岗位人员的工作质量进行考评,根据考评结果进行人员调整;④对系统重要账表数据的生成和对外提供进行确认和审批,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⑤完善现有管理制度,制定岗位责任和考核制度,协调本部门中各类人员之间的工作关系。
(2)操作人员:①按会计核算工作的要求,完成所分管会计业务的原始凭证的审查、汇集工作,并按要求对凭证进行预处理,编制记账凭证;②将记账凭证和原始凭证等会计数据按要求输入计算机,对审核人员提出的输入错误应及时修改;③进行所分管业务的会计数据处理工作,打印输出有关记账凭证、会计账簿、报表;④严格按照操作程序操作计算机和会计软件,及时做好数据安全及备份等工作。
(3)审核人员:①对输入系统的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进行相关审核;②对审核不符相关凭证不予签章确认并按要求进行处理;③对已审核通过凭证及时记账,打印出有关账表。
(4)系统管理员:①建立系统的运行环境,包括软硬件及网络设备的安装和调试等;②定期检查系统的硬件设备和会计软件,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③定期检查会计数据的安全性、准确性、及时性和保密性,做好数据备份工作;④按操作规程排除系统出现的软硬件操作故障,纠正系统故障引发的数据错误。⑤做好本系统操作运行情况的总结工作,提出系统管理、操作、维护的改进措施。
(5)会计档案管理员:①对系统电子或纸质形式的各类数据分类保管,建立会计数据档案;②做好数据档案的安全保密工作,不得擅自出借;③按照会计数据保存期限的规定,做好年度整理和销毁工作。
2.会计档案管理制度。良好的会计档案管理是保证会计工作连续进行、系统内会计数据安全完整的关键环节,也是会计信息得以充分利用,更好地为管理服务的保障。
(1)信息化会计档案的内容:①存储在计算机存储介质(如磁盘、光盘等)中的会计数据;②打印出来的纸质的会计数据(如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③系统开发的全套文档资料。
(2)会计账簿、报表的生成与管理:①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要每天登记并打印输出,做到日清月结;②科目汇总表、总分类账和各种明细分类账每月打印一次。每年的年末须将全部账簿打印输出,装订成册,作为会计档案保存;③会计报表、分析表等应按管理要求及时打印输出,经有关人员审核无误并签字盖章后方可生效;④每年形成的会计档案,按照归档的要求,整理立卷或装订成册;⑤采用磁介质存储的会计档案保存的单位,不再定期打印会计账簿,要征得同级财政部门的同意。
(3)数据备份管理:建立数据备份制度,以避免意外或人为错误千万数据的丢失;发生会计数据丢失时,必须及时用备份数据进行恢复。
(4)安全保密措施:①对存档的会计资料要检查记账凭证上是否有相关人员的签名和盖章;②做好防磁、防火、防潮、防尘、防虫蛀等档案保管工作;③磁介质保存的会计资料,要定期进行检查,定期进行复制,防止由于磁介质损坏使会计档案丢失;④严格执行安全和保密制度,会计档案不得随意堆放,严防毁损、散失和泄密;⑤各种会计资料,未经主管领导同意,不得外借和拿出单位。
3.操作管理制度。主要包括系统使用管理制度、上机人员操作管理制度等两个方面。
(1)系统使用管理制度:旨在为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创造一个良好的运行环境,保证计算机设备、系统程序与会计数据的安全,防止各种非指定人员进入系统,非法对系统进行操作:①对系统使用人员,本着既分工合作,又相互牵制的原则,由会计主管和系统管理员确定本系统合法使用人员及其操作权限;②系统服务器、客户机等应专机专用,杜绝无关人员使用计算机做其他工作;③做好日常检查监督工作,及时制止不规范使用;④防止计算机病毒传播,严禁来历不明软盘在财务专用的服务器和终端机上运行;⑤需存档或备份的数据,由系统管理员按规定指派专人负责复制、核对,并交会计档案管理员保管。各种备份的数据均要标明日期、时间、类型、备份人等,以便查找、恢复和明确责任。
(2)系统操作管理制度:主要规定上机操作的规定,操作人员的职责、权限与操作流程等方面的内容:①操作人员必须经过正式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才能上机操作;②操作人员必须严格按所分配的权限操作会计软件,不得越权或以其他操作人员的名称操作计算机;③操作人员密码应注意保密,不能随意泄露。设定密码时不能过于简单,且要定期更换;④设立“计算机使用登记簿”,进行上机操作登记,注明真实姓名、上机时间、操作内容等;⑤上机完毕后,都要做好数据备份工作,防止发生意外事故。
  会计信息化发展历程
信息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但不同行业、不同单位、不同部门的信息化有着不同的内涵和要求。会计信息化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会计信息化指与实现会计工作信息化有关的所有工作,包括会计信息化理论研究、会计信息化技术开发、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会计信息化的制度建设等。狭义的会计信息化则一般指以电子计算机为主体的现代信息技术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会计的本质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因此,会计信息化的进程是伴随着管理信息化及作为其载体的管理信息系统不断发展而逐步形成的。
一、会计信息化的发展阶段
(一)单项事务处理阶段
20世纪50~60年代数据处理技术和商用小型计算机的出现,将计算机应用的主战场推向了工商管理领域,产生了管理信息系统的早期形态——电子数据处理系统(Electronic Data Processing System,EDPs)。此时计算机应用水平低,主要是以DOS环境下的开发工具和小型桌面数据库系统(如dBase、FoxBASE、FoxPro等)为基础开发,并且以单机应用为主,开发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功能也比较简单。企业主要着眼于利用它来代替部分手工劳动,处理生产与销售记录、工资计算、库存统计等数据处理量大、计算简单、重复性高的局部经济管理活动,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因此,EDPs的应用主要体现于解决个别部门局部的计算和管理要求。EDPs是管理信息系统最早的发展分支,也是整个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在这一阶段,整体的会计信息系统还没有形成,只存在以模拟手工记账方式为主要功能的相互独立会计核算程序。
(二)部门级信息集成阶段
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Windows操作系统良好的操作界面、人性化的设计风格使企业内部越来越多的部门运用计算机来加速业务处理。当这种部门内部的应用达到一定程度时,如何将各部门的计算机应用系统进行集成,以使各个应用程序能够共享数据,减少重复劳动、提高效率、避免差错且明确责任成为人们开始关注和考虑的问题。比如在生产成本核算、工资核算、材料核算、销售核算及账务处理等存在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各部门级子系统之间建立联系,实现系统更高层次的集成,自动生成多种会计报表,在这种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AIS)应运而生。但是由于技术和观念限制,此时的会计信息系统只是企业财务部门专用的信息系统,系统的功能仍局限于会计核算,既向信息使用者提供财务信息,而没有形成能够提供管理信息和决策支持的系统。会计数据来源被动地依赖于相关业务部门,对数据的处理也只能是事后的统计分析,无法有效地进行事中控制,而且数据采集仅限于对企业会计要素产生影响的经济事件,对于企业供、产、销等相关情况了解不足,事前预测也无从谈起。
(三)企业级信息集成阶段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基于二层C/S结构、三层结构模式或B/S结构,运行在Intranet/Internet的网络环境中信息系统开发,大大提高了信息系统的可维护性和灵活性。大型关系数据库系统(DBMS),如Oracle,SQL-Server,Sybase等后台服务器的采用,使得数据的安全性、系统的稳定性、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能力有了长足进步。以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为代表的企业级管理信息系统迅速发展。
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是由美国著名的IT咨询公司Gartner Group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一整套企业管理系统体系标准,是在物料需求计划(Material Requirement Planning,MRP)、制造资源计划(Material Resource Planning,MRP-Ⅱ)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成的,其主要内涵是:“打破企业的四壁,把信息集成的范围扩大到企业的上、下游,管理整个供应链”。ERP的本质是一种管理思想,但它必须依赖当代信息技术作为实现其管理思想的载体,将企业和供应商、客户等市场要素结合起来,对企业内部的供应、生产、销售、人事、科研、财务进行整合,实现对人、财、物、信息等资源的综合有效管理与控制。在ERP环境下,会计的核算职能和监督职能得到充分发挥。会计信息系统的功能扩展到支持企业战略管理、业务分析、会计核算、供应链管理、集团财务管理等多各方面,不仅适应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决策信息需求,而且结合市场变化,及时、准确、细致地分析企业内外部环境,使会计信息系统能够有效地事前预测,并进行全过程的计划、执行、控制和分析。
(四)网络信息集成阶段
20世纪末,互联网在全球IT领域掀起了第二次产业浪潮,基于网络资源共享的电子商务(e-business)也刮起一阵旋风席卷全球各地,它不仅打破了国界、距离与时间的限制,而且改变了传统经济业务模式,迫使企业重新定位和思考其组织架构、业务流程和经营渠道。面对互联网络的冲击和影响,一系列新技术、新设计、新功能被应用到ERP产品之中,基于互联网的企业资源计划系统(IERP)相继研制并推出。目前,新一代IERP属于较新的领域,尚处于摸索阶段,但信息技术变革的一日千里,IERP最终将突破传统仅强调供应链集成性的ERP系统,将其应用范围扩展到全世界各个角落。届时,企业外部关系人,不论是客户或供应商、企业或个人,均可通过Internet访问企业ERP系统,通过针对特定用户需要开发的个性化配置页面,取得决策相关信息。所有这些信息也将同步输入IERP相关模块进行集成或处理,应用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自助服务就可以协助企业快捷地调整内部作业,合理安排供应、生产、销售等各个相关环节。
二、我国会计信息化进程
在我国,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进程历经20余年,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纵观其发展史,可以大致归纳为如下几个阶段。
(一)初步探索(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
我国的会计信息化最初表现为会计电算化。以1979年至1981年财政部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进行的试点为标志。1981年8月,在该项目试点工作结束时召开的财务、会计、成本核算管理中应用电子计算机专题学术研讨会上,正式把“电子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简称“会计电算化”。这一阶段,一方面会计理论界开始研究计算机在会计核算中的应用,并逐步建立起会计电算化理论结构模型;另一方面,部分企业也开始与高校和研究所合作,开始会计电算化相关的应用探索。但由于计算机技术普及程度低,缺乏相关的人才和硬件条件,绝大多数开发与应用工作都没有取得成功。因此这一时期我国的会计电算化主要局限于易于解决的工资管理和会计核算业务处理工作,开发水平低,重复开发问题严重。
(二)核算型发展(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
经过初步探索,我国对计算机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应用有了一定认识,部分参与早期会计核算软件开发的人员也积累了相关经验,他们根据国际发展趋势和国内情况,提出了会计电算化要走通用化的道路。1988年,中国会计学会在吉林省召开了第一届会计电算化学术讨论会,主题就是会计软件的通用化问题。1989年,财政部颁布了《会计核算软件管理的几项规定(试行)》。这是财政部第一个关于会计软件的指导性文件,其中提出了会计软件的十项标准。这为会计软件的规范化、通用化和商品化,也为会计软件的评审提出了明确的标准。会计电算化工作走上了有组织、有计划,蓬勃发展的轨道,同时,一批专门从事会计电算化软件开发的公司也相继出现。这一阶段,会计电算化主要是在财务部门使用,是一种部门级的核算型会计软件。
(三)管理型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期)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我国会计电算化软件90年代中期以后在功能上有了很大提高。由孤立的几个财务模块发展成为具有账务、报表、应收应付、固定资产、采购管理、库存管理、存货核算、销售管理、成本管理等各项功能高度集成化的通用模块;在总体设计思想的指导下,通过系统管理与系统设置,将各模块有机结合,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业务模式协调统一;由单一的财务部门级应用,发展成为跨越多个部门的企业级会计应用系统;由单纯的记账、算账和报账即核算型会计软件发展成以管理为核心的面向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财务与购销存业务一体化的ERP系统。同时,为适应不同规模用户、不同行业会计工作的需要,管理信息系统趋于多元化、多层次化。即结合各单位自身的特点和能力,开发适合不同规模企业的会计核算和管理软件。随着Internet时代的到来,可以想见在不远的未来,我国会计信息化进程也必将搭乘全球网络化的国际列车,迈入IERP的全新阶段。
  会计信息化的挑战与机遇
    毕马威会计公司合伙人Bob Elliort曾借用“第三次浪潮”一词来形象的预言:“IT引起的变革浪潮正在撞击着会计的海岸线,在20世纪70年代,它彻底冲击了工业界。80年代它又荡涤了服务业,而到了90年代,会计界将接受它的洗礼。它改变了商业运行的方式,也改变了经理们面临的问题,现在的经理们需要新的信息模式进行决策,因此,内部会计和对外报告会计都必须变革……”。可见,现代信息技术正在对传统会计理论、实务、教育和管理产生巨大的影响,传统会计正面临着巨大挑战与机遇并存的会计信息化时代。
一、会计理论基础的信息化
    传统财务会计理论是建立在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货币计量假设的基础之上的。但是,在新经济环境下,因特网技术极大地突破了传统会计的时空限制,四个会计假设都面临着实践的检验和科学论证。具体表现为:首先,网上公司、虚拟企业的兴起,它没有固定形态,也没有固定的空间范围,也可能是一种临时结盟体,甚至经常解散或重新构建。因此,会计主体假设所限定的会计核算和报告的空间范围将扩展到“实”、“虚”两个空间,各种处于“虚拟空间”的会计主体越来越多,使会计主体所依附的空间变幻莫测,对会计主体做出新的界定已成为无法回避的问题;其次,会计主体外延的扩展,其存在形式也变得十分灵活,经营持续时间长短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虚拟公司可以随业务活动的需要随时成立,也可以随时终止,持续经营假设将不再适用于网络经济环境。再次,由于会计主体存续时间长短的不确定性,要人为地进行会计期间分割,不仅很困难,而且意义也不大。不等距会计期间,“13个月”会计期等使传统会计期间假设发生动摇;最后,因特网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网上业务将越来越普遍,不同货币之间的跨国交易也变得非常容易,传统会计的单一货币计量方式将被打破,取而代之将是多国货币、电子货币。
二、会计组织的信息化
组织机构的划分取决于业务过程的分工,会计业务流程就是企业会计组织建立的基础,会计工作岗位设置、人员职责确定也要依据业务流程。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会计理论体系的变革与新技术手段的使用,会计组织应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变革。首先,组织扁平化。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企业各层面活动量显著增加,信息流加速。时间的压力要求会计组织做出快速反应和决策。传统会计组织结构是一种金字塔式的层次制,从组织的最高层次到最低层构成一个权力序列,中间存在一个复杂的中间层,造成组织内部信息传递的低效率。基于网络环境的会计信息系统,系统内外部传递更为方便、直接,原有组织内大量中间层面得以删除,组织结构由多层型变为水平型,增强了会计组织的反应能力。其次,组织网络化。网络经济条件下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强大的整合资源能力,进行网络化的管理。通过互联网的开发,将企业所面临的众多分散的信息资源加以整合利用,通过一个界面观察到很多不同的子系统,从而实现迅速而准确的决策。企业的所有部门及人员更直接地面对市场,减少了决策与行动之间的延迟,加快对市场和竞争动态变化的反应,从而使会计组织变得柔性化,反应更加灵敏。再次,组织的无边界化。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由于业务过程和会计过程的重组和整合,会计人员的工作将更多地与其他业务工作相融合,并参与到信息系统统一环境下的综合管理中。因此财务部门作为一个独立的组织机构的规模将逐渐缩小,会计岗位设置需调整,更多的财会人员将成为各业务部门和企业综合管理部门的成员,为加强业务过程的财务管理和综合管理提供会计服务。组织更多的不是表现为一种有形的障碍,其界限越来越趋向于无形,以尽快地将信息、人才、奖励及行动落实到最需要的地方。
三、会计人员的信息化
在美国管理会计学会做出的一项关于财务人员现在及未来业务调查中显示,被评为财务人员工作中最为重要的五项业务分别是:(1)顾客及产品获利分析;(2)企业流程改善;(3)绩效衡量和评估;(4)长期战略规划;(5)信息系统的开发与维护。由此可见,在信息化环境下,企业会计人员所扮演的角色、工作重点和工作价值已发生巨大的变革:首先,随着外部客户对会计信息需求的增长,会计人员不再仅仅满足于客观地制造和反映会计信息,而应利用信息可加工、可集成等特性,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会计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使其创造更高的效能,为债权人、投资者、供应商和客户、政府管理部门等提供多样化、灵活性的信息服务。其次,会计核算自动化彻底改变了会计工作处理的工具和手段,会计人员工作重点已从传统的事中记账、算账、事后报账中解放出来,逐步转向事先预测、计划,事中控制、监督,事后分析、决策的一种全新工作模式,会计人员的作用也更多地体现为参与企业综合管理和提供专业决策中。 最后,信息化环境对会计人员的素质也提出了相应要求。目前会计人员所从事的会计核算和财务分析等常规的、结构化较强的工作将由会计信息系统完成;而非结构化的、非常规的会计业务以及对信息系统资源的维护评价工作将成为会计人员的主要工作。这对未来会计人员的能力和素质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具有会计专业知识、管理和决策方面的知识,还应掌握信息技术、信息系统理论基础及其操作方法,具有适应社会信息化变革的能力。相应的,传统会计人员教育也面临着改革的挑战,这种改革应使信息技术和传统会计学有机结合,创造出全新的会计教学体系。Internet发展和多媒体技术的崛起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环境和全新的会计教学手段,这将使会计教学更具魅力。
四、会计管理和决策信息化
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会计过程和模型是为适合工业革命时代的需要,以传统的会计恒等式和会计循环为设计基础的。会计信息系统充当了信息的过滤器,负责筛选进入会计系统的信息,然后进行分类汇总以得到相应的财务报表。这是一种典型的基于输出视角的模型,也是一种面向财务业务过程的模型和视图 [4]。但是信息化社会中,会计信息系统的目标、结构、功能及依赖的模型都将发生质的变化:首先,在会计组织信息化,实现会计业务过程和会计模型重组的基础上,会计信息系统应向企业内部各部门提供评价各个业务过程及其相关资源的会计信息,以便辅助有关部门利用这些信息实现业务分工过程的优化,更好地为企业各部门提供满意的服务。其次,IT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将是面向决策的。它能提供各类型决策所需的会计信息,而不仅仅是提供会计核算相息和部分财务分析信息,从而使为决策提供有用会计信息的目标有可能得到名副其实的体现。特别是人工智能的发展、神经网络、遗传工程和模糊逻辑等技术的应用使庞大复杂的专家系统融入了会计师的经验和判断,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会计决策并改变决策方式。最后,经济活动发生变化时,会计所反映和监督的对象也应发生相应改变。在未来IT普遍应用的环境中,信息系统将是经济活动的主要载体,由此,与信息系统有关的资源将成为会计的主要对象。
五、会计制度信息化
综上所述,伴随着会计理论信息化、会计组织信息化、会计人员信息化、会计管理与决策的信息化,会计工作的目标、功能、处理对象、处理手段和处理程序等都发生了巨大变革,这些变革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要求、对会计信息处理及财务会计报告的形式与内容产生了根本性影响。因此,为了应对这种时代性的变革,国家有关部门一方面应对传统会计工作管理的理念、管理手段、管理内容和要求进行适应性转变;另一方面,主要通过会计法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等宏观层面的相应调整,确保会计信息化从一开始就进入规范化、程序化轨道,为会计理论与会计工作的信息化提供合法性支持和发展动力。
“信息技术正改变着一切。它正逐步取代工业时代并前所未有地改变了企业经营方式,它代表了一个全新的创造财富的后工业时代”。当前,这股信息化的浪潮已席卷了传统会计的方方面面,只有变革才会有生机。面对种种机遇,我们应打破陈旧的思维方式和操作规则,积极主动地迎接挑战,将会计融入全新的信息化时代。
复习思考题
一、单选题:
1.系统的核心特征是(    )
A.层次性    B.适应性   C.整体性    D.目标性
2. ES的含义是(    )
A.专家管理系统    B.国际电子商贸系统    C.人力资源系统    D.总裁信息系统
3.下列会计信息系统功能结构中属于管理分析系统的是(    )
A.资金管理子系统    B.成本管理子系统    C.账务处理子系统    D.领导查询子系统
4. 下列与固定资产子系统无直接联系的子系统应是(    )
A.采购子系统  B.成本子系统  C.账务处理子系统  D.其他管理子系统
5. 下列不属于会计信息系统软件资源的是(    )
A.网络操作系统    B.会计规范    C.数据库管理系统    D.会计软件二、多选题:
1.下列属于信息特征的内容有(    )
A.共享性    B.时效性    C.可集成性     D.可编码性
2.下列属于系统特性的有(    )
A.整体性    B.目的性    C.适应性    D.层次性
3.下列不属于信息系统基本功能的有(  )。
A.系统分析    B.数据的采集    C.系统设计    D.信息的输出
4.下列属于会计信息系统基本构成内容的有(    )
A.硬件资源    B.软件资源    C.信息资源    D.会计人员
5.下列属于会计信息系统中财务系统的内容有(    )
A.固定资产子系统    B.成本子系统    C.存货子系统    D.报表子系统三、简答题:
1.简述数据与信息的概念及两者的区别与联系?
2.什么是会计信息系统?简述会计信息系统包含的基本功能模块?
3.会计信息系统核算组织程序及其特点?
4.如何构建计算机应用系统?
5.简述会计信息系统管理员的工作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