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12333更新版:怎样才能活到一百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7:41:37
怎样才能活到一百岁? 沈汝青    发表于 2011年10月22日              

 

           

 

  

        得缘见到海南文笔峰玉蟾宫百岁道长张至顺,印象深刻的不仅仅是他的健康高寿,还有他坎坷艰辛的人生,道业修行的境界……总觉得对他的描述难以言表,正好看到四川大学老子学院于国庆教授的文章,写得很平实,却很动人,很贴切,就全文转录于下: 

                                                                         鸟飞不到疑无路,云与齐高直接天

——记海南玉蟾宫住持张至顺道长 

于国庆$1__VE_ITEM__* 

水调歌头·自述

(白玉蟾)

苦苦谁知苦,难难也是难。寻思访道,不知行过几重山。吃尽风僝雨僽,那见霜凝雪冻,饥了又添寒。满眼无人问,何处扣玄关。

好因缘,传口诀,炼金丹。街头巷尾,无言暗地自生欢。虽是蓬头垢面,今已九旬来地,尚且是童颜。未下飞升诏,且受这清闲。

                                      ——题  记

   按照有些人的感觉,海南是一个遥远的近乎世外桃源的地方。如果从顾名思义的角度来解读“海南”,海是水,南是火,海南就是水火,不过,这里的水火并存不是水火不容,而是相辅相成,《周易》中有一个《既济》卦,就是水火(坎离)在一起而形成的,其含义就在于告诉我们万事万物都是阴阳相交、相反相成、进而形成并发展变化的,由此可见,“海南”之中也蕴含着水火相济、阴阳相调、和谐相处的深层道理,这是传统文化,尤其是道家道教文化教给我们的大智慧。

海南之中,最能体现这种相反相成智慧的,就莫过于定安县文笔峰的主心骨所在、道教圣地——玉蟾宫了。倘有道缘,能够亲上文笔峰,拜瞻玉蟾宫,你会发现,虽然文笔峰山势不高,却奇峰青翠,绰约风姿,是个难得的风水宝地。山上苍松挺拔,绿影婆娑,亭台相连,楼阁叠衬,真活脱脱一个世外仙境,比起粗犷和素描式的北方山麓来,这里更有一缕由濒临海滨所孕育的灵气与清秀。

玉蟾宫不仅风景如画,更重要的,它乃是道教金丹派南宗实际创始人、五祖白玉蟾祖师修道悟道的地方,素有“南宗宗坛”之誉。白玉蟾乃是道教界一位奇人,于天文历法、医学养生、书法绘画、诗词歌赋,无所不学,无所不通,他留下了三千多首诗词和众多的修身养性著述,被国际汉学界称作玄门大师。晚年,白玉蟾因怀念故里而返回海南,并且在文笔峰下隐居修行,据称,他在九十五岁的时候终于悟道飞升而去,由之,玉蟾宫历来为教界内外所敬仰,正应了那句话“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2时至今日,玉蟾宫的声誉越来越大,前来玉蟾宫的游人香客熙熙攘攘,络绎不绝,这里面不仅仅有白玉蟾的创建之功,更有玉蟾宫现任住持——张至顺道长的勤心耕耘之功。数日前,在海南省道教协会陆文荣会长的热心促成下,笔者慕名而至玉蟾宫,有幸参访了这位颇具传奇色彩的百岁高道,聆听道长耳提面授,得益匪浅。在此,笔者通过拙笔尽力把期间的所闻所见、所学所思撰成一文,以飨读者。

                                                                      一、逢缘入道、出世广生

 张至顺道长,道号米晶子,乃是全真龙门派第二十一代传人,是当今教界一位非常有威望的高道,张道长因修道多年,道养精深,素来为教界内外所敬仰。

道缘所至,当面拜谒道长,首先关心的是老道长是如何入道的。谈及这个话题,老道长一脸的平静:“有些人出家是因为看不透,我入道,却是因为我看透了。”听到他这句话,我有点懵懂,只听见老道长接着说:“这全是顺其自然之事!”

原来,道长本是河南人,小时候,他的家里不但不穷,反倒是颇有些富足和兴旺。没曾想,由于战乱和自然灾害,一年之后,家族迅速败落了。老道长语调平缓,无论是讲述兴旺还是讲败落,总是面露微笑,这真是做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老道长接着说道:“家道败落了,为了谋生,我们家只好去四处逃荒乞讨。我那时候也就六七岁,我记得当时有个老婆婆说我父母是好人,一定有好报,苦日子一定不会太长。”

“可是,我却觉得那段日子是那么漫长,整日里吃不饱,穿不暖,我不明白,我家出现这种变化,这到底是为什么。后来想想,这可能就是古人讲的‘世事难料’吧。我尽管当时年龄很小,可是,却对此有了较深的体会。” 道长在讲述这些往事的时候,没有任何尴尬和遮掩,谈起以往的事情,他不但记忆清晰,而且谈吐清楚,不像其他高龄老人在谈及往事时,总是说“你让我好好想想”,想来,定是几十年修道的结果,念及此处,我肃然起敬。

“那个时候,村子里请人在唱大戏,有一曲目叫做《湘子传》,讲的是韩湘子出家成道的事情,看了后,我就想,韩湘子悟透的不正是我脑袋里面的困惑吗?同时,我也想,既然韩湘子可以在七岁出家,为什么我不能在七岁的时候也出家求神仙呢?于是便有了出家的念头。”

“不过,摆在我眼前的实际情况是,我首先要活下来,因此,没有别的办法,我只得跟随父母四处乞讨来弄口饭吃。可是你也知道,有句话说:‘当奴隶的饭不好吃,不当奴隶又没饭吃,’我就在琢磨;有没有中间一条路走,那时候,我就又想到出家了。看来,我的出家,根本不是别人的想不开,而恰恰是我想得开——唯有如此,才能过上真正的人的生活。不过,我现在想,那时候,我家出现的种种变故,恐怕也是一种引我入道的因缘。”

“在乞讨的过程中,常常听人讲‘终南山’常出神仙,是个修道的好地方,自己便私下琢磨,暗想“终南山”中有个南字,应该在南方,于是有几次,我就偷偷摸摸向东南方向跑过几次,可是最终也没有找到终南山,结果常常是被人给送回来。如此这般,我渐渐度过了自己的童年,结果也没有出家成。”说到这些,老道长想是好笑于自己幼时的表现,脸上的表情有了明显的笑意。

     讲了这么半天,老道长才停顿下来,喝了口水润润嗓子,趁这个间隙,我总结了一下,觉得这个老道长相当不简单,他不但头脑清晰、思维敏捷,而且话语流利有力,根本不像一个即将过百的老人,难怪人家都说他已经得道了。

“十七岁那年的农历十月,或许是精诚所至,幸逢道缘垂身,我在华山遇到了我师傅,而后便跟着他到了华山西边的少华山碧云庵居住修行,第二年正月十五,我正式出家,师傅赐我道名张至顺,道号米晶子。”

“师傅告诉我说,他是全真龙门派二十代传人,名讳叫刘明苍,他的师傅,也就是我师爷,名讳是王圆吉,是龙门派十九代传人,要我牢牢记住。我现在修行练习的‘八部金刚’和“长寿功”功法,就是我门中祖师爷传给我师爷、师傅,后来又传给我的。”

“我师傅不但把道法传给了我,还教给了我一句话:你是一个修道者,不但要自己潜心修道,更要弘道广生,济人救世。后来我在山林间隐居修行几十年之中,这句话一直盘旋在我的耳边和心中,它指引我去深深参透师父的教诲,此后,我出山四处修道、访道、弘道。并在道祖爷的指引下,来到了玉蟾宫,希望在这里,一来可以传承、弘扬传统文化和道家文化的精华,另一方面,也可使老百姓真正从中受益。”

听到这里,我回忆起道长嘴边常常提到的一句话:“我们都是中国人,道教是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那里边的好东西,我不能一个人自私地受用,得把它弘扬出去,让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都了解,都受益!”张道长这份浓浓爱国热忱和深厚的同胞情谊,着实让人感动,让令人肃然起敬!

诚心于道、千辛无悔者,张至顺道长也!

 

 

 张至顺老道长练功照

二、论道谈趣、至性真情

 老道长精通道教原典,尤其是对于全真道经籍,更是轻车熟路,随手拈来,让我们领略了一个本分修道者的真功。当我们探究某个问题,需要引用道经来说明时,道长常常是开口即出,没有丝毫差错。记得我们在讨论《道德经》中对道的论述时,道长竟然出口把经中直接提到的有关“道”的语句一一全部背诵了出来: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如此不一而足。不仅如此,道长对于其他道经,诸如《南华真经》、《悟真篇》等道教典籍中的字句,出口即诵,令人我等研习者敬佩之余常常脸红。

正是基于对原典的精熟,道长对玄道的领悟和阐解更是远超一般修道者,常常在令人耳目一新的同时,扣动人之内心深处的心弦,难怪好多人都争着前来聆听教诲。记得在讨论《道德经》的第一句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时,关于这句话的句读问题,老道长提出了一个令我们感觉非常新颖的思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尽管以前也曾经有人提出这种点读法,但是对于其中的内涵,却几乎没有人揭示出来,老道长在上述句读的基础上,给我们解释了包括“道可、道非、常道”在内的道的几重内涵,让我们感受了修道者对道的领悟。道长之所以百岁高龄还能记忆超常,见解独到,究其原因,不仅在于其每日里修身养性,还在于坚持日日读经诵经,数十年如一日,这点,令我辈既钦佩又惭愧。

后来,我常常反思,觉得我们这些年轻的学者,不但要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研究问题,更应该亲身体会真正修道者的感受,否则,我们的研究会变成无源之水,难有大成绩。

道长不仅熟读道典,推陈出新,而且将所学所悟内化于日常的修行之中,真正做到了“转识成智、化智成德”。鉴于当前道教界内存在的某些不良现象,道长曾经高屋建瓴地提出了一系列方案,希图匡正弊端,重兴大道,这些措施包括加强宫观的科学管理、提高道众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密切学术界和教界的合作与联系等等。在这些措施的字里行间,我们分明看到了一颗爱教、兴教的赤诚之心。

道长认为,当今道教之所以还未兴盛,关键环节是一些普通教众的文化素质不高,为此,在海南道教协会会长陆文荣道长和玉蟾宫住持张道长的大力促成下,四川大学老子研究院在玉蟾宫中设立了教学实践基地,定期请专家学者和高道大德前来讲座,其重心在于加强教界和学界的沟通联系,提升教众的文化素质,相信,学界和教界的诸般合作和努力一定会为道教的发展带来新的气象和局面。

道长对于当前的文化现状非常关注,他常常说,道教是我们土生土长的宗教,里面有相当有价值的精华和智慧值得今人好好学习、借鉴,可惜的是,有些人只顾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了这些宝贝,这是令人痛心的。为此,他不仅大声疾呼要珍惜传统文化,而且身体力行,时常到全国各地去办讲座,不辞辛苦向民众讲解传统文化、尤其是道家道教中的宝贵精神财富,希望以此推动世人重视、进而弘扬传统文化。

讲了这么多,不要以为道长只是一个“书呆子”似的修道者,整日里不苟言笑,板着冷面孔,倘若你这样想,那可就大错特错了。道长虽是修道者,从不乱开玩笑,但这并非意味着他就是一个呆板、不开化的修道者,道长有时候常常给他的弟子讲些以往修道者的奇闻轶事,这些奇闻轶事不但有趣,而且内摄真道,让人于谈笑之间领悟大道玄旨。

有一次,事有凑巧,我就听到道长讲了几个有关清代高道王常月的趣事。道长说王常月修行非常厉害,道行也高,有一天,王常月见到了斗姆$2君,斗姆便问他有什么愿望,由于第一次见到神仙,王常月非常紧张,不知道说什么好,慌张地连连摸自己的胡须,一直支支吾吾,急得说不出话来,斗姆一见,还以为他比较在意自己的胡子,于是就说:“你是嫌自己的胡子太短了?这好办,以后就让它长长便是。”后来,王常月的胡子长得老长,足可以围绕他的脖子转几圈。

后来还有一次,王常月又见到了斗姆$2君,这次斗姆$2君依旧问王常月有什么愿望,王常月又和以前一样,一着急,再也讲不出话了,便一边暗恨自己,一边着急地直跺脚,斗姆一见,明白了:“你是嫌自己的脚小啊,这好说,让它长大就是。”此后,王常月的脚长得非常大,足有三揸长(成年人一揸约有20多厘米),好一双大脚!

据说,第三次,王常月又碰见斗姆了,他心想,这次可不能再错过机会了,于是一边比划一边讲出了自己的愿望,斗姆$2君一听:“哦,你想有个修道弘道的道场啊,这好办,你就去白云观吧。”当时的白云观比较凋零,王常月去了之后,那里的道场后来就兴旺起来了。

讲述完这些,在众弟子的笑声中,他意味深长对以许理慧道兄(道长高徒,道号文极子)为首的弟子们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你们看,只有真心修道,才会有神仙来指引、保佑我们。”

道教讲,修道者要斩断情欲,但这并不是要人变得形如枯木,而是要人做到真性真情,老道长以其自身之种种情性,向我们诠释了一个真正修道者的典范。

至性真情、道生为一者,张道长也!

三、悟行养生、德业双彰

 道长修道践行,几十年如一日,丝毫没有懈怠、退缩之心,日积月累之功,使得道长将大道之理融于日常琐事之中,并时常把这些收获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讲给受众听,使人受益匪浅。

在道长所讲之道中,引人尤为感兴趣的是其养生之道,加之道长百岁高龄仍旧身强体健,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思维敏捷,故更有说服力,每日里,前来讨教养生秘诀的人不绝如缕。

一来为了弘道广生,积功累德,二来为了传承文化,济世利民,道长便时时总结自己的修道真验,渐次总结出了一系列养生理论和实践法门。

道长认为,道家道教的养生智慧其实简单易行,不像那些心怀不轨的人故弄玄虚,他常常说:“养生之道非常简单,这是因为道本来就是简单的,凡是复杂的就一定不是道。”为此,他还编了一句简练好记、颇具效用的顺口溜:“少吃荤,多吃素,月光底下勤散步(这是因为月光最养人)。万缘齐放下,长寿如彭祖。”这正应了“大道至简不繁”的道家真智慧。

不仅如此,他还把道家道教之“道”中蕴含的养生智慧与传统文字阐释学结合起来,从而开别开生面地创出了一套养生大道视角下新的“说文解字”。

道长说,几年前,他自己在打坐修行时,灵光忽现,神仙赐他天机,终于开窍获得了大智慧。这个智慧就是把养生的至道通过解字析字完全表达了出来。

道长说,万物由道而生,由道而养,由道而成,由道而藏,因此,道家中的养生保健智慧都是由道生发而来,换句话说,道家的养生之道也是由道而来。现在,社会上有很多人都在讲养生,可是,什么才是养生之道呢?首先,道长根据其几十年所悟,从“养”和“生”这两个字入手,讲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养生之道。

道长说,我们的老祖宗在造字时,是倾注了某种深意在里面的,比如,就“养”字来看,“养”字就有一种内涵在其中,不过,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养”字,是简化字,要想讲出“养”的含义,必须根据繁体字的“养”讲。繁体字的“養”上面是两点,中间是个“王”,下面是个食物的“食”字。当把繁体的“養”字如此拆开分析时,蕴含于其中的养生之理便自然彰显出来,具体来说:

丷:表示阴阳和太极,其在养生上的道理就是养生要顺从一阴一阳互根互生的道理,动静相结合方能做到健康长寿。

王:表示主,内含土,表示土在养生之中为主。

火:火是生命力,生命无火,万物不能动。

食:养生关键是日常的饮食养生,而不是依靠吃各种补品和药品来达到健身的目的。

艮:八卦之一,意指少阳之气,万物离开了少阳之气就不能生存。

接下来,道长又通过“生、體、然、經、意、非”等繁体汉字向我一一阐述了道学蕴含的养生之真道,我听后如醍醐灌顶,受益不可言表,用道长高徒许理慧道兄的话说:“师傅免费为你开了智慧。”尽管道长于此多有心得,他却常常谦虚,从不炫耀,一恐道理不周,让人误解,二怕前有高人,贻笑大家,于是张道长于修道弘道之中,既时时总结提炼、升华自己的理论,又常常和其他高道相互切磋印证,共同提高。

当然,养生不只是讲讲说说,关键是要把这些“道理”落实到我们养生的身体力行上,因为,真正的养生不是写写讲讲就行的,关键是要在实践中起到真正的养生保健效果,实现去病强身、健康长寿的目的。为此,道长把其门中秘传的动功修炼之法——“八部金刚”毫无保留地讲述了出来,八部金刚是八个动作,可别小瞧了这八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它蕴含了传统道学养生的精华道理,并和中医的经络理论融合在一起,效果非常明显,前一段时间,海南省的几个患有癌症的人就是通过修炼这个“八部金刚”而重新康复了的。目前,《八部金刚》的书籍和影像资料已经由曾经的受益者整理、捐资出版,并无偿赠送给有缘者,无数人已经从中得到受益。

参访之余,恰巧读到道教南宗实际创始人白玉蟾祖师的诗词,当咏其《水调歌头·自述》时,对照张道长一生的奉道经历、修道体验与弘道情怀,忽然发现,却原来这种精神与心境,自古高道玄家莫不如此,张道长所彰显出来的修道典范,向我辈诠释了得“道”者的不尽内涵。

德业双彰、心系苍生者,张至顺道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