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面板如何创建关联:假如地方政府“破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18 13:27:55
 这个题目让人想起美国硬汉派影星阿诺德?施瓦辛格主演的加州“破产”大片。

  两年前的那个夏天,刚刚上台没几天的施瓦辛格就面临加州政府巨额赤字窘境,不仅办公楼都是从居民手里租来的,连高速公路破了个坑都没钱去修。可是,堂堂美国联邦政府在收到加州的告急信后,竟然决定暂不施以援手,担心先例一开引来更多州政府上门求救……加州政府上空笼罩着破产阴云。

  换了是在中国,这种事十有八九不会出现。所谓“破产”,更是在地方政府的词典里闻所未闻。

  何谓破产?资不抵债而已。地方政府会让这种局面出现吗?当然不会。

  首先,银行系统会应邀解囊,只要当时货币政策允许,各种输血性质的贷款纷纷上门自不待言;其次,地税系统会“先市长之忧而忧”,“大干一百天”组织税收以迎接财政困难的来年;再次,即使银行不给钱了,税收也不好了,地方还有大小不等的国有资产可以拿来转让拍卖,比如路桥基础设施、垄断性公共事业;最后,地方实在没办法了,中央还可以取消一些税收免征条款、下放一些税收征管权力、启动一些价格调节基金,最不济,还有中央财政兜底呢。

  以上种种现象构成了一个奇怪而畸形的政府金融结构:即使审计署查出地方债务余额已高达10万亿元之巨,但这“隐性的负债”却绝大部分留在了银行体系,而“显性的资产”则全部归地方政府所有。试问一个只有资产表没有负债的地方政府怎么可能资不抵债,又怎么可能面临破产?

  现在,财政部正在试图改变这种局面,把地方政府的隐性负债透明化,途径之一便是由中央代发地方债改为地方自行发债,由上海、浙江、深圳、广东四地先行试点。虽然这种为银行体系松绑的举措,有助于地方政府提高其经济运行和财政状况的透明度,进而提高其运行效率,但负面效果同样存在:自行发债并没有改变地方政府面临的债务压力,只是等同于将地方政府“破产”的潜在风险由幕后释放到了前台。

  尽管中央已经提出全国分功能区调整发展目标以改变唯“GDP”的政绩观,但无可否认的是,大力发展基础设施、改变城市面貌、以创造利于吸引投资的硬件环境,目前仍是各级官员们的第一要务,发展的动力仍在指挥地方政府创造出各种各样的有形资产,同时留下大大小小的资金窟窿和债务负担。而中央要求的教育、医疗卫生、保障房建设、农田水利建设等涉及民生的种种投入,也需要地方配套资金跟上,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不匹配的问题再度凸显。

  在这样的背景下,允许部分地区试点自行发债,无非是延缓了地方债务到期高峰潮的来临,给试点地区以“借新债还旧债”的机会,使中央财政能在更大程度上支撑非自行发债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的债务解决这是地方自行发债维持现状做法的可能结果。

  但如果地方发债再往前走一步推广到全国,随之而来的各种制度、财务和法律风险将会呈几何倍数增长,以地方政府现有的治理模式和责权界定,至少就现阶段来说,这恐怕真的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到那个时候,“破产”的可能或许会被作为一项重要事项提上政府部门的工作议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