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鉴定站:主题文化:催生特色高中的文化制高点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03:29:36
新海高级中学原来的“三风”是在80年代中期特定背景下形成的:“团结进取,文明创新”的校风,“科学严谨,高效出新”的教风,“勤学多思。探索求新”,的学风。在进入21世纪后,根据主题文化的定位,学校经过讨论重新提炼出新“三风”:校风是“厚德、明志、博学、力行”;教风是“正德、厚生、精业、求是”;学风是“弘毅、笃学、切问、日新”。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新“三风”融古通今,推陈出新。既有历史感,又有现代感;既有内敛之力,又有外显之效。既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又蕴含了对现代文明的创新。以校风为例,“厚德”源自《周易·坤卦》中的“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即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厚德载物作为中华美德的一种概括,这句话历来成为志士仁人崇尚的最高道德境界。所以,我们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高尚的道德情操,作风正派、崇尚正义、豁达开朗、心胸坦荡。“明志”出自诸葛亮的《减子书》中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即我们要目标明确,志向高远。要有“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思想;要善于制定具体的学业规划,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博学”语出《中庸》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作为教师,应学识渊博、造诣精深;作为学生,应打下厚实的功底,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力行”出自《补记·中庸》中的“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即努力实践,竭力而行。
  其他的如学校形象定位、管理哲学、办学目标、办学要略、科研追求、办学愿景、学校精神、学校使命、学校宣言等都一一提炼和研制,这些关于理念和精神方面的研究,围绕着“民族根”传统文化去思考,并提炼和阐释,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对管理哲学,我们提炼出八个字:“以人为本,终极关怀”。所谓“以人为本”,在这里可以理解为:人是一切文化事业之根本。一切文化事业都是由人来开创、推动和发展的,因而都必须依靠人,依靠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其一。其二,人不仅仅只是开创、推动和发展一切文化事业的手段,更重要的是,人本身就是一切文化事业最根本的目的。一切文化事业及其进步和发展都是为了人,为了人的一切。所谓“终极关怀”,是指对人的最深切的关怀,也可以理解为一切文化事业的“终极目的”,即为了“人的全面发展、自由、解放和幸福”。“以人为本”和“终极关怀”二者是密切相关的,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升华。要是没有“以人为本”的理念,“终极关怀”便无从谈起;反之,要是没有“终极关怀”的理念,“以人为本”,便失去了其最深刻的意义。
  学校教育哲学和精神文化是学校主题精神之魂,没有教育哲学和精神文化的普通高中是不可能获得并拥有屹立于品牌学校之林的精神力量。
  
  三、通过课程来推进主题文化建设
  
  “主题文化”只有通过课程实施才能有血有肉、立体丰满,才能成为提升学校创造力的一种精神动力。学校应通过学科课程来突出主题文化,通过校本课程来拓展主题文化,通过研究性课程彰显主题文化、学校应通过活动课程来实践主题文化,通过环境课程来营造主题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在学校中凝聚成一种精神特质。这里以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环境课程为例来说明。
  在学科课程实施过程中要强化文化教育,尤其是经典文化教育。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与专题这五个系列最适合对学生进行经典文化教育。如“诗歌与散文系列”可开设若干选修课程:中国古代诗词曲选读、唐诗选读、宋词选读、元曲选读、唐宋散文选读等;又如“文化论著与专题”可以开设若干选修课程:中外文化论著选读、《论语》选读、《孟子》选读、姥子》选读、《=庄子》选读、《人间词话》选读、中华文化寻根、民俗文化专题、社区文化专题等。这是我们进行这方面教育的主渠道。强调阅读经典名著、优秀诗文,有利于优秀文化的熏陶和对中华文化的体认,增强民族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高中地理是惟一跨越“人文与社会”和“科学”两个学习领域的一个科目,人文地理等内容也是进行传统地理文化教育的重要渠道。政治和历史属于“人文与社会”这个学习领域,有利于突出主题文化。在“科学”领域,如“物理”系列I,由两个模块组成,侧重物理学与社会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可以突出物理学的人文色彩。“生物”选修Ⅱ中也有“生物科学与社会”模块。在“艺术”这个学习领域,经典文化的内容则是相当多的,是突出主题文化的重要领域。
  在学科课程中,建立生命化课堂,讲究三维目标的统一整合,讲究“思维场”“情感场”“交往场”的生态平衡,讲究过程的生成性、活动的主体性、评价的人文性。
  新海高级中学的主题文化定位在“传统经典文化”上,围绕这个视点来设计活动课程,就可以设计“八大系列”:文学经典读书报告系列、文化经典读书报告系列、史学经典读书报告系列、绘画艺术经典读书报告系列、音乐经典读书报告系列、中国经典建筑艺术欣赏系列、中国名山文言游记系列、中国名水文言游记系列。又如通过环境课程来营造主题文化,可以发挥《校报》《校刊》的思想与文化传播作用,尤其是要加强对传统经典文化和传统经典文化活动的宣传;建设好学校的门户网站,设计好网站设计的公共模块,搞好校园文化模块;尤其是要链接“中国古曲网”“少儿读经网”“国学网”“故乡网”“国学宝典网”“中华古籍网”“中华文史网”“百家讲坛”等经典文化网站;进校、离校、课间、午休前等音乐欣赏时间专门播放“中国古典音乐”“民族经典音乐”,如古琴曲《广陵散》 《高山》 《流水》《梅花三弄》《醉渔唱晚》《平沙落雁》等,这些古典音乐作为沟通人们心灵的艺术,对于弘扬传统文化,陶冶情操,涵养学生中正平和的愉悦积极的性情,有着重要作用。
  为了进一步配合课堂教学,突出主题文化,学校还开辟了主题文化新空间。把办公楼前东西花园建设改造为唐诗苑和宋词轩,目的是增加物化载体。这些苑亭轩由于置放的环境和欣赏对象的特殊性而具有了某种明显不同的特质。并且,作为物化了的精神载体,它们积淀着历史、传统、文化和社会价值,并集中反映着特定群体的道德价值和审美取向。因此,这项具有重要文化意义的建设,要从材质、色彩、体量、艺术风貌、表现手法等方面,请园艺专家在调研并论证的基础上进行精心设计。
  构建学校的主题文化,最终形成学校的主题文化形态,包括主题文化意象和主题文化精神。具体地说,主题文化活动系统使主题文化明确化;学校景观文化系统使学校主题文化视觉化;课程实施系统使主题文化深植化;主题文化阐释系统使主题文化特色化;制度建设系统使主题文化规范化;学校宣传系统使主题文化推广化。
  从学校特色到特色学校,再由特色学校到品牌学校,这是一个孵化和催生的过程。如果没有主题文化的构建,没有在实践中形成主题文化精神。也就没有“品牌”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