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普3c认证证书:解读十七届六中全会(之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高层动态·资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8:47:30
解读十七届六中全会(之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2011-10-23 作者:刘海涛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这个论断深刻地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乃至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历史地位,同时也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所谓“价值”,系指“意义”或“积极作用”。社会主义价值是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优越性的集中概括。中国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是基本国情和时代特征的客观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作为判断事物的价值尺度,洞察世界大势,把握时代脉搏,以社会主义实践为客观依据,认识到社会主义思想、运动和制度的价值。从新旧社会的鲜明对比中,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中,中国人民从内心深处由衷地作出了“社会主义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的价值判断,并成为一种信念和追求。

  社会主义价值作为一种文化的积淀表现在方方面面,人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归纳。但是,只有“核心价值”才是决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具体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要素。围绕“核心价值”形成的各种观念构成了“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目的在于增强人们对于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形成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与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加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精神支柱。

  在科学社会主义的视野内,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就是人类解放。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将其具体化为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富裕——在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上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从事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得以形成和展开的事实基础。在当代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发挥的实现和维护人民当家作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历史作用,使社会主义从一种思想和运动凝结成一种文明和价值。

  四大基本要素

  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大基本要素。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思想基础。在“战争与革命”的岁月,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实践,领导人民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建立了新中国,完成了实现国家的独立、人民的解放的历史任务。在“和平与发展”的今天,中国共产党又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带领中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这说明,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中国革命的理论基础,同样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也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科学地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以及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为社会主义的理想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中国共产党人坚信人类社会必然走向共产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认识到共产主义将是一个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只有在它的“第一阶段”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近代以来百多年的探索,使人民切身感到,如果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的混乱状态就不能结束,贫困落后的状态就不能改变。但是,中国共产党人也清醒地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

  当代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因此,需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搭起现实与理想之间的桥梁。于是也就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位一体”的现代化目标,既反映了当代社会主义的发展程度,表达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同时也指明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以此作为共同理想,必将产生激发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动力。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但不否认精神对物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巨大能动作用。列宁甚至说,唯物主义者最“唯心”。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组成部分,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前面冠以“中国特色”,说明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高度统一。

  中华民族在“最危险的时候”,能够克服艰难险阻,排除内忧外患,其内在动力源自数千年来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改革开放加速了中国从“地方史”逐步走向“世界历史”的进程,也使中华民族精神从人类文明的宝库中汲取了营养,获得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形成了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在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各种文化相互激荡的环境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将有助于维护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避免“全盘西化”引发社会动荡;开发和展示时代精神将有助于跟上时代步伐,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在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构筑的精神家园中,社会主义才能生根开花结果。

  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的是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作为调节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的行为规范,道德要解决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奉献与索取的关系问题。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现阶段社会主义道德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有机统一。这一道德不仅具有社会主义性质,而且深深扎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中,并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发展。

  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社会主义道德必须以社会主义价值观为准则,回答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什么是荣,什么是辱;以什么为荣,以什么为耻。从这个角度说,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道德领域的具体体现和基本要求。反过来,只有透过社会成员的言谈举止,才能体察其内心深处的荣辱观;通过荣辱观,才能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

  着力提高人的素质

  说到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社会主义社会要由全新的人构成,因此,人的素质是衡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程度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指标。

  人的素质是历史的产物,又给历史以巨大的影响。在马克思看来,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这种革命的实践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就是培养工人阶级彻底革命的意识。

  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体现在文化建设方面,就是十七届六中全会所要求的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理论一旦被群众掌握,才会产生物质力量。马克思主义真正被人们所理解和掌握并发挥出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功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给人民群众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断转化为良好的社会风尚,只有在这种条件下,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才会与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高度一致。

  进入新世纪,中国已开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步伐的新的征程。在这个发展时期,挑战与机遇并存,国际间“文化”、“价值”之间的竞争较量也日趋激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着诸多困难。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破解难题,需要党的坚强领导,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也需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提供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实践的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历史意义必将更加充分地显现出来。□(作者为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副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