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到临沂的汽车价钱:【四缘】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17:04:09

【四缘】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

【四缘】(名数)旧译曰因缘,次第缘,缘缘,增上缘,新译曰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一因缘,谓六根为因,六尘为缘也。如眼根对于色尘时,识即随生,余根亦然,是名因缘。二次第缘,谓心心所法,次第无间,相续而起,名次第缘。三缘缘,谓心心所法,由托缘而生还,是自心之所缘虑,名为缘缘。四增上缘,谓六根能照境发识,有增上力用,诸法生时,不生障碍,名增上缘。见大明法数一五。又见于智度论,唯识论,大乘义章等。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四缘】梵语catva^rah! pratyaya^h!。为佛教阿毗达磨(论)中所整理出之因缘论。即赅括一切有为法之生起所凭借之四种缘。四缘常与六因同时论述,四缘系从之产生而考察各种之起源,六因则侧重说明业报得以产生之条件。佛教各宗对因缘论之看法各异,以大小乘而言,小乘中较具代表性者为说一切有部(发智论、大毗婆沙论)及俱舍宗(俱舍论),大乘以唯识宗(成唯识论)之说为主。四缘,即因缘(梵hetu -pratyaya )、等无间缘(梵samanantara -pratyaya )、所缘缘(梵a^lambana -pratyaya )、增上缘(梵adhipati -pratyaya ),大小乘皆说之,惟说法互异;六因,为能作因、俱有因、同类因、相应因、遍行因、异熟因,主要是发智论、大毗婆沙论、俱舍论等小乘论书所说。小乘并把能作因包含四缘中之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而将因缘一项开演为其他之五因。若将四缘、六因、五果等三学说并举,则可合为佛教因果论之完整思想。兹略述大小二乘之四缘说:

 (一)小乘之说:(1)因缘,即产生自果之直接内在原因,例如由种子而生芽,种子即是芽之因缘。其因缘一词,亦作解。于佛教因缘论中,通常将引生结果之主要条件称为,次要条件称为。于此,则强调亦为众多条件之一,故称因缘,非寻常所谓因与缘之义。又此缘可适用于精神与物质等一切现象。(2)等无间缘,又称次第缘,即心、心所之相续中,由前一刹那让路而开引后一刹那生起之原因。亦即心、心所于过去之前一刹那灭谢,复给予现在之后一刹那生起之力用。所谓,谓前念既灭,后念继生,二念之体用同等,反之,若前一刹那为善心聚,后一刹那为恶心聚,则其前后刹那之相望则相异而非同等;所谓无间,谓前后二念之间,念念生灭,刹那不停,而无有间隔。此缘仅适用于精神现象,为认识活动得以发生之条件。(3)所缘缘,略称缘缘,指心、心所所攀缘之一切对象,亦即一切外在事物对内心所产生之间接、直接之缘。例如眼识必以一切色为所缘缘,耳识必以一切声为所缘缘,乃至意识必以过、现、未等一切法为所缘缘。(4)增上缘,指上述三缘以外一切有助于或无碍于现象发生之原因条件。

 佛教将一切万法分为心法、心所法、心不相应行法(其性非色非心,而与心不相应的有为法)、色法、无为法等五大类,称为五位。若就五位之生起与四缘之关系而言,心法及心所有法(精神现象)之生起,须具备四缘全部;心不相应行法(小乘分之为十四种)中之无想定灭尽定之生起,仅须因缘、等无间缘、增上缘,而无所缘缘,此因无想与灭尽二定既属于无心定,已无心识作用可言,而所缘缘则须以心识为产生作用之相应条件,故此二定之生起不具所缘缘;心不相应行法其余之十二法与色法(一切物质现象)之生起,皆仅须因缘与增上缘,此因色法与其余十二种心不相应行法既无心识作用,故无所缘缘,其生起之前后两相亦非同等,且无固定之相续次序,故无等无间缘;无为法乃无有生灭变化之诸法真实体性,自然无生起之原因条件可言,故在四缘的范围之外。

 又若以时间、空间而言,等无间缘属于时间之因素,所缘缘属于空间之因素,因缘及增上缘则通于时空二者。又小乘既于四缘之外另立六因之说,则四缘与六因之关系后世亦异说纷纭。如俱舍论宝疏(法宝撰)卷七力主六因与四缘互摄之说,即如上记所言能作因包含等无间、所缘、增上等三缘,俱有因等其余五因通摄因缘。另如俱舍论光记(普光述)卷七则认为四缘赅摄之范围较宽,六因较狭,故四缘能含摄六因,六因不能含摄四缘。即俱有因等五因与因缘固可互相通摄,然能作因唯通于增上缘,而未能含摄等无间、所缘二缘。

 (二)大乘之说:(1)因缘,指一切有为法中能亲生自果者,如麦种生麦,稻种生稻。此因缘之体性有二:1.种子,指第八阿赖耶识中所含藏的善、染、无记等一切法;此种子于异时能引生自类之种子(称为种生种),于同时能生起自类之现行(称为种生现)。2.现行,指眼、耳、鼻、舌、身、意、末那等七转识之现行能熏成本识(即第八识)中之自类种子(称为现熏种)。(2)等无间缘,谓心、心所之生起系由前念引生后念,念念相续,无有间隔,此说与小乘大致相同,惟唯识宗主张八识之体各自有别,故各自产生前后无间之相续关系;小乘则认为异识之间亦可互相形成等同无间之相续关系。(3)所缘缘,凡心、心所之对象成为原因,而令心、心所产生结果之时,心、心所之对象即称为所缘缘。唯识宗特分为亲所缘缘、疏所缘缘两种。如成唯识论卷七所说(大三一·下):若与能缘体不相离,是见分等内所虑托,应知彼是亲所缘缘;若与能缘体虽相离,为质能起内所虑托,应知彼是疏所缘缘。此乃小乘未谈及之深义。(4)增上缘,亦如小乘所说,指上记三缘以外的一切法生起之原因条件。惟此缘范围甚为宽广,如小乘所说之六因,悉得摄入此中。

 若就诸法之生起与四缘之关系而言,大乘认为色法与诸种子之生起,仅须依因缘与增上缘,此因色法与种子皆非缘虑之法,故无所缘缘;又以多类俱转而无前后齐等之故,而无等无间缘。心法、心所法则与小乘看法相同,须具备全部四缘而后生起。[大毗婆沙论卷二十一、瑜伽师地论卷五、卷三十六、显扬圣教论卷十八、顺正理论卷十八、显宗论卷十、成唯识论了义灯卷六本、大乘义章卷三](参阅六因1256、6123) [佛学大词典]

【四缘】p0395

瑜伽三卷八页云:又有四缘:一、因缘,二、等无间缘,三、所缘缘,四、增上缘。因缘者,谓种子。等无间缘者,谓若此识无间,诸识决定生,此是彼等无间缘。所缘缘者,谓诸心、心所所缘境界。增上缘者,谓除种子余所依,如眼及助伴法望眼识。所余识亦尔。又善不善性,能取爱、非爱果,如是等类名增上缘。又由种子故,建立因缘。由自性故,立等无间缘。由所缘境故,立所缘缘。由所依及助伴等故,立增上缘。如经言:诸因诸缘,能生识者。彼即此四,因缘一种,亦因亦缘。余唯是缘。(待议?)

二解 瑜伽五十一卷十六页云:复次此中云何名诸行因?何等名缘?谓薄伽梵说诸行生缘略有四种:一、因缘,二、等无间缘,三、所缘缘,四、增上缘。因缘一种,亦因亦缘。余之三种,唯缘非因。如彼卷十六页至五十二卷一页广释。

三解 瑜伽八十五卷十二页云:复有四缘,能令诸行展转流转。何等为四?一、因缘,二、等无间缘,三、所缘缘,四、增上缘。即此四缘,略有二种:一因,二缘。因唯因缘,余三唯缘。又因缘者,谓诸行种子。等无间缘者,谓前六识等及相应法等无间灭,后六识等及相应法等无间生。所缘缘者,谓五识身等以五别境为所缘,第六识身等以一切法为所缘。增上缘者,谓五识等以眼等各别所依为增上缘,及以能生作意等为增上缘,意识身等以四大种身及能生作意等为增上缘。又先所造业,望所生爱非爱果,当知亦是增上缘;如是资粮望道,道望得涅盘,当知亦是增上缘摄。

四解 如成唯识论七卷十七页至二十一页广说。

五解 俱舍论七卷一页颂云:说有四种缘,因缘五因性。等无间非后,心心所已生。所缘一切法,增上即能作。论曰:于何处说?谓契经中。如契经中说四缘性。谓因缘性。等无间缘性。所缘缘性。增上缘性。此中性者是缘种类。如彼卷一页至五页广释。

六解 品类足论七卷五页云:因缘云何?谓一切有为法。等无间缘云何?谓除过去现在阿罗汉命终时心心所法,诸余过去现在心心所法。所缘缘及增上缘云何?谓一切法。如彼卷一页至五页广释。

七解 入阿毗达磨论下十四页云:缘有四种:谓因、等无间、所缘、增上缘。除能作,余五因名因缘。过去现在心心所法,除阿罗汉最后心等,名等无间缘。一切法名所缘缘。能作因性名增上缘。

八解 大毗婆沙论二十一卷十五页云:复次诸法作用,必假因缘。因已广辩,次应说缘。缘有四种,如施设论及见蕴辩。然施设论作如是说:有法是因缘,彼亦是等无间缘,亦是所缘缘,亦是增上缘。乃至有法,是增上缘。彼亦是因缘,亦是等无间缘,亦是所缘缘。问:一切法中有能作四缘者,如心心所法;有能作三缘者,如色心不相应行;有能作二缘者,如无为法。何故彼说有法是因缘,彼亦是等无间缘,乃至广说耶?答:彼依容有,故作是说。谓诸法中有心心所具四缘性,不说一切皆作四缘。若尽理者,应作是说。问:若法是因缘,彼亦是等无间缘耶?答:若法是等无间缘,彼亦是因缘。有法是因缘,彼非等无间缘。谓除过去现在非最后心心所法,余一切有为法。问:若法是因缘,彼亦是所缘缘耶?答:若法是因缘,彼亦是所缘缘。有法是所缘缘,彼非因缘。谓无为法。问:若法是因缘,彼亦是增上缘耶?答:若法是因缘,彼亦是增上缘。有法是增上缘,彼非因缘。谓无为法。问:若法是等无间缘,彼亦是所缘缘耶?答:若法是等无间缘,彼亦是所缘缘。有法是所缘缘,彼非等无间缘。谓除过去现在非最后心心所法,余一切法。问:若法是等无间缘。彼亦是增上缘耶?答:若法是等无间缘,彼亦是增上缘。有法是增上缘,彼非等无间缘。谓除过去现在非最后心心所法,余一切法。问:若法是所缘缘,彼亦是增上缘耶?答如是。问:若于一法具四缘者,应但一缘,云何立四?答:依作用立,不依物体。一物体中有四用故。谓一剎那心心所法,引起次后剎那同类心心所故,立为因缘。即此开避,次后剎那心心所法令得生故,立为等无间缘。即此能为次后剎那心心所法所取境故,立为所缘缘。即此不障碍次后剎那心心所法令得生故,立为增上缘。此中因缘如种子法,等无间缘如开导法,所缘缘如任杖法,增上缘如不障法。如是等过去现在非最后心心所法,具四缘性。余有为法,有三缘性。三无为法,有二缘性。皆依义说,不依物体。一物体中有多义故。 [法相辞典 - 朱芾煌]

【六因】六因者,一能作因,二俱有因,三同类因,四相应因,五遍行因,六异熟因。

一、能作因 一切有为,唯除自体,以一切法为能作因,由彼生时,无障住故。

二、俱有因 谓心王与心所,更相佐助,如兄弟然。故名俱有因。

三、同类因 如过去善法与现在善法为因,现在善法与未来善法为因,恶法亦然。故名同类因。

四、相应因 谓心王与心所互相应也。以心王为因,则起心所。以心所为因,则起心王。彼此相应,名相应因。

五、遍行因 遍行因者,谓前已生遍行诸法。与后同地染污诸法,为遍行因。

六、异熟因 今世所行善恶之报,异世而熟,故名异熟因。 [佛学次第统编 - 明·杨卓]

【六因】

p0293谓相应因乃至能作因。如大毗婆沙论十六卷八页至二十卷十九页广说。

二解 发智论一卷十一页云:有六因:谓相应因、乃至能作因。云何相应因?答:受与受相应法为相应因。受相应法与受为相应因。想思触作意欲胜解念三摩地,慧与慧相应法,为相应因。慧相应法与慧为相应因。是谓相应因。云何俱有因?答:心与心所法为俱有因。心所法与心为俱有因。心与随心转身业语业为俱有因。心与随心转不相应行为俱有因。随心转不相应行与心为俱有因。复次俱生四大种展转为俱有因。是谓俱有因。云何同类因?答:前生善根与后生自界善根及相应法为同类因。过去善根与未来现在自界善根及相应法为同类因。现在善根与未来自界善根及相应法为同类因。如善根,不善无记根,亦尔。差别者,不善中,除自界。是谓同类因。云何遍行因?答:前生见苦所断遍行随眠与后生自界见集灭道修所断随眠及相应法为遍行因。过去见苦所断遍行随眠与未来现在自界见集灭道修所断随眠及相应法为遍行因。现在见苦所断遍行随眠与未来自界见集灭道修所断随眠及相应法为遍行因。如见苦所断,见集所断,亦尔。是谓遍行因。云何异熟因?答:诸心心所法,受异熟色心心所法心不相应行;此心心所法,与彼异熟,为异熟因。复次诸身语业,受异熟色心心所法心不相应行;此身语业,与彼异熟,为异熟因。复次诸心不相应行,受异熟色心心所法心不相应行;此心不相应行与彼异熟,为异熟因。是谓异熟因。云何能作因?答:眼及色为缘生眼识。此眼识以彼眼色,彼相应法,彼俱有法,及耳声耳识,鼻香鼻识,舌味舌识,身触身识,意法意识,有色无色,有见无见,有对无对,有漏无漏,有为无为等一切法,为能作因。除其自性。如眼识,耳鼻舌身意识,亦尔。是谓能作因。

三解 入阿毗达磨论下十三页云:因有六种。一、相应因。二、俱有因。三、同类因。四、遍行因。五、异熟因。六、能作因。心心所法,展转相应,同取一境;名相应因。如心与受等,受等与受等,受等复与心,各除其自性。诸有为法,更互为果,或同一果;名俱有因。如诸大种,所相能相,心心随转,更互相望。二因别者;如诸商人,更相助力,能过崄路,是俱有因。诸所饮食,展转同义,是相应因。心随转者:谓诸心所及诸静虑无漏律仪诸有为相,以彼与心,俱堕一世一起一住一灭一果一等流一异熟因善因不善因无记;由此十因,名心随转。自地自部前生诸法,如种子法,与后相似,为同类因。自地前生诸遍行法与后染法,为遍行因。一切不善有漏善法,与自异熟,为异熟因。诸法生时,除其自性,以一切法为能作因。或唯无障,或能生故。如是六因,总以一切有为为果。是所生故。 [法相辞典 - 朱芾煌]

【六因】梵语s!ad!-hetavah!。

(一)将一切法之因分为六种,即:(一)能作因(梵ka^ran!a -hetu ),又作所作因、随造因。即某物生时,凡一切不对其发生阻碍作用之事物,皆为某物之能作因,其范围至广。又分两种:(1)自法生时,给与胜力而助长者,称为与力,如眼根生眼识,或如大地之生草木,乃有力之能作因,然仅限于有为法。 (2)自法生时,无所障碍,令之自在而生者,称为不障,如虚空之于万物,乃无力之能作因,通于一切无为法。此因所得之果称增上果。(二)俱有因(梵sahabhu^ -hetu ),又作共有因、共生因。为俱有果之因,亦分二种:(1)辗转同时互为因果者,称为互为果俱有因,如三杖之互相依持而立。(2)多法同时为因而得同一果者,称为同一果俱有因,如三杖互相依持以支持一物。此因所得之果称士用果。(三)同类因(梵sabha^ga -hetu ),又作自分因、自种因。谓过去与现在之一切有漏法,以同类相似之法为因,故称同类因。如善法为善法之因,乃至无记法为无记法之因。此同类之名,就善恶之性而立,非就色心等之事相。此因所得之果称等流果。(四)相应因(梵samprayukta -hetu ),谓认识发生时,心及心所必同时相应而起,相互依存,二者同时具足同所依、同所缘、同行相、同时、同事等五义,故称相应因。此因所得之果称士用果。(五)遍行因(梵sarvatraga -hetu ),又作一切遍行因。特指能遍行于一切染污法之烦恼而言。与上记之同类因为前后异时之因果法,然同类因通于一切诸法,而遍行因则由心所中之十一遍行遍生一切之惑,故称遍行因。所谓十一遍行,即逆于四谛之理的诸烦恼中,苦谛下之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疑、无明等七者,与集谛下之邪见、见取见、疑、无明等四者,此十一烦恼即一切烦恼生起之因。此因所得之果称等类果。(六)异熟因(梵vipa^ka -hetu ),又作报因。特指能招致三世苦乐果报之善恶业因。如以五逆之恶法感地狱之报,以十善之有漏善招天上之果。彼天上与地狱之果皆非善非恶,而系无记性。如此以善因恶因皆感无记之果,因果异类而熟,故其因称为异熟因,所得之果称异熟果。[俱舍论卷六、发智论卷一、大毗婆沙论卷十六至卷二十一、杂阿毗昙心论卷二、入阿毗达磨论卷下、俱舍论释颂疏义疏卷中本](参阅2269)

(二)将无始以来之妄想习因分为六种:(一)当有因,又作当因。妄想之识(因)招当有之果报。(二)相属因,又作相续因。一念之妄心,内依八识,外缘六尘,作业招果,现行薰种子,种子起现行,三世相续而不绝。(三)相因,前念灭后念续生之善恶业相。(四)能作因,又称作因。诸识转变而生诸法。(五)显了因,又称了因、显示因。由妄想之故,所作之事生,能作如灯,所作如色,显现分明。(六)观待因,又称待因、相待因。妄想灭时,涅槃生起。待妄想断尽而生,故称为相待。[大乘入楞伽经卷二、入楞伽经卷三、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二]

(三)因明用语。因明三支作法中,第二之因(理由)分为二类六种。二类为生因、了因。能生诸法者,称为生因,如谷麦之种子,能生根发芽;以智慧照了法性之理,为辅助生成之资缘者,称为了因,如灯之照物,了了可见。此生因、了因各有言、智、义三层,故合称六因。即:(一)言生因,即立者(立论者)所用以举因之言语,敌者(问难者)依之而能生解。如立者言所作性故(因),敌者闻之,藉以了悟声是无常(宗),故称生因。(二)智生因,即指立者起言之智;盖智为立言之本,故此智即是言生因之因,称为智生因。立者举所作性故(因)之前,必已知声是无常,亦已知声之所以无常,乃声是所作之故。(三)义生因,有二义:(1)道理义,指言语中所涵之意义,亦即声是所作之理。(2)境界义,乃言语所指之对象,亦即声是所作之事实。言语所以能使人了悟,全靠其所涵之意义及所指之对象,故言语之义亦归入生因。 (四)智了因,指敌者之智慧与知识而言。敌者能解立者之言,了悟所说之宗与因,全知知识,故称智了因。(五)言了因,指立者能立之言(如所作性故),敌者依此言了解所立(如声是无常)。敌者若无智慧,诚然不会了悟,然若仅有智而无立者言语之启发,依然无从了悟。敌者之智必待立者之言语刺激,而后始能发挥了悟之作用,言为智了因之因,故亦为了因。(六)义了因,指立者能立之言所诠之义。如以所作性故例,即指其所涵之义理与其所指之对象。敌者所以能了悟声之为无常,是靠所作性故所表示之意义。义为智了因之因,故亦为了因。

 六因之分别依据,乃其功用;若以体别为依据,则仅有四种。智生因中之智,为立者之智;智了因中之智,为敌者之智,其体各异,不能归并。言生因中之言与言了因中之言,同指立者所用之言语;义生因中之义与义了因中之义,同为立者言语所包含之意义。以故言生因与言了因原为一体,义生因与义了因亦是一体,故六因仅有四体。

六因之间,有层层之因果关系。就生因方面言,必须立者有智,方能认识义理,并且用言语来表达,故智生因乃言义二生因之因,言义二生因乃智生因之果。言义二生因虽同为智生因之果,然二者亦存因果关系。立者知晓义理之后,始用言语表达,故义生因又为言生因之因,言生因为义生因之果。就了因方面言,立者之言语与其所涵之义理,引发敌者之智,令其了悟正理,故言了因与义了因同为智了因之因,智了因为言义二了因之果。敌者听了立者所说之言语,方得体会其中所涵之义理,故言了因又为义了因之因,义了因为言了因之果。

六因之中,因明最重视言生因与智了因。立者虽有充分之理由证明自家之主张,然若默而不说,敌者无从知其理由如何,更无从信其宗体之确能成立。故欲使敌者领悟,须将自家理由明白说出。敌者听闻立者表示理由之言语,始能发生正智。言生因乃令敌者了悟之根本所在,故因明称之为正生,智义二生因处于辅助地位,故称为兼生。就了因而言,敌者所以能了悟,在于自家之有智,否则言与义无从为之启发,故智了因可说为正了,其余二了因为兼了。[因明入正理论卷上末、因明论疏瑞源记卷二、因明入正理论悟他门浅释] [佛学大词典]

【五果】p0252

瑜伽三十八卷十三页云:于此相中,云何为果?谓略有五。一者、异熟果。二者、等流果。三者、离系果。四者、士用果。五者、增上果。诸不善法于诸恶趣,受异熟果。善有漏法,于诸善趣,受异熟果。是名异熟果。习不善故;乐住不善,不善法增。修习善故;乐住善法,善法增长。或似先业,后果随转。是名等流果。八支圣道,灭诸烦恼,名离系果。若诸异生,以世俗道,灭诸烦恼,不究竟故;非离系果。诸有一类,于现法中,依止随一工巧业处,起士夫用。所谓农作商贾事王书画算数占卜等事。由此成办诸稼穑等财利等果。是名士用果。若眼识等,是眼根增上果;乃至意识等,是意根增上果。众生身分不散不坏,是命根增上果。二十二根,各各能起自增上果;当知一切名增上果。二十二根增上作用,如摄事分,应知其相。

二解 辩中边论下卷一页云:已辩修位;得果云何?颂曰:器说为异熟。力是彼增上。爱乐、增长、净、如次卽五果。论曰:器、谓随顺善法异熟。力、谓由彼器增上力,令诸善法,成上品性。爱乐、谓先世数修善力,今世于善法,深生爱乐。增长、谓现在数修善力,令所修善根,速得圆满。净、谓障断,得永离系。此五如次,卽是五果。一、异熟果。二、增上果。三、等流果。四、士用果。五、离系果。

三解 成唯识论八卷四页云:果有五种。一者、异熟。谓有漏善及不善法所招自相续异熟生无记。二者、等流。谓习善等所引同类;或似先业,后果随转。三者、离系。谓无漏道断障所证善无为法。四者、士用。谓诸作者,假诸作具,所办事业。五者、增上。谓除前四,余所得果。
四解 大毗婆沙论一百二十一卷三页云:然契经中说:果、有五种。一、等流果。二、异熟果。三、离系果。四、士用果。五、增上果。等流果者:谓善、生善,不善、生不善,无记、生无记。异熟果者:谓诸不善,有漏善法,所招异熟。因、是善恶;果、唯无记。异类而熟,故立异熟名。离系果者:谓无间道断诸烦恼。此无间道,以烦恼等断,为离系果及士用果。以解脱道,为等流果及士用果。以后等胜自类诸道,为等流果。若无间道,以能于先来诸烦恼断集得作证,此无间道,以彼烦恼断但为士用果。此则总说。若别说者;苦法智忍,以彼欲界见苦所断十随眠等断,为离系果及士用果。以苦法智品,为等流果及士用果。以后等胜诸无漏道,为等流果。如是乃至道类智忍,以色无色界见道所断十四随眠等断,为离系果及士用果。以道类智品,为等流果及士用果。以后等胜诸无漏道,为等流果。以三界见苦集灭所断及欲界见道所断诸随眠等断集得作证:此道类忍,以彼诸断为士用果。诸预流者,于一来果,求作证时,初五无间道,以彼五品随眠等断,为离系果及士用果。以五解脱道,为等流果及士用果。以后等胜自类诸道,为等流果。第六无间道,以第六品随眠等断,为离系果及士用果。以第六解脱道,为等流果及士用果。以后等胜自类诸道,为等流果。以三界见所断及欲界修所断前五品随眠等断集得作证。此第六无间道,以彼诸断为士用果。诸一来者,于不还果,求作证时,无间道起,能断欲界修所断四随眠。若断第七及第八品;此无间道,以彼二品随眠等断,为离系果及士用果。以二解脱道,为等流果及士用果。以后等胜自类诸道,为等流果。若断第九品一无间道,以第九品随眠等断,为离系果及士用果。以第九解脱道,为等流果及士用果。以后等胜自类诸道,为等流果。以三界见所断及欲界修所断前八品随眠等断集得作证。此第九无间道,以彼诸断为士用果。诸不还者,于无学果,求作证时,无间道起,能断色无色界修所断六随眠。若断初静虑染一品乃至九品;此九无间道,以彼九品随眠等断,为离系果及士用果。以九解脱道,为等流果及士用果。以后等胜自类诸道,为等流果。如是乃至离非想非非想处染前八无间道,以彼八品随眠等断,为离系果及士用果。以八解脱道,为等流果及士用果。以后等胜诸无漏道,为等流果。金刚喻定,以第九品随眠等断,为离系果及士用果。以初尽智品,为等流果及士用果。以后等胜诸无漏道,为等流果。以三界见所断及下八地修所断,幷非想非非想处修所断前八品随眠等断集得作证。此金刚喻定,以彼诸断为士用果。若诸异生离欲界乃至无所有处见修所断染,诸无间道,以彼诸断,诸解脱道及后等胜自类诸道,为果多少,如理应思。士用果者:若法,由彼士用故成;此法说为彼士用果。增上果者:若法、由彼增上所起;当知此法是彼增上及增上果。是余增上非增上果。谓后生诸法,是前法增上及增上果。前生诸法,是后法增上非增上果。未来诸法,是过现法增上及增上果。过现诸法,是未来法增上非增上果。未来现在法,是过去法增上及增上果。过去诸法,是未来现在法增上非增上果。 [法相辞典 - 朱芾煌]

【五果】梵语pan~ca phala^ni。五种果之意。

(一)六因所生及道力所证有为无为之果,计有五种之别。即:(一)等流果(梵nis!yanda -phala ),又称依果、习果。(二)异熟果(梵vipa^ka -phala ),又称报果。(三)离系果(梵visam!yoga -phala ),又称解脱果。(四)士用果(梵purus!aka^ra -phala ),又称士夫果、功用果。(五)增上果(梵adhipati -phala )。其中,离系果属无为果,余四果均属有为果。又于有为果中,等流果系自六因中之同类、遍行二因而来,异熟果则由异熟因而来,士用果由俱有、相应二因而来,增上果由能作因而来。离系果属由择灭无为,即非生法,非自六因而生,唯以道力所证,故虽说为道果,然不同于其他四果由六因而来者。此系俱舍论等之说。成唯识论等则说十因、四缘而生五果。依成唯识论卷八之意,十因之中,以牵引因、生起因、定异因、同事因、不相违因得异熟果;以牵引因、生起因、摄受因、引发因、定异因、同事因、不相违因得等流果;以摄受因、引发因、定异因、同事因、不相违因得离系果;以十因得增上果。得士用果有二义,一以观待因、摄受因、同事因、不相违因得之;一以观待因、牵引因、生起因、摄受因、引发因、定异因、同事因、不相违因而得。[大毗婆沙论卷一二一、俱舍论卷六、杂阿毗昙心论卷三、显扬圣教论卷十八、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十五、成唯识论述记卷八本、俱舍论光记卷六](参阅五种果1180)

 (二)二乘所证之果有五种,即声闻之四果与独觉果。声闻四果为: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一、华严五教章卷三](参阅五果回心1114)

 (三)又作五果。据三藏法数卷二十四、翻译名义集卷三载,受戒之比丘不食生物,谓如枣、杏等果必以火熟之方食,肤壳之果则须以刀去其皮再食。此五果指:(一)核果,指枣、杏、桃、李等果。(二)肤果,指瓜、梨、柰、椹等果。(三)壳果,指椰子、胡桃、石榴等果。(四)桧果,又作果,指松子、柏子、苏荏等粗糠皮类之果实。(五)角果,指菱豆、大小豆类等。此外,小丛林略清规卷上、洞上行事轨范卷中,举出瓜、茄、面、馒、饼为五果。[盂兰盆经疏卷下、盂兰盆经新疏](参阅五种净食1185)

 (四)指现在五果,即识、名色、六入、触、受等五者。盖以十二因缘配于三世因果,无明与行二者为过去之因;爱、取、有三者为现在之因;生、老死二者为未来之果;识、名色、六入、触、受等五者为现在五阴之身,系由过去业因所招感之果,故称现在五果。(参阅现在五果4724) [佛学大词典]

【六因得五果】p0306

俱舍论六卷十九页云:于诸果中、应说何果,何因所得。颂曰:后因果异熟,前因增上果,同类遍等流,俱相应士用。论曰:言后因者,谓异熟因。于六因中,最后说故。初异熟果,此因所得。言前因者,谓能作因。于六因中,最初说故。后增上果,此因所得。增上之果,名增上果。唯无障住,有何增上?卽由无障,得增上名。或能作因,亦有胜力。如十处界,于五识身;诸有情业,于器世界;耳等、对于眼识生等;亦有展转增上生力。闻已便生欣见欲故。此等增上,如应当思。同类、遍行、得等流果。此二因果,皆似因故。俱有、相应、得士用果。非越士体,有别士用,卽此所得,名士用果。此士用名,为目何法?卽目诸法所有作用。如士用故,得士用名。如世间说鸦足药草,醉象将军。为唯此二有士用果?为余亦然?有说:余因亦有此果。唯除异熟。由士用果,与因俱生,或无间生。异熟不尔。有余师说:此异熟因,亦有隔越远士用果。譬如农夫,所收果实。

[法相辞典 - 朱芾煌]

【缘起】

p1298
此有九门分别。颂曰:体、门、义、差别,次第、难、释词,缘性、分别缘,摄诸经为后。如瑜伽九卷十二页至十卷末,广释。
二解 瑜伽八十一卷十二页云:缘起者:谓有请而说。如经言:世尊一时,依黑鹿子,为诸苾刍,宣说法要。又依别解脱因起之道,毗奈耶摄所有言说。又于是处,说如是言,世尊依如是如是因缘,依如是如是事,说如是如是语。
三解 杂集论十一卷二页云:缘起者:谓因请而说。随依如是补特伽罗,起如是说故。又有因缘,制立学处;亦名缘起。谓依如是因缘。依如是事,乃至广说。
四解 如大毗婆沙论二十三卷五页至二十五卷广说。
五解 法蕴足论十卷一页云:云何缘起?谓依此有彼有,此生故彼生。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发生愁叹苦懮扰恼。如是便集纯大苦蕴。苾刍当知,生缘老死。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如是缘起,法住法界。一切如来,自然通达,等觉宣说,施设建立,分别开示,令其显了。谓生缘老死。如是乃至无明缘行,应知亦尔。此中所有法性法定法理法趣,是真是实,是谛是如,非妄非虚,非倒非异;是名缘起。

[法相辞典 - 朱芾煌]

【缘起义】

p1299
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十二页云:复言:世尊!言缘起者,是何句义?世尊告曰:如是诸分,各由自缘和合无阙,相续而起;如是名为缘起句义。复言:世尊!先为略说缘起名义;其缘起义,犹未为说。云何应知?世尊告曰:诸缘起义,略有十一。如是应知。谓无作者义,是缘起义。有因生义,是缘起义。离有情义,是缘起义。依他起义,是缘起义。无动作义,是缘起义。性无常义,是缘起义。剎那灭义,是缘起义。因果相续无间断义,是缘起义。种种因果品类别义,是缘起义。因果更互相符顺义,是缘起义。因果决定无杂乱义,是缘起义。如是应知缘起略义。
二解 瑜伽九卷十六页云:缘起义云何?谓离有情义,是缘起义。于离有情,复无常义,是缘起义。于无常,复暂住义,是缘起义。于暂住,复依他义,是缘起义。于依他,离作用义,是缘起义,于离作用,复因果相续不断义,是缘起义。于因果相续不断,复因果相似转义,是缘起义。于因果相似转,复自业所作义,是缘起义。问:为显何义,建立缘起耶?答:为显因缘所摄染污清净义故。
三解 瑜伽三十一卷一页云:谓依缘性缘起增上正法,听闻受持增上力故,能正了知如是如是诸法生故;彼彼法生,如是如是诸法灭故;彼彼法灭。此中都无自在、作者、生者、化者、能造诸法;亦无自性、士夫、中间、能转变者,转变诸法。若能了知如是等义;是名寻思缘起义。
四解 瑜伽五十七卷二十七页云:由众缘故,速坏集起;由众缘故速坏集起故名缘起。
五解 辩中边论中卷八页云:已说处义;缘起义云何?颂曰:缘起义,于因果用无增减。论曰:于因果用,若无增益,及无损减;是缘起义。应知此中增益因者:执行等,有不平等因。损减因者:执彼无因。增益果者:执有我行等,缘无明等生。损减果者:执无明等,无行等果。损益用者:执无明等,于生行等,有别作用。损减用者:执无明等,于生行等,全无功能。若无如是三增减执;应知彼于缘起善巧。
六解 杂集论四卷十二页云:义者:谓无作者义,有因义,离有情义,依他起义,无作用义,无常义,有剎那义,因果相续不断义,因果相似摄受义,因果差别义,因果决定义;是缘起义。谓离自在天等作者故;是无作者义。以无明等为因故;是有因义。无自然我故,是离有情义。托众缘生故;是依他起义。众缘所作空故;是无作用义。以非恒故,是无常义。生时过已,无暂住故;是有剎那义。因剎那灭,果剎那生,时分等故;是因果相续不断义。不从一切一切生故,是因果相似摄受义。从非一一类因,一非一类果生故;是因果差别义。于余相续,不受果故;是因果决定义。
七解 大毗婆沙论二十三卷九页云:问:何故名缘起?缘起是何义?答:待缘而起,故名缘起。待何等缘?谓因缘等。或有说者,有缘可起,故名缘起。谓有性相,可从缘起;非无性相,非不可起。复有说者,从有缘起,故名缘起。谓必有缘,此方得起。有作是说:别别缘起,故名缘起。谓别别初从别别缘,和合而起。或复有说:等从缘起,故名缘起。问:有法从四缘生。谓心心所。有法从三缘生。谓灭尽无想定。有法从二缘生。谓一切色,及余不相应行。云何等从缘起,故名缘起耶?答:卽以此事,故名为等。谓应从四缘生者,皆四缘生;非三,非二。应从三缘生者,皆三缘生;非四,非二。应从二缘生者,皆二缘生;非三,非四。是故名等。复次依增上缘,故说为等。谓一一法,于正起时,各除自性,余一切法,皆与彼为增上缘故。复次皆同时生,故说为等。如说:一切有情心,等生等自等灭。复次皆一剎那,故说为等。复次一切皆有此十二支;从无始来,乃至证得无学果位,故说为等。问:诸有情类,或有前般涅盘者,或有后般涅盘者;如何可说缘起法等?答:皆具十二,故说为等。复次皆得涅盘,方舍缘起;故说为等。复次缘起总相,无始无终,一切有情,同有此法;故说为等。复次前般涅盘者,于缘起法,前少后多。后般涅盘者,于缘起法,前多后少。故说为等。谓诸有情,皆有无量过去未来诸缘起法。虽行世者,有少有多,而其体数,一切皆等。

[法相辞典 - 朱芾煌]

【缘起】缘者由藉之义。谓依他而所藉者,起者生起之义。缘起者,有事之起始,及事物之待缘而起二义。一切有为法等,皆从缘而起,故曰缘起。此起与生之义略同,故或曰缘生,言由缘而生也。但缘起由因立名,缘生由果立名,义稍别耳。

一切诸法,唯是真如随缘而起,是为缘起之义也。
  一切诸法,依缘而起,缘起诸法,唯是真如。以是真如随缘,是故名曰如来藏也。[佛学次第统编 - 明·杨卓]

【缘生】

p1299
瑜伽八十三卷二十二页云:言缘生者:谓依现世众因缘力,所生起故。
二解 瑜伽八十七卷二十五页云:谓彼诸行,从自种子,现在外缘,所集成故;说名缘生。
三解 集论三卷一页云:云何缘生?几是缘生?为何义故,观缘生耶?谓相故,分别支故,略摄支故,建立支缘故,建立支业故,支杂染摄故,义故,甚深故,差别故,顺逆故;是缘生义。一切皆是缘故。唯除法界法处一分诸无为法。为舍执着无因不平等因我法故,观察缘生。

[法相辞典 - 朱芾煌]

【缘生】

 (术语)谓由缘而生也。指一切之有为法而言。与缘起同。但缘起者为由其因而立之名,缘生者为由其果而立之名。新译之仁王经二曰:深入缘生空无相愿。良贲疏上二曰:言缘生者,缘谓众缘,生者起也。诸有为法,皆从缘生。唯识述记十六曰:瑜伽五十六说:因名缘起,果名缘生。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缘起偈】(术语)说佛教根本义之四谛中,苦集灭三谛之偈文也(但偈中说三谛者,惟智度论之文,其他为苦灭之二谛)。约于其中苦谛之因缘生,谓之缘起偈。又曰缘起法颂。又以此法颂安置于塔基,塔内或佛像体内,则谓之法身舍利偈,亦曰法身偈。见法身偈条。寄归传四曰:凡形像及以制底,金银铜铁泥漆瓦砖,或聚沙雪。当作之时,中安二种舍利:一谓大师身骨,二谓缘起法颂。其颂曰:诸法从缘起,如来说是因。彼法因缘尽,是大沙门说。金刚童子成就仪轨上曰:又欲成就殊胜果者,于神通日月白分就趣河海侧,印沙印泥为塔,中置缘起偈。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因缘二 种子、现行。

  所缘缘二 亲、疏。

  名言种子二 表意、显境。

  种子二缘 因、增上。

  五果 异熟、等流、离系、士用、增上。

  因果二 同时、异时。

  十二因缘 无明、乃至老死。

  缘起五释 略。

  十二因缘四分 能引、所引、能生、所生。

  能引 无明、行二。

  所引 识、至受、五。

  能生 爱、取、有、三。

  所生 生、老死、二。

  无明发业十一殊胜 所缘、乃至对治。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世间上的事事物物(一切有为法)都不是凭空而有的,也不能单独存在,必须在各种因缘条件和合之下,才能现起和存在。一旦组成的“因缘”散失,事物本身也就不复存在,这就是佛教所谓“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的道理。

“一切法因缘生”,就是指缘起。

缘起的先决条件是“因”,有“因”再加上“缘”,条件具足,才能生“果”。

。“因”是生起万事万物主要的、内在的条件,是生果的直接力;“缘”是外在的条件,能助因成果,是生果的间接力。

从有情众生的生命流转来看缘起,佛陀告诉我们,生命不是由造物“主”所创造的,是由自己造作而成的,并且不是单一原因而来的,它是由“十二有支”因果相续而成的。十二有支又称“十二因缘”、“十二缘起”,即: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缘起表现在有情生命的流转上,称为“十二缘起”;表现在世间事事物物的生成上,则称为“因缘所生法”。

因果法则上有六条定律:

果从因生、相由缘见、事待理成、多从一生、有依空立、佛是人成。

四缘,即:

  一、因缘

  因缘是指产生自果的直接内在原因,例如:由种子而生芽,种子就是芽的因缘;换句话说,一切有为法中,能亲生自果的,称为因缘。

  二、等无间缘

  等无间缘又称次第缘,是指在心、心所的相续中,由前一刹那而开引后一刹那生起的原因。也就是心、心所于前一刹那灭谢,复给予后一刹那生起的力用。前一刹那的心法与继之活动的后一刹那的心法,这种同起的、无间断的相续关系,称为等无间缘。

  三、所缘缘

  所缘缘略称为缘缘,是指心法、心所法所攀缘的一切对象,也就是一切外在事物,对内心所产生的间接与直接的缘。例如:眼识必以一切色为所缘缘,耳识必以一切声为所缘缘,乃至意识必以过去、现在、未来等一切法为所缘缘。

  四、增上缘

  增上缘是指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等三缘以外,一切有助于或无碍于现象发生的原因条件。以上四缘,可分为直接的因生果的关系,这就是因缘;另一种是间接的、疏远的因生果的关系,包括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

缘起说:

  一、业感缘起

  业感缘起是说宇宙万法的生起,都是由于我人的业力所招感。也就是说,善恶的业力可招感善恶的果报,而果报本身又是招感另一次果报的业,如此因果相依而循环不尽,称为业感缘起。这是依《俱舍论》所说。

  二、赖耶缘起

  赖耶缘起是说业力是来自于众生心识中的阿赖耶识所执持的种子,这个种子遇缘则生起“现行”,复由现行熏染种子,其后再遇缘,则更生现行,自现行又熏种子。如此现行熏种子,种子生现行,展转依存,互为因果而无穷无尽。由此可知阿赖耶识是一切万法开发的本源。这是法相宗据《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等所说。

  三、真如缘起

  真如缘起是说众生心识的阿赖耶识虽是形成宇宙一切现象的本源,然而追溯其根源,则为含藏真如的如来藏心。也就是说,诸法是真如由无明之缘而起动,犹如海水本自湛然,由于风的助缘而产生千波万浪,翻腾不已。这是依据《大乘起信论》所说。

  四、法界缘起

  法界缘起是说万法相互融通,以一法成一切法,以一切法起一法,主伴具足,相入相即,圆融无碍而重重无尽。这是华严宗依《华严经》所说。

  五、六大缘起

  六大缘起是说一切诸法都是由地、水、火、风、空、识等六大,遇缘而生起。六大是一切万法的本体,周遍法界,而六大有互具互遍的意思。这是据密教教义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