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电源的接线图:宋高宗德寿宫和田玉黄玉料标本(玉器) - 玉器 - 雅昌艺术论坛 - Powered by...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9 19:53:37
德寿宫原是南宋奸相秦桧府第,当年有望气者称此处有“王气”。皇权感受到了相权的威胁,秦桧死后府第立即被官府收回,改筑新宫。德寿宫的第一个主人是南宋的第一个皇帝宋高宗赵构,公元1162年,赵构禅位做了太上皇,移居德寿宫。
此玉料在宋高宗德寿宫遗址发现。和田质、黄色玉料,带切割痕与土沁。重达421克!沾有皇气!格外难得!从宋高宗德寿宫“北大内”的性质分析,此玉料的切割者很有可能是南宋后苑或修内司玉作所的玉工。

宋代用玉器最多的,莫过于皇家朝廷。宫廷用玉之繁见于《东京梦华录》、《梦粱录》和《武林旧事》。没有充足的玉料和宫廷作坊是难以办成的。玉料来源靠西域诸国进攻及从和田输入。宫廷作坊有宗正寺玉牒所、文思院上界和修内司玉作所。明代高濂高度评价宋代玉器:“宋工制玉,发古之巧,形后之拙,无奈宋人焉”。
宋代玉器使用的材料有自己的特点,掌握这些特点是研究、鉴别宋代玉器所必要的。宋代玉器目前传世的,主要有白玉和青玉两种,其中青玉从颜色上看,又可分为两类:一类青中泛灰,另一类青中泛绿色。青灰色玉于青色中似有灰色,玉色同清代使用的青玉有不同。
宋代玉器用料非常崇尚好玉。《宋史。礼四》“帝谓前代礼玉有祭玉,燔玉,今独有燔玉,命择良玉为琮璧”。这种良玉所制的琮璧是在祭礼活动后进行燔燎的,燔燎之玉尚要良玉,陈设与佩饰用玉则更需好玉了。所谓良玉,应该是新疆玉。据文献记载,宋代使用的礼器、服饰、乘舆用玉多是新疆于阗玉。
新疆玉材大量进入内地,历史上出现过多次,商代和汉代尤为突出,每一次都对内地玉器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宋代新疆玉大量出现的原因,主要在于制玉业发展的需要,当时的商品流通也为新疆玉进入内地创造了条件。
宋代宫廷中对玉器的需求量非常大,不仅使用大量玉礼器、玉酒器,还使用体积较大的玉陈设和玉法器,制造这种大件玉器的材料,有些是通过外交途径直接从新疆得来的。从目前发现的宋代玉器和文献记载来看,宋代制造的大件玉器确实很多,其中不乏宫廷玉器,而最大件的玉器,当属南宋周密《武林旧事》所记述宋内廷使用的直径二尺三寸的白玉碾花商尊,据判断,所用玉材宽度可能超过三尺。宋宫廷对玉材的使用也非常重视,对所得玉料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排定,还要权衡重量排定档次。“宣和殿有玉等子,以诸色玉次等排定,则以等子比之,高下自见。”
参考资料:南宋宫苑留残卷——— 杭州德寿宫遗迹考古纪实
冯源 2006年8月2日 

偏安江南152年的南宋皇朝建都临安府,使得杭州跻身中国七大古都,政治经济地位陡然提升,至今还享用大批文化历史遗产。但当年的皇家宫苑已荡然无存。日前,杭州市文物考古所结束了对德寿宫遗址的二期抢救性发掘,世上仅存的一座宋元皇家园林遗址浮出水面。
德寿宫之大,令人咋舌。据史学家考据,它北起梅花碑,南止望江路;东接夹墙弄,西抵中河。它的布局与皇宫一致,金碧辉煌的德寿殿之气派宛如金銮殿,但后苑园林建筑的精美却超过大内。德寿宫内仿佛再造了一个西湖,其“大龙池、万岁山,拟西湖冷泉、飞来峰。若亭榭之盛、御丹之华,则非外间可拟”。

日前重现于世的德寿宫遗址不过是其庞大建筑群的南端一角,它位于鼓楼之东,胡雪岩故居之北。据杭州考古研究所所长杜正贤介绍,经过一个多月的抢救性发掘,已经发现了南围墙、滴水沟等一些重要的遗址。杜正贤说,虽然发掘工作仍将持续一个多月,但几乎不可能触及德寿殿、后苑等精华部分,因为德寿宫实在太大了。看来,沉睡近千年的德寿宫此次只是显露冰山一角。

写意山水园林的代表
在杭州市区东南一隅,残旧的砖墙、遗弃的厂房、民居和白铁皮门围起了一处1000平方米左右的泥地,这就是德寿宫遗迹二期抢救工程。800多年前,这里是德寿宫园林的精华所在———小西湖、万岁山。

工地中央有一方南北长9米、东西宽8米,深1米的土坑,这正是“小西湖”的遗迹。池中残留着100多根松木桩,这些松木桩直径20厘米左右,俗称“地钉”。考古学者“解剖”后发现,松木桩下还有夯土层和碎砖层。

杭州市文物考古所副所长唐俊杰研究员解释说,德寿宫地下是松散的粉沙土,工匠用遇水不烂的松木打上木桩,然后在木桩上铺上瓦砾,再把夯土置于瓦砾上,这样的地基可谓坚不可破。

松木桩当年所支撑的就是仿效灵隐寺飞来峰的“万岁山”,而堆砌“万岁山”的太湖石如今零零星星地散落在一条35米长的大型水渠两侧。水渠自西北向东南贯穿宫苑,为“小西湖”从东边的中河引来活水。

不依靠自然山水兴建园林,而在城市中营建水池假山、亭台楼阁,这正是写意山水园林的典型特点。写意山水园林起源于写意山水画,在宋元两代兴盛一时,但是北宋都城开封多次被泛滥的黄河淹没,元大都如今在北京也只有部分遗址。因此,代表当时园林艺术最高成就的宋元皇家园林一直是考古空白。

唐俊杰说,德寿宫的皇家园林是现在发掘出的首座宋元皇家园林,也是继南宋御街后南宋临安城考古的又一重大发现。中国考古学会专家组专程到杭州考察后认定,德寿宫遗址堪称写意山水园林的典型代表。

太上皇赵构的“退休生活”

德寿宫的第一个主人是南宋的第一个皇帝宋高宗赵构,公元1162年,赵构禅位给养子赵做了太上皇帝,移居德寿宫。

“太上皇”经常被人们用于形容退居幕后但仍手握实权的人物,但是中国历史上的多数太上皇生活并不愉快,因为他们的继任者时刻都在担心太上皇会重返前台。

但是做了太上皇帝的赵构生活相当惬意。德寿宫里有小西湖、飞来峰、聚远楼等诸多景致。史料记载,赵构爱好山水又不喜欢出远门,表示不愿扰民,宋孝宗赵为表孝心,将德寿宫一再扩建,面积近11万平方米,规模不亚于南面的皇城。当时,临安人称皇城为“南内”,称德寿宫为“北内”。这是历史上少有的宫廷格局,事实上,赵构在退位之后仍然拥有干预朝政的能力。

尽管在历史上赵构的声誉不佳,但是他本人艺术修养颇高。据南宋词人周密的《武林旧事》记载:除了小西湖、飞寿山以外,德寿宫最高处有聚远楼,取自苏东坡“赖有高楼能聚远,一时收拾与闲人”的诗句;又有香远堂、清深堂、松菊三径、梅坡、月榭、芙蓉冈、浣溪等景致。宫中的金鱼池名为泻碧,在当时开了池养金鱼的先例。

令人回味无穷的是,德寿宫原本是奸相秦桧的府第,当年有望气者(风水先生)称此处有“王气”。皇权感受到了相权的威胁,秦桧死后府第立即被官府收回,改筑新宫。在“小西湖”池底,人们发现了砌成几何图案的香糕砖,这些砖块正是秦府遗物。

遗迹露真容

赵构在德寿宫住了25年,81岁去世。1189年,宋孝宗赵禅位给儿子赵,也住进了德寿宫,更名为重华宫。随后,这里又住过宪圣皇太后和寿成皇太后,先后改名为慈福宫和寿慈宫。1268年,宋度宗将其地一半改建为道宫,名宗阳宫,一半废为民居。

此时距南宋灭亡只有11年。南宋灭亡后,德寿宫迅速衰败,到清朝初年,旧址渐为官署和民宅所占,“故址所存不及十之二三”。如今杭州,只有梅花碑和新宫桥这两个地名见证了德寿宫的存在,这两个地方都曾是德寿宫的一部分。德寿宫的遗址已经掩埋在五米深的地下。

1985年,杭州疏浚中河时,发现了一条两米多长的砖砌道路。这段道路正处在史书上记载的德寿宫的位置,此后数年间考古工作者在当地进行了几次小规模开掘。2001年为了配合城市基建,杭州市启动了德寿宫一期抢救性发掘工程,发现了德寿宫东宫墙和南宫墙遗迹,确定了宫殿东至和南至的范围。

2005年11月18日开始的二期发掘,成果更为丰富。唐俊杰介绍说,最重要的一点是发现了西宫墙的遗迹,从而确定了德寿宫东西南北的四至范围,也得出了德寿宫总面积17万平方米的结论。

在发掘区西北部、距地面深2米处,有一截呈南北走向、已揭露长度为9米的残墙,这就是此次发掘出的德寿宫西宫墙遗迹。墙体由黄黏土夯筑,两侧局部还残留包砖痕迹,由长方砖、刻有人像的香糕砖错缝平砌而成。

二期发掘仅是德寿宫遗迹的西部,面积约1000平方米,出土了水渠、水池、水闸、砖铺路面、柱基础、墙基、大型夯土台基、水井等许多园林遗迹,还出土了产自越窑和钧窑的陶瓷碗以及龙泉窑和景德镇的瓷器。其中一件用于翻制酒桶泥封的陶模,证明了当时德寿宫有自己的酿酒师。

尚未出土的大部分遗迹上如今已建有商铺、民居、菜场等等,这座皇宫的发掘道路无疑还漫长。杭州的考古工作者计划在遗址东部进行第三期抢救发掘,杭州市政府也在制定具体的保护方案,遗址今后可能会回填成为绿地,也可能向社会局部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