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系统中断怎么办:萎缩性胃炎以痈论治——李玉奇治疗脾胃病经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10 11:44:45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90高龄的李玉奇教授,是全国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李玉奇从医60余载,工精内、妇、儿三科,尤其擅长治疗脾胃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率先提出“萎缩性胃炎以痈论治”的学说,打破了长期以来萎缩性胃炎不可逆转的认识。近日,李玉奇的弟子张会永教授详细解读了李玉奇的学术经验。
  在治疗萎缩性胃炎时,李玉奇起初也曾沿用古方从寒热虚实论治,然而临床实践证明,应用这种方法治疗萎缩性胃炎时,虽症除而病却经久不愈。后来受《金匮要略》的启发,张仲景在治疗五劳虚极羸瘦之证时,不用大补气血之剂,反以大黄 虫丸攻坚破积,其意旨在化瘀而后生新,遂跳出框框之外另立学说,提出萎缩性胃炎以痈论治。

  胃脘痈的古代论述
  以痈论治并非凭空设想,而是有古法可循的。《素问·病能论》:“黄帝问曰:人病胃脘痈者,诊当何如?岐伯对曰:诊此者,当候胃脉,其脉当沉细,沉细者气逆,逆者,人迎甚盛,甚盛则热;人迎者,胃脉也,逆而盛,则热聚于胃口而不行,故胃脘为痈也。”《圣济总录》中也对胃痈作了精辟分析并提出治疗方剂:“夫阴阳升降,则营卫流,以咳治热聚胃脘,留结为痈,连翘升麻汤方;胃腑实热,留结为痈……犀角汤方;营卫不流,热聚胃口,血肉腐坏,胃脘成痈,射干汤方;胃脘蓄热,结聚成痈,芍药汤方;热气留聚胃脘,内结成痈,麦门冬汤方。”

  胃脘痈的本质
  李玉奇说:“胃痈之为病,乃胃阳之气不得宣发而受遏抑,所谓胃阳遏抑亦可视为胃之表证,即寒气隔阳;胃的里证乃热聚于胃口,故萎缩性胃炎是因脾胃俱病而出现的寒热交错诱发的瘤痈。”
  “痈”是中医对感染和热毒引起的发炎和化脓性疾病的总称。中医治疗痈的方法是“清热解毒”,而很多清热解毒的中药都具有抗菌和抗病毒的作用。李玉奇提出的“以痈论治”,核心是用“清热解毒”的方法治疗胃炎,常用大量的苦参、黄连、黄芩、蒲公英等,每每取得奇效。
  李玉奇虽然是传统中医出身,但他并不排斥应用现代医学的检验方法。多年来,他看到众多病例在胃内窥镜、活检病理时显示胃黏膜充血水肿呈花斑状,甚至还伴有糜烂、出血、溃疡及胆汁反流等程度不等的病理改变。这种胃镜下所见与萎缩性胃炎热聚胃口,血腐肉败为痈十分吻合。
  李玉奇借鉴胃镜用于诊断的同时,并没有削弱中医四诊。他独创的“观舌识病”,通过放大镜观察患者舌象变化,就能准确地判断疾病的性质、轻重及预后转归,与胃镜、病理诊断相比,总符合率达90%以上。

  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诊断
  在对众多萎缩性胃炎病例的临床观察中,李玉奇凭借中医四诊总结出发现胃癌癌前期病变的三大指征:
  1.脉来弦实有力。
  2.望诊可见肿瘤面容,舌面萎缩无神无根。
  3.体重急剧下降,胃脘胀满,全无食欲。
  如在临床遇有脾胃病患者,面色灰垢无华,形体消瘦,舌体萎缩,舌面少津,无神无根,口干渴而不欲饮,胃脘胀满而无痛楚,体重急剧下,特别是脉来弦实有力,多为癌前病变。按病久当虚,脉应无力,今反弦实有力,乃因正邪交争,正气被病邪所夺,阴阳离决,故脉反大于外,并非正常,乃病使然。舌面无神无根,胃津匮乏,证明胃气衰败而离决;口干渴不欲饮水,乃病在血分不在气分;体重急剧下降,乃胃阳欲脱,脾阴匮乏,病入险境,多为癌前病变指征。对这样的患者,李玉奇主张暂停施方用药,待胃内窥镜、病理(需钳取活检病理4~6块)定性后,再立治疗方案。通过这样的程序经治病例,几乎没有漏诊或误诊。

  胃脘痈的治疗与预后转归
  李玉奇在临床中根据中医四诊,发现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或肠上皮化生改变,处于癌前病变的病例时,经胃镜病理确诊后,立即给予阻断监护治疗,并规定4个月做一次胃镜病理复查,根据病变程度指导治疗,直到病变解除。
  针对萎缩性胃炎的演变转化趋势,李玉奇制定了严密的治疗观察方法,提出了治疗该病的四大法则,即升阳益胃、生津救阴、解毒除湿、去腐生新。在此大法下选用黄芪、苦参等中药组方配伍,研制成治疗萎缩性胃炎的独特方剂——十三方。
  此外,对于早期发现的胃癌,李玉奇也主张立即行手术治疗,术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