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新风系统管道材料:五苓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17:07:01
 【释名】本方药用五味,内有猪苓、茯苓之二味君药,故名五苓散。
   【方源】《伤寒论》。
   【功效】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组成】猪苓、白术、茯苓各一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钱,桂枝半两。
   【用法及用量】以上五味,为细末,以白饮和服方寸匕。
   【方证】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多服暖水汗出愈。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太阳病,其人发热汗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宜五苓散。
   伤寒汗出而心下悸、渴者,五苓散主之。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噗之,若灌之,其热被劫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瘥者,与五苓散。
   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颠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饮水者,五苓散主之。
   通治诸湿肿满,水饮水肿,呕逆泄泻,水寒射肺,或喘或咳,中暑烦渴,身热头痛,膀胱积热,便秘而渴,霍乱吐泻,痰饮湿邪,身痛身重。
   【主治】(1)急性肠胃炎之水逆症。

   (2)胃扩张症。
   (3)胃下垂。
   (4)糖尿病之上消症。
   (5)肾病综合症、急性肾炎、慢性肾炎之浮肿。
   (6)尿毒症。
   (7)泌尿系感染。
   (8)阴囊水肿。
   (9)皮肤水疱。
   (10)前列腺增生症之排尿困难。
   (11)肝硬化腹水。
   (12)心功能不全之小便不利,浮肿。
   【历代医家方论】《伤寒来苏集》说:“水者,肾所司也。泽泻味咸入肾,而培水之本。猪苓黑色入肾,以利水之用。白术味甘归脾,制水之逆流。茯苓色白入肺,清水之源委,而水气顺矣。然表里之邪,谅不因水利而顿解,故必少加桂枝,多服暖水,使水精四布,上滋心肺,外达皮毛,溱溱汗出,表里之烦热两除也。白饮和服,亦啜稀粥之微义,又复方之轻剂矣。”
   《医方集解》说:“此足太阳药也。太阳之热,传入膀胱之腑,故口渴而便不通。《经》日淡味渗泄为阳,二苓甘淡入肺而通膀胱为君。咸味涌泄为阴,泽泻甘咸入肾、膀胱,同利水道为臣。益土所以制水,故以白术苦温健脾去湿为佐。膀胱者,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故以肉桂辛热为使,热因热用,引入膀胱以化其气,使湿热之邪皆从小水而出也。”
   《中国医学大辞典》说:“此为治水热小便不利之主方。泽泻之咸寒,走水府而泻热;二苓之淡渗,通水道而泻水热;白术之苦燥,健运脾土以输水;桂之辛温,蒸化三焦以行水;泽泻得二苓,则下降利水之力足;白术得桂,则上升通阳之效捷。欲其发散表邪,则用桂枝。欲解膀胱虚寒,则用肉桂。惟不可误投于阴虚泉竭之虚证。”

   【方理】五苓散之利水,其旨温阳化气,以治水逆。桂枝之用, 为五苓散之特色,亦为五苓散之本色。桂枝非为利水之品,而是治 伤寒中风之主药,具有解表辛散、调和营卫之功效。本方称为五苓, 其他四药均为利水之药,而独桂枝单用并无利水之能,何以在此称之为苓耶?无论猪苓、茯苓,都是重要之利水渗湿药物,故其苓字本为利水药物之代称。桂枝虽无直接利水之能,却有温化阳气之效。  气行则水行,气滞则水郁。所以,桂枝入通心经,调和营卫气血,发挥了其他四药所不能发挥的作用。其以离中之火,温坎中之水,得膀胱化气,外开汗门,内开闸门。由五苓散之组方,至后方麻附五皮饮,都是按照这一思路来对水肿进行治疗的。揭盖放水,成为治疗水证的深具奥义且具实效的临床方法。综观本方结构,肉桂合之茯苓,名目桂苓丸,以治引饮过多,腹胀便赤;泽泻合之白术,名曰泽  泻汤,以治心下支饮,常苦瞀眩;茯苓合之白术,名日茯苓白术汤,  .以治脾虚不能治水,湿盛泄泻。故本方方内寓方,方外变方,诚一利  水之良方也。
   【附方】四苓散:本方去桂枝。主治:脾虚泄泻,小便短少,大便溏泄。
   茵陈五苓散:本方加茵陈。主治:湿热发黄,便秘烦渴。
   辰砂五苓散:本方加辰砂。主治:小便不利。
   苍术五苓散:本方加苍术。主治:寒湿困脾。
   元戌五苓散:本方加羌活。主治:中焦湿热。
   春泽汤:本方加人参。主治:无病而渴,或病瘥后渴者。
   茯苓琥珀汤:本方合益元散。主治:小便数而短少。
   胃苓汤:本方合平胃散。主治:中暑伤湿,停饮夹食,腹痛泄泻,口渴便秘。
   薷苓汤:本方合黄连香薷饮。主治:伤暑泄泻。
   柴苓汤:本方合小柴胡汤。主治:发热,泄泻,热多寒少,口燥心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