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重机安装应急预案:当人脑可以互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8 09:17:23

当人脑可以互联

类别:   浏览量: 53   版次:GB30   版名:南方阅读 视野   稿源:南方都市报   2011-10-23
作者:黎泰 原创   手机看新闻 全国订报编辑此文 摘要:三十年后,每个人的大脑都成为一个终端,和别的大脑以高速带宽相连。脑里想到什么,便可直接向相联的大脑发送微博。我们甚至可以和好友在睡梦里交谈,对方的梦境将像现实一样呈现在我们眼前。当警察们联合行动,通过脑里的晶片,感知彼此就像感知自己的手脚一样简单。

(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人脑互联———即将到来的人性、机器和互联网的整合》,(美)迈克·克洛斯特著,美国自由出版社2011年版,26.00元。

    黎泰

    □自由撰稿人,美国

    三十年后,每个人的大脑都成为一个终端,和别的大脑以高速带宽相连。脑里想到什么,便可直接向相联的大脑发送微博。我们甚至可以和好友在睡梦里交谈,对方的梦境将像现实一样呈现在我们眼前。当警察们联合行动,通过脑里的晶片,感知彼此就像感知自己的手脚一样简单。当物理学年会召开,一旦一个有趣的议题被抛出,意见、观念和情绪便能立刻在在场的物理学家之间传递和碰撞,形成真正的头脑风暴。当纽约州州长早上一起床,他便能清楚感受到不同辖区内居民的压力和焦虑,哪怕身处大都会博物馆晚宴的衣香鬓影里,他也无法对深夜街头暴力的愤怒和痛苦视而不见。

    在《人脑互联》(World WideM ind:T he Coming Integrationof Humanity,Machines,and the Internet)一书的作者迈克·克洛斯特(Michael Chorost)的眼中,这一切并非天方夜谭。事实上,作者本人便以一种和机器密不可分的方式生存着。作为一名聋人,他需靠人工耳蜗来获得听力:在两只耳内植入微晶片和16个电极,通过电极刺激听觉神经来“听见”外界的声音。因此,当他的黑莓手机送修后,作者自然而然想到如果黑莓能像耳蜗一样植入,连打字和屏幕操作的时间都省了,那该有多好。

    他的出发点并非对未知科技的无条件热爱,而是与黑莓的分离让他深感孤独。他再也不能当街查询谷歌,不知道旧金山市的公车时刻表,看不见周末新映电影的评论,也不能在网上搜索朋友的近况。他默默在街头咖啡馆里咀嚼着人与互联网的分离:一边是现实世界的不同的面孔声音和食物的气息,一边是黑莓上无限的信息和短信。

    孤独让作者内省。互联网让人孤独,这种孤独感像涟漪一样在朋友和家人之间荡漾开来。人们不再彼此拥抱,人们触摸屏幕。“脸书(Facebook)”的朋友列表里有上千人,真正的朋友却屈指可数。人们隔绝在各自的电子设备前,表面上无时无刻皆可交流,事实上真正交心的时刻却被无限延后。《纽约时报》登过一篇报道,一个六口之家,包括年仅五岁的小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都是拿起身边的电子设备,而不是和家人打招呼。作者引用加伦·兰尼尔的新书谈起了互联网对人性的剥夺:“脸书”稀释了友谊的含金量,微博支离了大家的印象和思想,网络匿名的背后人们连真正的自己都迷失了。曾被大肆吹嘘的网络民主也没有到来———据博客空间的调查,保守派和自由派的博客都只跟与自己政见相同的人做链接。也许,英国作家爱德华·福斯特在小说《机器终止》描绘里的场景终会出现:每个公民都独自生活在地下室里,没完没了地开着电话会议,当机器故障,个人也丧失了独立生存的能力,全人类和机器一起完蛋。

    然而,作者不愿为互联网的发展担忧和痛苦,他反倒觉得要更进一步———跳除所有的中间步骤,不再有屏幕、打字、点击,让人脑和互联网合二为一,互联网成为人脑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他激动地预见,一种全新的智能将随之诞生,我们将拥有强大的集体意识。

    通过好几年的调查和访问,作者在书中一一列举了基因技术、纳米科技、光遗传学的发展将如何促进这一天的到来。首先,人脑将能够被阅读。在2008年华盛顿大学举行的神经科学年会上,他亲身试用了奥地利科学家研发的电极帽,电极帽通过探测作者的脑电波,得知作者视觉皮层的变化,能够让作者不用手,而是盯着电脑屏幕来打字。功能性磁振造影仪能通过血液中氧气浓度的变化值来察看大脑不同区域的运动,参与实验者躺在黑乎乎的扫描仪里,默默进行着加减运算,而机器能判断出他是在算什么。其次,人脑可以被植入。纽约大学的神经科学家罗杜夫·里纳斯提出,可以在大腿动脉里放入微电缆,让微电缆用类似血管造影的方式进入大脑,电缆里的微电线占据大脑里的每一根毛细血管,每根电线都能检测并改变某个神经元的活动。而在实际的实验中,匹兹堡大学安德鲁·斯瓦兹带领的研究小组,便在猴子的初级运动皮层区域植入了100个电极,以此控制猴子使用机械手臂来拿取食物。

    最让作者寄予厚望的还是发展得热火朝天的光遗传学,从2004年全美仅有不到五家实验室在探索,到2009年已经有多达500个实验室共同参与研究。斯坦福大学已通过在老鼠大脑基因里加入某种单细胞藻类的基因,生成了一种新的蛋白质,让神经细胞得以对光产生反应。作者认为这为人脑互联提供了无穷的可能性。他兴奋地描述道,人们可以通过对方神经元光蛋白质的变化来阅读对方的记忆,可以通过不同颜色光蛋白的变化来得知对方脑内神经化学物质的变化,以感受对方的情绪。光遗传学将大大提高人脑互联的安全性,不像电流和药物那样产生副作用。而人脑互联的功能也会更强大,因为光遗传学可以在大脑内小于1立方毫米的地方作业,不仅能够观察,还能改变某类神经元的活动。

    虽然技术障碍可以被逐步克服,但作者访问的多位科学家仍对人脑互联的前景疑虑重重。一旦人脑互联,人们是否能吸收他人脑里的讯息呢?或者,比起有限的吸收,将受到多大的干扰?有谁愿意脑里成日充斥着别人的声音,在一片混乱中艰难地交流呢?就像今日的互联网有病毒、骇客、垃圾邮件,未来的人脑互联也难免会遭滥用。今日盗取的是你的网上账户信息,明日就盗用你的记忆和经历。最让人不安的还是政客们,他们可以在选民脑中散播对竞选对手的厌恶之情,以操纵选举结果;他们可以为了战争或其他的政治需要,对大众洗脑,在青少年脑中灌输仇恨。就像今日的互联网并未带来民主,未来的人脑互联也可让人沦为集体意识的奴隶。到时,我们就像《星际旅行》里所描写的博格人,通过网络互相连接,个人没有自我意识,彼此没有身体接触,没有言语交谈,由一个被称为博格女王的程序对整个集合体进行控制。(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针对这些疑虑,作者在书中显得异常乐观。他认为大脑不会不堪重负,而是增加了一个能充分被利用的大背景,人们依然可以选择和屏蔽。就像开车需要考驾照,未来使用人脑互联也需要通过考试;就像可以在脸书上选择朋友,未来也可筛选能进入自己大脑的人;就像现在有防毒软件,未来也有保护人脑互联的防火墙。(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最重要的是,人脑互联将带来前所未有的思想和情感的交流,人们将不再被互联网带来的琐碎打断和占据,不再被干扰被分裂,可以专注于自身的智力发展和情感融合。现今人们的语言交流充满了客套、束缚和似是而非,一旦人脑互联,思想交换的速度和清晰度都将大幅提高,人与人之间可以实现真正有深度的交流。当一个人能进入另一人的大脑,感受对方的疼痛、渴望和恐惧,他便无法维持冷漠。人与人将变得日渐亲近,所有美好事物———灿烂的阳光,秋天的凉风,游行时的音乐,热狗的味道,和爱人握手的瞬间———引发的细微的情绪都能在人与人之间传递。从此,欢乐和悲伤都不仅仅属于某一个人,心醉也并不只限于爱人之间,而是所有人同时为所有人心醉。

    就这样,一本以孤独开始的书,以爱结束。作者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终身伴侣。他一边与神经科学家探讨最新的神经科学,一边感受着与人眼神接触、肌肤相亲、头脑与心灵相互摸索的过程。这一切都让他对人脑互联热情饱涨。在书的最后,幸福依偎在爱人身边的作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如此的亲密将不仅限于一对一的关系,人脑互联下的人们就像被莫扎特的音乐包围,共享着某种隐秘而轻微的感应,在沉默中赢得彼此,因心照神交而陶陶尽醉。

(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