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夏什么好听:董其昌书法绘画鉴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3:23:58

董其昌书法绘画鉴赏

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上海松江人。虽出身贫寒之家,但在仕途上春风得意,青云直上。公元1589年,(万历十七年)三十四岁的董其昌举进士,开始了他此后几十年的仕途生涯。当过编修、讲官,后来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太子太保等职。他对政治异常敏感,一有风波,他就坚决辞官归乡,几次反复起用。

笔者认为他的生活经历和人生态度对他的书法绘画都有很大影响。本文先就他的部分书法绘画作品进行个人的比较直观、浅显地欣赏。

一书法

关于董其昌如何走上书法艺术的道路,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说法。他在十七岁时参加会考,松江知府衷贞吉在批阅考卷时,本可因董其昌的文才而将他名列第一,但嫌其考卷上字写得太差,遂将第一改为第二,同时将字写得较好些的董其昌堂侄董源正拔为第一。这件事极大地刺激了董其昌,自此钻研书法。看到这个小故事,我很是感慨了一番,觉得自己果然没有选错研究的对象。原因挺也简单,我写字也挺差,一直想改正,但就是懒得改,因为老是觉得晚了;虽然也学过一点书法,但也没觉得有什么大收获。了解了董其昌的书法历程,很是受鼓舞,在欣赏他的书法作品之外,又开始佩服他的毅力和决心。

董其昌的书法成就很高,我们可以从康熙为他的墨迹题的一长段跋语中深切地感受到。

华亭董其昌书法,天姿迥异。其高秀圆润之致,流行于褚墨间,非诸家所能及也。每于若不经意处,丰神独绝,如清风飘拂,微云卷舒,颇得天然之趣。尝观其结构字体,皆源于晋人。盖其生平多临《阁帖》,于《兰亭》、《圣教》,能得其运腕之法,而转笔处古劲藏锋,似拙实巧。……颜真卿、苏轼、米芾以雄奇峭拔擅能,而要底皆出于晋人。赵孟頫尤规模二王。其昌渊源合一,故摹诸子辄得其意,而秀润之气,独时见本色。草书亦纵横排宕有致,朕甚心赏。其用墨之妙,浓淡相间,更为绝。临摹最多,每谓天姿功力俱优,良不易也。”

据说,康熙还亲自临写董书,致使董书得以风靡一时,出现了满朝皆学董书的热潮。在康熙、雍正之际,他的书法影响之深,是其他书法家无法比拟的。下面笔者从董其昌的各种书体中各选一幅作品进行一个简要的赏析。

(1)行书

董其昌《行书帖》,行书。

该幅作品布局疏朗,行式有定,而字式则无定。纵行富整齐之美,横行则错落有致。又因为它的横行并不是太过参差错落,所以作品带有一点楷书的整齐感。笔势流动自如,气韵平淡质朴。在勾挑与牵丝上做得很好,意态活泼。

(2)楷书

董其昌《小楷金刚经》,纸本

楷书原就强调整齐之美,该幅作品又是写在有格的纸上,更是给人一种整饬之感。整幅作品让人有清新开阔的感觉。布白均匀,主笔突出。作品中捺画很多,但仔细观察会发现几乎无一相同,各有妙姿,生动不乏味;横画平稳有力,字里行间充斥着一种大气。字与字之间虽然并不像行书那样可以运用勾挑与牵丝一笔写下来,但仍有一气呵成的气质,全幅作品富和谐之美感。

(3)草书

《草书扇面》董其昌书。纵15.5公分,横47.7公分。荣宝斋藏。

此帧扇面书法写的激越跳宕,技法娴熟。自署学杨少师(凝式),确有几分“神仙起居法”的遗韵。扇面纸熟,又有折痕,形式特殊,写好不易,董其昌是书扇老手,正利用了扇面的短处而变其长,出现的线条及墨色的变化别有意味。

虽然对草书不是很了解,但是我可以领会到其中的神韵。运笔有纵有敛,比如第六列的“入”字,在整个扇面上,它很容易引起人们的主意,因为它的笔法内敛,给人戛然而止的意犹未尽之感。整幅字如行云流水,天然成趣;又如龙行蛇舞,变幻莫测。草书从产生时起,其艺术审美价值就大于实用价值,说是书法,笔者认为它更近于绘画,我们不需要知道它写了些什么(实际上大多情况下我们也根本就看不出它到底是什么字),单单它的运笔和气势就足以让人感慨不已,人们欣赏草书,更多的是看它的神而不是形。

(4)行草

《行草五律》金笺纸本,扇面。

董的书法以行草书造诣最高。《行草五律》是其行草的代表作者很作品。作于扇上,布局疏朗有致,很有特点,长短行相交叉,上半部分(扇面的外缘)空间相对较大,所以布局紧凑,到扇面底部,空间逐渐变小,若和上面一样布局的话,整幅作品就会给人挤的感觉,所以作者创造性的布局整个扇面,下疏上密,这使得整幅作品疏密有致,协调统一。他的字笔锋端正圆润,较少拙滞之笔,风华十足。由于作者的有心为之,所以这幅作品不能用行书的布局结构的特点“行式有定,字式无定”来说明。作品的行式整齐,字式也整齐划一,既有整饬之美,又有飞扬飘逸之感。

二绘画

(1)明董其昌《墨梅图》册之一

梅历来为文人所推崇,咏梅诗,作梅画在士人阶层很风行。董其昌的这幅《墨梅图》只简单的画出梅树的一部分,但是情态俱足,形神兼备,丝毫没有破裂之感,原因应该是梅树虽绘在有限的纸上,但作者并没有在纸的边缘收笔,而是造成一种断面的印象,给人一种局部的感觉,而整个的画面可以任由观赏者想象。作品十分讲求用墨技巧,有重墨突写处,也有淡墨勾画的地方,浓淡相宜,着墨不多,但意境深远,让人回味无穷。尽管不施色彩,不但丝毫不影响它的艺术价值,反而让人觉得恰到好处甚至优于一般的有色梅花图。因为擅长书法和诗文,每绘完图画,他都会题以诗文,全图诗、书、画相映成趣,和谐一致,使画的境界又上一层。本画作者题诗于左侧,梅花的根部居左中,主体部分偏右,所以整个看起来,重心把握的很好,平衡感很不错。而且墨梅配题字,浑然一体。作品清新澹远,给人干练清爽之感。

(2) [明]董其昌《葑泾访古图》

这幅画应该是采用远山近景的绘画方式来着墨的。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层次感很强,远处的山着墨较浅,有缈远之感,随着角度的拉近,画中事物的色彩逐渐加重,也越来越清晰。但是作者的施墨用笔并不仅仅是围绕事物的远近进行的,我认为他还考虑到了光线的作用和事物本身的色彩感(明暗对比)。山脚的色彩比山顶明显要更重,而松树的树冠部分的色彩明显比树干和房屋的色彩要重,这样的用墨使整个画面重点突出,层次感很强。人在欣赏这幅画时感觉是在随景移动,彷佛置身其中一般,看过此景,再慢慢地随着作者笔墨的指引观赏其他景观,不像油画或肖像画,一览无余,缺乏想象和探索的空间。

董其昌作画强调写意,使绮丽多姿的山水风景更富有浪漫主义的色彩。作者所绘的应该是一个远离世俗的隐幽之地,虽有两三座茅屋(人类的痕迹)点缀其间,但丝毫没有破坏此地的清幽和画面的和谐,反而多了一丝人情味,一股暖色调。究竟是谁驻足在这样的风景中?我首先想到的是隐士。空幽的环境,有一两个看破世事的高人作伴,他们时而高歌其间,时而吟诗作对,时而濯足溪边……这所有的想象使整幅画充满了神秘和清凉之感,人的烦躁的心会随之安静,渐渐地与画融为一体,获得额外的淡雅之气、清新之感。

三 总结

人们经常说“文如其人”、“诗如其人”,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从以上对董其昌部分书法绘画作品的分析,我们也可以推测出作者的品行和德操,甚至他的处世心态。

董其昌虽处于赵孟頫、文征明书法盛行的时代,但他的书法并没有一味受这两位书法大师的影响,而是综合了晋、唐、宋、元各家的书风,自成一体。可见董其昌是个独立性很强的人,有自己的见解和独到之处。这从他的仕途上也可以表现出来,他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一有风波,就坚决辞官,这也许是他仕途异常顺利的一个原因吧。他的这种果断、敏感和大气就在其书画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对待事物,他总能保持平和的心态和客观兼容的态度,也正是因为这样,他才能集古法之大成,“ 六体”和“八法”无所不精。

《画史绘要》评价董其昌的画道:

董其昌山水树石,烟云流润,神气俱足,而出于儒雅之笔,风流蕴藉,为本朝第一。

这个评价十分精当。他的书画中饱含着从容、平和和自信,游刃有余之感俱足。以画推人,我时时想象他的模样:一个安详的老人,注视和洞悉着世间的一切事物,却不为所动,只是保持着本我和自然,气神清雅,一派儒雅之气。

观其书,赏其文,品其画,自是一种精神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