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站信号机设置灯位:学会读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1:45:34

        德国近代哲人菜布尼茨说过:“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简单如叶子尚且如此,复杂如人就更不用说了。但菜布尼茨又说:“世上没有完全不同的两片叶子。”同样,人也既有多样性,又有统一性。透过多姿多彩的芸芸众生,我们可以发现统一的人生实质。
       当然,具体对一个人的看法,也许见仁见智,因为每人个都是站在自己特定的立场上,从自己特定的视角、特定的眼光和大脑去观察和思考的。不同的人看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人亦或读人更是如此。
       自古有读书一说,难道有读人的吗?其实,每个人都在读人,也都在被人读。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人就是一部复杂的难以读尽也难以读透的“无字天书”。尽管难,还得读。做领导工作的,能不读人吗?不然怎么做到知人善任;搞经营的,能不读人吗?不然你怎么知道与你打交道的是儒商还是奸商;从事文学的,能不读人吗?有道是文学即人学;当记者的,能不读人吗?不是有限句名言“今天的新闻即明天的历史”……即使你什么功利目的也没有,只是日常生活中交个朋友吧,也得读人,不然你怎么知道友谊、友情、友多闻、友博学?君不见,当今“杀熟”、“宰友”、“啃亲”的现象还少吗?
        看人、读人,是一门学问。会看人者,能洞察秋毫,见微知著,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会读人者读内在本质,不会读人者读表面现象;会读人者读大节,不会读人者读枝节。历史上,因看人、读人的正误所出现的经验教训真是车载斗量,不胜枚举。鲍叔牙可说是真正读懂了管仲。
    公元前685年的夏天,历经劫难的公子小白终于回到了久违的故都临淄,当上了齐国的国君,世称齐桓公。桓公即位,鲍叔牙为第一功臣,而辅佐公子纠且箭射小白的管仲,却幽囚于鲁,生死未卜,前景渺茫。此时,鲍叔牙在桓公面前力荐管仲,请求桓公委任管仲比自己更高的位置。他对桓公说:“我有五个方面不如管夷吾:宽惠爱民,我不如他;治国不失权柄,我不如他;忠信以交好诸侯,我不如他;制定礼仪以示范于四方,我不如他;披甲击鼓立于军门,使百姓勇气倍增,我不如他。管仲好比人民的父母,将欲治理儿子,就不可不用他们的父母。”在鲍叔牙的极力举荐下,管仲果然运筹帷幄,辅佐齐桓公成就了赫赫功业。
        《史记·管晏列传》引述了管仲讲的鲍叔牙对自己的相知之雅:“当我穷困时,曾经和鲍叔牙合伙做生意,每当分钱,我总是多取一些,鲍叔牙并不认为我贪图便宜,因为他知道我很穷。我曾经替鲍叔牙谋事,反而使他更加困窘,鲍叔牙并不认为我愚笨无能,因为他知道时机有利与不利。我曾经三次做官,三次被君主罢黜,鲍叔牙并不认为我没有才能,因为他知道我时运不济。我曾经三次带兵打仗,三次战败逃跑,鲍叔牙并不认为我胆怯,因为他知道我家中有年迈的母亲。公子纠与小白争夺君位而失败,我忍辱被囚,鲍叔牙并不认为我无耻,因为他知道我不羞小节,而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为耻辱。生养我的人是父母,了解我的人却是鲍叔牙啊!”管仲的这番肺腑之言,反应了鲍叔牙对他的相知之深;鲍叔牙也因为推荐管仲成就了自己的千古美名。
        就此事子贡讨教,孔子说:“齐有鲍叔牙,郑有子产。”子贡又问:“然则荐贤,贤于贤?”孔子说:“知贤,智也;推贤,仁也;引贤,义也。有此三者,又何加焉?”识贤者,推而荐之,孔子的赞美高到“又何加焉?”
        读懂人者,方有自知之明,而读不懂人,就损事败事,甚至伤已身伤人心。同样是战国时期的军事家孙膑,因为没有读懂庞涓,因而受到了剐掉膝盖骨的重刑;韩非没有读懂李斯,最后竟被囚秦而死。
        会读书,更要学会读人。一个人哪能怕是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一丛鱼尾纹,社会学家能从中寻觅历史,文学家能从中透视深埋其中的哀乐人生,哲学家能从中剖析人性善恶,医学家能从中判断健康状况,心理学家能从中管窥血型和性格,新闻工作者则能从中辨析个性特征。尽管人生不是一首牧歌,但首先得自己心地坦然,光明磊落,然后以冷静的目光去看社会,去读人。
    应当注意,一块金子,又不是金子。不是说金无足赤吗,不“足赤”的那部分是什么呢?人无完人,不“完”的那一面,也许是一种魔性,只是你在读这个人的时候,你没有发现。
    学会读人吧!读好了人这部大书,有利于己,有利于人,有助于我们的事业。

                                                                               (写于2004年5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