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家到观音桥:家在广州:神奇的广州传统“中轴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8:57:19

杨万翔

广州自建城迄今,悠悠两千年,城区中心从未移动过。如此神奇的城市,满世界不过3座:罗马、亚历山大和我们的广州!

奇迹得以形成的重要原因,是广州先天地被赋予一条神秘的城市中轴线。这条中轴线以现今的起义路为主体,北起越秀山上的镇海楼,南迄珠江边的海珠广场。它从来存在,但幽隐无闻。近日,《广州市传统城市中轴线城市设计》进入实施阶段,它将缘此而彰显璀璨!

(一)两个半岛———海洋对于广州的预先馈赠

广州是在山与水的怀抱之中孕育出来的。

现在我们所说的“珠江”,特指流经广州地区的那一段内河。但近至两千年前的秦代,珠江尚未形成,后来的珠江三角洲,在那时还是茫茫南海靠近大陆的临界部分。

这一带的南海北岸,有一小片特别适宜于以渔猎为生的远古人类聚居的平原。平原北沿有丘陵,丘陵附近茂密的林莽为平原上的住民可持续地提供基本生活资源———这丘陵后来被称作越秀山。

越秀山下的平原分作两脉。一脉从西麓往西南方向延伸至海边,形成为半岛。该半岛南端有小山岗,名坡山,因之,这半岛被古地理学家称作坡山半岛。坡山半岛的范围,大体是今天的盘福路往南至惠福西路、解放中路往西至海珠中路这一带。坡山痕迹迄今仍存,即惠福西路五仙观所在的那片地势隆起的地基。

平原的另一脉从东麓往正南方向也延伸至海边,形成另一个半岛。该半岛南端也有小山岗,名番(读音为Pan)山,因之,这半岛被称作番山半岛。番山半岛的范围,大体是今天的小

北花圈往南至文明路、德政中路往西至北京路这一带。番山迄今仍剩一角,在文德路广州市第十三中学校园内。

番山半岛和坡山半岛隔着个小小海湾。不晚于东汉,海湾成了洼地,两个半岛因之连成一片。

但海湾尚有余波在,它收缩为两个城中湖。一个叫菊湖,位于今日由中山纪念堂至省政府这一大片地面上,元代已干涸。另一个叫西湖,其残迹直至民国初年犹存,广州西湖留给后世的历史记忆,便是今天的西湖路。

原来贯穿海湾南北,从而使两个半岛东西对称的一条虚拟的“风水线”,成了日后广州的传统中轴线———它是海洋对于广州的预先馈赠!

(二)任嚣不朽———无意中左右着广州的城市格局

让这份赠品浮出水面的,是受命于秦始皇而征服岭南的任嚣。

首任南海郡尉任嚣,选点番山半岛南部临海处、即今仓边路和中山四路的交会点一带筑城,以之作为郡所,并部署50万大军在周边屯驻。时为公元前214年———这一年,被后人定为广州建城之始。

越秀山下的原住民属于古越族,番山半岛既已遍布强势新移民,原住民遂大量流向坡山半岛。

被征服者只能从事经济活动,其中相当突出的一项,是海外贸易。越人素有航海传统,坡山早就是港口,而番山附近在秦末汉初有座大型造船场———港口与造船场夹着个海湾,这般布局让人有理由推断,海上丝绸之路最原初的起点,其确切范围应该在后来的广州传统中轴线周边!

任嚣建城,使位置在东的番山半岛成了行政区,位置在西的坡山半岛成了市井区。在古汉语中,“城”指行政区,“市”指市井区。行政区有城墙,市井区在形成之初没城墙。广州城建史的持久特点之一曾是“西扩”———当市井区发展到相当规模时,行政当局能够考虑到它的安全而增建城墙把“市”圈入“城”内。长此以往,自然而然的趋势便是商业文化与政治文化水乳交融。

任嚣所建郡所,规模不大,跟什么城市中轴线本不沾边,然而,他却于无意之中激活了这条“风水线”,风生水起,隐隐地左右着日后广州的城市格局、发展方向乃至地域心理。

(三)鲍靓与朱亮祖———“中轴线”作首次定位

继任嚣之后在岭南掌权的是大名鼎鼎的赵佗,他建了个南越国。自南越立国而至宋初,千余年间,广州城的范围变化不大,其西城墙总不逾西湖东岸(今教育路),也就是说,缥缈于西湖波光之中的那条神秘的“风水线”尚未成为广州城的中轴线。

然而,有鲍靓其人,他很可能是这条风水线的首位发现者。

鲍靓,东晋年间著名道家,被朝廷委任为南海郡守,人称“神仙太守”。让他得以在广州史上留名的,是他建了座宏大的道观越冈院(现在的三元宫)。

越冈院乃是建于广州中轴线上的首座公共建筑,位于越秀山南麓,当年正对烟波浩渺的菊湖。神仙太守精通堪舆,跑到城外头卜择这么一个旮旯建道观,胸臆必有深意存焉!

广州城建,至北宋出现重大突破———向西跨过西湖,把城墙建至今人民路,向东则建至今越秀中路。但当局建新不拆旧,一座大城便被分隔为三套小城;城市虽拓宽,中轴线却兀自不显。

目空今古的朱亮祖呼啦啦登场!

永嘉侯朱亮祖,明初名将,受皇帝朱元璋派遣,出镇广东。此公驻节广州才年把光景,对广州老城区的影响却遗留到当今。

朱亮祖三下五除二拆了宋三城,让大广州浑然一体,隐匿千载的城市中轴线顿时露水显山。他横跨越秀山山脊筑起新城墙,在最高点建了座巍巍镇海楼。这座标志性建筑的开创性意义,在于准确无误地为城市中轴线作出首次定位。

(四)魏邦平与陈济棠———“中轴线”成风水宝地

广州的城市近代化肇始于1918年市政公所决定拆毁城墙开马路,该项伟业的领军人物是广东省警察厅厅长魏邦平。

起义路原称维新路。民初,那一周遭尚是未干涸透的西湖,遍布水洼,惠如茶楼的后门可以泊艇,但书院、宗祠林立,各有背景。

基于“意识形态”的需要,这维新路本须开得有如永汉路那般平直———永汉路的顶端省财厅原来是广州知府衙门,而维新路的顶端第一公园原来是广东巡抚署。

这边厢魏邦平刚要动手,那边厢压力立至———

时任海南岛镇守使的黄志桓将军致函魏邦平,强硬要求保留黄氏宗族的“千顷书院”(即解放后的第十四中学)。时任铁路总局局长和交通银行董事长的梁士诒更从北京紧急致电广东省当局,声称对梁氏宗族的“梁千乘侯祠”不得变动秋毫;这位交通事务专家对广州开马路提出了如此一个专业性建议:只求通不求直。

魏邦平英雄气短,广州城市中轴线所在的维新路遂被严重扭曲。

但它毕竟通了,斗折蛇行通往珠江边。若干年后,魏邦平郁郁而终,风云际会而主粤的陈济棠却大展鸿图:镇海楼下,越冈院前,中山纪念碑、中山纪念堂、市政府合署、中央公园、海珠桥……大手笔一笔接一笔!有史以来,广州中轴线至此方才有模有样。

不多几年,陈济棠却在派系倾轧中突然落败!野史传闻,此君迷信风水,当年他着力经营广州中轴线的原因,在于他以为此举有助于巩固他的“南天王”地位。

(五)康梁孙和共产党人———“中轴线”上的维新和起义

广州是中国近代革命的策源地,前赴后继地持续百年的革命运动在广州传统中轴线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维新路之得名,跟纪念“百日维新”(戊戌变法)有关,这场没有取得成功的改良主义运动的策动者康有为和梁启超曾在这附近为他们的崇高理想奔走呼号过。辛亥革命以后,“维新”一词与时俱进地具有了新内涵———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曾经热情憧憬过封建帝制的终结能为中国带来“咸与维新”的崭新局面。然而,新开辟的维新路之被严重扭曲,这本身就是一个意味深长的象征———“咸与维新”没有成为事实。

上世纪60年代中期,维新路被更名为起义路。这一新路名,纪念的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震撼全中国的广州起义。起义爆发于1927年12月11日,它的最辉煌的一幕,是起义者攻占了位于维新路的反动政府公安局,并在此处建立了广州苏维埃政府!

在广州起义成为历史之后32年,即1959年,广州人在广州传统中轴线的最南端竖立起一座广州解放纪念像,纪念像跟它所在的海珠广场合成为广州一处著名景观———珠海丹心。

广州人不会忘记自己城市的历史,因而,广州人应该知道这条满满地承载着广州历史的城市传统中轴线!

图:传统“中轴线”上首座公共建筑———道观越冈院(现三元宫)。

图:“中轴线”上的最高点———镇海楼。

图:“中轴线”上着力经营的项目———中山纪念堂。

图:“中轴线”上的中点———中央公园。

图:“中轴线”上用路名纪念的革命———广州起义纪念馆。

(晓航/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