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窗进场验收记录:超然拨针精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5 02:41:38

++ 超然拨针精髓

廖义铭自制拨针

※:想看视频,双击”e”360度安全浏览器,在百度搜索框中输入:超然拨针网

骨膜劳损即骨膜效应,目前尚未引起国内外医学界所重视。它在急慢性软组织劳损上有所体现,治疗较为棘手。下面通过解剖与功能、发病机理、临床诊断、治疗等来进行阐述。
  一、解剖与功能:骨膜属最深层、最致密的结缔组织之一,它覆盖于骨组织之表面。具有营养、保护、传递、运输、支持等功能,是各肌肉、肌腱、韧带等组织的起止点。它的支持点均附着于骨缘、骨面、骨突等解剖结构上。
  二、发病机理与诊断:由于各肌肉、肌腱、韧带等运动系统组织均附着于骨组织即骨膜上,因此所有软组织急、慢性劳损均能在骨膜上产生病变点,出现疼痛、酸胀、麻木、肢冷等临床症状。

腰筋膜解剖与发病机理:腰筋膜是全身最厚、最大、最坚韧的致密结缔组织之一,分浅、深二层,它形成骶棘肌的肌纤维鞘。向上附着于第十二肋下缘,向下附着于髂嵴,向内附着于棘突、横突,向外浅深二层筋膜愈合构成腹肌的起始腱膜。该腱鞘是全身运动量最大、受力最强的腱鞘,它负担着上身重量及肩负外界重量,该部是腰L4/5至L5/S1传递到下肢之枢纽,该部又是全身最薄弱之处,也是发病率最高,症最重之处。由于活动频繁,在动静力劳损下,内压增高,静力劳损使细胞膜钠/氯(Na/Cl)离子转运失衡,导致负离子蓄积、静电吸附而产生反射性症状即骨膜劳损症。

髂腰部治疗:各种保守疗法均是间接地打断其反射弧和降低腱鞘内高压而产生疗效。利用超然拨针治疗,应以笔者通过临床多年总结出的“七定”原则为基础:
  1.定型的目的:主要是确定病变部位大少,制订治疗方案,定范围时宜大不宜少,它分为:定位、定点

根据疼痛发生的部位及其放射的部位,可分以下几种类型:

A:定范围又叫定位:根据阳性点与隐性点和拨针进何病变肌间隙层时所出现的针感(酸、胀、麻等放射感)而定范围

1)、后侧型:症状行径线:腰椎L3-5、S1→5,臀中央→坐骨结节→大腿后中央→腘窝→小腿→足跟部位。类似于足太阳经

2)、外侧型:腰椎L1-3、S1-3→髂前上、下棘→胫腓骨之间→外踝前缘、足趾2、3、4。类似于足少阳经

3)、混合型:后侧型与外侧型同时兼有,根据症状和压痛点的几个节段,定上、下各一个节段即可。

    B:定点:根据病人主诉测知的为阳性点,根据医者测出的为隐性点,阳性点与隐性点同治效佳。

(1)腰骶部在棘突旁开1厘米左右、上、下各点距离1一2厘米,一般定1~2个点;

(2)骶髂关节处定一点

(3)臀部又分:

后侧型:定髂后下棘,即臀大肌起始部和皮下脂肪垫。一般定1~2个点。

外侧型:定臀部中肌、阔筋膜张肌起始部定一点。

前侧型:前内侧型定阔筋膜张肌股四头肌起始部定一点。

(4)下肢:各长肌中段的支持点和肌间隙。
  3.(治疗):定深度:深度决定疗效,过浅不及,过深入不安全,有时深浅结合。治疗方法:

明确诊断后,病人取俯卧位,双手叠合前额置于手背。天宗穴(冈下窝)处定位,常规消毒,铺无菌洞巾,局部麻醉注入2%利多卡因1ML12号无菌针头打孔,用超然3号拨针刺入透过浅筋膜后,直达骨面进行摩擦刺激骨膜。此时病人诉说针感向病灶的方向传导直至手部,留针5分钟后再行刺激骨膜。如果无传导感,可移动针端更换治疗部位,至肩胛冈下缘及肩胛骨孟或肩胛骨冈上角等部位,针感即向患肢传导再留针5分钟,此时病人诉说手部有轻松感,最后在针孔周边360度透拨,上至斜方肌及肩胛骨内上角,内侧至胸椎棘突处,外至三角肌下缘,下至肩胛骨下角小圆肌附着处。透拨时可上挑针体,力度大约1kg,力量可增加针感传导。出针,无菌纱布覆盖。术毕。嘱:应用抗生素3天,避免过度疲劳。如肩胛骨上部及颈部软组织筋膜有病损的再行补针,体质虚弱者可配合中医辩证施治,辅以中药治疗。

腰背部:腰背筋膜下浅至1-2 MM深至骨面。

骶部:腰髂肋肌腱膜下及骶骨背面之间。

各肌组织以起点部为主,深入达肌腱基底部,长肌中段,阔肌中央部,支持点为主。

皮下脂肪垫:取脂肪垫层。
  4:定力度:因人而宜,因部位而异。

(1):以针感(酸麻胀痛)放射下行对疼痛部位,或症状减轻、或肢体出现在舒适感为最佳力度。

(2)一般拨针有扛杆力度:腰部2-3公斤、臀部6-10公斤、小腿1-2公斤不等,视病人体质和耐受能力而定。

(3)脊柱:中央型用合力即左右向中心拨。

(4)一侧型向脊柱向上向下用分力拨。

4:定方向

(1)腰部以棘突1厘米为主,进入腰背筋骨膜层后向上45度,再向下45 度拨形成内切口。进入骨膜层后遂点慢慢松拨,动作轻柔,让病人有轻松感后再扎,因为疼痛有累加反应。治疗中要时时询问病人,一是了解治疗针感,二是分散病人注意力,使之积极配合。

(2):骶部:除脊中线旁上下贯通透拨,再向外透向骶骨外侧缘。

(3)肌性:起止点、支持点作上、下、左、右透拨。

(4)皮下脂肪垫:用拨针从中心向四周360透拨

注意:治疗时腰、臀部也可作360°透拨,直径可达40cm,大小腿可作上下、左右透拨长度可达40~50cm,即点面结合,上下结合,范围宜大不宜小,可防止复发。

 如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骨性关节炎、肩周炎、网球肘等病症。今讨论腰推间盘突出症及腰部筋膜鞘狭窄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
  有前突、后突、侧突三型。从影像学骨膜劳可见椎体硬膜受压,因此刺激硬膜而产生反射弧,该硬膜是靠近脊神经节L3~4.5S1神经节段,具有丰富的神经和高敏度的神经反射弧。它的反射效应首先起于腰骶部,为原始级Ⅰ级,然后反升至臀部,为Ⅱ级,再次下引至大小腿、足底、足背、足趾,为Ⅲ级,产生疼痛、酸胀、麻木、肢冷等症。外侧向腹部反射性牵拉痛,常见下腹部、肛门、生殖器等部位疼痛。向上反射于腰背部组织而产生胀痛、组织僵硬、背肌紧张隆起,也可通过阔肌起始部向肩关节放射,产生上肢上举、外展功能障碍等症。
  1.反射特征与解剖组织关联
  椎间盘突出后压迫硬膜,该部内压升高,该部神经节受压而产生神经反射症。其感受不同所应答解剖部位不同,

反射于肌肉组织者症状是疼痛,

反射于腱组织者症状是酸胀,

反射于神经组织者症状是麻木,

反射于循环组织者症状是阴冷,

反射于肌肉与腱组织交接处者症状是酸痛,

各症有主次之分,多数呈混合型出现。
  2.如何测知神经反射症所处的肌组织层次
  躯干、臀部多为扁阔肌,肌组织一般分三层:即浅层肌、中层肌和深层肌、深层即骨膜层。

下肢肌,多为梭形肌,除有肌层外,尚有肌间隔肌间隙,还有特有的皮下脂肪垫层。
  a、指压法:浅压有酸痛者为浅层;中压有酸痛者为中层;深压至有酸痛者为深层。
  b、探针法:超然拨针进入肌层时针感(酸胀、麻、放射感)有三种现象:针感下行至病痛部位症状减轻或消失;针感下行至病变肢有舒适感;针感下行至病痛部位酸重加重后又减轻,视为有效针感层。※※一般急性、轻症病变多为浅、中层,病久、病重病变多为中、深层。※※   
  3.如何测知神经反射症为何型
  腰椎间盘突出症根据病人主诉和症状,笔者根据实际情况分三型:
  a、后侧型与太阳经分布径线相同。

b、外侧型与少阳经分布径线相同。
  c、脊中型与督脉经分布径线相同。
  4.反射性特征有二:
  a、反射性者:症状在腰、骶、臀部者,其跳过大腿,直接反射至小腿、足底、足背、足趾。
  b、连续性者:或叫传递性者,症状由腰、骶、臀、大腿小腿、足底、足背、足趾。以后侧型、外侧型(部分)前侧型为多见。测知何型便于治疗时可有的放矢。
  筋膜鞘狭窄症
  腰骶部各种骨性改变如突出、椎体滑脱、椎管狭窄、隐裂等症,均是压迫硬膜,致骨膜劳损,产生内压增高症,产生放射性或连续性疼痛、酸痛、麻木、肢冷等症。笔者把腰部浅、深二层筋膜作为一个腱鞘。此腱鞘为全身最大腱鞘之一,狭窄时症状较重。
   发现运动系统软组织劳损(疼痛症)新的理论与学说。其病因、病理机制是肌组织在动、静力劳损下,在长期寒湿因子侵袭下,随年龄老化肌组织张力低下而致浅、深层筋膜劳损,压迫神经、血管出现酸痛、麻木、肢冷等症。又发现在特定部位,如胸椎1、4、臀部等部位皮下脂肪层在寒冷、磨压不断刺激下而增厚增大,形成“皮下脂肪垫”从而压迫、牵制浅深层筋膜,压迫神经、血管而产生临床麻木、酸痛、肢冷等症。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腰腿痛、颈肩痛、关节病等。编写10余万字《肌源性筋膜劳损》专辑,受到部、省市领导专家、权威审定和认可。2003年12月获中华医学会论文一等奖。同时发明治疗国内外誉为难治之症—椎间盘突出、坐骨神经痛、骨质增生引起的颈椎病、腰腿痛的新疗法《局麻针拨术》、设计新的器械,“医用超然拨针”2001年获国家专利,以上病症一般2~3次可治愈。特别是椎间盘突出、大手术后复发者,同样可治愈,填补国内外空白。该疗法比国内外10余种保守疗法作用大10~20倍,比大手术摘除更具安全、无痛苦、无后遗症等优越性。提出《筋膜学说》为第三学说(现有的有《骨性学说》、传统的有《经络学说》。)有人称《筋膜学说》、《局麻针拨术》为划时代疗法。

以“骨膜效应”为理论依据。临床上对软组织损确有很好的疗效。在经络敏感的人身上,在头部用针灸针,针感会波及全身。

如吴某 38岁 在神庭穴进针,向四周调其针感,当针探刺于右面攒竹时,患者原来右面就酸痛的地方出现酸痛感觉,后调针于上星,患者诉其右下肢有一种吹风样的凉感觉,留针半小时。针左面时调针感使左下肢有吹风样的凉感,半小时后取针,患者述全身从末有过这样的舒服感 。

腰突症之一“脊中型”,其症状不是很重,反射弧的径线不长,一般仅有臀部有轻度酸胀等,局部以腰椎L3、4、L4、5或L5-S1,多数只有1-2棘突有阳性点。各种疗法都很难治愈。笔者用拨针治疗一般2-3次即愈。

拨针所走每一步的坎坎坷坷,只有经历的人才体会得到其中的曲折和艰辛。“超然拔针”是陈老师经过数十年的潜心钻研,不断改进而成功研制的一种医学新器械,它自成体系,是一种革新。其中的杠杆作用是所有针具没有的 ,是战胜颈、肩、腰、腿疼痛的至胜法宝。

 “超然拨针”运用“筋膜效应”“骨膜效应”“皮下脂肪垫效应”的理论。

一般的1~3次治愈,个别复杂症者3-4次均可治愈,并且不易复发。

陈老师常说“超然拨针”的普及推广还不够成熟,多年来有很多学生认识和学习拨针,只走过了六个春秋。但它如“出生的婴儿般有超强的生命力”,它的发展、壮大,还要靠我们大家一起去努力。

我很想说这么一句话,医院的手术室陪伴病人的人,是可以随便进出的话,你就不是一个很好的医生了。医生须知这么一个道理,我们在给病人不管用什么方法施术时,都不要随随便便让病人家属做旁观者,如我们做拨针时,有些学生就让人看做拨针手术,家属都说拨针看上去很吓人,试问医生以后如何开展工作呢?为此我们做医生的要懂得几个道理: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要经历很长一段时间的磨砺。我们做医生的接受新事物,在慢慢的实践过程中,就要用“善意的慌言”去取得患者的认可和理解,要做经验丰富的医生,很不容易。需要时间的磨厉,所以我们的新生事物在患者接受和认同时。也就是说:有些东西得有自我保护意识。

(1)树立新生事物的口碑很重要

(2)要严格当好一个外科医生该做的一切。

(3)禁止病人家属看拨针和治疗。

(本人治疗这种慢性损伤以前用多种方法,包括针灸、推拿、针刀、药物治疗等,都没有拨针效果好,拨针治疗疼痛症、效果好,松解面积大、远期效果好——不易复发)。

本人按照陈老师多年总结出的七定原则为基础(1):定型、(2):定点、(3):定深度、(4):定范围、(5):定力度、(6):定方向、(7):接力点追补法。诊断明确后才能有效治疗。所以拨针治疗颈、肩、腰、腿痛有奇效。

3、体会

   此方法乃根据江苏江阴陈超然博士的新理论,新方法,新器械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均以解剖学为基础。(肌源性腱性筋膜劳损)临床上大多数手臂麻木都归属于神经学说,实则不然。依据陈老的新理念及诊断和治疗方法,有天壤之别。陈老师的理论认为:臂丛N根源于颈椎,其行程分支较多,上肢的运动离不开上肢带肌的运动,臂丛N的支配有动力性及静力性劳损,即肌源性筋膜劳损。如臂丛N及筋膜受累,可引发一系列上肢及手臂麻木等症状。肌肉有双向调节作用即运动后疲劳,又能修复疲劳。而肌肉的附属装置有其特有的功能,必须人为的把其松解才能恢复其平衡性,从而达到临床治愈目的。骨膜效应,即刺激骨膜引发的治疗效应,它的传导按N分布规律和经络的传导线各不相同,骨膜有丰富的N末稍和血管分布,随拨针的刺激强度增加上肢的特定方向传导,从而调节N肌肉运动装置的平衡,达到治疗目的,16例病人均传导至手部,且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消失,立竿见影。

超然拨针属自然疗法、治疗中不伤血管和N。治疗中病人无痛感,术中均以解剖学为基础,看得见摸得着,安全可靠。是今后疼症治疗中比较好的且安全的治疗方法,临床应该大力推广。

这根“针”又经过了20年的应用和改进后,2001年,我的这根“针”成功申请专利,命名为“医用超然拨针”。

髂嵴唇综合症及其治疗

一、“髂嵴唇”综合症的概述:

指各种急、慢性劳损所致腰肌、髂肌、臀肌病变引起的腰、髂、腹牵拉疼痛或臀肌放射至下肢为酸、疼、胀、麻为主的症状,在检查中,髂嵴缘(此处称“髂嵴唇”)有明显阳性点。临床有明显的侧弯现象。

二、“髂嵴唇”的解剖

髂嵴唇呈弧状弯曲,内、外唇附着部有腰大、小肌、腰背阔肌、腹内、外斜肌起止点、臀中肌、臀大肌、髂前上、下棘、髂后上、下棘共同组成。它们周围的肌和韧带覆盖于“髂嵴唇”上下,具有载荷作用,是躯体上肢与下肢的中心分力点,也是枢纽带分力的转换点。

三、发病原因:

引起腰、髂、臀部疼痛的因素很多,除机体组织器官本身的病变外,还与年龄、发育、体质、解剖变异,工作体位及外界环境的变化与刺激等有密切的关系,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髋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疾患

1、软组织性疼痛

(1)外伤,如扭伤,挫伤所引起的局部损伤出血,水肿,肌肉痉摩等;

(2)韧带、肌肉、肌腱等组织疾患引导起的疼痛;

(3)营养不良和肌肉代谢性障碍引起的代谢产物积聚;

2、骨及关节组织的变化;在肌肉耐力逐渐低下时,骨及关节不断受到积累性的创伤和刺激,促使关节结构周围韧带等产生一系列的变化。如关节功能紊乱及退行性病理改变,从而导致疼痛的出现。晚期出现椎间隙狭窄,骨质增生、椎间孔缩小、椎间关节移位、椎体滑移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变化。使症状加重。

3、继发性软组织代偿性改变,在脊柱和关节的稳定性、灵活性受到影响时,骨关节和肌张力的不断损伤下,韧带代偿到一定饱和度,常引起神经肌肉装置的过度紧张,从而使肌肉内部产生一系列代谢性改变,代谢产物不断蓄积,使肌肉失去利用营养的能力,收缩力显著降低并逐渐形成传向神经系统的痛理过程,使肌肉等软组织病变形成恶性循环。

(二)、发病机制

主要有以下几种:

1、风、寒、湿因素,当自然界风、寒、湿等致病因子相对互超越机体耐受能力,出现疼、酸、麻、胀等临床症状。如中医理论有:风邪易使寒湿之邪侵入机体,寒则气血凝注,湿性因子易留滞经脉阻碍气机运行。通则不疼,疼则不通就是这个因素。所以寒、湿导致机体软组织产生相应病理反应。使组织间隙变窄,滞性增多,循环不畅、营养物质供给减少,代谢产物蓄积,产生酸性刺激症状而酸疼或酸胀等。

2、软组织劳损:人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需要不断变换体位,如站、坐、卧及各种非生理性姿势或强迫体位,需要机体骨骼和软组织等承受各种不同的外来压力,若超出其能力或不能适应外力的作用,就可引起累积性损伤,即劳损。如不能得到及时的修复,久之,则产生软组织病变,肌组织在肌鞘内不能自由收缩,舒张,肌张力失衡,形成机械性绞锁现象,初归物理性可代偿。日久,则出现不同程度的生理生化性改变,而产生酸疼等症状。

3、非根性压迫,各种原因所致神经根或神经受压而产生疼痛症状。

(三)、诊断

具有腰部侧弯、腰部前屈、腰部后仰明显障碍或臀大肌、臀中肌条索物和腿部伴前、后、外侧有酸、胀、胀疼为主的髂嵴唇阳性者,均可诊断为髂嵴唇综合症。

(四)、分型:

根据疼痛发生的部位及其放射的部位,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后侧型:症状行径线:腰椎L3、4、5、S1→臀中央→坐骨结节→大腿后中央→腘窝→小腿→足跟部位。

2、外侧型:腰椎L3、4、5→髂前上、下棘→胫腓骨之间→外踝前缘、足趾2、3、4。

3、混合型:后侧型与外侧型同时兼有。

(五)、治疗方法:

根据陈超然先生创立的“肌筋膜理论”利用超然拨针对病损的肌筋膜软组织进行拨离松解,达到治疗的目的。

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经过:首次在腰部用超然拨针做腰筋膜鞘松解术为主。选点:在腰部L4、5为进针点,上透L1-2,下透S1-5,外透腰筋膜愈合部,内透棘突浅、深二部,针感下行至小腿足底、足趾。行术20分钟,术毕疼痛渐止,能下地行走,不用人扶。
七天后复诊:疼痛未犯,觉臀,腿酸软乏力。
在臀部做“骨膜效应值”为主。臀大肌、臀中肌深层(骨膜层进行透拨,在髂翼上180°透拨,术中针感均下行至小腿后,外侧,足底、足背,其酸、麻均减轻。术时约20分钟。
又七天后复诊,痛、酸基本减退,尚有散在性轻度酸麻,再在臀部、下肢起,止点作透拨和骨膜针拨(即上下整体疗法),约3/分钟而停治。
后随访余诸症未反复。

2、“超然拨针”优点:
1、针长30cm,可任意透拨到各组织层次,即松解筋膜劳损,又可达到无菌操作。
2、针粗Ф1.0-1.4mm,粗有杠杆作用,可达到病变筋膜点、层松解到位。
3、针圆:圆可不伤任何组织,达到无痛,不出血、不伤神经等不伤肌、腱等组织。又可做“骨膜效应术”和松解“筋膜效应值”
五、“骨膜效应”、“筋膜效应”在针灸术的效值(例举病例几则)
病例一:梁××,男,55岁,河南骨科医生,患小腿、小足趾麻胀六年之久,CT:腰突症L4、5/S1,虽治少效。
彩缤纷作者在腰部用26#针灸针一针,调出针感下引至小腿,其胀麻即渐减而消失。追访未反复。六、小结
治疗一切软组织疾病
1、机制:必须全面理解、深化、运用解剖:即“骨膜效应”,“深、浅筋膜效应”机制。一切软组织的劳损均是“骨膜、筋膜”劳损的混合体的反应。
2、疗法:必须立体治疗:即点面结合,深浅结合,整体(上)与局部(下)结合。
3、“超然拨针”发现了“骨膜效应”、“筋膜效应”、等效值,“针感效应”强弱与症状轻重成正比,同时能打透开骶髂关节。
4、以上机制在针灸学临床应用也能提高疗效, 还印证了“经络径线、穴点的定位”与现代解剖学十分吻合。除治疗急、慢性疼痛症外,对内科疾病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拓宽治疗范围。
5、针灸术应用“骨膜效应”“筋膜效应”可提高针效三倍以上,而且针数少精,揭开古人针灸疗效之谜。
6、内经《灵枢篇》《官针第七》八曰短刺者,刺骨痹,稍摇而深之,致针骨所,以上下摩骨也,摩骨即能产生“骨膜效应”,有现实解剖、临床意义,非谬也。
2  易损伤的软组织结构类型

2.1 肌腱:肌腱是肌肉的结缔组织(筋膜)延续。肌肉纤维末端与形成肌腱结缔组织的连接处的关节被称为肌肉肌腱关节。肌腱通过覆盖在骨上的结缔组织(骨膜)交织附着于骨的连接叫做肌腱骨膜关节。

肌腱形态多样,有的像肩袖那样为扁平较厚的结构;有的像肌膜那样很薄,如背阔肌起始点。

肌腱是将肌肉附着于骨上,将肌肉收缩产生的力传递到骨上,因此产生关节运动。肌腱的存在才使关节坚硬。

肌腱的损伤叫劳损。典型表现为肌肉肌腱关节、肌腱骨膜关节或肌腱内的胶原纤维撕裂。肌腱炎是肌肉肌腱单位的部分损伤。肌腱容易劳损和退行性改变从而导致慢性炎症。

肌腱炎共分为五个功能等级:I级:仅在活动后疼痛;Ⅱ级:活动时略有疼痛;Ⅲ级:疼痛影响活动,稍作休息即可消失;Ⅳ级:休息后疼痛不消失,有明显疼痛和肿胀;V级:疼痛影响日常活动,长期反复发作,有明显疼痛和肿胀、体征和肌肉功能也有改变。

肌腱滑膜炎是腱鞘的滑动表面变粗糙。腱鞘炎是腱鞘增厚,肌腱变粗堵塞了鞘而形成的。

2.2  韧带:韧带是由致密的、白色的、较短的、几乎平行排列的胶原纤维组成,包埋在基质和成纤维细胞中。韧带中含有弹性纤维,赋予它更大的弹性。所以韧带具有弹性和韧性功能。

所有围绕在关节周围的韧带都有特化了的神经末梢,包括本体刺激感受器和机械刺激感受器,它可以提供体位和运动信息,对关节功能起重要作用。韧带也有痛觉纤维。

韧带将骨连接起来形成关节,韧带能使关节坚固,防止关节过度运动并充当感觉感受器。

韧带和肌腱都有粘弹性。正常运动时韧带被拉伸。当给予较小的拉力时,韧带或肌腱可恢复到正常长度,这是弹性的表现。如果拉力在一段时间慢慢施予韧带,组织会保持它的新长度,这是其粘性的表现。

韧带损伤叫拉伤。根据损伤程度分为三级:I级:镜下少量纤维撕裂,有些疼痛,但未失去其稳定性;Ⅱ级:肉眼可见撕裂,轻度缺乏结构完整性;Ⅲ级:沿着韧带或在它的附着处完全撕裂,通常大多需要手术。

由于韧带可固定关节,因此韧带的损伤大大的妨碍了关节功能。

韧带类似关节腔,受损后可能会变得过度拉伸,失去关节的固定功能,导致关节僵直。关节功能障碍后使运动不能,胶原含量降低又使韧带萎缩及功能减弱。

2.3  骨膜:骨膜是覆盖在骨表面的致密的纤维结缔组织鞘,外层由骨的胶原纤维组成,含有动脉、静脉、淋巴及丰富的感觉神经。内层叫做成骨层,含有成骨细胞,参与新骨的生成。

在生长期和修复期,当骨膜受到刺激时,骨膜内骨细胞可以生成新骨。

骨膜与关节囊和韧带交织在一起,对骨膜的拉伸可产生有关运动、体位和对关节的刺激感受信息。

骨膜与肌腱交织在一起形成腱膜关节。使肌肉推动骨的运动,从而使关节运动。

当肌筋膜与骨膜交织在一起时,反复的压力可使成骨膜受到过分刺激而产生骨刺。

软组织损伤常见的部位是腱膜关节处,骨膜的畸形撕裂或积累性的微撕裂可以使该部位的胶原排列方向杂乱无章,因而产生了异常的胶原交联或粘连。

当骨膜粘连处的肌肉收缩或受到拉力时,会出现不适或产生疼痛。

2.4  筋膜:筋膜是呈平面或管状排列的纤维结缔组织。有的厚而致密,有的则为一薄膜。所有的筋膜在机体内是相互连接的。

浅筋膜位于真皮之下,由疏松的脂肪结缔组织组成。

深筋膜包被肌肉并形成筋膜纵隔,叫肌间隔。这些肌间隔在正常情况下有较好润滑性,可使肌肉本身以及肌肉于筋膜表面之间自由地相对滑动。当软组织损伤后的慢性期,局部常表现板结状态。

2.5 肌肉:肌肉负责身体的所有运动,椎旁肌除协调脊椎前屈后伸、旋转、侧弯功能外,还有固定保护脊柱功能。

肌肉有四种神经感受器,为中枢神经系统提供长度、张力、压力、运动以及关节和空间体位的感觉信息。

肌肉通过神经反应,当接受某种刺激或伤害时,肌肉会反应性地痉挛或进入抑制状态。

肌肉又被称作肌静脉泵。因为骨骼肌收缩可压迫静脉,使血液流向心脏。肌肉的一张一弛对于维持身体的正常健康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它有助于清除体内代谢产物及运送氧气等。

肌肉有痛觉感受器,可接受化学或机械刺激。

肌肉的损伤也叫拉伤或劳损。轻微的劳损通常只会伤及结缔组织,也就是胶原,但不会伤及肌纤维。

肌肉拉伤可以分以下三级:I级:轻度损伤,最低限度的结构破坏;Ⅱ级:中度损伤,部分纤维撕裂、功能丧失明显;Ⅲ级:重度损伤,完全撕裂,功能完全丧失,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肌肉损伤的部位通常发生在肌肉和肌腱结合处,即肌肉肌腱关节,或发生于肌腱与骨膜的连接部位处,即肌腱骨膜关节处。

对于所有的肌肉来说,问题总是出在近肌肉肌腱关节处。

肌肉结缔组织被撕裂后,成纤维细胞便沉积到胶原上。如果撕裂明显,则在结缔组织层形成粘连。肌纤维被撕裂后,卫星细胞可以促成纤维细胞分化成肌纤维,再生过程大约需要3周,肌肉损伤后不运动可使细胞活力下降,筋膜的胶原减少,肌纤维缺乏,因而肌萎缩。

肌肉功能障碍的原因较多,主要有以下几种:①不正确的姿势。坐、卧、行姿势不平衡均会造成肌肉积累性损伤;②长期固定于某一姿势,如久坐看电视、打麻将、玩计算机等;③直接损伤,如某一暴力因素;④关节功能障碍,如骨质增生,或广泛骨质疏松等;⑤长期平卧位,此类人群全身肌肉处于高张力状态。为临床治疗带来较大困难;⑧情绪变化、焦虑和愤怒可引起肌肉超负荷收缩、抑郁会使肌肉负荷减弱;⑦长期高强度工作后肌肉得不到放松可引起局部肌肉缺血和强力性肌炎;⑧内脏器官受刺激或发生炎症时也可引起肌肉痉挛,如肾感染可引起腰大肌痉挛等。

2.6  滑液囊:在肌肉与肌肉之间,肌肉与骨之间,甚至在骨隆起与皮肤之间等部位,结缔组织间隙扩大形成的袋状,有包裹能力且能够形成液体蓄积功能的统称为滑液囊。

滑液囊又称滑囊或粘液囊,少数与关节相通,多数为独立存在,大小不均,从几毫米到几厘米。滑液囊壁分两层,外层为薄而致密的纤维结缔组织,内层为滑膜内皮细胞,有分泌滑液功能。其特点是:①滑囊多处于体内坚韧结构的2个摩擦面之间;②滑囊分恒定滑囊和继发滑囊。人人都有恒定滑囊(187个)。而继发滑囊是适应生理需要和病理需要而产生的,如脊柱结构后凸处滑囊、腰肌劳损棘突滑囊等;③根据滑囊存在的部位而命名的滑囊,如皮下滑囊(多见于更年期女性而且肥胖型)肌腱下滑囊。肌肉下滑囊、筋膜下滑囊、韧带间滑囊、关节滑囊等。

急性牵拉,挫轧、挤压、劳损、慢性刺激等炎症反应引起滑囊内粘液分泌增多而吸收不全、呈液化状改变。总之,形成囊肿包块的称为滑液囊肿,未形成囊肿包块的称为滑囊炎。

滑囊其病因有:创伤性、化脓性、结核性、类风湿性、痛风性、化学性等。

滑囊炎分为急、慢性两类,临床上以慢性滑囊炎多见,但易被忽视或不被认识。

无论是椎旁软组织损伤,还是四肢关节处软组织病变,它们的共同特点是:

(1)、损伤发生某一肌肉的起止点处:如颈椎病中最易发生的肩胛骨内上角处的肩胛提肌起点处损伤,C2棘突下缘颈半棘肌止点处损伤;

(2)、损伤发生在某一高应力腱性组织上:如腰椎病中最易发生的第三腰椎横突处腰方肌腱膜上;

(3)、损伤发生在神经出口处:如腰臀部疾病常见的臀上皮神经出口处卡压,下肢腓浅神经出口处卡压等。

(4)、损伤发生在关节连接处:如常见的肩周炎发生的肱二头肌起点处,膝关节病内侧支持带或副韧带处。

针刀松解软组织粘连,手法调整紊乱的骨关节,药物消除无菌性炎症,已被公认为是当今治疗颈肩腰腿痛类疾病的三大法宝。

为了提高临床治愈率,笔者体验一定要反复钻研人体生理解剖和生物力学及病理解剖有关方面知识。在临床工作中,上述三大法宝要灵活运用,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针刀界同仁们可能都已体会到,没有扎实的解剖知识和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仅靠一点针灸知识来操作针刀技术,那么就很难成为一名高水平的针刀专业医师。最好的办法就是带着问题亲自解剖尸体,练就一套在盲视下立体定位诊治软组织损伤的专业技能。

三大法宝中针刀又是我们首选的解决软组织粘连、改善病痛区域血液循环的有力武器,针刀的实质功用是: 

①松解高应力纤维;

②解除各类软组织纤维管卡压;

③滑液囊疏通减压;

④剥离粘连瘢痕纤维。

要真正做到定位准确,剥离到位,动作轻快,点少量精,才能会刀到病除。

 宣老总结的人体常见压痛点全身压痛点小结

一、枕项部压痛点检查(13个压痛点)
枕外隆凸压痛点——枕骨上项线和项平面压痛点——颞骨乳突压痛点——下颌支和颧弓压痛点——颈椎棘突压痛点——项伸肌群和项筋膜压痛点——颈椎板压痛点——颈椎后关节突压痛点(切记颈6—胸2后关节)——颈椎横突间压痛点——胸骨颈切迹压痛点——胸锁乳突肌下端压痛点——胸大肌锁骨前方压痛点——前斜角肌下端压痛点。
    二、背部压痛点检查(5个压痛点)
胸椎棘突(侧方)压痛点——背伸肌群和背筋膜压痛点——胸椎板压痛点——胸椎后关节压痛点(切记颈6——胸2后关节)——胸椎横突尖压痛点。
    三、肩胛压痛点检查(10个压痛点)
肩胛骨上角压痛点——肩胛骨脊柱缘压痛点——冈上肌肩胛骨压痛点——斜方肌肩胛冈-肩峰-锁骨压痛点——冈下肌肩胛骨压痛点——小圆肌和大圆肌肩胛骨压痛点——三角肌锁骨-肩峰-肩胛冈压痛点——肱三头肌长头肩胛下唇压痛点——肩胛骨喙突压痛点。
    四、上臂压痛点检查(13个压痛点)
冈上肌肱骨压痛点——冈下肌肱骨压痛点和小园
脊柱各结构的体表定位和临床应用
脊柱各结构的体表定位和临床应用

(一) 触摸法:此法最方便,最常用,较准确。是利用人体的骨性标志,对脊柱各结构进行触抹而确定其位置。
     1,棘突的触摸定位法:
     (1) 颈椎:常利用枕外粗隆、C2、C7棘突,来确定颈椎各棘突的位置。
 枕外粗隆:粗大,任何人均可准确触抹清。沿此向下,有一凹陷,再向下推摸,可触及一骨突,即为C2棘突。
 C2棘突:较大,末端分叉。瘦弱者低头时可见其隆起于项部的上段。任何人也可摸清。可做为颈棘突检查的基点。C2既定,向下推摸,即可触抹清C3棘突。
C7棘突:长而大,多不分叉。低头时,其隆起于项背交界处。也可准确抹清。沿其向上触摸 ,就可确定C6、C5棘突的位置。唯 C4棘突不易抹及。但可从己标出的C3、C5棘突而可推测出其位置约。约有20%的人,C6棘突比C7棘突长。个别人的T1棘突比C7的长。应注意鉴别。
    (2) 腰椎棘突:
常利用可准确摸清的双侧髂嵴最高点来定位。L4棘突、或L4.5棘间,正位于双侧髂嵴最高点的连线上。
S1:双侧髂后上棘连线水平,正相当于S1椎体。故S1中嵴也能较准确定位。
故L3、L4、L5棘突就能较准确定位;甚至L2、L1棘突也基本能定位
    (3) 胸椎棘突:
当人直立,双上肢自然下垂,双肩胛岗内侧端连线,与 T3棘突平。双侧肩胛骨下角的连线,与 T7棘突平。
因为C7、T3、T7的棘突均能较准确定位,故T1、T2、T3、T4、T5 T6 、T7、T8,甚至T9、T10也能较正确地定位。
    2,横突的触摸定位法:
    (1)颈椎横突的触摸定位:
  C1横突:位于乳突与下颌角连线中点水平的胸锁乳突肌后缘。
  C2横突:位于下颌角水平线与胸锁乳突肌后缘的交界处。
  C3横突:位于舌骨角水平线与胸锁乳突肌后缘的交界处。
  C4横突:位于甲状软骨近上缘水平线与同肌后缘的交界处
  C5横突:位于甲状软骨水平线与同肌后缘的交界处。
  C6横突:位于环状软骨水平线与同肌后缘的交界处。
  C7 横突:位于上一横突之下。
 也可如此定:均在胸锁乳突肌后缘触抹,自乳突尖始,每隔约1.0-1.5cm,即为一个横突。
    (2)胸椎各横突的触摸定位:不易触摸清。
    (3)腰椎各横突的触摸定位:
L3横突:最易触摸。在骶棘外缘与第12肋交界处或稍下即是。
另一方法:医生将拇、食指尽力张开,置于患者的腰肋部,食指的桡侧贴近患者的肋弓,拇指尖所指即为 L3横突尖。
L4、L2横突:既然L3横突可定,其上下即为L2、L4横突。
L5横突:位于髂后上棘的稍外上方。
    3,关节突的触抹定位:在棘突的两侧,用力按压时,可触到一系列串珠状骨性隆起,即为关节突。颈腰椎关节突较深,胸椎者较浅,后者较易摸清。
    4,椎体:第L3腰椎体平脐。
触摸法定位法,虽简便、实用,但因个体的发育、肥瘦不一,病理变化千差万别,故准确性较差。
(二)比移法:即从个体的X线片上,测量出各结构间的具体数据,再按比例(即将此数据除以X线片的放大或缩小率),将数据移到人体上,以定出各结构的体表位置。
    具体方法如下:
    1,颈椎棘突定位:从颈椎侧位片上,可以清楚地测量出该片之C2尖至C7顶尖的距离。而且还可测量出C2棘突尖至C3棘突尖、C3至C4棘突的距离;依次类推,颈椎每个颈椎棘突的位置在一张线侧位片上都能精确地测量出。
而任何人的C2、C7棘突是能准确触抹清楚的。故在人体上其C2、C7间的距离也能测量出。根据下列计算就可精确地标出颈椎各棘突的位置。
如X线上其C2-C7,为15cm.而人体的C2-C7为10cm. 其放大率:15cm/10cm=1.5。
若需知人体C4棘突的位置。则测量 X线上C2-C4为6cm。那么人体上C4棘突,则 应位于人体C2棘突下:
若要确定人体C5的位置。则就测量X线片上C2-C5=7.5cm.那么人体上C2-C5的距离,应为7.5cm/1.5=5cm处。
2,腰椎的棘突定位亦可如此。仅胸椎稍困难点。
再者,利用侧位片,还可粗略估计表皮至黄韧带的深度。以策针刀安全3,上下关节、横突、椎板间隙、椎板间距的位置,均可在颈、胸、腰段正位X线片上显示出。因而也可测量出其间的数值关系。故亦可用比移法在人体表面标出。
目的:以选取进针刀的安全区 。
在脊柱周围进针刀,有相对安全区、相对危险区、危险区。
如患者颈椎正位片上:C5.6棘间的中点(A)到其右侧的椎板内侧(b)为0.6cm;(A)到关节突关节的外侧缘(c)为2.0cm。假如该片的缩小率为0.5。故该患C5.6棘间的中点到右侧椎板内缘的距离,即为:A- b=0.6cm/0.5=1.2cm.
中点到关节突外侧缘的距离,为:A-c=2.0cm/0.5=4.0cm.
若D为上下关节突的中点:即为(A-c)-(A-b)X1/2处。即:(4.0cm-1.2cm)X1/2=1.9cm.
故该患者在中点旁1.9cm处(D点)进针,是相对安全的。
亦可用此法选取胸、腰段进针之安全区。
二,脊柱各结构体表定位的应用
(一)用于诊断:
    1, 已知棘突位置,就能定棘突间位置:
    2,既知棘突间位置,就可定其椎间孔、脊神经根出口处的位置。
    3,已知棘突位置,就能定椎体、脊髓节段的位置。
正常成人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每一脊神经根的分布、病损区,在体表的节段性分布,见下表及图:如颈椎病:
C5脊N根受激压,出现肩、腕以上的上肢外侧痛或麻痛,三角受累最明显,C4、C5棘突及C4-5棘旁压痛明显。影象学异常所见,也应在颈椎相同节段。
C6脊N根受激压,感觉异常部位也为肩及上肢桡侧,但可放射1、2指。肱二头受累重;二头肌反射异常;C5、C6棘突及C5-6棘旁压痛重。影象学异常所见节段同。
C7脊N根、C8脊N根受累时,其症状、体征、影象学异常亦应能相互印证,其诊断才会可靠。不同节段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激压不同腰脊神经根,其临床症状、体征、影象学异常所见,三者均应是相互印证的。
但应注意:在胸腰段,由于脊柱与脊髓节段的长度差,较颈段更大。故同是节段性皮肤感觉异常,由脊柱或由脊髓病变所致者,则棘突的压痛部位,与颈段就不同。
如下腹部皮节区,是由 T11-12脊N根支配。此区的感觉异常,若是脊髓病变,则是脊髓T11-12节段。此处相当于T8-9棘突处。应为T8、T9棘突压痛。若脊柱病变致,应为T11、T12棘突压痛。
若小腿前外侧节段性感觉异常:为L5脊N根受激压之表现。若为腰椎间盘突出致,应为L4-5椎间盘突出。则为L4、L5棘突压痛。若为脊髓病变致,则为脊髓L5节段;其对应于T12棘突、L1椎体节。则为T12、L1棘突压痛。





(一)原理:肌肉是一切软组织的动、静力装置,在运动时可能导致劳损,又能自我调节修复的“双重性”现象。肌组织在动、静力过度牵拉时,发生肌筋膜劳损所出现的症状,疼痛、酸胀、麻木、功能障碍等,必须人为地使其松解,才能恢复而治愈。

(二)方法:采用陈超然先生发明的超然拨针,在局麻后,插入特定区域,对病损组织进行拨离松解。

1)、适应症

(1)慢性病史长达数年以上伴有肌张力低下者。;

(2)外侧,后侧混合型酸、痛、胀、麻者;

(3)肌张力低下伴腿肌萎缩者;

(4)腹内、外斜肌疼痛牵拉阳性者;

(5)患者走路腰部侧弯严重者;

(6)腰3横突综合症者。

2)、定位:病变“髂嵴唇”上0.5-1厘米处。

3)、定深度:决定疗效和安全。过浅不及,过深太过,有时深浅结合。

4)、定力度:因人而异,因部位而异。以针感(酸、胀、麻)放射下行至疼痛部位或症状减轻,或患者出现舒适感受为最佳力度。

5)、定方向:查出有阳性点和隐性点的地方都要有的放矢。

(三)病例:

张某  男  44岁

   主诉: 患椎间盘突出症8年,腰痛5年,经常进行保守疗法,少效。2008年6月就诊时,腰部向右侧侧弯7个月,面色苍白、苔黄厚、血压尚可、烦躁、纳差。坐5-10分钟就要起身行走几下,才能换姿势在坐一会。

CT:腰L2、3、4、5、S1退变、增生伴L4、5狭窄。

检查:L2-S2有明显阳性体征。腹内、外斜肌、臀大肌、髂嵴窝、小腿外侧及承三穴有阳性压痛、腓骨至足趾3、4、5麻木。

治疗:(1)在髂嵴唇定位:成15度角向浅层筋膜进针,分别透向L2、3、4、5、S1进行浅层松解,同时松解棘上韧带。然后针退回到原点,再成35度角向L2、3、4、5、S1深筋膜层处进针,患者针感放射感至病变部位又酸、又胀,说明针感复制病感收效。

(2)上述完成后,针退回到原点成35度透向髂前上、下棘内、外唇,然后稍退一点至髂骨前缘松解髂嵴窝和臀中肌,再以同样的方法在髂后下棘上、下唇内、外透拨。患者在术中可向医生提供平时病变最严重的部位就在此处。术中针感放射至足趾3、4、5针至病灶,达到治疗目的。然后再用拨针向上透向腹外斜肌或腹内斜肌松解,防止肌筋膜牵拉腹内斜肌。

(3)进行三次拨针治疗。症状基本治愈,待访。

(六)、注意事项:

1、局部常规碘伏消毒。范围:直径20-30厘米。

2、局麻:2%利多卡因。

3、开眼:用12#针头开眼,并摇几下针孔,便于插拨针。

4、拨针插到病变层后,向病变区透拨,痛变越重,手感阻力越大。

5、拨针治疗结束后,局部用无菌消毒纱布敷料块包扎即可。

6、术中拨离时,手法应轻柔,循序渐进。

7、拨针治疗区,视病人对治疗的耐受程度,临床休息15-30分钟。

8、病人一般服用抗生素4-5天。治疗局部禁洗4-5天。

简要阐明颈椎病、腰突症
骨性关节炎如何诊断、高效、复发等问题

中国·江阴   陈超然   吴湘莲

共四个问题:(1)如何“精”确诊断问题,如何提高疗效问题;(2)如何解决复发问题;(3)超然拨针的优势。
一、如何精确诊断问题(也是理论问题)
本人30年前提出“肌源性、腱性筋膜劳损”和皮下脂肪垫(增生)等论说。2000年前中国大地医学界尚无人知晓,80年代、90年代把论文送卫生部、北京、南京有关权威、专家参阅,也无人问津。到目前为止知者也不多。
2004年北京脊柱论坛会上,一军大李义凯教授会上提到,国外已应用“筋膜学”于临床诊断与治疗。会后我把所有文章给李教授看过后无果。2006年后全国各地剽窃我“筋膜学”论文,仿冒我“超然拨针”者甚多。有二所大学大办“筋膜学”学习班,事后钟士镇院士在“科技网”声明:“筋膜学”是最早江苏江阴陈超然医师提出的。这才嘎然而止,可见其实用价值。
2007年本人又发表“骨膜效应”临床应用论文,文章一发表引起海外学者浓厚兴趣而来求学,该文特别对针灸学大大提高了疗效,和古人定穴之谜有所验证。有了以上三个论说,大大提高了颈、腰、膝各种急、慢性软伤的诊断水平,减少了误诊,漏诊(这漏诊现象十分普遍)。
(1)颈椎病的误诊、漏诊问题:
    颈椎病的诊断,除骨性病变外,还有大量软组织参与病变,由于对肌性、腱性、筋膜的相互关系,特点认识有误区,即隐性点的认识不足,造成漏诊、或误诊。
当肌性、腱性在急、慢性过度牵拉其起、止点(受力点)时,和相关部位筋膜组织牵拉时,出现疼痛时,其发生与发展(扩散)是经过较长时间的组织自我代偿期(不出现症状)到失代偿期才会出现症状,这些相关部位往往不经常出现症状,呈隐性状态即隐性点(区)。特别大肌组织,其分布面广,多部位起、止(受力点)。例如斜方肌,是一浅层大肌:面积广、多部位起、止点:有枕骨粗隆,全部颈椎C1-7、胸椎T1-12棘上,肩胛骨内上角与部分脊柱缘,冈上与肩峰等多部位起、止点。在颈椎病中多数学者忽略他的参与病变。其阳性多数在枕骨粗隆,(头痛、头昏型),肩胛骨与冈上常有阳性点(肩、背病者),这些部位是受力点,也是运动点,是病人主诉的阳性点,而胸椎T7-12处是固定点常处于隐性状态,是医者测出的病变点即隐性点(病久病重者多见)。只有阳性点与隐性点同治才能达到治愈而不复发。
其次皮下脂肪垫(增生)颈椎病误诊更多。
(2)关于腰突症、骨性关节炎等病痛漏诊问题,即疗效出现欠佳,复发者,都有隐性点未测出,因治疗不到位所造成的。
(3)误诊问题:有脂肪垫型、颈椎病、脊中型腰突症。(时间问题不一一细说)。
如能很好掌握以上三个论说,可以扩大视野比较容易测出真正的隐性点,和减少漏诊、误诊等问题。
二、如何提高疗效问题
(1)减少误诊、漏诊是关键,各病痛各有特点,决不能过份依赖影像学,可参考应用,如何提高颈椎病,关节痛的疗效就不谈(时间关系)
(2)关于腰突症提高疗效问题:腰突症症最重,病变范围广,最难治。
本人经40余年之努力,形成自己的理念和疗法。
理念:当椎间盘突后(膨隆)压迫周围之膜,形成反射弧。
这一反射腰部可达多层次,多部位,和下行至臀部,大小腿、
足底、足背。
其反射弧的敏感度相当惊人,(即症状较重)但也随人个体差异,生活、工作的不同,其发生与发展也不同,即症状轻重悬殊较大,与影像学有的不吻合,这样对医者带来很大困惑,不论手术、介入,各种保守疗法均难高效而不反弹,也是一个拮手问题。
其症状分布径线有规则,又不规则,本人十年前编写了:椎突症有三型七种:即后侧型(又分后侧Ⅰ~Ⅱ型)外侧型(包括前侧型、前内侧型),脊中型等三大型、四小型,比较实用。(见另文)
2、疗法:一切疗法均是打断其反射弧,或叫减压。根据以上三机制,总结出三种疗法:①根性疗法,②亚根性疗法,③非根性疗法。这三疗法因病,因人,因部位有机结合,即点面结合,局部与整体结合,深浅结合。
(1)什么叫根性疗法:即椎间盘疗法,如介入疗法复制出症状(针感)而生效。拨针也能如法复制出症产生即效。但作用小于介入,手术疗法几倍。但可重复多次,重复治疗无损害之弊,治疗时间约15~20天左右。与以上二疗法治愈时间约相等。
(2)亚根性疗法:即对椎间盘突出后压迫周围膜(见图)反射而至周围软组织症状部位进行立体治疗。总结出八个部位的疗法。这8个部位也因病、因人、因部位而定,其中那几个部位组合治疗。决不是一个什么“三角”几个疗法(骶疗、针刀、钩针、水针)的凑合,再用拨针桶几下就是拨针疗法。几十年来总结出拨针疗法有他的量化指标和定数。
(3)什么叫非根性疗法:即远离椎间盘治疗,如臀部大、小腿部位的治疗,其定数根据三型而定型、定组织、定深度、定时间、定范围、定力度等六定。(时间关系不细说)
(4)为什么亚根性与非根性治疗有效?
一个普遍现象没有被广大学者所重视。当突出物压迫周围膜时,内压升高,生物电不平衡时,腰部有症状,这时臀部下肢尚未有症状或有轻微症状。不久,或更长些时间就迅速放射至臀、腿、足等部位,而腰部(根性)突出部位症状会减弱。这时亚根性与非根性部位症状已处于上升主症地位,因此早期直接治疗椎间盘(根性)效佳。中、后期当放射至臀、腿、足时,在亚根性与非根性同治,才能有较好的疗效而不反弹,同时也反作用(上行性)至根性部位(椎间盘)的内压下降,生物电渐趋平衡,而有效。
三、如何解决复发问题
各种疗法繁多,其优劣明眼人能识别之。
各种疗法的复发问题也是一个难题,如何解决?
①如何精确测出该病的阳性与隐性点是关键之一,可减少漏诊与误诊。
②如何做到六定,特别定深度、定范围、定力度很关键,能解决病变范围,深度,就能防止复发不留残余症状不反弹。
四、关于超然拨针优势
①拨针针具十分简单,必须结合以上三个机理才能发挥其优势。颈腰椎病一般1-3次可治愈,个别重症者3-5次可治愈。
②力度最大力度达10kg以上,是任何针具所没有的。
③能达到任何部位而不伤任何组织。
综上所述:即新理论(筋膜学)、新疗法(局麻针拨术)、新器械(超然拨针),合称三新一体疗法是绿色疗法之一(不配合激素等药治疗)。
④对特有病种:(a)脂肪垫型颈椎病;(b)强直性脊柱炎
(c)脊中型腰突症。用超然拨针治疗为最佳针具之一。
我的追求将颈、腰,膝病痛,达到手术,介入疗效。针灸安全,远期疗效8年以上不复发或更长。

附言:本人在全国高等中医药院骨伤研究会,宋一同会长领导下,已成立了“中国超然拨针临床教学科研基地”我也是该会理事之一。

小结

以上三病种机制以“筋膜学”“骨膜学”“皮下脂肪垫”为主。

①   :颈椎病以浅、中层软组织和皮下脂肪垫为主。

②   :腰突症:以亚根性与非亚根性治疗为主。针灸术与拨针术相结合。

③   :骨性膝关节炎:以局部症状为主、运用“筋膜学”才能诊断“精确”、防止漏诊。从而提高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