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钉墙的构造:倪师的感冒八大经方公布及换算计量方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1:38:52
倪师的感冒八大经方公布及换算计量方法!!   Post By:2005-12-24 8:31:10

伤寒论里面的方药中,计量换算成现在的计量方法!!   据班固《汉书·律历志》的记载和中国国家计量总局编写的《中国古代度量衡图集》:可知: 汉1斤=250克; 1两=15.625克约等于15克; 1铢=0.65克 汉1合=20毫升; 1升=200毫升; 1斗=2000毫升; 1斛=2000毫升; 汉1尺=230毫米; 1寸=23毫米   在唐代以前,中药计量基本保留了汉制,没有随官制的变化而变化。(只不过从晋代起在汉制的铢和两之间加了一个“分”,即6铢为1分,4分为1两)这在《唐六典》、《唐会要》中都有说明,如唐秤有“大小两制”,“公私悉用大者”、“内外官司,悉用大者”,即一般用大秤,较汉秤将近大三倍。小秤则与汉秤同,只限于“合汤药”、“调钟律”等方面的应用。度量、容量也有大小二制,1大尺(唐尺)=1.2小尺(汉尺);1大斗(唐斗)=3小斗(汉斗)。《晋书·律历志》指出药秤不能随便改变得意义:“医方,人命之急,而秤两不与古同,为害特重。”这就是唐代以前一直保留汉制的原因。 至宋代,折1两为10钱,并设钱、分、厘、毫等计量单位,皆为10进制。仍积16两为1斤。宋代以后的方书,中药计量都采用了这一新制,并与官秤相一致。宋制到清代的库平制,权量基本变化不大,每斤近似600克,一直沿用到建国前,俗称“旧秤”。1949年以后,为进一步统一国家的度量衡制,并便于和公制换算,于是把1斤定为500克 经方中以重量计量的药物,可以直接折算为现代计量(如1两=15克),以容量和尺度计量的药物,可折算为现代的容量和尺度后再称重。如粳米1升,今用200毫升粳米称重约180克;半夏半升,今用100毫升半夏称重约50~60克;五味子半升约30克;厚朴1尺,据《医心方》、《小品方》云,当以“厚3分,广1寸半为准”,今用中等厚度的厚朴,宽3.5厘米,长23厘米者称重约15克。以数量计量的药物,可直接用原数量(如大枣、乌梅),需称重者,可按原数再称重。如有人秤得杏仁100枚=40克、桃仁100枚=30克、枳实1枚=18克、附子1枚=25克、大附子=30克,野生乌头1枚=5克。通过这样的折算,我们可以看出,经方药量比例虽然和现代用方基本一致,但每剂药的药量有多数远较今天的每剂药的计量为大。这主要是由于煮服方法古今不同的缘故。    下面将列出药方:以下药方用量,按古代计量单位,请转换成现代计量单位. 桂枝汤: 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食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一时许,令遍身微似有汗者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麻黄汤: 麻黄,桂枝,各三两。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半,去柤。温服八合,覆取微汗。 葛根汤: 此即桂枝汤加麻黄,葛根也。葛根,四两。麻黄去节,生姜,各三两。桂去皮,芍药,甘草炙,各二两。大枣,十二枚,擘。右七味,?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麻杏甘石汤: (这个是现行计量,不用转换)麻黄9克,杏仁9克,炙甘草6克,生石膏24克【点评】无汗而喘、身恶寒,主要用麻黄汤,以辛温散之;有汗而喘、身大热,主要用白虎汤,辛寒来清之;若有汗、或无汗、身无大热而喘,则宜用麻杏甘石汤两解。 大青龙汤: 麻黄,三钱。桂枝,生姜,各一钱。杏仁,五枚。甘草,五分。大枣,一枚,此非古数。石膏,半鸡子大一块。水一钟半,煎分二服。 小青龙汤: 麻黄去节,桂枝,芍药,甘草,细辛,干姜,各三两。半夏,五味,各半升。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按:右方乃仲景古法,今当随证轻重,酌宜用之。 小柴胡汤: 柴胡,半斤。半夏,半升。人参,黄芩,生姜,甘草,各三两。大枣,十二枚,擘。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若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 大柴胡汤: 柴胡,半斤。半夏,半升。黄芩,芍药,各三两。生姜,五两,切。枳实,四枚。大黄,二两。大枣,十二枚,擘。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