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控制柜回收公司:商南火纸a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06:04:58

商南火纸

(2010-10-26 09:31:43)  

商南火纸

雷家炳

商南火纸同商南生漆、桐油以及商南包谷酒一样,在旧时,是商南传统的土特产与加工出口重点产品,有着悠久的历史。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由知县李鸿渐创辑,郡人任庆云重编的《商略·商南县集》中就有记载。

火纸,是旧时民间节庆祭祀、丧葬祭奠、敬神祭祖等诸多的民俗活动及场合中不可缺少重要物品,烧纸与焚香一样,是古代民族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亦具有驱蚊除臭、净化环境以及镇邪去秽等功能特点;也是制作鞭炮、烟火卷筒的基本材料。所以,在当时有着广泛的消费市场需要。制作火纸的主要原料是山杂竹,当地称叫“毛竹”或“野山竹”,这在商南漫山遍野都是。广阔的市场需要与丰富的资源优势,是火纸生产的先决条件。再加上我县雨量充沛,水资源丰富,河流落差大,又为造纸业提供了水动力。这是商南火纸生产蓬勃兴起与发展的客观因素。

勤劳的商南人,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依据广阔市场需求,不失商机,利用漫山遍野的山杂竹、毛竹这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丰富的水利资源优势,广泛兴起了火纸加工,使得这一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状态的作坊式制造业遍地开花。在历史上曾因火纸生产而闻名遐迩,又因商南火纸纸面平整,纸质细薄而均匀,柔韧、耐拉力、吸水性强、光泽度好,柔韧性吸水性强等质地优良而远近皆知。商南火纸除满足当地市场外,多由人担马驮销往龙驹寨、洛南黄家村,换回盐巴;也大量利用丹江航运至老河口、襄樊与汉口,换回洋布、洋糖等生活用品。

旧时,商南火纸作坊,多利用岩坎搭建,一般为石板房或用木头盖成,共三间,主要设备是捞纸槽池、帘具、木榨(木质压水器)、等。配套设备有烧制石灰的石灰窑、浸泡毛竹的石灰奖浆池,引水塘堰、水车、水碓以及晾晒场、库房等。

商南火纸制造业,技艺看似简单,其实工序十分复杂。从砍竹、运竹、锤竹,到选料、水沤、浆灰、洗料、发酵、捣料、打槽、捞纸、晒纸……共有72道工序之说。

大致工序是:

一是备料,首先是砍竹。俗言有“七竹八木”的说法,就是说 农历七月后方可上山砍竹,八月以后是最好的伐木时节,早了不仅竹木质量不好,还会影响来年竹木的生长。造纸的竹材以新生枝叶的新生竹为佳。一次要备够一年生产的竹料。 其次是破竹,将砍回的竹材用刀劈开,用铁锤锤破,晒干后,捆成捆。放入石灰水浆池中浸泡,时间需100天左右,这叫做“沤竹”。
    二是制浆。取出浆泡沤好了的竹麻,用水碓碓舂成黄澄澄的竹末细绒,下到水槽储存,成为纸浆。

三是捞纸,这是造纸的最为关键的程序。过去每次开工前,都要给造纸之神蔡伦上香和焚烧表、纸钱。敬拜后,首先将纸浆倒入捞纸槽池中,加入适量纸药搅拌均匀。“纸药”是用当地一种称之为“杨桃根”或“神仙树”的树叶制成的液体,能起到分隔纸张的作用,使捞出的纸张不致粘在一起而无法分开。然后,开始捞纸。捞纸的主要器具叫“帘子” ,是由极细的竹丝编成而成,像箩筛底一样镶嵌于长0.8米左右、宽0.4米的木框架底部,帘子中间置有十字条格,将竹帘分隔为四个长方形,即一次可捞规格为0.4米X 0.2米的四张火纸。捞纸时将帘子斜插进浆池中轻轻一舀,再左右荡摇,继而滤掉水,帘子上便剩下一层薄薄的纸浆膜。再用右手拉过一旁的推杆,将帘子反扣于纸案上,边缘紧靠钉纸桩,以便上下对齐正,然后再小心翼翼地揭开帘子,一张湿润的纸浆膜便留于纸案上,成为了火纸。纸张的厚薄完全取决于捞纸师傅的熟练手法与控制水平,《天工开物》中,古人总结出了“柔轻拍浪”、“持帘迎浪而上”、“抄浆着帘的一瞬间震动纸帘”这三要素。一定要掌握好每次吸纳的浆料多少,决定纸张的厚薄,而晃动帘子的技巧,在于将纸浆附着匀称,决定纸张的平整均匀度。每捞一帘,都要推一次红线系着的麻钱,用以来记计所捞出的纸张数目,一个熟练工人每天最多能捞3000张火纸。 

四是榨纸。捞好的纸一张张重叠于纸案上,当重叠至一定厚度时,就将纸取下进行打榨。用一种名为“榨”的木质工具,利用杠杆原理,将纸膜中水份挤压干。

五是晒纸。首先把挤压干水份后的纸叠用复杂的指法搓开,这叫“松纸”,也称“牵纸”。双手每次拿起一沓15厘米高的纸,握住其中一角,像揉面一样慢慢地卷过去,然后又抓住另一角,依样揉过去,四个方向各揉一遍。直到所有的纸张都舒展开来,松纸才算完成。再按边缘相距2厘米的方式重叠。每十张为一“贴”,每十贴为一“刀”,每十刀为一“捆”。将重新重叠好的纸,以贴为单位进行晾晒。晒干后以捆为单位,用细竹蔑绑好就可以使用或出售了。

商南火纸制造业,始于何代,已无稽可考,清末至民国初为最盛兴时期。在境内滔河、开河、小河、耀岭河、冷水河、湘河、毛河、两岔河等流域,火纸厂星罗棋布,鳞次栉比。至今到处都遗留有以“火纸厂”命名的地名,如纸坊沟、纸坊村、上场、中厂、下厂比比皆是。到民国后期,由于战乱而衰落。据《中华民国三十年(1941)七月商南经济调查》记载:全县只有“造纸业十四家,其中白麻纸厂一家,草纸厂二家,火纸厂七家、引纸厂四家”。解放后实行集体化,火纸厂多成为公私合营,尤其是大力发展社队企业时期,火纸厂作为巩固壮大集体经济的重点项目,重新得到迅猛发展。一座作坊式的火纸厂,可带动毛竹采伐业、石灰烧造、制纸加工以及运输业的发展,不仅解决了一批剩余劳动力,还增加了集体收入,减轻了农民负担,同时也促进与活跃了市场繁荣。但是,后来由于火纸被视作迷信品,市场萧条萎缩,再加上火纸加工制造纯系体力劳作,利润率低等因素,火纸生产骤减,现在所存已寥寥无几。

总之,商南火纸生产,已经有数百年历史了。火纸制作技艺是古代文化的缩影,也是商南人民为人类保留的一份物质文化财富的遗产。发掘、抢救、保护火纸制作技艺在历史、工艺、经济、环保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保护价值。对研究我国古代造纸技术及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