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合格证模板:谈教会福音工作与细胞小组的推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19 02:35:49

谈教会福音工作与细胞小组的推行

  近几年来,细胞小组的聚会方式,因着部分教会推展成功、基督徒人数明显加增,细胞小组的推展在台湾基督教界逐渐成为主流,几乎每个宗派都开始认真讨论是否要将教会转型为细胞小组聚会方式。
  信望爱企画本次专题,为您专访台湾信义会板桥福音堂的主任牧师张复民牧师;板桥福音堂自从一九九四年开始推动细胞小组聚会,至今教会稳定聚会人数大约是未推行小组化之前的三倍左右,近两年来板桥福音堂更将细胞小组聚会方式与延伸出的团队事奉精神,与台湾两百多个教会分享过,尤其是台湾较为偏远弱小的乡村教会,亦是板桥福音堂服事的重点。
  细胞小组聚会方式真的是台湾福音工作的希望?聚会方式的改变难道就是教会增长的唯一秘诀?以下是本次对话的纪录,希望这些数据帮助有心拓展福音的弟兄姊妹一个好的参考数据。

 

 

  信望爱:请问张复民牧师您在板桥福音堂牧会几年了?


  张复民牧师:我在板桥福音堂进入第十六年,之前两年我是神学生,那时教会没有全职传道同工,所以有点像兼职牧会,礼拜六礼拜天要投入所有事奉,身份上既是神学生也是传道人,若把时间全加起来,我在板桥福音堂牧会应该超过十八年了。

 

  信望爱:您当初为什么要决定要做细胞小组呢?


  张复民牧师:因为在传统教会服事很久,虽然不是说都没果效,但是教会瓶颈真的存在很久了,我们常觉得大问题是「产生同工」发生瓶颈,团契找不到辅导,教会找人做长老、做执事,很多人都很怕,因为责任太重、生活太忙,就不愿意接责任重的服事,连成人主日学老师也有这种瓶颈。
  很明显的,教会培养人才的管道塞住了,所以当我们了解细胞小组聚会方式时,我们觉得细胞小组的好处是人才培育方式是比较畅通的,可以解决教会发展的瓶颈。
  经过同工们差不多八、九个月的寻求,并且花时间学习、分享、讨论、祷告,经过八、九个月后我们才决定要用细胞小组的聚会方式,做为更新教会现阶段发展的瓶颈。

 

  信望爱:这几年来板桥福音堂的人数成长很快,您觉得最感恩的事情是什么?


  张复民牧师:你说教会人数成长很快,我并不觉得,从我的角度来看,人数成长的时间还是很漫长的,我倒是觉得人数成长的时间可以再快点,因为同胞百姓不信主的比例这么高,我觉得应该更多动工,希望基督徒人数的成长比过去再快一些,这是我自己的祷告啦!
  我很感恩的是: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很多部分是神亲自带领我们;无论向新加坡教会学习也好、向其它教会学习也好,到头来,很多东西还是要自己去克服,别人的经验并非全然适用的。
  只是我很清楚,神总在我们软弱需要时教导带领我们;圣灵对教会有很多带领,圣灵会为教会带来新的挑战与新的引领,教会就可以突破不同阶段的困难,这是我觉得最感恩的事情。
  另外,我觉得板桥福音堂的同工都有配合的心,尤其是当遭遇困难时,大家就一起寻求,而不会发生同工指责牧师不好、牧师是罪魁祸首的事情,板桥福音堂的同工会以支持、鼓励和包容的态度来配合教会的工作,这也是我觉得最感恩的事情。
  毕竟,当教会遇到困难,或者同工很辛苦时,如果负面的声音过多,我想大家都感到很挫折的;如果负面的声音少,鼓励和安慰的声音较多,这样的话,我就走得没那么辛苦。

 

  信望爱:并不是所有人都接纳细胞小组型态的聚会方式,甚至有人认为教会以增长为目标是很危险的,有人批评教会采用细胞小组,好像在作业绩,张牧师您的看法是什么?


  张复民牧师:做不做业绩可用两个因素来评估,第一是「动机」、第二是「态度」。
  你的动机是为自己好、为自己成功、自己有什么好处,这就是做业绩;但是我们鼓励弟兄姊妹或小组长要走向成长时,我们的重点,是「爱」、是全人的关怀,而不是为了要让组员成为我们成长的工具;我们关怀这个人、照顾这个人,向他传福音,这才是我们的目的。
  表现爱心、照顾羊群、鼓励基督徒与慕道友,这才是教会福音工作真正的目的,教会人数有所成长是后来的现象,所以成长不应该是我们的目标,「爱」才是我们真正的动机跟目标。
  所以细胞小组如果不是以「爱」为出发点,而是以「利己」出发点;以「爱」为原则,我想这就可以清楚地分别出来真正的动机;教会福音工作的动机不是自利,而是利人、是对人好;我们所关怀的,不管是不信主或小组里的人,我们是为他好、是成全他、是帮助他、是牧养他、喂养他、照顾他,我想这时就不会造成所谓业绩的问题。
  第二是「态度」,在过程中我们是不是很功利?这是我们要反省的。例如你是很好的同工,你是带很多人参与小组的同工,我们就喜欢你;若你是比较软弱的、你是不太会传福音的,我们就否定你,或者是冷落你,这些都不对!这就是「态度」。
  软弱的羊、需要被寻回的,我们是不是肯付代价、一样努力关心,而不是只关心「很会带领人的同工」,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
  在我们的教导里,以及整个传道同工团队中,我们一直很努力、很小心,我们不该是「服事自己」和「服事肉体」;在态度上,我该把每只羊都当作自己的小羊,按着他们的恩赐来成全他们。
  这样的话,我想就不会有人埋怨:「你好势力、你好现实,我赚不了钱、我赚不了人,就变成不重要的。」,我们对软弱的羊、需要照顾的、付代价的,我们的同工真是努力做榜样去照顾他们。
  这种成长,是「质」的成长,而不只是「量」,我觉得「质」的成长比「量」的成长更重要!我们期望「质」的成长,聚会人数的「量」才是后来的结果;如果「质」改进了,「爱」的深度就会增加,我想这才是教会努力的方向。
  有神的爱就有人的爱,让教会朝向有「爱」的方向,让羊群的小组得到全备造就,教会人数就能自然成长,我的看法是这样子。

 

  信望爱:以板桥福音堂的地理位置来看,福音堂位在人口稠密、民众文化较复杂、蓝领阶级较多的台北县地区,您觉得福音堂未来方向跟现在是否会不一样?在这种较为复杂的环境从事福音工作,您觉得教会小组化的异象会有所改变吗?或者会持续一直下去?


  张复民牧师:我想大的方向、异象没什么变化,只是我们一直在寻求植堂的事情;早期聚会人数差不多两百人时,我们就曾植堂过,不过后来发现当时教会状况并不成熟,好像母亲怀孕,时间未到就把小孩生下来,养的很辛苦。
  所以教会后来的策略就有调整,我们现在先建立中央型的教会,希望借着它的成长,让教会的「质」更成熟,等到人数的「量」较多时,再寻求成熟的植堂策略、或者开拓策略。
  之前的植堂状况并不理想,原因是我们自己没有真正植堂跟建立教会的策略,我们希望有了完整策略后,「再生小孩」、再提出植堂计划,我觉得这种方式比较负责任,而且这样的话不会难产,植出去的教会也不会发育不良。
  一旦植堂后,我们会评估新的环境,以之前植堂的中和真光堂为例,我们就会评估真光堂大概是社区型教会,教会内的外省文化可能多于本省文化,我们就会尊重这个地区的特色;或者,假设神带领我们到永和地区开拓,我们就要按照永和地区的特色去发展。
  教会可能是社区性或都市性(也就是位在重要公路干道上),这要看将来植堂方向是什么?我想板桥福音堂将来应该是基地、母教会,它可以产生很多子教会在大地区、或者台湾各地、或者海外,都可以建立教会;母会就变成能差派同工、宣教士的教会。

 

  信望爱:外界对板桥福音堂的了解是「板桥福音堂有很强的团队」,我们曾访问福音堂同工谈团队事奉的关键,是在于您有带同工的恩赐。
  许多人都有相同的感觉,认为带人、带同工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您觉得这是您的恩赐还是努力?对于传道人或奉献做福音工作的人,您建议应该如何带同工?如何才能培养一个强大的团队?或许这个问题对福音工作的发展是重要关键。


  张复民牧师:「担任领导」是很难的事,我羡慕许多强而有力的领导者,可是我不一定学得来这些人的强势;例如邝建雄牧师,他的能力真的很强!各方面都很有恩赐,但要把我变成他,基本上就不容易;例如邝建雄牧师有讲道恩赐,我大概就不能学他那种讲法,方法可以一样,但是我想我比不上他。
  我觉得每一个福音工作的领导者,需要在神面前,好好寻求神赐给自己的恩赐以及自己的领导模式应该是什么?
  我感觉神给我一个恩典,就是我很多东西都不强,例如我的音乐敬拜恩赐不强,缺点是「不内行」,优点就变成「我可以发掘很多人」,同工只要有一点恩赐,他就会比我好,他比我有恩赐时我就会尽量尊重他。所以神给我一个恩典,就是「我很多方面都不强」;我不强,就可以用比我强、比我有恩赐的人。
  像我们教会里,计算机技能人人都比我强;带领敬拜,所有同工里,十个有九个比我懂得敬拜……这些本来都是我的劣势,因为我不会领敬拜、我也不懂计算机,可是我觉得当神给某个同工某项恩赐时,我就尽量给他机会发挥。
  再来是,虽然我觉得我有讲道恩赐,但我并不会「强」到所有人都比不过我、会讲不下去,所以当我们安排其它同工讲道时,他们也敢上台讲道;因为牧师没有强到,跟同工之间好像一百分跟五十分的差别,也许我讲道有八十分水准,他们讲道也可以达到七十几分的水平,有的人甚至讲道讲得比我好。
  这样有个好处:同工不会觉得他样样都不行,他总有一、两样专长可以参与、可以贡献的。这或许就是我的领袖型态,我让这些有各种不同恩赐的人可以得到发挥,这也是神给我的恩典。

 

  信望爱:所以您的方法是:发掘同工,然后找到他们的恩赐跟长处,给予他们管道,使他们有发挥之处,这是您带领同工的方式吗?


  张复民牧师:我也学一个功课,就是「尊重」,每个传道同工都处在不同阶段的人生之中,有的人刚起步、有的人做了十年、有的人做了五年,当然有时也会有人刚好处在不理想的状况中;然而不管他的状况如何,我尊重他的职分,不能因为我是主任牧师,我就小看这些传道,我认为大家都是神的仆人。
  我的第二个功课就是「学习」。前面我谈到我会发掘不同人的长处,让人家有发挥空间;再来是不管他在什么阶段,尊重他的恩赐,也尊重他在神面前这个阶段的人生跟学习。即使他是我的学生,他好像起步没几年,但我会学习尊重他、学习不用高高在上的态度来对待人,不让自己对人说出「你什么都不懂」这种话,我觉得这是我该学习的。
  当然有时我也会有老板心态,会觉得说:「唉呀!怎么搞的老教不会?」,但总是要学习,学习尊重每个人处在不同阶段,尊重他是神的仆人,这是我学的第二个功课。

 

  信望爱:一般人对牧师的刻板形象,不外乎是「关心人、帮助人解决问题、容易与人亲近、口出安慰的话,易于走入人群」等等;可是我们发现您有另外一个形象,就是您似乎有经营者的形象,能快速反应教会变化跟社会需要随时做调整;外界对细胞小组的推动者,有人会扣上「增长等于做业绩」的帽子,所以有人会以为推动细胞小组的牧者,就像是企业经营者,您觉得这种形象是好是坏?


  张复民牧师:我想我的角色是逐渐转型的,形象也逐渐改变。例如,当聚会人数一百多人时,我清楚了解每个会友跟每个家庭发生的事:小孩读几年级?读什么学校?家庭的困难是什么?某某会友有没有交到女朋友等等……我可能都很清楚,那是我牧会的第一阶段,当时我是「牧者型」的。
  可是聚会人数成长至两三百人以后,我发现我必须改变自己,让自己成为「管理型」的领导者;我必须承认,很多事情我无法「事必亲恭」,我必须成全同工,全职、带职的同工,让同工们发挥,我不可能自己直接牧养全部会友、处理所有事情。所以渐渐地我把牧养工作重心,放在同工造就、同工训练,以及成全同工上,渐渐脱离直接照顾会友的角色。
  以前婚礼丧礼,我几乎从头包到尾,因我是唯一的全职传道,会友的婚丧喜庆,我有责任全部照顾好;这五、六年来,我渐渐地把这些工作分给其它同工帮忙,在教会事工和人数逐渐变化时,我也要调整我的角色,我相信如果神祝福我们,将来聚会人数继续加增,教会全职同工变成一百人,我大概就只能照顾这一百人,好支持成全他们去照顾所有的会友。
  现在板桥福音堂有二十个左右的全职同工,再加上宣教士与工读生,我要好好照顾这二十几个人已经不容易了!如果神祝福教会,让聚会人数更多,全职同工增长到五、六十人,甚至七、八十人,我想让我一个人照顾这么多人,要顾得深、顾得好,就已经很困难了。
  所以如果教会继续成长,我很可能不只要作「管理者」,更要成为「领导者」,我必须有心理准备,接纳神可能会让我迈向这种阶段,这是我要去面对跟调整的;如果我不调整,教会就会产生瓶颈,因为我「事必亲恭」,教会聚会人数可能就无法突破两百人,如果我转型去「管理」教会,教会人数或许就会往上成长,这是我自己的领受。

 

  信望爱:两千年福音运动夏忠坚牧师曾在一篇文字中提到,如果传道人把教会当成事业经营的话,经常评估绩效,好像在经营事业一样,教会可以获得更新与成长;您觉得台湾的教会传道人,是否要采用经营管理的方式来牧会,您觉得这对教会比较好吗?


  张复民牧师:我个人没有「管理经营」的学养与背景,基本上我认为教会是个「家」,我们都在神的家里尽忠,我强调的是「尽忠」,所以我不会把表现不好的人fire掉,我不认为我可以fire任何人。因为他在神的家里尽忠,如果他没尽忠,我的责任是去鼓励他、了解他,搞清楚为什么他没有办法尽责;万一原因是他出了大状况,我帮不了忙,我觉得应该让一些其它同工知道,大家一起帮助他,而不是说他表现不好就赶他走路。
  我觉得「家」就是「每个人都有权利留在这里,有权利留在这里成长」,「家」不能因为哪个小孩不乖就赶出去;尤其是神的家,我们更不该赶传道人或干事离开,如果他不好,可以鼓励他,他不好可以帮助他,让他变得好一点。把人赶走,在我的思想里头,我觉得是不对的。
  所以到目前为止,教会里有少数同工因为婚姻、生小孩等因素离职的,但没有被教会fire掉的,我们不fire人;反过来说,在我们接纳一个人进来同工前就会很小心,我们会评估他的恩赐、各方面表现,当我们一旦接纳他之后,我们就不会有开除人的念头;我觉得,他不好是我的错,他如果没办法发挥,或者他有些不理想的地方、或者生命不好,这都是我该努力的,而不是说我就把他赶出去,不能!
  神的家可以有一点点提醒,或者一点点的小处罚都可能,但是不可以赶人出去,所以到现在神怜悯我们的教会,我们把这里当「家」,每一个人都有责任,而且可以在家里面成长,我想这是我对自己的原则。
  教会的用人原则跟一般企业的用人文化不太相同,毕竟教会不是营利单位,不能以人的表现来裁量去留;当然某些企业也是很有人情味的,有些企业不会用预算跟钱来决定你要不要留在这里。十几年来,我们没有赶过人、没有赶过表现不好的人。
  当然,如果是道德问题就是另外一回事,如果他明显违反圣经原则,我们就只有按着圣经的程序去做,但是神怜悯我们,没有遇到这种状况,特别是在全职同工之中,我们没有这些不悔改的事情。

 

  信望爱:长久以来总有许多人呼吁,台湾基督徒人数一直无法增长,台湾福音工作似乎很困难;台湾的福音工作已经进行了一百三十五年,相对于韩国的宣教史也是一百多年,您觉得为什么台湾教会会一直这么弱小?最大的原因是什么?如果台湾的基督徒人数要增长,台湾的属灵环境更好,您觉得台湾的基督徒与传道人应该怎么努力?

 

  张复民牧师: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承认我真的不晓得答案。
  神会用领袖来改变社会、改变时代,好像士师时代非常混乱、没有异象、民就放肆;但一旦神兴起一个领袖,他就可以改变整个时代。我看到世世代代来,神改变社会环境的方式是兴起领袖,例如神在韩国兴起一个赵镛基,光在汉城一地的工作就可以影响到近百万人,间接的影响力更大。所以我求神打发真正的仆人起来领导教会、带领教会,这是我自己的祷告。
  现在台湾比较明显的复兴似乎是台北灵粮堂跟整个灵粮堂系统,因为神用了周神助牧师这个人;我记得二十几年前,台北灵粮堂不过是个三四百人的中型教会,这种中型教会在台湾比比皆是,可是经过二十年,台北灵粮堂变成台湾最大的教会,属灵且充满活力;我觉得这就是神用了一个人,改变一整个宗派和教会,所以我会就求神打发很多领袖出来,带领福音的工作。
  我是一个普通平凡的人,我求神在我能影响的范围内,或者我的教会内,多多兴起未来领袖在福音工作上;我们也很积极地栽培未来领袖,如果神在我们当中兴起一些未来领袖,也许他就可以成为改变这世代的人,这是我的祷告;我也好好地栽培我的孩子,希望我的孩子也能成为神所重用的人,不过这要看神怎么安排,我不能压迫任何人。
  我的责任就是好好照顾教会,或许将来有属灵领袖是从我们教会当中产生,更多地被神使用,我相信这个世代就可能会被改变;当然有一种领袖是能为众教会带来合一、带领大家一起合作,我觉得这也是一种领袖型态,就看神怎么用这人的才华。

 

  信望爱:台湾的基督徒普遍的软弱是「惧怕向人传福音」、或者面对祭祖问题、社会偏见等;有些基督徒生命、信仰观跟神学观是模糊而被扭曲的,基督徒间对圣经解释也不尽相同、或有争论,台湾基督徒面对这些普遍存在的问题,往往不是争吵就是退缩;或者,有另外一种状况是,基督徒对自己教会没有信心,不知道该不该带朋友到教会来?
  这几年来,台湾某些采用细胞小组聚会方式的教会,传福音的方式似乎有些改变,例如不用直接、硬碰硬的方式传讲福音,基督徒可能先与人成为朋友,然后在适当时机邀人参加小组;许多受邀者参与小组后,觉得参加基督徒聚会蛮好的,就继续留在小组中,然后参加教会主日崇拜;如果慕道友觉得教会不错,喜欢教会,才愿意留下来。
  所以我们自己对小组化教会的观察是:因为教会的本质不错,当未信主者来到教会后,喜欢这个教会,才愿意留在这个地方;这是否意味,教会本质要很好,才有办法帮助基督徒做福音工作?才能带领基督徒做更多的事情?不知道张牧师您对这种教会现象有什么看法?


  张复民牧师:我会用「健不健康」来评估基督徒的属灵生命,而不用「好或不好」;我觉得一个基督徒的属灵生命如果是健康的,就比较容易产生福音的感染力;一个教会如果健康,它就比较有完备的功能。
  圣经强调教会是基督的身体,圣经一直用「身体」来说明教会,如果从身体的角度,就会有健康的概念。一个健康的身体,应该包含很多功能:生殖功能可以繁延,成长功能可以长大成熟,还有质跟量的成长。所以我用「健康」,因为「健康」才能成长,如果一个教会不健康,它自然不成长。
  神对基督的教会并没有「量」的限制,神的期许是「长成基督的身量」;「质」的部分,在于教会或基督徒在成长之中,是否拥有足够的养分源于基督,教会跟基督徒的生命就可以成长。
  所以我认为教会要健康、基督徒要健康,只要我们拥有健康属灵生命,我们就会有基督生命所产生的力量;我比较不喜欢用「信仰」,我觉得信仰好像只是基督徒来做做礼拜而已,我觉得基督徒最重要的是生命,而不是形式。
  基督徒的属灵生命是不是健康?最明显的评估方法,就是在于「爱」的行动表现上,基督徒的生命表现就是「爱」,一个有爱的基督徒,他的生命品质应该就很好。
  基督徒应该用健康的属灵生命感染周遭的人,福音就可以传的出去,我觉得当基督徒拥有健康属灵生命时,就该把福音的感染力传递到周围环境,这样的话教会就会成长!健康的教会与健康的基督徒,才能把健康的福音带给台湾社会,才能散发基督的爱。
  台湾教会与台湾基督徒一直没办法跨出去的原因,其实就跟基督徒的属灵生命有很大关系;基督徒的属灵生命病了,教会病得很厉害,造成福音传不出去。就像我们现在推动小组工作,万一小组生病也会发生这种状况;如果小组能渐渐地把处理掉一些问题,小组健康了,它就有活力了!有活力了,慕道友进来小组就会觉得享受到基督的生命,人进来就会得到造就、人进来就会觉得喜乐,这时候福音就传开了;健康的小组,可能半年、一年就增长分裂成两个小组;不健康的小组,可能三年也不会增长分裂,这是我的想法。

 

阅读:8 次
录入:如鹰

【 推荐 】 【 打印 】 上一篇:浅析细胞小组教会
下一篇:非直接多元牧养模式――华人教会牧养的转变